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观看最新的高水平影片时,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您分享的《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优秀5篇,希望能够对小伙伴们的写作有一些帮助。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一
观看了《长安三万里》之后,真是让我深受震撼呀!
有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701年-762年,与杜甫并称“大李杜”。为人爽朗大方、喜交友,爱饮酒作诗。
有气势奔放的诗人——高适。高适:704年-765年,与岑参并称“高岑”。气势奔放,奋发进取、蓬勃向上、雄健。
我最最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安禄山起兵造反,使唐朝发生了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那时老百姓们真是赶驴的赶驴、逃跑的逃跑,黄鹤楼、王孙公子的府苑宅……都被夷为平地。
那时的高适便英勇地开始偷偷反击,最后高适趁机把安禄的营帐团团围住,先放一把大火将他们的帐篷点着了,又将一大堆雪从高处往下扔,而且还连同一棵棵又大又粗的树干一起滚下去,把安禄山的`军队打得毫无反手之力。最后唐朝大获全胜!
穿越千年的历史,让我好像看到了当时长安的繁华、黄鹤楼的高大、李白的洒脱,高适的英勇、王维的高冷……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电影已经结束了,但我的心中却充满了自豪、热血以及感动。……真想回到大唐看一看。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二
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大唐为历史背景,用四十八首经典诗词串联起了大唐诗人的群像,生动形象地向观众展现出来了诗意大唐的画卷。
影片以高适的视角切入,讲述了安史之乱爆发数年之后,困守孤城的高适向随军的监军回忆与李白的一生往事。展现出了唐朝时期的壮丽景象,以及那段动荡的历史背景。“长安”是大唐都城,在李白的诗句之中,他从不吝啬于夸赞长安的秀丽美景,他用他豪迈的笔触描绘了长安市区的繁忙与热闹,在他的《梦游天老吟留别》中更是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描绘出了长安的热闹喧哗之景,
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其实一直在向观众传达的是,长安不仅是大唐都城,更是大唐诗人们理想的归宿,而片名中的“三万里”则是他们抵达理想的距离,他们用诗歌表达对长安的思念和无限热爱。在《登金陵凤凰台》中,李白曾道:“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不到长安的李白十分忧愁,他忧愁的何止是看不见长安,而是在这浮沉的'官场之中,他看不清自己的未来,无法得到展示才华的舞台。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又从安史之乱中艰难站起,李白、杜甫、高适的人生也如同着王朝的命运一般,在历史的长河中艰难浮沉。影片前半部分是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的极尽繁华的盛世大唐,还如同李白的轨迹人生一样,盛世大唐开始凋零,影片后半段则展现出前途窘困的中年人和高楼倾覆、满目疮痍的河山,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更是将全片推向了高潮,让人感到了无限的悲凉。
影片之中的李白、高适,他们各有特点,各有各的脾性,正如同芸芸众生中的我们一般,在自己岗位中不断进取,不断提升自己的不 www.xiaozongshi.com 可替代性。工作之中,我们各自散发着自己的光芒,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展现着独属着我们的光彩,即使我们普通,但是我们从未曾懈怠,每一次的上岗,我们都精神饱满,为过往司乘提供最佳服务,也愿未来的我们距我们的“长安”不再相距遥遥“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三
《长安三万里》最近非常火爆,很多人看后评价很高。我是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关于高适的文言文了,学生给我介绍了这部电影。于是周末抽空将电影看完,感触很深,虽然知道结局,但是看着看着产生了很多共鸣。这部电影很适合中青年去看。很多人对电影中李白吟出的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印象很深。我们看到影片里面的人物都是在追求“大鹏展翅”的一天,然而真正“扶摇直上”却是充满艰辛,很多人甚至一生都是没有成为“大鹏”。然而每一个人物都在努力,都在“扶摇”而上……
唐诗宋词我们从小都在背,我们也是上学的过程中有一个概念: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或许我们都很认同,但是背完以后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很难有直接的“接触”,很难体会那一首首诗歌的真正意境和思想。当我们观看《长安三万里》时,尽管是动画片,但是我们还是被诗歌的力量和魅力所折服。这些人物虽然只是动画,但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他们确实在大唐的盛世和长安的繁华中闪耀过,因为留下的`那一首首唐诗就是佐证。电影看着看着,我们会发现原来每一首唐诗都是那个时代人物的心路历程,记录他们的悲欢离合、慨叹顿悟、生活遭际……最终这些诗歌和这些人物都定格成大唐盛世的优美图案。
《长安三万里》里的人物都在追寻成为那遥远的“大鹏”。李白、杜甫、高适、王维……站在世俗的角度上似乎只有高适大器晚成,功成名就并且最终“封侯”成为诗人中功业最高者,做到了“扶摇直上”。然而这只是我们从实际的得失和当时的处境名誉思考。尽管片中的李白仕途不顺,放荡不羁,一度落魄,甚至成为阶下囚,但是李白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诗仙”地位谁能撼动?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谁能到达?
我们看到他们在梦想成为“大鹏”,渴望“扶摇直上”。无论李白的浪漫不羁,还是高适的务实坚持,他们的这些精神早已幻化出无形的“翅膀”。他们已经成了在中国古典诗歌和历史中“翱翔”的“大鹏”。他们不懈追求的人生就是在“扶摇直上”。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四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以大唐由盛转衰为背景的电影。影片从高适的角度出发,回忆李白同高适几十年的友谊。
他们青年相识,成了彼此的知己,在黄鹤楼分别,高适去往长安,李白则去了扬州,他们立下一年之约:一年之后,不管高适在长安怎么样,都要去扬州寻李白。高适在长安并不如意,很快一年过去,高适赴一年之约,那时的李白,在扬州已是人人皆知,名声大得很,连长安的歌女都知道李白的名字。高适李白相聚,高适看着李白挥金如土的样子,心中不满,与裴十二比试武艺,输了。高适又回到家乡苦练武艺,多年后,李白又来找高适,说自己准备入赘,高适坚决反对,于是便与李白一起去找孟浩然征求意见,孟浩然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在李白去给黄鹤楼题诗的时候,高适留下一个“否”字就离开了,之后,高适从了军,其中又有许多次与李白的分分合合。
听说好多人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都哭了,我倒是没哭,我只是感到遗憾,遗憾的是李白放荡一生,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一直想要一展身手、为国效力,却急中生错,沦为了阶下囚;遗憾的是,远在长安的皇帝永远都不会知道哥舒翰至死不屈;遗憾的是,高适一直想要为国效力,却蹉跎一生,直到暮年才得志。
影片末尾,高适用李白教他的“相扑之术”来了一招“瓮中捉鳖”,成功击退吐蕃大军,尽管到了这样的。时候,听到李白的消息,他还是会激动万分,这世间,有一种友情,叫高三十五与李白。
整部影片中唯一一个虚拟的人物——裴十二,虽只出场几分钟,却惊艳了我好久好久,也让我愤恨了好久好久。
论文,她不输李白;论武,她可敌高适。裴家所有子侄中,只有她得到裴家剑法真传。当她与高适比试完,散下束着的长发,我才知“她”原来是一个女子,她悲哀地感叹:才华?可我是一个女子,报国无门。
只因她是一个女子,所以她的才华无处施展,所以她不被认可。她所代表的,不只是裴家女儿,而是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女子,千千万万个有志向却因为不是男儿身就报国无门的女子。正如裴十二在桥上吟的那首诗的作者一样,不管诗有多美,却连个名字都不曾留下,只有“湘驿女子”四字。
盛世的长安,却让一个女子遗恨终生;漫长的青史,竟容不下几个女子的名字!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五
今天去看了《长安三万里》,看完以后,很受触动,为历史之兴衰,为绚烂之才情,为博大之胸襟和鸿鹄之志,为个人命运在时代背景之下的渺茫,为富贵不相忘、患难而不弃的真性情和知己之交,为熔铸在血液深处之风骨和气节,为不忘初衷、年复一年地自我沉淀的韧性,为李白,更为高适。
看的时候,不由得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带来了多大的痛楚,这般痛楚与个人内心深处的放荡不羁产生多激烈碰撞,才化成了《将进酒》中如此汹涌的无奈、不甘乃至不服气与笃定;得经历怎样的生活沉浮,才写出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新生之感;得经历多凶险且凄寒难耐的边塞之苦,才化作一首又一首动人心魂的边塞诗。电影里,一首首诗,不再是停留在纸页上的文字,而是诗人们一步一脚印走出来的有血有肉的嬉笑怒骂的一生。
或许是电影戏剧性的夸张手法,一边看李白,一边自我调侃道,李白狂傲、放荡、不羁的样子,像在“发癫”一样,对这种不管不顾的“发癫”,有种莫名的怦然心动,说实话,这样“发癫”真的太爽,我也想“发癫”!
最后,一杯敬现在,一杯敬明天!
最后,敬李白,敬高适,敬诸位诗人!
最后,还是要臭不要脸地敬自己,也敬陪同自己一路走来的诸位友人。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