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高考复习 > 历史 >

商鞅变法的故事简短

商鞅变法是指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法家著名人物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那么有关商鞅变法的故事有哪些呢?以下是高考家长网给大家分享的《商鞅变法的故事简短》,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商鞅变法的认知更加全面正确。

商鞅变法故事三则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命令商鞅颁布垦草令,进行变法。此时商鞅的身份只是客卿,垦草令是大规模变法的前奏。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掌握秦国实权,颁布第一次变法的一系列法令。公元前352年,商鞅升为大良造。公元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颁布了第二次变法的法令。商鞅变法的内容非常广泛,程度非常深刻,是战国时代最为彻底的一次改革。

舌战群儒

秦孝公认为只有通过变法运动,才能使秦国变得更加强大,于是在秦国广纳贤才,希望能寻觅一位变法人士。商鞅来到秦国后,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在秦孝公的推动下,商鞅开始了大规模的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并没有很快的得到实施,秦孝公刚成为秦国的新一任国君,他怕变法会遭到守旧派的反对。果然不出意料,商鞅变法遭到了以甘龙和杜挚为首的保守党派的反对,商鞅为坚持变法的好处和他们展开了一场论战,就是著名的商鞅舌战群儒。

甘龙等人认为轻易变法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和不安,秦孝公本来才登上皇位,政权不够稳固,如果此时让商鞅主持变法,可能会引起社会的动荡。针对这个问题,商鞅认为,国家的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时代发展做出不同的适合国家国情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国家的发展。商鞅还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比如周朝的灭亡、夏朝的灭亡,都是因为国家制度跟不上社会进步,人民才抛弃了它。对于,秦国而言,变法是唯一的必经之路。

甘龙等保守党派还认为变法要顺应时间,如果秦国一意孤行实行变法,物极必反。就俩人的意见,商鞅认为,秦国此时要想走上富强之路,必须要实行变法。纵观李悝和吴起俩人的变法,都对秦国由借鉴意义。

在商鞅的坚持下,秦孝公看到了商鞅变法的信心和决心,于是商鞅变法在秦国开始展开。

徙木立信

商鞅虽然很快拟定变法条目,但是并没有忙于公布,而是先采取了一个办法,让秦国百姓知道,官府的命令是算数的。这就是徙木立信的故事。

商鞅的国都栎阳的南门,立了一跟三尺长的木头,老百姓感觉奇怪,纷纷围观。商鞅当众宣布,有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的,赏十金。当时金指的不是黄金,而是铜。

老百姓根本不相信这种事情。十斤铜在当时是很值钱的,怎么会搬一根木头就给十斤铜呢。于是商鞅把赏金增加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一个人站了出来,把木头扛到北门。商鞅亲自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官府言必信、行必果。

高考家长网为大家整理的《商鞅变法的故事简短》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您读完之后,已经解决了商鞅变法方面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