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如何培养语文语感最新3篇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下面是漂亮的高考家长帮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如何培养语文语感最新3篇,希望能够给朋友们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如何培养语文语感 篇一

一、 创设情境,循境入情

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其思想感情无不融化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因而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情感,循境入情,使朗读感情到位。

1、 音乐渲染情景,促使朗读到位。

教《艾滋病小斗士》一课时,由于学生年龄小,对艾滋病了解较少,朗读时往往缺乏真情。于是我们在教学前让孩子们搜集了有关艾滋病的一些资料,在教学时通过放录像让孩子了解小小的恩科西是如何同艾滋病魔做斗争的,同时配上一段悲凉的音乐,为孩子创设了感人的情景。然后进行反复朗读,从而感受恩科西的坚强,真正理解“斗士”的含义。

2、 图画再现情境,帮其读出味来。

《瀑布》是一首自由活泼的新体诗。但诗的语言洗炼,很难理解,教学是用图画再现,以看图为手段,引导学生按顺序了解图意,抓住重点、特点、体会画面的情景,再图文对照,层层展开,以图悟文,文情画意,图文结合分节朗读。通过看图,让学生反复朗读,找出作者观看瀑布的位置变化,然后给诗分出层次,将画面摄入脑海,充分调动形象思维。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和体会作者看瀑布的心情,让学生体会作者赞美自然风光、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操,从而读出味来。

二、 激发情趣,以趣浓情

兴趣是学习的火种,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重要推动力,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浓厚的兴趣,能有效的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蕴藏的学习潜能,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更要注意激发情趣,以情激趣,以提高学生朗读效果。

1、 演读,激发情趣。

演读,就是让学生扮演角色,边读边表演。郑种朗读训练形式活泼,深受学生欢迎。例如:课文《九色鹿》,可以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排除课本剧,扮演角色进行表演朗读,学生的兴趣很浓,朗读的效果也明显提高。

2、 赛读,激发竞争。

赛读是一种有趣的朗读训练活动。如“接龙赛”,就是按顺序从头开始读,谁读得稍有毛病就立刻请他停下,换人接下去读,谁读的最长就表示谁读得最好。又如“朗读(背诵)擂台赛”,如果哪个同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就在名字下插上一面小红旗,一月评比一次,看谁的红旗多。同学们为了得到更多的红旗,朗读的劲头也就更大了。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组织不同形式的比赛,可以组织寓言朗读赛、散文朗读赛和看图复述等竞赛。

3、 赏读,提高品位。

佳作百读不厌。赏读课文,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陶冶情操,发展语言,提高品位。如朗读古诗,除了应注意学生吐音清晰外,还要注意读出节奏感。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欣赏,而且学生的模仿性特强,所以教师示范朗读,一定得先深究教材,吃透课本的主旋律,把握准情感基调,又要掌握课文情感的发展变化,对课文各个阶段,各个部分的不同情感,采用不同的读法。

三、 增强语感,明文传情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学除了要严格的进行语言规范训练,使之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中能一挥而就,写出合乎规范的语句及文通句顺的文章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训练语感。因为,不少文学作品内涵丰富,含义深刻,很多语句的意思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有加强语感训练,使之有了对于语言文字的精确、细微、敏锐的感受能力,才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笔随心转而无不中节”。

那么,小学生怎样通过朗读,训练语感呢?

1、 在边比较边朗读中增强语感

对词语、句子的透彻理解,能增强语感。同样,对标点符号的理解是读出语气语调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标点符号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进行比较,有了正确的理解,更能增强语感,而起到名义传情的作用。

2、 在边推敲边朗读中体察语感

在朗读指导中,还应该抓住一些实词进行推敲,帮助学生体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感情色彩。如《火烧云》一文中,作者写火烧云上来时霞光的颜色,是这样写的:“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天空着了火。”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推敲,体会作者在写霞光的颜色时为什么用一个动词“烧”字,而不是一个表示颜色的“红”字呢?这个“烧”字用得好!它既和课题“火烧云”相照应,因“烧”起来的火一定是红颜色的,又表示“火烧云”的颜色是红的,还突出了“火烧云”上来时的动态,以及“暖烘烘”的感觉。真的,学生通过“烧”“红”的反复推敲,体察语感,读起来似乎真有“色彩鲜艳,欲欲跃动,暖烘烘”的感觉。

3、 在边体验边朗读中领悟语感

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同样原理,朗读文章则情满于文。《飞夺泸定桥》一文,作者为了表现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泸定桥的场面是这样安排的:13根铁链组成,两边各有两根,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几根铁链。水流的描写是: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三峡里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飞溅起3米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让学生通过想象体验,明白情由,从而就能读出语感、表达真情。

如何培养语文语感 篇二

阅读教学的三方面语感体悟

1.形象生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选编的课文语言生动形象,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体会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让学生细细品读。学生根据文中作者绘声绘色的描写,能再现文中一些精彩的画面,勾勒出文中人物的大致轮廓,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感觉。九年级上册《故乡》中对“杨二嫂”的描写:高颧骨,薄嘴唇;圆规式的姿势;鄙夷的神色;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等。通过这些语言文字的描述,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可笑、可气、可恨而又可怜的人物形象。

2.情感丰富。阅读教材文本时,透过文中的语句,感悟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中蕴涵的境界。学生阅读教材文本时,通过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品味这些语言文字的魅力,感触文中人物灵魂的深处,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杨修之死》一文中,作者通过六个小故事,写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遭到曹操的忌恨,以至引来杀身之祸。通过杨修之死,揭露曹操的虚伪、奸诈,下令“厚葬”杨修,收买人心。

3.意蕴深刻。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能够领悟出文章所蕴含的深意。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语言凝练,语句含蓄,另有深意,有的作者将深刻的思想蕴含在所描写的事物中。韩愈的《晚春》中诗人通过“草树”“知春”“斗芳菲”的场景描写,写自己珍惜春天的大好风光;“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珍惜时光的有心人的。文章中的许多语言含蓄,有深刻的涵义,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出其中蕴含的内涵,还应将作品的意蕴开拓及延伸。

训练语感先从语言文字入手

人类借助语言文字传递着渊源流淌的文化及思想。初中语文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语言是维系“教”与“学”之间的纽带。一节好课,就像欣赏一幅幅精美的画,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陶醉其中;又如一首乐曲,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因此语文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课堂语言具有艺术性,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要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必须有丰富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开启学生思维,让他们跟随教师的语言,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遨游知识的殿堂中。初中语文教师语言要准确、凝练,这是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要求。教师表达不清,必然不能准确表达出文中蕴含的情感,甚至会对学生进行误导,引起学生理解上的错误。因此,教师分析教材文本、讲评作文、概括主要内容、归纳主题,应切中要点。教师精辟的语言,学生的疑惑。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学生深深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赞美母爱,却不能体会作者悔恨之情———子欲养而亲不待,懊悔自己对母亲不解。通过教师深入的分析,学生能母亲对儿子的挚爱,儿子的“暴怒无常”母亲临终前,仍不忘有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从而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易于学生理解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营造形成语感的环境。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

1.积累知识,提升感悟能力。语感包含语言文字正确的理解,也包含运用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表达一种心情、见解、思想等。教师培养学生语感应从积累字词入手,丰富他们的词汇量,提高他们对字词的感悟能力。郦道元的《三峡》一文,文章以凝练、生动的语言,写出了三峡险拔、秀丽的美景。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水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景象。一百五十余字,把三峡万千景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描绘出景物的神韵,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要借助已有的知识与体验去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实践与知识形成语感的基础。学生应多积累知识,将积累的这些语言材料转化为自身的语言,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

2.反复朗读,提升语感。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读,然后进行思考,能激发他们的语感。教学《隆中对》一文时,教师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初读文章,排除语句障碍,进行初步感知。然后让学生诵读文章,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读课文,要注意文中的人物语气、情感的变化,把握句子间的联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文中重点语句,体会文中人物,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更丰满。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实在让读者佩服。总之,培养初中生语感需要他们多阅读、积累,不断充实已有的语文知识。只有多读、多训练,才能驾驭语言文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计划、科学、合理地训练学生的语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培养语文语感 篇三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化的高度统一,因此,学好语文对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来说是最起码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最重要的路径。《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从优秀的篇章中感知、积累、丰富语感。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最丰富的语言,鼓励学生读背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

1、听说结合,感受语言魅力,培养语感。

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鉴于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举行了课前美文欣赏活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接收优美的语言,经过大脑的加工后,对听到的美文进行评价,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在教学中要积极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语感。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2、读写结合,培养语感。

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

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加上自己的理解、看法及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行必要的练笔,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

3、勤记多背,积累知识,丰富语感。

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显而易见,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初中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不足,实践经验有限,所以,勤记多背,积累知识,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将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二、在语文实践中领悟、分析,培养语感。

由于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

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的深层把握,使主体的神与客体的神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在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时,我让学生分析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这两句话与注解的话顺序不同。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这是强调作用,表示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了避雨的地方,在山野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时心情会是何等欣慰?这种乐趣不是身临其境的人又怎么体会得到?从而体现这首诗的旨意。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久之,则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三、对积累的语文素材吸收、加工、运用,培养语感。

这是培养语感的高级层次。积累如吸气,运用如吐气,只有吸够了气,才能吐出气。因此它的完成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积累的知识来获得,除此教师必须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鉴赏,能够惬意地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这需要学生与文本对话,需要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沟通,需要学生与作者在心灵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会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才能抒发读完文本后的独特的情感体验。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