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再现真相观后感(精选4篇)

为了进一步增强员工按章操作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建行孝义建东所在7月5日晚7点,组织观看《再现真相》警示教育片。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4篇再现真相观后感,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再现真相观后感范文 篇一

关键词:阶段;主人公;形象特征;解读

电影《西雅图夜未眠》是一对金童玉女演绎一段温婉动人的经典爱情童话,在当年好莱坞的电影世界中,夺取了最卖座的百部电影第七名的佳绩,至今还是爱情片的经典之作,为广大影迷所喜爱。该电影的成功之处是多方面的,超级明星汤姆・汉克斯和梅格・瑞恩个人驾轻就熟的出色演技、插曲音乐恰到好处的烘托渲染、西雅图海边忧郁的蓝色和巴尔的摩天空明快的红色构成的唯美背景、人物感情的清新细腻、情节的不落俗套和引人入胜都是该影片可圈可点之处。童话中的爱情故事,浪漫唯美的情节,温暖动人的亲情都让观众感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编剧对男女主人公形象的成功塑造。本文试图通过对主人公情感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的分析以解读其形象特征。

一、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女主人公安妮长相甜美,她的性格可爱单纯、真实细腻、执著勇敢,是男人和女人都会喜爱的人物。她几乎和未婚夫走向结婚殿堂,然而怦然心动的魔力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在情人节的夜晚,她勇敢地提出与男友分手,去帝国大厦赴约,表现出对自己和他人的感情负责的人生态度。在影片中她的情感发展变化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一)爱的迷茫阶段,安妮的可爱单纯

这是安妮和未婚夫相遇相识相恋的阶段,他们的相识很有浪漫性。在安妮母亲看来,这两位几乎订购了同样东西的男女的不期而遇就是命运的安排,而安妮在此并没有和母亲一样相信这是命运使然,更不是天造地设的预兆,而纯属巧合。母亲则坚定地认为女儿这段恋情就和她自己当年一样充满了命运的魔力。如果说安妮接下来的情感变化是纠结曲折的话,那么安妮还没有像母亲那样“唯命运论”,对一见钟情的爱情的定义还停留在“决定论”使然的理解上,就如安妮自己总结的那样:“每天做多少决定,其中一个便能改变你的一生”,可见,安妮坚信的是当初自己心血来潮的决定,才有了今天和沃尔特订婚的情景,而非相信这是命运的安排。安妮的可爱随处皆是,如安妮和未婚夫订婚当晚,送他到门口时,安妮一个劲地笑侃,脸上溢出了即将成婚的快乐,让观众看到了一个邻家女孩的美好形象。

(二)内心挣扎阶段,安妮的真实细腻

安妮开车去华盛顿和男友过圣诞节的路上,她打开收音机,当听到男主人公山姆意味深长地道出“魔力”这个词语的时候,安妮也几乎和他同时说出了由她在她母亲那听来的这个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词汇,而此时此刻的安妮早已泪流满面,情感的共鸣到达了巅峰,这是安妮情感起伏变化的转折点。

内心的挣扎让安妮略显矛盾,却又真实而细腻。安妮开始为这个充满魔力的事情所吸引,听到那一段深情告白时,安妮的眼泪再一次决了堤。安妮内心的波动更大了,以至于她怀疑自己是不是疯了,于是通过和一个朋友诉说烦恼,以求解脱。编剧让人物一会儿理智战胜情感的激情澎湃,一会儿又让情感占了主导优势,这也让人们看到安妮内心在理智与情感中充满了矛盾。尽管最后安妮说服自己是因为对结婚的紧张才有了这么疯狂不可思议的幻想,但“我不想有所不为而遗感终生”,向我们暗示了安妮情感最后质变的思想根据。

安妮开始一度陷入了这种“单相思”的美妙幻想中,当看到电影《金玉盟》中男女主人公相爱而未能在一起时,发出感慨“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时空都无法让他们分隔”,也为后来在帝国大厦约见山姆做了铺垫。但是当安妮飞到西雅图去见山姆时,把山姆的好友苏茜误以为是他新女友,安妮气急败坏地回到巴尔的摩,决定彻底打消这个古怪的想法,一心一意去爱即将与自己步入婚姻殿堂的未婚夫沃尔特,表现出安妮这个阶段的内心挣扎和真实而又细腻的情感。

(三)真爱付出阶段,安妮的执著勇敢

当安妮知道乔纳是因为父亲开始约会的对象维多利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时,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向工作组主动申请了去西雅图采访这个陌生男人的任务。她向自己的未婚夫撒了谎,就这样单身一人来到了千里之外的西雅图。这个行动体现了安妮为真爱而勇敢付出。

影片结尾,一幅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的画面为观众展开,安妮向未婚夫坦白一切,毅然地决定与未婚夫分手,体现了安妮对爱的执著。当帝国大厦夜幕降临,为情人节在建筑物上增添了瞬间变幻的“爱心图案”的时候,安妮彻底心动了,决定赴这个浪漫的邀约。到此为止,安妮这个人物形象从最开始那个怀疑自己得了结婚恐惧症的女人变成了为真爱毅然付出的女人,打破了人们准结婚状态下一个人不可能再爱上别人的惯常思维。

安妮的情感变化是有迹可循的,从一开始,编剧就一路为此埋下了伏笔,做了层层铺垫。其一,她的出场是以温馨浪漫的订婚起步的,她与未婚夫在一起给观众一种生硬的感觉,没有契合感,打鼾、过敏、不解风情暂且都不谈,从他们的行为中很难找到共同点,也为安妮千里迢迢走一趟,只为一个不相识的“西雅图未眠人”而毅然飞往西雅图埋下伏笔。其二,当母亲问及安妮是如何与沃尔特相遇相识相恋的时候,编导自此创设了一条隐形的线索,一直贯穿剧首至剧终,三段由“魔力”引发的爱恋一次又一次向观众强调了什么叫“一见钟情”,也合情合理地为安妮的情感变化埋下了伏笔,结局看似出人意料,其实细细琢磨编导的良苦用心,观众就会恍然大悟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从安妮父母的奇妙相遇说起,这是推动剧情曲折发展的导火索,也是安妮发生情感变化有据可循的关键。安妮母亲幸福的回忆,作为一个过来人现身说法“一见钟情”的魔力,给女儿安妮的婚恋观带来了一次强烈的冲击,安妮自此陷入半信半疑的状态之中。其三,一个很微小的情节也为这次情感接下来的变化做了注解,暗示了沃尔特和安妮不可能走到最后,那就是安妮穿上婚纱后和母亲幸福相拥的瞬间,安妮左边肩膀的婚纱由于过紧崩裂开来。

二、男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男主人公山姆是一个用情专一、爱子深切、诚实真挚的男人,他拥有一双忧郁、温柔的眼睛和单调的生活。作为一个丧失爱妻不久的中年男人,心里的孤寂和痛苦可想而知。影片通过对山姆的三种情感阶段的展现成功地将山姆对妻子的专情、对儿子的爱意、学会重新生活的勇气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好男人的形象在以下几个方面凸显出来:

(一)山姆丧妻后的低落情绪展示他用情专一

突如其来的病魔把自己深爱的妻子夺走了,山姆的心里一下子空了,做什么都无精打采。圣诞夜那天幻想和妻子在一起;儿子乔纳做噩梦,山姆前去安慰。由于对妻子刻骨铭心的思念,甚至开始相信自己过去一直不相信的东西,这是山姆内心极度渴望与妻子再度相见、相恋、相依、相伴的内心活动所致,是潜意识活动的外在表现。

全剧最震撼人心的情节当属山姆在西雅图夜未眠电台的深情告白,当主持人向他抛出“真爱过的人很难再恋爱,你想你能再如此相爱吗”这个问题时,山姆给出了让全美国女人为之动容的精彩而真切的回答,谁都无法抗拒一个男人可以如此深情。编剧通过主人公的精彩语言深刻地刻画出其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趋完美。

(二)山姆和儿子亲密无间的感情揭示他爱子心切

男主人公山姆是一个温柔的深爱孩子的好男人,他的形象真实朴实、令人感动。在妻子去世后和儿子相依为命,父子之间感情深厚。编剧通过一系列情节展示了山姆的父爱:照顾儿子的日常生活;带儿子到海滨快乐玩耍;在深夜安慰儿子;关注儿子的成长。

在该影片中,山姆的儿子乔纳扮演了穿针引线的“红娘”角色,古灵精怪,非常讨人喜欢。山姆一度沉浸在丧妻的痛苦之中,乔纳以一个小大人的眼光和心态来为父亲寻找新妻子,他通过“西雅图夜未眠”电台希望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为父亲广撒网寻找可以和父亲度过余生的人。结果一连串离西雅图相隔甚远的地址让山姆更觉得可笑之至,他坚定地认为地理上的距离是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对儿子年幼无知的发问大发感慨,指着地图为儿子说明“不可能”的现实性和残酷性,这一情节是他内心深深怀念亡妻并且拒绝尝试新生活的真实体现。

特别是影片结尾感人情节的设计,山姆狂奔到帝国大厦,父子在楼顶紧紧相拥,山姆急切地询问乔纳自已是否伤害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使观众感受到了这对父子亲密无间的浓浓深情。

(三)尝试新生活的行动流露了他诚实真挚

真正的好男人形象并非仅限于此,如果山姆因为对亡妻的深刻思念而无法自拔以至于终身不娶的话,那么一个深情厚谊的好男人形象未免过于简单和呆板了。

山姆来到西雅图后,开始尝试一种崭新的生活。对朋友们为之介绍女友的事情不再像以前那样反感了,尤其当看到儿子和女伴玩得很开心的时候,自己也深有触动,开始和朋友介绍的女友维多利亚打电话邀约,那种想敞开心怀又害怕敞开的紧张样,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山姆初恋时候的情形,体现了他的诚实真挚的性格品质。

当他在机场不经意瞥见了下了飞机的安妮,山姆的眼神定住了,眼睛里分明擦出和看维多利亚时不一样的火花,久久地目送安妮的背影离去。之后当儿子为自己做出去帝国大厦赴约的浪漫决定后,山姆再一次上演了“一见钟情”。到此为止,山姆由最初丧妻的悲痛欲绝到后来的放开胸怀约会直到最后和安妮曲折相见,该形象实现了质的飞跃和本质的回归,这是回归人类最初最美最真的爱的体现,也是该影片向大众传达的一种人类情感诉求的回归,当爱情回归到怦然心动的原点时,人类潜在的爱情因子就被大大激发了。

也许有些人会不禁生出疑问,难道这就是至死不渝的爱情吗?似乎这一切脱离了人们固有的爱情准则。但是试问:深爱过一次的人难道就不能获得再爱一次的机会吗?因此编剧独出心裁,给山姆创设了亡妻后第二段“一见钟情”,再一次诠释了人间确有真情在,怦然心动的魔力是无法抗拒的这一主题。

三、结语

再现真相观后感 篇二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 互动视野;人文特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2-0049-03

实践是推动知识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能力的关键步骤,是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路径。早在1987年国家教委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就曾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实践、行政管理和学生生活学习结合起来。[1]课外实践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学生的参与,为了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从选题设计到程序操作,从理论研究到凸显特色,在多年的探索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对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进行了思考。

一、课外实践的选题设计与操作问题研究

历经多年探索,我校现在摸索到的形式分为两类:一为学习研究型实践模式,如聆听报告、撰写实践论文或调研报告、观后感;另一种为体验型实践模式,如观看影像资料、进行社会调研等等。相比较而言,在指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方面我们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特色介绍:以课程论文选题为契机,增进大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所以能在人文教育中发挥重要的平台作用,不仅仅因为它涉及人生信仰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它是在对天人之际的哲学追问、社会规律的宏观把握、个体生存的价值反思、历史轨迹的理性探寻及当下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探索、质疑与明辨中,积淀着人们对社会经验、历史智慧及个人生存体验的认知与感受。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实践教学论文题目的设置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论文选题不仅在内容层面应注重人文精神的挖掘与弘扬,而且更要注重提升高校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胡适曾强调指出,塑造个体独立的人格是自由主义的第一层含义,而个人主义的第一特性是自由:“独立思想,不肯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肯把别人的脑力当自己的脑力。”[3]充分发展个人的才能,不迷信权威,不固执成见,不崇拜教条,用存疑的眼光重估一切价值,是自由人格的独特魅力。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论文的指导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提升独立研究与思考的勇气和能力。

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积极推动论文的选题由知识体系的灌输向价值体系的培养这一方向进行转变,并结合社会变化与热点关注,定时更新实践教学课程论文题目,以使学生对所探讨的问题有较高的兴趣。如在《纲要》课教学中,2011年我校的课程论文题目,除设计了对基本问题的考察题目外(如从太平军的失败看解放军的成功——近代新旧农民运动之比较;近代国共两党革命成败之反思等等),还增加了其他类选题,其中一些属于角度新颖或涉猎社会热点的题目,如“钓鱼岛问题的历史审视”、“‘阿拉伯之春’的变局反思暨基于近代历史背景对‘中国态度’的缘由考察”、“文革问题的现代反思——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的思索”、“辛亥革命: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等等。一些选题则属于专题纪念性的题目,如“苏联解体问题反思”(苏联解体20周年纪念反思)、“领袖的选择与选择领袖——中共党史上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建党90周年纪念性专题)、“南方讲话的时代意义及当下反思”(迎接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纪念性专题);一些选题则属于探讨性的话题,如“评‘乌有之乡’视域中的毛泽东”;一些则旨在倾听来自学生层面的声音,如“当前思政课教育改革刍议——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视角”,老师们希望由此可以知道,在学生们的眼里,一堂令人满意的思政课应该讲些什么、怎样讲,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的实效。

2.注重操作层面的理论研究与关系梳理

为增进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注重在实践层次上加强对一些相关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如关于实践教学改革的原则性问题,必须坚持实践教学改革要富有针对性,分类(不同专业、群体、年级、课程)进行;强调实践性(重在体验,着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实效性(积极发挥学生自主选择权,推进学生各项能力培养);体现适时性(选题要突出“三贴”特色,结合社会热点、难点,切忌大而空);增加人文性(促进人才培养的全面性)等特色。

此外,要注重在环节互动的视野下梳理导致实践教学瓶颈问题的各种环节间的关系,如在实践环节中,注意处理好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关系;分散实践与集中实践的关系;理论课实践活动及大学生社团活动之间的关系;学习型(知识性)实践与体验型实践的关系等等。从参与主体角度看,对教师来说,要处理好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的关系;各种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等等。对校方(领导)来说,则要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及党、政、团各部门的分工、联动、协调关系;必修性核心思想政治类课程与其相关拓展课程及其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实践教学过程中引进来、走出去之间的关系;兼职教授与专业教授间责任、分工之间的关系等等。对学生来说,在实践教学选项选择中要处理好必修与选修(即共选与个选)之间的关系;在参与实践中要处理好个体分工与团体合作之间的种种关系。通过以上关系的处理,旨在推动整个实践教学系统各结构保持良好的动态平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方面,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并发挥各自最大优势。

二、互动视域下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整合与优化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仅是实践教学、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讲授中要重视探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且从讲课到讨论,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紧紧围绕“学生到底需要知道什么、应该知道什么”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获得更多的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特别注意两个“互动”的互动:一是师生互动,突出共同参与;二是在学生的参与中,注重课外实践教学论文与课内实践教学知识的互动。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把前述两个互动有机融合为一体。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在这里讲的师生互动,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问答或讨论,它是与第二个互动即与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互动结合一起的。为此,教师的努力主要表现为两个方向上:一是在实践教学论文题目的设置上要注重师生共同参与,部分题目由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联系当下社会的热点、疑点来设计问题,布置参考性题目;部分则鼓励学生就自己关心的热点、疑点问题提出研究课目,并由教师在权衡后(主要考虑与本门课程的结合度)将之适当纳入课外实践论文选题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从不同角度,结合课内不同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此中的问题,在师生共同的探讨中“破解”这些课题。这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实践论文的写作中提升理论高度和思考广度。

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开展课内实践。教师布置的课程论文题目是两重性的。一种是全方位的,即所布置的题目供班级所有同学参考选择;一种是局域性的,即抽出部分课程论文题目,分别布置给听课班级,让学生课下查找资料,制成课件或讲稿,由每个班级选取最感兴趣的同学登台讲解或辩论,之后接受台下师生的问询。演讲时间限定在15分钟左右。这项工作由教师提前布置,并根据题目与课内知识点的结合度安排学生讲解时间。

上述教学改革的尝试可起到如下作用:其一,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演讲、辩论或“穿越式”的体验中能实实在在地拓展更开阔的视野,掌握到更广泛的知识;二,从提升学生的思考与研究能力看,它有助于考察学生对重大问题的整体把握能力,推动学生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理念熏陶下,能够在“成一家之言”的努力中体现自己对问题积极的、独立的而且是进一步的思考;三,从实践教学的提升效果看,它可以直接提升并真正检阅学生实践教学的论文质量;四,从教学质量的提升方面,学生的参与可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教学形式乃至认知视野产生极大的“文化反哺”功能。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供有益的启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4]。

在学生所参与的课内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面对老师布置的课题,学生积极踊跃,认真准备,在课内教学的参与中,他们不仅撰写了小论文,制作了集影音、声乐与文字于一体的精美课件,而且其观察视角之新奇,探索思维之活跃都令人赞叹。如在“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内实践中,有的学生参与演讲的《太平天国成败鉴》课题,其形式之新颖活泼尤其令人耳目一新。该课题由三位同学参加,一位扮演剧中人洪秀全,一位以历史评论人的身份与“洪秀全”展开成败原因的辩论,一位则担当主持、解说并随着上述两位在辩论中提到的观点播放课件、同步呈现其中的知识点。就这样,他们以历史情景剧兼辩论赛的灵活形式,以“穿越”甚或“无厘头”的方式,生动再现了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沉浮或探索、兴衰与成败,表演中间还配合、穿插着主持人的旁白及在两位“剧中人”表演性演讲结束后,对所反映问题最后给以进一步的引导、思考及系统性的阐释和提炼,从而令学生在大开眼界之余又有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最终推动他们能主动参与到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去,并在各种参与、体验中不断增加对历史真相的认知、体会与追问。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1.开拓更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

除了现有的撰写观(听或读)后感及实践教学课程论文外,实践教学形式完全可以更加多样化。如在学习研究型实践模式中,可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热点报告,以开拓人文教育的视野。此外,还可开展“红色读书会”引导学生进行经典文献的选读;另外,应注重开展第二课堂如讲课、辩论、师生对话;教师也可参与指导学生进行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的立项及研究。在体验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型网站建设,毕竟,思政类教学网站的建设不必专属学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它同时也应该是学生共同参与的事情,无论在网站维护的技术层面还是在资源吸取的渠道方面,教师或教学部门都应该注重吸取学生的力量,邀请他们与我们共建网站,共同关注思政知识的培育和宣传。此外,除观看影像资料,还可带领学生参观教育基地,参加各项社团活动,进行更广泛的社会调研。

2.突出实践教学的实践特性

实践是产生真知的唯一标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外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着研究性特色过浓而实践性特色相对不足的境遇。为此,基于当下经费、课时、师资等方面资源的有限性,应极力推进现有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力求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党团组织、党政有关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旧格局,在明确责任、合理分工、有机协调的基础上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可行性路径,实现各部门有机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化解资源不足问题,发挥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为了能在育人方面产生更大的实效,还应充分借鉴其他高校的一些方法。如南开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求学生课外从事社会公益工作,以完成3个学时的学习。学生们在做义工中从社会课堂上实实在在触摸到道德法规问题。再如他们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其课外实践教学特别注重学生搞社会调查,要求学生成立10人一个的课程小组,针对问题,做调查,画图表,讲故事,提举措。学生们搞的有声有色。[5]这些实践活动都立意明确,效果显明,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实际之间相结合的重要桥梁。

3.加强教学资源及环境建设

在当今网络信息日益发达的时代,绝大多数高校已专门开辟了自己的红色网站,在网上与网下的交互联动中实现了资源最大化的共享和信息最优化的传递。但有的高校至今还没有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这不仅严重影响教学资源的汇集和共享,还不利于学生对政治思想教育类知识的关注,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缺少更充分的平台。因此红色网站的建设应当受到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料选编[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463-466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胡 适。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N].独立评论(第150号),1935.

[4] 沈丽巍。论“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75-77.

再现真相观后感 篇三

一、电视新闻为什么要讲求新闻的真的实美

(一)新闻真实与新闻的真实美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知道,“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因而,追求报道的真实性,是所有记者同行的一致目标。但是,由于人们的生活、文化、政治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信息跟事实本身的“真实”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因此,“新闻真实”与“事实性真实”、“整体性真实”、“具体性真实”、“过程性真实”、“即时性真实”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新闻真实的本质是新闻报道与相应的新闻事实的符合程度。真实是传播主体实现新闻传播目标的基础,真实是新闻传播的力量所在,优势所在,真实是满足接受主体新闻信息需求的根本保证。接受主体在获取一条新闻信息后,首先会对其“可信度”进行考量,根据可信度的高低,生产不同程度的共鸣,并以这种共鸣的强弱为依据,衍生出愉悦的感受。而“新闻真实美”正是接受主体对新闻信息的共鸣,并满足所期望的观后愉悦。这种接受主体所期望的观后感受,就是蕴涵在报道之中的美学因素。前不久发生在哈尔滨仓库大火的报道中,有一篇电视新闻记录了一位消防中队的队长在家中休息时得知着火的消息,没有接到归队的命令还是主动参加了救火的过程:首先是消防中队长的采访同期,然后贴的画面中,消防队员脚下鞋和裤子都结了厚厚的冰,镜头往上摇到消防队员手持喷着水柱的消防龙头,再就是他们戴着头盔的身影和被熊熊火光映红的脸庞,充满刚毅目光的眼神。那个雪与火的震撼场面在新闻播完很久都还在我脑海里不断出现,让我感动不已。从这条新闻中不难看出,观众对信息的获取,对新闻报道的采信有一个心理上的期望,决定这种的期望的判断依据,就是受众对所获信息的“美”的感受。这种“美”的基础就是真实。一旦“真实”的前提不存在了,“美感”随之也消失殆尽。这种蕴涵于真实报道之中的,观后期望的满足,就是“新闻真实美”。“新闻的真实美”正是基于“新闻真实”的基础,然后呈现出来的“美”的感受。新闻真实美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在事实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表现手法上,各种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电视新闻,更讲究形象塑造,自然条件的利用,人工辅助设施以及高科技手段的运用。

(二)电视新闻的特质

电视新闻是从电视技术诞生的那天起,就伴随着电视的发展同步发展起来的报道手段,电视新闻的拍摄、制作手段脱胎于纪录电影。电视新闻与平面媒体相比,具有更加直观,更加迅捷的特点。因而,对视觉、听觉上的美感要求比纸质媒体和广播媒体都要高得多。自然,电视新闻对“真实美”的要求也就更高。随着直播手段的应用,电视新闻多用来报道突发事件,直击现场。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电视新闻工作者养成了一个职业习惯———尽快到达现场,尽量多地拍摄素材。因为,重要的现场和即时发生的一切,稍纵即逝!所以,电视新闻的摄影记者往往被告之:先把场面记录下来――不要管画面是不是美、不要管构图是不是合理、不要管光线是不是够明亮……总之,“客观记录”是第一重要的。在广播、电视作为强势媒体的时代,它们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电视节目给什么作品,观众就接受什么。即便有疑义也只能“照单全收”。于是,影视的新闻纪录片颓衍出了“声画两张皮”、故弄玄虚、浮夸和程式化等等诸多毛病。之后,又在收视率压力、商业宣传需要等因素作用下,一些媒体从业者甚至虚构造假。然而,观众即使是在“弱势”的情形下,对新闻真实的要求也没有降低。何况,随着网络等媒体的出现,各种新形式的传播手段进入我们的生活,电影电视不再是“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强势媒体,加上同处于一个层面的电视台,电视新闻节目的同质竞争异常激烈,收视率的成绩直接关系到媒体本身的生存。于是,新闻节目的“品位”,就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致胜法宝。决定新闻电视节目“品位”的关键,就是节目制作者对“新闻真实美”的把握程度。

(三)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真实美

新闻事实本身就具有“美”的属性。这个“美”,并不是记者渲染才有的,也不是因记者挖掘才存在的。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于新闻事实之中的。只不过这种“美”有的明显,有的隐晦。彰显这种“美”的前提是,报道必须以事实为基础。那么,“新闻真实”与“新闻真实美”又是个怎样的关系呢?新闻真实是有其相对性的,它的本质是新闻报道与相应的新闻事实的符合程度。新闻报道的质量决定了接受主体最后的选择。这里所说的“质量”,也就是接受主体对报道真实性的考量结果。于是我们不难得到如下结论:“新闻真实”是接受主体认识新闻事实的基础,也是新闻报道者赖以生存的选择。“新闻真实美”存在于“新闻真实”之中,它的彰显强度,反作用于接受主对于新闻事实的认识,同时,帮助新闻报道者的“美誉度”在接受主体中扩散。因而,我们得出结论:挖掘“新闻真实美”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新闻真实”。最大限度地体现“新闻真实美”是提高媒体公信度、美誉度的唯一途径。也是媒体从业者提高自身品位的唯一手段。

(四)社会各阶层的真实美诉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新闻真实美的诉求也是如此。然而,就新闻报道在实现它的真实美之前,必须经历一个被甄别真伪、筛选择优的过程。特别是在目前,同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择优而取是接受主体对媒体取舍的重要手段。所以,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最大化地实现新闻真实美,是他们服务社会,实现自身劳动价值的职业追求。在科技高度发达,接受主体的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各种媒介不断呈现的今天,社会各阶对新闻真实美的诉求也趋势于多样化。因此,对新闻工作的从业要求也愈来愈高,体现在保证新闻真实的同时,对专业性、艺术性、形式的多样化等方面要求十分苛刻。

(五)受众的审美需求

我们的新闻报道,通俗地说,就是要为受众做好“四解”工作———解释、解读、解馋、解气。解释———对一些社会现象、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科技进展、经济动向等等作出合理的、权威的分析和解释。解读———传达决策者的新政、政府的新政策、传达民声。然而,这种传达不是“简单转达”,而是透过现象,致理解析,达到传情读意的目的。解馋———满足接受主体对于想了解信息的渴求,延伸受众了解信息的途径,扩充接受主体的信息接受量。解气———正确引导受众对某些具体事件的理解,劝解受众采取全理的、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实现和谐的目标。我的理解是,做好这“四解”,就是接受主体对我们新闻从业者职业要求的具体体现,就是他们对我们的作品的审美要求。

二、新闻真实美在电视报道

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虽然,新闻真实和新闻真实美在报道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内容空洞、弄噱头、做有偿报道、玩边缘化、甚至搞虚假报道时有耳闻。究其根源,它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记者个人的素养上的偏差或者缺陷所引起的问题

新闻从业者的个人素质,是实现新闻真实美的主因。报道决策者的认识观念,记者个人的认识偏差、私念、技术缺陷都将严重影响报道的质量和品位,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最令人痛心的事例,莫过于2013年11月广州《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因报道上市公司财务作假内幕被长沙警方跨省刑拘。据他自己交代曾经收受钱财,发表失实甚至是虚假报道,在社会上造成极为恶劣影响,败坏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形象。这一事件的最大受害者是媒体,我们的新闻机构、记者的公信力和信任度遭受到了空前的怀疑。事后,相关部门做了很多努力,对事件的相关责任人做出了严肃处理。但教训十分深刻!

(二)社会环境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如果说,造成新闻报道缺失“真实美”的主因,是媒体从业人员的主观因素。那么,社会环境无疑是外部条件。其中,最有影响的因素是地方保护意识,区域利益或者局部利益等。有的时候,相关领导的意识,往往能左右一个媒体团队的行动质量。还有就是,现行的新闻媒体管理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制约。加上新闻单位的经济考核以“收视率”为唯一依据,这在客观上造成,片面追求“收视率”,甚至为达到某一个收视率标准,不惜放弃原则,用血腥、暴力的元素来迎合一些低级趣味,从而拉动收视指标。

三、在电视报道中如何实践

新闻的真实美自从有了电影技术之后,“眼见为实”便受到了质疑。由于接受主体所“见到的”是一连串活动的光影,而不是真实的本身。加上剪辑技术的应用,还有日臻完善的电脑影像技术的运用,光和影所能营造出来的形象可以是千奇百怪,多姿多彩的。影视语言的多样性也为“记录的光影”添上了神奇的翅膀。也就是说,在现代技术支撑下,电视新闻的真实性也同样受到接受主体的质疑。如何在电视报道中实现新闻真实美,是我们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学习,提高记者素质,提倡探求真实的精神

对于从事信息传播工作的记者来说,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职业素质,求真务实是保证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关键,也是实现新闻的真实美的关键。要加强政治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格遵守宣传纪律,做到守土有责。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新闻宣传工作的首位,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自觉主动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同时,我们还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技术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新闻报道有较强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才能做到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二)营造探求新闻真实美的社会环境

环境对于新闻报道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营造探求真实,追求真实美的社会环境,对于最大程度实现新闻真实美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对于新闻机构来说,需要有个好的机制。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新闻工作者遵纪守法。同时,新闻工作者,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为从业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样才能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时俱进,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第三,新闻媒体单位要加强硬件建设,及时更新设备,引进新技术新观念,形成制度培养人才。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提升技术技能的水平,强化表现(再现)新闻真实美的本质特征的能力

1.如实纪录,真实表达借鉴电影纪实的美学特征,电视新闻在采集素材、制作节目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接近现实,尽可能地用深景深的镜头,尽可能地以完整的“段落镜头”来记录、表达。2.准确判断,合理选择对于新闻摄影来说,不能“导演”,也不可重复。“真实地纪录”也不是无原则地“全程记录”,而是需要记者适时地“捕捉”画面,这种适时性来自合理地选择———正确地选择时间、正确地选择地点、正确地选择角度、正确地选择所要用的器材———正确地、完整地纪录新闻素材。这一连串“正确选择”来自于准确的判断———多方位地分析眼前的细节、合理地预计将要出现的情况、去除干扰因素直达目标。3.懂得合理的规避和保护,适度地褒扬有悖伦理的、有违道德和公序良俗的、过份恐怖和血腥的、涉及色情暴力等有碍和谐的因素,都会压制或者妨碍新闻真实美的表现,应该回避。涉及隐私、儿童、妇女权益等法律规定需要保护的,应该坚决予以保护。而对那些被我们传统文化、道德、审美习惯所肯定的美学因素,要予以褒扬。但是,一定要适度。4.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科学选用设备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新技术不断出现,先进的设备层出不穷。可是,这很容易让人进入一个误区。以为,设备越贵越先进,越贵重就越能保证采访质量。其实,合理选择设备是保证采访质量的重要条件。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不选贵的,只选对的。新闻真实美是蕴涵在新闻事物之中的。但是,如果被忽视,或者说,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那么,这样的报道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晦涩,空洞,甚至不可信。所以,媒体的从业者必须加强学习,加强自身的完善,加强发现美,挖掘美,表现美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职业品位,才能更好地服务观众,实现自身的价值。

再现真相观后感 篇四

电视剧《古今大战秦俑情》观后感

为了这仓促的相逢

我们

已等待了千年

百世修缘

期盼的

难道是

这短暂的瞬间

击碗而歌

苍凉的心曲终究难诉

闻乐起舞

激愤的岂只是世事坎坷

世世修缘的我们

今生依然无缘

无缘的我们啊

在爱之前就知道

爱过之后

等待着的

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奔扑向烈火

今生最后一次回顾

凄凉的一笑啊

是要让你

在今后

每一生都记得

我今世的容颜

《引

第一世——公元前212年,秦朝咸阳。天上流星陨落,击毁秦始皇的制俑现场。秦始皇来此视察,邂逅来此捡流星殒石的冬儿,被冬儿的聪明可爱深深吸引。刺客袭击秦始皇,蒙天放及时出现。冬儿却被误认为刺客。秦始皇爱上冬儿,而蒙天放和冬儿有真心相爱,舞姬妹姜刚开始要勾引皇帝,最后却又爱上蒙天放,得知东渡求仙的秘密后,便以此要挟蒙天放……一段皇帝、将军、舞姬、与民女的四角恋情,最终以冬儿蹈火自焚、蒙天放变成活人俑守卫皇陵而告终,成为记录在秦朝竹简上的一段传奇……

第二世——民国乱世情。阴差阳错,为拍一部电影让这些缘分未了的人们又汇合到了一起,并重聚皇陵。兵马俑蒙天放大闹街市,激发了各自探寻历史真相的欲望,却不知道无意中寻找到了自己上一世的情缘……

第三世——公元2015年,西安。手机、笔记本电脑、互联网络……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兵马俑的考古发现有了重大突破,活人俑却再现江湖。开启皇陵的钥匙,最终却成为一段穿越了2000多年的爱情得到美好结局的最终见证。

两世的悲剧,一世的圆满,三世的爱恨情仇诠释了纯真的爱情。四颗流星相继划过,四个人的命运也就此拉开了帷幕,四个人,就因为同时看到这四颗流星,从此就展开了无法预料的故事……

三世情缘,伴随着四颗流星,漫无目的地看着,最后却早已发现自己已经泪流满面。的确,我很感性,虽然很少体现在表面上。 第一世最后的绝别,狂风呼啸,沙尘漫舞,一切都显得如此诡异,在模糊的背景中,冬儿把不死药喂给了天放。之后,天放与冬儿双双葬身火场,那哀伤凄婉的乐曲,颇让我感动,这就叫生死相随,这种是至死不渝。

关于第二世的内容,依然要提到最后,那个时候,蓝天根本分不清自己是蒙天放还是蓝天,只是用双手抱着已死的朱莉莉,倒在那扇铁门前。或许他们已经融为一体。

第三世是以完美结局告终,我既感安慰也觉得遗憾,安慰的是两人经历三世之苦终于在一起了,遗憾的是还放不下第一世的绝恋,包括天放、冬儿、始皇,还有我没提到的女配妹姜,虽然邪恶,也是个痴情女子。

焚身以火 让火烧熔我

燃烧我心 唱出爱的颂歌

奋不顾身 投进爱的红火

我不愿意 让黄土地埋了我

让我写下诗 让千生都知道有个我

让万世都知道有个你 共享福祸

焚心以火 烫上爱的深烙

燃烧的心 黄土地埋不了我 即使再过两千年,我还会记得你,而且会深深地爱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