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居里夫人的小故事【通用9篇】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有很多关于居里夫人的事迹都被写成了故事,而这些故事也跟她的美名一样流传于世,其中有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居里夫人的感人故事等等,以下内容是高考家长网为您带来的9篇居里夫人的小故事,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居里夫人的小故事范文 篇一

有一幅漫画,画的是一朵小花被一壶热开水烫死了!多么新颖的构思!细细品味,实在发人深省!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也常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当一个人取得了一定成绩,像画中那朵小花,初放新蕾时,总有那么一些人来“浇烫水”,仿佛“小花”是他们的冤家对头,不置之于死地就心中不宁。

这些“浇烫水”的人往往出于他们的嫉妒心。“嫉妒者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是自己本身的失败和挫折,还有别人和成功!”亚里士多德这段名言,一针见血地点穿这些产生“浇烫水”之类卑劣行为的根源——嫉妒心理。

看到别人的成就,他们想的不是“你好,我要比你更好,”而是“我不好,也不能让你好。”自己不如别人,就要拖住别人,不让别人前进,从此来满足自己的心理。

嫉妒者成天自寻烦恼,为别人的进步而怀恨,想方设法去拆别人的台,把别人拉下来,而不去学习别人的长处。

古往今来,大有人在。

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周瑜,年轻有为,才华横溢,但是为人心胸狭窄。当他看到孔明的才学在自己之上时,愤愤然地怨恨苍天:“既生瑜,何生亮!”他不能容忍一个比他更强的人!于是,他几次三番想把孔明害死。魏军南下,大敌当前,东吴岌岌可危,而作为东吴抗魏主帅的周瑜,却在嫉妒心的驱使下,挖空心思地刁难前来帮助他抗魏的孔明。为了满足自己“天下第一”的虚荣心,他甚至可以不顾国家的安危!这就是嫉妒,它腐蚀人的心灵,玷污人的灵魂,使人的道德低下,从而使很多人像周瑜一样,陷入泥潭无法自拔。

然而,嫉妒之心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转化为有利因素,关键看我们怎么引导、利用。

廉颇出于嫉妒之心,处处与蔺相如作对,多次羞辱他,但蔺相如每次都能谅解廉颇,终于廉颇被蔺相如的大局观念所打动了,认识到自己的小肚鸡肠,他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两人相敬如宾,共同辅佐君王,使赵国更繁荣昌盛,留下了“将相和”的美谈。

人生是条路,漫长而曲折,如果我们能从善待他人的嫉妒,能从嫉妒之心生出羡慕之意,进而化作我们前进的压力,进而把压力转化为动力,那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呢?

有一个人,非常嫉妒他的邻居,他的邻居越是高兴,他越是不高兴;他邻居的生活过得越好,他越是不痛快;每天都盼望他的邻居倒霉,或盼望邻居家着火,或盼望邻居得什么不治之症,或盼望下雨天雷能窜进邻居家,劈死一、两个人,或盼望邻居的儿子夭折……然而每当他看到邻居时,邻居总是活得好好的,并且微笑着和他打招呼,这时他的心理就更加不痛快,恨不得给邻居的院里扔包炸药,把邻居炸死,但又怕偿还人命。就这样,他每天折磨自己,身体日渐消瘦,胸中就象堵了一块石头,吃不下也睡不着。

终于有一天他决定给他的邻居制造点晦气,这天晚上他在花圈店里买了一个花圈,偷偷地给邻居家送去。当他走到邻居家门口时,听到里面有人在哭,此时邻居正好从屋里走出来,看到他送来一个花圈,忙说:“这么快就过来了,谢谢!谢谢!”原来邻居的父亲刚刚去世。这人顿觉无趣,“嗯”了两声,便走了出来。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就是出于嫉妒,把自己置于一种心灵的地狱之中,折磨自己。但折磨来折磨去,却一无所得。

嫉妒是心灵的地狱。嫉妒的人总是拿别人的优点来折磨自己。别人年轻他嫉妒,另人长相好他嫉妒,别人身材高他嫉妒,别人风度潇洒他嫉妒,别人有才学他嫉妒,别人富有他嫉妒,别人的妻子漂亮他嫉妒,别人学历高他嫉妒……德国有一句谚语:“好嫉妒的人会因为邻居的身体发福而越发憔悴。”所以,好嫉妒的人总是40岁的脸上就写满50岁的沧桑。

好嫉妒的人往往自大。因为自大,想高人一等。所以就容不下比他强的人。看到周围的人有超过自己之处。要么设法去贬低,要么设置陷井去抗害对方。

好嫉妒的人必然自私,自私的人必然嫉妒。嫉妒和自私犹如孪生兄弟。法国作家拉罗会弗科就曾说过:“嫉妒是万恶之源,怀有嫉妒心的人不会有丝毫同情”,“嫉妒者爱已胜于爱人。”因为嫉妒,他不希望别人比自己优越;因为自私,他总是想剥夺别人的优越。好嫉妒的人从来不为别人说好话。嫉妒的人,因为容不下别人的长处,所以他就通过说别人的坏话来寻求一种心理的满足。好嫉妒的人没有朋友,因为他容不下别人的长处,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长处,所以他就把所有的人视作自己的敌人,以冷漠的目光注视别人。

嫉妒害己又害人。从自身来讲,嫉妒伤身,嫉妒使人把时光用在阻碍和限制别人身上,而不是潜心于自我的开发。就他人而言,嫉妒者的流言、恶语、陷害、阻挠、拆台、造谣等,往往对被嫉妒者造成恶劣的后果。在中国古代,庞涓嫉妒孙膑、李斯嫉妒韩非子、潘仁美嫉妒杨令公等,都是以害人开始,以害已结束。

总而言之,嫉妒不仅折磨患者本人,也危害被嫉妒的人。中国古代有副对联,叫做“欲无后悔须律已,各有前程莫妒人”。希望好嫉妒的人经常诵读此联,不断的反省自己,改善自己的品性。

我们从小就听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个故事……

白雪公主的继母嫉妒她想方设法害她,可最终还是害了她自己,

歌德说过:憎恨是积极的不快,妒忌是消极的不快。所以妒忌很容易转化为憎恨,就不足为怪了。

武帝幼时,他的姑姑馆陶长公主想把自己的女儿阿姣许配给他,便半开玩笑的去征求他的意见,童稚的刘彻当场答曰:“好!若得阿姣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长公主大悦,遂力劝景帝促成这了桩婚事。这就是“金屋藏娇”一词的来历。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刘彻这次极到位的回答一方面使他从此赢得了长公主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另一方面也注定了西汉王朝未来几十年的奢靡。

但可怜的阿娇并没有等来刘彻许诺给她的“金屋”,贵为皇后的她根本无法让刘彻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元光五年(前130年),汉武帝使有司赐皇后书,以“惑于巫祝”为由夺其玺授。一场以阿娇终身幸福为筹码的式的政治婚姻结束了。几年后,阿娇郁郁而终。

汉武帝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史书上说,武帝去其姊平阳公主家做客,席间去洗手间的时候同前来侍奉的婢女卫子夫发生了关系。宴会散后,武帝即将卫子夫带回了宫中。然而不谙赌术的卫子夫一进宫就输得精光--她被风流成性的武帝给忘到脑后去了,直到一年以后才得以复见,子夫“涕泣请出”,武帝怜之,于是再次临幸,子夫遂有身孕。元朔元年(前128年),卫子夫为刘彻生下了后来的戾太子刘据。母以子贵,同年,卫子夫被册立为皇后。然而到了武帝晚年,宫中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刘据遭诬陷自杀,卫子夫虽身为皇后也受到牵连,被迫自尽。这场刘彻自娱自乐的最终以卫子夫母子的惨败而收场。

于是,两位皇后的悲惨命运使得李夫人有幸成为千年之下陪伴刘彻的唯一一位女性。

这位有“倾国倾城”之誉的女子的确得到了这个男人所能给予的最大限度的眷顾与恩赐,生前死后都荣极一时。但她却并没有因此而迷失自己。她的心里一直都很清楚,自己只不过是这个暴躁而花心的男人的一件,是自己家族谋取富贵与权力的一件工具。一旦有一天,她让这个男人开始感觉到厌倦,那么所有她和她的家族已经得到的,和将要得到的一切,都会在雷霆震怒中化为乌有。身不由己的她从哥哥李延年煞费苦心的谱写歌曲时开始,就已经被当成一颗小小的骰子抛进了自己娘家与丈夫的赌局之中。在这场巨大的政治中,她随时有可能会粉身碎骨。从某种意义上讲,她是这场赌局中唯一不可能赢的人。

所以,在她临死的时候,身负重任的她拒绝了武帝“一见”的请求,甚至武帝“复言必欲见之”时,她竟“转乡?[欷而不复言”,惹得武帝大为不悦,拂袖而去。要知道,这个飞扬跋扈的男人的一生只有两次被拒,一次是大宛国君拒绝了他用金马换宝马的请求,结果,狂怒之下的刘彻发兵十万,踏平了大宛。然而这一次,他居然被自己心爱的女人,在这种时候,用这种方式拒绝了,这让他怎能不感到懊恼!就连李夫人的姐姐也感到不安了。但李夫人却仍十分清醒:“所以不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也。我以容貌之好,得从微贱爱幸于上。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驰,爱驰则思绝。上所以挛挛顾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今见我毁坏,颜色非故,必畏恶吐弃我,意尚肯复追思闵录其兄弟哉!”

事实证明,她是了解武帝的,而且很有把握。她死后,武帝以皇后之礼安葬了她。她的家族也得以继续“钟鸣鼎食”的荣华富贵。

另外还有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周瑜嫉妒诸葛亮才能最终气死的故事等等不胜枚举。

居里夫人的小故事范文 篇二

后来上了六年级我才开始真正了解鲁迅,读了他的文章作品才发现他嫉恶如仇又爱憎分明,他粗犷刚烈又胆大心细。他生就一副傲骨,秉承先哲才气,鹤立鸡群,独往独行。

趁这个寒假,我迫不及待的拉着全家来到鲁迅故居,想在生活中更多的去了解这位有个性的学者。

阴冷的冬季刚好与景区的白墙黑瓦房屋,黑灰色的屋檐,浅灰色的路面,还有乌篷船上那些穿这白上衣和灰长裤的船夫相呼应。我忽略了周围服装鲜艳的人们,来到这里,只感受到那浓浓的文化气息。

远远地我望见了一张鲁迅的脸,刻在墙上。这里“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正抽着香烟,神情十分专注,仿佛正琢磨着人生的苦难。随后走近了才发现下面有几个铜人十分有趣,其中有一个和课文中的闰土十分相像,他正坐在板凳上咧着嘴笑呢。

沿着窄窄的小路走进三味书屋,这就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我们顺着小路走,跨过了许许多多的门槛,走过了许许多多用石头铺成的小路,看见了他们吃饭的地方。里面有一张黑色的小圆桌,这跟现代形状没什么区别,但上面刻着花纹是真的别致。我妈妈说自己小时候看过这样的家具,可对我来说,这就像是另一个时空的事。想象着鲁迅在这里上学,在桌上刻“早”,好像书中的故事一下子跃入到眼前来了,既熟悉又陌生。

出了三味书屋,接着,我们又参观了鲁迅故居和故居中在鲁迅笔下生动有趣的“百草园”。刚开始我以为只是景区里面工作人员种的蔬菜园呢,普普通通,但是看到了一棵参天古树,我才醒悟到这个“特殊”的菜园。它给予了鲁迅小时候的快乐童年,我想,鲁迅笔下的那些快乐,就是童年,是故乡的家吧。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鲁迅纪念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几个潇洒的金字写在了铜像旁边的墙壁上,是鲁迅一生的写照。在里面我们新奇的体验了“拓印”,带了几张鲁迅的画像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居里夫人的小故事范文 篇三

关键词:待嫁女子;惶恐心态;搜神后记;蛇精;换心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代的志怪小说和世情小说中都存在着一些灵异神秘的情节设计,有意思的是,如果仔细剖析,会发现这些产生年代相距甚远、表面的故事类型差距也甚大的情节设计背后居然隐藏着相似的隐秘心理,存在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志怪小说的重要作品《搜神后记》中有“女嫁蛇精”事,而清初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有素姐临嫁前被换心的情节。两个故事表面上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其实都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婚姻不能自主的待嫁女子出嫁前的惶恐心态,作者只不过是对这种客观心态用灵异情节进行了妖魔化解读。

《搜神后记》中记载了一个女子嫁给蛇精的故事,其中存在着似乎与当时社会婚姻制度不符的情节:

晋太元中,有士人嫁女于近村者,至时,夫家遣人来迎,女家好遣发,又令女乳母送之。既至,重门累阁,拟于王侯。廊柱下有灯火,一婢子严妆直守。后房帷帐甚美。至夜,女抱乳母涕泣,而口不得言。乳母密于帐中以手潜摸之,得一蛇,如数围柱,缠其女,从足至头。乳母惊走出外,柱下守灯婢子,悉是小蛇,灯火乃是蛇眼。

魏晋南北朝是阶层界限相当分明的时代。“侨姓士族从西晋便实行士族内部通婚制,但初期不太严格,个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仍起作用,与东晋时严格流品,以门第世系为唯一条件是大有区别的”;东晋南朝时期,士族更是享有特殊地位和待遇的阶层。由于享有法定的特权,士族仅凭出身就可以获得很多政治、经济上的优待,保证这种特权不被其他身份的人分享就成为士族维护自身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成为国家正式保存的资料,无论是国家选拔官吏还是士族之间、士族与皇族之间通婚,都要先查阅谱牒记载才行,甚至士族的婚姻是要受社会监督的,南朝时王源与满璋联姻,仅仅因为“璋之姓族,士庶莫辨”,王源就遭到沈约的弹劾,甚至沈约曾建议对王源“禁锢终身”。既然如此,士人嫁女必然要按照严格的程序查了谱牒才可以结亲,不至于与没有来历的精怪结为亲家,故事中的女孩子怎么会嫁给蛇精呢?

当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交通不便而社会动荡,有女孩子被骗娶的,如《搜神记》中就记载有这样的故事:

鄱阳西有望夫岗。昔县人陈明,与梅氏为婚,未成而妖魅诈迎妇去。明诣卜者,决云:“行西北五十里求之。”明如言,见一大穴,深邃无底。以绳悬入,遂得其妇。乃令妇先出,而明所将邻人秦文,遂不取明。其妇乃自誓执志,登此岗首而望其夫,因以名焉。

故事中梅氏就是被妖怪骗娶的。但是,《搜神后记》中的士人是“嫁女于近村”,隔得那么近,不存在交通不便或者信息不通的问题,精怪骗娶的机会比较小。

但是,如果把整个故事看成一个完全符合当时婚姻制度的故事,那么故事中带有神怪色彩的情节则具有另外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方式出嫁的女性进入夫家后的惶恐心情。

中国传统婚姻一直实行“从夫居”的形式。结婚后,男性依然生活在自己的家族里,交往的都是熟悉的人,婚前婚后人际关系改变不大;而女性结婚就意味着离开熟悉的一切,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面对全然陌生的人际关系。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其他人都互相熟悉,只有她是个完全的外人,就像故事中描绘的,做丈夫的是蛇,婢子也“悉是小蛇”,只有她不是。在这种环境里,甚至丈夫家中的婢女都比她熟悉情况。

如果女子在婚前就与自己的丈夫相识相恋,那么女子进入夫家后还可以得到丈夫的疼爱和支持,也可以通过丈夫的指点尽快地熟悉新的环境,不至于那么孤独和无助。可是中国传统的婚姻又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这个故事中,“士人嫁女于近村”,主语是女子的父亲,原本应该是婚姻主角的女子却只是被动地出嫁而已,她应该没有在婚前与丈夫交往、了解的机会。一下子进入一个完全不了解的环境,连与自己关系最近的丈夫其性格如何、喜欢不喜欢自己都不知道,新嫁娘这时诚惶诚恐的心情,傅玄在《苦相篇·豫章行》中形容为“跪拜无复数,婢妾如严宾”并不算太夸张,因为一旦这个新环境中的人不友好,女子遭到夫家人的厌弃,其生活状况就会变成“心乖甚水火,百恶集其身”,无异于落入蛇窟,没什么出头之日了——她甚至连请求娘家帮助都不太可能。从《孔雀东南飞》、《柳毅传》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从汉代直到唐代,女子是不可以自行回娘家的,甚至《柳毅传》中的龙女不得公婆欢心,被罚牧羊,居然需要一个凡人去给她的父母送信才能被解救回娘家。因此,即使夫家“重门累阁,拟于王侯”,看上去经济情况非常好,女子初进家门,也难免“抱乳母涕泣,而口不得言”。

女孩子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的恐惧、对婚后生活的惶恐,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得不多,但也有一些作品中对女子婚后行为的描述,暗示出女子的这种心理,如《醒世姻缘传》中的薛素姐。

薛素姐结婚前没有特别恶劣的违背当时道德秩序的行为,所以当薛素姐的婆婆狄婆子在薛素姐上头时见到薛素姐,印象是:“好不温柔雅致,娇媚妖娆”,甚至心里还暗想“只是李姑子说这媳妇要改变心肠,夫妇不睦,忤逆公婆,这话我确然信他不过。那里有这等的美人会这等的歪憋?”狄婆子的印象本来是没有错的,薛素姐结婚当天听见宾相念撒帐诗念得不对而发脾气时,薛三省的媳妇就说:“好姐姐,你从几时来家里,要句高声言语也没有。如今做新媳妇,是怎么这们等的?”可见薛素姐婚前的确是比较温柔的,她之所以婚后变成一个变态的泼妇,当然有许多原因,比如她从很小的时候起就不喜欢狄希陈,但她的父母还是做主把她许配给狄家;而小说中交代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她在结婚前一天晚上的梦中,一个凶神一样的人给她换了心,而且说:“你明日待往他家去呀,用不着这好心了,还换给你这心去。”

如果抛开小说情节中的神怪色彩,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分析薛素姐的梦和她随后的性情大变,那么结婚前一天她父亲薛教授对她的教育,无疑是薛素姐转变的关键。薛教授先是说了薛素姐的婆婆“有些辣燥”,又说她的丈夫“气宇殊欠沉潜,文理也大欠通顺”,总之薛素姐即将面对的家庭存在种种问题,她嫁过去之后很可能与婆婆、丈夫相处不好;接着又引用林大舅家妗母的故事来证明,无论发生什么事,女人都要完全地敬重自己的丈夫才行。从薛教授的叙述来看,林家妗母的经历与小说中晁源的妻子计氏的经历很像,而小说中晁源的公公对着晁源评价计氏说:“虽然不贤惠,倒也还是个正经人……但他只有欺凌丈夫这件不好,除此,别的都也还是好人。所以他如今也不曾坏你的门风,败你的家事。”对计氏的评价正面的居多,但是薛教授叙述林家妗母的事,则是在“那会做女人的,拿出那道理来束缚那丈夫,那丈夫自然心服。若倚了泼悍,那丈夫岂是不会泼悍的么?”理论前提下进行的,似乎林家妗母沦落到连自己的亲兄弟都被丈夫收买,不给自己出气的地步,都只是她自己的错而已,别人不帮她是应该的。

可以想象,一个没怎么见过世面的女孩子,即将离开熟悉的家,前往一个存在种种问题的陌生环境中,心情该是多么惶恐。结果她不仅没得到家人的任何鼓励或安慰,反而又被自己的父亲吓唬了一通,而且通过父亲的态度意识到,无论自己在婆家遭遇到什么不合理的对待,自己的家人恐怕也不会帮着自己,反而会追究自己的错误。此时薛素姐在心理上是何等地孤独无助。

不过,薛素姐毕竟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家的女子,没有受到那么多礼教的束缚,何况她出现的时代已经是封建社会的末期,市民思想已经出现,而她的家庭是开布店的,至少算是半个市民家庭,不可能完全不受市民思想的影响。所以,《搜神后记》中的士族女子只会哭泣,而薛素姐则强悍得多。她晚上做的梦,就反映了她面对孤立无援的处境时自己想出的对策——换心,把好心换成泼悍的心,以近乎变态的无礼和暴力保护自己,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当然她从结婚的第一天起就这样做了,虽然她婆家娘家所有人都因此而嫌恶她,却又拿她无可奈何,她的这种自我保护措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有效的。

《搜神后记》中的故事没有交代士族女子的最终结果,对传统社会中的大多数女子而言,随着对婆家生活环境的熟悉,恐怖的蛇窟应该会慢慢还原成日常的家庭环境。而《醒世姻缘传》中泼悍的薛素姐却没能真正保护自己,最后落得众叛亲离,死去了事。

但是,即使是在封建社会中,女子出嫁也并非一定要经历一个惶恐到极点的过程,如李白《长干行》中的女子,出嫁时就只是“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只有羞涩,没有恐惧。究其原因,就是诗中的女子与丈夫“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婚前就彼此熟悉、互相喜欢,女子婚后进入的环境,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女子需要做的,只是适应新的身份。

居里夫人的小故事范文 篇四

居里夫人是法国著名的波兰裔物理学家、化学家,被誉为是“镭的母亲”。1898年7月,居里夫妇发现了一种新元素并命名为钋,同年12月,他们又发现了新元素镭,为了得到纯净的钋和镭,他们在一个破棚子里日以继夜的工作,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提炼,才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得到十分之一克的镭,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居里夫人读后感,请您阅读。

居里夫人读后感1暑假里,当我又一次捧起《居里夫人传》这本书时,就又一次被居里夫人身上那种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给折服了。

这本书主要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梦想,为了亲人而不懈努力直至成功的辉煌历程。居里夫人是有史以来唯一赢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她在科学上有如此成就,跟她的艰苦奋斗是分不开的。在年少时,居里夫人虽然家境贫困但她却十分刻苦地学习;在年轻时,居里夫人独自住在异地一个简陋的破阁楼上,在艰苦的环境中为梦想而奋斗;在中年时期,居里夫人为了研究镭,在破旧的研究室里不辞劳苦……居里夫人的种种精神总是激励着我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轻言放弃。

记得有一次体育期末考,老师告诉我们考试的内容是四百米长跑,想要取得最好的成绩就必须要在1分50秒之内跑完全程!我一听,顿时傻了眼:长跑是我最不擅长的,更何况只有110秒的时间!我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跑到终点呢?想到这,我不由得垂下了头,为了这次考试而伤脑筋。没过多久,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号次是30号到40号的同学考试!”我一听到自己的号次,心里又是紧张又是担心:考试的同学都站在跑道上做准备工作了,她们个个信心百倍、精神抖擞,而我却迟迟不敢站到跑道上,我该怎么办呢?看着她们胸有成竹的样子,我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可考试快开始了,我来不及多想,只好硬着头皮上。我无奈地迈着沉重的步伐犹犹豫豫地走到跑道上。当我做着起跑的姿势时,看着老师手中的口哨,脑中突然想起了居里夫人为了从9000千克沥青矿渣中提炼出镭,整整奋斗了45个月,这点困难对我来说有又什么呢?想到这,我做了一个一个深呼吸,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争取好成绩!于是,我竖起耳朵等待着老师的起跑口令。“各就各位——,预备——跑!”我一听到这个口令,马上飞跑起来,速度就像是一根离弦的箭,生怕落在别人后面。刚开始,我看到自己跑在前几个,心里不由得舒了口气,对自己更有信心,更加奋力向前跑。不知不觉,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渐渐地,终点仿佛离我只有一步之遥!我兴奋极了,连忙加快速度,可速度却远远不如起跑时那样快。一开始,我没在意,可没过多久,我突然感到呼吸急促,脚步也越来越沉重,整个人似乎都没力气。我想用尽力气跑,可脚就像灌上了铅,怎么也跑不动了。我只感觉口干舌燥,额头上都是一颗颗汗珠,真想坐下来休息!就在我想放弃考试的时候,我又一次想起了居里夫人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想起了她在困难面前永不退缩的精神,想起了她在逆境中努力奋斗的精神……我的心中总是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持着我要坚持到底!我甩开重铅,用尽全力向前跑去,努力用最快的速度奔向终点!近了,更近了,我激动地跑过终点!

当我回过头看着跑过的道路心里有种别样的自豪感,耳边不禁想起了居里夫人的名言“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是啊,困难挫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勇于战胜它们,每个人都是最棒的!

居里夫人读后感2博古通今,引导我们追求无穷知识。

是谁?像辛勤的园丁养育着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是谁?像燃烧的蜡烛照耀着这个世界,我要大声的告诉世界:“那就是最最令人们尊敬的老师们!”

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为有你们伴随我们成长,才使得我们的求学路走的如此踏实,而在这些老师中当中,她却是我最难以忘怀的一位。

“上课!”

“老师好!”

“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伟大的中国人民是怎样团结一心取得的抗日战争胜利!是怎么一步步走向复兴之路的!”瞧!历史刘老师来上课了……

历史课嘛,本来就是讲故事,而历史老师就是位讲故事的人,在刘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总是最轻松,最快乐的!因为她经常弄得我们大家哈哈大笑。老师不仅课讲得很有意思,工作起来也是非常的认真,负责。

每次上课她都会花许多的心思去弄一些预习资料给我们,让我们提前了解知识,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上课时,她会把自己多年以来总结出的规律教给我们,让我们能轻松地掌握每堂课所学的知识,让我们更有目的去复习,更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可是!在一次历史课上,我的一些举动让老师十分地失望。我与一些同学不停地在哈哈大笑,似乎有些对老师起哄的意思。也不知道,那堂课我是怎么了,居然他们闹了起来。结果,班主任知道了。以我为中心,开始大发雷霆。那一刻,我从内心里认识到了我错了,我不应该上课闹,我不应该上课哈哈大笑,我不应该……于是,我决定一定要找机会给刘老师道歉。有一天,上课时刘老师心情很好,越给我们讲心情越好,就把她自己的手机号留给了我们。后来,我就经常给刘老师发短信,在过年是打电话拜年……也是在增进师生间的情谊吧。过年时候,我又要到了她的qq号,随后我们就在网上聊了起来。老师她不经常上网,一个月也上不了几次。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聊天次数都是屈指可数的。每回,在网上看见她,我都主动去打招呼,开始聊天,会聊很长时间。似乎,我有好多的问题想去请教老师,去向老师取经,探讨。比如:一起聊学习方面的,英语啊,历史啊,以及各科;班级同学有趣的事情;还有健身体育运动方面;从那时起我对刘老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新的认识,更加的喜欢她了。通过网上聊天,感觉她并不想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思想很落伍,跟不上时代潮流!而她却是一个,有着年轻人般的心,喜欢潮流!穿的是那么时尚,也懂什么是“雷人语录”经常也说两句。我们和她之间好像并不存在着很大的代沟嘛!这就,使我们越来越喜欢她了,越来越喜欢和她说笑,缩短了我们的师生间距离。

搞笑的刘老师,经常在课堂上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因此,在历史课上,我们的笑声不断,震惊不断!而在欢声笑语中,我们也记住了某年某日的历史时间。她的讲课很幽默,也很深刻。她对工作的认真,努力,负责得到了我们的青睐也赞扬,使我们全班同学越来越爱她了,喜欢她了。

敬爱的老师,我不是您最得意的学生,您却是我们最尊敬的老师。真的很荣幸做了您的学生,我们永远祝福您,我相信,您对我们的爱一定会得到回报的。让我真诚的说一声“老师,谢谢您!”

很想有一天,您能和我们一起驻足喜马拉雅;很想有一天,您能和我们一起探索元谋人与金字塔的秘密;很想有一天,您能和我们一起登上万里长城,一起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博古通今,您犹如滔滔历史长河,引导我们去追求无穷的知识!

居里夫人读后感3居里夫人名叫玛丽居里,她于1867年11月7日生于华沙,是一名著名的法国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为人类做出了需多巨大的贡献。

她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人,也是第一位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女性,在当时那个歧视女性的年代,这是十分伟大的。这两次诺贝尔奖分别是她在1903年和贝克勒尔所做的放射性研究而获得的,另一次则是在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而获得的,这两种元素现在早已成为工业、能源中不可缺少的。

这本人物传记是由居里夫人的女儿——艾芙居里写的,它讲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也让我了解到了关于当时的很多事情,比如当时的华沙(波兰首都)是被俄罗斯占领的,俄罗斯人不许在华沙的波兰人用波兰语说话,只允许他们用俄语,而且在学校里还有随机抽查,想尽一切办法来侮辱他们,读后感。比如让波兰学生用俄语来背波兰的天主教祈祷文,还说是以尊重他们为目的,但这是对他们最大的侮辱。不仅如此,抽查员还故意抽查关于俄罗斯文化的种种问题,到最后,甚至还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谁统治着波兰?当然,当时回答问题的居里夫人被心里深深的愤怒和恶心给弄的脸色苍白,到了最后那个问题时,她甚至都说不出话来,然而抽查员一不做二不休,最终,居里夫人在抽查员愤怒的声音中说出了俄罗斯沙皇的名字。

当她十八岁之后,居里夫人被迫不能去上学了,因为家庭太贫苦,连她的姐姐也不能上学了,于是居里夫人就被迫去当家教。直到二十四岁,她才踏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

除了这些,我还知道了居里夫人从小就被她的父亲,一位科学家的实验所吸引,而且她酷爱读书,总是想方设法地找书看。当她长大后,她生活贫苦,在她发现镭的那个实验室仅仅是一个潮湿阴暗的小木棚,条件十分艰苦,然而她不畏艰辛,不断努力,在一堆沥青中苦苦工作,进行提炼,经历了不少挫折,然而最终发现了镭。在她发现镭之前,她跟她的丈夫说:“但愿镭有美妙的颜色吧。”最终她如愿以偿。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居里夫人一生中遇到过数不清的挫折和磨难,但是她一直坚持不懈,努力地工作,学习,最终收获了巨大的成果。可是她并没有骄傲,她可能是从古至今把荣誉看得最轻的成功人了。

当然,在当时,镭的放射性并未被人们所重视,据说当时出现了加镭蜡笔,加镭药片,加镭的唇膏等等,然而人们很快发现了镭的放射性对人体的影响,最终含镭的生活用品等退出了市场。正因如此,由于缺乏对镭的防护意识,居里夫人在1934年7月3日因白血病逝世,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此长眠于地下。

居里夫人读后感4近日重读《居里夫人传》再次被居里夫人的生命历程所感动。记得第一次看完这本书后就激动不已自觉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楷模生活的榜样。她的一生对于我有了太多太多的启示。

在我看来这个本名玛妮雅·斯可罗多夫斯基的普通女孩日后之所以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居里夫人她的家庭她本人的天赋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时代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居里夫人出生时她的祖国波兰正遭受沙俄铁蹄的蹂躏。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赋予了她良好的修养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当然也将知识精英的聪慧和坚韧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了她。

开明和蔼的双亲和五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尽管沙俄施行严厉的殖民统治但身为小妹的玛妮雅还是幸福地渡过了短暂的童年时光。长大后为了给姐姐等借学费年少的居里夫人饱尝了世态炎凉。

十七岁那年她孤身一人背景离乡去外省当家庭教师一当就是六年。这六年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逐渐意识到了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复杂。失恋的痛苦经历更教会她该如何选择终生伴侣如何从本质上去认识一个人。看来“长大”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磨难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我的心中仍是憧憬多于忧患。但我知道是校园那堵围墙帮我暂时挡住了狂风暴雨。终有一天我必须走出去独自应对惊涛骇浪。

希望我在受伤之后不会跨掉。我明白栽跟头是必然的可关键是跌倒了要能够爬起来继续前进。居里夫人在她成长的转折点上顽强地挺了过来我相信我也定能跨过一道道坎。

整本书对我触动最大也是最具现实意义的是居里夫人在巴黎求学的那章。她经济拮据独自住在一个阴冷的小阁楼上挨饿受冻早起晚睡。

她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裙子垫着硬纸板的破鞋度过了在索尔本大学的求学生涯。看到这里我真的不知道说些什么了。现在的我生活得太安逸了以至于空有雄心壮志却拿不出半点实际行动。看订的学习计划哪回不是落个虎头蛇尾一纸空文的下场。我很想有居里夫人拼搏奋斗的那股子劲儿哪怕是三分之一也行。

但我清楚有些东西看的时候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可放下书本跑到外头叫太阳一晒那点所谓的“激情”便十有九挥发掉了大半。要是再耗上几日肯定消失得无影无踪。

其实成功的秘诀人人都懂问题在于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的人只占小数所以成功者寥寥。我若想成功必须痛下决心严格要求自己。居里夫妇的结合是两颗高尚心灵的碰撞。这碰撞迸发出耀眼的人性光辉在这对纯粹的学者心中科学是最神圣的是属于全人类的。

因此他们无偿地将镭的提炼方法公诸于世。“荣誉”和“财富”在他们面前显得如此渺小。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将一个严酷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探求真理没有捷径可走那必将是一条清贫而又寂寞的漫漫长路。若无足够的毅力就不要涉足。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虚假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用之人永远无法踏进科学的圣殿。

真正的学者是心怀宇宙的。也只有具备这样的胸襟方能发现真理并且真正懂得真理的价值。这是我们一些感悟但还有一些东西忽隐忽现难以捕捉。我看只有边生活边体会了。

居里夫人读后感5这些不知名的小花,开在叶片细小的茎秆上,它们朴实奔放;我每天都带它去上学,它陪伴我走进校门,走进课堂。最后,妈妈又把抄在纸上的东西整整齐齐的誉写在她自己装订并绘画的一个本子上,而且妈妈在每个单词后面画了线,想让我认认真的抄上几遍,记住单词的拼写与规律,在天快亮的时候妈妈又装成圣诞老人,悄悄地放进圣诞袜里。

居里夫人出生时,她当教师的爸爸和当校长的妈妈,都赋予了她良好的修养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蔼可亲的父母和五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斯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们今天的父母学习。他们从未对孩子进行过什么启蒙教育,而是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玩耍,去尽情地拥抱大自然。因为他们知道,大自然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她的父亲从未引导过孩子的兴趣,让她们自己在生活中去寻找自己的乐趣。至于母亲,在身患重病、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她仍旧和以往一样地操持家务,不遗余力地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不让年幼的孩子们过早地承受心理负担。这种高尚的精神,让我们每个人都敬佩不已,他们牺牲自己,而换来了儿女们的快乐与进步。

在居里夫人十七岁那年,为了给姐姐凑学费,她孤身一人背井离乡,去外省当家庭教师,一当就是六年。这六年的生活,让她逐渐意识到了社会与人性的复杂,这也让她的身心更加成熟了。

整本书中,居里夫人在巴黎求学的日子,最让我感动。她为了避免干扰,便从姐姐家搬到了一个小阁楼上。每天七点起床,一直学习到凌晨三点才就寝。冬日的巴黎寒风刺骨,居里夫人只能将一床薄被和所有的衣服都盖在身上。她那一点点的生活费只能以水果充饥。她就尽快是穿着打补丁的衣裙和破皮鞋度过了在大学的生涯。看到这里,我突然很想拥有居里夫人拼搏时的那股劲头。但我们这些生活在安定社会的孩子们,做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那股劲一过,那点激情肯定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其实成功的秘诀人人都懂,但有恒心的人只占少数,所以,成功者总是寥寥无几。所以,有恒心的人,做事才能成功。我若想成功,必须痛下决心,严格要求自己,尽快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其实在我心中,居里夫妇的婚姻揭示了夫妻结合的最高意义——家庭与事业的统一。他们的相恋是那么的奇特:一场“纯学术”的谈话让他们互生好感;简陋的小阁楼成了他们探讨学术问题兼约会的场所;最终,“科学”这个共同理想,把两个天才结合在了一起。而且他们无偿地将镭的提炼方法公开于世。在生活上,他们几乎毫无要求。“荣誉”和“财富”在他们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居里夫妇为那些有学问的年轻人作出了最好的榜样!

居里夫人的小故事范文 篇五

电视剧《马文的战争》中,男女主人公离婚后,因共同的财产――房子无法分割,上演了离婚不离家的情感故事。而在房价逐日高不可攀的现实中,同样有因房子而衍生的“蜗婚族”。

坊间盛传这样一句话:“居住在不到5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这不是最惨的;没钱装修、只能住毛坯房,这也不是最惨的。‘蜗婚族’才是惨剧中的极品,没有最悲剧,只有更悲剧。”话虽有调侃夸张之意,但现实上演的“蜗婚族”家庭,既有当事人无法诉说的尴尬,也是时代的真实缩影。所有的事情似乎又有它的双面性,尤其面对复杂的婚姻情感,离婚不离家,有说不出的窘迫,也有“因祸得福”的重新续缘。在每一间房子里,似乎都有新鲜的故事演绎着生活的百态众生相。

选择蜗婚为哪般?

曾经的天长地久成了明日黄花,“蜗婚族”为什么愿意面对“最熟悉的陌生人”,选择离婚仍“同居”?有关人士介绍说,40至50岁左右的中年男女离婚后不离家,多数是因为女方缺少经济来源、没自信等原因造成的。而目前不少80后离婚不离家,主要原因在于生活压力过大、经济窘迫无钱再买房等。还有一种情况,可能一方对另一方仍有感情,虽然离婚但不愿放手,希望和对方居住在一起,挽回破裂的感情。

蜗婚只为房产升值

80后语菲和小杨都是外地人,婚后两家父母凑了120多万元在海淀区买了一套两居室,平时由双方共同来负责月供的房贷,按理说小日子过得不亦乐乎,但是结婚才刚满一年,两个人便由于性格的差异及家庭的琐事争吵升级而选择了离婚。但是让大家奇怪的是,离婚后的语菲和小杨仍然选择了住在一个屋檐下。“当时我们想到的是财产的处置问题,由于我们俩都是‘月光族’,我们唯一的共同财产就是这套房子了,但是现在房价疯狂上涨,贸然处置必然会给我们双方带来损失,两个人还要付月供。”语菲向记者透露了自己当时选择蜗婚的初衷,“房子升值会让两个人多分些财产,我们协商后采取了协议离婚,而且为了节省开支,我们没有租房子,而是两个人各居一室。”

虽然是同居一房,但是双方都开始了各自的生活。语菲的前夫小杨不会像从前那样按时下班回来。“他经常很晚回家,有时候甚至会带女孩子回来。”语菲说“本来以为过段时间,大家情感理顺后,会选择重新在一起,没有想到他这么快就变了。”说着语菲不禁潸然。虽然相处并不愉快,但两个人都不想搬出去。语菲说:“现在房价已经涨到了将近300万元,大家都不想放弃这套可能还会升值的房子。”

无奈选择蜗婚

小李结婚还不到一年,就发现老婆和一个同事有暧昧关系,在被小李偶然撞破之后,他们选择了离婚。

但是,紧接着问题就来了,他们住的房子是两家各出一半的钱买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俩都没有经济能力单独供这套房子。

小李现在一个月工资只有三千,在外租房子住也找不到一间像样的,无奈之下,小李和前妻选择了做“蜗婚族”。

“蜗”出不同的结局

由夫妻变成同居朋友

讲述者:苏哲/男 28岁

我和前妻离婚一年多了,在外人眼中,表面上和正常夫妻没什么两样,同出同进,只是这门里面的日子就彻底是两个人的世界了。我们俩各自的“家”就是两个独立的卧室,一人一间,卫生间与厨房共用,但得错开使用时间,毕竟离婚了,谁也不想在狭小的空间里看见对方的身影来回晃荡。凡是知道内情的朋友,都说我们是人间极品,婚都离了,居然还能在同一个屋檐下同居。

想当初我和前妻很相爱,可结婚不到两年就和仇人似的,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争吵个没完。我在公司加班是常事,可她丝毫不理解,总认为这家是两个人的,不该所有事情都她一人来承担。上了一天班,累个半死,回到家还得听她无休止地唠叨和抱怨。吵来吵去,再好的)高考家长网●www.kaoyantv.com(感情也吵没了,终于有一天,前妻提出离婚,我也感觉结婚并没有当初设想得那么美好,与其每天争吵,还不如各回单身,寻求安静。

离婚很简单,在协议上签个字,就没什么关系了,可涉及到共同财产――房子,两人傻眼了,结婚才几年,唯一的财产就这套房子。想当初,结婚买房时,都是刚上班的小白领,凭自己的能力根本买不起房子,是双方的老人合力凑钱出的首付,月供由我和前妻共同支付。说实话,当初两家父母掏首付时,几乎都清空了老底,现在这套房子就是钱,可两家总不能把房子劈开吧。商量来商量去,谁都不想放弃这房子,最后只好委曲求全了,在婚姻已经解体的房子里“蜗婚”吧。我们俩回到家,她做饭时我就在自己的房间里等着,等她吃饭时,我再去做饭。用卫生间,也是相互先打声招呼,以免误撞惹出尴尬。两人虽然不是夫妻了,但曾经也是你侬我侬的枕边人,现在就和朋友似的,客客气气,少了婚姻存续期的吵闹,多了一分谦让。

反目成仇的冤家

讲述者:朵朵/女 28岁

我现在的生活简直糟糕透了,感觉日子真是“蜗”到家了,不仅婚姻“蜗”着,就连心情都是“窝屈”的。和前夫结婚不到一年就离婚了,离婚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合不来,走进婚姻后好像看对方哪儿都不顺眼。当时想得特简单,离了谁都能活,离婚后才发现,房子成了羁绊我们彻底离开对方的枷锁。这套房子买的时候价值200多万,住了还没三年,首付是双方家长付的,我和前夫的工资并不高,每月的月供还得两家帮着支付。可想而知,要离婚了,房子就成了两家必争的“香饽饽”,房价天天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往上蹿,就算我们把这套房子卖了,也没能力再重新买房子。现在我和前夫在一个屋子里生活,给我的感觉倒像合伙投资达成一致的生意人。

“蜗婚”的日子真的有很多麻烦。别的不说,就单说每月的水电费用,总不能把水表和电表分开吧?水电费和煤气费,我俩都是平摊,可是到月底缴纳日常生活费用时,前夫就抗议,他的理由是,我用水比他多,因为我是女人,爱洗涮,我喜欢熬夜看书,电自然也比他用得多。总之,他就是受剥削的“难民”。我们经常为这些生活细节而斤斤计较。

假如说琐碎的生活细节还能相互忍让,但牵扯到情感问题就更难以相处了。前夫离婚半年多,结识了新女友,还将他的女友带回家。晚上我在自己的卧室里,听见隔壁的关门声和他们开心的笑声,我这心里真是比猫抓还难受。有一次,我去卫生间,发现他女友用了我刚买的护肤品,积压已久的火气腾地就蹿上心头,我愤怒地走到前夫“家”,大声警告他们不要动我的东西,否则就立刻搬出去。想不到,前夫的一句话立刻让我清醒了:“这房子也有我的份儿,每月我还掏着月供呢,居住的权利还轮不到你来发号施令。”我想大吵一架都没底气。

“蜗”出感恩的复婚

讲述者:牧枫/男 30岁

今年我刚跨进而立之年,按说年龄也不大,可是在情感生活中却经历了很多。先是和妻子离婚,又经过几个月的“蜗婚”生活,最后又走进复婚的结局,现在回首过往,真有种重生的感觉。

我和妻子离婚也没什么大的原因,或许因为都年轻,对待婚姻不懂得相互宽容和感恩,离婚就好像过家家一样。离婚时,我们俩不存在房子分割的问题,我们居住的这套房子是我父亲单位的集资福利房,况且是在结婚前买的。离了婚,妻子计划租房住,可女儿离不开母亲,我总不能让孩子也跟着出去住,再说让一个女人在外租房,怎么想也有点于心不忍。最后我让妻子留了下来。

就这样,我和妻子过起了“蜗婚”的日子,表面看我们还和以前一样,就连女儿都不知道父母已经是自由的单身男女了。每天做饭,妻子还和以前一样,连我的也做上,不过我得交伙食费。

离婚后,我们俩反而相互谦让起来了,好像明白身边这个人已经不再属于自己,应该像朋友一样相互谦让。有了这种心态,两人相处时就懂得了相敬如宾的礼让,遇事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多思量一番,不像以前,感觉什么事情都是理所当然,有了分歧就必须要针尖对麦芒,说出个我对你错来。尤其女儿在中间也无形中起到了缓和的作用。女儿晚上喜欢让我给她读童话书,以前都是我抱着她在床上读书、讲故事,现在我不能随便出入妻子的“家”了,女儿可不管那么多,在我们俩的房间里来回折腾,在她眼里,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家。

有一次,妻子上夜班,我在她的房间里躺在大床上给孩子讲故事,故事还没讲完,我们父女俩都睡着了。第二天清早,妻子下了夜班,进屋一看,我正躺在她的床上呼呼大睡。面对我的“越界”,妻子也没多说,当我醒来时,看见自己身上盖着妻子的被子,当时心里感到异常温暖。仔细想想,和妻子离婚也没什么大的矛盾,都是话赶话,谁也不服软,很轻易地就将婚姻解体了,可是内心还是牵挂对方的,她下班回来晚了,我总会不由自主走到阳台,朝下看,希望能早点在拐角处看到她的身影。有时,我晚上熬夜赶设计方案稿,妻子也会倒杯热牛奶,放在客厅的茶几上,客气地提醒我一下。

离婚以后,我才逐渐感悟出婚姻的一些体会,婚姻不仅需要双方互相付出,更要懂得感恩和宽容。

专家支招

情感专家:定好规则,避免新矛盾

广州市微酸婚姻首席指导师王子夜指出:离婚不离家,双方还在同一屋檐下,衣食住行有诸多连接,可能会导致在经济上、生活空间上有很多争执。这种状态,同样会导致在感情上的“不完全离婚”状态,尤其是对被动离婚、感情上还没完全走出来的那一方,这种状态会让他(或她)久久进入不了已离婚的状态,还停留在妻子或者丈夫的角色里。

蜗婚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双方再恋再婚都造成了影响,在这种复杂的状态下,新的恋爱的信任关系不容易建立。而看到前妻或者前夫有新的异,一方也可能会有不平衡的心态和举动。

王老师建议道:“首先,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尽量不要蜗婚。双方若不得已选择了蜗婚,最好订好规则和公约,比如:经济上的承担约定,空间使用上的约定,对对方新的情感关系的态度的约定等等,双方用客观冷静理性的态度对待新的关系形态,适应和转换到新的身份当中去。如果再恋爱的话,和对方讲清楚你的真实情况,真诚沟通,获得对方的理解和信任。”

律师建议:经济账,有法算

居里夫人的小故事范文 篇六

一。描写燕子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表达诗人对燕子的思想感情。

杜甫的《绝句漫兴》诗:“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诗的大意是,燕子不嫌茅草盖成的书斋又低又小,在里面建筑巢穴。燕子衔泥时,不小心把琴书弄脏,口中的飞虫掉落,燕子飞过去接住,翅膀打着了诗人,诗人也没有气恼。全诗流露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宋朝诗人汪藻的《漫兴》诗:“燕子年年入户飞,向人无是亦无非。来春强健还相见,送汝将雏又一归。”这首诗前两句写燕子年年春天飞来寻找旧居,对人无是无非。后两句写我今天送你带领雏燕飞回,明春还会相见。诗中对燕子的喜爱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宋朝诗人葛天民的《迎燕》诗:“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诗歌的意是,在将近阳春三月的时候,一户普通老百姓家里。他为了迎接新春飞回的燕子进入家门,不放下旧帘子遮掩房门。春雨后,燕子翅膀上沾着微小的雨滴;土地里有落花,给泥土带来香味。修好巢窠,养育儿女,小燕子都长大了。人和燕子相伴,共度美好的年华。全诗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人们对燕子的爱护和喜悦。

二。借燕子育雏辛苦,雏大则离母而去,讽谕世人不要忘记母亲的养育之恩。

白居易的《燕诗示刘叟》诗:“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嘴爪虽欲弊,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凋啾终夜悲。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这首诗中描写燕子夫妻,含泥衔草,建筑巢窠,生儿育女;捕虫养雏,呕心沥血。等到将雏燕长大,小燕子却展翅飞去。诗人以此讽谕世人,不要像小燕子那样,忘记父母双亲的深恩。

清代诗人周士彬的《营巢燕》诗:“双燕衔泥葺巢垒,飞去飞来掠烟水。巢成抱卵意苦辛,忍饥终日伏巢里。哺养新雏四五子,冲风冒雨寻虫蚁。燕雏羽弱飞难起,母燕呢喃翔复止。一朝相引向天飞,子去母归谁顾视。独有前林慈乳乌,衔恩反哺情无已。”这也是一首描写双燕哺育雏燕的诗作,借小燕子长大飞去,不像前边树林中的小乌鸦,能够反哺母鸟,指责世人忘记父母深恩的行为。

三。借燕子居所的改变表现时事变迁,朝代盛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

唐朝诗人李益的《隋宫燕》诗:“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旋落已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诗的意思是,曾经目睹过隋宫盛事的燕子,在呢喃低语,象是为逝去的旧国之春而感伤。如今的隋宫已春花凋落,化成泥土。当隋宫热闹繁华的春天风光过后,隋宫已经荒凉破败,燕子几次飞来巢居在宫内,却没见有人居住。诗人借燕子抒发吊古伤今之情。联系诗人所处的年代,正是李唐王朝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时代,可知诗人为李唐王朝命运的深深担忧。

四。借燕子代人传书,传达人间的离情别绪之苦。

唐代郭绍兰的丈夫任宗,离开家乡,到遥远的地方经商。过了几年也没有归来。郭绍兰十分思念丈夫,写了一首诗歌,拴在燕子腿上,然后将其放飞。当时,任宗正客居荆州。有一他天忽然见一只燕子落在自己肩膀上,任宗见燕子腿上系着一封书信,解下来看信,才知道是妻子所寄,感动地流下眼泪,然后赶紧返回故乡,和妻子团圆。郭绍兰的《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诗句的意思是,我丈夫远走江湖经商,滞留不归,我对着窗户流着血泪写一封书信,让燕子带去,寄给薄情的丈夫。从诗中可知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深。

五。借燕子一到秋天就结伴飞回南方老家,抒发诗人有家不能归的思乡情怀。

唐代诗人崔道融的《归燕》诗:“海燕频来去,西人独滞留。天边又相送,肠断故园秋。”此诗以燕子秋天归去南方,而诗人却滞留在异域他乡,不能归去,用人和燕子进行强烈对比,抒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六。借燕子每年秋天离去,春天归来寻找旧巢,表现燕子有有恋旧情结。

居里夫人的小故事范文 篇七

邵逸夫出生于宁波镇海,家里兄弟姐妹共有8人,由于他排行第六,所以在香港人称六叔。六叔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富于创造的一生。

百年传奇,乡情绵绵。家乡人民永远怀念他。

他的百年人生,比电影更精彩

1926年邵逸夫应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开拓电影南洋市场。兄弟俩在新加坡站稳了脚跟,挂牌成立“邵氏兄弟公司”,买下剧院放映天一公司新电影。邵逸夫高价请来粤剧名伶薛觉生担任主演,自任制片和导演,拍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

邵逸夫上世纪50年代进入香港影坛创业,买下当时荒凉的清水湾,修建邵氏影城,引入片场制,创立香港电影制作规范模式。

在称雄香港影坛的20多年间,邵氏电影年产量超过40部,共出产了1000多部影片;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多个发行点,日观众超过100万人次。“邵氏出品,必属佳片”,邵逸夫造就了摇曳多姿的香港电影历史。1967年,邵逸夫创建香港无线电视(TVB),成为香港大众文化的标志。

在与其他电视公司的竞争中,邵逸夫推出了《上海滩》《火凤凰》《京华》《万水千山总是情》等剧集,以高收视率完胜。之后TVB的《流氓大亨》《我本善良》《义不容情》《大时代》《创世纪》也都成为港剧的代表作品。

1964年,邵逸夫接受一家刊物采访时说:“我生产电影,就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和愿望。核心观众就是中国人。这些观众都喜欢看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爱情故事……他们怀念祖国大陆,也怀念自己的文化传统。”这是邵逸夫一生遵守的制片宗旨。

这些剧集中,很多都延续了邵逸夫的故园情怀。他就是用这样的传统理念,慰藉了海外游子对乡土的思念。热播海内外的邵氏一系列经典武侠影视,同样勾起了全球华裔观众的怀乡情结和民族情怀。而海外华人对邵氏武侠片的追捧,也使得邵逸夫的文化理念得以传播和强化。

影视巨子邵逸夫内心始终恪守着传统浙商的价值观:以义言商,光耀门楣,泽被乡里。他一辈子乡音不改,情系桑梓。毫无疑问,邵逸夫是个成功的文化巨商。造就这种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勤勉敬业,精明能干,慈善为怀,远见卓识……正如电影学者石川所说:在邵逸夫所有的成功里,都牢固地盘旋着传统的中华文化根基。

作为老派文化商人,邵逸夫对人才有一种本能的爱惜。

1980年邵逸夫接TVB董事局主席后,TVB捧出了脍炙人口的“五虎将”:黄日华、刘德华、梁朝伟、苗侨伟、汤镇业。女星方面,继汪明荃、赵雅芝、郑裕玲这三位公认的明星之后,捧出陈玉莲、曾华倩、戚美珍、刘嘉玲、周海媚等各具特色的花旦。

在电视行业,邵逸夫也成功“造星”,为香港演艺圈输送了大量人才。

香港那个是家,宁波庄市旧居也是家

邵逸夫旧居位于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勤勇村,门牌号是老邵家3号。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建筑,大约200平方米。邵逸夫住过的房里,陈列着一张简易木床、一个写字台和几个木箱。二楼书房里放着一些书画和邵逸夫部分照片。8张字画,都是好友赠送给邵逸夫的。“小阿爷很珍惜这些书画,之所以没有带到香港,是因为他觉得香港那个是家,这里的也是家。”邵逸夫的侄孙邵才元说。从1987年到2005年,邵逸夫6次回到旧居。回到杭州、宁波但未能到庄市旧居的次数有5次。

如今,这座老楼已成了宁波的一个人文景点。

77岁的邵才元一直守护着这幢老楼。他轻抚邵氏家谱,良久不语。他爷爷与邵逸夫是堂兄弟,所以他叫邵逸夫为小阿爷。

1987年是邵逸夫自18岁那年离开家乡后第一次返乡,这一别太久太久。

乡土、乡味,悠悠乡愁;乡亲、乡音,殷殷乡情。

那年4月17日,春光明媚,万里无云。车队从宁波机场缓缓驶抵庄市邵家。宁波市市长指着在旁的一位邵氏族人,向邵逸夫介绍说:“这位是您的侄孙,名叫邵才元。”邵先生听了,立即上前与他侄孙握手问好。这时,邵氏旧居前后站满了邵氏族人,邵先生向族人挥手致意。一进旧居,邵先生心情分外激动。阔别故乡60多年,那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慨,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

走入楼上中堂间,邵先生向众人说:“这是我的老家,请各位就坐,请各位用茶。”这句话他是用浓浓的宁波乡音说的。顿时,中堂会客室充满了欢笑声。

家乡人民向邵逸夫送了三件礼品:一块精致的乡土,泥土取自邵宅,经过高温消毒,做成了一块银元状的礼品,正面刻着“乡土”二字,正反面四周用金黄的稻谷排列成环形;一把银钥匙,它是用两块银元加工而成,寓意请邵先生常来故乡;第三件礼品是一本小相册,有邵氏祖屋、邵氏祖墓、邵氏祖庙、邵家村外景以及庄市街道风貌与中兴母校等照片。拿起这块“乡土”,邵先生高兴地说:“这块乡土正合我意,我想乡土想了几十年,今天总算见到了、拿到了,我回到香港要好好保存珍藏,留作纪念。”

邵先生的侄孙邵才元把邵氏祖上遗留下来的文房四宝双手呈送给邵先生,他说:“这些物品是我父亲收藏在家里的。”邵先生高兴地一一收下。

去往墓地的田埂路两旁开满了油菜花,邵逸夫看得很开心。他兴奋地跟旁人说:“金灿灿的多好看!”来到先父墓地,邵先生首先看到的是“邵公玉轩之墓”墓碑以及两边的墓志铭,还有康有为等名人题书的赠联。见到先父之墓依旧如此完整,他用宁波乡音向市长说:“谢谢政府的保护!”邵逸夫一行在邵氏墓园祭奠了祖墓。

第一次返乡,邵逸夫出资200万元港币在离邵宅百米的地方建造邵氏康乐园。乡情像坛久封的陈酒佳酿,使他在温馨和醇酽中沉醉。在乡情的薰染中,他每每萌动着造福故里、报效桑梓的心愿……

2005年4月27日,是邵逸夫最后一次回乡的日子。那天他先到邵氏墓园祭扫,扫墓完毕立即驱车到庄市邵家旧居。燕语呢喃,飞花落檐。邵先生徘徊在庭前篱下,缕缕乡情萦绕胸间。当他看到两块木匾上写的《邵氏敕义堂十五代世系》,称赞说:“写得很好。”2006年《邵氏宗系汇集》一书由宁波出版社出版,成为家乡人民赠给邵逸夫的一份富有纪念意义的特殊礼物。

邵逸夫对家乡的土特产很喜欢,他每次回乡或家乡人去香港给他拜年时,都会带上一些笋干、菜蕻干、芋艿等土产,还有他最喜欢吃的糯米团子。他高兴地直说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邵逸夫回故乡宁波比较频繁,每次返乡都会去看宁波小百花越剧团的演出。如今早就是“梅花奖”得主的宁波小百花越剧团的徐派小生张小君,当年还是二十出头的姑娘,她回忆道:“邵先生每次看戏都很低调,也就是他和太太,还有几个工作人员。一般越剧折子戏专场顶多也就演两个小时,但我们到最后都会延长到至少两个半小时。”

那时候,邵逸夫也是快90岁的老人了。“他看戏时总是笑眯眯的,而且从来不喊累,每次我们准备多久,他就看多久。他其实很懂越剧的,但每次都以鼓励我们为主。之后,还很慷慨地捐资支持我们排新戏。家乡的越剧团队去香港演出,他都会和大家见面,看演出并请演员去香港最好的酒楼吃夜宵。”

老宁波帮的济世情怀

邵逸夫生活简朴,不尚奢华。但他对国家怀有深厚感情,国内发生重大灾害,邵逸夫总是在第一时间捐款。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元。2013年,邵逸夫夫妇又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l亿港元。

邵逸夫慈善为怀,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超过l00亿港元。在邵逸夫生命的最后30年间,他几乎每年要拿出l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千楼荫学子,至今石基有公名。”邵逸夫捐助最多的是教育事业。据统计,1985年至今,邵逸夫共向内地捐赠了47.5亿港元,兴建了6000多个教育项目,涉及内地31个省份。以“逸夫”二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等设施已遍布全国各地高校。他身体力行了自己的那句话:“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就是慈善家。”

2008年,国家民政部授予邵逸夫“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赞扬他长期致力于慈善事业的精神。

“国家的强盛需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就要靠教育。”这是邵逸夫的一句名言。

1987年,邵逸夫第一次访问了当时还未并入宁波大学的宁波师范学院,对家乡的第一所高等院校,邵先生格外关切。1988他捐资500万港元给宁师,建造了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的邵逸夫图书馆;1991年,邵先生再次来到宁师,捐资200万港元助建了逸夫教学楼;1992年,邵先生又拿出800万港元,建立逸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004年4月28日,邵逸夫的身影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现在宁波大学校园。2007年,邵逸夫又捐资400万港元助建宁波大学科技学院邵逸夫教学楼……

邵逸夫还设立“东方诺贝尔奖”—邵逸夫奖,用以资助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进行研究,目前基金总额已高达50亿元。

为了表彰邵逸夫为家乡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1993年他被授予宁波市荣誉市民称号。1994年又被浙江省政府授予“爱乡楷模”荣誉称号。对此,邵逸夫笑眯眯地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居里夫人的小故事范文 篇八

很小的时候爷爷就经常给我讲居里夫人的故事。从那时起,居里夫人这个光辉的名字,便深深地烙在了我幼小的心灵中。如今长大了,我多么渴望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她啊!今年暑假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居里夫人》这本书,我便情不自禁地翻阅起来。

玛丽·居里夫人是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她生于波兰,她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曲折。小时候,她忍受着亡国之耻。10岁那年,死神无情地夺走了母亲的生命,对玛丽来说,没有比这更悲伤、更痛苦的了。可是她不但没有被打倒,相反,和丈夫坡埃尔·居里一道提炼出了镭,这一伟大的科学发现震惊了世界,荣获了诺贝尔奖。

看着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居里夫人是一位多么值得敬重的女性呀!为了自己患难的祖国,为了造福于人类,她牺牲了许多许多。为了提炼出镭,她在一吨铀盐前,奋斗了三年零九个月,因为长年研究放射性物质,她的身体遭到了严重的损坏……但是,所有这些都被她顽强地克服了。我不禁联想起自己,在学习中碰到了困难就烦躁不安,不想克服不是问爷爷,就是问同学,很少自己解决。为这事不知被爷爷批评过多少次了,但是,我总觉得无所谓的,还振振有词地说:“不懂就不能装懂嘛。”今天我才明白,这种依赖行为是不良学风。为什么居里夫人能成为万世敬仰的楷模,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就是因为她从小意志坚强,攻破了学习,工作中一个又一个顽固的壁垒。是的,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成就,就必须从小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追求、去探索……

看了《居里夫人》这本书,我想了很多很多。今后,我一定要学习居里夫人的顽强精神,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排除万难,努力前进!加油!

居里夫人的小故事范文 篇九

2004年10月,是宋美龄逝世一周年的日子。我们从祖居一直寻访到海南省文昌市法院宿舍,终于见到宋氏祖居的守护人韩秀华女士、韩福元和黄守炳先生。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人怀疑韩氏一家与宋氏一家的血肉联系,韩秀华的脸上还多少闪现出宋氏家族的神采。韩秀华拿出自己年轻时的照片,说:“曾为宋庆龄雕塑的画家李华先生几年前在北京见到我,他很惊喜地对我说,我长得很像我三姑妈宋美龄!我也不知像不像,但从那一刻起,我想要到美国去看望三姑妈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宋韩本一家,血脉仍相连

宋美龄的祖父韩鸿翼生有三男一女,韩政准、韩教准即后来过继给宋姓堂舅的宋耀如,而韩裕丰的父亲韩致准,排行第三,因此韩裕丰一家便成为宋韩一家在海南岛唯一的亲属。被史家称为宋氏家族第一人的宋耀如,是12岁从海南文昌走出去的最早获得西方大学教育的中国大实业家。他的教育背景让他能够冲破中国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将6个子女都送往西方接受教育,他们个个皆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翻云覆雨的人物,活生生地演绎了中国现代史上一幕幕爱恨交加、欲说还休的悲喜剧。而更令史家和市井热心谈论的是,宋氏二姐妹影响中国命运的铁腕作用,遮盖住了宋氏三兄弟的应有风华,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宋耀如堪称天下一流的伟大父亲。

韩秀华女士的父亲韩裕丰是宋氏姐妹之父宋耀如的侄子,和宋美龄是同辈人,人们从韩裕丰老人精瘦结实、头脑清晰的身上仍看到宋耀如的某些影子。

说起自己已故的父亲韩裕丰,想起2003年10月24日宋氏家族最后一位故去的重要一员三姑妈宋美龄,韩秀华的语调变得有些低沉起来。她说起一段让她和丈夫黄守炳终身难忘的探亲经历。那是2001年,韩秀华得到一位热心人士的资助,和丈夫踏上美国的土地,寻找三姑妈来美龄。韩女士说,这是她父亲韩裕丰此生最重要的嘱托。他常常用隽秀的毛笔写下一封又一封寄往纽约曼哈顿宋美龄居所的信,但直到他去世,都未曾得到任何回音。当韩秀华女士从一个收藏夹里捧出一大扎父亲的亲笔信时,见者无不为之动容。十几封言辞恳切的信,有些已经模糊的字迹,让人仿佛听到一个苍老的孤独的声音,他其实是在寻找自己的同辈人,寻找一种已逝的光阴和往事。2000年冬天,年已花甲的韩秀华女士握着父亲的手,将他的此生最大的愿望答应了下来,于是,才有了2001年秋寻找三姑妈宋美龄的美国之行。

纽约街头的哭泣

为了这次寻访,韩秀华一家可谓费尽了心思,做了充分的准备。夫妻俩先是将宋氏祖居的全景刻录了光盘,从宋耀如出生的那间老房子,到他的父母在祖居的那片树林里的安息的坟冢,宋耀如小时候喜欢爬上去摘果子的那颗古树,尤其是,韩秀华一家在海南岛幸福生活的场景,还有这座祖居半个多世纪的守门人韩裕丰一生主要的活动已录,当然,还少不了1981年宋美龄亲笔题名的《文昌县志》,它们或是照片、书籍,或是录相和光盘,种种物件都寄寓着一种深切的亲情,都希望能引发三姑妈宋美龄的故土情怀。

当这一切都准备妥当后,2001年秋天夫妇俩随着一个商务旅游团来到美国纽约,总的行程只有7天的时间。在去纽约之前,韩氏夫妇得到海南省一位领导人的悉心帮助,得知宋美龄在纽约曼哈顿的确切地址,并找到了在宋美龄身边服务的宋武官,由他直接帮助联系探望事宜。韩秀华和丈夫满怀期待地等待着宋武官传来的好消息。刚从文昌市统战部副部长和文昌市法院副院长的位置退下来的韩秀华和丈夫黄守炳不是不知道,已经进入百岁高龄的宋美龄即使是曾经最亲近的晚辈都不容易见得到,何况是来自遥远故乡的从未谋面的宋氏家人?但是,满怀着深情和父亲嘱托的韩秀华,还是耐心地等待着那位武官的回音。热心的宋武官跟随宋美龄多年。当他得知这对夫妇是来自文昌,而晚年的宋美龄曾经多次叨念文昌祖地时(这一点在宋美龄的有关书籍里也能找到记述),他答应了她的请求,并从她的手中接过了一大包沉甸甸的东西,这就是前文所述的照片和录相等资料。

韩秀华回忆说,在纽约的几日,他们几乎步不出户,惟恐宋武官找不到他们。可是,已经是第6天了,他们回国的日子已经临近,还没有得到任何可以探望的消息。纽约的秋天如此寒心刺骨,此行的目的如此渺茫,几近绝望的韩秀华禁不住在曼哈顿街头哭了起来。她说这一辈子还从来没有像那天那样伤心地哭泣过,因为就在她要走的几小时前,宋武官忽然兴冲冲地赶来,说他看见三姑妈宋美龄悄然落泪了,当时是午饭过后,武官发现她终于拿起他送给她的文昌资料,她的眼神定在自己为之题写书名的《文昌县志》上,她还翻看了那一扎彩色照片。武官就说,你们能不能再等两天,预约见面的机会还是有的。可是,回程的机票已经订好,第二天就该起程回国了。韩秀华黯然神伤,夫妇俩的失望的神情可想而知……

从离开纽约的那一刻起,她就知道此生是无法完成父亲的愿望了。她捧着被雕塑家说像三姑妈的老照片,诉说别人难以体会到的落寞。她说永远记得那位宋武官说的三姑妈落泪的情景,她因何而落泪,因何而伤悲?越到年迈她就时常对晚辈说:“时光流转,人事沧桑,过去的事不要再回味,一切应该朝前看。”不难看出,姑妈心里一直祈祷着我们的民族应该尽快和平统一,她拒绝写回忆录可以说是史学界的一大损失,但这何尝不体现着三姑妈朝前看的心态?

未遂的心愿

2001年11月下旬,去美国寻找三姑妈而未能谋面的韩秀华和丈夫黄守炳终于回到了文昌宋氏祖居,看望还在等待着好消息的老父亲韩裕丰。此时的韩秀华,不知道如何跟102岁的老父亲诉说这一路的失望和伤心。如果他们跟的不是一个旅游商务团,如果在纽约曼哈顿有足够的时间等待宋武官的消息,那么,探望三姑妈的愿望说不定就可以实现。当然,帮助她的人还不止宋武官一人,还有一些与宋家有着特殊来往关系的人物。韩秀华说,我的父亲是一个归侨,也是一个质朴的农民,1949年从马来西亚回国,他未曾不知道在社会政治地位上与显赫的宋家有着天壤之别。但那种骨子里深埋着的血缘之亲,会超越出外在藩篱的影响,而只剩下那种血浓于水的真挚感情。

1949年,正当中年的韩裕丰从马来西亚起程回到故乡文昌,他一生共养育13个孩子,有一个男孩1948年在抗击英国殖民者的战斗中阵亡。这次他携带妻儿共9人回老家,马来西亚还留有三个女儿。坐落在文昌县昌洒镇古路

园村的宋氏祖居,久无人烟而显得破败不堪,宋耀如当年出生的房间倒还保留着一双木屐,屋里的床,厅堂里的烛台,早就污垢满身。院门外的磨房,老磨还在静静地躺着,沿着磨房边上的小路过去是宋耀如小时候帮助母亲挑水的老井。韩裕丰回国时,祖居的破败根本抵不住海南热带风暴的摧残,他一家只好借住在祖居不远的一户华侨家庭。1950年,在马来西亚的女儿得知父亲的艰难处境,寄回一笔钱,让父亲重修祖居,于是,半年之后,韩家终于回到祖居,这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宋耀如的子女因为处于中国风云变幻的中心而没有眷顾家乡,其实,这并不是历史的全部真实。在韩裕丰所收藏的日记里,宋家的长子、哈佛博士,被称为民国金融之父的宋子文,两次踏上海南岛的土地,在故乡留下过他的脚印和故乡的教育情怀。1936年秋天,作为宋氏家族代言人的宋子文在余汉谋、宋子良(时任广东省财政厅长)等人的陪同下,第一次亲近父亲出生的故土,当时隆重欢迎的仪式仍留在文昌中学者一辈的脑海中和地方志的记载里。欢迎会场设在文昌中学礼堂。风度翩然、精神饱满的宋子文一开篇就在会上说:“现遵父之嘱回故乡来与各位相见……”他的讲话被乡亲们的掌声多次打断,人们纷纷前来目睹这位传说中的宋家兄弟,文昌中学那天锦旗飘扬,笛声嘹亮。原本已经安排宋氏兄弟到昌洒的故居拜望祖先,但宋子文在文昌中学的活动还没有结束,忽然传来南京的密电,要他速速赶回:西安事变发生了!就这样,宋家兄弟与故居失之交臂,终成一生遗憾!1947年,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的宋子文与多位海南籍精英积极发起成立私立海南大学,作为该校董事长的他再一次出现在海南。根据有关记载,当飞机飞临海口上空时,宋子文指着私立海南大学的校园对一位美国贵宾说:“This is my university(这是我的大学)。”可见他多么以创设私立海南大学为荣!他视察私立海南大学的情景幸得清华大学档案馆的保存,我们才得以窥见当年宋子文的照片,可这一次也是因为要务缠身,看望祖居又成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