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家长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6篇浪漫爱情故事,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浪漫爱情故事 篇一
关键词:浪漫与偏见;浪漫主义
《浪漫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一部浪漫主义的小说,小说以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爱情为主线进行故事情节的展开,叙述了两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整个小说几乎可以说一个爱情故事的叙写,让人们在其间去品味角色中的酸甜苦辣,又期待最后的完美大结局。在这部小说中,没有当时英国作品中工业社会的烟雾缭绕,下等人们的凄惨生活,期间没有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揭露,让人们在阅读期间少了心累交瘁,少了沉重的猜忌和心理负担,多的只是其中纯粹的情感纠葛,这种情节给人内心带来的是比较轻松的感觉,这种纯粹的浪漫主义的小说在当时社会是不多见的。
小说主题是浪漫的。爱情可以说是所有人都期待的一件事情,也是人世间最为浪漫的一件事,很多人都在其间充满期待、失落以及幸福,这是很多人藏在心中的一个小秘密,但是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家在一定程度上担任的社会角色,很多作家都选择了对工业社会中城市生活的描述,对其间世态炎凉的揭示,充满污浊、冷漠、穷困和黑暗,但是因为简的家庭氛围的影响,她生活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多是地主和牧师等人物,其中她的父亲就是当时的一个牧师,这就让奥斯丁的世界多的是对乡村纯净世界的描述,以及受父亲或周边人的影响,她的小说中没有工业社会中的那种重大的矛盾,而是一些看起来甚至非常可爱的小的个人之间的矛盾。古往今来,爱情一直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向往,爱情中间的喜怒哀乐也是人们最乐于品味的一个主题,简将这个主题写入了《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主题的浪漫就决定了小说的浪漫之处。
小说的情节是浪漫的。暧昧、喜欢、热恋、嫉妒、失恋这些可以说是爱情永恒的一些情节模式。在小说中,达西是非常富有的一个男主人公,可以说是现在人们常说的那种属于“高富帅”型的男性角色,他的爱情也必然成为小说的一个主线,在他的周围,也必然是许多爱慕的异性眼光,但是傲人的个人条件铸就了内心的骄傲,他看不起舞会上的女,他认为他们不配做他的伴侣,包括伊丽莎白。伊丽莎白也有自己的骄傲,在她眼里达西是个傲慢的家伙,于是她对其决不理睬,不屑一顾的可爱表情就这样迷住了达西。达西的傲慢以及伊丽莎白由此而来的偏见就这样开启了二人之间感情的角逐。这种暧昧时期的内心爱恋和表面上的故意中伤是非常浪漫的爱情情节,让读者心理也为之期待和激动。
当然在爱情小说了少不了第三者的嫉妒和中伤,甚至双方家庭的重重阻碍,在小说中,韦翰为了能取得伊丽莎白的爱恋,他企图用外表去迷惑她,用中伤达西去挑拨离间,但是这些都没有得逞;杉格来小姐对达西的爱恋,让杉格来小姐对伊丽莎白妒火中少,甚至采用各种手段去阻挠主人公的爱恋;军官魏克翰对达西进行恶意中伤,也让伊丽莎白对达西一度反感;伊丽莎白母亲班纳特太太的粗俗不看,让达西一度鄙视,这也成了主人公之间爱情的阻挠……这些种种外因的阻挠让二人之间的爱情更加坎坷,但是这种过程的描述也是爱情小说中不可或缺的赢得读者心灵的情节,在读者跟着情节爱恨交织,长吁短叹之时,小说的浪漫主义也在其间显现出来。
小说的结局是浪漫的。在所有女孩子的梦里,都有着灰姑娘的童话故事,他们期待着王子和水晶鞋的出现,但是不可置否,这一切对于灰姑娘而言也许是现实,但是现实中的灰姑娘毕竟是极其罕见的,戴安娜王妃和凯特王妃那样浪漫的故事对于一般人而言只是故事而已。即便如此,在大多数女孩子的心里,灰姑娘的经历依然是他们所憧憬和向往的。在《浪漫与偏见》中,对于伊丽莎白而言,达西无疑是一个高富帅型的王子,大多数人是期待他们能在一起的,因为灰姑娘的故事也正是因为二人身份的悬殊才让人格外兴奋和期待的。虽然在故事中,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误会重重,矛盾重重,但是在最后的结局中,二人再次相遇,误会也在此之前得以解除,二人的傲慢和偏见也因此得以消失,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在所有的小说中,有情人终成眷属都是人们所期待的浪漫解决,门当户对的如此,身份悬殊的更能激发人内心的情愫。圆满的结局是所有人心之所向,最终故事的结局向着人们期待的方向发展,实现了人们心中所愿。
整个小说创作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社会,因为作者个人的生活背景,以及女作家独有的情愫,简没有像狄更斯他们一样,选择城市生活的描述,以及对工业革命后人们的物欲、丑恶的嘴脸以及社会的冷漠和压榨等行为进行描述,而是选择以英国乡村小镇为背景,去描述了一对男女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虽然经历重重坎坷,最终终成眷属的故事,这样简单的爱情故事的描述,其情节就少了许多压力和推敲,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心情轻松愉悦,充满浪漫情怀。
黄静。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兰州大学学报。 2002(06) .
浪漫爱情故事 篇二
关键词:《单身男女》;爱情喜剧片;多元化解读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6-0095-02
《单身男女》是当下华语电影中一部有突破性的爱情喜剧片,它以浪漫喜剧的形式“揭示了爱情的真谛,表现了人们对真爱的渴望与执着。”从而比我们通常所见的充满了矫情虚华的同类型电影流畅轻灵许多,同时无论在票房还是在口碑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这部电影进行多元化的解读。
一、人物形象
本片三个主角都是精英阶层。高圆圆是一个处于“情感摇摆”中的都市白领,古天乐是一个帅气且花心的公司总裁,吴彦祖则是一个有点落魄且执着的建筑师。三位人物的形象塑造都相当精彩,但相较于其他两位男主角来,女主角高圆圆的形象更具有典型意义。与以往杜琪峰电影中充满个性的女主角不同,她有点过于简单、传统,所以高圆圆的形象比较符合这个女主角的定位。高圆圆扮演的灰姑娘是影片中唯一能让人有代入感的角色,当然也仅限于女性观众。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把这种代入感带到现实中来,也不要去想如果你自己是程子欣的话会如何选择,因为首先你不是女主人公,其次也不会有那么两个梦幻先生来眷顾你平凡的人生。其实程子欣也是《单身男女》中唯一一个有塑造难度的角色,因为她一直在摇摆,同时她也是观众借以审视这两个符号化人物的眼睛,因此高圆圆需要让观众去认同她的优柔,这个度的把握还是挺难拿捏的,否则观众有可能会对这个在感情上享受齐人之福的人物产生基于羡慕嫉妒恨之上的反感。而她无论选择了哪一方都必有另一方受到伤害,但任何一方受到伤害都不是观众希望看到的。高圆圆对这一人物的诠释不同于以往我们所看到的《好雨时节》、《无人驾驶》等影片中知性冷美人的形象,从方法上赋予了人物更多的外在元素,这对于习惯于收着演的高圆圆来说是个突破。
二、文本语言
由于文化语言上的差异内地观众接受香港爱情喜剧片并不是很顺利,前不久的《神奇侠侣》就是这样的范例。“香港的地缘文化影响着香港电影的精神内涵和叙事模式,形成香港文化独特的人文景观,也正是因此,香港电影才得以在世界电影帝国中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姿态。”但如何在不失这种“姿态”的前提下,适应并突入到内地语言文化和观众审美经验中,对于许多香港编剧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韦家辉编剧在《单身男女》中依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浪漫爱情片所能获得的突破应该说完全不比动作片容易,而《单身男女》依然有许多浪漫、新鲜的桥段,即办公室隔空传情,而且还传错了情,这个细节算是整部影片中最有趣的,也是感情关系走向另一个方向的关键点。而整个故事看完,回味开头你或许可以体会到,导演在一开始就决定了女主角的感情归属,女人最需要的是安全感而不是浪漫,虽然浪漫在你追求她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古天乐表白桥段最有创意,虽然最后的大楼求婚有点将浪漫刻意化,“浪”得过火,变魔术霓虹灯两帅哥斗智层层升级,但最有创意的桥段还是古天乐爬进屋里瞬间准备好各种求婚细节,这种在短时间内表白的段落,真正打动了女主角。韦家辉的编剧功力可见一斑,包袱抖的恰到及时,虽然是童话里的爱情故事,但是看了还是让人很想有种好好恋爱的感觉。
三、故事情节
《单身男女》上演的正是这样经典的两男追一女的办公室三角恋故事,一向玩世不恭的金融才俊帅哥张申然(古天乐),恋上来港专才的苏州女孩程子欣(高圆圆),但劲敌方启宏(吴彦祖)却是活在火星上的绝世好男人,三人春风沉醉于中环这片金融地,在咫尺相对的摩天商厦你追我逐,构成宏伟壮丽的爱情迷宫。故事整体结构并没有多大新意,但难得的是在情节上的设计,这种有着过多的巧合和高度的假定性情节,造成了故事始终在一种梦幻般的完美形态下展开。古天乐和吴彦祖这两个人物尽管在开始人物属性的设定上有差异,一个是财富阶级的,一个是情趣阶级的,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两个人物实际上是在趋同的。
《单身男女》戏剧本身节奏感处理得很好,且充满都市爱情片必须的梦幻感、都市感。女人都爱看,因为真有了梦幻的感觉,虽然影片很写实。在影片中,《单身男女》给观众出了道爱情难题:一个是会犯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但激情四射且浪子回头的“地球男”;一个是为爱苦守、入得厨房出得厅堂的“火星男”。古天乐饰演的“地球男”是典型的香港男人,会讨女生欢心但有一点点花心。吴彦祖饰演的“火星男”是才华横溢的建筑师,虽然略显无趣但对感情十分专一。巧合的是,二人都喜欢上了高圆圆扮演的女孩,并为此各出奇招展开追女大战。于是各种追女孩的经典技巧与情节被一一展现:魔术表演、便签传情、隔空约会、爱心午餐、角蛙牵线、偷录视频、豪宅香车、量身建楼、亮灯求婚……面对两大型男的浪漫攻势,女主角左右为难。但最终在这种实用的爱情与浪漫的爱情比较中,实用爱情笑到了最后。
四、叙事游戏
杜琪峰的电影中,处于预置设定之下的人物动机和走位无论是飘忽还是实凿就都具有特定叙事体系下的合理性,如《暗战》、《枪火》、《大只佬》等,它们所呈现的一个重要的特质就是强烈、刺激的游戏感,这种被观众接受的设定很重要。连枪战都是小Case的杜琪峰,真真拍出了充满了“枪战”味和火药味的“求爱大作战”。三位主角在两栋写字楼间遥望,站位、气场与杜琪峰的枪战片如出一辙,甚至让人怀疑下一秒,三人就要重现《枪火》中踢纸团的经典画面;古天乐、吴彦祖追女时的针锋相对,如两军对垒,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分明又是一部《暗战》。
玩过游戏的人都知道,主人公出场时可以选定职业,但无论是圣骑士还是魔法师,其职业属性只有在开始阶段充分显现出来,当最后级别足够高的时候,这种属性差异会逐渐模糊,骑士也可以元素攻击,法师也不惧肉搏。无论是送玛莎拉蒂还是把楼盖到老家去,都属于极具杀伤力的大招了,再加上不计后果平均分配的各种情深意重,最终将观众和编剧一起送到被纠结得不知道怎么收场的境地。电影的叙事本身或者就一场游戏,在这个荒谬甚至有点离谱的游戏中我们不禁反问:如果只有在高昂的物质代价面前才能追到女孩的话,那么所谓的执着的爱情还有什么意义吗?
五、喜剧幽默
杜琪峰和韦家辉的“男女都市喜剧”向来在香港喜剧电影里自成一派,而两人多年来更是通过《孤男寡女》、《瘦身男女》等电影挖掘出一种都市OL特有的“神经质”喜感,而此次两人携《单身男女》北上,更是把这股“神经质OL病毒”传染到内地观众的身上,笑翻了当日到场的所有观众。现在都市的中许多男女都敏感、纠结,面对选择时常常无所适从,女主人公这次略带神经质的、有点“2”的性格,其实在许多都市女性身上都能看到。而这种“2”的性格在影片中呈现出来的就是这种别具一格的喜剧感。
六、风格类型
杜琪峰的《单身男女》延续了《孤男寡女》、《瘦身男女》系列的爱情轻喜剧风格类型,但此次的风格更加得到强化,故其水准也比这两部片都更出色,虽然浪漫元素在后半部分增加到夸张。这种强化版的风格类型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原创性较强。它不是纯香港式的爱情喜剧片,也不是完全内地化的爱情喜剧片,而是二者兼具,其较高的原创性完全具备和好莱坞爱情文艺片比较的资格。二是迎合大众化口味。与杜琪峰的男性作品系列比较,《单身男女》并没有那么具有个人风格。三角恋剧情、两大帅哥比浪漫,应该说是一个普通观众都可以接受的故事。但切入现实的主题让该片超越了一般的爱情喜剧片类型,这正是市场急需的爱情电影,不做作、不虚伪、不故作深刻,在目前内地可以上映的浪漫爱情片种类型中,《单身男女》确立了一个华语浪漫爱情片应该达到的标杆。
七、意义价值
与导演杜琪锋《孤男寡女》《瘦身男女》相比,《单身男女》更大意义在于这是杜琪峰真正“北上”为内地市场所拍的一部作品。和以往拍了以后任由审查制度宰割的《黑社会》系列作品不同,《单身男女》的意义和价值是安全上映,并且追求内地观众的共鸣。大陆观众的观影趣味和心态与香港观众有着明显区别。大陆观众喜欢看的影片不仅是一些插科打浑的低级享受,而且除此之外还能让他们“想”到点什么,要让他们回味、思考,或是生活的,或是人生等等。虽然《单身男女》这个爱情童话并不触及什么爱情本质的思考,因为一般的爱情电影都是要在主人公面对爱情的取舍之间传达某种爱情观的,而《单身男女》最后造成的局面是:无论如何取舍都是合情合理的,但另一方面它也让所有的男人都反思自身。
当今社会女性的压力普遍增大,“缺爱”成了都市男女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出轨成了一种见怪不怪的畸形现象。编剧无疑也是看准了“让爱情救赎孤单”这个契合当下的主题。《单身男女》反映的就是都市白领们身处大都会的孤独、面对选择时的彷徨、内心的焦虑不安,这些“似有还无的暧昧缠绵演绎着或幻想或真实的爱情,用以填补俗世男女历经沧桑而空虚寂寞的内心世界。”
现代社会正在一点一点消磨掉人的意义,而唯有情感可以抚慰与拯救。电影要讲今天年轻人的感受,而这种最真切感受便是都市男女对真爱的彷徨、迷茫,以及不知应该如何的选择,这也是单身男女越剩越多的原因。但固执的女主人公,帮她找到“十个男人九个坏,还有一个在作怪”之外的“第十一个男人”。其实,影片的女主人公在两个男人之间摇摆不定,也是多数恋爱中人都会经历的选择――我爱的人还是爱我的人?选择激情还是甘心回归平淡?虽然浪漫和激情在很多女人那里不是件小事,有人甚至可以因为一个浪漫的夜晚而甘心忍受几十年如一日的柴米油盐。也许电影要传达给当下正纠结的单身男女们这样一个的信息和道理:地球上的花花草草虽好,火星可能活得更自在,生活与爱情就是 “平平淡淡才是真”。2011年的春天,香港爱情喜剧片接连在内地电影市场上演,其中在口碑和票房上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单身男女》做为其中的成功之作无疑给我们带来了多元化的解读。
参考文献:
蔡圣勤,马欣。英美浪漫主义影片的特点及人性本源漫议.电影文学,2007(15).
浪漫爱情故事 篇三
七夕怎么表白?你们知道七夕的由来吗?其实这故事主要是讲牛郎本来是民间的一名孤儿。一天,天上的织女和绪仙女下凡游戏,在银河洗澡。为牛郎耕田的老牛劝牛郎夺取织女的衣裳,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结婚后男耕女织,他们生了一男一女,生活幸福美满。可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的便让天帝给知道,使了王母娘娘下凡来,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就此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后来还是老牛献出它的皮让牛郎上天去。牛郎上了天,眼见就要追到织女, 岂知王母娘娘金簪一挥, 天空出现一道天河,他们俩隔两岸,只能哭泣。后来,他们的爱情让天帝给感动,答应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鸟鹊架桥在天河相会。
七夕怎么表白?了解了感人的爱情故事后,今年七夕节,想和他(她)一起浪漫吗?没有好主意?那就让我给你点建议吧。
1、七夕怎么表白?放烟火:如果你身在都市的话,那么不妨寻找到一个可以放烟火的好地方,然后精心准备一番,在情人节的时候带领着自己的恋人一块欣赏烟火,浪漫的情人节带来我们浪漫的快乐。海边是不错的选择。比如比较出名的青沙湾、西沙湾。
2、七夕怎么表白?漫步:在情人节的时候和自己心爱的人一块漫步在公园林间的小路,这种浪漫的气氛不仅会感染每一个人,而且还可以使我们浮躁的心灵得到平静。泉州东湖公园、西湖公园、释雅山公园都是不错的地方。
3、七夕怎么表白?登山:泉州清源山天台、天湖都是泉州本地人休闲娱乐的常去场所。不妨结伴登山,在天台、天湖伴着清风依偎看星月穹空,也是健康浪漫方式。
4、七夕怎么表白?旅游:很多人都因为工作的原因而不能和自己的恋人一块度过。今年的七夕情人节也带来人们丰富的休息时间。那么不妨精心安排一次合适的周边旅游,带领着自己心爱的人一块出去游玩吧。 健康资讯
当然啦,不管哪种方法最浪漫,都必须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可以。
浪漫爱情故事 篇四
不可否认,雨是浪漫的。影视剧中,最浪漫的故事总是发生在雨中,最好是倾盆大雨、雷鸣电闪,仿佛感天动地。想当年,张学友一曲《分手总要在雨中》,不知迷醉了多少痴男怨女。有了雨,竟连分手都那么浪漫,引人无限遐思。
烟花是浪漫的,但如果遇到比它更浪漫的雨,就不好说了。我有一哥们,想给女友过一个最浪漫的生日,于是暗中请来朋友帮忙放烟花。这厢平静地共进烛光晚餐,只要那边暗号一响,马上拉开窗帘,烟花满天,女友肯定要激动得大哭。哪知半天不见动静,正焦急间,朋友像个落汤鸡似地闯了进来,满脸委屈道:“哥们,不是国军无能啊,天上下大雨了!”哥们当即傻眼,人算不如天算啊。
鲜花是浪漫的,传说热恋中的女人能听见花开的声音,果真妙不可言。只不过,9朵玫瑰,与999朵玫瑰的浪漫,显然不在同一级别。物质年代,没有银子玩浪漫,练的是空手道,与竹篮打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对此,刘墉有段精辟的总结:“一块钱的浪漫,我可以在冷清的公共电话亭给你打电话,关心你;十块钱的浪漫,我可以在炎热的夏天,买一支冰凉的冰淇淋给你解暑……一千块钱的浪漫,我可以买部手机给你,让我们两个人幸福的声音零距离;一百万的浪漫,我可以买部跑车带你四处兜风;一千万的浪漫,我可以许你一个生活无忧的未来!”多浪漫呀,难怪美女都爱傍大款。什么,你还想要一亿的浪漫?“一亿的浪漫,我可以选择很多女人。你咋办?”哪边凉快,哪边呆着去!
女人是浪漫的,深入骨髓,无药可救。俺家里那口子当然也不例外,她常逼我去吃烛光晚餐。我说,亲爱的,俺眼神本来就不好使,万一把饭塞进了鼻孔怎么办?她半天答不上来,只好放弃,但我知道她怀恨在心。
年初下了第一场雪,冰清玉洁、晶莹剔透,仿佛走进了童话世界,多浪漫啊,妻子激动得像个孩子,堆雪人、打雪仗、拍照留念……想不到,两天后电也停了,浪漫加倍,我陪她一连吃了七天烛光晚餐,睡觉时还要互相抱团取暖。真是狠狠地浪漫了一回,我感觉夫妻感情增进了不少,却也奇怪:那些日子,她竟天天念叨,哪天才来电啊?
烛光是浪漫的,但时间一长,眼睛会变得迷离生痛。鲜花是浪漫的,但从枝头折下来的鲜花,春色将不会永远。其实,生活本身就是浪漫的。何必刻意去追求呢?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某男人在外面喝得烂醉如泥,深夜回家,倒头便睡。翌日清晨,男人清醒过来,心想又免不了挨老婆一顿训斥了。可是,这次似乎有点反常,他看到了妻子留下的纸条:“亲爱的,我出去买菜了,你的早餐已做好,趁热吃吧,爱你喔!”男人大惑不解,慌忙问儿子,昨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子说:“昨天你半夜才回家,大吼大叫,还摔坏了几样家具。妈一肚子火把你拖进房间,帮你脱掉脏衣服,结果在脱你的裤子时,你骂了她一句:‘小姐,你滚远点,老子结了婚,家里有老婆。’”任何女人听到此话,想必都将终生难忘。
既然生活中处处都有浪漫,何必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追求刻意的浪漫中去呢?婚姻是难度最高的浪漫,因为你要边啃面包边谈它。正如三毛所说:“爱情如果不落实到吃饭、穿衣、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惟有真实,才能永恒。真正的浪漫不是在于用的是什么形式,而是在于是和谁一起。只要是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即使是在平淡的生活里,你说的每一句平常的话和做的每一件平常的事都是浪漫的。
浪漫爱情故事 篇五
青春电影;浪漫;毁灭;颠覆
如果仅从称谓上来看,青春电影应该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但除了这个题材上大致的规定性之外,人们对于青春电影的认识却是多种多样。这样的认识最直接的体现也恰恰是在称谓上,包括“青春电影”,这类影片的称呼还有“青少年电影”、“校园电影”或者“成长电影”等。从这些名称可以看出,青春电影比它表面上透露出来的信息显得更加复杂,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大批风格迥异的青春电影也证明了这一点。面对在此之前出现的各种青春片,有研究者探讨它们和青少年亚文化之间的关系时,曾经用“浪漫和毁灭”作为自己的标题,虽然作者“并不是非常严格地固守影片分析,而是广泛涉及当时流行的青少年思潮(如摩登派、摇滚、朋克)和音乐,以及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做出的评论”,但“浪漫”与“毁灭”却也刚好能代表青春电影长期以来的两种状态。随着近年来青少年亚文化的迅速发展和变化,现在这些风格不同、主题各异的青春电影在延续了“浪漫和毁灭”状态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影片表现出新的状态,与“浪漫和毁灭”一起构成了青春电影的三种状态。
展现浪漫的青春电影
青春期也许是人生阶段中心理上发生变化最明显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对异性的心理需要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希望和异性进行更多的交流,希望彼此能够成为朋友,对异性的外在美和行为会产生一种朦胧的好感和爱慕。应该说,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对异性朦胧的情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并且这种情感因为是初涉人世而显得更加美好和浪漫。因此,这样的一份情感故事表现在青春电影中,也显得浪漫和唯美。在这一类的影片中,人们往往看不到成人世界的世俗内容,初恋被描绘成青涩却又值得记忆的故事,青春电影在这一主题下倒向了绝对的浪漫主义。
在列举这一类的影片时,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日本的青春电影。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导演岩井俊二推出《情书》(1995)、《四月物语》(1998)、《花与爱丽斯》(2004)等一系列浪漫唯美的青春电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为导演赢得世界性声誉的《情书》,通过精巧的叙事为人们编织了一段浪漫唯美的初恋故事,把青春期少年的朦胧爱恋和青涩表白融入到清新柔美的视听语言中,引起人们对青春与爱情的深切感怀。《四月物语》如散文小品般少女暗恋的故事让人觉得清新明丽而又格外浪漫,片中那缓缓飘落的樱花,微风中轻轻起伏的草地,以及春雨中移动的红伞构成的唯美影像使整部影片充满了美感。《花与爱丽丝》则是通过朦胧的光影,轻灵的舞姿和优美的舞曲,把少女内心深处最细微、最隐秘的情思,以视觉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影片具有轻灵跳跃的青春气息和现代感。
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感受到青春电影浪漫与唯美的状态。在这些影片里,导演以极其细腻的镜头语言捕捉到季节变换中日本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呈现出唯美的画面,让人们过目难忘。从另个一角度来看,这些纯净而又唯美的视听语言也刚好符合少男少女纯洁明丽的状态,在客观上强化了影片青春与浪漫的主题。而让人们过目难忘的不仅仅是那些美轮美奂的画面,还包括影片所讲述的青春爱情故事。这些影片通过零散化、片段化的叙事,以舒缓的节奏,把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和他们恋爱或暗恋的故事,以及他们的心理状态刻画得纤细入微,让人们可以感觉到影片中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和主人公温馨恬淡的爱情。
当然,不同的青春电影展现青春浪漫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如果说,日本的浪漫青春影片因为日本民族文化以及导演的个人风格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貌,那么,好莱坞的浪漫青春电影则由于好莱坞的商业机制而表现为另外一种特点。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好莱坞的青春电影进入了一个高产期。在这个时期,《一吻定江山》(Never Been Kissed,1999)、《我恨你的十件事》(10 Things I Hate About You,1999)、《美少女啦啦队》(Bring It On,2000)等一批描写高中生生活和初恋故事的影片也相继问世。和日本的浪漫青春片清纯唯美的风貌不同,好莱坞的这些浪漫的青春片表现出来的是另一种风格。从叙事上来看,这些影片仍然继承了好莱坞的叙事传统,故事具有一定的悬念和戏剧性;在视听语言上,影片追求一种时尚感,以满足观影经验日益更新和丰富的年轻一代影迷;在内容题材上,影片主要以高中生的校园生活为主,很少涉及更广泛深刻的社会内容。除此之外,这些浪漫的青春片还注意融合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元素。在这些影片里,可以看到作为“观看对象”的年轻人健康美丽的形体,可以欣赏到在年轻人中受欢迎的摇滚乐,可以听到高中生流行的口头语,而体育比赛、生日派对、毕业舞会这些高中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景也频频出现,再配以初恋的故事,好莱坞的这些青春片显得轻松、幽默和浪漫。
影片的这些特点与好莱坞的商业体制是分不开的。定位于暑期档、以青少年为主要观众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制作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目标人群的欣赏口味,生产出一个个带有明显商业特征的浪漫故事。而青少年也乐于在观看这些人为的浪漫中得到青春宣泄,并从中找到镜像式的自我认同。以《美少女啦啦队》为例,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漂亮而富有责任心的女高中生为了啦啦队获得比赛冠军而经历的过程。故事隐含着青少年对责任、勇气、爱情的理解和选择。在略显老套的主题下,影片以阳光般的少男少女主要人物,并加入了强劲的音乐、体育比赛和高中生的爱情等各种元素,用新鲜的口吻娓娓道来。值得一提的是,故事的最后啦啦队并没有获得冠军’,只是获得了第二名,但啦啦队所有的成员都把第二名看作是和第一名一样的荣耀。因此,这也是一个在比赛中没有失败者的影片。对于现实中的青少年来说,同样处于激烈竞争环境中的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浪漫的故事,他们还需要一个没有失败者的乐园。而这样的一部影片在满足他们消费浪漫故事的欲望的同时,也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抚慰。
虽然表现浪漫的具体方式各不相同,但浪漫的状态却是一样的,爱情仍然是近些年的青春电影所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话题。这些浪漫的故事不仅反映出导演的个人风格与影片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它也折射出青年人的生活方式,成为阅读青少年心理状态的电影文本。
展现毁灭的青春电影
青春电影除了展示青少年浪漫的一面之外,还有直面青少年的颓废、叛逆、暴力乃至走向毁灭的一面的。和前一种电影中的形象相比,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一类的影片中发生了极大地改变。这倒并不完全是青春电影有意将青少年的形象“天使化”或“妖魔 化”后的结果。有研究表明,青少年阶段本身就是极不稳定的一个人生阶段,他们的人格尚未定型,思维判断力差,而且模仿能力很强。因此,社会环境、家庭教育、青少年亚文化等诸多因素中的消极方面都有可能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影响,成为导致他们走向颓废、叛逆和自我毁灭的诱因。而关注于此类问题的青春电影,也相应地让人们看到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另外一面。
在欧美这一类的青春电影中,性、和暴力往往是无法逃避的话题。瑞典影片《教室别恋》(All Things Fair,1995)里的中学生史迪经历了和女老师的不伦之恋与不伦之性后,伴随着如同蝉蜕般的痛苦,最终还是通向了新的成长道路。好莱坞电影《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1997)中的天才少年威尔,虽然桀骜不驯、崇尚暴力与自我封闭,但在故事结束的时候仍然回归于主流价值观念。在这些影片所讲述的故事中,主人公并没有完全走上一条不归之路,影片也因为主人公最后的结局而带有一丝亮色,或是些许励志的意味。但在另外一些影片中,主人公却走向了彻底的毁灭。
英国著名的青春电影《猜火车》(Trainspotting,1996)完全打破了人们已然习惯的对普通青春片的阅读方式,使观众领略了另外一个世界的生活。在这部影片中,人们可以看到吸毒、粪便、呕吐、滥交等各种场面,片中的年轻人给人的感觉也是颓废的、毫无希望的一群年轻人。而在美国,和《猜火车》表现出来的状态非常相像的这一类电影,如《篮球日记》(The Basketball Diaries,1995)、《半熟少年》(Kids,1995)等,被研究者称为“青春启示电影”,“它们都流露出共同的暴力倾向和极度阴郁、黯淡的人生态度”。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篮球日记》讲述了美国一所私立天主教高中的篮球明星英雄吉姆・卡洛是如何堕落、离开学校,沦为街头少年和吸毒者的全过程。另外一部影片《半熟少年》记录下几位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他们偷啤酒、斗殴、买、吸食、在滥交中把艾滋病传染给……和片中主人公的生活状态相适应,有些“青春启示电影”并没有在影片中讲述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故事,而是一种片段化、零散化地呈现。除了在叙事上的去情节化以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影片往往用记录式的风格和隐藏了情感态度的镜头语言来展现暴力、和冲突的场景。不过,这样的风格却容易使影片陷入悖论之中:一方面,它要起到“青春启示”的目的,另外一方面,它因为过分的“写实主义”而让青少年观众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就像当年的青少年追随极度风格化的《邦妮和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1967)和后来的《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1994)一样,当下的青少年也有可能效仿“青春启示电影”中的“写实主义”场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篮球日记》中,主人公枪击校园的场景被处理为一场白日梦,但到了《大象》(Elephant,2003)中,枪击校园的场景却由于无逻辑的叙事、隐藏了情感态度的视听语言和纪录式的风格,几乎已经变成真实的场景了。
美国的“青春启示电影”在关注青少年问题的时候显得真实、大胆和直接,也不乏对人性善恶问题的思考,所以,这些青春电影给人以震撼和启迪。而近些年来关注青少年问题的日本青春电影则让人们对故事背后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实际上,日本青春电影的早期作品《青春残酷物语》(1960)已经表现出日本青少年颓废、迷惘的生活状态。到了这个世纪,当代日本青少年仍然要面对在一个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成长所要面临的新的问题。《关于莉莉周的一切》(2001)以极其“暧昧”的影像和故事,和出乎人们预料的结局,引起观众对一个高度物质化与体制化的社会中青少年成长问题的思考。同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香港制造》(1998)和《十七岁的自行车》(2000)这些华语青春电影中主人公最后的毁灭,原因也并不仅仅限于这些青少年自身,而是和他们背后的社会机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和大多数青春电影有所不同,巴西电影《上帝之城》(City of God,2002)的主人公并不是在以往的青春片中经常出现的中学生,而是生活在里约热内卢郊区一个叫“上帝之城”贫民窟里的一群孩子。但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样的一群孩子在贫民窟展开了一轮又一轮残酷的黑帮屠杀。虽然这部影片的视听风格充满了现代气息,故事的讲述也精巧别致,但它的本意并不只是展示技巧,而是试图通过独特的影像引起人们对生于贫民窟的青少年生活状态的关注。《上帝之城》由一只鸡的奔命开始,又以这只鸡的奔命结束。这种《百年孤独》般宿命式的开头与结尾,不得不让人们对于青少年成长问题进行反思。
其实,青春电影展现青少年颓废、暴力和毁灭的状态,并不是从近些年才开始的,从特吕弗的《四百下》,到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子》,再到近些年出现的青春电影,这个问题早已被世界范围内众多的导演所关注,青少年的颓废、暴力和毁灭已经成为青春电影表达的共同主题。
青春电影的第三种状态
应该说,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最受年青人欢迎的青春电影,并不是那些浪漫得无可救药的青春爱情电影,也不是真实得让人震撼的青少年问题电影,而是一批呈现出和传统的青春片不同状态的电影。这批电影的范围非常广泛,从《美国派》(American Pie,1999)到《我的野蛮女友》(2001),从《惊声尖叫》(Scream,1996)到《大逃杀》(2000),这些在青少年观众中口碑颇佳的影片都在这个范围之内。可以看出,这些青春电影出自于不同的国家,故事的主题也各不相同,但它们呈现出来的颠覆性却几乎是一致的。
《美国派》、《哥们儿,我的车在哪里?》(Dude,Where’s MyCar?2000)《拯救斯沃曼》(Saving Silverman,2001)是近年出现的以性或青春期其它事件为笑料的电影,但人们对这些影片看法却各不相同,尤其是被称为“好莱坞俗片”的《美国派》,人们在面对它的时候态度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严肃对待好莱坞俗片并给予相应研究的学者寥寥无几:有些人轻描淡写,还有些人则嗤之以鼻。”另外一方面,作为一部青春电影,它却受到了青少年观众的狂热追捧。如果细究这部电影备受争议的原因,恐怕还与它的俚俗风格不无关系。影片讲述的故事非常简单,四个还是的高中生,在毕业前通过一个伟大的“成人宣言”――在三个星期后的毕业派对上结束自己的生涯。于是故事便围绕着这个行动展开。、不小心喝下掺杂了的啤酒、没有得逞的第一次……和青少年的生理功能有关的各种状况都在影片中以俚俗的方式展现出来。有人认为,影片使用的猥亵的语言和以色情为基础的滑稽场面显得过于粗俗。但不管怎么样,人们不得不承认,在它之前,还没有哪个青春片把青少年的性焦虑表达得 如此幽默和透彻,因此它受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也是必然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美国派》的出现也是颠覆性的,它消弭了青春电影中“浪漫”与“毁灭”两种状态之间的界限:《美国派》中的主人公撕破了浪漫青春片中异性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对于性采取了直言不讳的态度;另一方面,和青少年问题电影不一样,性在《美国派》中被处理得俚俗而又清澈,丝毫没有罪恶感。当然,影片的颠覆性不仅仅体现在它对于青春电影两种状态间界限的消弭,也体现在对经典青春电影的解构。在《美国派》中,芬奇在同学的母亲那里结束了之身的情节和当年的《毕业生》中本和鲁滨逊太太有染的情节非常相像,如果说《毕业生》通过这个情节表现出来的是六十年代末期美国青年彷徨、颓废和反战的情绪,有着尖锐的政治性,那么,在《美国派》中,尖锐的政治性则已经通过戏拟式的场景被完全消解掉了,成为商业背景下青少年的一次狂欢。所以,当《美国美人》(American Beauty,1999)出现的时候,有人认为,这部影片才是从“成年人的角度,认真地讨论了两代人之间、两性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好像是战后婴儿潮中出生的今天的中年人(克林顿也在其中)向他们年轻时代的青春片致敬。”而《美国派》则是欢快、粗俗、张扬的当代青春片。
韩国影片《我的野蛮女友》也曾得到过很多亚洲青少年的认可。但如果仔细分析这部影片就会发现,它并没有特别多的值得称道的地方。从主题上来看,它仍然讲述的是老套的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从剧作上来看,它的结构显得过于松散,从视听语言上来看,它也并没有革命性的突破。所以,与其说这部电影的颠覆性体现在技术层面上,不如说它体现在文化层面上。这部取材于网络文学的作品,以“大女人”和“小男人”之间的故事解构了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观念,以性别和特征错位的手法制造出很多笑料。而影片自由出入于幻想时空与现实时空,也包括对经典电影的经典段落肆无忌惮的嘲谑,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契合了网络时代的青少年观众的欣赏习惯与思维方式。
“青春恐怖片”是需要提到的另外一类影片,《惊声尖叫》、《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I Know What You Did Last Summer,1997)、《老师不是人》(The Faculty,1998)(《死神来了》(Final Destination,2000)这些在年轻人中非常受欢迎的影片,都属于这个范畴。这类影片把普通意义上恐怖片的元素移植到了青春电影中来,消解了恐怖电影和青春电影之间的区别,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在制作上,此类影片往往会根据年轻人的视听文化与审美趣味来进行,例如,和传统的恐怖片比,青春恐怖片的主角们都年轻化了,影片也常常围绕着年轻人的日常生活来烘托气氛。当然,除了对传统恐怖电影的消解以外,这类影片还反映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非常微妙的心态。以《老师不是人》为例,在这部影片里,只有靠吸食才能分辨老师和同学是否被外星生物侵入的身体。故事透露出来的信息相当复杂,它折射出来的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高度的不信任感。最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吸食竟然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日本影片《大逃杀》更加直截了当,把日常生活里学生面临的激烈竞争,表现成电影里电脑游戏般血淋淋的恐怖屠杀。无论是靠吸食来解决问题,还是靠屠杀同学来达到生存目的,这些故事都是颠覆性的,它采用了传统青春电影中导致青少年毁灭的元素,却又以寓言式恐怖故事的面貌出现,把现实的状况幻化为青少年成人仪式前的恐怖幻觉。
浪漫爱情故事 篇六
【关键词】仲夏夜之梦 戏剧 语言 风格
《仲夏夜之梦》描述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剧中的男女主人公为了追求真爱,不顾外界的反对,与封建婚姻作斗争,最终获得了幸福。在整个戏剧中,莎士比亚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赋予了语言更多的浪漫色彩,通过大量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了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的生活,表达出了作者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思想。
一、《仲夏夜之梦》的简介
(一)戏剧介绍
戏剧是比较轻松和幽默的,《仲夏夜之梦》是一部浪漫喜剧,它的结局是美好的,它的过程是十分有趣的,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受。
(二)《仲夏夜之梦》的介绍
莎士比亚的一生是传奇的,他这一生,创作出了太多太多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仲夏夜之梦》是他年轻时候的作品,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仲夏夜之梦》,这个名字就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讲述了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在此剧中,作者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古希腊的神话时代,但是我们通过认真阅读,不难发现,其实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属于伊丽莎白时代的,作者是在含沙射影般得描写,这部剧将神话世界与现实世界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立足于想象和现实描绘了爱情的幻想世界。《仲夏夜之梦》,这是个梦,是个美丽的梦,剧中的人物是仙人、精灵和人神的合一,剧中结构由三对爱情纠葛和四组婚姻构成,剧情滑稽有趣,曲折复杂,文章主要描写了雅典的一个森林里的四个年轻人和一群角色的际遇。《仲夏夜之梦》在创作方法上,还是沿用了一般性的戏剧创作手法,但是作者在其中,还充分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来描写,所以给予了整个戏剧的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仲夏夜之梦》的故事发生在夏季,在迷人芬芳的五月,四个年轻人一起来到雅典森林里,在这个森林中,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其中有追求恋爱自由的赫米娅和拉山德,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个人物难以实现结合的愿望,但是在这里,在莎士比亚的笔下,他们如愿以偿,有情人终成眷属。莎士比亚的创作风格是轻快、欢乐的,表达了争取人性解放的思想,他巧妙的设计剧情,让剧中的主要人物不期而遇,为他们制造了可以支配爱情力量的“爱徽花”花汁,在剧中,精灵错点花汁,制造出一系列嘀笑皆非的故事,最后,仙王收回了魔法,两对有情人得到了圆满的结局。
二、《仲夏夜之梦》语言风格
(一)多种修辞的运用
1.对照
对照是英语中十分常见的休息手法,对照也称对比,表示相对的概念,对比的手法更能够表现出更为浓烈的感彩,加重感情渲染,句子平行并列,却更能生动的表述出作者的意图。在《仲夏夜之梦》中,莎士比亚多次用到了对照的修辞手法,文中随处可见,比如说,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HERMIA:I frown upon him,yet he loves me still.
HELENA:O that your frowns would teach my smiles such skill!
HERMIA:I give him curses,yet he gives me love.
HELENA:O that my prayers could such affection move!
HERMIA:The more I hate,the more he follows me.
HELENA:The more I love,the more he hates me.
整齐的对照给了读者更为鲜明的对比,通过这样的手法,我们能够看出Helena对Hermia的羡慕之情,她非常羡慕Hermia的美丽漂亮,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出她因为得不到喜欢的人的回应而十分痛苦。
2.暗喻
暗喻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暗喻常常比明喻还要来的更为强烈。在《仲夏夜之梦》中,也使用了多处暗喻手法。比如说,剧中有一段对话,莎士比亚将Lysander和Hermia苍白的脸颊比喻成凋零的米轨。Lysander和Hermia的爱情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尤其是Hermia的父亲,父亲强硬的态度,让他们感到爱情会慢慢变淡,就像缺水的玫瑰会慢慢凋谢一样。通过暗喻的手法,塑造出了更为鲜明的爱情形象。
(二)模糊词、双关语的使用
模糊此是指意义不明确的词语,这样的词语由于不确定性,给予给予读者一些空间去想象,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在一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就可以利用一些词同音或词同意的特点,故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语双关”,旨在达到一种言在此然而意在彼的效果。
(三)语言具有浪漫色彩
《仲夏夜之梦》的剧情本身就是浪漫的,在这样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里,浪漫的语言必不可少,莎士比亚正是通过大量的浪漫的语言来诠释了这个浪漫的故事,给了这个故事极为浓厚的浪漫色彩,在整部剧中,对爱情的表达不仅真挚而且还很浪漫。
(四)独白、歌唱的大量使用
独白是角色阐述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剧中的角色有大量的独白,独白的运用,让读者对剧中人物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而歌唱则相当于是文章剧情的催化剂,不仅能够详细的介绍出故事发生的背景信息,同时表现出了更为浓烈的感情,有些难以开口的语言,通过独白和歌唱的表现手法,恰恰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文章中有一处独白,表达出了Helena对Demetrius的深切的爱,通过角色的独白,我们更能体会到角色内心痛苦的挣扎。这样的感情剥去了读者的同情,更容易得到读者的共鸣。
结束语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剧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创作风格,本文通过对《仲夏夜之梦》的语言风格分析,进一步深入了解了《仲夏夜之梦》这部作品以及莎士比亚的作品特色。当然《仲夏夜之梦》的语言特色远远不只我们所分析的这些,还有很多很多,这些语言风格特色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阅读去品味,这样才能读懂文章的精髓,才能理解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