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红楼梦高考作文最新4篇

《红楼梦》所讲述的,是一个令人称羡的大家庭,原本荣华富贵,后来因家庭成员获罪以致被抄家,逐渐走向没落,终于繁华成空的大悲剧。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4篇红楼梦高考作文,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红楼梦高考作文 篇一

关键词:《红楼梦》评点;研究眼光;研究方法;评点风格;主要观点

评点,作为一种兼有文学欣赏与批评功能的短捷的批评形式,既记录了评点者阅读作品时的审美心理过程和审美体验,也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了参照。评家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灵活地选用不同的形式,如眉批、旁批、侧批、回首总评、回末总评等来对作品进行评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读者对于评家的评点,可以然其然,也可以不然其然。这种灵活、自由的批评形式为很多人所青睐,被广泛地使用。作为著名作家的王蒙先生和作为学人的王志武先生都不约而同地选用这一批评形式来研究《红楼梦》。1994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王蒙评点》和2005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王蒙评点(增补版)》,1997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王志武评点》,代表了二人这方面研究的成果。虽然二人都重视《红楼梦》文本的精读,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无论是在研究眼光、研究方法、评点风格,还是主要学术观点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具有各自研究的特点。

二位评家都重视文本的精读,王蒙也好,王志武也好,他们的研究都是以《红楼梦》文本为出发点,把《红楼梦》当作小说来看,并以此为基础来谈自己的发现和独特心得的。这不同于以阐释小说本事为旨归,过于关注小说的政治命意,捕风捉影、强拉硬扯,以“奇”眩人的“索隐派”;也不同于处处以材料说话,过于求实,忽视小说的虚构性特征,以“实”服人的“考证派”和将《红楼梦》作为“自序传”的“新红学”;更有别于将《红楼梦》作为集阴谋、爱情、政变、仇杀、情义、宫闱秘史于一体的所谓“红学分支”之“秦学”。

同时,二人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王蒙的创新之处是试图将《红楼梦》置于当代的语境之下,运用比较现代的话语对其进行新的解读。他使用了很多现代性的语言,如“人才危机”、“姨娘文化”、“主流派”、“青春乌托邦”、“青春片”、“董事长”、“秘书长助理”等。他试图构建一套新的语码释义系统,将《红楼梦》的研究从传统的现实主义、反封建、阶级斗争、四大家族等一套机械性的政治熟语和研究框架中解放出来。另外,他还用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受、认识、体悟来评价《红楼梦》,不像是搞学术研究,更像是与读者畅谈人生、交流经验,希望将之从以往相对狭隘的理论研究中解放出来。王志武提出了王夫人与贾宝玉围绕着婚配对象的选择而产生的矛盾冲突是《红楼梦》的中心矛盾冲突的观点,“王夫人从自己的家长地位出发,要通过给贾宝玉选择婚配对象给贾府选择一个符合封建大家庭要求的德(封建阶级之德)、才(管家之才)、体(身体)、钱四者兼备的管家婆,宝玉则从婚配主体出发,要通过给自己选择婚配对象实现与黛玉的知己爱情,于是母子俩围绕这一关键问题发生了曲折复杂、牵动全局的矛盾冲突”,[1]1这与过去流行的看法(认为《红楼梦》的主要矛盾冲突是贾政与贾宝玉围绕走不走功名仕进之路而展开的矛盾冲突)截然不同,学术观点新颖。

两位评点者虽然都选用了评点这一文学批评形式来研究同一部《红楼梦》,但二人在研究眼光、研究方法、研究术语和风格以及主要观点等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研究建树。

二人研究眼光不同。王蒙是以小说家的身份和眼光来看《红楼梦》的,表现出了很强的“作家意识”,这种“作家意识”主要表现在对《红楼梦》文学性研究方面。王蒙以自己的创作体会来验证、评价《红楼梦》,利用此优势和特长,他往往能发现很多被红学家们所忽略的问题。比如他从小说结构学的角度认为第七十四回“惑奸馋抄检大观园 避嫌隙杜绝宁国府”是前八十回的终结,底下几回是余波,“抄检大观园,从精神上说(即不是从考据上说),乃是曹氏‘红’著的结束。具体的终结,应是终结在芙蓉诔上”。[2]830作为一位作家,王蒙说这样的话是比较有资格和分量的。在谈到《红楼梦》中大量诗词时,他认为“加点诗词歌赋,一为卖弄才学,二为调剂节奏、调剂阅读兴味,……三为刻画、补充叙述,四为审美化,间离化”。[2]46这融入了他自己的创作体会、创作经验。另外还谈到《红楼梦》某些情节、人物、事件的非情理化、非逻辑性的问题,这些认识都是出于一个小说家的独特领悟。虽然王蒙的评点缺少逻辑上的严密性,但他是以小说家来理解《红楼梦》,以一个作家的身份来谈自己的看法的,因此很多说法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王志武以红学家的眼光来看《红楼梦》,将之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提出了很系统的观点,并且从文本中寻找到了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论证过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严密性。他提出了“王夫人与贾宝玉围绕婚配对象的选择而发生的冲突是《红楼梦》的中心矛盾冲突”这一观点,并通过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分析(“作者在前五回概括揭示了这一冲突的成因、矛盾双方的大致情况、斗争结局、小说主人公宝玉以及作者对此结局的态度;第五回以后作者通过金钏之死、晴雯之死以及未写之写的黛玉之死等高潮表现这一冲突,用一系列的情节故事贯穿这一冲突”[1]1)和对各种类型矛盾冲突的比较(“其他矛盾冲突围绕这一冲突”[1]1)来论证此观点,很具说服力,令人信服。

二人研究方法不同。王蒙认为“《红楼梦》是经验的结晶。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2]1,“《红楼梦》就是人生” [2]1,建议读者应该“以自己的经验去理解《红楼梦》的经验,以《红楼梦》的经验去验证、补充启迪自己的经验”[2]1。王蒙在评点《红楼梦》时也是这么做的,他将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感悟、理解和发现与《红楼梦》的阅读和理解结合在一起,使评点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经验性。如王蒙在第二回眉批中写道:“性情狡猾(不老实),擅改礼仪(弄权),外沽清正之名(有非分之思),暗结虎狼之势(这一条最重要,拉帮结派,搞小舰队,朝廷决不能容),这几句话也是一面镜子。”[2]14这一段可以说融入了王蒙自己对官场的认识、对政治的理解和自己的人生阅历。在第二十回的旁批中王蒙写道:“多么美好的青春年华!多么美好的青春友谊!多么难忘的毕竟是单纯透亮的岁月!当这都一去不复返后,回溯写之,能不涕零于玩笑之中!”[2]191其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青春、对人生的感叹、体悟,带着极强的主观性、经验性。王志武则主要采用的是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划分、归纳、类比等逻辑方法,能比较客观的地评价《红楼梦》,表现出了学人应有的科学严谨的态度、良好的学风和求实精神。如他将《红楼梦》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分门别类概括为:中心矛盾冲突、背景性矛盾冲突、从属性矛盾冲突、交叉性矛盾冲突和转化性矛盾冲突等,其分析忠实于文本,划分科学。通过这样的划分,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分析,推断出其他矛盾冲突与中心矛盾冲突的关系,进而得出了“其他矛盾冲突围绕中心矛盾冲突”这一结论。

评点语言和风格不同。王蒙的评点风格或严肃、或轻松、或反讽,但总体风格是轻松、诙谐。作为当代著名的文学家,王蒙的评点语言并不“纯粹”,中间甚至夹杂着苏联歌曲、毛主席语录、绥德民歌等;他还常常使用诸如“有厘头”、“无厘头”、“权力运作机制”、“在野派”、“青年联欢节”、“姨娘文化”、“咏叹调”、“青春片”、“期货”、“代沟”、“拍拖”、“低调原则”、“绞肉机效应”、“消解体制”、“少女乌托邦”等比较现代的话语,虽然不太好理解,但却能达到诙谐、幽默的效果。王志武的语言直率、流畅、老辣但又不乏幽默,但总体风格是严肃、严谨,这与他的学养、人格及对问题的深刻认识与见解有关。

主要观点不同。王蒙在评点《红楼梦》时,对红学研究中争议很大的问题常常避开,或者是采用模糊说法;王志武在评点时,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证据何在,都有很明确的说法。比如对香菱的认识,王蒙在第七回的旁批中说“评价甚高!香菱地位重要,作者重视,但读者看不出多少名堂。不知这是否说明写得不成功或读得不仔细。”[2]70香菱的地位怎么重要,王蒙避而不谈;作者对此人的塑造成功与否,王蒙也只给了个很模糊的说法。而王志武在第四回回前总评中明确指出:“作者用英莲暗喻黛玉”[1]47,“‘英莲——香菱——秋菱’,既是英莲本人悲剧命运的三部曲,又映射了黛玉悲剧命运的三部曲”[1]47。两人观点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对《红楼梦》的主题、高潮以及后四十回的评价等方面。王蒙强调“一般较单纯的作品的‘主线’范畴,不很适用于《红楼梦》”[2]36,“‘主线’云云,因为评家乐道,但却与‘红’的丰富性、立体性不甚贴切”[2]1024;王志武很明确地指出:“《红楼梦》的主干就是艺术结构主线,主线的核心问题就是主题” [1]1,“《红楼梦》的主题就是每个正常人都要遇到的人生课题——婚配对象选择问题” [1]1。王蒙认为“宝玉挨打”、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和“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的高潮;王志武认为金钏之死、晴雯之死以及未写之写的黛玉之死是《红楼梦》的高潮。对贾宝玉“意淫”的解释,王蒙认为“意淫”其实就是爱情;王志武在《红楼梦》第五回的评点中讲到“此回所写的‘意淫’是‘情真’、‘爱博’的高尚情感(比爱情宽泛)”[1]59。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评价:王蒙在第八十五回的评点中指出:“续作充分利用了前八十回的种种提供,其实并没有出前八十回的圈子。”[2]896 ;王志武的观点则是:“后四十回比前八十回封建性增强了,思想性艺术性削弱了”[1]1011,“高鹗是借续书修正曹雪芹”[1]1012。

《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博大精深,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可阐释性,使“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王蒙、王志武虽都采用同一批评形式来研究《红楼梦》,却各具特色:一位则以文学性、主观性、实践性著称;一位是以学术性、客观性、理论性见长。不管怎样,他们的评点都记录了各自阅读《红楼梦》时的审美心理过程和审美体验,是他们研究心血的结晶,也为读者阅读和理解作品提供了一定的引导和参照。

参考文献:

红楼梦高考作文 篇二

大家知道,文学研究是一种思想工作,它必然从一定的阶级立场出发而又为一定的阶级服务。世界上没有一种架空的、所谓“纯文学”的研究,封建地主阶级所提倡与培植的文学研究,其目的在为封建统治服务,资产阶级所提倡与培植的文学研究,其目的在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用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观点来研究《红楼梦》,正是从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而又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虽然,资产阶级在研究《红楼梦》中所达到的某些成果,可以而且应该为我们所批判地接受,但对其中所包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则必须进行严正的清算。

中国近百年来,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曾有长时期的传播。“五四”运动以后,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曾在文学、哲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中广泛地散布了极有毒害的影响。这些影响并没有因胡适所依附的帝国主义势力与反动统治在我国大陆上的崩溃与胡适本人的逃亡而结束,也并没有因经历几次伟大的社会改革运动与思想改造运动而消除,某些受过胡适影响的学者与知己识分子,固然有一些在积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步清除自己的资产阶级错误思想,但不少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尚保留着极其浓厚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观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正是说明了在古典文学研究的领域中,胡适派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还在继续散布着有害的影响。

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中所表现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不相容的。我们提倡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来研究我国的文学遗产,俞平伯却宜传用实用主义的方法研究我国的文学遗产;我们在企图正确地阐述“红楼梦”中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研究红楼梦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俞平伯却在讲述“红楼梦”的所谓“色”“空”观念,把红楼梦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拆得支离破碎,看成“越研究便越糊涂”的东西。最近展开的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工作的批判也就是要打击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就是要反对资产阶级唯心论,宣传无产阶级的唯物论,更好地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

从上面的说明中可以看出。对“红楼梦”研究中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评。实质上是思想领域内的一种阶级斗争。这种斗争,是与青年,特别是与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有密切关系的。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今天资产阶级唯心思想不仅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在哲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等领域中也存在一定的影响。青年们对于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如果缺乏认识,缺乏分析批判的能力,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就容易麻痹我们,使我们中了毒而不自知。青年们关心对于“红楼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不仅使我们对古典文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有所了解,也可以使我们对其它学术领域内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提高警惕,加强嗅觉,加强辨别和分析批判的能力。因为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尽管在不同的学术领域内表现的形式有所不同,然而基本观点则是共同的。因此,青年关心对于红楼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对提高自己的阶级觉悟是有重要的意义的。

我们从这次讨论中,除了可以提高我们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抗毒能力外。我们还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对于我们的理论水平、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我们还可以从这次批评与讨论中。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具体运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但是如何把它运用到具体问题,特别是学术研究中,却要经过一番锻炼。我们不少的人,口头上讲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接触到具体学术思想问题往往就暴露出他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者。在对“红楼梦研究”的批评和讨论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正确的论点是与资产阶级的错误论点尖锐对立着的,这儿不容许模棱两可,转弯抹角。这正是我们学习具体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好场所。在“红楼梦研究”的批评与讨论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文艺观点及其对待文学遗产的错误态度的批判,学习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艺观点对待文学遗产的正确态度。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地思考,能够触类旁通,就可以通过这次具有深刻思想性的学术讨论,解决不少思想观点问题,把自己

的认识提高一步。这样经过若千次在学术批评与讨论中的学习,我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会与具体运用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关心这次批评与讨论还可以锻炼我们的思考能力。因为在批评与讨论初发动的时候,某些论点是否正确常常需要我们进行一番思考与研究以后才能下初步的判断。随着讨论的展开,正确方面的论点逐渐提高,论据逐渐增强,错误方面的论点与论据逐渐站不住脚,我们的思考也就跟着提高起来,判断也就更加坚定起来。等到讨论结束,作出了结论、结论就可以使我们的判断更加明确,能够更加体系化,而且也可以修正我们某些不正确的判断。这样经过这一次学术批评与讨论。我们的思考能力也就受到一次锻炼,锻炼得次数多了,我们的分析批判能力与勇气也就会增强起来了。

最后,从这次批评与讨论中还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因为像这样的批评与讨论不是简单的事务性的争论,必然关联到许多文化与科学知识。在这次对

红楼梦高考作文 篇三

影视剧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播形式,必然具有商业性、大众性和娱乐性的特征。近些年来,为迎合高收视带来的高收益,降低新剧本创作带来的风险,许多影视剧创作者开始翻拍经典,拍摄了众多的名着改编题材影视剧,例如以金庸同名小说改编的《笑傲江湖》(2013)等。在电视荧屏狂轰滥炸的包围下,我们不得不对这种形式的名着改编进行审视。随着电视剧领域市场化的深入,影视剧创作逐渐显示出脱离精英化趋向娱乐化的趋势。刘彬彬在其《中国电视剧改编的历史嬗变与文化审视》一书中曾提出,当前的电视剧改编应归纳为三类:“照编法”、“整编法”和“创编法”。“创编法”电视剧比较着名的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系列,《宰相刘罗锅》等,虽为“戏说”,却是大众文化的优秀产物,传播健康向上的大众审美。“创编”虽有戏说的成分,但这不代表所有脱离原着精神的戏说作品都有艺术价值,这需要我们区别对待。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着之首,历年来不乏对其进行的改编,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戏曲,都演绎出了対《红楼梦》不同的审美。为更全面的分析影视剧改编过程中的得与失,笔者选取了影视剧改编中最经典的87版《红楼梦》和2010年的新版《红楼梦》为比较研究对象,试图从经典入手,观照当代影视剧改编中的不足,窥见名着题材影视剧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87版《红楼梦》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组织摄制,由王扶林担任导演,吸收众多红学家的思想精华,历时三年拍摄完成。在内容上,87版红楼梦仅选择以曹雪芹所着的《红楼梦》前八十回为蓝本,创作了电视剧的前29集,而后7集则是根据前八十回中曹雪芹所着的伏笔、脂砚斋的点评以及众多红学家对《红楼梦》后四十回内容的研究进行创作的。导演王扶林将主流思想及个人的创作风格与《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相融合,创作出了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精英文化色彩的电视剧作品。在演员选定上,87版《红楼梦》更是举全国之力,创大规模海选的先河,这些经过层层筛选后的演员,在电视剧播出后,因他们深入人心的形象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87版红楼梦凭借优秀的创作思想和演职员的共同努力及卓越的后期制作,成为观众心目中《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中不可超越的经典。

新版《红楼梦》在创作风格上沿袭了李少红导演唯美的创作风格,力求展现一种浪漫高雅的诗意景象,这也是整部电视剧最突出的特色。众所周知,小说《红楼梦》是曹雪芹先生的古典名着,全书一百二十回,学术上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前八十回为曹雪芹先生所着,后四十回遗失,现今流传的《红楼梦》小说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而高鹗所续后四十回,历年来为红学家争论的热点,虽未能尽如人意,但基本上继承前八十回的悲剧精神。并且历代续作版本层出不穷,唯高鹗所续后四十回流传至今,可见高鹗的续作同样具有艺术价值,需要进行辩证的阅读分析。所以在进行影视剧改编的过程中,版本的选择就成了首要问题。87版《红楼梦》只选用了由曹雪芹先生所着的前八十回,并且前八十回的内容也有一定的删改。突出的删改情节有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颇有文采的“海棠诗社”以及与秦钟相关的章节等。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和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内容的影视表达需要借助一定水平的特效技术,但在当时八十年代的影视剧制作条件下,电视剧制作还不具备这种先进的技术,并且这些章节的浪漫主义风格有悖于八十年代我国总体的历史环境。另外,有关秦钟的章节也被认为涉及以及封建的文化糟粕,自然为当时的社会所不能接受的。但最可惜的删改内容莫过于“海棠诗社”———“海棠诗社”的有关章节是大观园最繁盛时期的章节,也正处于林黛玉文采诗情的顶峰时期。“海棠诗社”的内容最终还是因资金和技术等因素被迫撤出了电视剧的拍摄计划。但对于87版《红楼梦》,最为观众期待和关注的还是他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解读。87版《红楼梦》抛弃高鹗所着的后四十回,采用了众多红学家的研究成果,在结局的安排上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高鹗所着《红楼梦》后四十中,探春远嫁镇海总制;黛玉听闻金玉成姻,焚稿断情悲痛而死;金玉成姻是贾母等人在宝玉疯癫的情况下施掉包计所致;宁府虽遭抄家流放,但最终两府却是“沐皇恩贾家延世泽”的大团圆结局;而宝玉最终是在中魁之后随僧道出世。而在87版《红楼梦》中,探春是作为北静王的义女远嫁和亲的;黛玉是梦见宝玉客死他乡伤心惊惧而死的;金玉成姻是奉元妃旨意而行的;荣宁两府最后落得满门抄家,家破人亡;宝玉在被救出铁槛寺后归于“白茫茫厚地高天”的精神放逐……这些情节都与高鹗所着后四十回有较大差距。编剧周岭先生曾说,87版《红楼梦》是“根据人物发展、情节推进的自然逻辑,根据原着前八十回正文的伏线,根据现在能看到的脂砚斋批点的版本,根据《红楼梦》学术界多年研究成果,尽可能合理地把八十回以后部分构想出来。

黛玉“焚稿断痴情”的缺失,使得87版《红楼梦》还是使观众觉得若有所思。可见,忠实于原着,不仅仅在乎他的内容,还要重视继承原着中深刻的民族文化,不能将名着的影视剧改编视作一场学术盛宴,太过追求学术研究还是会脱离群众的审美要求,得不偿失。相比之下,2010版《红楼梦》在内容上相对于87版《红楼梦》更加符合原着的内容设置,但缺少了87版《红楼梦》对原着的思考与探索。2010年《红楼梦》完整地采用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版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为实现影视剧整体的情节紧凑与连贯,只在少数情节上略作调整。李少红也曾指出她的拍摄原则是“只有删减,没有杜撰”。2010年版《红楼梦》一经上演,被许多红学家赞为是“非常忠于原着”的影视剧改编版本。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对比87版《红楼梦》与2010版《红楼梦》的结尾之后,观众更加倾向于老版《红楼梦》对结尾的诠释,认为这其中蕴含着众多红学家的智慧,更加贴近曹雪芹先生对《红楼梦》的结尾。新版《红楼梦》这种照搬原着的方式不免使观众产生肤浅之感,并且高鹗所着后四十回中的大团圆结局确实不符合曹雪芹先生在前八十回中的描述,从这一方面来看,新版《红楼梦》对后四十回的解读确实缺乏学术上的深度思考。何为名着之“忠诚”?刘彬彬在《中国电视剧改编的历史嬗变与文化审视》中,对“忠实于原着”的内涵有具体的界定,即“忠实于改编者对原着的题旨和灵魂的正确理解,忠实于原着主要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意蕴指向。对于从长篇小说到电视连续剧的改编来说,还应忠实于电视连续剧所特有的审美规律。”另外,改编还应当忠实于改编者的审美风格与创作意向,使作品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赋予其时代的生命活力,以此促使改编题材影视剧的长盛不衰。

红楼梦高考作文 篇四

[关键词] 韩国;红楼梦;人物形象;语言艺术

Abstract: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studies on A Dream of Red Mansion in South Korea are mainly about the ambiguity, structure, narration, symbolism, character image, language etc., and have achieved prominent progress. More detailed studies are carried on in the aspects of character images and language arts.

Key words: South Korea; A Dream of Red Mansion; character images; language arts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到《红楼梦》的价值,认为“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1],其对《红楼梦》的评价之高,是之前小说所没有的。韩国红学界在《红楼梦》思想艺术方面的探索,主要是在多义性、小说结构、小说的叙事方式、语言艺术美、情感艺术美和人物塑造等方面。下面分别就这些方面加以简要介绍和评论。

一、《红楼梦》的多义性

韩惠京《〈红楼梦〉中对多意研究状况考察》中提到,因为曹雪芹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象征手法,所以猜想作家的真实意图很难。当时文字狱盛行,创作文学作品正面对社会进行批判可能很难,因而作者才用含蓄的方式来表现。作家自己已经体验过很大的煎熬,可以推测他在进行小说创作时小心翼翼,不是直接地触动现实,而是运用有多样解释的象征手法,还经过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工作。小说的名称也有很多个,可知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十分艰难。《红楼梦》中到处安排暗示和多样的意味,比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扩张了情的意味还原到个人的情;用“真”和“假”的假托法让读者自然猜测背后可能有真实状况的存在,是种关联着作品意味体系的创作手法。这些原因造成小说刚出来就带着脂砚斋的批语,之后又出现了很多评点本。在《红楼梦》的考证、索隐等多种研究样相(情况)上,坚持了文学的独立性与文本的周边化倾向。这样的多义性的倾向使得文本具有多重阐释的可能。以后研究家们要努力找到文学的本来的整体性。

韩惠京分析了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的状况,从理论方面分析表明了《红楼梦》的多义性,阐明了小说具有多义性的原因。《红楼梦》中安排众多的暗示和多义,使得文本阐释具有多义性的可能。韩惠京的研究使我们可以得出《红楼梦》主题的多样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二、《红楼梦》的结构

韩国《红楼梦》结构方面的研究,有秦英燮的硕士论文《〈红楼梦〉的主线结构研究》、韩惠京论文《关于〈红楼梦〉的叙事结构考察——抄点化中心》和高旻喜《〈红楼梦〉构成状况研究》等。

高旻喜《〈红楼梦〉构成状况研究》提出,无论是在思想深度上,还是在艺术技巧上,《红楼梦》都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最高峰。他强调分析小说结构是首先应考虑的问题。写出小说的构成原理与因果关系,是为了突出作品的主题和论旨,选择和排列众多的资料(以实际生活资料为主)有一定的必然性,这是小说的基本结构。小说的结构直接关系到作品的优劣和成败。

高旻喜看到了《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方面的杰出成就,他强调了小说结构的重要性,小说构成对突出作品主题和论旨的意义,小说结构直接关系到作品的优劣成败等,都是极为重要的观点。

三、《红楼梦》的叙事方式

关于这部分的研究有赵美媛的博士论文《〈红楼梦〉中出现的情的叙事化状况研究》、《〈红楼梦〉前五回中的叙事含义分析》和李治翰的论文《〈红楼梦〉对传统叙事模式的变革考察》。

赵美媛对《红楼梦》的叙事构成通过“情”的叙事化样相上进行分析,分析《红楼梦》中独特的美的特质和叙事的革新。现有的研究是在史实性的美学基础上进行详细的现实描写和反映,或者研究反封建性的侧面;赵美媛的论文着眼于《红楼梦》的主题与构成之间的密切关系的研究,相关地阐述明和明末以后中国的历史、文化的脉络,想突破现有研究的局限。分析了小说构成的三大空间:幻想的空间是预示情的世界;现实的空间是展开情的世界;回归幻想的空间是崩溃情的世界。

李治翰在《〈红楼梦〉对传统叙事模式的变革考察》中,认为《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古典小说的叙事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和创新。白话人情小说《红楼梦》试图摆脱说话体的叙事模式,经过新的形态叙事模式的变化,形成了个人化、个性化的感愤自叙的作品。观赏的对象不是听众,而是读者,或者是潜在读者。《红楼梦》不是依靠已有素材创作的小说,而是具有自叙传记特色的文人独创的作品。

赵美媛通过研究《红楼梦》的叙事,看到了其中的美的特质和叙事的革新,并分析了小说构成的三大空间。通过这些方面的阐述,可以看到赵美媛独特的见解,以及取得的重要成就。李治翰通过《〈红楼梦〉对传统叙事模式的改革考察》一文,看到了《红楼梦》在叙事模式方面的质的飞跃,是为读者或潜在读者而创作的文人独创作品,而不同于传统说话体小说,更不是世代累积型作品。这些都是具有相当价值的阐述,成就突出。

四、《红楼梦》的象征性

相关论文有高旻喜的《〈红楼梦〉中出现的暗示研究》,《〈红楼梦〉的浪漫性小考》,《〈红楼梦〉第五回设定的太虚幻境的意味》,《〈红楼梦〉中红楼与梦的意味》;李星的《〈红楼梦〉中出现的红的含义考》;韩惠京的《〈红楼梦〉的梦与象征性》,赵美媛的《〈红楼梦〉初5回的叙事含义分析》等。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很高,这已为读者和批评家所公认,但到现在为止,《红楼梦》的主题和包括枝叶问题等众多问题尚无定论,相互间的争论也是事实。高旻喜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暗示研究》中认为,研究作家通过暗示的方法如何传达小说的构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作家常常把小说里面设置了障碍和雾气,所以读者经常不理解作家的真实目的,但通过作家的暗示才能明白。当时时代背景是高度的中央集权统治时期,文字狱很严重。由于《红楼梦》是在对当时封建社会有批判见解和人道主义基础上写出来的小说,如果作家把批判和追求写得明白的话,是肯定不容于世的。所以曹雪芹不但要回避文字狱,而且要使作品容易传播,才使用了隐蔽的手法来创作。作家把《红楼梦》的大纲安排在前五回中暗示着叙述很适当,以后的事情是前五回的次第展开,引起读者的兴趣并诱导其深思,才创造了生动的艺术效果。前五回中可见:第一,暗示分布很均衡;第二,暗示内埋伏的每回的内容各个独立;第三,在第一回的暗示作用特别重要,是前五回中的序文;第四,起到复合的作用;第五,通过前五回的暗示能知道小说的主体和中心内容,主题是以现实批判的视角来暗示人生无常,中心内容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的暗示和贾府没落的暗示来分类,主要登场人物的命运的暗示从第六回以后展开。暗示的表现形态是:第一,从相异叙事主体来看,通过作家介入、启示者的设定和局外者的视角等写下来,变化多端;第二,表现手法上,适当插入以小示大、谐音字、真话假说、诗词曲赋等手法,不但有多视角的暗示内容,而且有良好的观感体验。高旻喜认为作家在小说里预设了众多的暗示,是预示红楼梦的悲剧结局。这种悲剧性是封建社会的情况下必然的归结。

韩惠京写的《〈红楼梦〉的梦与象征性》,认为《红楼梦》是以梦幻构图为中心轴展开内容的作品,是把一块石头在人世之间经历的事情写成一部小说。作家用石头的经历来表现一场梦幻的过程,才在小说总体的构成中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梦,且相互间紧密联系,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高旻喜通过分析《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并有文字狱的频繁发生,所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象征手法。高氏看到了前五回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前五回中第一回又起到重要的象征作用,并且分析了《红楼梦》象征的具体表现手法。韩惠京则分析了梦幻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

五、《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崔溶澈的《〈红楼梦〉人物的命名艺术与意味分析》,提出曹雪芹是个语言的魔术师,他运用象征、比喻、对比等魔术艺术的手法,让人叹服。真正进入曹雪芹的艺术世界有几种方法,尤其是登场人物的名字和名字蕴涵的意味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在《红楼梦》里登场的人物大概700多名[2],其中有姓名的人约300多名。曹雪芹一是用传统的命名方式给他们命名,再就是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命名,从而使作品人物相当生动。主要人物的名字在作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隐含着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安排他们的名字跟主体和内容结合起来了。

蔡禹锡在其博士论文《〈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形象研究》中认为,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为爱情悲剧而设,王熙凤的命运与贾府浮沉相关。他分析了王熙凤的聪明幽默的性格,将其专制管理型管家跟民主管理型的贾探春相对照,以其对贾府上下的态度,对嫡庶的想法,重视人治跟聪明贤德的平儿对照等。小说中王熙凤主要为补天意识的形象,但描写是否定的,表示对补天的幻灭的感觉。《红楼梦》最伟大的艺术成就,是作家创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形象塑造把传统的平面人物发展到立体的人物加以描写了,深度地描写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继承发展了古代小说人物塑造的成就,使人物形象描摹的艺术水平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蔡禹锡的博士论文另有《〈红楼梦〉中尤三姐形象研究》、《〈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研究》、《〈红楼梦〉中贾探春的形象研究》、《〈红楼梦〉中关于人物描法试论》。其他相关研究有崔炳奎的《〈红楼梦〉人物理解》,《〈红楼梦〉感赏论》,《通过〈红楼梦〉人物看到人生的艺术》等。

六、《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崔炳奎在《〈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美探究》中认为,因为语言是文学的表现道具,所以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和第一要素。文学使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通过想象跟事物的形态反映现实的事件、自然景观和思维的过程,才创造了艺术的形象,给读者以深刻的影响。为了能产生这样的影响必须使小说语言具有形象性、准确性和生动性,才能使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加强。他认为文学表现的道具——语言,要使用日常生活中活的语言,因为只有用提炼过的口语才会有生活感、生动感和较强的表现力。中国文学的语言艺术比他种语言美的要素要丰富得多。在《红楼梦》中文学语言艺术格外突出,表现的生动性、准确性、趣味性方面,《红楼梦》中都具备了。

关于《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研究方面,李治翰有博士论文《〈红楼梦〉之文学言语研究》。他以在120回本《红楼梦》中的文学语言为研究对象,力图以体系化的方式,综合分析人物语言与叙述者语言的形式及功能。李治翰把他的论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红楼梦》人物语言之一——人物对话研究。立足于“对话开始时的对话参与人数”和“对话结束时的对话参与人数”两个基本点,以及“对话断续”的重要因素,来区分《红楼梦》文本里的七种对话类型,分析、说明《红楼梦》文本里对话的发音形式及其功能。

第二章,《红楼梦》人物语言之二——独白与内心独白研究。独白时的情境首先将自言自听的独白分成“有人听”、“没人听”两种类型,并以逼真行为标准分为独白的“生活化”和“舞台化”两种表现方式。而没有说出来的,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的内心独白,按照叙述者的公开与否,分成“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两种类型;二是使用方法按照是否连续使用分成“单独使用”、“连接使用”两种类型。论文通过准确的数据分析,说明《红楼梦》文本里独白与内心独白的使用情况,表现独白与内心独白在两个部分的不同特点。

第三章,《红楼梦》的叙述者与叙述者语言研究。叙述者语言在小说中是相对于人物语言来说的,由叙述者发出的语言。他注目《红楼梦》在叙述者与叙述方式上的转化,即“叙述者与作家分离”以及“叙述者多角度复合叙述”来分析具有复合功能的《红楼梦》的叙述者语言,以此证明它确实突破了中国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他还分析了《红楼梦》叙述者语言中的套语问题。

李治翰另有关于《红楼梦》语言研究的论文《〈红楼梦〉与北京试论》、《〈红楼梦〉中对话类型与发话形式》、《〈红楼梦〉中心理言语考察》等。在《〈红楼梦〉与北京试论》中,提到作家在第一回中:“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3]5是阐明了在小说创作上,不想蹈袭现有的因习。李治翰提出,虽然作家没有使用北京的地名,从第53回中贾府家人的举动来看,读者也能知道[3]724。《红楼梦》中,贾府在北京生活,小说是用北京方言写的,其中俗语使用多,起到很大的艺术作用。

李载胜写的《试论〈红楼梦〉中的俗语运用》中,认为使用多量的俗语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效果。他研究关于在《红楼梦》中作家使用俗语的状况。中国现有的俗语是经过很长时间才形成的,这里反映了一般大众的生活经验,是有教训、有智慧的语言结晶体。曹雪芹写小说的时候费了许多的心血,花了很长时间,这特殊形式的俗语收集、整理、加工和整炼,产生了语言艺术的升华。李载胜将俗语使用的效果加以分类:第一是塑造人物,描写他们的性格很生动;第二用来在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描写;第三是起着内容的媒介作用;第四突出呈现作品的主题,还暗示内容开展。

韩国关于《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在结构、叙事、象征性、人物塑造和语言等方面广有研究,在各自的方面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作为世界红学的一部分,韩国将来的红学研究将会更加多样和更为光明。

[参考文献]

[1] 鲁 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