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朋友们带来的初中必读书目《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5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带来一些参考。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体会 篇一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当时因为便于在“白色中国”发行才译成“西行漫记”。坦率地讲,我更喜欢“红星照耀中国”这个名字,觉得更有中国革命的特色,更有力度,更有影响力和冲击力。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斯诺的印象还一直停留在高中历史课本上——“1970年秋天,斯诺和夫人洛伊斯·惠勒。斯诺一起来到中国,并于10月1日在_城楼上和毛泽东亲切交谈”。那个时候我总觉得这个洋鬼子不就是来过几次中国,至于这么大肆报道他吗?等真正读了这本书,才发现斯诺和历史书上给人的印象完全不同。我觉得,在那个年代,他是一个发自内心尊敬、热爱红军的国际友人。斯诺站在一个“老外”的角度,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这片西方媒体眼中“土匪聚集的地方”,去真正了解一下“土匪”们的革命精神,去了解一下是什么让他们战无不胜,是什么让他们奋不顾身。告诉读者们“土匪”们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又红又专”,为世人呈现一个较全面也较客观的“中国红区”。很多人看完《红星照耀中国》,会常用这样几个字眼来评价:“热情”、“魅力”、“气质”、“青春”、“活力”等等。斯诺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有趣的太多,在这我并不想详述全部。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红小鬼的话。当红小鬼给斯诺端来水,斯诺更正之前的“喂”的称呼,改称“同志”道谢,“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要知道,这些孩子当时只有大概十二三岁。可以看出,即使在那段艰苦的时间里,人们虽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但是精神上却有着极高的信仰和信念,这些青年人作为长征中的特殊群体,用自己的青春视角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征程。我想红军长征能够胜利很大部分跟这股“青春力量”不可分割,因为有数据显示,长征时红军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青春”无论作为一个象征符号,还是作为一种实际政治力量,对于塑造中国20世纪的作用影响巨大:一般来说,青年倒向了哪边,历史就向哪个方向前进。曾经在《时代》上看过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对中国“80后,90后”的批判,认为中国“80后,90后”是“自我一代”,既是追求个人发展,不关心公共事务。其实我想,在中国,并不只是单独的一个特定群体“80后或者90后”不关心政治。我所说的“关心政治”并不是指关心某领导最近又亲切接见谁了,或者某美女到底与某领导到底有什么关系。我记得我大家在写思想汇报时,常写到“我很关心国家大事,经常看某台某报”。其实我想,你那不是关心政治,是关心宣传。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就是说,人类对公共生活的关心与参与是人类的本能和人性。政治并不比我们去春游野炊时大家自发讨论分配谁带水、谁做饭、谁洗碗,怎么分摊费用。在今天,这种天然的、自发的关心政治的人类本能成为王小波所说的“反熵”行为。这是一个无奈的事实。中国青年与美国青年在政治上所表现不同程度的关心,我想并不能归结为“个人觉悟”,政治环境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能够为年轻人参与政治提供一个“无形保障”。我想,红军长征期间,能够大量涌向这样一批的被后人所赞赏的青年,不仅因为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当时的政治环境也造就了他们这样坚韧的性格。斯诺的语言诙谐幽默,读来生气盎然。比如他形容邓发是“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在敌人的鼻子底下,在刀口上跳舞,稍有差迟,便会遍尝天下所有的酷刑,最后脑袋搬家,葬身荒野。但他居然那样谈笑风声,有一种黑豹的优美风。他说贺龙是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对周恩来的描写就相对的中规中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黑又长,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些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然而,对于毛泽东,斯诺则是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叙述,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中国革命的故事。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被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缺点,有个性的一个人。当我想象着毛泽东把湖南不是说成“Hunan”,而是说成“Funan”时不仅黯然失笑。我们不对不承认,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的影响以及其历史地位,尽管其在这过程中犯下过缺点。或许毛泽东的一生都跟其性格有着极大的联系。少年的毛泽东很有个性,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大约18岁的时候,他退学但是拟定了一个自修计划,并且非常认真严格执行,持之以恒。其实想想,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上课时候都很难坚持去上,经常逃课了,更别说,如果退学后还能坚持按自己的想法持之以恒去学习。青年的毛泽东是一个热血的青年。他和他的伙伴们,“热心于体育锻炼,在寒假当中,我们徒步穿野越林,爬山绕城,渡江过河。遇见下雨,我们就脱掉衬衣让雨淋,说这是雨浴。烈日当空,我们也脱掉衬衣,说是日光浴。春风吹来的时候,我们高声叫喊,说这是叫做‘风浴’的体育新项目。在已经下霜的日子,我们就露天睡觉。”种。种的描述,让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被官方神化了的挂在城楼上的偶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既伟大也不乏缺点的人。一个浪漫的诗人,一个有着女人为他生,为他死的男人。我想毛泽东在是属于中国的,他的每根毛发和血管都刻着中国印记。他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虽然他也曾希望通过一种来自西方的方式来改变中国,但是他发现,中国不是西方,中国是独特的,无法复制他人的,所以他还是要回归他所激烈批判过的传统,他的一生就是从反抗传统到回归传统,体现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就是历史的重复。作为半个知识分子,他具有敢于行动和实践的胆量。我很欣慰地看到作者没有把这本书的任何人写成具有神性的人,而是写出了许多个终身为了中国革命而兢兢业业,准备奉献自己一身的人。我觉得这种本书其实完全可以当成一本游记来看,虽然是60年前写的书,但是美国人的那股满不在乎的洒脱劲变成文字后真的很有魅力。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身临其境般的为之动容。虽然我们很想拿现在共产党和以前的共产党来比较,但是我个人觉得是没有可比之处的,毕竟很多时空限制太多。但是我仍然觉得那个时代的共产党,已经成为一个传奇,他们有些孤独,或者是非常孤独,但却在幽暗的历史隧道中闪光。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2000字 篇二
谭越玥
1936年,国共内战的紧张氛围冷却着中国土地的炽热,一场较量的上下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眼球。但因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封锁,没有一位外国人真正了解共产党的面貌,只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不断在外地的报纸上出现,捏造着一个反向的恐怖形象。似乎是敲醒世界浑噩的思想,这年的6月,一个不一样的身影出现在中国的陕北苏区,冒着生命危险,不同于别的记者,逆行到来这里。他叫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一生的挚友。
为了记录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他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用最真实的手笔描绘出了一个伟大而又令人鼓舞的民族。斯诺从多个角度进行纪实,由领导人,领军人,领头人,到基层民众,小红军,小人物。运用渲染色彩的手法,深入共产党的真正的核心主旨,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同时,自己也被这种中共精神所打动。“一天早晨,在黄华等人的陪同下,当斯诺刚迈进毛泽东住的院子时,就看见毛泽东站在窑洞门口,迎着和煦的晨光,容光焕发,神采奕奕,魁梧的身躯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高大、威武。面对这鲜活的形象,斯诺那新闻记者的才思迅速作出反应,他敏捷地举起挂在胸前的照相机,把镜头对准毛泽东说:“主席,让我给你拍张相吧!”毛泽东微笑着应允。可是,斯诺发现毛泽东没有戴军帽,便说:“请你戴上军帽,照个全副戎装的。”但毛泽东只有一顶洗得褪色发白的旧军帽,且帽檐已经软软地耷拉下来,正在这为难之际,斯诺灵机一动,顺手把自己头上的新军帽摘下递给毛泽东,毛泽东戴上后正合适。斯诺立即举起了照相机,“咔嚓”一声,把毛泽东的光辉形象拍了下来。照完了相,毛泽东缓步走到斯诺跟前,把军帽端端正正地戴在斯诺头上,紧紧握住斯诺的手说:“斯诺同志,谢谢你。”斯诺像一个将要出征的红军战士般向毛泽东主席立正敬礼,周围的人都鼓起掌来。在随后的陕北采访活动中,斯诺一直戴着这顶红军帽。他十分珍视毛泽东戴过的这顶红军帽,一直把它随身携带着。”这便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斯诺与毛泽东戴过的红军帽。在我看来,斯诺对着丁红军帽的珍视、看重,也侧面体现了他自己对毛主席油然而生的敬意,对中国共产党这个大团队的支持。不仅是一顶红军帽,也是一种情怀与友谊的联系。读着这段文字,总是经不住心中的那股热潮涌上心头,如今各国来往亲密,但却总少了这番交流的真情实感啊!是远道而来的信任,和近在眼前的热情,共同筑起了这座桥梁,永恒的桥梁。除了在先锋处领导的大人物,斯诺笔下也充实了与红小鬼的交融‘“很苦吧,嗯?”我试着问道。“不苦,不苦。有同志们和你在一起,行军是不苦的。我们革命青年不能想到事情是不是困难或辛苦;我们只能想到我们面前的任务。如果要走一万里,我们就走一万里,如果要走二万里,我们就走二万里!”“那么你喜欢甘肃吗?它比江西好还是比江西坏?南方的生活是不是好一些?”“江西好。甘肃也好。有革命的地方就是好地方。我们吃甚么,睡在哪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革命。”’简单的一两个问题,确是千篇一律的回答,这群红小鬼在年幼时便坚信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与红军一起作战。我想,今天的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宽敞,舒适,没有烟灰炮弹的一个社会里,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义务去积极走上建设祖国发展的道路,没有必要去延续红小鬼们的优良品质,这是很宝贵的一种传承。斯诺说:“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就会感到任何国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没有希望。”用今天的话说便是——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自由,则国自由。担负起这个国家未来的重任其实只需要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开始,保持好的思想,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所在的这片土地,能给自己带来无限可能。
1960年斯诺访问中国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毛泽东感慨地对斯诺说:“我从没有骗过你,你也从没有骗过我。”主席的一番话高度赞扬了斯诺先生突破新闻封锁,来到中国,向世界展现中国共产党美好形象的举动,两人的友谊也在这句话中尽显无疑,证实了信任才是异国桥梁最坚实基础。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期,红色的传承经历了风风雨雨终于挺过了一次次的艰难考验,带着一份满意的答卷上交给了伟大的党。今天的光辉当然离不开先人的打造,打拼,离不开像斯诺这样信任中国共产党的外国友人的支持,离不开《红星照耀中国》这样的纪实书本对我们民族的支撑。
红色中国的繁茂花枝上结满了丰硕的果实,百年来的一个个奋斗目标都按时打上了对勾。蓦然回首,却时有一朵不一样颜色的花在微弱的闪耀着,像红星,像百年不变的初心……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900字 篇三
唐怡菲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埃德加。斯诺在死气沉沉的旧中国中,寻到了连欧洲人,乃至世界都不曾见过的活中国。一颗颗“红星”闪烁着,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主义者要以坚定的信念去唤醒,去照亮那些已经麻木了的人们。《红星照耀中国》则以细致的描摹,充分的让我们感受那个“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动荡社会,诠释了一颗颗“红星”如何拯救中国。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曾有一章名为“长征”。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情节——“飞夺泸定桥”一度在我的心上缠绕。
在所有描写“红色世界”的书籍中永远不会缺少“前仆后继”的精神。宗璞曾因紫藤罗瀑布而感叹“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而埃德加。斯诺让读者们感叹红色精神的永无歇止,可以想象“飞夺泸定桥”中,当战士们嚼下红辣椒,一个个向着桥扑去,不畏敌人的炮火,不畏”大渡桥横铁索寒”。在英勇牺牲之前也要向他们仇视的敌人开枪,向“害人虫”开枪。没有人惧怕,因为他们知道知己的死亡是为新中国而死亡。一切的义无反顾,前仆后继都将成为集体的光辉!
“烈士已去,精神永传”。2021年中国是身为刚经历过新冠病毒“侵略”且已战胜的国家。同时〈WWW.SHUBAOC.COM〉也是建党一百周年的纪念年。红色精神将个人的困难与荣耀,汇聚成集体的悲伤与快乐,成为了真正的“有难同当,有福共享”。红色精神永垂不朽!它将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这是那个刚诞生的新中国中每一位烈士所愿景的,现在强盛的中国正是向历史见证了一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主席和一群闪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获得了永久的胜利,向世界所证明,红色精神的光芒为中华民族共和国谋取了一条明亮而宽敞的大道!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700字 篇四
王义安
作者埃德加?斯诺,以一名外国人,一名记者的身份写下此书。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做出的不懈努力,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甘于奉献,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红军精神。向世人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红色革命如一颗光华璀璨、熠熠闪光的“红星”,永远照耀着朝气蓬勃的新中国。
长城万里,古代劳动人民用血肉筑成。中国今日,何尝不是?战场上,红军战士,不畏不惧,冲锋陷阵,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正是,忠骨处处埋,战士悔怨无。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此乃红军气概。恰如斯,他们才走完,六千英里遥遥长征路,虽坎坷崎岖,但他们终望见了“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那“正西风落下长安,飞鸣镐。”的战争年代,他们知道“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但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是毛主席的誓言,亦是红军战士的誓言。
毛泽东,彭德怀,徐海东……一个又一个领导人,他们虽出身卑微,却凭着一份救国救民的执念,壮大了红军,造就了今天。作为领导人,他们却毫无领导的架子,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吃食,普通。衣着,简朴。磨难,受尽。却难掩,他们那拳拳的爱国之心。不为功名,只为百姓。不求利禄,只求和平。问百姓们为何如此“偏爱”红军,那朴实的话语动人心弦。那是百姓的军,那是救国的军!
新中国建立在红军战士的忠骨上,今天的我们幸福安稳,不应庆幸,不应感恩么?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五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从1936年6月到10月,在当时我国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书中有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有对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有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和军事策略的介绍,还有作者的创作历程和心理感受等。它是第一部向世界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图书,真实报道了中国、红军以及部分红军领袖、将领的情况。它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强的报道性作品,是一部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有着巨大反响不朽名著。
《红星照耀中国》虽然记录的内容很多、很杂,但我们读来,会发现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艰苦,自然环境也非常恶劣,但我们的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正是这种信仰支持、带领着他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读完了这本书,我们不仅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了解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了解了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也了解了我党我军领袖人物伟大的人格和平凡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到了信仰对于个人、民族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主人公们坚持自己的信仰而最终建立了新中国,相信现在的我们也能够用心中那美好的信仰而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
其实书本和电视所演还是有差距的,我只有在阅读中多做笔记、思考,多查史料才能更好地完成对这本书的了解,对中国更深的了解。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