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大自然的声音作文(优秀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高考家长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9篇大自然的声音作文,如果能帮助到您,高考家长网将不胜荣幸。

大自然的声音作文范文 篇一

【关键词】 播音主持;声音艺术;传递美;弘扬美

播音主持,是以声音为载体的新闻传媒人,从事的是用声音艺术,即“用有声语言传播信息的专业”。播音的作用,在于用声音调动受众的聆听意识,以声音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达到人们在获取新闻的同时,同步享受美。

万物归音,声音作为交际的最主要工具,人们不可一时或缺;声音作为创造美、释放美、享受美的激素,本身是美化生活、激越人生的艺术。

一、享受美是人之天性,声音美是美的最基本要素之一

子曰:“食色性也”,诗云:“情发于声”。孔子认为美产生于自然,生活需要美是一种自然,人作为万物之精灵,七情六欲是客观存在,不必、也不能回避。《诗经》更进一步阐明,人不同于物,作为生命体,是有感情的动物,而有情即有声,以声表达,闻声体味,是与生俱来的天赋。

我们看古人是怎样界定声音的,《礼记・乐记》讲:“人之心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样“声”的概念出现了。这里面“心而动”是关键,要害在于“物而动”、“形而声”是自然现象,只有心动互感,才能无声变有声,激活自然意义上的声。且不说人之声,就是自然之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领悟,更不说汉藏语、拉丁语、阿尔泰语等等之间的区别了。谁都知道雨有声,“雨打芭蕉”的意境,李清照笔下是“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得出的是“这次弟,怎一个愁字了得”的长叹,而杜甫心生的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悦,一悲一喜,天壤之别,这就是说“声”与“感”是一对矛盾,二者互为依存,缺一不可。禅宗六祖惠能的故事,最能说明问题。船行旗飘,两个僧人以此相争,一说这是风动,一说这是旗动,惠能听之,一句“仁者心动”语惊四下,啥意思?也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你们的心在动!这从视觉角度,印证了一个浅显道理,“声”只是一种听觉印象,不过是“形于动静”那么简单。

现在的潮人们,常用一句潮词――“第六感觉”,第六感觉是一种抽象的意想,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可是人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因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功能,才会有美景、美声、美味、美感,甚至美色,“声”只是声与感的第一交感,是声音的原始阶段。

既然有了声,那么它会如何发展呢?我们还是看《礼记・乐记》怎么说:“声相应,故之变,变成方,谓之音”,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声也有规律,《说文》讲得更清楚:“声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这样声的中级阶段,“音”出现了。音字从一,有节之义,节之节奏,就不是单调的声了,音有之韵,这是人们作为听觉艺术拥有者的必然选择,“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礼记・乐记》给得这一答案,也是享受声音艺术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有了声音当然没完,我们看《礼记・乐记》怎讲:“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旌,谓之乐”。当声音依一定的韵律咏叹,并伴着举戈持盾之舞,伴着挥羽(鸟羽)、击尾(牛尾)之舞,就再美不过了,就是乐了!正像《毛诗序》所言:“动于声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由声到音,有了声音;由音到乐,有了音乐;这是声音的自然运用与升华。

中国乐出现的标志是“五音”的诞生,宫、商、角、徵、羽,1、2、3、5、6,分别从土、金、木、火、水自然属性特征来体现音乐特色,我们常说音乐无国界,五音记谱是人类早期划时代的文明遗产,是中国为人类文明做出的重大贡献,它的直接结果,就是使声有形,可依形而循。从周武王与姜太公有关五音对话的记载,我们发现,我们的祖先对声、音、乐的拿捏把握十分到位,而有关声、音、乐的不同成语,更印证了这一点:

声: 音: 乐:

唉声叹气 德音莫违 改弦更张

不动声色 靡靡之音 高山流水

沉声静气 笙磬同音 黄钟大吕

大张声势 天籁之音 胶柱鼓瑟

低声细语 五音六律 曲高和寡

L声鹤唳 弦外之音 下里巴人

疾声厉色 余音绕梁 响遏行云

假誉驰声 正声雅音 阳春白雪

娇声娇气 郑卫之音 异曲同工

金声玉润 足音跫然 钟鸣鼎食

这三组分表声、音、乐的成语,我们可以看到意境层阶递进的雅韵,会油然产生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反映本真的声,反映韵味的音,反映美轮美奂的乐,各有千秋,给人一种心智的启迪。

二、追求美声是人之本能,声音是传递美的纽带

《尚书・舜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律,律和声”,说到底是对美的动态揭示。声音美不仅仅在于美声的产生,而在于对声音质感的欣赏和领会。我国古代伯牙鼓琴,钟子期:“巍巍乎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点评,有了“知音”一说,钟子期殁,伯牙破琴绝弦之举,也是出于无奈:无知音,难道要对牛弹琴?所以说声音美,不能满足于自我欣赏,而要立足于打动受众,这也是传递美的真谛。

我们说以声音传递美,从形式上有艺术与生活之分。言为心声,声音组成语言,语言是高级的实用声音,播音主持用声音的穿透力,简明地阐述现象,更可用声音的感染力,传导感想。言为心声,这就是肺腑之言。之所以感人至深的道理。《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说明声音是用于揭示或抒发人之情感的。我们经常讲唐诗宋词,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唐诗宋词是首先用来咏诵的,所以才会有平仄、押韵、格律的严格要求,以唐诗宋诗的声韵之美,满足人们的听觉享受是为初衷。史上著名的“旗亭画壁”典故,将声音美的意境演绎到了极致。唐时,著名边塞诗代表人物高适、王昌龄、王之焕饮酒会诗,以梨园伶人吟唱各自名下作品赛诗,成历史美谈。

正是人们注意到了声音的魅力功效,由吟诗到朗诵,个性表演可谓炉火纯青,而声音的公共代言功效,更通过播音播报后来居上,以至于播音学之类专业应运而生。从1906年美国纽约圣诞前夜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广播,到1920年美国匹兹堡第一座广播电台建立,声音传播的时空边界被大大拓展。1928年美国纽约第一次电视播报试验的成功,电视播音的音像立体效果,开创了声音艺术之美的新时代,进而俘虏了几乎每一个现代人。

当然声音美也是有规范的,更有赖于个人素质修养。如语言表达的情怀,真、善、美的动机很重要,这叫以情感人,是前提;言语谈吐时的精神风貌,阳光自信的精、气、神很关键,这谓之为自然风格,是保证;善于调节声音的节奏、力度、旋律,应用自如的功力,是技巧。

《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天籁之音,并非是杜甫“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天外之声,而是日月精华的声音,是自然界的风声雨声、鸟语蝉鸣,将自然之趣定为声乐的最高意境,是天人和谐的哲学反映。籁简单而言,就是孔洞发出之声,后世人们还形象地把古琴比作天籁,把土埙之音比作地籁,把昆曲之音比作人籁,这样过于写真具体,反倒少了几分梦幻浪漫。

三、播音主持声音艺术的运用

说的比唱的好听,本是句贬义俗语,却从反面为声音艺术创立了标杆。由于唱、诵大都功在表演,而说却是声音语言艺术的行为自觉和生存基本功,只要我们善待声音,用心说话,完全可以做到说的比唱的好听!

首先,注意语气腔调。《孟子・告天下》:“之声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什么意思?声音是有颜色的,这个颜色就是态度,话一开口,唔唔哼哼,一副漫不经心、我知天下的傲慢态度,于无声处失风范,未入正题已疏远了交际距离。俗话说的好:“锣鼓听声,听话听音”,强调的是态度,也暴露真与假、好与恶。还是俗话说的好:“有理不在声高”,即使急于表白意愿,也应和风细雨,于细微处见精神,而不能以疾声厉色破坏对话交流的起码氛围,不至于言不达意,失去初衷。

其次,注意遣词造句。声音是艺术,语言更是艺术,语言靠声音传递,声音以语言展现,片面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没那必要,况且我们没有杜甫此等水平;“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时下我们也没有贾岛苦吟诗人此般闲功夫,但遣词造句还是马虎不得。有一笑话说明用语的厉害:一哥们请客,四位客人三人落座,一位久等不至,主人自言自语:“该来的怎还不来?”坐下敏感的一位仁兄,随即礼貌告辞,心中暗自不悦:难道我是不该来之客?主人一见等的人未来,来的人又告辞,情急之下脱口而出:“不该走的又走了。”另一位仁兄一听不是滋味:不该走的走了,该来的不来,我岂不是多余之人?看来我是该走之人了,坚决告辞,主人急了上前劝拦:“我不是说你呀。”最后一位朋友一听:不是说他,那只有是指我了,看来不走还真是不行了,甩门拂袖而去。好好的一片心意,竟不g而散,留下一辈子的心结,好不伤感。这就是说,既然是声音,就必定有和音与噪音之分,有雅言与恶言之分,出口伤人不行,失语伤人也不行。

第三,注意情感色彩。所谓声情并茂是也!科学讲,声音是有感情的,这种情感来源于乡愁记忆。“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为什么“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此时有声变无声了!我们用语言交流,要社会性,也要人文性,有时一句个性语言表达,往往会起到一鸣惊人的效果。1986年,大陆导演杨光远拍了一部反映正面抗战的电影《血战台儿庄》,这是大陆第一部不骂、不骂的抗战片,蒋经国听到后,按捺不住,也要片观看。电影中血腥的搏杀场面,没有打动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但当看到电影中一位陕籍老兵在战争间歇,用柳枝制的土哨吹奏陕北民歌“绣荷包”时,当乐曲声化作浓浓的乡音乡韵、乡情亲情,从可怕的战场宁静中喷薄而出时,台下的蒋经国已是不能自已,他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家国情怀!于是在他逝世前三个月的1987年10月,开放在台湾的大陆老兵回乡探亲,台湾海峡从此天堑变通途,《绣荷包》的美妙声音,因此成为中国人永远的感动!

大自然里的声音600字作文 篇二

每当我在书声朗朗的课堂上,总是陶醉在您美妙的声音中。您的声音就像叮咚的泉水、潺潺的小河、奔腾的江流般悦耳,总是让我入神地望着您。

老师,您白白的脸上有些皱纹,修长的柳叶眉下有双明亮又尖锐的眼睛,不高的鼻梁,再加上一张樱桃小嘴,却总是惹人注目。哦!还忘了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长在眉心部分的一颗美人痣。

还记得,那天中午,您照常过来上课,一进教室的门口,您还是非常美丽的,可您一开口,却让我的心情低落了下来。从前,那美妙悦耳的声音让疾病带走了,只剩下憔悴的身影,让我担心不已。我漫不经心地听完了这整节课,那时,我特别想冲过去对您说:“吴老师,您先回去休息吧!”可我生来就是胆小懦弱,当然也没有对您说啦!所以,我借着这次的作文来对您说。

还有一次,我的作文入选了,您就不停地耐心地指导我和几个同学用会一个软件,让我与陈阳放学到您的办公室修改,这让我很紧张,毕竟是第一次与您独处,好在还有陈阳,要不然多尴尬,您还奖励了我和陈阳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巧克力呢!我一回家就迫不及待地向妈妈炫耀,那时的我可得意洋洋了!

又过了一天,您大清早就把我和陈阳叫过去修改作文。后来,办公室里来了一位教低年级的老师,她跟我聊了很多,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她说:“你们吴老师一大清早就把你们叫过来,一定很重视你们吧。”那时的我竟然想都没想,毫不犹豫地就回答了:“嗯!”只记得当时的我,一股热流冲上来,脸立马红了……

老师,您就像辛勤的园丁,默默无闻地培育我们长大,直到毕业……

大自然里的声音500字作文 篇三

远离了城市的喧闹,我回归了自然,倾听着她美丽的声音。

听,风儿的声音。调皮的风儿坐在高高的绿树枝头,与玲珑的绿叶一同唱出一曲优美的小曲。“沙拉拉,沙拉拉;”伴着鸟语虫鸣,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

听,流水的声音。清澈的泉水不停地唱着歌,日日夜夜的奔驰着,“哗——哗——”仿佛是水与风的酬唱应答,水与石的温和争辩;或者是水自顾自地自吟如歌与沉默无言。那仿佛诉说着许多故事,也令人想起许多故事的声音,有时,竟使人禁不住忘情地蹲下身来,像儿时沟边放纸船的样子,生命又温柔地回到了赤子最初的心境。

听,叶落的声音。轻轻的“唰”的一声,如同一直只蝴蝶一般缓缓飞落,用蝉翼般的身躯,静静的盖住大地。一声极其微弱的声音,却震动了大地——地上尘封的泥土被轻轻扬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叶的声音,带着多少浓浓亲情。无奈的凋零,原来是为了归根!为了一种永恒的爱!

噼啪,噼啪,这是草儿萌发,土壤破裂的声音;嘀嗒,嘀嗒,这是下雨后树叶上的雨珠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的清脆声响;啾啾,啾啾,这是鸟儿在枝头啼啭的声音。

被水泥建筑包围的人们啊,请停一下你们匆匆的脚步!倾听路旁鸟儿的啁啾,聆听树上蟋蟀的歌唱,把你的烦恼寄于那曼妙的五线谱上,让大自然为你谱写出一曲又一曲无字的歌谣。

大自然里的声音900字作文 篇四

大自然的声音是美妙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有动听的,刺耳的,汹涌澎湃的,惊天动地的,还有轻声细语的……..

春雨踏着轻盈的脚步来了,“沙沙沙,沙沙沙”的雨声像美妙的音乐。“叽叽喳喳”的燕子从南方飞了回来,竹笋从地里把头探了出来,小溪的冰也融化了,又变成了“叮叮咚咚”的音符。柳树的芽也从枝干里把身体钻了出来,过了几天后,长长的柳条摆动着身躯,像在跳舞。一阵风拂过,大街上的柳条发出了“咝咝咝咝”的声音。这时,争奇斗艳的鲜花也忍不住了,也要出来炫耀自己,花朵变成了一大片花海。有了花当然也有蜜蜂,辛勤的蜜蜂,一大早就出去采蜜,“嗡嗡嗡”一下子飞到这朵花上,一下子落到那朵花上。

春天的声音是美妙的。“知了知了”一声声叫响揭开了夏天的面纱。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突然,一朵乌云挡住了太阳,接着,接二连三的乌云出现了,天气大变,一阵雷阵雨来了,顿时狂风大作,树发出“沙沙沙”的声音,霎时电闪雷鸣,接着就是“轰隆隆”的声音,然后就下起了倾盆大雨。雨落到地上“啪啪啪”的雨声交错着,像一支乐队。不知不觉,到了晚上,天空一片漆黑,可是在草地上可热闹了,田鸡和青蛙,都发出了“呱呱呱”的声音,再加上蛐蛐的声音,就像一首催眠曲,让人们甜甜蜜蜜进入梦乡。

“刷刷刷”的秋风为我们送来了凉爽,树叶变成了黄色,从树妈妈的怀抱里摔了下来。大雁排成人字形,“嘎嘎嘎嘎”地往南飞去。还有一些小动物可更加繁忙了,他们准备了一大堆食物准备存到洞里,准备舒舒服服睡一个长觉。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收割机更加繁忙了,不时发出“隆隆隆”的声音。果园里的柿子“扑通”一下落到了地上,树叶“哗哗哗”地落了一地,很多东西都成熟了,都丰收了,可以吃了。

北风“呼呼呼”地吹,吹走了秋天的凉爽,吹走了夏日的炎热,吹走了春天的温和,带来了无比的寒冷。人们换上了厚厚的大衣,天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积在了地上,这时,小孩子可高兴了,男生打起了雪球,女生堆起了雪人。突然,感到了一丝温暖,大树变成了光秃秃的身子露在了外面,忽然,大树“咔嚓”一下,折了腰。冬天虽然很寂静,可是在孩子们的一片欢声笑语中,安静的冬天变成了吵闹的冬天,冬天显得更有生机了。

大自然的声音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在每一个角落,只有用心去聆听,任何地方都有美妙。

大自然的声音作文范文 篇五

论声乐学习中文学修养的重要性

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基于艺术形态学这个视角而言,音乐跟文学诗词所从属之艺术形态是不一样的,然而它们存在的方式是相同的。因此,音乐跟文学诗词,特别是声乐跟文学诗词具有一种微妙、紧密相连的关系。然而文学这样艺术形态的存在往往会被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忽视,这必定会影响到我们声乐学习的效果

。人们在声乐学习中如果能够有意识地不断强化自身的文学修养则可以大力提升声乐演唱的水平,丰富自身声乐理论的涵养。

一、从德奥艺术歌曲的演唱谈加强文学修养的重要性

歌词创作与音乐创作虽然属于2个不同的艺术门类,但是在声乐创造中,歌词创作与音乐创作是一种完美的结合。特别是在德奥艺术歌曲中,更是有许多优秀作品较好地体现出了这种完美的结合。大部分艺术歌曲之歌词均运用了十九世纪着名的诗人所创作的各类抒情诗歌,而要较好地表现此些诗歌中所蕴含的幽静、细腻与浪漫之格调或情感,则就得采用轻声、半声与高声区上的减弱表现方式。同时,艺术歌曲在演唱时,呈现出室内乐之特征,因此音色多样,吐字清晰,语调细致则成了我们衡量演唱者之艺术水准与演唱水平之重要标尺。值得一提的是,要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则要求演唱者一定要熟悉作品,深刻把握其内涵,所以在熟悉旋律与音乐织体的同时,一定要熟悉与把握诗词,则对应地要求艺术歌曲演唱者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比较准确地领悟文学诗词中的各类意境。

国内外许多音乐家自身的文学底蕴都比较深厚,其对各类文学诗词都有独到的、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而这些恰恰激发出了其良好的创作灵感,从而有益于自身创作风格的形成。比如,舒伯特的创作则是从歌德所创作的文学诗词中所受到的启发。据了解,舒伯特一生所创造的600百余首艺术歌曲至少有73首是运用歌德所创造的诗进行谱曲的。此外,着名音乐家舒曼也是深受文学诗歌的影响而创作了大量知名的音乐作品。舒曼自身的文学修养比较深厚,想象力丰富,很重视诗歌的音乐性,其音乐创作个性独特鲜明,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具有比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舒曼按照歌词之内容与情绪,创造了富有舒曼特色的,朗朗上口的歌唱旋律。所以,我们在学习声乐时,在演唱一些德奥艺术歌曲的时候,一定要对应当时的各种文学诗歌具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较好地领会其中的意境。

二、从“乐”与“词”的结合到声乐表演中的声情并茂

其实,音乐和文学具有许多的相同点也存在一些不同点,正是由于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得音乐与文学自然融合。可以说,一支优秀的歌曲的问世,则也相应地创造出了一个别样的、奇妙的、综合了文学跟音乐之精华的艺术世界,让我们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声乐作品的俘虏。歌词之文学性语言要高度概括出歌曲自身的意境与氛围,应该跟音乐旋律之内涵与节奏和韵律相吻合,同时应配上优美的伴奏,这样才可以一起创造出文学跟音乐完美结合之审美世界。同时,在各类声乐表演中,我们应该要考虑不同的声乐作品所蕴含的整体情感以及独特的风格如何统一表达,即是作品的抒情性。一般来说,声乐作品的抒情性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品整体情感之表现;另一方面是演唱者二度创作之情感的表达。所谓整体情感之表现,一定要认真、深刻把握与理解作品,语感与乐感都不能缺少。声乐作品在演唱过程中,受到情感作用,大多数会进行二度创作,让词义能够外化,从而富有更大的价值与意义。我们仔细品味一下音乐所蕴含的各种文学性因素、文学诗词中所体现的各个音乐性因素可以发现,要使声乐创造能够声情并茂,则必要要将文学与音乐有机地、完整地结合起来,融合至声乐作品中去。

三、文学修养对声乐表演于教学实践活动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这几年来,笔者在各类声乐学习中,深深体会到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对声乐学习、表演与实践均具有比较好的益处。犹如学习音乐能够培养与锻炼出人的气质一样,不断强化自身文学修养同样是能够较好地培养一个人的良好气质与优秀品格。由此可见,加深文学修养是各类声乐学习、表演与实践的客观需求;然而自身文学修养如果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势必会进一步促进我们声乐学习效率与质量。毋庸置疑,2个音乐能力基本一样的学生,而其中文学修养更高的学生则在表演声乐之过程更能够生动、准确将作品表现出来,也定更容易打动观众、吸引观众。此外,加强文学修养也是一个博学广识之过程,也可以为声乐的实践给予更加广阔的平台,为人们声乐学习不断拓宽新的空间。

大自然的声音作文范文 篇六

【关键词】声乐 声音 美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24-02

“演唱论”是声乐艺术美的重要论据,这不仅因为声乐艺术史需要演唱的艺术;从狭义的声乐美学来说,演唱论也自然是它的核心。它的本体美所凝聚的一切美的因素,都集结在演唱之中;它的审美听觉效应,最终也是通过声情并茂的歌唱来达到的。

声音的本质是音质,它是决定发声效果的关键。我们所说的歌唱时气息是深还是浅,音域是宽还是窄,共鸣是明还是暗,音量是强还是弱,及至表现在嗓音上,是清澈明亮还是宏壮刚强,是深厚丰满还是结实稳健,是清脆纤巧还是柔美圆润,是秀丽委婉还是豪放铿锵……这都表现出了不同的音质特色。

而无论哪一种音质特色都是通过发音器官所表现出来。作为专业的声乐演唱者,必须使固有的发音器官的各个部分打破原有的活动习惯,树立起声乐的专业敏感,形成新的活动规律或条件反射功能。而所谓新的条件反射功能,就是要适应非自然的艺术化的发声要求,能使其在艺术的说与唱中逐渐形成新的自然活动反应,这也充分说明即使有好嗓子也需要锻炼的原因。这样,就必须通过各种练声的途径,如练气、练嗓、练字、练腔等全面的发声训练,从而达到音质美的目的。

判断音质的美,不仅是嗓音的质地和条件,作为有声的音质,它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观察与分析。

“气为声之本”,气是声的动力,是声的源流,是声的根本,没有气就没有歌声也就没有藉以传导的听觉审美效应。前人所云:“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气为音之帅,是声音的统帅,十分形象地概括了气的地位与作用。可见音质美的前提,是以“气”作为它的根基与统帅的。这里所说的“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就是指气息缺乏深度与力度,粗、是气浅而无力,缺乏底气的支持的一种表现,因此才产生了浮虚单薄的现象。而“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是指气息闷塞不畅,松散无节,既不畅通又不集中的一种现象。说明气的“粗、弱、浊、散”所导致歌声的“浮、薄、滞、竭”的弊端,不仅影响了歌声的音质美,而且也破坏了歌声的审美效应。

歌唱气息的深与浅,长与短,连与断,变与换……,总之,在气息的呼与吸中贯穿着用气的辩证法,作为声乐艺术的支柱,我们要求精巧的运用气息,是因为它不仅关系着歌唱中的整体格局,牵涉到一切生理机能,也同时与心理气质密切相关,人们在探索中国的气功作用于歌唱时就看到了气的整体功能。为此如何练气,如何用气自然是十分紧要的内容了。

总之,气巧则声优,精巧的呼吸成为演唱音质美的首要构成因素也是很自然的了。

共鸣是扩展音响,支持音高,调节声区,变化字音,美化音色的关键与枢纽,没有良好的共鸣就根本谈不上美好的歌声。演唱音质美的审美效应与运用发挥共鸣的作用至关重要是显而易见的。

音域是人体嗓音所能发出的最低音至最高音的范围。人声的音域是由于发音体声带的长短厚薄决定的。一般女人和小孩的声带短而薄,所以声音高;男人的声带比较长而厚;年老的更松弛,所以声音低。一个人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是由于声带的松紧或张力的不同,声带越紧,声音越高,否则,声音就低。

一般来说,自然音域发声是在低音声区,而歌唱的音域就要提高在高音声区的适应性,因为在扩展音域的过程中要训练适合唱或者说高音的能力。

此外,音域中的高低范围应当把它看成是一个变化中的整体。强调扩展高音声区,不等于忽略中声区与低声区的和谐统一,因为就声区的发声特点来看,中声区是声带松紧最适度的部分,因此声音比较自然圆润,没有过度紧张或压抑的现象。同时它又是通往高音或低音的换声区,所以练好中、低音声区往往为向高音扩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各声区的音色也各不相同,高音的头声区比较明亮,中音声区较柔和,低音的胸声区比较浑厚。因此,为了丰富音色的表现力,在扩展高音音域的同时,不要忽视音域中各声区的整体作用。

音质美不仅与其音域的宽窄高低有关,也与它的音响强弱相关。音响是指声音音量的大小强弱变化。说话和歌唱根据情感的表达及其所处语言或歌唱环境的不同,随时都在不断调节控制发声音响的强弱力度。日常生活语言的声音强弱变化幅度不大,而在舞台上说话或歌唱面对着成百上千的观众与听者,它的一个最基本的造型任务,是使声音的响度首先让人听得见、听得清。这样就必须适当地扩大音量,即便是轻声耳语或低吟轻唱,也必须适当地夸张。

音色是声音的特色。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色,同一首乐曲用许多乐器去合奏,我们可以分辨出哪一种音是什么乐器发出的。说话、歌唱也一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色。我们平时评价一个人说话的声音:“这个人说话真好听,那个人讲话太难听!”。这种声音的好坏在日常生活中是无所谓的,然而作为声音的造型艺术,它不仅能表现美的音色,也应该能创造不美的音色,以适应声音表情的需要。然而个人的自然音色再丰富,也不可能适应舞台语言艺术的说、唱要求,这是因为舞台语言艺术的造型如果还不能突破人声的自然本色的话,也就不能称为艺术。即便根据自然本色划分出了不同声部或行当,但生活中的高音不一定能够适应舞台艺术语言的高音。尤其是唱,旋律化的本身就不是一般生活语言所能胜任的,在歌唱中一个“啊”字可作为歌的高潮,引吭高歌唱上它二、三十拍,而在生活中“啊”再怎么沉吟也不可能这么长,而且也不必要延伸这么长的音拍,更何况舞台语言的声音造型即便在一定声部或行当范围内,也还有更多的突破本色的创造任务,以符合更多具有性格化声音表现的形象塑造。

以上从五个方面概括了音质美的构成条件,主要也是从音响的形式美方面说明了它的必备因素,实际上这五个方面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辩证的统一体。作为音质美不可缺少的条件,其中呼吸的深与浅,共鸣的明与暗,音域的宽与窄,音响的大与小,音色的优与劣等等又存在着辩证的对比与有机地协调处理的因素,要发挥音质美的音响效果就必须进行系统的声音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声乐的艺术美。

大自然的声音作文范文 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根据课文理解“摄谱学”“声纳”“超声”等概念,积累有关科学知识;

3.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提高辨析文章内容和筛选重要语句的能力;

4.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4.引发学生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用“跳读法”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筛选各段的关键信息。

明确:(1)音乐是我们人类所需要的有意义的东西。

(2)大自然的声音能使人聊以。

(3)白蚁的敲击声有规律、有节奏。

(4)白蚁的声音有意义。

(5)不能界定大自然的声音有某种具体的意义。

(6)蝙蝠发声的奇异特点。

(7)不同的动物用不同的部位发声。

(8)猩猩、乌龟等动物的不同发声方式。

(9)鸟类声音的不同意义。

(10)歌鸲、野云雀等鸟儿声音丰富的曲调。

(11)唱歌像说话一样,是人类生物性活动的主导方面。

(12)蟋蟀或蚯蚓等的声音具有合成音响的特点。

(13)鲸鱼唱歌是为成功而喜悦。

(14)人类的音乐也具有迷惑不解的特性。

(15)音乐记载着生命形成的过程。

(16)大自然的声音给我们许多的启示。

三、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文章共计1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由现代生活引出说明的话题,指出大自然不喜欢长期间的沉寂,到处充满美丽而和谐的音乐。

第二部分(3~14)状写大自然中到处充满奇妙的乐章。作者列举了许多例子,指出它们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音乐”。

第三部分(15~16)概述大自然的“音乐”给予我们人类的启示。

四、重点语句分析

1.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分析:我们人类拥挤地生活在一起,处于大量的无休止的废话噪声中,由于有了音乐,才避免了被废话毁灭的灾难。这句写音乐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以引出下文对大自然音乐的介绍。

2.那有节奏的声音,也许是另外什么事的重现——是一种最最古老的记忆,是一支舞曲总谱,记载了混沌中杂乱无章的无生命物质转化为违反几率的、有条有理的生命形式的过程。

分析:这段文字是作者对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创作音乐的驱力(原因)的一种解释,作者认为人类创作音乐是为了记载一种最古老的记忆。记载人类从无生命物质转化为生命形式的过程。

3.企图赋予这种特别的声音以某种具体的意义,那显然是有风险的,整个生物声学领域都存在这类问题。

分析:动物发出的声音往往难以确定具有某种具体意义,生物声学领域都存在着把某动物声音确定为某种意义的错误。

五、本文写作特色分析

1.举例丰富,具体可信。

本文共列举分析了20多种动物发出的声音,来说明动物充满音乐,由于举例多,涉及各级各类动物,分析又具体,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令人信服。

2.语言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是科学小品文的共同特点。本文主要特点是运用拟人手法,对许多动物赋予人的行为特点,因而显得十分形象生动。如:“骷髅天蛾用吻作洞箫,吹奏出高调的管乐声”“蟾蜍互相对歌,朋友们则报以应答轮唱”“我后院的画眉低首唱着如思如慕,流水般婉转的歌曲”。

大自然的声音作文范文 篇八

关键词:声音多余性;图像多余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看电视,听广播,看画面,听声音,是否我们没有察觉到声音和图像有时候可以同步有时候也可以分离,本文就电视画面的声音独立性和电视的画面独立性展开研究。

一、图像多余性:什么叫图像多余性?为什么要研究图像多余性?例如康佳电视的单独听功能,可以用电视来听音乐节目,歌曲p新闻的,还有,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已开通转播中央电视台的晚间7:00的新闻联播的声音部分,由此可以证明电视节目是有图像多余性的。收音机的电视伴音接收机已产品化,如德生,安健等型号的收音机早已产品化,并且频道在不断增多,大量生产。我们常常看:访谈录,其实是只需要听声音就可以了解内容的。再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周日PM 2:00的《听电影》节目,在节目主持人说:“原来电影是可以听的”。如经典电影《哈姆莱特》《简•爱》、《红与黑》、《王子复仇记》等的经典对白,现已家喻户晓。足以证明电影语言的独立性,图像多余性,由此可以说明画面有些时候是有多余性的。我们需要研究图像多余性,独立研究图像存在的价值,其目的是为了制作更好的更符合观众心里的图像。

二、图像的视觉冲击力

媒体要充分研究了解受众心理。媒体当然总是希望自己的传播能引起受众的最大注意,能很快地打动受众,因此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一种具有高刺激强度的过度传播,殊不知这反而会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过多过大过于花哨反而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浮躁之感迎面扑来,港台和广东某些刻意模仿的节目就属此类。近日一家电视台在进行读者调查时,在“使用图片方面”,读者反馈的意见也是“图片太多,有些不该放大的图片也放大”。现在已有不少读者对“泛视觉化”的倾向啧有烦言,甚至认为这是“视频不够图片凑”。长久这样下去,节目不尽不能达到争取受众的初衷及目标,反而会失去受众的信任,不再具有竞争力。有人说,在本世纪中的视觉艺术图像,其绝对数要超过以往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所创造的视觉艺术图像的总和。以摄像为核心的现代图像文化的“冰山浮起”――带来人们视觉习惯的改变和对非图像文化统治地位的冲击。当然面对“电视时代”,媒体既要了解掌握受众心理,又不能全然迎合低级趣味,只有把握好“度”,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坚守一个节目的格调,才能真正长久地吸引属于自己的特定观众群。

三、声音的听觉冲击力

一个很高尚的名词叫“声音冲击力”,认为每个音乐作品都要做一些有声音冲击力或者认为每个声音作品都要做一些有声音冲击力的点,这些点就是“音响刺激点”,如果没有,就要设法夸张地做出来,做不出来也要做出来,总之一定能够做出来。这种刺激未必就是把声音做的很大或者把声音做的怪,把声像搞得离奇,把比例弄颠倒,把某个效果做夸张。数码录音技术条件下,做到这些并不困难,关键是你要具有超级的想象和合乎规律的手段。真正有冲击力的声音是符合内容和观众心里的需要。

四、声音的多余性:什么是声音的多余性?为什么要研究声音的多余性?无声电影、球赛、拳击、股票、字幕、通知信息、无声广告、图片、访谈类有字幕的节目完全可以看字幕,节目内容,完全由字幕传递,而不用看电视画面,这就是声音的多余性。研究声音的多余性可以更好把握声音在整个视频中A地位,从而更好A制作出符合观众群A心里要求A声音,有到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当然也到有:“此处有声胜无声”之说。

五、研究图像多余性和声音多余性对影视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深入研究声像艺术的综合性

研究图像多余性和声音多余性对影视发展的意义在于把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研究引向深入性研究,独立展开图像重要性研究,独立展开声音重要性研究,开展图像多余性和声音多余性研究其目的是引起影视研究人员和影视制作人员关注声音的重要性和画面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整个制作水平。

2.深入研究图像在声音传递中的重要性(视觉冲击力)

如在某次电视转播中突然图像中断(足球赛、乒乓球赛等均可),但观众对此并不以为然,可依然的看下去,其实是听下去,由此可见声音在比赛中的重要性,但如是一场音乐会没有声音,转播不可能继续了。

3.深入研究声音在图像传递中的重要性(听觉冲击力)

如在某次电视转播中突然声音中断(球赛、拳击等均可),但观众对此并不以为然,可依然的看下去,由此可见图像在比赛中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内容与声音、图像、有些节目以图像为主或者说图像更重要些。而有些节目内容则以声音更为重要。声音与图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影视艺术是声像的综合体,要想打动人,除了内容外,声音、图像的重要性,如广告靠强烈的声像冲击力,其目的是要观众牢记留下的内容。还有声像的共同作用才是最佳效果。

4.声音与图像的量化关系

声音与图像的实际使用价值的比例如用百分比来为衡量的标准。假如股票传输中的声音的价值比例如定为0.5%那么,从电视欣赏的角度,比如电视剧,电影其画面的价值就应该大于98.50%这个是值得研究的内容。这里我们企图通过本文引发研究图像和声音独立性研究的内容,而不是我们有了结论行A研究。

六、声音图像的量化研究

假如我们以一般电视剧或故事片作为声音图像各占50%作为一个标准,那么访谈类的声音比例可占到90%而图像质量无关紧要,图像比例10%吧。观看体育比赛的图像比例应占到90%声音无关紧要,声音比例按照10%,但是其播报比分的声音重要度又会有90%的比例。由此可见,在制作不同内容的电视节目时,有些节目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要制作出音质非常好的效果,否则图像质量好也没用,而有些节目的图像质量要求相当高,而音质再好也无济于事,而图像质量至关重要。

对于图像和声音在节目内容中的作用的研究,我们主张开展图像和声音的作用比例研究p图像和声音的质量的比例研究,图像和声音的在视频制作中的重要性研究,图像和声音的应注意重视的侧重点方面的研究。如果把音频、视频在节目内容中的位置搞反了,其后果不可想象,如在访谈类节目中没有声音或音质很差,这些节目怎么看,完全无法搞清内容,以至于报废节目。如果是一场足球比赛图像质量太差,足球在什么地方都看不清,那这场转播完全没有价值,尽管声音很好,那么还不如听收音机。

七、结语:

综上所述:内容与声音、图像、有些节目以图像为主或者说图像更重要些。而有些节目内容则以声音更为重要。声音与图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需要研究图像多余性,独立研究图像存在的价值,其目的是为了制作更好的更符合观众心里的图像。与此同时制作真正有冲击力的声音是符合内容和观众心里的需要。

参考文献:

大自然的声音作文范文 篇九

关键词:高职音乐专业;和声学;现状;对策

“目前,我国和声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已成为滞后我国音乐事业特别是专业音乐事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和声学对于我国以“线性”音乐思维方式为主的学生来说,必须强调多声部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对音乐文化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理解。

1 高职中和声要求很象学院派

在大量的高职和声教学改革的文章中,经常有关于目前和声教学存在问题的论述,其中几乎一致的认为高职和声教学一直沿用音乐学院的模式是当前和声教学存在的最大弊端之一。进而分析两者在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得出改革的具体措施。笔者认为,此种提法虽然有一定道理,因为教育要适应人和社会的发展是一条基本规律。随着教育对象的客观条件的不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也应作相应的调整。但是我们决不能夸大其负面作用,音乐学院的和声教学体系毫无疑问是经得起历史考验和具有完整而体系化的训练方法。在把握音乐规律方面应该是严谨而科学的。高职和声的根本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多声部和声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其终极目标也就是掌握音乐逻辑的内在规律,这就是两者的共性。而音乐学院的和声教学体系在把握音乐规律训练方面是严谨和系统的、历史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其合理内核如严谨的四声部混声合唱体写作经验等予以充分吸收。在我看来,两者之间的差异或高职和声教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形式方面,正如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是高职和声教学对象多、学生基础水平薄弱等方面。高职和声教学形式不同于音乐学院就过分否定沿用音乐学院的做法是不科学的。高职和声教学形式的变化正是我们需要攻关的特殊矛盾,也是我们作为职业院校教师的责任。在这一特殊性方面,我们不能老是选择音乐学院作为对立面来探讨,而应深入这一特殊性进行科学研究,争取有一个本质的理论认识,这才是我们的出路。就我个人看法而言,音乐学院强调“单干”,强调会研究。高职更强调要“会教”,如果教师一味的强调教学对象基础差、人数多,打“退堂鼓”,或降低学习内容难度、教学要求等做法肯定是不可行的。

2 过分强调和声教学内容的复杂性

在高职和声教学改革文章中,有许多涉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其较为一致的意见是现行的和声教学内容比较烦琐、死板。倘若不深入思考的话,从事高职和声教学的人无不赞同。因此,大抵也都同意简化和声教学内容等措施。笔者以为和声表面上有烦琐性现象,这是由它音乐本质特性所决定的。

2.1 音乐的非语义性。音乐和语言都是用声音作媒介来表达的,但表达的内容却有明显差异。语言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语义,音乐的声音却完全不同。它限定在艺术的范围内,作为艺术交流而存在,不遵守语义学的规则,但有其自身的约定性,即使用人为约定的某种音乐体系进行。

所以,对于学习音乐的人来说,首先必须学习这种逻辑体系才能掌握音乐,而音乐自身的逻辑体系法则之一——和声学由于是人为设定的音乐体系,所以和声内容繁多而困难。

2.2 音乐的非造型性。音乐与美术、戏剧等艺术所使用的材料不同,音乐是以声音作为媒介的,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本身不具有空间造型性,不能直接描摹表现对象形体。所以音乐显然是很抽象的。而和声是抽象性的音乐艺术的理性法则,更具抽象性,所以也就很难学。

2.3 音乐的非自然性——创造性。音乐的声音与自然界的声音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使音乐中有使用直接描摹自然界的声音也是经过作曲家的再创造后才使用的。况且,这种使用方法还是很少的。音乐中的声音必须经过作曲家的创造性的想象才能获得 。因此,音乐被誉为最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而和声就是研究音乐创造规律的法则之一,因而,作为被人们认为只有天才才能学习的一门艺术,其创作规律更难把握,和声也就更难教。正如著名音乐美学家莱布尼兹曾经说过的,音乐是心灵的算术运动。

3 和声听觉训练过多

和声听觉训练是视唱练耳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通过训练,使学生从听觉上掌握和声,为其发展多声部思维打好听觉上的基础。然而,在大量的高职和声教学改革文章中,和声听觉训练(也包括过分强调键盘训练的成份,下同)近来也常被提及,进而被描述为和声课教学改革能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手段。甚至被认为是高职和声教学的目的之一。诚然,音乐是听觉艺术,加强和声听觉训练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须弄清楚到底听什么?它与视唱练耳课的和声听觉训练有区别吗?它在和声教学中的地位究竟如何或它有如上面所说之功效吗?然在高职和声教学中,和声听觉训练到底听什么,听到什么程度,一直以来的和声教学改革文章中都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于是,常让人们想到视唱练耳课中的和声听觉训练要求。难道这二者能等同吗?其实,在我看来,二者截然不同。其表现如下:(1)训练目的不同。(2)训练内容不一样。因此,和声教学中的和声听觉训练应着重于和弦的色彩感受为主,它既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避免了“纸上谈兵”的弊病。这样,我们也就能给出一个和声听觉训练的大致目标,即培养学生对和声的浓淡、明暗、协和不协和、节奏疏密等方面的多声部整体音乐感受能力。因此,这样的训练目标才能是学生可能达到的目标。那么,高师和声教学中和声听觉训练的地位究竟又如何呢?和声学是一门技术性强的理论课程,是一切音乐工作者的必修课。懂不懂和声,有没有和声听觉,对一个音乐工作者的音乐素质确实影响很大。

以上小议仅就高师和声教学的一些侧面发表一些看法,不可否认高师和声教学还存在许多其他问题,且不能一一而足。倘若就上述论点在作一些补充的话,笔者以为,未来的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激烈的竞争市场瞬息万变。在高师人才培养的和声教学与研究中,只有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标本兼治才能永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钱正钧。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之我见.人民音乐,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