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大家精心整编的教学反思案例【优秀9篇】,希望能够对小伙伴们的写作有一点帮助。
教学反思案例 篇一
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放小鸟》教学案例反思
平遥实验小学 左彩霞
缘起: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学生非认知能力(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并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的体验与陶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通过各种途径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融会起来,从而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二册第十五课《放小鸟》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美散文,不但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而且准确妥帖,耐人寻味。课文通过描写“我”关养小鸟与放归小鸟的经过,告诉人们鸟是人类的朋友,表现出少年儿童爱护小鸟、让鸟自由飞翔的童心。在教学中,我通过课文插图,再现课文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陶醉于故事情节中,再设身处地地为小鸟着想,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
案例:
(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体会到小鸟的可爱和小鸟不吃不喝时“我”的着急心情。)
师:就在“我”很着急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什么?
生:这时,“我”看到了窗外飞来一只鸟。
师:请小朋友们看着图,做个翻译家,告诉我们:笼子里的小鸟在说什么?
生:笼子里的小鸟可能在说:“妈妈,妈妈,你快来救救我呀!”
生:笼子里的小鸟会说:“妈妈,妈妈,我好想你啊。我还以为永远见不到你了。”
生:笼子里的小鸟在说:“妈妈,妈妈,你快来救救我呀!我再也不想在这儿呆了,快救我出去吧!”
生:笼子里的小鸟会说:“妈妈,你快跑!这个小孩要来抓你了!”
生:笼子里的小鸟会说:“妈妈,快救我,我一分钟也不想在这儿呆了,我想回家。”
……
师:那么,窗外的那只鸟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窗外的那只鸟会说:“孩子,妈妈可找到你了。”
生:窗外的那只鸟会说:“孩子,你怎么会在这儿呢?”
生:窗外的那只鸟会说:“孩子,妈妈找了你好久了。别怕,我这就来救你。”
生:窗外的那只鸟还会说:“孩子,妈妈找你找了好多地方。原来,你被人抓住了。妈妈不是告诉你不要乱跑吗?你就是不听话!”
……
师:这一自然段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这一自然段应该用焦急的语气来读,要读出这两只鸟焦急的心情。
(学生练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体会与反思: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喜欢想象,富于幻想是儿童的天性。上述案例中,执教者着力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当翻译家,充分引导学生看图后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去想、去说,给予他们思维与说话的机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名动物语言的翻译家,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流畅,而学生在这不断参与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思维也与语言得到了同步发展,想到什么说什么,并且能把所想的内容清楚地说出来。
教学反思案例 篇二
【案例叙述】
〖教学设想
《丑小鸭》是一篇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故事内容生动感人,故事情节曲折揪心,学生喜欢阅读。但文章篇幅相对较长,生字较多,给学生的自主阅读带来了相对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以降低阅读难度,提高阅读兴趣为教学目标。采用在读中识字,读识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整体感知童话内容,自主感受丑小鸭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幸遭遇和最后成功的喜悦,从中使学生获得阅读成功的愉悦。在教学中我力求充分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民主、和谐、生成的课堂气氛。根据以上教学设计思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感受丑小鸭的可怜和分享丑小鸭变成天鹅时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教学实录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优美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童话的世界。
二、轻松谈话,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世界著名的童话大师吗?
生:世界著名的童话大师是安徒生。
师:对安徒生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多少?
生:我知道安徒生是丹麦人。
生:我知道安徒生小时候很苦,七岁就死了父亲。
生:我知道安徒生写了很多童话,我看过他写的童话有《皇帝的新装》、《灰姑娘》、《丑小鸭》。
生:我也知道安徒生,他小时候就是像丑小鸭一样的。有很多人都欺负他。
师:同学们知道得真多,这些知识都来自课外的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能积累丰富的知识,更能美化我们的心灵。这节课老师想带着大家一起来阅读一篇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
三、聆听故事 ,初步感知课文
1、范读全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这么好听的故事你们也想读一读吧。
2、学生自读课文。
四、联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
师:通过朗读课文,同学们已经学会了那些生字。
生:汇报朗读生字生词。
1、带拼音朗读,读准字音:
hōng wò shèng
暖烘烘 卧 下 剩 下
liè qī fù tǎo yàn
裂开 欺 负 讨 厌
gū bā jī
孤单 篱 笆 讥 笑
wěi jiāng kuī
芦苇 冻 僵 幸 亏
2、去拼音读词,读懂词义:
暖烘烘 卧下 剩下
裂开 欺负 讨厌
孤单 篱笆 讥笑
芦苇 冻僵 幸亏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丑小鸭长着什么模样?
生:我知道丑小鸭长得很丑,不好看。
生:我知道丑小鸭身上的毛是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样子很难看。
师:课文中有描写丑小鸭样子的句子,请你读一读,看谁能把你所想象到的丑小鸭的样子读出来。
生:指名读。
师:这位同学有没有把你头脑中的丑小鸭的样子读出来?
生:评价。
师:文中的丑小鸭不仅长的丑,而且还让你感受的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丑小鸭很可怜。
生:我感受到丑小鸭很幸福,因为后来他变成了美丽的天鹅。
生:我感受到他很不幸,怎么会碰到那么多欺负他的人。
五、体会丑小鸭的不幸,呼唤同情之心
师:请同学们找到文中描写丑小鸭可怜的段落,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自读课文。
师:丑小鸭这么可怜,我们怎样来读呢?
生:我想读第三段,读出丑小鸭受同伴欺负很可怜。生读,生评价。
生:我想读第四段,丑小鸭离开了家就更可怜了。生读,生评价。
生:我想读丑小鸭只有妈妈一个人喜欢她,其他人都不喜欢她,此时他一定很孤单。生读,生评价。
生:我想读丑小鸭看见大家都不喜欢她,心里很伤心的样子。生读,生评价。
生:我想告诉丑小鸭你要坚持住,勇敢一些,不久你就会变成美丽的天鹅的。生读,生评价。
师小结:丑小鸭的不幸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心灵,我们为丑小鸭的遭遇感到难过,为丑小鸭的经历感到揪心,真希望自己能为丑小鸭做些什么或帮他一把。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丑小鸭说些什么?
生:丑小鸭你别难过,他们不喜欢你,你就到我家来吧,我会跟你玩的,这样你就不孤单了。
师:你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你在为丑小鸭担心。
生:丑小鸭你马上要变成美丽的天鹅了,你一定要好好的活下去。
师:你在鼓励丑小鸭,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生:丑小鸭你好可怜,在家里大家都欺负你,在树林里你又要挨饿,我真替你难过,以后你就再也不要跟他们好了。
师:你在为丑小鸭打抱不平吧,因为你对丑小鸭产生了同情心。
六、感受天鹅的美丽,分享丑小鸭的快乐
师:春天到了,丑小鸭真地变成了天鹅,他向湖边飞去。啊,太美了!你知道她美丽的样子吗?请同学们,再找到文中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天鹅的美丽。
生:自读课文。
师:谁能把你体会到的美丽读给大家听。
生:指名读。
生:评价。(标准:能把你感受到的美表达出来吗?)
师:当丑小鸭变成天鹅的时候,你想对曾经欺负过他的人说些什么吗?
生:我想对他们说:“丑小鸭现在变成天鹅了,你们可不能再欺负他了。”
生:我想对他们说:“一时的失败不等于永远的失败,你们不能因为丑小鸭的丑而欺负他。”
师:多么富有哲理的语言啊!
生:我想对他们说:“你们以前欺负我,现在我也不帮你们。”
师:这只丑小鸭是真的生气了。等到消了气后,老师相信你还是会帮助他们的。是吗?
生:我想对他们说:“只有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才会尊重你。”
师:这位同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的道理。
师小结:当我们在为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感到高兴的时候,又让我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的道理。同学们把童话学活了。每一个童话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多读童话,多懂道理,美化我们的心灵。
七、复现生词生字,加强巩固
1、认词:
暖烘烘 卧下 剩下
裂开 欺负 讨厌
孤单 篱笆 讥笑
芦苇 冻僵 幸亏
2、认字:
烘 卧 剩
裂 欺负 讨厌
孤 笆 讥
苇 僵 亏
八、加强指导,练习写字(欺、负、讨、厌)
【案例反思】
1、崔峦说:“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包括阅读教学,要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的思想。一方面要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另一方面要相信儿童的认字能力,调动小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在自信的心态下,识字、写字。”根据这一精神,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学生认字非零起步的策略进行教学,大大地增添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其次,我安排两个不同层次的识字环节,让学生在多次复现中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使识字教学更为扎实。
2、《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二学段分别明确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的目标。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是培养阅读的兴趣。学生丧失了阅读兴趣,等于破坏了学习语文的根基;培植了阅读兴趣,等于打下了学习语文的根基。本课教学中无论课前指导学生阅读童话,还是课中老师的范读课文,学生富有个性的自读课文等都出自于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是和历史、和现实的对话,和高尚的心灵的对话,是充满乐趣的精神生活。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讲真感受、真体验、真理解,才能不看老师眼色行事,才能不人云亦云;只有这样,对话才能不被教师操纵或控制,才有可能是多角度、有创意的。本课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自我感受,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从中生成出个多元的理解和多彩的语言,更值得欣慰的是在学生的语言表达中透露出了精彩高尚的精神世界。
此外,教师本身的教学魅力也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这都有待与我们的进一步努力。
教育教学反思案例 篇三
在与其他班主任的交流中,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我越来越多的听到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不听话、难管教的抱怨,学生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其危害性不言而喻。要正确地对学生加以教育和指导,必须先了解他们逆反心理的来源。
一、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成长期的必然规律。
学生与成人相比,他们对于新事物具有更强烈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接受能力更强。当我们只习惯于用老一套去教育他们,用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去吸引他们,是无法对他们保持长久的吸引力的。中学生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2、好奇、对立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作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那些“青少年不宜”的影视广告就是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去观看的目的。
3、偏激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为此沾沾自喜。
二、个案分析
我班的吕玉国被查出偷偷吸烟,经过教育,我自以为他不会再犯。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又接二连三的吸烟,而且每当我询问他,他总是信誓旦旦的说绝不再犯,这真让我火冒三丈。到底问题出在哪?我把吸烟的危害说得淋漓尽致,也告诉他盲目模仿成年人不可取。怎么他就不能改掉呢?经过深入的调查,我发现原来吸烟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小帮派,在这个圈子里,谁要因为被老师教育而不再吸烟,其他学生就会讥笑他。出于逞能的心理,吕玉国就阳奉阴违。明白了关键所在,我就找来了所有和他经常一起吸烟的学生,让他们自己说一说当时吸烟时的想法,当学生们敞开心扉的时候,他们自己就意识到了原来自己的一些想法是多么幼稚。这件事也让我深深意识到错误原来也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财富。
三、正确对待逆反心理
1、逆反心理是学生成长阶段的正常表现。
逆反心理是学生进入“心理断乳”期的正常表现,许多家长感觉:孩子自从升入某所中学,就跟以前大不一样了,变得不听话了。事实上,学生升入高一级别的学校,学生最近接触了什么人或者最近发生了什么事,都只是逆反心理产生的诱因,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本原因是孩子长大了,开始学着用不同角度批判的看待周围的事物了,因为思维运用的不熟练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磕磕绊绊。叛逆意味着成长,成长意味着进步,成长中的问题只能在成长中来解决,只要家长和教师给予处在叛逆期的学生足够多的尊重和认同,再加上必要的耐心,帮助他们走过这一阶段,绝大多数的学生最终会选择回归,重新建立起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2、逆反心理体现了学生渴望被关注的需要。
逆反心理只是学生复杂心理斗争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学生渴望和周围人不一样,希望突出自我,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和周围人一样,以获得足够多的认同,“别的同学都有”是很多学生让父母买东西是最常用的理由。对整个学生人群而言,他们一方面要显示出与成年人的不一样,喜欢听让成年人血压上升的歌曲,说着成年人听不懂的名词,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早日成年,模仿成年人的生活,所以有的学生会用吸烟、早恋等标志性的符号给自己打上一个“我长大了”的标签。总而言之逆反心理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学生凡事都要拧着干,处处和大人作对,只要学生有被认同的需要,他们就有机会被转化。
四、逆反心理的疏导和克服
1、避免激化逆反心理。
大多数的中学生逆反心理发作最强烈的时期短则数月,长则一年,之后会和家长老师形成比较稳定的关系。但是有个别学生这一阶段的问题没得到充分的解决,这样的学生始终带有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会显示出反社会人格的倾向,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不懂好歹”、“软硬不吃”。这样的学生转化起来难度很大。因为这样的学生往往比较敏感,害怕受到伤害,所以既渴望受到关注又排斥他人,一些教师常用的激励手段通常不起作用。比如赏识和表扬,这样的学生听到两三次比较夸张的表扬就会心生警惕,认识到自己并不像老师表扬的那样好,继而怀疑自己以前受到的表扬有多少是真实的,从而加重内心的自卑感,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激化了叛逆的情绪。这种情况下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表扬帮助他重拾信心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情,我称之为消极关注,即表面漫不经心,背后下足文章。比如:我希望让这个同学从回答简单的问题开始建立信心,寻找机会表扬,但是直接扔给他一个简单的问题会让他感到难堪,加重内心的自卑感,这就需要营造一个看似偶然的环境。例如这个同学坐在第四排第四座,我就把最容易的问题放在第四个来提问,第一个问题让第一排第一座的同学来回答,第二个问题看似漫不经心的让第二排第二座的同学来回答,以此类推,这样让他回答第四个最容易的问题就顺理成章了。再比如,我知道这个同学的学号是15,而讲课当天是5号,提问之前先故意问一下今天是几号?然后回答问题的顺序按5,15,25来安排。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安排可以绕过学生排斥别人的心理防线,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接触集体生活,更多的被他人认同。
与这样的学生的沟通语言措辞也要非常小心,往往在常人看来很正常的一句话,敏感的学生听到了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几个月的努力可能会因为一句话又重新开始。比如很多教师在和学生谈心时都会用“我能理解你内心的感受”这类表示共情的言语,但对敏感的`学生这句话就不适用,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排斥别人的关心,根本就不会愿意更不会相信别人能这么快理解自己。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和学生以诚相待,让他感受到你渴望关注他的愿望“我实在不能理解你刚才的观点,但是我很愿意努力地尝试,这需要你的配合,你能每周都和我做这样的交谈吗?”
成长是一个快乐的话题,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教育一个处于成长敏感期的学生是一道让人回味无穷的难题,与这些有强烈逆反心理的学生打交道给我个人的感觉是:他们肯定不成熟,但他们很健全,成年人该有的情绪情感他们都有,而且他们一点也不傻,你对他们的真诚他们能够感受得到,你对他们的敷衍他们即使一时不会察觉,过后也会发现。所以对这样逆反心理比较强的学生的教育转化必须要以诚相待,持之以恒,有了这样的决心就会发现,转化这样的学生需要的时间其实比预想中的要短。
2、把学生当朋友对待。
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若是一味压制,只能助长他们的逆反心理。青春期学生可塑性极强,自立自主的欲望又特别强烈,老师和家长对待他们要象对待朋友一样,决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那种看成“服从”与“被服从者”的观点非常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心理疏导。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要严禁使用命令,那种认为命令孩子服从是天经地义的想法是错误的。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事不要随意发表评论,而要采取一种积极聆听的姿态,培养孩子独立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作为班主任,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学会辨证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避免由于认识片面、视野狭隘造成自身认识错误。同时,老师与家长要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成为孩子真正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克服孩子的逆反心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3、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让受教育者明白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
4、让学生学着理解大人。
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也就不会逆反了。
5、鼓励学生学会适应。
青少年要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如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
6、开发逆反心理到学习中。
当学生在课堂上发表出人意料的言论时,教师不能简单的认为他是在故意和老师作对或者是在哗众取宠,简单粗暴的训斥教育,也不能一味的采取“冷处理”,把学生晾在一边,而应该看到他背后隐含着的心理符号:“我太孤独了,我太需要理解了,他们都不理解我,快来关注我吧”。应该寻找机会多和他们沟通,多听听他们怎么说可以减轻他们的压力,增加他们被认同被肯定的感觉。很多喜欢在课堂上“抬杠”让老师难堪的学生,他们这种逆向思维的能力完全可以开发利用到学习中,启发他们把这种挑毛病的习惯用在做题上,挑出题人的毛病,通过这种方法理解出题人的意图,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所学的知识结构。
7、家长鼓励平息逆反心理。
对于家长,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更加直接,简言之就是“不听话”,这一阶段的孩子是与父母吵架最频繁的时期,在这个敏感时期,对于孩子家长不能简单的程式化的训斥,因为千篇一律的批评激化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一味的迁就乃至忍让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不恰当的,因为在这一阶段他们是体会不到父母的苦心的,相反会觉得父母一味的容忍自己,是对自己的敷衍,内心被关注的需要根本没得到满足,他们心中的叛逆情绪会变本加厉,不断的挑战父母的忍耐极限。父母应该多和孩子在平等的气氛下交流,并且少做评价性的结论,多做陈述式的概括,让孩子在相对温和的环境下宣泄自己的情感。但是对于某些个别问题,一旦孩子与父母不能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孩子选择激烈的方式发泄,作为父母要让孩子的这种情绪得到宣泄,不能在心中越积越深,同时又要选择好时间和场合,让这种宣泄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是激烈争吵之后,还是要有一个相对冷静的交流,哪怕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也要及时的进行,家长要知道到底是那句话激起了孩子巨大的反感,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冲突的再次发生。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做到使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反思案例 篇四
今天终于顺利完成了《青蛙看海》的教学任务,课前,我研究教本时对青蛙登上的那部分对话的处理有些拿不定主意,以往,同桌相互演这种形式大家运用的最多,可是这次我担心演的同学在这短短的表演中体会不出青蛙累的`感觉,坐着看的也只是隔岸观火,没有切身感受,这就不能体会出最后青蛙看到海时发出的惊叹“啊”。大家说的可能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吧。
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做了如下处理:在小朋友体会出青蛙登山的困难后,我就做热心的小松鼠。小朋友们在我的带领下不停地跳着。起先小朋友们可快乐了,跳一下还“呱”地叫一声。可是一分钟过去了,“呱”的声音小了,小部分学生嘴里开始嘟囔着累了。我乘势问:有什么感受?“累了、渴了”文中的感情都出现了。我又说:“那我们就放弃吧?”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不行。”“为什么?”孩子们告诉我:坚持就是胜利;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恒心,铁杵也能磨成针……这就是教学的重点,不用老师的明示,孩子已经亲身亲身体会出了。最后到达山顶了,看到了大海,教室里一片欢腾,也感慨万分。
这节课孩子们是快乐的,我也是快乐的。我相信这会成为孩子们入学以来最难忘的一节课。
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五
在体验中快乐,在探究中发展——《哪座房子最漂亮》儿歌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设计理念:
(一)注重儿童身心发展,倡导体验学习。
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趣味性,创设“新旧农村大对比”、“在表演中朗读”、“我们也来做诗人,夸夸我们的校园美”、“绘制心目中最漂亮的小学堂”、“为儿歌谱曲”等有趣的内容及环节,激发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到儿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同时达到调节儿童单调、紧张、厌烦的学习情绪,又巩固知识的目的。
(二)注重自主发展,倡导探究学习。
新的课标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首儿歌的教学通过让学生读文后,提出自己的疑难,再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环节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带着疑难在活动中有目的地进行活动,探究,发现问题,找到答案,从而达到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之目的,体验到探究中获得新知和能力的乐趣,激发全体学生潜意识地形成自主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
(三)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多次让同桌、四人小组、师生之间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案例片断:
师:今天我们一起到农村去看一看,欣赏那里的美丽景色。(课件出示农村风景图片)看图交流: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有什么?
生:同桌交流后自由发言,说说看到的风景。
生:我以前去过一个农村亲属家,那里根本没有楼房,而这幅图上有一座漂亮的大楼,所以不应该是农村,应该是市郊。
师:这个孩子很会思考。那孩子们你们说说,这儿到底是农村还是市郊呢?
生:积极争论,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师:让学生把旧农村与新农村进行了对比,与同桌交流体会,使学生体会到农村的变化。
……
师:孩子们,我们已经自由地朗读了这首小诗。请问你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
么疑难问题或者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请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研究。
生:质疑——在这座美丽的小村庄里,哪座房子最漂亮?为什么?
诗中的“小学堂”指什么?这是一座怎样的小学堂?
这座“小学堂”与我们身边的“小学堂”有什么区别?……
师:请孩子们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读读书、观察插图,结
合自己课前收听的广播,收看的电视或者访问附近农村的情况,了解农村的变化),进行四人小组自由研究。
……
交流汇报:
师:自由读第一句,读了这句后,你觉得这些房子什么地方最漂亮?为什么?
生:青青的瓦 白白的墙 宽宽的门 大大的窗
师:指名学生上台指着图说一说,并用红笔画出以上重点词。
师:如果把“青青的瓦 白白的墙 宽宽的门 大大的窗”换成“青的瓦 白
的墙 宽的门 大的窗”,你读了有什么感觉呢?
生:读谈体会。
师:像这样的有两个同样的字组成的词就叫叠词。谁能说说还有什么词也能
这样说?
生:找朋友搭配,如:弯弯的月儿,红红的苹果。
……
师:你们看小同学们学习、生活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多么幸福,多么愉快呀!他们数着全村的新房,就数自己的学校最漂亮,他们多么自豪呀!
师:反复范读;生:模仿读。
师:请孩子们看到画面,想象孩子们当时的愉快心情,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员,读出对学校的喜爱来。
生:分四人小组入情入境地朗读。
……
师布置实践题:
1、课前,布置学生收听广播、看电视或访问附近的农村,了解农村的变化;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校园、社区、村庄等,说说这些地方的变化。通过参观、访问,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在班会上说一说。
2、 堂上,举办“夸校园”擂台赛。
3、 课中,画一所“漂亮的小学堂”,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4、 课后,布置一道选做题:我们也来做诗人,夸夸我们的校园美。
5、为课文儿歌谱曲,也为自己的儿歌谱曲,唱出自己的心声。
三、教学反思:
(一)、以看促说
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课文有些语句表述的事物直观性强,教师可以将文字描述的事物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紧密地与语言联系起来,使学生头脑里出现二者合一的形象。可先让学生观察电脑画面,然后对着画面描述,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理解了词句,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例如:在学习《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课时,在让学生看图交流:“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有什么?”这一问题时,一个学生对这幅图上画的是一个农村这一说法发生了异议,他说以前他去过一个农村亲属家,那里根本没有楼房,而这幅图上有一座漂亮的大楼,所以不应该是农村,应该是市郊。对学生发现的这一问题,我没有简单地给予答复,而是表扬了这个有着求异思维的孩子,并把问题还给了学生,让他们来争论,自由探究,同时教师因势利导将旧农村与新农村进行了对比,通过同桌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到了农村的变化。在争论、探究、交流中,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让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思想教育。
(二)以疑促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学生自主探索需要一种内在的欲望,如果学生这种欲望和勇气被调动起来,他们将会有效、深入地进行探索活动。要怎样激发这种欲望和勇力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质疑,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形成探索的动机。如:儿歌《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中,在学生初读了课文之后,我便让学生质疑,找出文章中的疑难问题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四人小组内自由探究、交流,并通过合作,寻求问题的最佳答案,最后展示学习小组自学成果。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抱以热情的期望,用激励的语言,激发他们探索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人人参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促进了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以演助读
一年级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教师要善于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充当角色,去体验角色,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如:教学《哪座房子最漂亮》,我反复示范,不断启发,让孩子们融入画面,想象和体验孩子们当时的愉快心情,同时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扮演画面中的小朋友,从而在体验学习中提高了朗读质量,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让孩子们的朗读有层次,有个性。
(四),以仿代练
教材是个例子,它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载体。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教材为例子,学习语言的规律:以教材为拐棍,尝试语言的:练习;由教材作迁移,形成语言的技能…… 如:《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诗中,“青青的、白白的、大大的、宽宽的……”叠词引起孩子模仿的兴趣。课下,孩子们合作创作了这样的诗:“南坪小学真漂亮/红红的跑道,绿绿的草坪/还有桂花香/南坪小学真漂亮/高高的楼,白白的墙/那是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样的语言,虽然稚嫩,却也童趣横生。仿一仿,不仅让他们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甜头,体验到了自己成为一名“小诗人”的乐趣,同时也激发了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的语言也得到发展,在体验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五),以唱促“创”
实验教材的课文大多要求背诵,枯燥抽象的语言文字,要背下来,谈何容易。如果将课文变成儿童喜闻乐见的歌曲形式,那么,孩子们也会像喜欢唱歌一样去“唱”语文的课文了。如:学完《哪座房子最漂亮》,我要求学生将儿歌“谱曲”。孩子们将《哪座房子最漂亮》配上了他们熟悉的《小燕子》《同一首歌》等旋律,当他们津津有味地唱着自己“创作”的歌曲时,既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语言,思维、情操、审美……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六),以画促思
形象思维是儿童的主要思维形式。孩子们很喜欢通过绘画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将语言还原成画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是再创造的过程。学习了《哪座房子最漂亮》,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心中最漂亮的“小学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尽相同的对世界的感受与认识。有的画出了课文中的漂亮的乡村小学校,有的画的是自己就读的校园……孩子们的画有工笔细描的,有勾画轮廓的,有用彩笔浓妆艳抹的,有用铅笔淡淡素描的……绘画的过程,实际也是对课文的再理解,再体验的过程,同时孩子的个性在绘画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此文转载南坪实验小学 钟小雪
教育教学反思案例 篇六
对初中学生上课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与学习,班里有一个叫小强的男孩性格怪异,不用理他。我没有太在意她的话,上课时,观察发现他不爱说话,经常听讲心不在焉 www.jingyou.net 的样子。听讲效果差,成绩也比较差。为了提醒他上课注意听讲,在他看与学习无关的书时,我会突然叫他回答刚讲的问题,他很不在乎的站起来说:“不知道!”我很生气,但没表现出来,只是提醒他说,上课要认真听讲,精神集中,然后让他坐下。这样的情形一个星期好几次,屡说屡犯,下课找其谈话,聊天,当时会很有效果,但不出一天,他又会出现上课不听讲的现象。有一次上课,他翘着二郎腿,斜坐在椅子上,我提醒他说:“小强,坐好啦!”没想到他突然说:“我这样坐碍着你什么事啦?”我对他的反应很意外。为了不影响上课,我当时没理会他。后来,他的情绪波动较大,对同学时而友好,时而生硬。有时会因老师的一句批评与老师顶撞。
不成功的反思,当时采取的教育方法是关心他,关注他,和他谈话,从正面做思想工作,加以引导。经过一学期的教育,他没有根本好转,学习成绩始终没有太大的进步。最初对他犯的错误,在教育方式主只做思想工作,有时采取原谅的态度,降低要求。如何教育才能使他有进步?我通过反思认识到:
1、对这样的学生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与他们相处距离要适当。
2、以往发现不了问题,现在能发现问题,但苦于自己的经验不足,有些问题,没有及时解决或找的时机不对。
3、在教育学生的手段上要形式多样化,不要单一的做思想工作,教育学生以说服教育为主,不能挖苦讽刺甚至打骂学生,但也不能仅停留在做思想工作上,因为学生从小就听家人和老师的苦口婆心的教育,他们也懂道理,只是控制不住自己,如果老师一味说服教育,学生根本听不进去,因为他们没有因此承但任何后果。对那多次屡数不改的学生,在适当的时候,为了让他警醒,可以给予一定的处分,让他知道他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
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七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估计的策略以及它对计算的作用,培养估计意识。
2.经历独立探究、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知求未知的思想方法。
3.掌握6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中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此时学生对编制乘法口诀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能力,因此,教材增加了一点新的学习内容,如估计,体验估计的方法以及它在计算中的作用。在探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要体会新旧乘法口诀的联系,逐步学会从已知寻求未知的思想方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独立作业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与数学的灵活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市区,是一所名校,校领导特别重视“课改”,多年来教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一部分学生能自觉地超前学习没有教过的内容,所以,不少学生已经会背九九乘法表了。在这种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下,我的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课堂敢于发言,有较强的语言交流能力,喜欢解决有挑战性的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体验估计的策略
课件演示:将方格图外观设计为高楼,方格作为各层房间的窗户。
师:天黑了,大楼的窗户星星点点亮起来了,最后都亮了,你能估计一下这幢大楼的正面共有几个窗户吗?( 用高楼的窗户代替书中的方格,是因为人们习惯上数窗户都是一层一层地数,不会一列一列地数。后者是九个、九个地数,这不是我们探究6的乘法口诀时所希望出现的。)
师:我们需要搜集哪些相关的数据信息,才能做出“窗户有多少”的估计呢?
(让学生明白进行估计的前提条件是:这幢楼有9层,每层都有6个窗户。)
师:现在,你们能不能都动手列一个算式来表示“窗户有多少”?
(复习乘法的意义,组织学生交流,明确所列的算式是6×9。)
师:6×9=?你们能根据这个算式进行估计吗?
(培养学生列出算式,再进行估计的习惯。)
启发、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合理的估计,感受估计的策略。
生1:6个10是60,所以6×9小于60,窗户不会超过60个。
生2:“五九四十五”,所以6×9大于45 ,窗户多于45个。
师:这两种估计都是有根有据的,因此都是合理的,它们的区别是与精确答案的接近程度不同。现在谁能利用上面的估计,算出精确的答案呢?
生3:6×10=60, 60-9=54,所以6×9=54。
生4:5×9=45,45+9=54,所以6×9=54。
师:大家看到了,刚才的估算可以成为计算的跳板。我们算出了这幢楼一共有54个窗户。
(二)算一算,探究算法的策略
1. 算一算,把下面的表格填完整。(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共有几层楼 1 2 3 4 5 6 7 8 9 共有几个窗户 6 2.交流算法。
算法1:用加法,逐格加6。
算法2:从2~5,用乘法口诀计算;后续的用加法,逐一加6。(能自觉利用乘法口诀,应加以赞赏与肯定。)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交流:6×6可以怎么算?
(1) 5×6=30,30+6=36;
(2) 4×6=24,2×6=12,24+12=36;
(3) 2×6=12,12+12+12=36;
(4) 3×6=18,18+18=36。
(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感受数学思考的灵活性,培养与发展数感。)
3.小组探究、交流:6×9还有哪些算法,能够应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吗?
(1)4×6=24,5×6=30,24+30=54;
(2)3×6=18,18+18+18=54;
(4)4×6=24,24+24=48,48+6=54。
(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从已知去探索未知的意识和能力。) (三)独立编制并记忆6的乘法口诀
1. 由学生独立编制6的乘法口诀。(学生已具有编制乘法口诀的经验,应当放手让他们独立去编。事实上,6的乘法口诀中已学过4句,只有5句是新的。)
2.同桌交流:
(1) 6×6=5×6+□
6×7=5×7+□
6×8=5×8+□
6×9=5×9+□
(2) 6×8=6×7+□=6×9-□
(体会5的乘法口诀与6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以及6的乘法口诀的内在联系;把握联系既能增强数感,又能加强对乘法口诀的记忆。)
(四)课堂练习,巩固6的乘法口诀
(1) 同桌互相背6的乘法口诀,然后做“对口令”的游戏(第73页第2题)。
(2) 独立完成第73页第3至第5 题。
重点放在第5 题的算法交流上。体会通过移格子的方法,可以把不规则的图形变成规则图形的策略。(利用课件,形象地展示出学生利用移动方格的形式来计算的方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提出新的问题挑战,促进知识的迁移。
问题:每个汉堡6元,买9个要付多少元?买15个呢?
①买9个汉堡要付54元。6×9=54(元)。
②买15个汉堡要付多少元?即6×15=?算法是多种多样的:
6×9=54,6×6=36,54+36=90(元);
6×10=60,6×5=30,60+30=90(元);
6×5=30,30+30+30=90(元);
……
(五)全课小结
1. 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进步;
2.教师小结强调两点:
(1) 在解决“大楼的正面一共有多少窗户”的问题时,我们使用了一个重要的算法策略:基于估计基础上的计算;
(2) 要注意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善于从已知去探究未知,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1. 过去我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估算,比较困惑。这次教学设计对此作了深入的思考,颇有心得。估算不是随心所欲的猜想,能够列出算式的,要根据算式进行估算;估算基本的策略是对算式进行变换,变得容易口算,得到原来算式的一个近似结果。如果能够根据运算的意义估计误差,那么在近似结果的基础上还能计算出精确的答案。如,估算6×9=?把算式看成6×10,6个10是60,即6×9≈60。而6×9比6×10少1个6,所以6×9=60-6=54。把估算与计算结合起来,能从中体会到估算作为计算的一种策略的价值。
2.体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生理解、内化新知识的重要条件;联系的方法也是数学思考与记忆的重要方法。所以本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引导学生从已有的乘法口诀出发,去探究、编制新口诀。设计时增加了6×6=5×6+□,6×7=5×7+□等练习,其目的就是利用学生最熟练的5的口诀,用联系的方法记住6的口诀,无需死记硬背。
3.我班学生喜欢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如,“1个汉堡6元,买15个汉堡要花多少元?”这似乎超越了本课的教学要求,但这样的挑战的确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体会乘法口诀的应用价值。当然解决这样的问题对二年级学生不能作为普遍要求。 〖案例点评〗 1. 本课对于估算教学的设计和处理是有参考价值的,有助于克服目前估算教学的盲目性,提高自觉性。估算从具体的算式出发,把估算视为计算的前奏,进而把“在估算基础上的计算”发展为一种计算的有效策略,能更深刻地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价值,也有利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
2.应用旧知识探究新知识,是本教学设计的一个突出特点。反复体验新旧口诀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意义不仅是为了加强对乘法口诀的记忆,更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使所学的知识变得能动、灵活
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八
[案例]
教学《凡卡》时,不但我精心备课,还让学生提前好几天开始预习。谁知当我满怀信心地站在讲台上问学生:“你们通过这几天的预习,发现了什么问题?”时,我们班的“问题篓子”一张嘴,大出我的意料。他说:“书中写凡卡无父无母,跟着爷爷生活,又穷又苦,九岁就被送进鞋店做了学徒,他这样的条件怎会识字?这岂不是契诃夫明显撒谎吗?”他这一问,大家都有同感,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随后又都陷入了迷惘,不知所措。过了好一阵,一同学举手示意发言,我点头允许。他说:“从凡卡趁老板、伙计们去做礼拜时,拿出笔尖生锈的钢笔来看,我认为这钢笔和笔水是他从农村带来的,来鞋店之前上过学。”又一同学站起来反对说:“要是这样,凡卡在农村条件应该好才对,可他在给爷爷的信中只显出在农村的快乐,并未写农村的条件好呀!”这时邹莹莹同学站了起来说:“我查阅过资料,俄国当时许多农民纷纷破产拥向城市。从凡卡信中要爷爷摘一颗金核桃藏在他的匣子里头和嘱咐爷爷不让旁人拿他的小风琴可以看出:凡卡先前有匣子、有风琴,条件是不错的,应是家里破产后才进城做学徒的。
问题到此才算没了争议。
[反思]
无疑,凡卡怎会识字?这个问题的出现打乱了我的课前预设,但很快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与争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试想,如果我当时为了按部就班地完成课前的教学设计,而予以搪塞、敷衍,那结果必将如袁振国教授所说:“或许我们得到了大海里露出水面的冰山的一角,而失去的却是大海下的整座冰山的主体。”
是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开放性大大增强,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虽然我们课前对学情、学法作了充分预测,但仍无法穷尽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变化,一个个超出老师预设的新问题、新情况仍会不断呈现。看着学生涨红的小脸,面对他们渴求的目光,作为教者,我们应该耐心倾听课上的每一个声音,顺应学生的要求,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巧妙引导,点燃思维的火把,将意外转化为一种难能可贵的教学契机,那么在这个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课堂上,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就将是一片广阔的天空。
这节课虽然没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但我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也可能是任何一位教者无法预设的内容。我应该感谢我们班的“问题篓子”,正是他把同学们带进了一个积极探索、激情争辩的世界,更是把同学们带进了一个追求真知的境界!
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九
《落花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记叙文。课文生动的描述了花生不同于其他果实,从而启发做人要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朴实无华、实实在在。
教学片断:
师:学了课文,谁说说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
生:“做人要做像花生那样的人。”
生:“像花生那样。它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
听了他们的回答,我满意的点点头。
此时,有一个很不和谐的声音冒了出来,“老师,我觉得做人要像石榴、苹果、桃子那样,它们长得既漂亮,又可以吃,不是很好吗?”我突然一征,同学们的目光也齐刷刷地投向了这位同学,谁知,竞然又有一名男生积极响应,表示喜欢做像石榴、桃子那样的人。顿时,教室里出现“嗡嗡”的议论声。
我一时乱了手脚,“怎么办,这根本不符教材所应达到的教学目的,我的教学计划被打乱了,我是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还是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进行思辩”?这时候,我想起几天前在《课程标准》中曾看到这样的几句话:“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
我定了定神对全班学生说:“现在,请大家谈谈在现代社会,你要做像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像桃子、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一定要说自己的心里话!”这时候,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
生:“我想做像花生那样的人,因为它默默地奉献”
生:“我要做像苹果那样的人,因为他们外表美,把果实挂在枝头,让人们来欣赏,而且苹果也很好吃,听妈妈说还有美容的功效呢。”
生:“我也喜欢苹果那样的人,电视中那些节目主持人、明星,一出场,观众就喜欢,又很有才华,成功的机会更大,所以我要做苹果那样的人。”
生:“我要做像花生那样的人,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像海伦。凯勒,她又聋又瞎,可她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了著名的作家,我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师:“我尊敬海伦这样的人,也为这为同学有这样的想法而高兴,让我们为她鼓鼓掌”!
生:“我想做像花生那样的人,因为如果没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清洁工人、挑山工,怎么能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
听了同学们一个个精彩的回答,我频频点头,意味深长地说:“同学们,无论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我们都要先讲究实用,都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教学反思:
这是我在教学《落花生》这一课时的一个小插曲。从这个教学案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就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学习的多元化、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的理解各不相同。我想,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体验。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不同想法,我庆幸自己当时没有抑制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感受,也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认同我的想法,按原计划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即引导学生学习花生的默默无闻,不炫耀,不张扬),而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即: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落花生那样,不注重外表;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善于表现自己,像人们展示自己的才华。)这就是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即阅读就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上学生的理解远比老师教他的丰富而深刻,而且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赋予老教材以新的含义,提升了教材的价值,体现出教学的现实意义,把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精神领域。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