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您分享的读《变形记》有感(优秀8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启发。
读《变形记》有感 篇一
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被风吹到哪里,就生活成那里的样子——
幸福的概念是什么———就是一家人一起围在火塘边有说有笑的时候。我想许多家庭的孩子和我一样,我们虽然生活在城市里但是却没有几个人曾经享受过幸福的滋味一样,一家三口从打开电视机到睡觉一句话都没有,哪怕只有一句。‘早点睡吧,明天还要上学’的话都没有。我想幸福在大人们眼里就是让自己孩子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经常用钱来敷衍我们,但是你们真的知道我们最想要的是什么吗,是一份爱,一份父母的关爱。。
想和你们一起去公园玩。一起坐过山车。一起吃一顿你们给我做的饭菜,哪怕只有土豆,白菜,不是一个电话告诉我们;你自己去买点吃的吧,我今天要晚点回家,早点睡,别玩电脑多看点书,背背英语看看数学,读读语文’每天只有这几句话而已……我们是有童年的,我想和你们一起度过一个有许多美好回忆,幸福,快乐,开心,每次想起来都是把笑容挂在嘴边的童年。在我的眼里《变形记》这样的节目就是给那些渴望父母关爱却用错方式的孩子和那些不善言辞无法用言语表达说;妈妈爱你或爸爸爱你的这些父母一个让家长或孩子表达内心想法的平台……每个孩子的变化都是需要蜕变过程和理由的,我们的变化是因为渴望被爱,被关心,被安慰而变化的……这些变化其中必定有二分之一是父母造成的。而那些农村的小朋友可能是因为很小的时候就撑起了家庭的重担,顶梁柱。他们知道好好学习,孝顺父母。懂事。热情。淳朴。用它们善良,真诚的心打动着我们,和身边的每一个人……
阳光背后那期的农村小主人公曾在日记中写道;我见到了我的新妈妈,她很漂亮,很温柔。而我的妈妈却很矮,她经常腰疼,每天都要干很多农活,累的都不漂亮了,妈妈打电话问我新妈妈好不好,我说很好,她给我买了很多好吃的,和礼物送给我,然后妈妈就哭了,她说妈妈对不起你,没有钱给你买好东西,她很伤心,我们家现在很穷,但我很幸福,我很爱我的妈妈,我一定好好学习,赚很多钱,去孝敬他们———这是一篇没有任何修饰的直白的日记,却向我们表达了他对妈妈用语言无法形容的爱。而这种爱,正是我们所缺少的。
我们要像山里的孩子们一样,对自己父母的感情是不需要掩饰的。我们的心中不应该有那一道别人永远迈不进去的门,要敞开自己的心扉,去爱自己的父母和身边每一个人。
读《变形记》有感 篇二
我从没有看到一部小说给我如此荒诞,却又震撼心灵的感觉,除了卡夫卡的《变形记》之外。也许你不会相信,我在初读了《变形记》之时,以为它是一篇寓言或者童话故事——因为它有如寓言或者童话那样怪诞、梦幻般的情节。但当我看完了关于卡夫卡的人生简介的时候,我就怀疑了自己的观点,我开始试图更深刻的解读它,我不相信:一篇普通的寓言或者童话故事能够如此敲响我心灵中的某一鼎钟,而且是非常的震响,乃至我看完它之后许久都没有回到自己的灵魂,语言也已无法道出我此刻的惊愕。
为了回答自己的问题,我又试着再读了一遍。之后,我在想: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之后为什么如此出奇般的冷静,心中想的口中念叨的却还是如何尽快去为资本家效力,如何赚钱养家糊口,以及不这样做的后果问题,难道人生中碰到这样的遭遇竟这样令人不值一提,在这个时代这种情境之下?起码他应该歇斯底里地发狂、哭吼,这是任何人看来都不为过的啊!
我真当佩服卡夫卡的天才写作能力和对生活的经典概括里以至五体投地。他把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群以及来自这些人群的复杂厚重的压力完全浓缩在一篇仅仅三四万字的小说里:小说中的秘书主任即是资本家用人单位和同事的代表,父亲母亲以及妹妹则是家族中所有亲戚朋友的代表,而三个“像是辟邪”的房客则是与己无关但又总喜欢给人以各种眼光的人群的代表,那个老妈子则是与自己似有似无关系的社会人群的代表;而他们的举止言行则正是代表着一直以来都让每个人心力交猝、既不重要又完全可以逼人成疯的外在的无形压力。他那开门见山的开头方式显得是如此的安静和寻常,仿佛人类在他的世界里就是这样发展、变形的;还有那犀利的笔触,看似一湾溪流,实则如一股急湍,冲进我脑海里泛起一层一层的浪。
我开始有些厌恶起来,厌恶这个势力的秘书主任,他何以至无情到只因为格里高尔五年来第一次没有准时坐上火车上班,就亲自出马来家中探问原因呢?如果是出于真正的关心尚可,然而后面的语段告诉我们事情根本没有我们想象中这么完美,秘√高考家长帮★www.kaoyantv.com√书主任是来催促格里高尔上班的,以及告诉格里高尔不上班的后果,他说话的语气是那样的难以令人忍受啊!难道格里高尔的遭遇就没有一点值得他或者公司同情的吗?如卡夫卡在小说中写到的那样:“不知自己生就什么命,竟落到给这样一家公司当差,只要有一点小小的差错,马上就会招来最大的怀疑!在这一个所有的职员全是无赖的公司里,岂不是只有他一个人忠心耿耿吗?他早晨只占用公司两三个小时,不是就给良心折磨得几乎要发疯,真的下不了床吗?如果确有必要来打听他出了什么事,派个学徒来不也够了吗——难道秘书主任非得亲自出马,以便向全家人,完全无辜的一家人表示,这个可疑的情况只有他自己那样的内行来调查才行吗?”
除此而外,格里高尔的父亲、妹妹还有母亲也是让人生厌。尤其他的父亲萨姆沙先生“憎恶这个可怕的东西,屡次攻击它,伤害它,并在最终直接导致了它的死亡”;他的妹妹葛蕾特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敢于接近并关心他,给他一些食物也时常给他打扫房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利益矛盾的突出恶化,葛蕾特也变得懒惰以及厌恶起格里高尔,甚至到了最后还说“对这个怪物,我没法开口叫他哥哥,所以我的意思是:我们一定得把他弄走。我们照顾过他,对他也算是仁至义尽了,我想谁也不能责怪我们有半分不是了”,然而就在这之前的不久也就是他死之前,格里高尔却还在想着他就要向所有人宣布他早就下定的要送她进音乐学院的决心呢!他的母亲呢,虽然试图关心他,但却因为害怕而一直不敢接近,仅有的几次看见,却把她吓得几乎丢了魂;还有那三个房客和老妈子,其实格里高尔跟他们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关系,也并没有妨碍着他们什么,他们却以各种毫无理由的依据排斥着格里高尔。
亲情在没有金钱作为铺垫的基础上既是这样不堪一击了。
以此,我们可想而知格里高尔活得有多么的艰难和没有自由,就连当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也无法顾及,时刻总想着这份“若不是为了我父母亲的缘故而克制自己的话,我早就辞职不干了”的工作,担心着“公司的听差一定是在等候五点钟那班火车,就早已回去报告他没有赶上”,然后苦苦地思索着可以为自己辩解的原因:“说自己病了行不行呢?不过这将是最不愉快的事,而且也显得很可疑,因为他服务五年以来没有害过一次病”,到了最后因为自己给家里带来了太多的麻烦和不便以及意识到来自各方面的排斥,他甚至“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强烈”呢。这是人类应该的做法吗?我想不是的,卡夫卡塑造的这个可悲的格里高尔完全是再现了他自己以及在那个时代的社会基层的小人物的真实生活,也并没有夸张,只是转换了一个角色而已。这就是卡夫卡的天赋所在啊!
读《变形记》有感 篇三
小升初的暑假里,我在舅舅家的书橱里寻出一本书,是卡夫卡的《变形记》。打开书便看到一段话:“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驱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我被深深的吸引了。
哈哈,找到一本有趣的童话,我轻呼一声。很好奇格里高尔这样一个大活人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该怎样来生活。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往下读。一开始觉得一个人从大甲虫的外壳来看世界,很有趣,也很搞笑。脑海里能把文字变成影像,想着大甲虫那滑稽模样就觉得可笑。但是,随着情节的推展,我发现了格里高尔并不是一个幽默的笑料。他在变形之前是一个为生活辛苦奔忙的可怜人,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全部压在格里高尔一个人身上。
他还是一个具有善良、忠厚品性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为了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他拼命干活;为了替父还债,他在公司忍气吞声。能够担起生活的重担,他就是一个有用的人。如果故事没有变形的情节发生,也许格里高尔会一直这样生活下去:努力而辛苦地工作,挣钱,承担家庭负担,最终妈妈康复了,妹妹工作了,父亲的债务也还清了,生活好起来了,再不用委曲求全地受老板的气——辞职,过自己想过的自由独立的生活了。
但是小说没有“也许”,格里高尔变形以后再也没有变回人形,这无疑是一场令人心酸悲剧——他最终以一个大甲虫的形象孤独地死去了。曾经的家庭顶梁柱被亲人无情的抛弃了。父亲恶狠狠的驱赶,妹妹的厌弃,还有那致命的苹果之击都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格里高尔何以承受?何况他还要承受内心的煎熬:惊慌、忧郁、自责、绝望……掩卷不禁沉思,我在思考: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在中国发生呢?
我有些不确定。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久病床前无孝子”,面对生病的父母,尚且还有不孝的子孙,不说精神需求的满足,甚至连吃饱穿暖的要求都不能正常实现。电视的民生新闻不是经常会播出某地的老人子孙满堂却孤苦无依么?当老人健康时候,可以为子孙贡献力量,子孙便依赖老人;当老人生病需要照顾,子孙却以各样理由和借口推诿。有多少辛酸的老年“格里高尔”在哭泣啊!
然而,我又想起很多人间真爱的故事,有背起残疾父母求学的大学生,有割肝救子的伟大母亲,有为了工作而献出生命公安民警和消防员……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迹,又让我眼前一亮:人间自有真情在。他们能够担起自己的责任,用自己的努力,把平凡的自己写成一个大写的“人”!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要担好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角色:是学生就好好努力学习,争取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是工人就好好努力工作,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是公务员就好好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创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只有每个人都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做好自己的事情,我们的生活才会幸福安康,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富强!那样,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中国,没有格里高尔!
读《变形记》有感 篇四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一般把卡夫卡和他的作品归入“表现主义文学”中。
表现主义文学兴起于20世纪初,极盛于20和30年代的德、美等国家。它首先出现在绘画界,是对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画派的反驳。表现主义作家不满于印象主义注重外在的客观事物(如光和影)的描绘,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而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要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和真理。他们深受康德的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描写人们的主观世界、直觉和潜意识,用特殊手法来反映现实世界。表现主义文学在诗歌、小说、戏剧各领域都产生过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卡夫卡是小说领域的杰出代表。卡夫卡一生写过不少短篇小说,有许多生前没有发表过,《变形记》是发表过的。国外的文学评论家在他们的著述中经常论及《变形记》,认为它是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中一篇颇为重要的作品。它的重要性在于,深刻而尖锐地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一些带本质性的问题,譬如普遍存在的人的“异化”现象,譬如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时刻都有的灾难感,譬如人与人之间不能理解、沟通的孤独感等等。
著名外国文学学者袁可嘉先生指出:“现代派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4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的扭曲和严重的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己4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这4种关系的全面异化是由现代资本主义关系的腐蚀作用所造成的,它们是在它的巨大压力下被扭曲的。现代派文学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也正在于此。”(《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前言》第5页,袁可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我以为,袁可嘉先生的这一论述是深刻的、全面的,抓住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本质特征。循着这样一种思路,我们来分析一下《变形记》的思想内容。
先看《变形记》中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揭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应当是部分与整体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但自从有阶级以来,这种关系就不断地处于摩擦、冲突、对立之中;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历史阶段之后,随着工业、科技的高度发展,物质的不断积累,人与社会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人不再是社会的主人,而异化成了物、动物、非人。
正如马克思给“异化”所下的定义那样:“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目睹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他在工伤保险公司工作时,接触了许多被劳动致残而一贫如洗的工人,使他认识到“富人的奢侈是以穷人的贫困为代价的”,下层人民越来越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正是卡夫卡创作《变形记》的时代、生活背景。18、19世纪的作家一般是从社会人的角度去揭示、批判具体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如专制政体、官僚政治、道德堕落等等,目标比较具体明确。而卡夫卡这些现代派作家,则是从个人的、人性的角度去揭示和否定整个社会,目标是笼统的、抽象的、全面的。这就比现实主义作家的揭露更加尖锐、彻底。
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大甲虫,造成人变虫的深层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公司老板严密地统治着整个公司和每一个雇员,秘书主任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员工的行动,就连医生也是一味站在老板一边,从不会为员工说话。职业呢?是旅行推销员,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饮食很差又不定时,由于工作关系,连个知己的朋友也没有。弄得晕头转向,“痴痴呆呆”。
格里高尔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份职业。这环境是具体的,但更是抽象的、普遍的,绝大多数人所每天面对的。人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成为工具、成为“非人”。人变甲虫,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锐地表现了社会与人之间一种可怕的“异化”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社会是强大的,而人是被动的、软弱的。
读《变形记》有感 篇五
《变形记》是一篇短篇小说,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著作。
小说的主人公格雷高尔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长年累月到处奔波,努力赚钱养活家人。在一个普通的早晨,他从不安的睡眠中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时更令他深感不安的倒不是自己身体的奇怪变化,而是没能按时赶火车去上班。他的`父母和妹妹看到他在早晨7点之后还没有走出自己的房间,都感到极度惊讶。然而,尽管他竭尽全力,也没有成功起来。随后,公司里的经理亲自登门询问他迟到的原因,并且威胁说,如果再不立即去上班就开除他。在家人和公司经理的催促下,他挣扎着起床去开门,可是他的身体变化越来越大,起初还可以说话,但终于完全丧失了人的声音,整个人彻底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的新形象吓跑了经理,几乎吓昏了母亲,于是被父亲粗鲁的用手杖赶回了自己的房间。从此格雷高尔被关在自己的房间,因为家人看到他的感觉只有恐惧和厌恶。他成为家人中的丑闻,成为亲人们的累赘。格雷高尔心里仍然希望自己能够好起来,重新担当起养家的责任,但是由于他一直没有任何起色,家人不能容忍他了,妹妹公然宣称人不能和动物生活在一起,而他也由于长期不吃东西,最后悄然死去。
《变形记》的故事告诉我们,当家人发生变故的时候,我们要勇敢面对,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帮助他,而不应该觉得他是累赘而去抛弃他。反观格雷高尔,当他在早晨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变成一只甲虫后,脑子里想的仍然是自己的差事,想着家人,而不是自己所遭遇的厄运本身。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充满了对家人的热爱,一直希望重新好起来去承担养家的责任,去帮助家人实现他们美好的愿望。
通过读《变形记》这篇小说,我也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格雷高尔一样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在遭遇困难面前,不被困难所打到,首先想到的还是自己的责任。《变形记》是一篇杰出的短篇小说,我建议大家去读一读。
读《变形记》有感 篇六
当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甲虫之后,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工作,几次写到火车开车的时间。当家人开始催促他提醒他,他想到的不是向家人求救,而是极力掩盖自己的现状。当他忍不住向老板派来的人抱怨后,父亲的紧张和补救,让他马上软了态度。他一心为家里着想,也担心他垮掉后家里的生计该怎样维持,他以为家里不能缺少他。也许,被别人需要才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当他看到,以往萎靡的父亲,僵硬神气地穿着制服,他心底是落寞的吧。当全家人开始放弃他变成人的希望,搬走他屋子里的东西时,他的悲哀他的愤怒,他拼命护住那幅画,而那幅画,是他作为人时,作为自己时,最真切的热爱吧。当他被父亲的苹果重伤,他对过往的留恋是否彻底被打碎了呢?开始麻木,这样少了精神上的痛苦,被那个完全不看重他的女仆戏弄,对他而言也是无关紧要的了,都被爱的人伤害至此,还有什么呢?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他的妹妹吧。她是他最温暖的希望,她的'小提琴里包含的,也是格里高尔最美的梦想,他只是想爬近一点听一听呀,想请她单独为他拉一拉呀,他亲爱的妹妹!
文中他妹妹的变化,很令人深思。一开始,她把甲虫当做她亲爱的哥哥,细心照料,可她不愿见那只甲虫,为什么不愿呢?因为这会拆穿她的幻想,在她的想象中,她的哥哥依旧是哥哥,不可能是这只丑陋的甲虫。格里高尔会主动藏在沙发底下,他不是觉得自己丑,觉得自己恶心,他只是想,她的妹妹看见他这样会伤心的。这样体贴的格里高尔真让人心疼。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家人慢慢接受了现实,她妹妹也渐渐放弃了哥哥能变回来的希望,也对格里高尔越来越潦草。她在照料格里高尔的过程中,得到了一种被需要的优越感,她觉得自己是“专家”,格里高尔是弱者。所以当母亲插手时,她才会那么愤怒。他们渐渐忘了格里高尔给家里创造的一切,只认为是格里高尔的突变让全家陷入困境。
格里高尔死后,一家人终于请假出去休息,他们终于发现一切没那么糟。也拥有了另一个希望:让妹妹嫁个好女婿。
也许一个人终将被他光辉的过去困扰,跌入谷底时,最大的希望就是回到过去,这希望开始带来动力,慢慢变成失望和不满,最后成为折磨自己的心魔。直到那个光辉的过去完全死去,生活才以它真实的面目现身,一切没那么好,也没那么糟,生活也还有其他值得期待的东西。
可怜的格里高尔,把一切献给家人的格里高尔,最终被家人“杀死”。人在多少时候,担心的是别人,被别人需要,可能真的挺重要的吧,这是存在的价值?那人若变成甲虫,又该为什么存在呢?爬上墙更快活的行动,吃自己喜欢的食物,或者只该缅怀为人日子里的种种记忆?
人变成甲虫,细细想来,还真是可怕又悲哀。
读《变形记》有感 篇七
泰晤士河上的游轮夜夜笙歌,华尔街里的人们挥金如土,善良的格里高尔日夜奔波。在那个纸醉金迷的年代,又究竟有多少个格里高尔?
背负着偿还父母债务,帮助妹妹完成音乐梦想的重担,格里高尔不得不常年在外奔波,旅行带给他烦恼,饮食又差又没有规律,打交道的人不断变化,没有一个交心的朋友。他选择接受这所有的一切,并努力工作。可当他在一个平凡的早晨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后,所有的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的暴怒,妹妹和母亲的渐渐嫌弃老板的抛弃,让格里高尔一点点寒了心。他所爱的家人在搬家时选择丢下他,格里高尔终于在一个寒冷的夜里含恨而终。而他的家人们则重新开始了没有他存在的新生活。
在资本主义社会阶层制度下,人性异化,亲情变质。这是一个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性倒退的时代。这是一个光鲜的时代,也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崭新的时代,但我依旧怀疑亲情会过期。
镇上有个90多岁的老奶奶,久病在床,七八个子女之中,仅一二人仍尽着自己的义务,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确实如此。我们总是对别人礼貌,关心着朋友,为陌生人感动,却总是忘记为亲情保鲜。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的步伐太快,为生活忙碌忘了好好去爱。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思维太快,信息飞速更替,我们忘了认真生活。我不想顾虑太多,我只想轻轻爱,浅浅笑,稳稳走。
无论别人如何,我终究不是格里高尔。人生如梦,我投入的的确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我相信生活是一片光亮,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只愿能够在这个大大的世界里守护心中小小的爱。
读《变形记》有感 篇八
在我看来,文学中最有趣的一环绝对是“文人相轻”这个部分,初次对《变形记》产生兴趣,是因为某个文人(具体名字早已忘却)猛烈抨击卡夫卡和他的变形记,但在狱中读后痛哭流涕,感同身受——究竟是什么样的作品能够做到?
一觉醒来,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甲壳虫,读惯了现实主义,初读并不适应,暗自揣度作者会不会以“格里高尔从睡梦中醒来,看着窗外的暖阳”之类的作结,但是天才的思维从来在于打破固有格局(或者说是我思维太僵化),格里高尔最终也未能变回原形,以甲壳虫的身躯死亡。这让想起了《飞行家》中的一篇(实际上两者没有任何相同,只是我思维的漫游),同样的魔幻,不解释任何原因,而在于结果,在于阅读体验。只专注于读同一类别,就会失去其它的可能。
变身为甲壳虫看似荒诞不经,与现实脱节,但其实它可以是任何事:一个人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变为异类,都会遭到驱逐,哪怕毫无杀伤力。亘古不变的是人性,事件千差万别,但仔细想想,背后所折射的人的欲望与心理却十分相似。大师们塑造人物与庸者不同在于他们对人物的拿捏恰如其分,不过火也不包庇,那些人物的小心思或者隐匿的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性格,都被刻画得细腻又了然。纵观萨姆沙一家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切都如此合理却又让人生畏。
格里高尔开始习惯了作为虫子的生活,在天花板上爬行,希望家具被搬走,在母亲点破,认为他失去人的尊严后开始羞愧。第一次读时认为确实是母亲说得对,但此时回想又不禁怀疑,在没有希望回到原样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让自己去习惯?这是矛盾,是选择作为一个人正大光明还是接受现实渴求生存,换了那些光辉伟大的形象必然寻求办法,失败也会愤然赴死,但是普通人呢?这不是道德的变质,是命运的捉弄,格里高尔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只是因为命运的捉弄而成为异类,他既没有做错,为什么不能选择活着呢?一个必然发生却又无解的矛盾,只能依托个人价值观来进行选择。后来的格里高尔开始埋怨家人,埋怨他们的照料的粗心,再到最后格里高尔自责与伤心,毫无生机力,并就此死亡。除却重伤,他自己的心里的绝望也是致死的原因,他明白他已经成为了拖累,并被当下的家人所抛弃,他已经一无所有,而且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所以他死了,如此突然地离去。
我所认为的故事高潮是在客厅的争执部分,所有矛盾都在瞬间爆发。往日埋在心里的怨气在瞬间脱口而出,记忆最深的是妹妹的'表达,大意是“如果是哥哥的话,不会选择拖累大家”,人类的自私在此展现。但若怀揣“同情之理解”呢?常年照顾一个卧病在床的人何曾又不使人疲惫生怨?何况是一个无法交流的甲壳虫?看到格里高尔的尸体,家人们是难过的,但更多的是解脱,结局处大家都各自请假出外游玩,并感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不可限量,他们又充满了希望,生活又重归于平静,是另一份活泼气象,好似大病初愈,而格里高尔便是他们的病,如今便是另一份开始。
要读懂作家,先要读懂他的经历,这只是初读的一些愚见,期待二刷带来的重新的体会。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