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抗美援朝的故事(优秀8篇)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支持朝鲜人民抵抗美国侵略的群众运动。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以下内容是高考家长网为您带来的8篇抗美援朝的故事,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抗美援朝的故事 篇一

关键词 :抗美援朝;权力观;利益观;人性观;道德观

抗美援朝是指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于同年10 月19 日跨过鸭绿江,进入到朝鲜半岛,同以联合国军名义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半岛北方的美军作战,帮助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抵抗侵略,直到战争结束。①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关于抗美援朝的原因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大多数学者从历史事实的角度对抗美援朝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的居多,而运用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抗美援朝原因分析的文章却微乎其微。由于现实主义理论作为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三大理论之一,对解决此问题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答复,鉴于此,笔者将运用传统现实主义理论这一重要范式对抗美援朝的原因进行探索和分析。

一、传统现实主义理论概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产生了理想主义,但是这种乌托邦主义的理论在面对20世纪30年代德国希特勒的极权统治和法西斯主义势力的威胁时无能为力。伴随着席卷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伍德罗·威尔逊为代表的理想主义完全失灵,于是传统现实主义学派应运而生。在当今国际关系理论的众多学派中,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可谓群英荟萃,从爱德华·卡尔到汉斯·摩根索再到亨利·基辛格,足以证明传统现实主义理论思想深厚,内容丰富。

传统现实主义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摩根索在他的代表作《国家间政治》一书中提出了现实主义六原则这一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结构,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一书中认为现实主义的六原则是:“⑴政治受到客观法则的支配,客观法则根植于人性;⑵以权力定义利益;⑶以权力定义的利益是普遍使用的客观原则;⑷普世道德不能用来指导国家行为;⑸国家道德不等同于普世道德;⑹政治现实主义是独立的理论学派”。②由此形成了以人性观、权力观、道德观为基础的传统现实主义理论框架。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中心是权力与国家利益,因此可以用利益观来突显国家利益的重要性,与权力观并驾齐驱。故笔者认为用传统现实主义理论来分析国际实践时,可以从权力观、利益观、人性观、道德观四个方面来进行。权力观表现为:国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需要,必须要自助,必须要争夺权力。利益观表现为: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世界充满利益冲突,因此国家利益是国家的行为指南。人性观表现为:人性本恶,人和人之间存在冲突,作为人的集合体国家之间也存在此种现象,国家是自私的、理性的。道德观表现为:争取国家的利益是国家的道德,国家利益是国家道德的标尺,国家之间不存在普世道德。

二、抗美援朝的权力观分析

抗美援朝的源头应追溯到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北朝鲜在军事方面取得压倒性优势,美国在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召开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决定出兵朝鲜,并在亚洲地区进行军事部署,包括派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美国对朝鲜进行大规模军事干涉,并轰炸中国东北边境。中国认为美国的行为严重威胁了新中国的安全,朝鲜战争是美国向亚洲进行军事扩张的借口。基于现实主义理论的权力观来看,“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国家中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权、领土主权和军事安全总是要追求权力”。③由于国际社会是无政府社会,中国与美国在朝鲜战争问题上产生了矛盾,没有人能主持公道,这种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国家之间只能自助,既自己想办法自己解决,如果问题解决不了,那么只能通过诉诸于武力,武力的强大与否,与国家权力直接相关。当北朝鲜在朝鲜战争比南朝鲜占据优势时,美国认为危及到以他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势力范围,于是利用它强大的军事实力一方面出兵朝鲜,利用武力帮助李承晚政府,因为武力越强大,国家权力越大,在战争中取胜的可能性则越大;另一方面派遣第7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对新中国的安全构成威胁,迫使新中国在出兵朝鲜问题上不得不慎重考虑。因为新中国一但出兵朝鲜,那么解放台湾的目标在美国的干预下将会遥遥无期。卡尔指出:“权力既是手段也是目标,世界政府不可能存在,因为即使存在这样一个政府,也会被权力最大的国家所控制,没有实际意义。”④而抗美援朝就是新中国通过自己的国家权力与美帝国主义进行的第一次较量。在这一次事件中,美军对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和村庄进行轰炸,这直接对中国的领土主权构成威胁,如果中国对美国的这一行为熟视无睹,那么美国极有可能在攻陷北朝鲜后,以北朝鲜为跳板,入侵中国,这对刚建立政权的新中国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正是看穿了美国的这一阴谋,因此中国决定出兵朝鲜。在朝鲜问题上中国是必须要出兵的,必须通过权力(武力)解决问题。政治的实质是权力,权力是政治的核心成分,权力是国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军事力量是权力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中国面对美国的挑衅,必须用权力(尤其是军事力量)来维护本国的安全。可见抗美援朝,实则是保护国家安全。

三、抗美援朝的利益观分析

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仁川登陆,出兵朝鲜,干预朝鲜半岛事务。随后,毛泽东主席发表讲话,反对美国对亚洲事务进行干涉。针对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美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挠新中国对台湾的解放,阻止中国统一的行为。周恩来总理发表声明:“指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强烈谴责美国侵略台湾的行径。”⑤上述领导人的做法都是从本国角度出发,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体现。1950年10月初,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后,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向中国求助,希望中国出兵北朝鲜,抵抗美军。毛泽东在接到金日成的请求后,并没有马上答复,而是采取措施,一方面在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出兵援助北朝鲜问题;另一方面,与苏联商讨中国出兵之时,苏联给与中国的援助问题。针对出兵援助北朝鲜问题,中国领导人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反复权衡利弊得失,认为出兵是必须的。正如毛泽东在给周恩来的电报中所说的:“中央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展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⑥与此同时,周恩来飞赴苏联与斯大林谈判,谈判的主要问题包括“苏联是否根据中国的要求,提供足够的帮助;以及如不能完全满足中国的要求,在苏联承担何种义务的条件下,中国仍然可以出兵朝鲜”。⑦传统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是分析国家行为的路标”。⑧从上述中可见,中国是从维护自己本国的国家利益方面谨慎制定抗美援朝计划的,而不是意气用事的轻率之举。如果不进行抗美援朝,朝鲜战争以南朝鲜的胜利而结束会成为历史的必然,唇亡齿寒,那时中国的东北将处于资本主义的魔爪下危机重重。加之,中国的周边环境本来就极其复杂,存有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面对美国的军事挑衅如果中国不予以反击,则不能有效的维护本国周边地区的安宁。传统现实主义还认为:“一个国家在制定外交政策的时候,一定要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标准。”⑨中国无论是领导阶层在国内商讨是否出兵北朝鲜问题,还是在国外与苏联商讨中国出兵时的援助问题时,都是从本国利益出发,围绕本国利益进行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就如同此时的苏联不愿意与美国直接抗衡,但也不希望以自己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缩小,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考虑,支援中国进行抗美援朝。“国家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考虑,国家之间必然存在利益冲突”⑩,存在利益冲突的时候国家间只能通过武力解决,因为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作为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国家是理性的,国家都会从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角度进行考虑。可见抗美援朝,实则是维护国家利益。

四、抗美援朝的人性观分析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一方面出兵朝鲜,另一方面迅速调整对台政策,封锁了台湾海峡,阻碍中国统一。传统现实主义学者认为人性本恶,“指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冲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由人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人是自私的观点而决定的”。??????在此时的国际大环境中,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冷战,杜鲁门总统出兵朝鲜的这一政策,将朝鲜半岛的内战问题国际化,将世界范围内的冷战变为亚洲地区的局部“热战”。“杜鲁们的这种冷战思维模式,确定了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双管齐下的方针,向新中国叫嚣宣战。”??????人是政治中的人,当人的生理需求满足后,就开始追求个人在人类群体中的位置。以杜鲁门为首的美国政客们不甘于满足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不甘于满足自己的国家现状,随着二战后美国在全球影响力的进一步提高,美国政客们出于自己的考虑,企图使美国引领全世界,确立自己国家在全球中的霸主地位,扩大自己国家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于是就有了出兵朝鲜,调整对台政策等一系列举动。

之后,杜鲁门在他的《总统宣言》中,公开抛弃《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条约内容,声称台湾地位不确定,并且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本的和平解决、或联合国的审议。”??????以杜鲁门为首的美国政府,为了遏制社会主义的势力,不惜黑白颠倒,在台湾问题的归属问题上大做文章,这与人与生俱来的贪婪和私欲密切相关。因为人性生来是恶的,人天生是自私自利的,人的这种利己本性通过任何手段都是不能消除的。面对美国的这种利己性做法,中国也开始被迫进行军事部署的调整,由一开始的推迟解放台湾,与美作战,援助北朝鲜,到不得不放弃解放台湾的战略部署决策的出台,是因为出于对中国当时实际情况的考虑,想要入朝作战,同时又想不放弃解放台湾的战略部署,对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是很困难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可见,中国的抗美援朝是在美国的逼迫下被迫进行的。

五、抗美援朝的道德观分析

在朝鲜战争时期,面对美国封锁台湾海峡的行为,与此同时,中国针锋相对的开始了反对美国侵台的斗争。1950 年8月下旬,周恩来就美国侵台事件电告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及联合国秘书长,要求联合国采取措施,促使美国从台湾撤兵。9月29日,联合国接受控诉案,要求中国代表参与议案。随后,中国政府派伍修权为特别代表赴纽约参与此次事件。在会上,伍修权代表中国重申了中国对台湾的立场和原则,抗议美国的侵略行为。但是安理会在美国的操纵下,对美入侵台湾这一事件一再拖延,不予讨论。

传统现实主义认为,“争取国家的利益就是国家的道德,普世道德虽然存在,但不能适用于国家。”??????。以卡尔为代表的一些传统现实主义学者,忽视道德,认为道德根本不重要。一国的政治行为是理想和现实的结合,国际社会从不讲道德,国际社会忽视道德。当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的联合国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操纵时,对美军入台事件毫无作为,足可以看出在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中,道德的力量微乎其微。国际社会的道德表现为对利益的争取,朝鲜战争的实质是两种制度之间的较量,由于中国和美国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在以美国为主导的联合国中,出于对自己立场的考虑,才会对中国提出的美国侵略台湾案件,一再拖延,不解决。在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下,普世道德是不存在的,国际组织受到实力强大的国家操纵而名存实亡,此时,新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存与安全。可见,为了国家的统一,中国的抗美援朝是正当防卫行为。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建国后对外政策上的大事件,是建国后中国军队第一次在境外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对新中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作为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理论,迄今为止,对指导国际实践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然而从国际关系理论视角对历史事件进行研究的学者目前并不多见,鉴于此本文运用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传统现实主义理论,从权力观、利益观、人性观、道德观四个方面对抗美援朝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力求从国际关系理论视角探索抗美援朝的深层次原因,拓宽对历史事件的研究视野。

引文注释

①⑦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1949- 2000).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5,59.

② Hans J.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3rd. ed.(New York: Alfred A. Knopf,1961)pp.4-15.

③⑧⑨??????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38,38,38,37.④高尚涛著。国际关系理论基础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35.

⑤耿向东著。中国外交.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6.

⑥毛泽东。 我军应当和必须入朝作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北京:军事科学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17.

⑩秦亚青,著。权力·制度·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9,30.

宋成有,等,著。中韩关系史(现代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48.

抗美援朝的故事 篇二

1.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

邱少云在执行391高地反击任务时,和战友们埋伏在距离敌军只有60米的草丛中,不料有一颗炮弹在他身旁爆炸,引起了大火,火一直蔓延,直接烧到了邱少云身上。可是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保证战友的安全,他忍受巨大痛苦,让熊熊大火夺走了自己的生命。战友们都说邱少云没有死,他在烈火中永生!是啊,他们说得多好啊!邱少云为了党和人民,虽然在烈火中葬身,但是他的意志,他的心,永远在烈火中永生!

2.英勇献身堵枪口的黄继光

1952年10月19日,黄继光所在的部队遇到敌人一个暗藏火力点的疯狂射击,部队连续几次冲锋都没有成功,在这关键时刻,黄继光主动要求参加攻坚小组,负责消灭这个火力点,在战斗中,一名战友牺牲了,另一名战友也负伤了,黄继光又受了重伤,可他依旧不顾一切地爬到敌人的枪口旁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眼,为大家争取了时间,创造了机会,最后光荣殉职。

3.不畏惧生死的吕松山

吕松山原来是一个技术工人,后来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当上了一个战斗连队的小组长。那一年十月的一天,快接近黄昏的时候,攻击信号打响了。吕松山这个小组的任务非常艰巨,就是要摧毁敌人的核心工事。他们冲进去的时候,敌人的子弹“嗖嗖”地飞过来,好多同志都负伤了,可是吕松山还是坚持了下去。他朝敌人的战壕里一发一发的打枪,不让敌人出来。终于,敌人投降了。可是还有几个胆小的美国鬼子窝在战壕里,趁着这时打中了吕松山的肩膀,吕松山咬咬牙,在把所有的敌人都俘虏后,终于支持不住昏了过去……

在整个抗美援朝中,志愿军先后有三十多万名英雄和近六千个功臣集体。很多烈士都没有留下照片。今天,我们已经无从知道他们的形象,更多的英雄甚至连名字也不为百姓所知,可是他们却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这个世界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的故事 篇三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七十年前这场战争被称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0时代楷模孙景坤同志事迹心得体会600字范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时代楷模孙景坤同志事迹心得体会一硝烟散去,孙景坤将奋斗的“战场”转至亟待脱贫的家乡。1955年,孙景坤复员,他主动放弃城市工作的机会,将各种功绩证明悄悄收藏起来,决定回乡务农。再次成为农民的孙景坤感慨地说:“当过兵的我与之前不同了,从火线入党那天起,我更坚定了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事业中去。”

怀揣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景,孙景坤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一干就是几十年。

回乡后的第3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很快,踏实肯干的孙景坤当上了山城村生产队队长。“别小看这个职务,这需要极好的口碑和信任。”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告诉记者,那会儿,村民们并不知道他曾立下赫赫战功,可大家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孙景坤没有辜负村民们的期待,他带领乡亲走合作化道路,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和乡村建设,用几年的时间栽下大量的松树和板栗树,改变了家乡的面貌。

山城村有一条河,常年洪水泛滥、侵蚀土地。从战场上走来的孙景坤没有一丝退缩,他带领乡亲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100多亩耕地,建起了简易大坝。山城村妇女主任刘玉慧回忆,虽说是简易坝,但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农田,保住了集体财产。

后来,村里有人问他:“老孙,你本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福,为啥还这么拼命干?”孙景坤却说:“为民干事,一刻也不能等。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把自己交给祖国和人民了。”1971年,他还把19岁的大儿子送去参军。

时代楷模孙景坤同志事迹心得体会二多年来,孙景坤始终将功勋荣誉压在箱底,从未向别人提及,更没有因此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一直靠参加生产劳动获得收入,就连儿女也只知道父亲是一位老兵、上过战场,仅此而已。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说:“有一次,同村的人拿着一本小册子,说这书上说的英雄不是老孙头吗?我们才逐渐知道父亲那些年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

孙美丽不理解父亲为什么对家里人很“抠”,“小时候家里连4块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按说我爸是生产队队长,只要开个介绍信,学费就可以免了,可他坚决不给开”。后来,当地电信局招一批话务员,选中了孙美丽。孙景坤得知后,硬是把她的名额让给了别人。“他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次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随着年岁渐长,孙美丽慢慢读懂了老人的想法:当年和父亲一起参军的10个伙伴,活着回来的只有3个人。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更多是在替战友活着”。

孙景坤的日子过得清贫,可他依旧坚持吃苦在前、不改本色。在家乡担任村干部期间,他处处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实干担当、积极作为。为了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1984年,他组织村民成立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

几十年来,孙景坤严格按规定数额报销药费,从没向组织提过特殊要求。“我最怀念牺牲在战场的战友”“我的战友就牺牲在我跟前,和战友相比,我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孙景坤说。

时代楷模孙景坤同志事迹心得体会三辽宁省丹东凤城市,凤凰山脚下的丹东光荣院里,有一间20多平的特护区房间,设施齐全布置简约。上午十点,阳光柔和地洒进屋中。孙景坤老人正躺在床上休息,陪伴他的,是尽心侍奉的子女,和墙上一件挂满奖章的旧军装。“父亲每次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找军装。”老人的大女儿孙美丽说。

8月12日,孙景坤作为特护养员来到这里,光荣院为他提供24小时的护理服务。在此之前,他与大女儿一家住在一起。年过耄耋,他的脸上写满了风霜,岁月仍在不断侵蚀他的健康,却始终无法夺走他眼中的神采。听闻来人是部队的记者,老人坐在床上,敬了一个军礼。

这只右手,72年前第一次举起敬礼。对孙景坤老人来说,这是一个动作,更是一份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庄严承诺,完成这个动作,只要一秒钟,践行这个承诺,却要用一生的时间……

1948年,解放战争已转入战略进攻阶段,硝烟弥漫在东北大地。24岁的孙景坤告别了刚刚新婚5天的妻子,毅然参军,随40军119师357团南征北战,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孙景坤从北打到南,又从南打回北,7年间,总行程上万里。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中,荣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荣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这些荣誉和一身的伤疤,映射出他战时的英勇与无畏,但对于战场上的功绩,他很少提起。大女儿孙美丽说:“当年那么多战友在他面前倒下,他不愿回忆起那些经历,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孙美丽还清晰地记得:父亲年轻时从不看战争题材的电影,他说真正的战场远比电影要残酷得多……

如今,老人已经无法完整清晰地告诉我们真正的战场究竟是什么样子,但翻看老人的立功证书和战史,我们得以窥得老英雄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的身姿。

1952年10月26日黄昏,孙景坤所在的357团在炮火支援下,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占领了161高地。

27日,不甘失败的敌军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向161高地猛攻,官兵连续打垮敌人多次反扑,自身伤亡很大。中午时分,孙景坤刚刚带队从战场上抢运下来8个伤员,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吃东西,正打算休息一下时,前方却传来161高地上人员损失惨重、弹药告急的消息。“孙景坤带队在20分钟内送8箱手榴弹和2箱转盘枪子弹到高地上去!”营长下了这样的命令。

饥饿和疲惫,孙景坤已经顾不上了。一箱子弹药重达90斤,所有的道路和交通沟都已被封锁得毫无空隙,战士们的脚步都有些踉跄,这几乎是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孙景坤拍板了没有办法的办法——从山岗上冲过去。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进攻,孙景坤带队通过了封锁区,到达高地上后,他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和战友们一起,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完成了坚守的任务。也正是因为这一战,孙景坤荣立一等功。

时代楷模孙景坤同志事迹心得体会四“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丹东人,每次路过鸭绿江断桥就会情不自禁哼唱起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抗美援朝的故事更是从小听到大。每次站在鸭绿江断桥上,我都充满自信的昂起头,就觉得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很幸福!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国家领导人__19日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看到这篇报道让我很激动,再次掀起我对这场战役的无限敬畏之情。

70年前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中国党和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这场战役最激励我的是国家无私的人道主义精神,超越地区与民族的狭隘性,齐心协力,共同维护人类和平与正义。我们中华民族向来是以和为贵,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从未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但也决不会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我们国家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在发展中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合作共赢、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正是我们国家积极践行的国际胸怀。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那一行那一列从丹东一步跨向朝鲜的中国志愿军们更是令我崇拜的对象。“雄赳赳气昂昂”他们展示的是中国人的气魄。黄继光、邱少云多少英烈在异国土地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缔造者!写到这里内心已经万分波澜。感恩今天我可以安静的坐在办公室里敲打着键盘。但我深知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过去是现在也是,我感谢我的伟大祖国母亲将我们呵护的这么好。我们能回报给祖国就是永怀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努力发扬抗美援朝的爱国主义精神,上下同心,不畏艰险,砥砺奋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

缅怀、感恩、继承,我们会时刻学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坚定必胜信念,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_伟大胜利、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不懈奋斗,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时代楷模孙景坤同志事迹心得体会五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1950年10月初,美国侵略军悍然越过三八线,并把战火烧到中国边境。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一道共同抗击侵略者。

寒冬,战场上的条件极其艰难困苦,志愿军脚下冰冻,身上衣单,而且粮弹缺乏,常常只能“吃一把炒面就一把雪”。然而,志愿军依旧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高度现代化装备的敌军英勇作战,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在这场战争中,志愿军涌现出罗盛教、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等众多英雄模范和功臣。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战争历时两年零九个月。在异常残酷的战争中,志愿军指战员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创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当一个人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就应该给予相应的荣誉。在抗美援朝70周年之际颁发纪念章,彰显党和国家对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英雄的肯定和纪念,祖国不会忘记英雄无畏付出,抗美援朝的丰碑将永远铭刻英雄的事迹。

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出国为抗美援朝战争服务等人员,付出了重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具有崇高的精神风范,他们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和仰慕。给这些“最可爱的人”颁发纪念章,给予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英雄崇高礼赞,也会激励全国人民增强国防意识,更加关心爱护人民子弟兵,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抗美援朝的故事 篇四

10月28日,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官宣并先导海报!作为《长津湖》的续集,影片依然保持《长津湖》原班人马,于冬担任出品人及总制片人,黄建新任总监制,陈凯歌、徐克、林超贤担任监制及导演,蒋德富任制片人及行政监制,陈红、施南生、梁凤英担任制片人,张和平任艺术总监,王树增任历史顾问,兰晓龙任编剧,吴京、易烊千玺领衔主演,朱亚文、李晨、胡军、段奕宏、韩东君、张涵予等主演。

影片总制片人、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透露,《长津湖之水门桥》的大部分内容已经在今年年初拍摄完毕,由于季节变换的原因,有些戏份将延续到冬天拍摄。今年入冬后,全体主创将再度集结,继续拍摄完余下的部分。

意犹未尽!“钢七连”的故事还将继续

电影《长津湖》引发全民观影热潮,目前票房暂列中国影史票房总榜第3名,超1亿人次观众走进影院,感受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长津湖》上映以来引发全民共情,一场“长津湖效应”席卷全国,话题频繁“破圈”。近三小时的影片令观众感动的同时也深深关心着七连战士们的后续故事:伍千里后来回家盖起房子了吗?伍万里娶媳妇了吗?梅生教会闺女算术了吗?他们把雷公带回家了吗?……这些鲜活的角色一直牵动着亿万观众的心。

作为《长津湖》的续集,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早已是万众期待。影片一经官宣便引发网友热议:“三个小时的《长津湖》让人意犹未尽,走出影院之后就特别想知道七连后来怎么样了,续集终于官宣了,希望快点定档!”“期待大银幕继续看钢七连的故事。”

对于观众们的呼声,影片总制片人、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表示:“七连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伍千里、伍万里以及七连其他战士们的命运还要延续下去,接下来的战斗会更加激烈,任务会更加艰巨,《长津湖之水门桥》会将这一切都呈现出来,让观众看到什么是‘一群猛虎钢七连’,什么是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全新任务!首张海报揭秘关键一役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在结束了新兴里和下碣隅里的战斗之后,七连战士们又接到了更艰巨的任务……片方的影片首张海报,揭秘了长津湖战役中这场关键的战斗。白雪皑皑的山坡上,几名志愿军战士奋不顾身向前冲锋,我们看不到他们的面容,但他们的背影令人感受到无比坚定。他们知道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为了身后的祖国,为了人民的安康,这些英雄们抱着必胜的信念,义无反顾地奔赴下一个战场。

抗美援朝的故事 篇五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再次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了解相关精彩内容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

《为了和平》观后感1想当年英姿勃发,或豆蔻年华,在民族大义国家危难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将青春付于战火。他们亲眼目睹了自己的战友在枪林弹雨中倒下的悲壮,也亲身体验了收复失地,挂上奖章时的荣耀……

跨过鸭绿江时,最牵挂的家人,但想的最多的是如何抢救伤员,在敌机轰炸下如何不能让伤员负二次伤。一过江就遭敌机的轰炸,继续前进是一片火海,此时遇见两个五六岁的儿童,以不同的语言得知他们的父母被敌人杀害,当时又冻又饿,加之孤儿的急哭声,更加激起了对美帝国主义的仇恨,我们把带着的干粮送给了孤儿。这时上级命令就地收容伤员,但由于敌机的轰炸,一个医院根本不可能集中收容伤员,只好将一个医院分成若干个小组,一个军医、两名护士和一个民工担架队,在一个小山沟里收容伤员,医护人员不让伤员负二次伤,只有把生命置之度外,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

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里,我们的精神支柱是为了美好的明天而战斗,甚至可以牺牲,这在如今听起来似乎像是口号,但是,那个时代的人,只有这样美好的理想,才能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从来没想过失败,一直充满了胜利的信心。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美帝国主义的残暴,加上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正反两个方面的教育,产生了坚决保卫祖国、抗击美帝国主义的力量。

战争使我失去了健壮身体,但使我成熟了。体会最深的是,一个革命者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只要打好了这个根底,不管情况多么复杂,战争多么残酷,工作有多么困难,都会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看到光明前途,有乐观健康的情绪,为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成为高尚的人。

《为了和平》观后感2他们,战无不胜;他们,毫不畏惧。把生命的滴滴鲜血点缀在伟大的祖国母亲身上;他们,永远把祖国放在第一位;他们,战胜了叫做“纸老虎”的困难。

他们就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们。

战争,永远是残酷的。我们的亿万同胞们,经历了多少困难,才能赢得一点点生存的希望,和生命的曙光。

食物,对于他们来说,吃到一碗米饭。就是他们最大的奢望了。听着曾爷爷在我们讲他过去打土匪、打日军、打美军的故事。曾希贤爷爷作为部队的大当家,想想当时的战友们吃的是什么?玉米粥。玉米粥听起来还不错,但事实上却是少许的玉米和熙熙攘攘的野菜。每一个人也吃不到多少。即使这样艰苦的生活,曾希贤爷爷照样带领部队的几十名战友英勇战斗。来到了土匪的领地,曾希贤爷爷把战友们分成了三排。“一排上!从东北方攻进寨里。二排上!主攻大门。三排上!来掩护所有成员。”他们毫不畏惧,冲锋在前。最后把那些烧杀抢掠的土匪们打的落花流水,为人民立了功。

曾希贤爷爷如今85岁了。他还与我们分享了许多伟大的,感人的故事。生命垂危的战士,在临死的时候,都还想着任务,想着祖国。最后曾希贤爷爷还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争做四有新人。我联想到我的期中考试,对于抗美援朝的战士们所面临的困难。我是微不足道的,我要继续努力。

曾爷爷还说:我们小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现在没有战争了,但是我们要努力学习,要把自己学习中的困难当做敌人。你战胜了困难就等于战胜了敌人。听了曾爷爷的话,我满怀信心,也希望自己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明白如今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曾爷爷他和他的战友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我们始终不会忘记你们:那些用生命来捍卫祖国的战士们!

《为了和平》观后感3今天我看了《为了和平》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美国的统帅克拉克想要占领朝鲜,而后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以为首的中国政府看透了美帝国主义的野心,因此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和中国人民的意愿,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中朝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以难以置信的高度智慧和无所畏惧的拼搏精神,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正如“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

那天,我们上体育课,老师说:“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规则是用一根绳子同时绑住两个人的一条腿,然后围着操场跑一圈,看哪组用的时间最短。”老师让我们用抽签的方式来分组,结果我抽到我最好的朋友---赵子晗,我高兴地几乎要喊出声来。我想这还不简单,凭我俩的默契,我们一定会取胜的。比赛开始了,老师一声令下,我们就赶紧向前冲,可看事容易做事难,还没走出几米,我们就摔倒了好几次,摔得灰头土脸的,我们挣扎着爬起来,这可怎么办?突然我灵机一动对着子晗轻声说:“现在听我口令,我喊一的时候我们一起迈绑着的腿,我喊二的时候迈另一腿。”子晗会意的点点头。我们一起喊着口令“一、二、一二、……”。在接下来的路程中我们跑的很流畅,最终我们在游戏中获得了第一名。

这件小事让我明白了: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就能战胜困难。

小到一件事,大到一个国,中国人民在大灾大难面前没有屈服,无情的洪水、泥石流没有冲走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情。在灾难面前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用高超的智慧,无所畏惧的勇敢拼搏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把困难踩在了脚下。

我相信,只要我们中国人民永远跟党走,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我们伟大的祖国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为了和平》观后感4如果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向世界表明和证明,这个党是完全不同于国民党和中国领导下的军队的。它的军事力量更加强大,它的领导能力和对国家的凝聚力也更加强大。那么,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向世界宣告了新中国真正诞生于世界!西方的力量再也无法用武力控制这个共产主义国家在世界东方的地位。从朝鲜战争的失败中,西方列强意识到中国100多年的统治历史已经结束,他们不能再指挥中国了。在海上竖起几支大炮,可能会让中国政府吓得浑身发抖,在城管下签订屈辱条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场战争的胜利,使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从那时起,西方列强再也不敢用武力侵略中国了。几年后不久,越南战争使美国人再次认识到中国的力量。美军从来不敢跨过18度的北纬线。忌讳一旦接近中国,解放军就直接参战,朝鲜战争给了他们足够的教训。美军出兵以来,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行动中失败过,在有中国背景的战争中失败过。这给骄傲的美国人留下了强烈的心理阴影。同时,他们本能地对中国的军事情绪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特别敏感。

也就是说,在这些与世界最强军事强国的较量中取得的胜利,让世界对中国军队,特别是中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感到敬仰。中国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出访东欧多个国家时,受到了超出标准的盛大接待。这是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胜以美国为核心的联合国军队的真诚肯定和赞扬。同时,这场战争也使西方不敢以武力干涉东欧的社会主义新国家,一种功成身退的感觉!

志愿者都是英雄。他们的伟大牺牲和奉献精神,使新中国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和尊重,使新中国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无论这种尊重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向那些为祖国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的志愿军致敬!

虽然我出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但我还是像个军人。在阅读和理解那段历史之后,我不由得感到内心的起伏。我想写这段话是为了记录对志愿军英雄的崇高敬意!

《为了和平》观后感5“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进,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熟悉的歌曲、优美的旋律,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人激动人心的美好、重要的回忆。

中国一向提倡和平,不愿引发战争,但这种表现却被其他国家认为是软弱、无能的行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晚清与民国时期,中国签署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对于世界各国列强的侵略中国均选择了退让,但中国一味的忍让却没有换来各国列强侵略的魔爪,导致中国的国土一块块被分隔。幸运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渐渐的摆脱了“东亚病夫”、“支那”等污辱中国人的字号,尤其是60多年前的那一场抗美援朝战争。

知名作家李峰,参考了大量有关抗美援朝历史的图书,精心创作出了一部全景式再现朝鲜战争历史风云的经典作品《决战朝鲜》,全书共分为上、下两册,七个章节,共六百多个页次。全书以一种恢宏的气势和凝练的语言,加上翔实的史料与多维度的视角记述,全景式的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抗击美军的战争历史。

抗美援朝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朝鲜的一项群众性运动。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在朝鲜内部爆发,美国立即出兵干涉其内政,中国人民解放志愿军携海、陆、空部队在1950年10月19日越过中朝边境援助朝鲜抗击美军,抗美援朝战争持续了两年九个月零八天,于1953年的7月27日朝鲜时间22时停战协定正式生效。

那究竟是一段什么样的抗战历史呢?中国是如何在一个装备极其落后、后勤资源保障薄弱的境况下抵抗一支现代化装备的美军,让美军不得不宣布停战的呢?那个时期,中国军人没有防弹背心,也没有接受过“斯巴达式”训练,更没有火力强大的HK53、M16A2卡宾枪作为火力支援,有时候甚至三天三夜都没有食物供给。但他们依旧凭借着自身顽强的信念与作战意志,加上满怀着对新中国几亿人民负责的精神力量,才使中国军人在世界上赢得了尊严与生存。

著名军事战略专家、国防大学教授戴旭就对抗美援朝一战对中国的影响,作出如下评价:

“抗美援朝战争是终结中国近代史的一战,不仅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也一扫近代史上中国屡败于西方列强的屈辱纪录。”

美国作家莫里斯·艾泽曼在《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书中提到“身穿打着补西的棉制军装的中国士兵在这件事情上胜过地球上任何国家的士兵;他们能够在夜色的掩护下极其秘密地渗透到敌人的阵地中去,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中国军队的装备虽然落后,但他们懂得利用自身的优势加上抓住敌人的弱点,还有不畏牺牲的精神,才能在战役中获得成功。在这一次战役中,有多名英雄壮烈牺牲,

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因美军燃烧弹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潜伏部队,他放弃自救,壮烈牺牲,时年26岁。

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率突击排对敌人阵地实施反击,在双腿被敌炮弹炸断的情况下,仍旧以坚强的意志来回爬行指挥,用机枪掩护战士并摧毁3个火力点,敌人反扑过来,他打退敌人两次冲击,毙伤敌人80余,拉响最后一枚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

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进攻部队受到机枪火力压制,他身体多处受伤,突然迎着敌枪口,挺起胸膛扑上去堵住了敌机枪口,用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不胜,毋宁死。”为抗美援朝英勇献身的中国军人还有千千万,他们的精神令敌军都为之肃然起敬,同时也令我们这些后辈感到骄傲不已。

抗美援朝的故事 篇六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拍摄了6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为了和平》。该片从10月18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8点档黄金时段播出,每天2集,国防军事频道等其他频道重播,部分省、区、市卫视跟进播出,中央主要新闻网站、重点门户网站和“学习强国”平台等同步推出。

该片共6集,分别为《正义担当》、《殊死较量》、《血性迸发》、《英雄赞歌》、《万众一心》、《伟大胜利》,每集约50分钟,采取史论结合、故事表达的方式,回顾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抗美援朝战争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质和伟大胜利,深入反映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集中展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生动展现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大力支援和家国情怀,充分彰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和巨大贡献。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推出这部电视纪录片,将引导激励广大官兵和社会群众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和民族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奋力推进新时代强国强军事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伟大的,是有很重要意义的。

第一,和朝鲜人民一起,打回到三八线,守住了三八线。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打回三八线,前线仍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沈阳、鞍山、抚顺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产。

第二,取得了军事经验。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陆军、空军,海军,步兵、炮兵、工兵、坦克兵、铁道兵、防空兵、通信兵,还有卫生部队、后勤部队等等,取得了对美国侵略军队实际作战的经验。这一次,我们摸了一下美国军队的底。对美国军队,如果不接触它,就会怕它。我们跟它打了三十三个月,把它的底摸熟了。美帝国主义并不可怕,就是那么一回事。我们取得了这一条经验,这是一条了不起的经验。

第三,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

由于以上三条,就产生了第四条:推迟了帝国主义新的侵华战争,推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今后,敌人还可能打,就是不打,也一定要用各种办法来捣乱,比如派遣特务进行破坏。他们在台湾、香港和日本这些地方,都设有庞大的特务机构。可是,我们在抗美援朝中得到了经验,只要发动群众,依靠人民,我们是有办法来对付他们的。

我们现在的情况,同1950年冬季的情况不同了。那时候,美国侵略者是不是在三八线那边呢?不是,他们是在鸭绿江、图们江那边。我们有没有对美国侵略者作战的经验呢?没有。对于美国军队熟悉不熟悉呢?不熟悉。现在这些情况都变了。如果美帝国主义不推迟新的侵略战争,他说,我要打!我们就用前三条对付他。如果他说,我不打了!那末我们就有了第四条。这也证明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优越性。

抗美援朝的故事 篇七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看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我感慨万千。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穿越历史,领略了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的光辉事迹。我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我们新世纪的少年,一定要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保家卫国!这里给大家分享有些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20《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观后感

他们,战无不胜;他们,毫不畏惧。把生命的滴滴鲜血点缀在伟大的祖国母亲身上;他们,永远把祖国放在第一位;他们,战胜了叫做“纸老虎”的困难。

他们就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们。

战争,永远是残酷的。我们的亿万同胞们,经历了多少困难,才能赢得一点点生存的希望,和生命的曙光。

食物,对于他们来说,吃到一碗米饭。就是他们最大的奢望了。听着曾爷爷在我们讲他过去打土匪、打日军、打美军的故事。曾希贤爷爷作为部队的大当家,想想当时的战友们吃的是什么?玉米粥。玉米粥听起来还不错,但事实上却是少许的玉米和熙熙攘攘的野菜。每一个人也吃不到多少。即使这样艰苦的生活,曾希贤爷爷照样带领部队的几十名战友英勇战斗。来到了土匪的领地,曾希贤爷\www.kaoyantv.com\爷把战友们分成了三排。“一排上!从东北方攻进寨里。二排上!主攻大门。三排上!来掩护所有成员。”他们毫不畏惧,冲锋在前。最后把那些烧杀抢掠的土匪们打的落花流水,为人民立了功。

曾希贤爷爷如今85岁了。他还与我们分享了许多伟大的,感人的故事。生命垂危的战士,在临死的时候,都还想着任务,想着祖国。最后曾希贤爷爷还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争做四有新人。我联想到我的期中考试,对于抗美援朝的战士们所面临的困难。我是微不足道的,我要继续努力。

曾爷爷还说:我们小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现在没有战争了,但是我们要努力学习,要把自己学习中的困难当做敌人。你战胜了困难就等于战胜了敌人。听了曾爷爷的话,我满怀信心,也希望自己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明白如今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曾爷爷他和他的战友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我们始终不会忘记你们:那些用生命来捍卫祖国的战士们!

2020《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观后感2

抗美援朝纪念馆坐落于丹东市的英华山上,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专题纪念馆。每当我走进抗美援朝纪念馆,就会产生对志愿军战士的无比钦佩。

今天,我们全校师生怀着无比崇拜的心情来到抗美援朝纪念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气势雄伟的历史丰碑——抗美援朝纪念塔。纪念塔,气势恢弘,雄伟壮观,塔高53米——象征着53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的巨大胜利。

我们坐在纪念塔的前面,聆听着大队辅导员那惊天地、泣鬼神的好汉人物事迹。雨来、罗盛教、黄继光……我仿佛一下子看到了那鸭绿江大桥上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情景。

我被他们的事迹所感动着,我被他们的爱国之心感动着,我更被他们的勇气而激励着。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正如作家魏巍所说:他们是世界上一切巨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我们以我们祖国有这样的好汉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国度而骄傲,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参观过纪念塔后,我们来到了陈列馆,展厅中丰富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展现了抗美援朝时期无数英烈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八个大字永 远在世人的心中铭刻。毛泽东和彭德怀的塑像伫立在展厅中央,来到展厅的人心中回荡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之歌。

参观了陈列馆后,我们又来到了全景画馆,全景画《清川江畔围歼战》记述了第二次战役,反映了志愿军在战场上的英雄气概:彭老总叱咤风云;黄继光勇扑枪眼;邱少云身卧火海;罗圣教跃入冰海等无数英雄形象。

无数先烈血战沙场,抛头颅,洒热血,是坚强的信念和顽强的拼搏使我们打胜了这场战争。如今,距朝鲜停战已经有50多年了,现在的生活幸福了,社会进步 了,祖国强盛了,在中国人欢悦的时刻,我们一定不会忘记曾经有志愿军战士们的付出。我想,当他们看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时,他们在九泉之下也会开心的。

2020《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观后感3

抗美援朝相信大家都知道,在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者。在抗美援朝中,中国涌现出了许多许多的英雄,他们的感人事迹至今还让我深深感动,其中给最令我感动的两位英雄是邱少云和黄继光。

有一天,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们从5点多开始一直埋伏在“391”高地边上的草地里,等待时机发起进攻,拿下“391”高地。这时,敌人已经感觉这里不安全了,有我们的伏兵,就派飞机向周围有草的地方投下燃烧弹。这时,燃烧弹迸出的火溅在了邱少云的身上。刹那间,邱少云的身上燃起了熊熊大火,他疼痛难忍。如果他在后面的泥潭里打个滚,火立马就能被弄灭。但是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不动。为什么呢?原来邱少云知道,他如果一打滚就会引起敌人的注意从而暴露目标。他一动不动,一直到牺牲。黄昏时刻,我军冲向了“391”高地,敌人全部被歼灭。从冲锋到结束,才40多分钟。

抗美援朝的故事 篇八

在沈阳市于洪区陵东乡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长眠着123位志愿军英烈,其中有获得特级战斗英雄荣誉的杨根思和,还有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杨连弟……陵园于1986年被定为首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苍松翠柏的背后,留存着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陵园的修建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以下简称为陵园)是由东北人民政府拨款,东北军区政治部负责修建的。陵园于1951年4月动工修建,同年8月完工,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其中烈士墓占地面积为4万平方米,分为东、西、北3个墓区。每座烈士墓均是用水泥砌成丘状,墓碑朝南,上刻烈士英名及生前事迹;墓内用砖砌成1米多宽、2米多长的长方体空穴,后部留有砖门,灵柩由此入葬后,再重新砌好后封土。陵园的附属建筑为坐东朝西、面阔五间的砖砌平房。

1951年12月10日,东北军区将陵园正式移交沈阳市民政局管理。之后,陵园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改造扩建。

1962年10月,在陵园内正中增建了一座高23米,呈四棱锥形,由花岗岩砌成,顶部是铜铸的中朝两国国旗,国旗下为手握冲锋枪的志愿军战士铜像的烈士纪念碑。

当时,中共中央东北局民政系统的同志曾专程到北京请为纪念碑题字。说:“董老的毛笔字比我好,请董老题字吧!”于是,董必武挥毫题写了“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12个大字。

该烈士纪念碑上的471个字的祭文是由国务院负责起草,总理审定的。

郭沫若在为陵园题写园名的同时,赋诗一首:

煌煌烈士尽功臣, 不灭光辉不朽身。

鸭绿江南花胜锦, 北陵园畔草成茵。

英雄气魄垂千古, 国际精神唤万民。

峻极高山齐仰止, 誓将纸虎化为尘。

1999年,在陵园内扩建了广场,兴建了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展出面积为1500平方米的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陈列、收藏着400多件珍贵的文物。

如今,陵园占地面积达24万平方米,遍植各种树木4000多株,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翠柏掩映着繁花,苍松覆罩着绿草,丰碑迎接着朝阳,既庄重肃穆,又清新典雅,有力地烘托了革命烈士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使前来参观的扫墓者肃然起敬。

迎接英灵

陵园中所安葬的烈士遗体,大多是1951年5月至1955年底,由朝鲜战场运送回来的。当时,烈士们牺牲后,一般都是直接掩埋在战场附近。所以,在后来决定将部分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时,首先由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去当地寻找烈士墓,起出遗体后,运至丹东市,经入棺装殓再转运到沈阳市。每位烈士的入园登记表上,均盖有“中国人民东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的印章和中国人民东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谭开云等领导的亲笔签名。

当年,陵园还在修建过程中,便有烈士遗体相继送来安葬。第一位入陵园安葬的烈士为志愿军第六十六军第五八八团团长赵兴玉,四川省达县石岗岭人,1916年出生,1933年9月参加红军,1937年12月入党,历任县大队长、营长、副团长、团长,1951年1月在朝鲜战场牺牲,入园时间为1951年5月。

在每位烈士遗体入园时,有关方面都要举行追悼仪式。其中、、孙占元等3位烈士的下葬仪式尤为隆重。当年的《东北日报》 《沈阳日报》 《人民日报》等报刊对此均有详尽的报道。

1953年2月24日晚8时20分,当载有、、孙占元3位烈士灵柩的火车驶入沈阳南站时,东北军区政治部、治丧委员会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各界代表在站台上迎接灵柩,恭谨地将灵柩抬上灵车,前往设在沈阳市中心区广场(即今八一公园)西侧的灵堂。

在精心搭建的灵堂祭台上,并列着3位烈士的大幅遗像。按照传统的丧葬习俗,由沈阳市各界人士组成的烈士治丧委员会成员轮流守灵。7天后,公祭活动正式开始。在连续3天的时间里,宛如潮水般的人群踏着积雪,抬着花圈,前来祭悼英烈。灵台前,很快布满了花圈、挽联、祭文、誓词及祭品,以致需要增搭灵棚方可容纳。

3月6日清晨,沈阳市各界人民代表22000多人齐集广场参加追悼大会。在一片哀乐声中,3位烈士的灵柩被分别抬上3辆军用卡车,其车厢的四角,站立有护灵的志愿军战士,他们头戴钢盔,手握钢枪,全副武装。车厢板用白布覆盖,车前挂有两条又长又宽的用白布制成的挽带,当地党、政、军领导和各界代表数十人手执挽带在前引灵,随后为蜿蜒1公里长、抬着数百个花圈的送葬队伍。数十万市民冒着寒风,肃立大街两旁,迎候、目送烈士英灵向陵园进发。

当日11时50分,送葬队伍在步行1个多小时后到达陵园。13时整,3位烈士的灵柩同时下葬,在雄浑悲壮的哀乐声中,治丧委员会负责人为3位烈士的墓碑揭幕。

一级战斗英雄杨连弟烈士遗体的入园时间为1953年5月15日。

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烈士遗体的入园时间为同年7月4日。

杨连弟和杨根思两位烈士下葬时,沈阳市各界人士均在陵园内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最后一位入园的烈士

1994年,陵园迎来了最后一位入园的烈士。他的名字叫何渠若,1920年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1938年7月参加革命,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从抗大毕业后,历任独立旅秘书、连指导员、旅政治部主任、团政委。1951年4月入朝,历任团长兼政委、副师长、师政治委员。朝鲜停战回国后,先后任第三十九军政治部副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1971年2月,调任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简称“军停会”)朝中方面中国人民志愿军委员。

何渠若再次入朝后,主持完成了“军停会”档案整理工作,形成了《十八年军停会斗争策略》。他带病自学英语和朝鲜语,遵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与朝鲜人民军代表密切配合,高质量地完成谈判任务,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和以金日成名义颁发的“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常言道:“外交无小事。”在“军停会”谈判期间,每天要连续坐着六七个小时,有时长达12个小时,且中间不休息,一旦有人起身上厕所,对方便会认为是退场抗议。何渠若由于在战争年代就患上了肠粘连和胃病,后又得了小肠疝气和心脏病,为了维护中国代表团的形象,他在举行谈判的前一天晚上,就开始禁水,兜里揣着各种急救药物,以免谈判中途上厕所。在他的日记中,多次出现这样的字句:心脏病又犯了,凌晨一时就寝,人很疲累等等。1972年冬季的一天,何渠若正在谈判时,心脏病突然发作,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呼吸急促,但他仍然坚持到谈判结束,才被送到当地医院抢救。1973年2月,遵照上级的指示,何渠若回国治疗,同年9月病逝,终年53岁。

到陵园扫墓次数最多的烈士子女

在陵园烈士亲属来访登记簿上,出现次数最多的名字是“杨长林”。杨长林是杨连弟烈士的长子。几十年来,每年清明前后,或者从天津出差来沈阳,他都一定要到陵园来,他的弟弟和妹妹也多次来到陵园。

杨长林说,他最后一次看到父亲的时间是1951年的10月,那时他才8岁。当时,杨连弟作为志愿军战斗英雄国庆观礼团代表归国观礼,并应邀列席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会后,杨连弟回到了天津老家。那一天,杨长林的小伙伴突然跑来告诉他:“长林,你爸回来了!正在学校作报告呢。”杨连弟作完报告后很快就重返朝鲜战场,父亲穿着军装骑着白马徐徐远去的背影,永远定格在了杨长林的记忆里。

杨长林说,当年,父亲牺牲的消息在报纸上登了,电台里也播了,但全家人起初并不知道,因为家里没有报纸和收音机。后来,是邻居看到了报纸告诉了他的母亲,因为他的母亲不识字。“母亲当时就惊呆了,一脸茫然,而且一直都不相信,总觉得父亲会回来。直到父亲的《烈士阵亡通知书》送到家时,母亲才相信,父亲已经与我们永别了。”杨长林闪着泪花回忆道。

杨连弟的妻子比丈夫小1岁,杨连弟牺牲时,她才32岁,小儿子杨长勇刚出生。“母亲一个人将我们兄妹4人拉扯大很不容易。每逢父亲忌日,她总是拿着父亲的照片偷偷地落泪。前些年,母亲时常到机关、学校、部队作报告,对下一代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2010年11月21日,母亲在天津逝世,享年92岁。”杨长林说道。

没有迎来的一位英灵

当年,陵园曾经做好了准备,迎接一位烈士的英灵。但后来被告之,根据的指示,这位烈士的英灵安葬在了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志愿军烈士陵园。

这位烈士的名字叫,1922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他是和所生的长子。1950年10月参加志愿军,同年11月25日在敌机突然轰炸志愿军总部时牺牲。

后来,随着一些材料的陆续解密,人们对于烈士的安葬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牺牲的当天,曾有人提出要把烈士遗体运回国内。时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的经过反复考虑,作出了就地安葬的决定。后来,在接见等志愿军领导同志时强调:“岸英是志愿军的一名普通战士,”并说,“你们做得对。”

1954年12月中旬,志愿军总部鉴于、杨根思等战斗英雄和团以上干部烈士的遗体均已运回国内,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就安葬烈士一事给中央军委发来一份请示,军委总干部部起草了复电,要求志愿军总部将的尸骨运回北京安葬。当这个复电的电文呈送此时已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审批时,他觉得不好擅自决定。于是,给总理写了一封信,说明了他的意见。

总理:

昨二十四日赖传珠同志拟一封电稿,将同志尸骨运回北京,我意埋在朝鲜,以志司或志愿军司令员名义刊碑,说明其自愿参军和牺牲的经过,不愧为的儿子,与其同时牺牲的另一参谋高瑞欣合埋一处。以此教育意义甚好,其他死难烈士家属亦无异议,原电稿已送你处,上述意见未写上。特补告,妥否请考虑。

敬礼

十二月二十五日

当时看了的信,想到金日成已来电请求将的尸骨安葬在朝鲜,他认为说得有道理,的尸骨不宜运回国内安葬,更不宜在北京安葬,应该和牺牲了的志愿军烈士埋在一起,这样做政治意义更大。于是,将的信批转给阅示。

在的信上用铅笔批示道:“同意德怀同志的意见,把岸英的遗骨和成千上万的志愿军烈士一样,掩埋在朝鲜的土地上,也不要为他举行特殊的葬礼。”

当日,在的信上作了“尊重你的意见和朝鲜同志的要求,请(传珠)重拟复电”的批示。刘少奇、邓小平圈阅后也都表示同意。

后来,当的妻子刘思齐、的弟弟毛岸青的妻子邵华再次提出“迎岸英回家”的请求时,这样回答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也应该埋在朝鲜。”

令人动容的一笔捐款

在陵园接受捐款的登记簿上,记录有蔡正国烈士的儿子蔡小东的名字,捐款的数额虽然不是很大,但说起来,却是令人动容。

蔡正国,1909年生于江西省永新县丰田村,1929年参加革命,1932年参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4月12日在朝鲜前线牺牲,时为第五十军副军长。当年,在看到志愿军总部发来的电报后,悲痛地说:“蔡正国、蔡正国,不幸殉国,又折我一员骁将!”

蔡正国的妻子张博是一位美丽、坚强的女性,她于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3年4月与蔡正国结婚。张博生下第一个女儿时,因为没有奶水哺育,孩子出生不到一个月就夭折了。1948年,第二个孩子蔡四东的出生,让蔡正国和张博的丧女之痛得以缓解。1953年2月,他们的第三个孩子诞生。蔡正国从朝鲜前线来信,为这个男婴取名叫“小东”。就在张博忙着办手续,要带着两个儿子去朝鲜与蔡正国团聚时,传来了蔡正国牺牲的消息。一年后,刚年满6岁的大儿子蔡四东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丧生。相继的丧夫、丧子让张博悲痛欲绝,精神几近崩溃。后来,在蔡正国烈士安葬时,由于蔡小东还小,张博没有带上他,一个人来陵园送别丈夫。

蔡正国牺牲6年以后,在组织的劝说下,张博勉强同意改嫁,新婚丈夫名字叫董凤奎,是某军医院的政委。当时,她与董凤奎来到陵园祭奠蔡正国。董凤奎在墓前宣誓道:“蔡副军长,请您放心,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照顾好张博同志,照顾好您的儿子小东!”此刻,一旁的张博已经是泪如泉涌。抗战时期参加革命、朴实敦厚的董凤奎兑现了他的诺言。婚后,他再也没有让张博去领儿子的烈属抚养费,也没有再要一个自己的孩子,他在病故前最后办的一件事情仍是为了安置烈士遗属的生活。

蔡正国牺牲时,由于蔡小东还在襁褓之中,他的身世很自然地被隐瞒下来。直到他18周岁,成为了一名战士后,才由蔡正国生前的战友集体出面,告诉了他生命中应该知道的一切。蔡小东至今清晰地记得,那是1971的一天,他奉命来到大连一所疗养院的会议室,推门进去一看,不由愣住了,沙发上笔挺地坐着迟浩田等一群将军。时为旅大警备区副司令的赵国泰对蔡小东说:“今天我们把你找来开这个会,要郑重地向你说明你的身世。”接着,将军们依次举手发言,向浑然不知的蔡小东讲述起他父亲过去的事情。他听了十分震惊,当让他发言时,他慷慨激昂、滔滔不绝,但究竟讲了什么自己并不清楚……他终于因刺激过度而昏倒在地。

蔡小东在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来到了陵园祭奠父亲。母亲打开了一个漆皮剥落、锈迹斑斑、上了锁的铁皮箱,让他看了父亲留下的遗物:各种纪念章和历史照片;伴随二万五千里长征保存下来的中国工农红军公略步兵学校第一期学员“毕业证书”、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笔记和日记、抗美援朝期间写的16封家书,还有一件牺牲时穿在身上、血迹斑斑的毛背心和几个使用过的公文包。

多年后的一天,蔡小东在和妻子在整理父亲留下的遗物时,忽然发现怎么没有《革命烈士证明书》呢?年事已高且身体欠佳的母亲对此也是说不清楚。烈属的身份虽然确凿无疑,但没有《革命烈士证明书》毕竟是父亲遗物收藏、传承的遗憾。蔡小东为此询问了有关部门,所有的人都对他说:“你父亲是副军长,还做过代军长,不可能不发给你呀!”

后来,经蔡正国生前所在部队和民政部门专门抽人查证,发现当年确实漏发了蔡正国的《革命烈士证明书》还有抚恤金。这样,蔡小东在父亲牺牲40年后领到了补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但当工作人员把按照当年标准应发的610元抚恤金交给他时,他傻眼了,一再地表示,自己不是为这抚恤金来的。经过再三劝慰,蔡小东才把抚恤金领了回去。之后,蔡小东经过慎重考虑,把抚恤金加倍捐献给父亲陵墓所在的陵园,终于圆了自己多年的夙愿。

为53位烈士寻找亲人

陵园落成以后,每逢清明节,当地党政机关、驻军和各界人士都要前来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平时前来祭扫者也是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自建园以来,祭扫者累计超过2000万人次。

让陵园管理部门感到纠结和不安的是,尽管他们做了许多努力,但到2008年清明节前夕,在“烈士亲属来访登记簿”上,仍然有53位烈士的名字下面一直是空白。他们希望能和这些烈士的亲人们联系上,这样不但能让烈士的亲人前往祭拜,告慰烈士英灵,更是抢救烈士资料的一项重要工作。

2008年3月18日,陵园管理部门向前来采访的《沈阳日报》记者伏桂明倾诉了这一希望,指出如今烈士的兄弟姐妹大多已七八十岁,如果再不抓紧寻找,就可能永远没有机会为烈士扫墓了。伏桂明当天便向报社领导作了汇报。

《沈阳日报》以党报的高度责任感和新闻良知,在第二天发表了题目为《抗美援朝烈士的亲人们,你们在哪里》的文章,介绍了53位烈士的简况;同时,开辟了“期待重逢·寻找烈士亲人”专栏,发出“抢救烈士资料,弘扬烈士精神,告慰烈士英灵、安慰烈属情感”的呼唤,并由此开启了“寻找烈士亲人活动”。

然而,仅凭一份名单,要寻找多年杳无音讯的烈士亲人,这个过程远比想象的要艰难、曲折得多。同志们需要设法跨越三道“关卡”:第一个是地域辽阔带来的不便。这53位烈士的家乡分散在全国13个省份,对于一个城市党报来说,难度可想而知。第二个是行政区划的变化大。从烈士牺牲到2008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各地行政区划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很多地名甚至已完全更改,而且,有的烈士籍贯登记本身就是错的。第三个是信息闭塞。多数烈属仍然住在较偏远的农村和山区,能够听到“寻亲声音”的渠道很少。但是,同志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们联络了13个省的200多个地区,克服重重困难,远赴烈士家乡,从城市到村庄,行程11970公里。同时,“寻找烈士亲人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敬烈士、爱烈士、亲烈士、继承烈士遗志、传承烈士精神的氛围弥漫了整个辽沈地区。从退休职工到在职人员,从中小学生到大学生,从现役军人到复员转业的老战士,都在关注这一活动的进程,许多人自愿加入到寻找烈士亲人的行列当中。期间,发生了很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2008年3月20日晚,《沈阳日报》得到了第一位烈士亲人的消息——孟文彬烈士90多岁的姐姐孟须和外甥女郭东北住在河南省郑州市。郭东北打来电话说,抗美援朝开始后,舅舅和准备结婚的女朋友都参加了志愿军,相约胜利回国后再结婚,可他最后却永远离开了大家。当时家里只接到了一个关于他牺牲的通知,却不知道葬在哪里。这些年,她母亲和家里人一直都在寻找舅舅遗体的安葬之地。

林广山烈士的弟弟、68岁的林光海是寻找到的烈士亲人中第一个来陵园扫墓的。2008年4月2日上午,林光海手拿自己绘制的哥哥肖像,老泪纵横地跪倒在哥哥墓前,诉说着50多年的牵挂。他坚持了50多年寻找哥哥,一直未果。直到一天下午,思兄难耐的他在家里电脑上哆哆嗦嗦地输入了哥哥的名字,居然出现了《沈阳日报》登出的53名烈士名单,“林广山”赫然在列。

也就是在这一天,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沈阳日报》发起的“寻找烈士亲人活动”的消息。之后,有关省份的50多家媒体,还有众多的网站、论坛和更多的人们先后加入了为烈士寻找亲人的行列。

为了寻找侦察英雄齐进虎烈士的亲人,有关同志用了1年多的时间。资料记载齐进虎烈士的家乡是“山东省莱城县崖头区前圩村”,但从2008年3月19日开始,报社百余次致电山东省有关方面而没有结果。在此期间,同志们了解到山东没有“莱城县”,只在莱芜市有个莱城区。有读者说威海有个崖头镇,可能就是“崖头区”。于是,报社又给威海市和崖头镇打电话,但当地人都说没有“前圩村”这个地方。之后,一次次出现新线索、新希望,又一次次断线、失望。直到沈阳市政法委的一名工作人员给报社打电话说,其妻子的老家离齐进虎烈士的家乡“前密文村”不远,才重新有了一个新的寻找方向。2009年4月4日,记者在当地民政部门帮助下,终于通过电话与齐进虎烈士的弟弟齐进山取得联系。烈士家乡的准确地址是“荣成市崖头镇前密文村”。

当年,由于条件所限和种种原因,不可能像现在这样一个个地进行仔细核对、甄别。不少烈士原始记载的家乡地址早已“面目全非”,需要多方查询,方有确实信息。如山东籍烈士李锡臣家乡记载的是“复程县青崮集北区单店村”,但该村早被更名为“曹县苏集镇单店村”。还有山西籍烈士刘光义的老家记载时为“应县三区南应村”,但有关同志在应县人民政府办公室里,研究了3份应县不同年代的地图,找到了一大堆带有“南”字的村名,就是没有找到“南应村”。再查地图时,发现了一个叫安营的村名。有人提出:“会不会南应就是指安营?因为当地方言把‘安’读成‘南’。”结果,这听起来有些不靠谱的怀疑被证明是正确的。烈士的长孙刘永清一家就住在安营村,当初的登记者不懂山西方言,就把“安营”记成了“南应”,造成了一个横亘50多年的“误会”。

从2010年3月24日开始,寻亲行动进入实地寻找阶段。由记者伏桂明率领寻亲小组分赴山西、河北、江苏等省寻亲。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们先后找到了郭文仲、王瑞、王守正、曹国英、张和祥、贾广和等烈士的亲人,并把一支由28位烈士亲人组成的扫墓团带到了沈阳市。

同年9月5日,伏桂明又率领寻亲小组奔赴湖南、湖北和陕西等省。这次,他们寻找到了曾南生、张明钦和任怀勋3位烈士的亲人。

10月13日这天,张明钦烈士的女儿张荣珍来到了陵园。她在父亲的墓前,开始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哭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