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小伙伴们精心整理的《三峡之秋》教案优秀9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篇一
14*三峡之秋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难点 :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 搜集关于三峡的资料 录音带
一、导语 :
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资料。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指导朗读
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读。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结束语:
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丽,学习作者这种写作方法,使自己的文章也变得条理清楚。
五、作业 :
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三峡之秋》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 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祖国山河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师生共同交流课下搜集的关于三峡的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照片,也可以谈谈自己游览三峡的感受。 教师酌情补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预习得到的收获。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下列特点:
早晨: 清新而明净 明朗
中午: 热烈
下午: 平静、轻缓
夜: 沉沉欲睡 惊醒
3.朗读课文
三、深入学习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课文是如何具体地写三峡一天中的美景的?把你喜欢的句段找出来,读一读,加以体会。
2.学生自学,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讨论结果。
4.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观看三峡风光片。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略读课文仍要放手让学生自学。导入新课时,师生共同交流课下搜集的关于三峡的`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照片,也可以谈谈自己游览三峡的感受。第二步,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预习得到的收获。深入学习阶段,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课文是如何具体地写三峡一天中的美景的?把你喜欢的句段找出来,读一读,加以体会。最后观看三峡风光片,增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篇三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祖国山河的美丽。
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峡之秋》教案 篇四
之四
佚名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三峡。(看录像)看后简单说说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去三峡旅游过的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一谈。
二、检查预习
读生字:橘(橘树)驳(驳船)
学生互相解词:
摇曳:摇动。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三、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在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4)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小结:本文语言流畅、优美,请你读读你喜欢的段落。
五、指导朗读
1、朗读的时候还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2、朗读练习
附:板书设计
14 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色而透明
夜晚——长江宁静
峡谷神秘
小学五年级语文《三峡之秋》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祖国山河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师生共同交流课下搜集的关于三峡的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照片,也可以谈谈自己游览三峡的感受。教师酌情补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预习得到的收获。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下列特点:
早晨:清新而明净明朗
中午:热烈
下午:平静、轻缓
夜:沉沉欲睡惊醒
3、朗读课文
三、深入学习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课文是如何具体地写三峡一天中的美景的?把你喜欢的句段找出来,读一读,加以体会。
2、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讨论结果。
4、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观看三峡风光片。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略读课文仍要放手让学生自学。导入新课时,师生共同交流课下搜集的关于三峡的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照片,也可以谈谈自己游览三峡的感受。第二步,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预习得到的收获。深入学习阶段,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课文是如何具体地写三峡一天中的美景的?把你喜欢的句段找出来,读一读,加以体会。最后观看三峡风光片,增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峡之秋》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新世纪”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之(母亲河)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通过认真细微地观察与体验,抓住了长江三峡中秋这一天中自然景物特点的变化,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国母亲的赞美之情。
设计思想
课标中强调: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学生进入六年级后,在阅读中感受、理解、分析、鉴赏的能力都较之以前有大幅度的提高,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并依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状况尽快查漏补缺。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设法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去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分析、品味文章的意境,去感悟作者要抒发的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母亲的炽热之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手法,通过反复吟诵、领悟作者精美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在今后的语文实践中去自觉地学习使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能力目标
(1)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培养写作能力。
三、方法目标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四、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领略三峡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抓住三峡秋天特点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理解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背景信息。 学生:阅读课文;从网络或书本等地方搜集、整理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播放三峡图片导入
1、同学们想不想旅游啊?今天我们就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
2、简单介绍三峡的有关资料。
3、欣赏三峡图片。
4、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点评:这样的导课设计通过展示三峡的图片,交流有关三峡的信息,使学生初步了解三峡的地理位置与景观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要求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到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相关词语。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画下来,写一写喜欢的理由,并试着读好它。
2、全班交流
(1)交流生字、词语的读音。(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2)交流文章的写作顺序。(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晚)
【点评:这样设计使学生在整体阅读中扫除障碍,理清思路,有助于教师依据学生的学情需要指导阅读,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理解、想象、感悟,在美读欣赏中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进一步感受文章所描写的景色美,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魅力。】
二、品读欣赏,感受三峡秋景美
1、理清文脉。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作者就是按照从“早晨——中午——下午——夜”的顺序描写三峡秋天景色的。同学们再看看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1)扫读1、7自然段,思考这两段的作用。
(2)交流。
(3)反馈、指导。(第1自然段是写三峡秋色的,是总体写,在文中起“总起”作用。第7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与文章第一句“时令已经是秋天了。”相呼应,具体说明了作者所观察到的三峡之秋的时间。)
(4)划分段落,找到重点。
2、按时间顺序学习作者是怎样具体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三峡之秋景色的。
(1)自由读文(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笔下三峡之秋早晨的景色。 学生边读边圈点批画优美的词句,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色画面,体会作者是怎样抓景物特点的。
(2)同桌交流。
(3)反馈。小结:露水闪耀 峡风凉 绿叶金实 明丽 早晨,三峡秋色的特点(用一个词概括——明丽)。
(4)品味感悟,问题:为了突出“明丽”这一景色特点,作者怎样描写所观察到的早晨三峡的景色的?突出写什么(露水阳光)?为什么?(露水、阳光都直接与“明丽”有关,最能表现“明丽”这一特点。)
(5)指导朗读。师:你们觉得怎样才能表现三峡之秋早晨美丽的景色?才能突出秋色“明丽”的特点呢? (自由朗读 同桌读 指名读)
(6)小结学法: ①自由读,圈点优美词语,想象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怎样抓景物特点的,特点是什么? ②小组交流。 ③设计本自然段板书内容。 ④品味感悟作者的语言(重点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 ⑤感情朗读。
3、自主、合作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问题: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中午、下午三峡秋色的? 中午,群峰披金甲,阳光在水面跳跃,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呼啸,三峡充满了秋天的热烈。(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江水写得活灵活现,充满生气。) 【点评:课文描写中午、下午三峡秋色的两个自然段与早晨的段落相似,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合作交流,学完后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检测就行了。】
4、共同学习第5、6自然段。
(1)自由读文5、6自然段。问题:课文描写三峡夜晚的景色主要写了什么(渔火、灯光和月色)?
(2)课文是怎样描写渔火、灯光的?(默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优美的句子认真品读。
(3)课文又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按刚才的方法自学第6自然段)
(4)反馈自学第6自然段的情况。问题:三峡的月色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有什么不同呢? 月亮 很迟很迟 月光朦胧 宛如一块巨大的磨平的云母石(让学生查字典或教师帮助解释) 清冽的光辉,像„„;又像„„
5、读第7自然段 。问题:这一段中“这一天,正是中秋”可不可以去掉?(不可以,因为第6自然段写的是三峡的月色,月色又是三峡秋色的重要方面,这一段与文章开头一句相呼应。)【点评:在本设计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去引导学生感悟、分析、品味文章的意境,去感悟作者要抒发的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母亲的炽热之情。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去体会文章中的景物美、文字美、情感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1、在这个成熟的秋天,假如我们现在就坐在一艘游轮上,正行驶在长江三峡,谁愿意当向导给大家介绍一下美丽的三峡风光?
2、谈学习感受。 【点评:这样设计首先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主体思想达成共识,同进也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在学生自由理解、表达的过程中,也是对作者个性表达的理解和尊重。】
四、课后拓展,积累语言
1、搜集有关三峡的美文与诗词。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家乡秋天的景色。
【点评:教材是例子,借助教材打开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所大力提倡的。《三峡之秋》一文有着如诗般的语言,引导学生背诵积累、模仿写,这样把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将从本课中积累到的语言作一次梳理,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思考与感受。】
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峡之秋》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三峡之秋
教学要求:1、积累词汇;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作顺序;
3、了解三峡景物的特点;
4、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
2、准备三峡的风光片VCD,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生介绍三峡
你们对三峡了解多少,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学生根据课前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
1、可以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老师将学生找到的地图投影,让学生介绍: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主要景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还可以让学生介绍其他资料。
3、引导背诵描写三峡的古诗,如:《早发白帝城》
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看三峡?感受一下?教师播发三峡VCD
三、新授
看了刚才的影片,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那么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大家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
2、指名朗读,纠正读音,师生评议。思考,回答: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的?
3、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课文写了三峡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哪些主要景物?写出了三峡什么特点?
组长注意做好记录。
4、集体讨论汇报交流,师做好板书。
5、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师生评议。
6、思考: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开头总写三峡的秋天;结尾点明具体时间)
7、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配乐朗读: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段。
四、小练笔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尚湖秋景》。
写完后,出示一到两篇交流。
五、作业 :
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今天领略到的三峡的景色介绍给爸爸妈妈。
关于三峡之秋教案(精 篇八
【欢迎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您此行的导游,很荣幸能够陪同您游览壮美的长江三峡。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_旅行社欢迎各位朋友来到长江三峡观光旅游。我姓x,是_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大家可以叫我“x导”。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在长江三峡旅游期间,×师傅和我十分荣幸为大家提供服务!大家在此旅游,能够把两颗心交给我们:一颗是“放心”,交给×师傅,因为他的车技娴熟,有12年的驾龄,从未出过任何事故;另一颗是“开心”,就交给x导我好了。旅游期间,请大家认清导游旗的标志,以免跟错队伍;还请大家记清集中和游览时间,以免因一人迟到而影响大家的活动。大家有什么问题和要求请尽量提出来,我将尽力解决。最后祝大家这次旅游玩得开心、吃得满意、住得舒适。谢谢!“三峡天下壮,请君乘船游。”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船顺流而下,走进三峡。
【简介】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长河,也是仅次于非洲尼罗河、南美洲亚马孙河的世界第三大河。它起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沱沱河,自西向东贯穿中国腹地,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华夏古老文化。长江在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被境内的大山所阻挡,它横冲直撞,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峡谷——长江三峡。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经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到达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全长193公里。
可是,您知道吗?在地球的另一边,还有一条著名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虽然它和我们的三峡一样,都是造山运动的产物,都有一条河流穿峡而过,但是科罗拉多峡谷却没有中国三峡的山清水秀,并且不能通航,更没有全球最大的水利工程,难怪众多的美国朋友都要不远万里来中国一睹壮丽的峡谷风光。
【瞿塘峡】
我们乘船顺流而下,首先经过的是我们每天都在触摸的瞿塘峡。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不妨掏出一张10元的人民币,在它的背面就是瞿塘峡峡口的标志——變门。瞿塘峡上自刘备托孤的白帝城,下到古文化的宝库巫山大溪镇,全长只有8公里,是三峡中距离最短、航道最窄、最雄伟壮观的一个峡。瞿塘虽短胜景却不少,像古栈道、孟良梯、风箱峡等风景都错落在峡道两岸;此峡中还有神秘的古代巴人悬棺遗址。船行至瞿塘峡出口处就是大溪古镇了。考古工作者先后对这个只有200多户人家的小镇进行过三次发掘,发现古墓208 座,经碳同位素测定,这是一处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一发现证明,长江和黄河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古文化的发祥地。
船过大溪,就看不到怪石嶙峋的峭壁了。像我们现在经过的这种比较平缓的河谷丘陵地带,地质学上称为宽谷。大宁河宽谷和香溪宽谷,就像乐曲中的过门一样,将三段峡谷连接成一首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长江三峡交响乐。
【巫峡】
离开雄伟的瞿塘峡,我们将进入秀美的巫峡。我们都知道,巫峡是以幽深秀丽而闻名的,而其中尤以那排列在大江两岸的巫山十二峰为最。这十二峰全由石灰岩组成,高出江面千米左右,屹立在峡江南北,有的如凤凰展翅,有的形似画屏,有的峰若聚仙……千姿万态,引人入胜。
江北六峰联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北岸的集仙峰(剪刀峰),在它下面的岩壁之上,隐约可见六个大字:“重峦叠嶂巫峡”。其他五峰依次是松峦(帽盒峰)、神女(望霞峰)、朝云、圣泉、登龙。
南岸六峰中,在船上能够见到的只有飞凤、翠屏、聚鹤三峰,净坛、起云和上升三峰则必须从长江的支流青石溪上溯15公里才能望见。因此,宋代诗人陆游有“十二巫山见九峰”的诗句。
巫峡全长45公里,西起巫山大宁河口,东到湖北巴东县官渡口。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就像长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在这一幅幅风景画中,主角当然就是我们的巫山十二峰了。说到十二峰,您一定会问哪个是神女峰吧?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在江北岸的山顶上有一尊人形的石柱,好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在遥望江面,那就是著名的神女峰了。别看它只是一块只有6米多高的石头,可早在20__ 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因为楚国著名辞赋家宋玉的《神女赋》而早已闻名天下了。
船一路行驶,我们现在来到了香溪口。在这里,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位著名人物:一位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位是汉代的王昭君。传说有一天,昭君在溪边洗脸,无意中把颈上项链的珍珠散落溪中,从此溪水清澈见底、芳香四溢,水中含香,所以人们就把这里叫做香溪。听当地人说溪水不仅香甜可口,而且还有美容和养颜的功能呢!
【西陵峡】
从这儿,我们也就进入了长江三峡的最后一个峡——西陵峡,它全长76公里,终点是宜昌的南津关。西陵峡在以前是以险而著称,有句行船谚语说:“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说的就是西陵峡中最危险的三个滩。不过,新中国成立后,西陵峡经过整治,特别是1970年兴建的葛洲坝工程,抬高水位20 多米,原来的礁石险滩早已沉入江底。再加上1994 年破土动工的三峡大坝二期工程完工后,库区已蓄水至海拔135米,整个西陵峡的航运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虽然峡内的风景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位于两坝之间一段长约38公里的西陵峡东段却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它保持着三峡的原汁原味,是唯一永远不被淹没的三峡风光。
【结语】
好了,各位朋友,我们今天的新三峡之旅到此就结束了。最后,祝愿各位朋友的生活像我们三峡的脐橙一样甜甜蜜蜜,工作如“轻舟已过万重山”般顺心如意,谢谢!
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峡之秋》教案 篇九
教材分析:
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
教学目标:
能领略三峡之秋的美景,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并体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构想:
自读自悟、观、读、想、写四结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使用媒体、课件《三峡风光》或教学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领略美景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语:
1、课前播放歌曲《三峡情》。
2、导语:一曲《三峡情》情真意切,勾起了我们对三峡的向往。现在,就让我们欣赏几幅三峡的自然风光图片,从视觉上感受三峡的美丽。(投影打出图片)令人遗憾的是,三峡这条古文明的大通道已经在20xx年永远地消失了。可幸运的是文学作品保存了三峡的美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之秋》,去重温那已逝去的三峡神韵。
二、领略美景
1、布置学习任务(投影):用你喜欢的、习惯的方式自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绘三峡之秋的?请按课文描写的顺序重新排列下列插图。
(2)请各用文中的一个形容词、用“ 的三峡之秋”的形式为每幅画面配一个标题。
2、学生活动:
(1)自读课文,圈点勾划、做批注。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投影)
三、品析美点
1、布置任务(投影):请用欣赏的眼光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提示:欣赏文章,可从语言、修辞、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2、学生活动:
(1)精读课文,批注。
(2)同桌之间相互说给对方听,并认真听取对方的建议。
(3)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四、朗读美文
1、布置任务(投影):比较起来,你最喜欢一天中哪一段时间的“三峡之秋”?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入情入景地读出三峡之秋的神韵。
2、学生活动:
(1)各自放声朗读。
(2)学习小组内相互朗读、评价,并推选出读得的同学。
(3)个别学生上前进行配乐朗诵,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带着欣赏的眼光作出评价。
(4)全班集体朗读课文片段,再次感受文章的美。
五、畅所欲言
1、布置任务(投影)对比今昔,你更喜欢什么时候的三峡风光,为什么?
2、学生活动:
(1)或说或写。
(2)个别发言。
3、教师总结:(投影)三峡过去是我们的骄傲,今天它仍是中国人的自豪!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设计
1、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领略到的三峡美景介绍给爸爸妈妈。
2、办一期主题为《奇丽的三峡》的小报。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学生学习过程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二、再读,深入理解。
1、提出要求:读全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写作方法。
学生发言可抓住以下要点: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
四、朗读比赛。
可采用推荐、指导、教师参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朗读,加上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在有感情(表情)的朗读中再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
五、教师小结:
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作业设计:
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在课后展开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早晨:新鲜而明净
中午:热烈
下午:平静而轻缓
晚上:沉沉欲睡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