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高考家长网为大伙儿带来的5篇哭泣的圆明园作文,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哭泣的圆明园 篇一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优化
历史是什么?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因其不可逆转性,以及独特的可借鉴性而在我们的学习中占据了靓丽的一隅。作为综合性课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原来的思想品德课相比,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增加了历史题材的内容。但在翻阅教材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历史内容并不是按历史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编写的。教材涉及的内容离时代远,离生活远,且话题零散。而我们的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历史知识学习,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这无疑为我们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作为品德教师,要教历史,但也不能仅仅只教历史。在品德课堂里,历史只是一个载体,从中品出德,才是最终目标。
一、心灵对话,感悟历史
在很多人看来,品德课堂上必须要有活动形式的实践体验。诚然,形象化的活动是实现道德内化的一种有效途径,但许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另外一种体验形式――心灵的对话。对于孩子们来说,无论课内多么煽情的表白,如果没有经过心灵的洗涤,在课后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成为过眼云烟。
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中,为了促使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也更独特,笔者针对本课设计了两张体验卡。课一开始,笔者就了这样一条消息:“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于2009年2月25日晚在法国巴黎分别以1400万欧元被一买家通过电话竞拍买走。按照现在人民币兑换欧元大约7:1的比价,你能算出这两件宝贝值多少钱吗?如果按照你父母的收入,他们要工作多少年才能赚到这些钱?”“这仅仅是我国曾经拥有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的两样宝贝,这样的宝贝何止千万,就连整个辉煌一时的圆明园也不复存在了,这又是怎样的价值?谁应该对此负责?”课堂上,学生沉默了。这时我安排了第一张体验卡,学生的正义感瞬间爆棚,纷纷在卡上写下自己的感悟。第二张体验卡安排在了课的收尾环节,在如泣如诉的音乐声中,面对着圆明园的断垣残壁,孩子们可以静静地将这节课的收获做一个梳理与内化,从而以文字的形式进行一次情感的迸发。对清政府腐败的可恨,对侵略者行为的愤慨,对圆明园被毁的惋惜,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所有情感喷涌而出成为笔下的文字。
寄托文字的心灵对话,既是道德主旨的吸收和内化,又是道德行为的指向和表现,经常性地让学生写一写,更有利于品德课程德育目标的达成。
二、整合课程,走近历史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教学活动成果与本学科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在整合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品生(品社)》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涵盖了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品生(品社)》课的教育目标与语文课的德育目标是一致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这些都为我们实施小学品生、品社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整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平时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时常发现有不少内容与语文、班队、综合、艺术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只要我们能巧妙地进行两者间的整合,丰富教学内涵,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从而进行有力的道德教育。
细细研读语文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不难看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谓相辅相成。教学中,我们善于挖掘这些知识的结合点,适时恰当地运用,就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中国人民站起来》这一课,在回顾那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革命的岁月时,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背起了语文书上《七律长征》这首诗,昂扬、激越、奔放的情感,再现了红军长征艰险、壮观的场面,激起了对革命前辈和先烈的感激之情。
在教学中,有机地将历史题材的学习与班级活动相结合,就能使班级活动更富价值内涵,使历史题材的学习更为具体生动。还是以《圆明园在哭泣》为例,本课要让学生了解中国这段屈辱的历史,但因为这部分内容远离了学生现实生活,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古老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在进入近代后,会如此不堪一击,如此腐败腐朽。这类课程,教师如果只依靠课堂上的教学,就会像讲授历史知识一般,很难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所以,必须要组织有效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去了解中国的近代史,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于是,我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前,就设计了一次班队活动,主题就是《走进鸦片战争》。
班队课前,我先请学生自由组成小组,通过上网、读报纸、看电视、看电影以及访问等形式收集有关鸦片战争的资料。上课了,我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谈谈现在对香港的了解,再引出为何有香港的问题,展开讨论。接着,请学生来展示小队活动的成果,要求先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形成有特色的展示形式(演讲、宣传板报、历史剧等)。
在这个班队活动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合作、搜集与整理资料、语言表达等多项能力。更关键的是,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们知道可以用各种方式去学习自己所欠缺的知识,激发他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整个中国近代史,使《圆明园在哭泣》一课的教学做到了事半功倍。
三、反复对比,深入历史
对比学习法是历史研究中一种很好的方法。品德历史题材教学引导学生做同期不同地的对比或者同地不通期的对比,就能习得一种学历史、看历史、用历史的好方法。以史为鉴,比照现实,还能面向未来,这样的历史学习才会是刻苦铭心的,才能更好地了解历史、铭记历史、思考历史、传承历史。
哭泣的圆明园 篇二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还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史上的精华。可是,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进行了疯狂的抢劫。在他们的军营里,珍奇的钟表、五光十色的绫罗绸缎等各种奇珍异宝堆得满地都是。更有甚的是,运不走的东西他们就任意破坏掉。为了销毁罪证,英法两国还在圆明园内四处放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转眼间,金碧辉煌的圆明园,化成一片灰烬。
看看过去,想想现在,如今我们的祖国像条巨龙腾飞在世界东方,经济也飞速发展,名胜古迹重放异彩。祖国的变化,吸引了无数外宾来我国观光,那些外国人在我们中国人面前也会点头微笑了。可是,无论他们怎么点头,怎么微笑,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今天,在这蔚蓝的天空下,在这洒满热血的黄土地上,那些残留的石柱仍然挺立着,我仿佛看到了圆明园在火中燃烧,听到了圆明园在哭泣。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它好像在提醒着炎黄子孙:“落后就要挨打!”
花家地实验小学5年 金美惠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哭泣的圆明园 篇三
哭,乃是一种天赋人权,任何人都有权享用;它是最真实的情感宣泄,是有情商之人不可或缺的。其实,何止是个人,即便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它们都有哭泣的权力。
最容易让人哭的,是国事沦丧,是妻离子散,是绵绵无绝期的战争。“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千家凄惨的恸哭,是平民百姓对战争的控诉;“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戍边将士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文人骚客的亡国哀思,也深深植入了每一寸土地,连花鸟都伴之痛心、垂泪。
随手翻开诗词典籍,这关于哭泣的词句比比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悲哀,似乎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是我们这个民族过于多愁善感,还是无数次的打击另我们心力交瘁?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一个堂堂的一国之君,留给后人深刻印象的,却只有在被幽禁时垂泪、写诗的情境。不错,那是屈辱,是沉痛,可这屈辱和沉痛又缘何而起呢?再看看近代,看看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点起熊熊大火时,那些满清的官吏在干些什么呢?也许有的,早已拖家带口地连夜出逃;有的,也只能在远处无奈地垂泪。于是,他们留给后人的,是一把火,一腔泪,一堆残石, 一份刻骨铭心的屈辱与沉痛。
就这样,我们的民族,断断续续,哭了千年。哭是真实的,但,千年的哭泣,就会异化成怯懦、苟且,如今的我们,除了守候这种文化,又能从这悲悲戚戚的历史中,领悟些什么,警醒些什么呢?愿志士的泪不会白流,愿历史不再重演!
人类,还有一种“商”始于天性——情商。“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也许,有一种东西可以回答,那就是泪水。织女想念牛郎时,“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其中的相思之愁谁能破解?深深的闺阁中,有红颜正为易逝的青春哀叹:“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真是人无情,花亦无情。由此,我突然想到为何曹雪芹潦倒一生,却坚持著述那本原欲使闺阁昭传的 《红楼梦》,为何林黛玉的形象在世人心中总是那么的生动可人。
真该感谢那些男性的文人,在那封建保守的年代,还能窥探到女子心灵的一隅,冲破重重叠嶂,发出旷远而嘹亮的呐喊。
当这些古人的泪,汇入长江,流入黄河,被炎黄子孙饮啜时,我们是否感到有些沉重呢?
我想回眸历史,对那些流过类的人说,我们哭吧,哭吧,这不是你们的错,错的是那个社会,整个时代,而对于我们,不会让泪水白流,不会让历史重演!
哭泣的圆明园 篇四
在我看来,圆明园是悲伤的代名词,它向人们诉说着它所经历的惨痛,诉说着当时清政府的懦弱、无能,诉说着列强对它的糟蹋和无情,也诉说着国民是如何让它失望。圆明园曾经拥有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它不仅建筑宏伟,而且还收藏着珍贵的历史文物。它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可是,如此巨大的文化宝藏,在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我国时,圆明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侵略者掠走珍宝,在园内放火,使我国的这一园林艺术瑰宝、建筑艺术精华化成了灰烬。
关于圆明园被毁,从来都是从历史教科书上找原因,无论是老师还是身边的各种人士给出的答案都是固定且唯一的,于是我们就无比坚定的以为圆明园被毁:是因为嗜血成性的英法联军的侵略。而我们一直都是受害国,我们任何时候乃至现在都可以说“我们被外人欺负,并抢走、摧毁了我们以及世界都为之自豪的东西。”,我们是应该被同情并永远站在正义的一边,我们身上没有过错。如果我们一直这样自信、麻木的以为我们没有错,是列强挑起事端,我们只是无辜的受害者,那么被毁的圆明园除了深深的哀叹和无尽的悲伤便也不再具有其他意义了。我们应该从圆明园的悲剧后面看到更深层、更广阔的意义,我为圆明园哭泣便从以下两点来阐述。
圆明园,我为你哭泣,是因为你承受了外来列强的肆意践踏和赶尽杀绝的毁灭型打击。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始建于明代而历经有清以来六代皇帝150多年营造,占地350公顷,拥有中外建筑师精心设计建造的二百多座各式建筑,汇聚了中西文化瑰宝。但在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十月六日占据了圆明园,开始了两天的洗劫运动;于十月十一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接着,十月十八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被烧成一片废墟,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这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世界大文豪雨果曾这样证实:“有一天,有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一百多年后,法国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第一次重现了这场世界文明史上的灾难:《1860:圆明园大劫难》。他打破了西方100多年来没有人宣布对“火烧圆明园负责”的沉默 ;揭开了中国人沉痛的记忆,让法国人和英国人惊讶地发现了他们历史上不光彩的一幕。也为我们讲述了鲜为人知的强盗自述:“第一批进入圆明园的人以为是到了一座博物馆,而不是什么居住场所。”、“我为我看到的东西而震惊、瞠目、惊呆!现在《一千零一夜》对我来说完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于是抢劫便开始了。接着“军营变成了化装舞会,炮兵们回来时,个个身上都裹着皇后的丝袍,胸前挂满了清朝大官的朝珠……气恼时,就把那些带不走的东西砸碎、撕烂或者弄脏……至于银子,多得几乎不屑一顾,因为那东西分量太重……但内格尼罗中尉居然有办法用军舰带回500件之多的中国瓷器。而随军的神职人员在圆明园被焚毁前居然大言不惭地说:‘都拿走吧,再过半小时,所有的东西都将被烧掉。这是拯救,而不是抢劫。’”这些列强不断地挖空圆明园的身体,毁了它汉白玉的脸、宝石般的眼睛、雪松般的头发,抽干了“大水法”中喷涌的血液……最终“不负众望”的榨干了它的血液,使它变得断臂残肢。
圆明园,我为你哭泣,是因为当时的你“举目无亲”,不仅被列强欺辱,还要遭受家贼的袭击。令人震惊的是,在洗劫圆明园的队伍中,居然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从天津开始,法军行军队伍后面就跟着一批强盗,法国人甚至用武力把他们赶走。可快到北京时,人数越来越多,法国人描述说“那些食客从北塘开始,我们走到哪儿他们就跟到哪儿,他们掠夺、偷盗,甚至破坏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损坏的东西……”很多中国犯罪团伙流入圆明园,能抢的就抢,带不走的就毁掉。事实上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尚有少数宫殿和楼台残留下来,另有某些花园、石桥、雕像和装饰柱,没有受到严重的损坏。可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某些不争气的中国人自己也干起了破坏的勾当。当地的有些歹徒,甚至包括监守自盗的看守人员,不停地从园中取材用以烧火,盖房子,拿来换钱,有些尚能修复的建筑就这样彻底被毁了。
据汪康年记载,联军刚进入圆明园时,先期是有秩序而又“温文尔雅”地行抢劫之事。“邻近乡民及海淀贫氓纷至沓来,麇集园墙外渐近吾营,与在营华役互语,华役携有梯逐架以登,络绎越墙而入”,终于演化成了联军和国民共同参与的大规模劫掠行动。最令人气愤的是,当侵略者最后传令纵火的时候,“各军并无火器,惟有水桶、水锅而已”。侵略者为缺少纵火之物而着急之际,又是“海淀华人暨华役,将携来之火线、秫秸一切引火之物齐集以待”――竟然如此“雪中送炭”,希望侵略者能够尽快纵火。接着,这些人更是“到处引火延烧”,推波助澜,让人内心一阵寒凉袭来。
英法联军罪恶固然是滔天一般,但我们对那些尾随在洋人屁股后面,参与了整个劫掠、焚毁圆明园的国人又该如何评定?实在是令人蒙羞,令人感到悲哀。国人毁坏圆明园的意念和力量才是最为疯狂最为持久最为恐怖的。圆明园意想不到的是自己的亲人竟也会如此没有人性,没有起码的道德观念,看到自己的悲惨遭遇,不仅没有伸出援手,反而成了帮凶,或者可以说因为当时麻木的中国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才导致了圆明园毁得如此彻底。古往今来,我们宣扬的“礼”文化是要求每个人克制自己的贪婪私欲,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果当时的国人心存“礼”念,再结合仁义思想,我想,我们的圆明园、我们的国家不会沦落到被人任意宰割的地步。
为什么在列强肆意掠夺我们的财富和毁坏名物时,没有国人站出来,究其根本,就是其国民劣根性,用一句俗语来表述当时大多数国人的心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大家都担心引火烧身,自古以来的看客心理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由此想到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那个中国人围观日本人杀中国人 的镜头。鲁迅和同代人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怪其愚昧。因为国人对其文化的不重视,对国家的不关心;因为当时的朝廷与子民脱离了密切的联系并遵循“天子高于一切”的为君理念,便造成了“君视民为草芥,民视君为仇敌”的局面,这就是封建专制独裁统治的结果。这让我们我们又一次看到一个贫穷、落后、羸弱的国家,只能处于被压迫、剥削、凌辱、掠夺、挨打的地位。
为什么我们在列强摧毁圆明园的人群中看到了中国人的影子,这才是圆明园被毁事件中最让人痛心的地方。从列强“忠心的跟随者”身上,能让我们想起一个成语“趁火打劫”,为什么有人发明了这个成语,大抵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太多了吧:秦末项羽大烧咸阳,放火的是楚兵,抢劫者中 却一定夹有大量当地细民,不然为什么大火“三月不灭”;明末“闯王”李自成进京,很想守住纪律不展开抢夺,也是因为北京城里的当地人先抢了起来,而一发而不可收。如果要从我们的字词以及成语中看中国的文化,“乘火打劫”体现了国人怎样的文化素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并反思的。
哭泣的圆明园 篇五
哭,是比笑更彻底的发泄。
一双爱笑的眼睛可以很迷人,一双婆娑的泪眼可以很醉人。美女的哭泣让人怜惜,硬汉的哭泣令人感动。那些驰骋赛场的硬汉们,他们会为了痛彻心扉的失利哭泣,也会为了辛苦得来的胜利流下热泪。伴随泪水一同流出的,并不是他们深藏心底的懦弱,而是坚强背后的一丝柔情。
泪洒伤心欲绝时
再坚强的男人也抵挡不住岁月的摧残,当阿伦・艾弗森已不再年轻,当他觉得NBA已经容不下他的时候,他决定退役。艾弗森是一个为篮球世界带来新元素的变革者,可多舛的命运和无尽的误解一直伴随着他,无论他曾经创造出怎样的辉煌,都无法弥补未曾获得冠军戒指的缺憾。但人生就是这样:当你做对的时候,没有人会记得;当你做错的时候,连呼吸都是错。在重返费城的会现场,艾弗森哽咽了,归家的游子尚未知前路怎样,但费城的温情让他暂时卸下了负担,让他可以纵情哭泣。涕泪沾巾,无语凝噎,曾经那么多坎坷都没能击垮的艾弗森,却在这一刻让自己坚固的心灵堤坝崩塌。不要以为他不再是那个坚强的男人了,正是因为太坚强,他才让内心的委屈积累了这么久才得以释放。
这个世界上注定要有一群人成为悲剧英雄,艾弗森只是其中之一,毕竟他还没有体会到最深层的遗憾。2003年5月1日,犹他爵士以91-111负于国王,这场比赛前斯托克顿发表了退役声明,全场球迷都打出了“感谢斯托克顿”的标语。哨声响起那一刻,国王球员疯狂庆祝,而另一边,斯托克顿却像个孩子一样扑在马龙的怀中失声痛哭。时年41岁的他带着永远的遗憾告别了篮球场,那种哭泣的感觉是其他人无法体会的,那是一份积压了许久的酸楚,是他不愿回想的难过往事。科比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不过好在他的总冠军梦早已圆满,并无遗憾。2003年西部半决赛,湖人被马刺淘汰,坐在替补席上的科比面色凝重,一颗豆大的泪珠从他的脸颊上滑落。但真英雄从来不会为一时失利而一蹶不振,2004年湖人“F4”再次面对马刺时,以4-1的总比分报了一箭之仇。
幸福之泪最珍贵
男人的泪水如同绝杀,少,却弥足珍贵。无论是皮尔斯,还是加内特,都曾在遭遇挫折时流下伤心的泪水,也都曾在复仇或圆梦之时流下开心的泪水。加内特在明尼苏达时不仅是球队领袖、联盟巨星,而且还拿着联盟最高的薪水。可球队年复一年的平庸阵容让“狼王”空有忠诚的美名,却换不来一枚冠军戒指。在一次采访中,面对主持人咄咄逼人的发问,“狼王”在全美球迷面前泪流满面。随泪水流出的并不是懦弱,他只是觉得自己有愧于球迷,对自己的孤木难支感到伤心和无奈。但是这个坚强的男人反倒因为这次哭泣获得了更多球迷的喜爱,以及更多对手的尊重。2007-08赛季,已经披上凯尔特人战袍的加内特又哭了,这一次他不是因为球队的失利,而是因为他们打进了总决赛。在击败湖人成功登顶后,加内特在接受采访时再次流下热泪,他仰天长啸,将多年的郁闷喊出胸膛。与加内特一样情不自禁流下眼泪的是皮尔斯,这个曾经身中11刀的男人经历了长时间的生涯低谷后,终于迎来了春天。在2008-09赛季的揭幕战上,当皮尔斯从名人堂前辈约翰・哈夫利切克手中接过总冠军奖杯时,他一度激动到哽咽。而当他从球队老板格罗斯贝克手中拿到属于自己的总冠军戒指时,皮尔斯又一次热泪盈眶。随后他亲手将“2008世界冠军”的旗帜升上了北岸花园球馆的上空,和其他的总冠军旗帜一起,高高飘扬。“这是永远值得珍藏的记忆,我有机会升起总冠军锦旗,戴上总冠军戒指,凯尔特人的传奇们济济一堂,非常让人动情。”皮尔斯说,“我很高兴这个时刻能够和大家团结在一起,我们会好好打这场揭幕战。”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待到圆梦总冠军,化作幸福湿双目。
幸福的渭水不仅在夺冠的时刻,在挫折之后证明自己的那一瞬间也会潸然泪下。2002-03赛季是马布里在菲尼克斯的第二个赛季,与基德互换东家后,基德已经率领网队两次挺进总决赛,而马布里却饱受质疑。当太阳锁定季后赛席位的那场比赛结束时,“独狼”喜极而泣,这与他多年后坐在电脑前对着摄像头哭泣的场面截然不同,那时的马布里是个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英雄,而如今的他早已失去了当年的英武,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受委屈的孩子。
传奇英雄也动情
迈克尔・乔丹的职业生涯被几次伟大的哭泣分成了几个部分,他第一次捧起奥布莱恩杯时的哭泣令人难忘,那是NBA历史上最伟大的经典瞬间之一,然而1996年的那次哭泣似乎更令人感动。乔丹第一次复出后曾被魔术在季后赛第二轮淘汰,憋着一股气的乔丹在第二年父亲节那天率领球队重返巅峰,由此开创了第二个“三连冠”的辉煌。赛后,乔丹在更衣室里抱着篮球失声痛哭,也许只有他自己才清楚,为了这个冠军奖杯他付出了多少汗水。乔丹第三次退役时,已经不再身披公牛战袍了。2003年2月10日,穿着奇才球衣的他参加了自己最后一次全明星赛。玛莉亚凯莉为乔丹深情献上了一曲《英雄》,在中场发表演说的乔丹面对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不禁热泪盈眶。去年,乔丹在正式进入名人堂的仪式上发表演讲时感动到落泪,泪水噙满了他的双眼,铺满了他的面颊。乔丹几乎是哭泣次数最多的NBA球星,但也是最伟大的一个,他的每一次哭泣都会带给我们无尽感慨,他的每一滴泪水中都流淌着无法言喻的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