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制度建设工作汇报(优秀5篇)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大家逐渐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制度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的总称。相信很多朋友都对拟定制度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小伙伴们整编的制度建设工作汇报(优秀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一些启发。

制度建设工作汇报 篇一

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以来,xx镇切实加强领导,周密安排部署,深入扎实推进,有力地促进了政府机关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打造“阳光政府”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将我镇8月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一)重大事项听证:无。

(二)重要事项公示: 1项,即xx镇人民政府关于20xx年上半年农业人口办理独生子女花名册公示。

(三)重点工作通报:无。

(四)政府信息网上查询及电话查询:0次。

二、主要做法及工作成效

在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整个过程中,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各项工作整体推进,做到“二个结合”。一是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我镇切实把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与当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机结合,找准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全方位、多渠道提高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努力提高各站所各部门在服务群众、履行政务职能等方面的质量和水平。二是与进一步打造法制政府和责任政府相结合。在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中,我镇正确处理好建设阳光政府与建设责任政府、法制政府的辩证关系,真正将建设阳光政府作为加快法制政府和责任政府建设的延续和深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结合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加大法制政府八项制度和责任政府四项制度的落实力度,全力打造法制政府、责任政府和阳光政府。通过以上“二个结合”,我镇认真总结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推进过程中的经验,在思路、措施、方法上深入研究,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阳光政府四项制度长期有效实施的体制机制,使之规范化、常态化,使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要求真正成为全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自觉行动和习惯。

三、存在问题

一是个别同志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对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学习不够,理解不够透彻,在实施过程中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联系不够紧密,贯彻执行效果不明显

二是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三是工作经费紧张,加之人员编制紧,联络员是兼职人员,缺乏一定的业务知识,需加大平台建设技术学习培训。

四、下步工作打算

在下步的工作中,我镇将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效能建设的各项工作,认真查找问题,切实解决问题,严格执行上级文件精神的要求,为提升机关干部的服务能力和办事效率,促进机关作风建设的深入开展,打造 “务实、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增强干部职工学习的自觉性,结合实际工作,对重大的决策实施听证,对重要事项进行公示,对重点工作进行通报,把阳光政府四项制度落实到具体日常工作中,纳入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以阳光政府四项制度为保障推动工作落实。

二是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加强前期工作总结,针对存在问题,不断改进工作,健全制度,使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落实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切实成为促进xx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xx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目标,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动力。

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阳光政府平台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抓好联络员业务技能培训,确保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

制度建设工作汇报 篇二

县辖6镇3乡3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016平方公里,人口52万,其中城镇人口15万。2006年,gdp突破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60元,农民人均收入4284元。自2001年以来,我县在全市经济社会综合考评中荣获“六连冠”。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建设厅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城市化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完善城市功能和膨胀城市规模为重点,以改善经济发展硬环境为目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化水平,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几年来,我县城市建设总投资达30多亿元,完成拆迁面积100万平方米,修建各类楼房700多栋,建设面积300多万平方米,新建和拓宽城市主次干道20多条,形成九纵九横的路网框架,新增绿化面积150万平方米,县城绿化覆盖率达33%,城区内新增供水管线4万米,供水普及率达90%以上,全县城市化水平达32%。县城先后荣获“全国第三次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城”、“省级卫生县城”、“‘齐鲁杯’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城”等荣誉称号。小城镇建设成绩斐然,全县12个乡镇(街道)中有1个镇被命名为省级中心镇,3个镇(街道)被命名为市级中心镇。全县860个村已规划完成238个,其中林子镇弥家村等8个村庄被评为“全省示范村”。

今年以来,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站在新起点,为谋求新发展、实现新突破,将城市建设放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来抓,确立了“东XX区对接,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南进、西连、东拓、北延”战略,提出建设“济南北部最亮卫星城”的口号,以南部新区建设为突破口,掀起了新一轮城市建设发展高潮。

一、科学编制县城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引导作用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和依据。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我们把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先后对城市建设实施了两轮规划。1996年对县城建设实施了第一轮规划,按照到2010年基本实现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要求,结合胜利油田、滇黔桂钻探公司等大型石油企业地处我县的实际,编制了“一心、一轴、二组团”的城市总体规划,对当时的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1996年的规划已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2002年我们聘请上海同济大学专家对县城实施了新一轮规划,新规划以建设生态县为目标,进一步确定了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和轮廓。2003年以来,随着104国道改线、城市新区(原开发区)南扩,城区部分区域功能发生了变化,需重新进行定位、规划。为此,我们又先后多次会同上海同济大学专家,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论证和完善,努力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可操作性,注重突出特色。规划面积由原来的16.8平方公里,扩大到48平方公里,进一步拉大了城市发展框架,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同时,为维护规划的权威,我们组织专门力量,不断加大巡回检查力度,严查私搭乱建行为,维护了规划的严肃性。

为进一步加快城市发展,打造城市新亮点,今年我们聘请省规划设计院对开元大街以南、南外环以北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的新区,进行了控制性规划,新区规划起点高,功能齐全。目前,我们正在组织实施这一规划,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将新区建设成现代化、高标准、高效能,集办公、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中心。

二、高标准建设城区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城市功能,就是城市品牌。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宜人、活力无限的城市品牌,将极大地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们以优化发展环境为目的,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是加快城市道路建设。道路是城市骨架,也是城市的形象,通过大力实施道路改造、建设工程,迎宾路、瑞园路、苍圣街、恒源路、洛源路、永兴大街、新104国道等一批高标准城区主干道相继建成,改变了道路狭窄、坑洼不平、尘土满天的交通旧貌,提高了城市承载力。建设中的南区瑞园南路、花园大街及筹建中的东外环、南外环建成后,我县城区发展的轮廓、筋络将更加清晰。

二是加大治污力度。结合城市道路改造和公益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排污管道建设,形成了完整有效的排污管网。对原104国道城区段、瑞园路等敞口河道实施罩面工程。本着“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对城区各种弱电线路实施入地工程。兴建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并于2005年6月投入运营,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环境;同时,第二污水处理厂也正在建设之中,预计今年年底前可正式投入运营。

三是实施精品工程,提升城市形象。规划建设了新世纪广场、邢侗公园、红坛寺森林公园等休闲娱乐活动中心,其中新世纪广场被评为省“十佳文化广场”和市“优秀样板工程”;红坛寺森林公园被评为省级旅游景点,提高了城市品味和活力。同时,客运中心、工人文化中心、县医院病房楼、新一中建设等一批精品工程融入先进设计理念,实用前提下力求美观,扮靓了城市环境。其中,新一中建设工程是我县为普及高中教育而兴建的一项民心工程,占地面积520亩,总投资2.5亿元,2005年3月开工建设,2006年投入使用。

四是加强城市供水、供热、供气设施建设。建有3处自来水厂和完善的供水管网,基本满足城区居民生活用水,其中第二水厂始建于2002年,于2005年投入使用,提高了城区供水普及率。建设了恒利热电联产项目,并于2003年实现了对城区部分用户的供热。城市燃气项目于2005年实现了对部分用户的供气,后续工程正在建设之中。五是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先后规划建设了副食品批发市场、机电产品市场、商贸城、鲁西北汽配大市场、金家园装饰材料大市场等专业市场,搞活了流通,丰富了城市发展内涵。六是大力实施安居工程。规划建设了近20处小区,满足了群众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

三、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全面提升城市管理质量

城市建设管理,三分建、七分管。近年来,我们下大气力强化城市管理,努力为全县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加大管控力度,规范市容秩序。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措施,突出重点,加大对马路市场、户外广告、市政设施、交通秩序的管理力度,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城区各单位、门店、居户门前实行五包责任制,对提升整体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精益求精,打造绿化精品工程。按照小环境、大生态的思路,对城区道路实施绿化改造,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乔灌结合。同时,坚持“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的原则,合理划分区域,责任到人,综合养护收到良好效果。三是全方位保洁,提高环境卫生质量。对城区主要街道及重要区域按照“五净六无”(马路净、路沿石净、树坑净、下水口净、绿化带净,无纸片、无果皮、无树叶、无浮土、无污物、无烟蒂)的标准,进行全天候保洁。四是高标准亮化,美化城市夜景。经过近年的亮化建设,已形成以路灯亮化为基础、以高层建筑亮化为点缀、以户外广告亮化为衬托的亮化格局。

四、加强村镇规划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近几年,结合新农村建设,我们加大了村镇的规划建设力度,努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大力实施村庄规划。针对原有村镇规划起点低、行政区划发生变化、特色不够明显、设施建设不合理、村庄规划覆盖率低的客观实际,近年来把实施新一轮村镇规划作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来抓,在“政府支持、农民自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社会参与、典型带动”的原则指导下,聘请山东理工大学专家对全县9个乡镇政府驻地实施了规划,并组织力量对部分村庄实施规划,更好地发挥政府驻地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和部分村庄的典型带动作用。目前,各乡镇政府驻地规划工作已经结束,村庄规划工作正在进行中,今年将完成70%的300人以上的村庄规划。

(二)加强村镇设施建设。一是实施了“六通(水、电、路、讯、排水、宽带网)一平”工程建设。目前,政府驻地、部分村共铺设排水管道25万米,硬化道路40万米,并配备了绿化、亮化、美化设施。全县所有的村铺设了柏油马路;83%的村安装了自来水;村村安装了程控电话;村村通上了有线电视。二是实施了公共基础设施“扩容”工程。各乡镇(街道)教学、金融、邮政、卫生院、敬老院等单位办公及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使用,扩充了公用基础设施的总量。三是加强市场建设。规划建设了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搞活了商贸流通,形成了以石油化工、食品、农副产品、造纸等主导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是加大旅游开发力度。结合林子镇独特的万亩槐林优势和红坛寺古迹,规划建设了红坛寺森林公园。该公园占地面积1.4万亩,划分为6大区域,2000年被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近年来,我县以森林公园为载体,成功举办了六届槐花节,取得了丰硕成果。

五、拓宽融资渠道,做好借力发展的文章

资金短缺问题一直是制约城市建设的瓶颈。近年来,虽然我县的财政状况不断改善,但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大,城市建设资金相对短缺。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发展热潮,如何实现财政少投入、不投入办大事的目的,其有效途径就是做活多渠道融资这篇文章。一是聚民资。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民资用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近年来,我们以此建设了部分专业市场和住宅小区,解决了部分单位、业户门前硬化问题。二是以地生财。通过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依法对各类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坚决管住土地一级市场。将城区各主要街道、尤其是新区的道路改造与沿路房地产开发结合起来,实行嫁接式同步建设,将土地收益投向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形成了由政府“独资”变社会“合资”的良好局面。三是“无”中生有。对城区重要地段,如迎宾路、新世纪广场、邢侗公园、原104国道等道路、场所的广告设置权等无形资产进行拍卖或转让,将所获收益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投资机制。四是招商引资。不断强化措施,先后引进了汽配城、金家园装饰材料市场、第二供水厂、热电联产、瑞兴小区等一批招商项目,不仅完善了基础设施、提升了城市服务功能,而且累计为县财政节约资金3亿多元。五是市场化运营。以市场化运营为手段,引进了城市燃气等一批城市设施建设项目,实现了合作双方的双赢。

我县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相比,与城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应发挥得更大作用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规划体系有待完善。目前,我县城区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控制性详规编制还不够完善,不利于更好地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过程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强化。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基础设施条件有所改善,城市服务功能日益增强,但基础设施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城区道路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路网格局,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三是资金短缺问题较为突出。近年来,虽然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努力破解城市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但城建投融资渠道不够宽、城建资金紧张仍然是制约城市建设的主要因素。四是城市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工作中个别环节关系不够理顺,存在执法难现象。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城中村环境脏乱差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五是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有待加强。村庄规划覆盖率低,基础设施建设较城区还较为滞后。

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省建设厅领导视察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卫生整洁、文明和谐、生机无限的新型县城,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最后,请各位领导对我县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推动我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再上新水平。

制度建设工作汇报 篇三

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生命。校本教研是为了解决本校及本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教研活动,也是立足并充分利用本校特色、资源的研究。校本教研的实施,能为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一个建立在教师自身实践基础上的平台。为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中更好地发挥教学研究工作的作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结合新课程实验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1、树立校本意识,“改进教学实践,解决面临问题”,“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挖掘种种潜力,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充分释放学校的生命活力”。找准我们的优势、劣势,不沿袭、不照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2、改善机制,建立教学研究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整合教务处,学科教研组和年级组等多种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领导、教研人员勤于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说课和评课、个人反思等多种活动,发现问题、经验、反思教学、探索规律、减少评价式听课,增强指导性听课,解放教师思想,减轻教师心里压力。

3、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多与外界交流,把最新的教改信息、教育资源提供给广大教师并及时把我校的成功经验推向社会,铸造我校的品牌教师,借此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水平。

4、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题,学校发展为根本,以促进教师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组织管理

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由教导处、教科室、年级组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协调、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教导主任负责教师培训的日常事务工作。

组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支部书记教导主任

组员:教导副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

三、目标与任务

通过开展校本教研,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不断更新全校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进一步发展教师个性特长,使之具有鲜明的教育、教学个性,并创造出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特色。

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提高教师对新课改的研究,探索能力,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水平。

5、建立本校的校本培训机制,使校本培训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四、原则和过程

基于“教学问题”的研究,基于“有效教学”的。设计,基于“互动教学”的行为,基于“问题解决”的反思。校本研究过程就是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总结)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五、内容与时间安排

1、按上级部门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自修与研讨《有效教师》、《有效教学》,用其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效率。

2、每学期一次教师论坛。

每学期初围绕目前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举办一次教师论坛,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交流和研讨的平台,通过互动式的参与,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使教师们在心灵的交流中启迪,在思维的碰撞中成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畅所欲言,谈出真谛,谈出真理!

3、每学期一次送教下乡。

每学年开展一次送教下乡活动,为优秀教师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并加强城乡教育教学交流和城乡教师互助,促进全县课改的均衡发展。送教形式是先上课,再由执教者介绍教学设计与反思,然后交流评课。

4、每学期3至4次教师全员培训。

通过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理论、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评价、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提高。教师能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和从网上获取教育信息和资料的能力,基本适应课程改革需要。

5、每学年一届同题课教学研讨。

继续我校的特色校本教研“同题课”教学研讨活动,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轮轮地集体备课,逐一教学实践,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老师们相互观摩、评议,最终聚集体之力量,每年级语数科各选派一名代表参加全校的示范课赛,展示年级教研成果。达到将学校教研主题应用、推广、深化的作用,让“同题课”有力地促进学校的发展。

6、两学年一批学科带头人培训。

全面启动学科带头人培训,创造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努力提高学科带头人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新课程改革所必须的教育教学能力,并及时总结推广其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他们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骨干和示范作用,带动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形成一支精良的学科带头人教师队伍,为实施名师工程奠定基础。

7、三学年一次全校性课堂教学达标。

借鉴“先学后教、合作学习”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导向,大力推进课堂教学创新,真正做到“向40分钟要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使课堂教学达到“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显出来”的理想效果,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开创教学改革的新局面,实现教育教学的新突破。努力推进学校教学工作的良性发展。

8、两学年一轮跟岗学习。

一是分批分期派出教师到先进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跟岗培训学习,两年内让全校每位教师都外出跟岗学习一次以上。建立及完善相应的《外出跟岗学习要求》,力求将外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办学模式、管理机制引入我校。

制度建设工作汇报 篇四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自20xx年起,xx文明办围绕乡风文明、特别是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和谐家园”创建活动收效尤为显著,该活动已经历时五年,成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品牌工程。

一、主要做法

1、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道德评议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形势政策教育与民主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断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突出抓好诚信莫力达瓦建设,广泛开展“德润莫力达瓦·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系列活动,充分利用“道德讲堂”、“农家少年宫”,宣传农村助人为乐、尊老敬贤的好人好事。举办“好家庭、好青年、好媳妇、好婆婆”、“美德少年”等的评选活动,发现、总结和树立一批本土的道德模范人物,及时报送到旗文明办的“身边的好人”数据库中,广泛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活动,使他们成为加强公民思想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鲜活教材。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继续开展破除封建迷信活动,反对“黄、赌、毒”等歪风,消除社会不安定隐患。

2、抓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以服务“三农”为主题,把“文明村镇”这个综合性荣誉称号分解为“文明小康村”、“文明生态村”、“科普文明村”、“安全文明村”来创建,培植各类创建典型,积极参与全旗的创建评比,使文明村镇创建更富时代内涵。深入开展“清洁家园”、“美在农家”等活动,结合“爱国卫生活动月”,组织村民开展春季卫生大扫除,不断改善居住环境,努力创造和谐、自然的农村人居环境,为新农村建设树立榜样。

3、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文体活动。各村建立一个宣传文化活动室、一个卫生室,并配置必要的设备。一年一度的斡包节已经成为一场文化盛宴,每年六月份,都由乡镇承办全旗“达乡情、民族风---民间文化体育艺术界节”。在探索中我们发现,农村文化大院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有效载体。像阿尔拉镇马当浅村的原生态鲁日格勒是当地群众都非常喜爱的娱乐形式,而且还组建专业的舞蹈队经常到外地参加比赛和表演,曲棍球更是当地农民群众茶余饭后积极参与的娱乐项目。还有像汉古尔河镇东诺敏村的扭秧歌只要“锣鼓一响”,男女老少齐上阵扭起秧歌、全村的村民都积极来参加,已经成为村里主流娱乐方式,使得各村多年来没有发生治安案件,整个村屯在一片和谐中快乐的生活着。到目前,我旗各乡镇、村屯的农村文化大院,已由最初的唱歌、跳舞、扭秧歌,发展到文艺表演、尤其是民族乡镇的原生态鲁日格勒、赛马、剪纸、围鹿棋、罩鱼、运动健身等多种形式。用先进文化教育农村干部群众,把丰盛的文化“佳肴”变成农民可口的“精神食粮”,我旗的农村文化大院正朝着这个目标坚定的迈进。

4、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十星级文明户”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中的一项新内容,被称作为细胞工程,这项评比活动涉及面宽,涵盖面广,对农民个人和家庭有较强的渗透性、幅射性、塑造性,尤其对综合素质培养有一定的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开展此项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氛围,使农民群众形成一种健康的心态,逐步树立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增强对陈规陋习的抑制力和免疫力,让农民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5、开展形式多样的城乡共建活动。xx文明办组织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各级文明单位支援试点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各乡镇、办事处也积极与各级文明单位进行沟通、协调,寻求结对共建的契机。五年来,仅自治区级以上文明单位对联系村的帮扶资金已经超过二十万元,同时还协助帮扶村落实相关项目,解决村路维修、绿化美化等事宜。

6、加大典型宣传。对辖区内涌现的好人好事进行大力推荐和宣传,结合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善于总结和发现各方面的道德典型,及时帮扶道德模范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运用典型力量推动道德建设,使人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使“好人有好报、人人学模范”的风尚蔚然成风。

二、取得成效

“和谐家园”活动开展以来,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深化,内涵不断延伸,其成果也真正惠及到了百姓,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1、和谐家园活动促进了基层政权的巩固。乡镇政府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纳入到重要的工作日程上,把和谐家园工作当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文明村镇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经常举办各种活动,提倡道德风尚的约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号召力和办事成效大大提高,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化解,“两委”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号召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2、和谐家园活动促进了村风民风的好转。通过调研,我们感到群众对精神生活追求十分迫切,生活态度、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也需要提高生活质量,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创新载体和方法,把群众的需求引导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中来,需要各乡镇、村屯顺势推动、因势利导,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提倡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建文明、树新风,丰富文化活动形式,丰富了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使赌博、封建迷信活动得到有效遏制,积极健康的思想和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农民精神生活更加充实,精神面貌得以改善。

3、和谐家园创建工作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使农村群众“聚”到一起,交流进一步密切,沟通进一步增强,人际关系进一步融洽,使许多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巩固和发展了农村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实践证明,农民群众对这种活动形式是认可的,对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期盼的。

4、和谐家园创建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现如今,送文化、送图书、送电影下乡等各种下乡活动又开始活跃起来,带动了许多农民朋友的参与热情。道德讲堂、科普宣传、农技讲座、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送图书下乡等活动,成为引导农民走上致富路的桥梁和纽带。用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使和谐减员活动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三、存在问题

回顾几年来的工作,我旗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乡风文明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兄弟旗市区相比、与时代发展要求仍有差距。如农民的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还有待探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农村健康、文明生活理念还需要由引导式向自发式的较长的转变过程,等等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思考。

制度建设工作汇报 篇五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省按照中央关于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要求,坚持立行立改、边查边建,着力建立五类重点制度,统筹推进各项制度机制建设。

截至目前,42项重点制度已制定出台21项,已起草完毕17项,其余的正在抓紧制定;第一批活动单位结合实际,共废止制度547项、完善1504项、新建1206项,建章立制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

具体情况如下:

一、省委高度重视,切实摆上突出位置、贯穿活动始终。

省委和领导小组对制度建设高度重视,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4次召开专门会议部署推动。

张宝顺书记亲自过问,他在相关会议上指出,抓作风建设既要有当下改的措施,也要有长久立的机制,要从一开始就研究出台一批转作风、治顽症的制度规定,努力取得更多的制度成果。

王学军省长多次对由政府牵头的相关制度作出重要指示,并要求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考核办法纳入五类重点制度。

李锦斌副书记经常听取进展情况汇报,多次召开工作调度会,协调推进重点工作。

各相关省领导结合分工,靠前指挥,全程指导,通过听汇报、召开专门会议、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推动牵头事项的落实。

在省领导的示范带动下,160个第一批活动单位积极行动,坚持一把手牵头,对已有规章制度进行系统梳理,针对存在问题查找制度漏洞,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制度废改立工作,努力做到解决一类问题,消除一个病根,完善一套制度,拧紧一颗螺丝,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二、突出工作重点,五类重点制度建设及时启动、扎实推进。

我们在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基础上,紧贴安徽实际,聚焦“四风”问题,精心谋划并及时启动了五类重点制度建设,努力从根源上铲除“四风”问题滋生的土壤。

一是深入谋划,把中央要求与我省实际结合起来。

在前期调研摸底基础上,省委活动办于7月中旬向46家省直综合部门发函,征询近期建章立制。

从反馈情况看,各单位拟建立完善制度488件,其中省级55件、系统行业110件、单位内部323件;新建242件、完善246件。

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认真对照中央有关要求,结合当前省委、政府开展的重点工作,多次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最终筛选了5大类42项制度作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重点建立的制度规定,随同开展五个专项行动和建立五类重点制度工作一并部署实施。

中央领导小组关于加强制度建设的通知下发后,我们对照中央提出的制度建设方向、内容和有关要求,及时对我省方案进行调整充实,确保中央要求落到实处,与我省实际紧密结合。

二是把握重点,把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结合起来。

针对“四风”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从五个方面立规矩、抓规范,努力把权力的篱笆扎牢、笼子关紧。

建立完善领导干部公开承诺制度,省四大班子和第一批活动单位围绕为民务实清廉、聚焦消除“四风”分别作出公开承诺,接受全省党员干部和群众监督。

建立完善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制度,对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服务群众的途径、方式、要求以及考核评价等作出具体规定。

建立完善崇尚勤俭厉行节约制度,围绕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有关规定落实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是“三公”经费管理、会议活动经费管理,领导人员工作生活待遇、职务消费等方面,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定。

建立完善考核评价监督问责制度,重点包括政府目标管理考核、机关效能建设考核等方面,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和监督问责的导向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建立完善深化改革防范风险制度,围绕“四风”易发多发的深层次原因,包括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干部选拔任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阻止不良作风的滋生。

三是分类推进,把加快进度与提升质量结合起来。

按照“精当、管用”的原则,建立“一项重点制度、一名省领导挂帅、一组承办单位、一套制度成果”的工作机制,分类分级推进,确保制度行得通、指导力强、能长期管用。

对已制定起草方案的制度,倒排工期,加快进度,认真调研,早日着手起草。

省委办公厅就修改完善深化大走访活动长效机制文件进行了专项调研,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形成了修改思路,正在着手修订。

对已形成初稿的制度,多方征求意见建议,努力提高制度质量。

省审计厅对党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意见稿多次讨论,又征求了省经济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意见,修改后再次征求部门意见,力求制度更加符合实际。

对需要与上位制度衔接的制度,在密切关注上级动态同时,先行谋划我省制度,等中央制度出台后,第一时间拿出我省贯彻意见。

省国资委一方面着手起草省属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管理办法,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国务院国资委制度出台情况,努力使我省办法与全国制度相衔接。

对已制定出台的制度,按照用得好、可持续的要求,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印发后,省财政厅又牵头起草了政府性债务审批管理等6个配套文件,为落实制度提供保障。

四是扎紧笼子,把制度建设与改革创新结合起来。

我们坚持从改革入手,注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围绕反对形式思想、官僚思想、享乐思想和奢靡之风,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初步形成了一批制度成果。

在反对形式思想方面,主要是出台了关于20xx年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改进对各市的绩效考核办法,提升政府效能;制定了表彰奖励活动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各类表彰奖励活动,防止表彰奖励过多过滥。

在反对官僚思想方面,主要是制定了关于加强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困难地区的意见,坚持“感情向人民群众贴近、工作向困难地区聚焦、投入向困难地区倾斜、机关向基层一线深入”,建立省领导和省直单位联系服务亳州等五市工作制度,努力推动皖北三市和大别山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

出台了完善农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的意见,将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原则上都纳入代理范围,减少层级和程序,方便基层和群众;

着眼于从严管理干部,规范领导干部任职和行为,陆续印发了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领导干部暂行办法、领导干部德的考核办法(试行)、从严控制和规范管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兼任社会组织领导职务的暂行规定等。

在反对享乐思想方面,主要是制定了进一步加强省级预算管理的意见,并对省直部门20xx年一般性支出预算统一压减5%;贯彻落实中办发[20xx]16号文件要求,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因公出国(境)管理的通知;印发了省直机关会议、培训、活动经费管理办法,从严控制经费支出,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并制定出台了加强省直机关公务支出、公款消费监督的意见。

在反对奢靡之风方面,主要是下发了关于做好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工作的通知,严格落实党政机关5年内全面停止新建楼堂馆所的要求;在开展清理“小金库”和“三公经费”支出情况专项检查基础上,健全完善了“三公经费”监管、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三、坚持统筹推进,力求各项制度机制衔接配套、系统完备。

在加强重点制度建设同时,统筹推进第一批活动单位建章立制工作。

各单位按照部署,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广泛听取相关部门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提前做出规划,加大推进力度,抓好制度执行,着力促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一是制定工作计划,盯紧目标不放松。

各单位充分运用调查研究的成果,充分运用领导班子的对照检查材料,对照职工群众期盼和实际工作需要,对现有制度进行一次全面梳理。

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加强研究论证,搞好上下衔接,精心拟定制度建设计划,为下一步工作提出“路线图”和“时间表”。

截至目前,160家单位均制定了制度建设计划。

二是建立完善制度,扎紧笼子不疏漏。

各单位普遍建立“活动领导小组直接领导、各处室(部门)积极参与、活动办及时督办”的工作机制,针对制度建设计划,实行“项目化”管理,逐项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按新建、修订、废止等不同要求,区分当前、近期和长期等不同时限,倒排时间节点,加大推进力度。

对于行之有效、群众认可的制度,不搞重复建设,继续长期坚持;对于与现行法规制度相抵触、不一致的,及时废止。

安徽行政学院由院领导领衔,成立工作小组,对已有制度逐一清理,废止了7项滞后于实践发展的制度;对于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着手修订完善。

省工商局对在工作效能上征集到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归并,围绕人、财、物、证、照、案、费等关键环节,及时修订完善了15项制度;对于制度缺位的,抓紧研究制定。

省文化厅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民文化乐园等6类体系建设,促进城乡资源合理流动、共建共享,着力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三是强化制度执行,落实规定不打折。

为防止产生破窗效应,各单位坚持制度建设与制度落实同步安排、同步推进,做到既使各项制度相互衔接、形成合力,又明确责任主体和保证措施,健全制度落实的保障机制;同时重点搞好实际效果的督查,加大问责力度,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

开展活动以来,已纠正或查处违反相关规定问题243件,查处责任人93人,并公开通报了6起顶风违纪的典型案件。

四、搞好服务协调,努力做到指导有方、保障有力。

省委活动办在抓好活动各环节工作的同时,同步抓好制度建设。

一方面强力推进重点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工作台帐和进展情况报告制度,实行一周一统计、一月一报告,定期盘点销号。

加强日常联络,确定专人与各责任单位沟通联络,主动了解情况,及时搞好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对各单位建章立制工作的指导,研究制定加强制度建设的通知,明确相关要求和时间进度,对各单位提出的工作需求、政策咨询,及时收集研究,及时解疑释惑,为各单位开展工作提供具体指导和服务。

省委督导组把制度建设作为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的重要着力点,加强对督导单位制度建设情况的督促指导,有效传导压力,严格质量标准,对制度建设大而化之、应付了事的,坚决要求“补课”、“返工”。

此外,进一步强化了舆论宣传工作,加强与中央活动办及中央媒体的联系,及时反映我省典型经验,中央有关媒体对我省做法进行了报道;利用省内新闻媒体、活动简报、安徽群众网等多种手段,及时报道我省制度建设的进展情况、工作成效、典型经验。

特别是进入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把握制度出台较密集的时机,制定专门方案,加大对五类重点制度的集中宣传报道。

省各大媒体深入采访,集中报道,及时向公众解读政策,收到了明显成效。

截止目前,已分别向中央活动办报送信息专报3期,印发简报21期,在省内主要媒体上刊发报道24篇。

同时各单位也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营造工作氛围,推动了此项工作的深入健康发展。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