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优秀7篇

论十大关系简介 篇一

毛泽东1956年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5月2日,毛泽东在第七次最高国务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十大关系。随后在党内高级干部中传达。发表于197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1994年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讲话共十个部分: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七、党和非党的关系;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九、是非关系;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讲话说明,提出十大关系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要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总结我国的经验,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寻找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指出重工业是建设的重点;要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国防不可不有,加强国防的实现首先要加强经济建设;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个方面;提出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认为几个党比一个党好,今后也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肯定了镇压反革命的作用,并提出了今后镇反的要求;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要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指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是对的,并要求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代表作,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作用。

读后感-论十大关系 篇二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对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启示

摘要本文回顾了《论十大关系》一文的产生背景和主要内容,结合中国当今的发展趋势,分析了《论十大关系》对当今中国发展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指出它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基石,有助于我们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并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指出了一些中国社会发展目前存在的矛盾,提出了用论十大关系和科学发展观的思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科学发展观 论十大关系 读后感

一、引言

1(高考家长帮★www.kaoyantv.com)956年,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论十大关系》讲话中,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结合我国国情和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这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初探索。

这十大关系分别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如何面对这些关系,解决其中蕴含的矛盾,并不只是建国初期的问题,而是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根据我国自身的特点概括所得,适合于我国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因而我们应该参照其中为我们指明的基本方向,谋求中国更大的发展。

二、论十大关系的时代背景

建国初期,因为国内的生产力的落后,国外列强的排挤和压迫,学习和模仿

苏联的经济模式来进行国家建设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刚刚完成的时候,中国的政治经济模式都受到苏联的很大影响。但是中国不是苏联,马克思主义也并非僵化的教条主义,为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真正适合中国的发展方式,1956年,毛泽东听取中央政府34部门的工作汇报后,从中国实际出发,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探索了当时中国与苏联的不同,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做了题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三、当今中国的发展现状

当今中国发展的总体形势十分良好,GDP逐年高速增长,至2010年止,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收入不断攀升,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公民权利得到保障;教育投入不断增多,教育水平持续改善;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安全不断巩固。

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发展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日益增大、城乡差距不断拉大、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房价飙升、百姓看病难、大学生就业难、产业结构倾向低端化等等。

四、论十大关系对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启示

4.1 论十大关系的两大主要贡献

论十大关系的第一大贡献是,它正确地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方针和必须解决的基本矛盾,即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以及中外关系等十大基本矛盾问题。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 毛泽东提出的这十大关系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然遇到的关键性问题。

论十大关系的第二大贡献是,正确地确立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别国经验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其他谈话中客观而中肯地批评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错误做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最后指出: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 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4.2 论十大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石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一贯思想,立足全局,丰富了对发展的认识,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新理念。这一新理念的根源就体现在论十大关系这篇著作之中。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五个统筹指出了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五大矛盾和这些矛盾的主要方面。统筹城乡发展是要解决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统筹区域发展是要解决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要解决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环境约束问题;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要立足国内发展,以国内发展促进对外开放,以对外开放带动国内发展,以解决好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关系问题。

之所以说论十大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石,是因为科学发展观正是基于论十大关系的思路,系统地考虑了我国社会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并针对矛盾的解决而提出的。

4.3对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启示

论十大关系对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启示:一是要统筹全国各名族、各地区、各行业的均衡发展,任何一块短板都可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二是要协调各行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产业从生产低端产品向生产高科技、高知识产权的产品转型。三是要协调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一矛盾一直都存在,且目前有恶化的趋势,如何改善工人、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其社会地位是党必须重视的任务。四是持续建设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这是根据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民族平等这一主要政策是我国应该永远遵循的,汉族要发挥其特长,帮助各少数民族,促进他们的发展。

五、结论

《论十大关系》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路

明灯。虽然毛泽东做出这一报告是在较早的1956年,但其理论和实践意义并未过时:许多《论十大关系》中提到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当今发展的主要矛盾,而针对矛盾的解决思路也仍然是统筹大局,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经过数十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和探索,我国社会已经与1956时大不相同,矛盾的表现形式和原因都有了一些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通过把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解决之路。

参考文献

[1] 杨冰冰。略论《论十大关系》与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0.

[2] 张秀荣。毛泽东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源头[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6,5.

[3] 徐勇。阶梯性社会和“三农”的提升[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

[4] 毛泽东著作选读[M]。 人民出版社,1986,729.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通用 篇三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十大关系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篇四

建国初期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为共产主义的中国指明了方向。它是一篇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极为重要的著作。《论十大关系》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建设思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适当地安排国民经济,提出按“农、轻、重”的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提出我国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文章讨论了沿海工业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提出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不能离开经济建设来片面地强调国防建设。《论十大关系》的意义深远,以下是我的看法。

《论十大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依据,并对改革的性质作了界定。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一点,今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对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是否需要改革的认识,曾经历了一个曲折历程。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依据。毛泽东讲:“一共讲了十点。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毛泽东大胆地向传统看法提出了挑战,为社会主义改革提出了依据,即改革就是解决矛盾。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把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归纳为十对,并逐一加以解决。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反复强调处理好十大关系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这就蕴含了改革是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改革的性质是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特别是1957年2月,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进一步发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存在矛盾的观点,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更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依据和性质。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像“资本主义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它不是对抗的,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是变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论十大关系》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基本原则作了说明。改革的方向: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基本是照抄苏联模式,“尽管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可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们几乎是一张白纸,只能是边照抄、边学习,边探索,边总结。”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我党也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注重搞调查研究,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论十大关系》就是1956年,毛泽东连续听取了党中央有关同志和国务院30多个部的汇报后写成的。苏共20大的召开,又为我党解放思想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以苏为戒,总结苏联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论十大关系》的开篇,毛泽东就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1956年,在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讲到赫鲁晓夫“揭了盖子”——他破除了那种认为苏联苏共和斯大林一切都是正确的迷信,有利于反对教条主义。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改革的基本原则。改革就是解决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更合理地调整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权利义务关系,提高人们意识表达的自由程度,从而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十个问题,“都是

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以苏为戒,毛泽东总结苏联体质和某些制度中影响人们积极性发展的弊端: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把地方卡得过死;民族关系上的大民族主义;党派关系上的大党主义等等,结合我国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社会主义改革这一基本原则,对今天的改革仍具有现实意义。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篇五

1956年2月14日至4月24日,毛泽东共听取了34个部委的工作汇报,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讨论社会主义道路中存在的问题,在如何对待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经验问题上形成很多共识。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并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归纳,最后由毛泽东汇总,形成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一方面是从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毛主席提出,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并肯定我们过去在处理这些关系上没有犯大的错误,同时强调根据形势和经验,今后应该适当调整,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尽量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从长远看,这样反而能够更好地发展重工业、内地工业和加强国防。这里涉及的实际上是开辟一条跟苏联过去道路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其中既要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同时要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既要大力发扬群众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也需要更多地注意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我想将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后五条讲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是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汉族与少数民族各有优势。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民族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专门论述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并且明确地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篇六

很早就听说过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但一直没抽时间来拜读,今天读了这篇论文转变了一些对伟人毛泽东一些看法,过去由于毛泽东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犯的一些错误的,个人误以为毛泽东对社会的建设方面没什么厉害的建树。《论十大关系》让我认识到了毛泽东不仅在革命的军事理论方面思想深刻认识深远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也有着深刻辩证的开拓和总结性的思想认识。从两个方面融合起来来说明一下读《论十大关系》后的感受,一方面说一下从文章中感受到的毛泽东的个人品格和思想的魅力,另一方面说一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毛泽东从本源上来说是一名书生,可是他并不像一位书生,因为他有着哲学家的思想,战略家的眼光,更像是思想家,军事家。毛泽东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的思想,毛泽东首先是一位思想家,个人觉得我们的领袖善于思考而很注意总结,他能从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对革命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于是有了毛泽东军事理论中关于建设人民军队和发动人民战争的这一空前的伟大的军事观点。思想家的伟大在于他睿智和深刻的认识,毛泽东对中国的社会各阶级及革命的具体形势和路线有着很深刻和长远的的认识,正是这一认识使得的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走向了正确和光明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求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毛泽东就像一个站在时代之巅看时代,跳出战争看战争的人,具有对时代和战争清晰长远的思想认识,这些使他成为了时代的领导者和革命的领袖。

从毛泽东对十大关系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会辩证的科学的分析和看待问题的人。在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时首先就认识到了农业,轻工业的基础地位以及农业轻工业对重工业的促进作用。毛泽东指出,在稳步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科学地定位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提出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在保障人民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发展重工业以便重工业更多更快的的也更稳固的发展的长远的观念。这是符合当时中国当时的经济条件的比较科学的发展方案。在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国防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的条件的,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提出科学的统筹兼顾的方针政策,就是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辩证的论述了中央与地方的统一与独立的关系,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从讲述中还可看出毛泽东善于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此为鉴,科学的对待,学其之长,避其之短,辩证地学习,改正其错误更好地发展自己。在处理农轻工业与重工业上避免苏联的只重重工轻视农业的错误做法,在处理国家与农民关系上注意照顾农民利益,避免了苏联模式对农民的挖苦。在处理中央与地方上不能学苏联将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的死死的,一点机动权都没有的做法,主张学习西方一些资本主义的制度经验,注重发挥地地方的积极性,不能将地方框得太死。在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上主张各民族平等友好相处,团结互助,纠正苏联不正常的民族关系。在论述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提倡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可见毛泽东对学习的看重和他弃其糟粕,存其精华的辩证科学的学习方略。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出我们的伟人毛泽东积极的人生态度,不卑不亢,谦虚谨慎,不骄不馁。在中国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的条件下,鼓舞群众鼓起劲来,“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视美帝国主义”的精神发展起来”,不可骄傲翘尾巴,主张一贯的学习作风,“不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向人家学习,就是在几十个五年计划之后,还应当向人家学习。一万年都要学习嘛!这有什么不好呢”。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认识上的局限性, 毛泽东未能明确提出“对外开放” 这个概念。但他的学习外国的思想已明显地显示出他外为我用的思想。这思想对指导今天的对外开放, 无疑有积极的意义。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出了许多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开创性的见解和思想。《论十大关系》体现了实事求是, 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毛泽东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 他们走过的弯路, 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 少走了一些弯路, 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可见毛泽东已清楚地认识到, 中国的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 就是因为以苏联为鉴, 走了自己的路,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取得成功, 同样必须走自己的路。提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是毛泽东思想灵魂的体现。他的这一思想, 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为邓小平探索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依靠力量的理论打下了基础。提出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设想毛, 提出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反对官僚主义、精简机构、实行多党合作以及加强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思想, 体现了毛泽东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观愿望。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协调区城经济的思想。建国以来, 我国的经济体制模式基本上是仿效苏联的。在所有制结构上, 公有制占绝对优势, 在产业结构上, 过于偏重工业建设, 在管理体制上, 是高度集申的中央集权制。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 毛泽东意识到这种经济管理体制已越来越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了。国此他强烈要求摆脱苏联的经济模式, 改革经济体制,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经济体制。

毛泽东长期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虽然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挫折, 但也得出了许多重要成果。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都就吸取了毛泽东的有益成果。;《论十大关系》体现了坚持从实际出发,辩证的看待和处理中国面临的十大重要关系,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指导性意义,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石。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在讲话中,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论十大关系》涉及我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本文主要从毛泽东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这一方面谈一点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习与模仿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二、三十年代苏联实行“一五”“二五”计划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国际形势日益恶化,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严重威胁社会主义苏联的生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后有限的实践经验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设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

1、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为前提,以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2、在经济制度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这一模式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战中曾显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1940年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用10年左右时间,跑完了欧美先进工业国家100年的工业化路程,并在50年代初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这更增强了对我国的吸引力。因而我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过程中引进了苏联的经济模式。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基本形成了,它明显带有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的目标与苏联相同即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以行政调节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只剩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两个层次;取消市场,实行粮棉等重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分配领域中实行低消费,高积累并趋于平均主义。

但是毛泽东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毛泽东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论十大关系》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曾说过:“建国后,前8年照抄外国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应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他还说“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总结批判充分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毛泽东“以苏为鉴”的思想更加明确了,如何避免苏联走过的弯路和如何突破苏联模式的问题便提上了议程。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要引以为戒。

促使我国必须突破苏联模式更强烈的动因,则是仿效苏联给自己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采用苏联经济模式在“一五”计划期间对有效地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对发展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五”后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这种模式的弊端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体现在:

1、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难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生产力发展的后腿;

2、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中央集中过多,国家统的过死,压抑和限制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和机动性;

3、在经济运行中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调节作用,既影响了流通又影响了生产;

4、在分配上存在着重积累轻消费的现象,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些都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说明苏联模式已不能适应包括苏联自身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经济模式。主要有:

1、在工业化道路上,不是以重工业挤轻工业和农业,而是农、轻、重协调发展。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以重压轻,以重挤轻,用剥夺农民的办法,通过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剪刀差实现高积累来发展农业,结果造成重工业的片面发展和农业、轻工业的落后。中国“一五”计划直接受苏联影响,对农业和轻工业重视不足。毛泽东对这种情况深为忧虑,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指出必须用多发展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他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并把这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来认识。毛泽东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提出的这种与苏联不同的实现工业化的道路的具体途径,使50年代中期我国在农轻重比例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好。

2、在分配上,提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一条中,毛泽东指出:“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人和工厂,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在国家和职工的关系上,他指出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要不断地保证增加国家的积累,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又要使劳动者的收入每年有所提高。在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上,他鉴于苏联推行义务交售制把农民挖得很苦,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的做法,主张要“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在工农业产品交换中,要“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在合作社的收入中,国家拿多少,合作社拿多少,农民拿多少以及怎样拿法,都要规定适当。”这对于纠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重积累轻消费的倾向,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民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反对中央集权过多,主张给地方和企业以适当的权力。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毛泽东对此是不赞成的,他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

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但毛泽东认为既要反对片面强调高度集中统一的倾向,又要反对那种不服从统一指挥而搞绝对独立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还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可供借鉴,“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很注意的。它们的制度和我们的制度根本不同,但是它们发展的经验,还是值得我们研究。”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注意解决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过程中,毛泽东已敏锐地察觉到不应该把企业看作国家机关的附属物,应适当扩大企业的权力。掌握一定的自主性。在《论十大关系》讲话后不久,他就提出允许企业成为“公开合法的半独立王国”。这里毛泽东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的重要思想,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此外,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的论述中,还朦胧地认识到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过于单一,计划经济的统购包销政策的一些负面效应,影响了生产力的充分发挥,而且给人民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开始对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与经济运行机制有了一些反思。不久,毛泽东就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情况下,从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比较落后这个客观事实出发,利用个体经济和某些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补充,搞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性,并称之为“新经济政策”。这是他企图突破苏联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固定模式的一次可贵尝试。在同年召开的党的八大会议上,陈云等同志还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国有经营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为主体,个体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对市场的作用有进一步认识。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还指出要鼓励沿海工业的发展以促进内地工业的发展,加速经济建设以支持国防建设。以上这些思想尽管总体上还未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认识上也有局限性,但它们实际上已经明确或模糊地提出了中国自己的经济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已开始突破苏联经济模式,显露了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束可贵的思想火花。令人遗憾的是,毛泽东在实践中没有把这些有益的探索和突破贯彻下去和进一步深入,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重新陷入过去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并且日益僵化。

毛泽东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是在50年代初中期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当时对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不可能象今天这样充分和深刻,因而这种探索难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也难免有失误。我们不应过分苛求一位探索者,因为探索真理终究比占有真理更可贵。无论如何,毛泽东毕竟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已成为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为今天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一定的准备。可以说,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成就是站在毛泽东这个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所取得的。我们不能忘记毛泽东的艰辛探索。

读了《论十大关系》有感

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在讲话中,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论十大关系》涉及我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本文主要从毛泽东

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这一方面谈一点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习与模仿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二、三十年代苏联实行“一五”“二五”计划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国际形势日益恶化,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严重威胁社会主义苏联的生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后有限的实践经验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设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

1、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为前提,以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2、在经济制度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这一模式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战中曾显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1940年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用10年左右时间,跑完了欧美先进工业国家100年的工业化路程,并在50年代初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这更增强了对我国的吸引力。因而我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过程中引进了苏联的经济模式。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基本形成了,它明显带有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的目标与苏联相同既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以行政调节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只剩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两个层次;取消市场,实行粮棉等重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分配领域中实行低消费,高积累并趋于平均主义。

但是毛泽东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毛泽东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论十大关系》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曾说过:“建国后,前8年照抄外国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应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他还说“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总结批判充分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毛泽东“以苏为鉴”的思想更加明确了,如何避免苏联走过的弯路和如何突破苏联模式的问题便提上了议程。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要引

以为戒。

促使我国必须突破苏联模式更强烈的动因,则是仿效苏联给自己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采用苏联经济模式在“一五”计划期间对有效地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对发展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五”后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这种模式的弊端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体现在:

1、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难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生产力发展的后腿;

2、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中央集中过多,国家统的过死,压抑和限制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和机动性;

3、在经济运行中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调节作用,既影响了流通又影响了生产;

4、在分配上存在着重积累轻消费的现象,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些都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说明苏联模式已不能适应包括苏联自身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经济模式。主要有:

1、在工业化道路上,不是以重工业挤轻工业和农业,而是农、轻、重协调发展。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以重压轻,以重挤轻,用剥夺农民的办法,通过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剪刀差实现高积累来发展农业,结果造成重工业的片面发展和农业、轻工业的落后。中国“一五”计划直接受苏联影响,对农业和轻工业重视不足。毛泽东对这种情况深为忧虑,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指出必须用多发展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他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并把这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来认识。毛泽东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提出的这种与苏联不同的实现工业化的道路的具体途径,使50年代中期我国在农轻重比例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好。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篇七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要想了解毛泽东思想就不得不提《论十大关系》,这篇文章涉及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里面的论述对党和国家的发展 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有些理念,在之后其他领导人的政策方针和理论中都能找到踪影,可谓是影响深远。当我读完这篇文章时,第一感觉是写得很好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是不尽人意,这是令人遗憾的。

《论十大关系》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情况下,毛泽东以苏联为鉴,总结我国经验,听取中央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后提出来的适合我国情况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基本思想。

十大关系就是十个问题:(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与非党的关系;(8)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重工业发展尤其落后,发展重工业十分重要,只有拥有独立的工业体系和高科技体系,才能不受制于人,而毛泽东选择用第二种方法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来发展重工业,从长远来使重工业发展的多些快些稳固些。平衡工业发展布局,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不仅是利于备战,有战争的战略缓冲地带,更是有利于发展内地经济,缩小区域贫富差距,当然,现在这个问题还在努力解决中。精简国家机构,减少军政费用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国防,相反,保证国家财政用于经济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国防,制造出先进武器。前三点都体现出毛泽东关于经济建设的远瞻性、大局性的经济建设的观念。原来毛泽东不光在政治上行,在经济上也是挺懂的,只是在操作中出现了问题。

在国家,工厂,工人,合作社和农民之间的利益上,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要放权,不能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提倡同地方商量办事的作风。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问题上,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主义,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巩固民族团结。这三点对团结民心,维护国内稳定起重要作用。

在党与非党问题上,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革命与反革命上,要转变反革命,毛泽东还强调“今后,除社会上的反革命还要继续镇压以外,必须把混在机关、学校、部队中的一切反革命分子继续清查出来”,这某一程度上是需要的,但后来在这问题上过度了,导致文革发生。是非关系上,党内党外要分清是非,对犯错的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

最后,毛泽东特地提出与外国关系上,向外国学习,有批评地学,不可盲目地学,将中华民族谦虚谨慎,好学的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

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探索中进行的,《论十大关系》理论上写得很理想化,现实中有失误是难免的,十大关系中的理论对后来仍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我们现在的成就是在此基础上取得的。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