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我的老师是什么的作文400字作文【最新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高考家长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4篇我的老师是什么的作文400字作文,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我的老师是什么的作文500字作文 篇一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叽叽喳喳地写个不停”。听到这句,你们一定会想起自己的童年,和敬爱的老师。是啊,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多么幸福!也许,你已经离开了母校,也许,你是刚入学的少先队员,但是,老师对我的帮助,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我们的班主任——黄老师,是一位好老师,他负责任。又一次,我们学校要举行朗诵比赛。整个五年级是我和陈奇鹏主持。在前一天,黄老师发给了我们每人一张纸,回家后第二天,我并没有被除,黄老师便让我独自在报告厅中练习。

黄老师开始让我读一遍,我平淡的语气读出来,她便让我一句一句读出感情,声音要响亮。我反复地去读了,按她的要求去做,令她还是不满意,不断纠正我的错误,一句一句,一字一字,连发音也要很标准,她不断地指导我我抬头挺胸,黄老师平淡的表情里有一点严厉,我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顽皮的小泪珠一个劲儿地想往下掉,我却忍住了。我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读着,终于,我用尽了全力,黄老师这才让我回教室。在比赛中,我努力奋斗,为班级增添了荣誉。

会想起小时候,我当时觉得十分委屈,现在想想才觉得黄老师这么做是为了我好,她负责任,当我本子上有折角时,她会细心地帮我摊平,在我有困难时,她会帮我解决沟通。

黄老师,您带了我们五年,在这即将来领的9月10日这天,我想对您说一声,您辛苦了!

我的老师是什么的作文400字作文 篇二

“你知道吗?我们班换班主任了耶!”“对啊,听说他姓吴,是一位非常严,非常凶的男老师。”为什么这么吵啊?那是因为我们将迎来一位新班主任——吴老师。

吴老师高高壮壮,戴着一副眼镜。虽然他不苟言笑,但通过这几天的相处,我觉得他不严也不凶。

一开始,许多同学都跟我说:“我跟你说啊!那个吴老师不仅很严,而且很凶。”我就担心,怕老师会打我。但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什么都不能听信传闻,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吴老师给我们上了几天课,我才觉得原来老师并不像同学说得那样。上课时,表现好,老师就会鼓励、表扬,上课有小动作,老师就会提醒。现在,课上几乎没有人说话。如果你问我们班的优点是什么?我会很自豪地说:“我们班上课时没有人说话!”

吴老师的要求很严格。有一次改作业的时候,吴老师说:“我改作业很严格的,只有写得特别好的才会有一颗星。一学期下来,我会把星星写在成绩单上的。”老师把写得好的作业封面画上一颗星,并当堂表扬。被点到名字的同学满心欢喜,没点到名字的同学会鼓励自己加油努力。

吴老师讲课生动有趣,带领我们漫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我喜欢我们的新老师!

什么的老师 篇三

满堂灌的应试教育导致了机械的人才,很不适于创新性越来越强的时代,素质教育因此应运而生,铺天盖地而来,于是,课堂评价标准也出来了,谁要是不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在课堂上多讲了些知识性道理,谁就不是合格的教师,这又走了极端。

淡化教师的主体作用,不等于就要顺便消除教师的“导”。如今一种貌似时髦的说法让我感到心寒,说什么教师要将自己当成一个服务者,没有了顾客,也就没了生意,照直说就是教师已等同于商店里的服务员了。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我同意,遗憾的是咱们的国人当起顾客时,就真的觉得自己是上帝,而服务员就是孙子了,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利而忽视了服务员的导引作用及其人格和尊严,可以任意吆喝。而今商品时代里的学生也已从社会和家长那里学会了根据人的“经济基础”来评价人的“上层建筑”,教师没钱也没权,新时代的教育理论又连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给淡化掉了,教师在他们眼里还算个什么东西?他们会振振有词地不把教师当回事,却忘记了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尊师重教,也是他们的义务。一旦学校里出了点事,家长和媒体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就偏袒学生而谴责老师。我只想提醒一下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们,现今体罚学生的老师已越来越少,但打骂甚至于杀老师和家长的学生却越来越多了。我还想问动不动就指手画脚的人们一下,在一个没有师道尊严的国度里,能搞好教育并进而提高国民的素质么?日本和韩国够发达的了,可人家的教师就不是商店里的服务员,人家的教育就没素质了么?中国在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上很强调中国特色,但教育上却想照搬欧美,这是什么道理?东方人习惯于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团体协作。我敢说,要是放任自流起来,肯定更是几盘散沙。我并不是说教师就要高高在上,可以对学生为所欲为,而是说再怎么素质教育,教师也不能退出导的舞台。如果盲目地宣传淡化理论,误导了学生,使学生觉得老师没什么了不起的,那任你有多大的本领,也教不好学生,因为学生本就不把你当回事。

还是回到教学问题上来吧。历来的大作家和大教育家们的弟子回忆起恩师时,多是溢美之词,使我们很难了解到他们教书的真实情况。就我个人十多年的求学经历来说,所见到的老师多为这两种,一种是课堂上讲得很生动而深入,但对于考题,猜中率却不高;另一种是课堂上一般性,但只要能认真做好他布置的练习题和测验题,大考时却总能命中个百分之八十以上。我读高二时的政治老师就是这样,平时上课不怎么样,但预选以后的两个月里,他测验了五次,并要我们背熟这五套题,我们照做了,结果高考时有百分之八十五的题目出自那五套题中。分数总是学生的命根,我想,绝大多数学生无疑愿意选择这种老师。

当然,时代在发展,教师也应该跟得上形势的要求。在如今这素质教育和分数压力混合着的时代里,上述那两种老师显然是不大合时宜了。有人说教师要象主持人那样,不要多说,最好是能引导话题就行了。于是大家都去专攻引导术。但我想,如果教师不在学识上继续深化,到头来也只是个会牵绳子的耕夫而已。又有人说中学教师要相对地专家学者化,我比较赞同。但校长们不喜欢这样的教师,怕他们不务正业,一味去研究和写作而教不好书。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素质。在工厂里,技术员固然重要,但如果技术员只停留在技术操作的水平上,那教出来的充其量也只是另一批工匠而已。我们的社会总不可能永远满足于工匠的层次而不需要上升到工程师的程度吧。教(文秘站:)会学生学习,固然重要,但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理解力毕竟有限,有时去听上一两堂专题讲座,视野肯定会开阔不少,知识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就语文老师来说,会看的不一定会写,但会写的往往会看,而且更能体会作家的创作,更能领会行文中的微妙之处,教起写作课来更具体、生动、入时。

个人魅力应该是所有时代里教师的标准。个人魅力应包括独特的个性、精神、行事艺术和学识。记得有个人在回忆文章里说解放前江浙一带的某个中学里竟然聚集了朱自清之类的一帮教师,如今想起来还觉得那真是一种奢侈。我很赞同这种看法。鲁迅,陈独秀,朱自清,胡适,梁实秋这些学问大家和文章大家都教过书,他们并没有成天去钻研怎么教学生,而只是想着教些什么给学生。他们教给学生的也不尽是学识,更多的却是用自己的追求精神和行事艺术影响着学生,结果就算是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有影响力的恰恰是他们这些充满着个性魅力的专家学者型教师,而不是那些一味去研究怎么个教书的教授。即便是在欧美,中学教师在教学上也决不会是同一种模式。

什么的老师 篇四

晓立老师的来信,提出了一个目前教师考核评价中的突出问题:由学生来给老师打分,合理吗?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展,随着新课程所提倡的师生平等对话、师生互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的贯彻,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天地君亲师”的神圣排序,“一日为师,终身是父”的伦常至理,已不再有人提起;曾被家长默许的教书先生打手心、打屁股的惩戒方式也没人敢再尝试;“师道尊严”这杆大旗,从“文化革命”引发的大辩论起,就已扑倒在地。当年孔子去世后,他的学生争相搬到老师的坟墓旁边来住,为恩师守庐,以至年深月久,形成了壮观的“孔里”这样的故事,对于今天的学生,更是天方夜谭了。无疑地,这些都是历史的进步。随着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发展,许多高校以至中小学校,开始在教师考评中引入了由学生打分的方式。学生打分这个方式本身,有它一定的合理成分。因为教师教学的直接对象就是学生,那么由学生来参与评价教师教得好与坏,也是合情合理的事。学生的反馈作为参考,有助于学校和任课教师了解教育教学效果,以便于今后的改进。但正如晓立老师反映的那样,有些学校把学生给教师打的分数直接加以统计,作为教师期末考核、评优和颁发奖金的一把重要的尺子,这就很值得商榷了。我们都知道,中学生在各方面都还不成熟,要求他们完全出以公心、而不是以个人好恶来评价自己的老师,几乎就是奢望。同样,我们也不能指望所有的老师做到不管学生怎么打分,都坚持原则,严格要求,该批评的批评,该教育的教育,不迁就不懈怠。如此一来,学生打分会造成哪些后果呢?老师上课不敢管纪律,不敢批评、约束学生,平时想法子哄学生高兴,恐怕都是不可避免的了。我总觉得,在教育这个行当里,教师和学生是一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当然不能否认,一些好教师往往善于从学生那里也接受到某种教育,这也反映出老师的水平。国家给老师发工资,就是让老师来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如果一项制度改 www.kaoyantv.com 革束缚了老师教育管理学生的手脚,就不能算是一个好措施。改革走到今天,我们该拿什么来评价教师?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教师的综合素质、师德水平究竟该如何检验,如何量化?怎样的评价制度和方式才更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和师生关系的改进?人们都还处在探索阶段。今天本专刊发表的青岛市市南区“考老师”的做法,也是一个探索的例子。我们期待着一个或者多个更科学、更合理、更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考评方式出台。《中国教育报》2003年2月15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