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优秀9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高考家长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9篇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河北高考作文3:成功与机遇 篇一

成功,他与机遇有关,但是,一个不会抓住机遇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可能有些同学一直很想成为比尔。盖茨、乔布斯和偶像作家韩寒,象他们一样散发着巨大的光环。他们一个是微软帝国的创造者,一个是苹果帝国的创始人,尤其是韩寒,他是中国文坛上不可多得的珍宝,他是集“中国80后领袖”与“着名赛车手”等一系列至高无上的荣誉于一身的作家,他曾经高中未读完就缀学在家,将全部精力用于写作,最终在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以《杯中窥人》荣获一等奖,得到大家的认同和尊敬。

可是,你们是否看到他们成功背后的辛酸吗?

韩寒是高中没有读完就辍学,但辍学在家中他没有停止学习,还是认真学习有关文学书籍,抓住机遇并取得了成功。他在新概念作文赛上获得一等奖,并一举成名。假如他当初不去参加比赛,那么就不会有今天光芒四射的韩寒了。

比尔。盖茨,他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大学没有毕业就离开了校园,离开校园后没有就此停下来,还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满腔热血创立了一个小公司,后经过他的艰苦创业,努力拼搏,成为现在全世界首富。如果当初他的知识不丰富、意志不坚强,他的公司绝不会发展成为现在的微软帝国,他本人也成不了世界首富;要是他当初他不抓住机会创建微软公司,而是和常人一样读完大学再去找工作,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没有微软帝国,他自己本人也就失去了成为世界首富的机会。

最后说说乔布斯,他真的是一位天才设计者,他是美国工程院唯一一个没有在大学读完一年书的院士,他大学读了半年就退学,但是没有离开学校,还是作为一名傍听生,同时在自己的车库里开始创办自己的公司。由于他抓住了每一次技术革命的机遇,将苹果机及时更新换代,带领团队将苹果公司从一个辉煌迈向另一个辉煌,从而造就了今天的苹果帝国,也成为了手机行业的领头军。

纵观三位成功人士,他们都是善于抓住每一次机遇,并果断作出决定,经过奋力拼搏,成为世人所仰望的强者。

所以成功与机遇息息相关,一个不会抓住机遇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高中九大科学习方法辅导 篇二

政治

金属货币、纸币、金银纪念币、纪念钞、纸币、电子货币、腾讯Q币,必须分清;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消费者时而多买,时而少买,原因必须明白;市场、国家、企业、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分清角色,弄清自己到底如何做;存款、贷款、活期、定期、结算、网银、股票、债券、保险,你应亲自试一下;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目标、经济全球化、引进来、走出去、还要看看汇率;更多精彩等你来,政治教师将把你打造成一名准或总经理!在这里给大家提几点建议与要求:

1、借阅高中政治必修教材,了解高中政治学习方向。不同于简单的机械记忆,更注重理解基础上的运用;不同于单一的内容形式,更注重多领域的涉猎,全方位的发展。

2、学会从电视、互联网中获取有效信息,丰富自己的视野与头脑,把上边内容弄明白。建议每天观看新闻联播等相关新闻栏目,查阅上半年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现象,写出自己的体会。

3、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中,很多的经济、政治现象与我们学习的知识相关,你可以调查市场上不同商品价格的变动及其影响,了解不同群体的消费行为,也可以调查了解自己所在的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的一些活动、事件等。4、你肯定在生活中会遇及一些相关的经济、政治等现象或问题,要积极思考,可以带着疑惑而来,我们一起解决!

历史

把握假期,为未来铺路。

1.务必通览一遍以往学习的历史课本,要具备基本的历史常识,为高中阶段历史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2.熟练掌握中国古代的王朝更替,形成比较明确的时空定位。

3.浏览阅读一些史学界研究热点、考古新发现、历史古迹图片、中外历史趣闻等,增强对历史的了解,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4.上网搜索和学习高中历史学习特点与方法,以便开学后尽快完成由初中到高中学习的过渡。

5.与在校的文科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提前了解高中历史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经验,做好准备。

6.借阅今年刚毕业学生的必修(政治史板块)教材(注意是人民版教材),大体了解一下高中教材的学习方向,体会专题学习的优点与弊端,简单熟悉一下教材中我们初中未接触过的章节(比如专题一的内容),为开学后的学习做好思想和知识上的双重准备!

地理

地呈千古文明,理蕴万世精华。大到世界,小到生活。爱地理,爱生活!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跟地理息息相关,在你进入衡中之前应做好以下方面:做好计划把以往学习的地理书复习一遍,梳理知识框架,是学好高中地理的基础。

买一个小地球仪,注意观察世界重要国家所在位置以及重要经纬线。每天注意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了解天气符号(如:晴天、阴天、多云、小雨、大雨、雷雨、风向以及风力大小等),并特别注意重要天气系统的发展变化(如台风)。记录你暑假旅游走过的地点,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风土民情等。

画中国政区图并在图中标注省会、简称以及重要的事物如:山脉、河流、城市等。留心观察身边自然现象,如:一天中不同时刻日影的朝向、长短变化;一月内月相的形状、月面的朝向、不同日期昼夜长短变化等,并对以上观察做好记录。

可以做一次社会调查,了解你所在家乡的自然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生物、土壤以及在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变化。“

高考作文辅导:骑马找马 篇三

找马从前,有一个人丢失了一匹宝马,他走呀走呀,遇上了一匹野马,他没有理睬。后来他又见了好几匹马,但都不是他那匹。结果这个人在路上饥寒交迫,累死在路边。不但没有寻到自己的宝马,反而把自己的一条命都搭进去了,真是太不值了!

审题参考:为了寻找自己的宝马,宝马未寻着,反而搭进了主人一条更加宝贵的生命,这件事想起来都令人心寒!不是说这位主人不不该寻找自己的宝马,而是他在寻马的过程中没有动脑筋,只是一味蛮干,假如他能骑上路上遇见的马去找自己的马,结果或许要好得多,可是他没有这样做,直到死也没有想到“骑马找马”这个极其简便易行的方法。“骑马找马”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却也是人生的策略。看来仿佛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但这个主人直到死都没有想到,这是何等的悲哀!斗力不如斗智。力敌不如智取。与其拼体力,不如动动脑子,这才是上上策。从“主人寻马不着反丢命”这一沉痛的教训中我们不难明白这个道理。

张店最好的高中数学教师家教辅导 篇四

在职高中数学高级教师,38岁,数学硕士学位,省数学会理事,多次参加中高考阅卷,省市级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全国数理化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在省实验中学和山师附中等名校多次讲授公开课,受到专家好评。有多年送毕业班经验,成绩优异。

1、辅导时间:周末和节假日,其他时间可以预约

2、辅导对象:高考、中考以及小学、初中、高中

3、辅导内容:中学及小学高年级数学

非诚勿扰,自己亲自教学,欢迎有需要的家长与我交流联系,谢绝辅导机构与本人联系。

辅导工作计划 篇五

潜能生的辅导一直是老师们棘手的问题!潜能生一般分两类,一类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接受能力、反应能力、记忆力不强,就更别提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了;另一类则是学习态度的问题,可能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学习态度不端正,造成学习效果不好,但是潜在的学习力还是比较强的!

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对第一类学生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家长的工作,一定要争取家长的配合,要加强个别辅导。

2、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无论新授或练习都照顾到中下面,尽量做到深入浅出。

3、根据学生的心理设计学生喜爱的个别面试活动和实践作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喜爱。

对于第二类学生就好办了,这类学生一般容易被有趣的学习活动吸引,所以教师只要认真备课,上课时幽默风趣就能把孩子们自然吸引过来。我还准备让这部分孩子当个小干部,以激发孩子们的责任感!

高一作文辅导 篇六

《留在心中的冰糖》

小时候,很爱吃冰糖。那时,冰糖是3分钱一袋,共5颗。

我常与2个小朋友,每人出一分钱,买一小袋冰糖,坐在一起吃。每个人先拿一颗,含在嘴里。刚含在嘴里,觉得冰冰、甜甜的,但只是嘴里甜。过一会儿,冰糖开始融化了,舌头把冰糖打磨得很光滑,或是说,用舌头把冰糖融化得很光滑,融化下来的冰糖水,一丝丝地进入嗓子。这时候,不再含冰糖了,从嘴里拿出来,比谁的冰糖更漂亮,融过的冰糖像水晶,透明、光滑,我的冰糖总是最漂亮的,形状很规则。于是我常跟别的小朋友炫耀自己的舌头很厉害,能把冰糖变成水晶。现在回想,那只不过是因为我总是挑形状最好看的冰糖吃罢了。拿着的时候,由于冰糖很滑,所以总会像鱼一般,钻出我们的小手,跑到地上去。掉冰糖的那个小朋友就只能看着别人吃。吃完了第一颗冰糖,觉得什么都是甜的,喝口水,觉得水也是甜的。开始分剩下两颗冰糖,分的方法很公平,石头、剪子、布,三局两胜,我们津津乐道地玩,其乐趣甚于吃冰糖。总有一个人会分不到,我常常成为这个人,有时候,掉了冰糖之后,又没分到冰糖,便大哭一场,哭到他们吃完为止,接着便和他们玩捉迷藏去了。

妈妈偶尔也会给我买2袋,我便在别的小朋友面前吃,尽管我甜得不断喝水,但还是在吃,直到他们都要吃一颗,并答应让我在打仗游戏里当不会死的将军为止。

长大后,不再有空闲与朋友在一起嬉闹,更没有闲情去吃冰糖。但常在记忆中或梦中,看见自己与小朋友吃冰糖,在一起玩耍嬉闹的情景,心中觉得很甜。有一次,与父母到饭店里喝菊茶,又一次看到了冰糖,我马上含起了冰糖,但冰糖并没有像小时候吃过的冰糖一样,只有甜,而且甜得有些发苦,吃冰糖时,也找不到那种快乐与兴奋,无奈地将糖放在茶中,融在有些苦涩的茶里。我喝了一口,茶有些甜了。我思考,是因为冰糖不好吗?是因为没有了童趣吧。我只能在忙碌的生活中回忆那冰糖,才能感到一丝甜蜜。我想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带着童趣的冰糖,它将永恒地留在我心里,让我在空闲时回忆起,感觉记忆中的甜蜜。

范文点评:

为什么不写真正发生过的事情,非要去编呢?很多同学会回答:平时发生的真事太小太平常,写出来肯定得不了高分。这篇文章所写的事情也很小,但读起来觉得远比哪些编的有意思,有趣味,而且从中能体会到失去童年乐趣的淡淡的哀伤。

这篇文章的优点主要有三点,一是选材很真实,感情很真切。读的时候,老师会很真切感觉到这些事是他亲身经历过的,这些情是来自他内心的感悟。请同学们记住一句放:没有什么能把人轻易打动,除了真实。其次,是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如含冰糖一段写得很细,特别是把冰糖从嘴里拿出来比,又掉到地上,写得特别有趣。想想如果没有这些,童年的快乐怎么能表现出来呢?还有自己吃冰糖,尽管甜得不断喝水,为了炫耀还是在吃,这也是只有小孩子才有的行为,都给人很真切很生动的感觉。第三,是文章结尾的感悟。结尾的思考:是冰糖不好吗?是因为没有童趣了吧。这样,在冰糖的甜蜜中,我们又体会作者笔下因童年逝去而产生的淡淡的哀伤。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

这篇文章也有一些不足。比如,结尾的议论应该单独成段,因为这是对全文内容的思考。

再有还可以想得再深一些,失去了童年快乐的原因不仅仅因为忙碌,更重要的是心境的变化。长大了自己不会再珍视一块小小的冰糖,也没有了只因单纯的目的而发自内心的笑声与泪水,也就是没有了赤子之心。这也是一种悲哀埃

鲁迅辅导 篇七

鲁迅专题辅导

鲁迅专题辅导。txt两个男人追一个女人 用情浅的会先放弃。两个女人追一个男人 用情深的会先放弃。t幔―你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男女授受不亲,中国哪来13亿人口。鲁迅专题辅导。

我们说鲁迅是我们这学期的“重中之重”,主要基于两个理由,一是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鲁迅一方面是现代散文最早的作者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开拓者。自《新青年》19开辟“随感录”专栏后,鲁迅的杂文就显示出尖锐而深刻、巧妙而生动的独特个性,并且,从此之后,杂文就与鲁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了。有人认为,中国的现代杂文基本上是由“随感录作家群”和“语丝派”这两个前后承接的散文流派开辟的,而鲁迅既是“随感录作家群”的主将,又是“语丝派”的坛主。也有人曾经将散文分出两条不同的“语体线索”,即“闲话散文”和“独语散文”,而鲁迅在这两种散文创作中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在新文学初期,散文被公认为最有成就的文体,而鲁迅正是这时期散文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而在新文学初期的小说创作中,鲁迅更是一枝独秀,不仅最早显示出新文学的“实绩”,而且在文体上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就的实验,成为了各种现代小说文体的先驱和榜样。也可以这么说,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此外,自现代文学诞生的第一天起,在文坛上就论争不断,而几乎每次重要的论争几乎都与鲁迅有关。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掌握了鲁迅,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半部现代文学史。二是从我们这门课的考试分量上看,有关鲁迅的内容意是在试题中占有突出的分量,从填空题、选择题到简答题和分析题,常常会占到一份试卷总分的一半上下。所以,在学习中一定要沉下心来,不要急于往前赶,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学习鲁迅都不为过。

一、学习常识提示

这些常识都应该是“大专阶段”(或者叫“大本的低年级阶段”)在文学史课程中学习过的,但是,当我们开始进入专题研究课程的学习时,仍然有必要重新学习,“温故”才能“知新”。对于其他非中文专业专业的同学来说,则必须补上这一课。对此,任何同学都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1.关于鲁迅生平

“鲁迅研究四题”是本学期的三个大重点之一,而这一讲的一个主要重点或者说是中心议题、中心内容,则是鲁迅“对传统的态度”。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人对传统的态度,则必须首先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历程,而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历程,最简单、最

快速同时也是最有效方法,就是尽可能全面细致地掌握这个人的人生道路。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个人生道路主要就包括“生平”和“创作简况”两个方面。

(1)简历。生于1881年,卒于1936年(终年55岁),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与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兄弟”而闻名于“五四”时期。

(2)青年时代。18(17岁)到南京求学期间读到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受到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3)日本留学。19(21岁)到日本学医,想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19,受到“幻灯片”事件的影响,其中,茁壮而麻木的“看客”给他留下了终身不灭的印象,遂“弃医从文”,立志改变人的精神,致力于批判国民性。在与许寿裳、周作人等筹办《新生》杂志因经费等原因而失败后,一方面翻译外国小说,与周作人合译有《域外小说集》(1、2),一方面介绍西方的哲学、文学思想,著有《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

(4)回国“幻灭”。19(28岁)回国,在浙江当中学教员,讲授化学、生物学等课程。19开始小说创作,最早的作品是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文言小说”《怀旧》。19应邀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后随部赴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袁世凯复辟后,陷入幻灭,沉没于古籍。

(5)排遣寂寞。19,当风行一时的《新青年》大张旗鼓地发起“文学革命”时,鲁迅仍未能改变自己颓唐的心情,仍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以排遣自己内心的寂寞。正是在这种寂寞的心情中,应新文学朋友们的邀请,几乎是同时开始了白话小说、白话诗和白话散文的创作。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于1918年发表时,他已经是将近“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了。

(6)彷徨之路。在1925年前后的“女师大事件”和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受到极大的震动与挫折。1926年离开北京,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北京,也再没有任过官职。先是去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后到广州(1927年1月),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再到上海(同年9月),直至病逝。

(7)文艺论争。自新文学诞生以来,新旧文学之间和新文学内部一直论争不断,而在鲁迅的有生之年,这些论争大都与鲁迅有关。比如,与郭沫若等展开的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鲁迅称郭沫若为“才子+流氓”;与梁实秋展开的关于“人性论”的论争,鲁迅称梁实秋为“资本家的乏走狗”; 在关于“京派”与“海派”的论争,鲁迅称“京派”近

官,是官的帮闲,“海派”近商,是商的帮忙。

2.关于鲁迅的作品

鲁迅从19在日本期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开始,笔耕一生,留下大量著述,主要文学作品有3部小说集、。

(1)3部小说集。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徨》,一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

A.《呐喊》1923年出版,共14篇。第一篇:《狂人日记》作于1918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前三篇:《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也是他在五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末一篇:《社戏》作于1922年。

B.《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第一篇:《祝福》作于1924年。末一篇:《离婚》作于1925年,也是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中,作于1925年的《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C.《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8篇:《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铸剑》原名《眉间尺》,作品中的人物“黑色人”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鲁迅的一个笔名。

D.主要知识分子形象:狂人(《狂人日记》)、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涓生、子君(《伤逝》)、陈士成(《白光》)、孔乙己(《孔乙己》)、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

E.主要农民形象:阿Q(《阿Q正传》)、祥林嫂(《祝福》)、单四嫂子(《明天》)、爱姑(《离婚》)、七斤(《**》)、闰土(《故乡》)等。

F.“看 / 被看”模式的主要作品:《示众》、《药》、《狂人日记》、《孔乙己》、《明天》、《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祝福》、《长明灯》、《铸剑》、《理水》、《采薇》等。

(2)3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两地书》。

A.《野草》:散文诗集,共23篇。另有一组散文诗《自言自语》(共7篇)发表于19,开“独语体”散文开河。

B.《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共10篇,1928年出版。1926年最初在《莽原》周刊上发表时题为《旧事重提》,创“闲话风”散文的传统。

C.《两地书》书信集,1933年出版,与许广平先生的通信。

(3)16部杂文集。《热风》(1925)、《华盖集》(1926)、《坟》(1927)、《华盖集续编》(1927)、《而已集》(1928)、《三闲集》(1932)、《二心集》(1932)、《伪自由书》(1933)、《南腔北调集》(1934)、《准风月谈》

(1934)、《集外集》(1935)、《花边文学》(1936)、《且介亭杂文》(1937)、《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集外集拾遗》。

这些杂文集的命名,有的具有连续性,如《华盖集》与其“续编”,《且介亭杂文》与其“二集”和“末编”, 《集外集》与其“拾遗”,还有的具有对称性,如《华盖集》与《而已集》,《三闲集》与《二心集》,《伪自由书》与《准风月谈》。了解了其命名特点,可以便于熟悉和掌握。

二、学习重点难点提示

如果说我们这门课涉及的以作家为主的“研究专题”,在作家的常识部分不仅仅限于主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还包含有在专科阶段学习的文学史内容,那么,在学习重点所涉及的问题上,则大致局限于主教材之内。而把教材中涉及的问题学会学透,我想也是一门课程最起码的要求。

要解答的问题局限于教材之中,但我们的眼光却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除了阅读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外,阅读这些总是所涉及的作品才是最为重要的'。只有自己去阅读了原著,才能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什么叫“有感而发”,那就是“有感”才有可能“阐发”。

1、小重点

我们将“重点”分为大与小,仅仅是我们从主观上认为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小重点”,就是我们认为难度不大的重点,并非它就没有“大重点”重要。也许,可以这样说,所谓“小重点”只是重点,而可能不是难点;“大重点”则既是重点,可能又是难点。

在这里,我特别要说明的是,考试的试题肯定不会是思考题或练习题的简单照搬,在试卷上,大小重点是没有区别的,也无法区分的。

(1)鲁迅、胡适、周作人等文化先驱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这是一个带有比较性的题目,但仅止于说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的不同之处。简单地说,第一,鲁迅:主要是批判,甚至表现为一种“决绝”,一种“偏激”。要再进一步说,则是由关心引起的思考,由思考引起的焦虑,由焦虑引起的否定。第二,胡适:主要也是批判,但态度比较温和,富有建设性。第三,周作人:也是带批判性的,但很快就有所改变。鲁迅的态度是必须要了解的,也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基础。而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的主要目的,则在于希望能在此基础上得以深化:我们应如何看待鲁迅的态度。

(2)《狂人日记》是怎样表现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的。

我们已经知道,文学革命开始时,鲁迅正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古碑,对传统文化有许多自己的心得,他这时应《新青

年》同仁之邀并答应写作小说,一方面含有应和“前驱”之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排遣自己心中的寂寞,而《狂人日记》就是鲁迅这时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因此,直接地表达了鲁迅积压了多时的对传统的愤闷,也最能体现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通过狂人之口,说出了中国历史的本质:吃人,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文明比喻为“吃人的筵度”,而传统中国也就成了“安排人肉筵度的厨房”。能说出当时人们想说而不敢说,甚至连想都不敢想的话,这种人也只能是“狂人”。

(3)《阿Q正传》在批判国民性方面的代表性。

在小说创作中,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狂人的所见所闻其实都是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但是,以批判国民性为主要创作目的的作品,则当推他的这部代表作。有趣的是,《狂人日记》虽然如惊天霹雳,振聋发聩,人们还只是目瞪口呆,而《阿Q正传》虽然不急不躁,娓娓道来,而且充满喜剧色彩,但是,在报上刚开始连载不久,人们就开始惶惶不安,这种不安实际上一直延续到现在出现的对鲁迅“丑化”中国的指责。所以,要理解《阿Q正传》在批判国民性方面的代表性,除了应知道鲁迅在这部作品中是怎样批判国民性的(如精神胜利法和“革命”理想,以及总是摆“先前阔”和以丑为美的心理模式等),还应能够说明鲁迅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4)鲁迅《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的主题)及其思想价值。

在教材第18页上,这样说道:《呐喊》、《彷徨》从三个方面体现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一是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如两部可以作为“纲”来读的作品《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二是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如《药》、《**》、《阿Q正传》和《示众》。三是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如《孔乙己》、《在酒楼上》、《肥皂》和《伤逝》。这三个方面的归纳,既是《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又是最能体现《呐喊》、《彷徨》思想价值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不要求大家背下这三点,而是要求大家能根据鲁迅作品中的具体内容,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5)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

在这里,不直接说“理由和根据”,而要说“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只是强调一定要回到“历史现场”去看待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因为在“五四”时期传

统文化正严重地牵绊着中国社会的进步。而且,鲁迅对传统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并不是他的个人行为,而是所有的“五四”启蒙主义者顺应时代要求的一致行为。在教材这一讲的前两个单元中,有不同角度的分析说明。

2.大重点

(1)指责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原因与误解。

近十多年来,之所以会出现对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指责,其原因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方面是因为“五四”时期的鲁迅对传统确实是采取全面而彻底的否定态度的,也就是说,确实是“全盘否定”的,所以我们说,这些指责从表面上不无根据;另一方面,这些指责者并没有历史地看待鲁迅,并没有理解鲁迅在否定传统时的“语境”和真正用意,也没有真正认识鲁迅,只看到了鲁迅对传统进行的批判,而没看到鲁迅对传统的“价值重估”。而后一方面也正是产生误解的原因。

(2)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拓展所作的工作。

对于鲁迅所作的这些工作,可以重点掌握教材第7-8页中所介绍的内容,如果同学们自己还有新的补充当然更好。但是,在这里,我们提出这一学习要点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要大家重视并清楚地认识到,为什么说鲁迅对传统确实是“全盘否定”的,但又不应当简单的断言鲁迅就是“全盘否定传统”的。

(3)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教材中一再强调,“重要的是理解鲁迅的用心”,“读鲁迅最好还是顾及一点历史,特别要了解鲁迅毕生从事国民性批判的苦心”。而这个用心和苦心,就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或者说是通过揭露和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败的病根,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寻找出路。而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主要特色,则在于在批判的同时又总是深沉地思考着民族的处境和命运。在教材第10页上,特别就小说《示众》对“看客”心态的揭示,来说明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

(4)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

这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可以做博士生论文的题目,我们不可能作全面的要求。但我们希望大家能从两个方面作一些必要的了解。一是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而重点了解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看/被看”模式的形成,可以从鲁迅在日本期间的“弃医从文”变化开始梳理;二是在鲁迅的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主要受到哪些外国作家和学者的影响,这在教材第12页中有一些介绍。

(5)鲁迅为中国文化转型和中国现代化所作的思考和一些重要观点,包括“拿来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

文明关系、科学主义等。

提出这个问题,主要在于想让大家注意到,鲁迅对于中国文化转型的思考,虽然既主张对传统进行批判,又主张对外来文化的吸收,甚至主张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但是,鲁迅并没有丝毫的崇洋媚外思想,他的《拿来主义》就是最明显的例证。这个问题是一个重点,但由于大家都比较熟悉,还不是难点。难点在后面,即对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以及科学主义的态度。具体内容在教材第14-16页已有介绍,在这里,我只提醒一点供大家参考,即鲁迅在青年时代一开始就是一位“科学救国论者”,到日本是去学医学的,而他“弃医从文”正是为了改造国民的精神。因此,他肯定不会过高地评价科学对于国民精神改造的价值。

(6)鲁迅《呐喊》、《彷徨》的创作基调和文学史地位。

鲁迅的《呐喊》、《彷徨》的创作基调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忧愤深广”,这不是难点,而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比如,为什么既说鲁迅的小说体现了“五四”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要求,又说鲁迅的小说并非直接配合五四运动?也许可以这第说,一方面,从来没有把自己看作是五四运动和思想革命的旗手和前驱,而仅仅是一个文学家;另一方面,在这时期的新文学作家中,大多是风华正茂的青年,而鲁迅已进入中年,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对历史的深刻认识,都是其他作家无法相比的,因此,与这时期大多数作品“感伤”和“激进”的格调相比,鲁迅的作品就显得“深沉蕴藉”。而这深沉蕴藉中所透露出来的“苦的寂寞”,或者说内心的绝望和苍凉,则可以看作是所谓的“鲁迅气氛”。而最能代表鲁迅气氛的作品,鲁迅的弟弟周作人首推《在酒楼上》。鲁迅《呐喊》、《彷徨》的文学史地位,可以主要通过它既是现代小说的开始,又标志着现代小说的成熟,这一个在世界文学史上也罕见现象来作简要的说明。可以着重强调两点,一是内容,即“表现的深切”,二是形式,即“格式的特别”。

(7)鲁迅反传统的语境、目标、态度和策略。

鲁迅反传统的目标、态度和策略在教材中都有说明,在这里,我们是将难点放在“语境”上的。在学习中,可以结合鲁迅对传统的态度,围绕着鲁迅的《青年必读书》来展开,要点是“回到历史现场”,特别是当时有人重新提倡“尊孔读经”的现实,并注意理解教材第4-6页的阐述。

(8)鲁迅小说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在形式上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以及在艺术格局和语言上的创新。

教材中已作了四个方面的提示,即,第一,题材的变革

。从传统小说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神仙鬼怪,到鲁迅的普通人、平凡事。第二,独特的艺术想象和构思。不再是传统小说简单的说教,而是从普通平凡的人事中发现和体悟到人性、人生等带哲理性、超越性的命题。第三,灵魂的揭示。传统小说大多比较讲究情节性和传奇性,不善于刻画人物心理,而鲁迅则在刻画国人的灵魂,深掘精神上和心理上和病苦方面有所突破。第四,要局和语言的创新。在格局上,基本上不再采用传统的格式,而热衷于各种体式的创造,根据每篇作品的不同内容,几乎一篇一种新形式,其结构方式和叙述角度都与传统小说有了很大区别,更多地吸收了西方小说的优点,而在语言上也成功地完成了中国现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的过渡。

八年级作文辅导 篇八

八年级作文辅导1:记叙文的选材

方法指导

第一、材料要切题。就是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材料。

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剪裁”本来是裁缝行业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将布料依照需要尽量剪裁,该去就去,该留就留,缝制成美丽的衣裳。写作文也如同做衣裳一样,对使用的材料也必须剪裁。剪裁,需要有依据。依据之一就是根据中心思想剪裁。一般来说,对表现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进行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舍。

第二、选材要新颖别致。

清朝著名诗人袁枚说:“文章当自成机杼,成一家风骨,不可寄人篱下。”千人一面大同小异的作文,只能令人厌烦反感。所以选材构思时要仔细想一想,想想别人可能会怎么写,力争避免和别人撞车。要思索几种自己有把握能写得好的内容,从中选出一种别人可能不写的来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不妨砸破选材的常规框架,例如改变一下观察角度,从孩童的角度来写世界,用非人类的眼光来审视社会,让平凡事生动起来;或者让故事中的人物调换一个参与角色,巧妙的张冠李戴,让普通素材神奇起来;也可以为作文中的故事设置一个特定背景,让小事情高尚起来。

第三、选材要真实可靠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意在告诉我们,写文章语句自然天成,才能万古常新。自然天成,那就要写真实。只有真实,才能有真情,才能增强感染力。这个真实,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即自己是事情的直接参与者);也可以是耳闻目睹(自己作为旁观者)。尤其要选取真实的有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记叙文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人或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在写人记事时,大而空,是同学们常犯的毛病。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会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八年级作文辅导2:合理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 一)、文章的结构主要指哪些内容?

“结构”本是建筑学上的术语,指屋宇构造的样式,引入写作的研究中,用来比喻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

文章的结构主要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

(二)合理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应注意些什么?

我们写文章时,根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把有关的材料合理地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要努力达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好的开头和结尾。

古人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既是对文章的整体要求,也表明开头和结尾的重要。

开头,古人称为“起笔”。好的开头,能起引领作用,既可使文章顺利展开,又能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常见的开头方式有两种类型,即开篇点题式和形象导入式。

开篇点题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开门见山”。它开宗明义,起句或首段即接触文章的主题或主要问题。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开头就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的开头,不用什么发端,直接触及到“背影”的本题,简捷畅达,句略义丰。

形象导入式,有一段引子,然后逐步接触题目所要叙述描写的人物、事件、景物或论述的问题,是一种间接开头,不妨叫“曲径通幽”。鲁迅先生《藤野先生》的开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的失望和愤懑,于是就有“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下文。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第三单元·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结尾,古人称为“收笔”,是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收束和必然结果。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一篇之妙,在于落句”。好的结尾,能帮助读者理解题旨,体会作者的情感。鲁迅先生《故乡》的结尾:“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一结尾,蕴涵着哲理,发人深思。结尾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总结全文,篇末点题;有的抒发情怀,给人感染;有的含蓄深沉,留有余地;有的戛然而止,干脆利落等等。初学写作者对文章的结尾不可草草了事、虎头蛇尾,也不可当断不断、画蛇添足。

开头和结尾,虽然文字不长,却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精心设计,切不可掉以轻心。

二、层次分明,分段恰当。

层次,指文章内容安排的先后次序,也就是文章展开的步骤,人们习惯上称之为“部分”“大段”“意义段”。在记叙文里,它或是一件事情发展的阶段,或是人物事迹某一侧面的表现;在议论文里,它或是对某一问题的分析,或是对某一道理的阐述。层次安排得合理、清楚,文章就会文气贯通,有力地表现主题。

安排层次,常用的方法有:并列式,各层意思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主次之分;递进式,各层之间意思一层进一层,层层深入;连贯式,按事情发展的经过和时间先后次序安排层次,各层意思相互连贯。此外还有总分式:先总说,后分说;先分说,后总说;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等。一般议论文,多用总分式。

段落,是文章内容、层次的外在表现,是文章的基本单位,人们习惯称为“段”“节”。它有明显的换行标志,即另起一行写,开头空两字的位置。分段时,应注意“单一性”和“完整性”,即每段只能有一个中心,一个意思在一个段落里写完。各段落间意思要有内在联系,使每段成为全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段落要注意匀称,长短适度,疏密相间。

层次分明,分段恰当,读者对文章内容就能一目了然。

三、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过渡,是文章的层次和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转换,通过恰当的词语或段落,使上下文之间互相衔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过渡的方式大致有三种:

一是用词语表示过渡。用“因此”“由此可见”等关联词语或“但是”“相反地”等转折词语,往往放在下一个段落的开头。

二是用句子表示过渡。过渡句一般放在后段的开头,也有的放在前段的结尾。

三是用段落表示过渡。在层次或段落之间,用一个较短的、独立的段落作为过渡,这个段落叫过渡段。

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的关照呼应,又叫“伏应”。前面提出了问题,后面要有着落;后面要说明的重要问题或事情,前面也应有个交代。这样,就能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连贯。

照应的方法,常见的有:

一是结尾与开头照应,也就是“首尾呼应”。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都是典范。

二是上下文照应。邹韬奋先生的《我的母亲》,上文写“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后文写“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庭里”“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更有贡献的分子”。这就是上下文呼应,既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又控诉了罪恶的封建社会。

文章过渡自然、前后照应,才能完整连贯、结构严谨。

要使文章结构合理,做到动笔之前“成文在胸”,还必须认真编写作文提纲。尤其是考场作文,来不及打草稿,更要编写比较详细的提纲,开头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分几个主要部分,安排好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详略和衔接。磨刀不误砍柴功,写作提纲编好了,就不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

(三)巧妙安排文章结构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在写作中值得借鉴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纵式结构法。

这是记叙文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进程和材料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来安排写作的先后顺序。如安徽省中考优秀作文《用掌声撑起一片蓝天》一文中所叙述的故事,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之外而伤心落泪的小女孩,在无人的角落唱完一支歌即将回到绝望中时,忽然听到了“啪啪”的掌声、事情的发展──第二天及后来,老人仍在原地笑容满面地倾听小女孩的歌唱、事情的高潮和结局──十年后小女孩成了当红歌星的顺序来记叙的。又如20陕西省中考优秀作文《理想的生活》一文,按照时间顺序,先后记叙了第一次写的作文“理想的生活”和父亲看后的评价及老师的批改与评分、第二次采访父亲对“理想的生活”的看法后写成的作文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并被当成朗读的范文、最后是老师对两次不同作文的评价以及男孩的若有所悟。

二。横式结构法。

此法可以运用于各种文体当中,它的特点是文章所选用的材料之间有一种并列关系。

如年重庆市中考优秀作文《那夜,星在笑》一文,运用横式结构法,把几篇日记串在一起,并运用题记来贯串全文,形式自然而又别致,令人耳目一新,显示了作者独特的构思和精妙的布局,获得了满分。

三。总分结构法。

顾名思义,先总说后分说来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总”,是对“分”或者文章内容的总体概括,往往出现在文章开头或者结尾;而“分”,则是对“总”的扩展,是文章内容的具体展开。“总分结构法”在具体的运用中,既可以先分后总,也可以先总后分,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灵活选择。

如我们学过的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也是采用“总分结构法”来布局谋篇的。在文章第一段中就用“勤劳一生”总领全文,然后具体写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等事情,照应开头的总领句。

四。小标题结构法。

运用小标题的结构方法,把文章内容分为几个部分,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会使文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2002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优秀作文《水祭》一文,就分别运用杜牧的绝句《清明》中的四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作为文章四个部分的小标题,写出了四个概括性的画面,本文在得满分的同时,由于小标题的运用,以及题记和后记,想象独特而大胆,语言富有创意,另外得5分。

以上几种方法都是我们常用的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在一篇文章中,它们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把几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根据需要去选择恰当的方法

八年级作文辅导3:半命题作文“有时,我也想……”

作文审题指导

1)补全文题

本题是半命题作文我们可以先把他。示例:有时,我也想自由;有时,我也想哭泣;有时,我也想得到母亲的理解;有时,我也想当语文教师;有时,我也想放弃;有时,我也想写一本书;有时,我也想逃避;有时,我也想努力;有时,我也想坚强;

2)写本题应注意二点:

A、文题“有时,我也想 ”有两个关键词“有时”“也”,其中应以“也”作为写作的重点,“也”的意思是”想做一般情况下所不能做的事情“;

B、这里的“ ”中所填的内容应该是文章的中心。

谋篇布局指导

1、开头点题,写作文入题要快。

2、中间部分结构要清

3、结尾部分要起到收束全文,点题升华的作用

高考辅导:高考作文如何做到稳中求胜 篇九

作文是决胜高考语文的关键所在,高考在即,把握作文拿分的技巧,是近几天考生关心的问题。韩老师将考场作文经验归纳为:“心中有自信,笔下出好字;手头有材料,胸中有成式;不变应万变,妙手著文章”,同学们只要扎扎实实地按照这几步来做,作文得高分并不是一件难事。

自信上考场

自信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相信自己就不会怯场,不怯场才能使自己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潜在的能力得以充分地调动。

按时写作文

150分钟的语文测试时间,应该留出60-70分钟的时间作文。时间充足,心中不慌,文思才会泉涌;否则仓促成文,难免丢三落四。

细心审题目

命题作文,审题时一定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并进一步展开合理的联想,才能真正把握题目的实质。材料和话题作文,要弄清楚在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中,命题者所提供材料的不同作用。在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既是考生作文立意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考生一定要读懂题干,做点分析,明确主旨,再去下笔,确保万无一失。

精心选文体

高考作文一般不限文体,这给了考生很大的选择文体的自由,考生应该掌握文体选择的基本原则:一是采用该话题更适宜的文体写作;二是采用考生本人更擅长的文体作文。自己擅长,行文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心中有模式

考生心中要有文章的基本结构式:议论文,破题开篇+分析论证+结题收篇;供料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式:引材开篇+析材明理+联材写事+点材收篇;写事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式:事件发生(清楚明白)+事件发展(生动曲折)+事件结局(含蓄启迪);写人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式:契入(用外貌、语言、环境、细节入题)+铺垫(简述几个事件)+高潮(详叙典型事件)+点化(用点睛的议论或抒情句收束)等等,上述结构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演绎出许多的变式来。

巧思出新意

为体现可写性的命题原则,高考的作文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大多都是宽泛的。例如《责任》这样的题目,范围太宽,无从下笔,这样的题目就要去窄作。所谓窄作,就是对题目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修饰、限制,然后再针对被限制后的某个侧面扩大其内涵。若从“我们当代青年的责任”这个角度去写,可能就容易多了。

素材书中找

要写好一篇考场作文,除了掌握写作模式,还要有写作素材。当你在考场上因缺少素材而抱笔时,可别忘了你学过的语文课本!那里有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主旨要明确

高考作文主旨不要过于含蓄。由于时间的限制,阅卷老师不会慢慢地斟字酌句,所以如果写记叙文,不管叙事多么生动,也要在行文中适当地用一两句抒情或议论语句点明文章主旨,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议论文力求事例简洁新鲜,说理充分,紧扣主旨。文章要实实在在,不要过于另类,在明示主旨的基础上,张扬个性。

首尾亮起来

开篇立论的好彩头,在第一时间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是高考作文赢得高分的关键。而结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样是拿分的一大重点。

行文如流水

在语言运用上,除平时要求外,还应特别注意要善于调动各种修辞手段,如比喻形象、对偶华美、排比蓄势、对照鲜明、反复强调、设问抑扬、反语讽刺、暗示等等。此外,长句短句错综搭配,雅句俗语相得益彰,也可使文章生色。

字迹要清楚

高考语文试卷是网上阅卷,潦草的字迹、不洁的卷面有可能给阅卷人带来的不愉悦所产生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字迹不清,丢失的可就不只是几分了。

开头结尾都要精彩

高考作文开头和结尾的写作大有讲究。

一般来说,文章开头力求做到一简二美三有哲理。简,就是开篇语言简洁,直奔主题,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美,就是开头的语言能给人以美感,或文采斐然,或意境深远,或情趣盎然,那么,必会打动阅卷老师的心;哲理,是一种深度,一种高度,如果都做到了,那效果肯定错不了。

高考作文由于受时间和字数的限制,开头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写法:或“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或“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或“言归正传”,快速开讲故事;或“单刀直入”,挑明论敌谬说。也可以采用“形象化”的写法:或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或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或先叙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借诗词谣谚,以为叙事的开端。好的开头,新颖生动,引人入胜。

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

近三年高考作文题总析

一。高考题中的辩证思想

回顾近三年高考作文题(全国卷),不禁发现这几道作文题都体现着辩证的思想。

19高考作文题(全国卷)是以“假如记忆能够移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虽然题目对文体不作限制(除诗歌体外),但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或者说虚构一个故事,描绘一幅前景,都要扣住这个“假如记忆能够移植”这个话题,文章无不体现作者对这个话题的认识,也就是说无论作者怎么想象、抒情、发感或议论,都要表达作者对这个“假如”的观点,如果考生仅仅看到这个“假如”有利的一面,大唱赞歌,大绘美好蓝图,那么文章的立意未免不够深刻或有失偏颇。事实上,在不少的优秀作文里无不体现考生对这个“假如”的辩证分析,他们把这个“假如”看作是把双刃剑,利弊同在,美丑共存。记忆能够移植,固然可以解决人类的许多难题,但如果不希特勒的记忆移植到某位国家领导人的大脑之中,那么可能是人类的灾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