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什么是心理健康【优秀6篇】

什么是心理健康 篇一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要过分关心孩子。

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的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赞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心理健康到精神疾病,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我们必须从孩子零岁开始关注。

什么是心理

很多家长理解的“心理健康”就是脾气好不好,性格开朗不开朗。这样的理解太狭隘了。一个人的心理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部分。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三个部分。知,代表认知,是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他的感觉、直觉、记忆、表象、思维、语言、想象;情,是他的情绪情感;意,是指意志。而心理特性包括:1。动力,也就是需要和动机;2。 适宜性,也就是能力;3。 人格,可以理解为他的气质和性格。这么一分析,一个人的“心理”,就是这个人最核心的本质部分,是除了身体之外的全部。

另外,心理的发展,也并不全是后天养育的问题。一个人先天的大脑以及神经系统的遗传特征,先天的气质类型,会影响到这个人后天的被养育的方式,以及他对环境所提供的信息的吸纳和处理。大脑皮层中最先进的部分,前额叶,要到21-23岁左右才完全长好。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发展的过程,包含了先天与后天的互相影响与互相促进。后天的养育方式如果不当,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行为、性格等等,甚至会影响到大脑的发育和其他的身体表征。

认知

孩子的认知的发展,与先天的遗传有很大的关系。例如智力发育。很多家长再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意给孩子“开发智力”。事实是,智力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外界刺激不足固然会造成发育迟缓,像狼孩,孤儿院缺少关照和活动的孩子等等,但那都是极端的例子,很多情况是现在家长太着急了,给予的刺激太多太强,这同样会给孩子的智力发育带来坏影响。家长要能够正确评估自己孩子的状况,不要拔苗助长。

有些疾病是属于脑功能障碍,而不是性格问题。例如自闭症和多动症。当先天的大脑功能有缺陷时,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当然都会有问题。

如果先天的大脑没有问题,正常的生活状态下,孩子的认知的发展将与其年龄以及遗传的资质相匹配。但是,如果养育方式不当,引起孩子的情绪反应异常,就会反过来影响孩子的认知发展以及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甚至引起病变。例如,长期处于紧张、恐慌状态下的孩子,容易得神经抽动症。长期挫败体验多、情绪狂躁的孩子容易发生注意力问题,等等。下面我们就重点说说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

情绪是与生俱来的。动物都会有喜怒哀惧等情绪。当我们看到新鲜的环境,当我们遇到陌生人,当我们独立完成了一件事,等等,都会影响到我们产生特定的情绪,情绪会影响(注意,不是决定)我们的认知、决策和行为,而我们得出结论、形成策略、采取行动的时候,同时也伴随着新的情绪的产生。因此,我们不能小瞧了情绪对我们的影响。

儿童最早对情绪只有通过躯体感受得到的体验,没有认知。逐渐地,在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下,孩子开始对情绪有了认识和了解,不仅了解自己的情绪,也了解他人的情绪。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有哪些情绪的能力是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

社会情绪的发生缘于后天

一般在两岁左右,孩子开始表现出复杂的情绪,如尴尬、害羞、嫉妒、内疚、骄傲等。这些情绪是自我评价性的情绪,而自我评价首先来自他人,尤其是最亲密的人——父母的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Alessandri和Lewis在1996年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邀请一些4~5岁的孩子和他们的母亲到实验室“玩儿”,实验员给孩子们一些难题,如搭积木、滚球等。孩子们有时成功,有时失败,实验员记录下孩子成功或失败时自己的反应以及旁边母亲的反应。

记录显示与我们预期的结果一致:那些更关注孩子“缺点”或“错误”,在孩子失败时严厉指责孩子的母亲,其子女在失败时更容易显得羞愧和自责,成功时却很少感到骄傲、自豪。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那些更关注孩子的积极表现,肯定、认可孩子的母亲,其子女在成功时会表现骄傲,在失败时较少有内疚、自责的表现。所以,一个整天阴沉沉的,或者情绪上经常“暴风骤雨”的妈妈,不可能拥有一个阳光的孩子。

实验还表明,学龄前儿童的自我价值情绪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旁边有没有成年人看,对他们的情绪反应影响很大!如果没有妈妈和实验员在场,孩子们失败了就失败了,再次尝试或放弃不玩了,很少表现出羞愧。要到6岁以后,儿童逐渐内化了他人的社会的评价标准,无论有没有他人在场,他们才会为成功而感到骄傲,为失败感到内疚。

孩子要拥有的情绪能力

孩子的情绪能力的发展,跟后天的养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情绪的来源基本可以分为两个:一个是当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目标、达成自己的利益的过程中受阻,遇到挫折时,我们会有“脾气”,另一个是当我们与他人互动的时候,因为与他人的关系而带来的情绪。

无论是什么样的脾气、什么样的情绪,该有的都会有,我们拦不住。我们能帮助孩子的,是让他尽早发展出管理情绪的能力,包括:情绪(自己的和他人的)识别能力、情绪推理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情绪表达能力。这些能力发展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孩子社会功能的发挥。

1)情绪识别能力。在人多的场合,有些家长不好当着众人管教孩子,就会给孩子“使眼色”:怒目而视或摇头警告等。这种方式是否奏效,首先得看孩子是否读懂了家长的表情。对于3 岁以前的孩子来说,他们基本上不明白他人的表情,虽然3 岁以前的宝宝更爱看笑脸,爱看高兴的表情图片。3 岁以后孩子的情绪识别能力发展得参差不齐,如果妈妈能多跟孩子讲绘本或生活中的人的表情,会大大促进孩子的识别能力。这是管理情绪的第一步,即指导孩子能看得出眉高眼低,知道别人现在的表现是什么样的情绪。

2)情绪推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必非得看到别人的表情,根据情境也能猜测出别人是什么情绪了。

3岁多的孩子对快乐的情绪能猜准,比如告诉他:阿姨明天要过生日了!孩子会说:“阿姨好开心!”

4岁的孩子能理解一些与事件相关联的情绪,例如,玩具丢了——伤心,找不到妈妈了——害怕,等等。

到了5岁,孩子长记性了,他个人过去的经历有助于他理解并预测现在的、他人的情绪。此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孩子才能明白,例如:“上次你的玩具不见了,你是不是很伤心呀?所以,我们不应该把小明的玩具拿来,他回家找不到玩具了会怎样?”或者“你找不到妈妈了,是不是很害怕、很难过呀?这只小鸟也有妈妈,我们不能把它留在咱们家”等等。

6岁以后的孩子,基本上能够理解诱发情绪的情境了,对成年人的情绪预测大多数情况下都比较准确。

我们可以看得出,情绪推理能力比情绪识别能力进了一大步,这个能力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都不见得发展得好。我有一个朋友,曾经很苦恼地告诉我说,他总是不能预测别人的想法和情绪,所以他有时把人得罪了,但怎么得罪的、何时得罪的,却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他还觉得大家玩儿得挺好的呢。

这项能力的发展与语言发展相关,更重要的是与父母的情绪互动以及互动过程中父母予以的解释相关。

3)情绪调节能力。虽然说那些被定义为“负面”的情绪其实更有用,对我们可能更有好处,但它们被定义为“负面”、不讨人喜欢也是有原因的,它们引起的身体反应和感受确实令我们不舒服,而面对别人的这类情绪,会让我们不知所措,不知是该附和对方,还是该怎样应对。

当我们有了这些难受的情绪的时候,我们会想办法调节情绪,生来就会。

6个月大的孩子就会通过扭头避开或者吮吸手指/奶嘴等办法来缓解情绪或压力。

1岁以后,孩子的办法增多了,除了躲避外,还会晃动身体、咬东西(指甲、衣领、玩具熊等)等办法。

2-3岁以后,孩子会自行转移注意力,例如发呆、做白日梦。这些办法有时是同时使用的,例如一边发呆,一边咬指甲或嘬手指。当然,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哭闹。

平均而言,女孩儿比男孩更善于调节情绪,男孩更倾向于用哭闹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

家长如果足够细心的话,能及早发现孩子的这些行为,了解孩子处于什么情绪状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找到是什么引起了这个情绪,然后给予解释和干预,帮孩子增长调节情绪的能力。否则的话,不当的调节方式会变为病态,例如神经抽动症,恋物癖,精神分裂等。

4)情绪表达能力。一般说来,2-3岁的孩子就已经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了,但是直到5岁,大多数孩子还是会把情绪摆在脸上,掩饰不住。要到小学阶段,孩子才逐渐掌握情绪表达的社会规则:在什么背景下,面对什么样的人,可以如何表达。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向我咨询,她的女儿从小在国外长大,小学时才回来。孩子比较活泼好动,很爱跟其他孩子一起玩儿,可是她的方式方法可能不对,常常她是一片好意,却惹得小朋友很不高兴,说她她却总是笑,她一笑,越发让别的小朋友或家长认为她是故意使坏,造成了很大的误解。我的朋友问我怎么办,因为该给她讲的道理和别人的反应是什么意思等,全讲了,她不应该听不明白,可是她仍然经常傻笑。我见过那个孩子,根据我的观察,当她好意与人玩儿却惹恼了别人时,她是很困惑的,也不知道如何应对,所以我推测她的傻笑是对自己的尴尬的掩饰,她其实应该很困惑,很委屈或者很抱歉,但不知如何表达。我的朋友照我的建议尝试了一下,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不是责备女儿不懂事、不该笑,而是单独带她到一边,问她是不是很尴尬或者感到委屈。“我这么一问,她的眼泪唰地就下来了。”这件事是个转折点,从那以后,我的朋友更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引导她去正确地认识和恰当地表达;孩子呢,通过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反而能更好地识别和推测别人的情绪,与小朋友间的误会大大减少了,用术语说,就是她的社会性大大改善了。

行为

我们只能通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来猜测他的内在心理过程。所以,我们判断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更多地是从孩子的'言行来推断的。例如,前面讲的情绪表达的问题,以及孩子的生活习惯、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方式等等。一个人行为不当,不仅预示他在认识上、情绪上等有问题,更重要的是会造成他自己的适应不良,引起别人的反感,让自己达不成目的,于是引发负面情绪,行为会更加不当……一直恶性循环下去。

家长要做的事有两件:一、培养孩子良好的言行习惯。这涉及到认知,包括帮助孩子分析情境、了解他人和自己的目标,以及具体的一言一行。孩子在具体的言行应对上是空白,是通过家长的传授和自己的观察模仿习得的。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为主,同伴一起玩的少,家长更需细心、耐心地教授孩子、引导孩子。

二、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包括收集老师和亲戚朋友的评价、议论,及时发现孩子异常的言行,并进行分析、纠正。必要的时候,要及时请专业人士帮助。

总结

孩子的心理健康,其实就是一个人成其为人的健康成长过程,包括他的性格,他的行为与能力,他的社会性,等等。这个过程是先天遗传的生理特征与后天的养育方式、成长环境等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先天特征,针对孩子的特点来养育孩子,注意观察和培养孩子的情绪能力、认知内容和社会性。一方面给孩子提供恰当的养育,另一方面,及时发现异常,及早干预。

什么是心理健康 篇二

通俗地说,智力就是人的脑筋灵不灵。智力、智能、智慧,虽然用词不同,但其含义都是指人的聪明才智。从心理学来看,智力指的是人的认识能力与活动能力所达到的水平。智力主要是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与操作能力所构成。

智力是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是人们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心理保证。因此,智力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般说来,智力超常与智力落后在人群中占少数,大多数人的智力是一般。智力超常指的是智力超出一般人的水平。智力超常可以分的两类:一类是智力相对地比较全面超常,另一类是特殊才能的超常,例如在数学、技术、外语、体育、音乐、绘画等特殊领域表现出超群出众的才能。在智力超常中,前一类占的比例较小,后一类占的比例较多。智力超常与智力一般都属于智力正常的范围,都达到了心理健康智力标准的基本要求。换句话说,人群中的大多数人智力都符合心理健康的智力标准。智力落后属于智力不正常的范围,它达不到心理健康的智力标准。智力落后在人群中虽然是少数,但由于他们心理不健康,给家庭与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

国外心理学家通常用智力测验来测量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一般说来,智商低于60,属于智力落后。在日常生活中,判断智力是否正常最简便的方法有两个:一是与同年龄的大多数人智力发展水平相比较;二是能否基本适应生活、学习与工作。如果一个人智力发展水平比同年龄大多数入落后得多,就应进一步诊断智力是否正常。同样,一个人不能适应生活、学习与工作,也应进一步明确智力是否正常。

什么是心理健康 篇三

1、心理健康需要内外兼顾。

所谓兼顾内外是指,对外,要人际关系良好,行为符合规范。对内,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心理机能正常。与此相反的是两种人,一是只顾自己需要的满足,不顾社会规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什么都可以干。这种人一般具有反社会的人格,如许多犯罪分子就是如此。另一方面,有的人千方百计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但又感到苦恼,因为自身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比如过去有很多劳模很努力地工作,从来没休息过星期天。不是他不想休息,而是按照外界的观念,一休息就不像劳模了。久而久之,他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心理状态也自然不会好。只有行为符合外界的规范,又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才是心理健康人的特征。

2、心理平衡不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并不是平衡与适应状态,而是两极中的中间位置。通常人们把适应理解成对周围环境的顺从,把平衡理解为内心无冲突,但这并不是心理健康。他说,如果说“平衡”就是健康,那么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内部就很平衡,因为他不会有挫折感,也没有冲突,他健康不健康?如果说“适应”就是健康,那么现在社会上有的人见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左右逢源,上下讨好,这种人算不算健康?其实,这种人只能叫做没有灵魂的躯壳,有教养的市侩。和社会邪恶势力有共鸣的人,应该说是最大的不健康。

3、心理健康也有层次高低

如果把清除过度的紧张不安而达到内部平衡状态称作“消极的”或“低层次”的心理健康,应该提倡的是“积极的”或“高层次”的心理健康。这种状态意味着总有高尚的目标追求,能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寻求生活的充实。它的实质就是老有追求,始终是一个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

4、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我们说心理健康,不是说没有失败,没有冲突,没有痛苦,而是能够有效地进行调整,并在这种状态下,保持良好的效率。

5、心理健康是一种人生态度

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围事物。这种人富有利他精神,能在尝试付出、伸展自己的过程中增强自我价值感。这种人追求高尚的生活目标,但他能放弃作“完人”、“超人”的念头。比如目标非常崇高,可是我又达不到,就会有失败感。所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有目标,但目标不要太完美,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正视客观现实,有一定程度弹性的道德准则。而缺乏道德观念与坚持“超道德”观念正是人格异常者与神经症患者常见的特征。

什么是心理健康 篇四

一、女性心理弱点

1、情绪易波动

女性情绪易波动,好哭也好笑。由于情绪的影响,会时而积极兴奋,时而消极低沉,所以女性要注意学会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情绪,化消极为积极。

2、女性好妒忌

女性善妒,有的是天生的,无论是爱情方面、才华方面或美貌方面女性都好妒忌,给自己平添了几多烦恼。妒忌常导致女性心胸狭窄,而心胸狭窄又会加重忌妒,二者常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女性要立大志,有了大志,心胸才会开阔,才不会去在意小事和妒忌别人。

3、女性好猜疑

女性生性敏感,好猜忌,好多疑。由于好猜忌,所以常常影响人际关系,甚至家庭关系,这既容易使自己孤独,也容易因猜忌而发生冲动。所以,女性要尽量注意自己的个性,尽量使自己豁达开朗一些。

二、女性健康的标准

1、对环境能充分适应

要想生活的愉快,心理就得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要尽快适应环境。

2、能正确了解自己

女人立身现代社会,不仅要正确认识社会,而且也要正确了解自己;只有正确了解自己,才能在需要适应的地方调整自己、调控自己和完善自己。这是女人健康心理的标志之一。

3、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心理健康的女人能正确衡量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确立生活的目标。

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一个心理健康的女人,应能保持行为动机与所达到的目的具有一致性,精神状态或情绪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

6、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作为心理健康的女(www.shubaoc.com)人,应善于虚心学习、积极求教、勤于思考。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女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因为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仅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还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所以当代女人应掌握好人际关系的处理艺术,以增进心理健康。

8、能文明发泄不良情绪

心理健康的女人会采用文明的办法来消除心中的不满,带来心理重点的转移,于是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又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人生。

9、能维护集体,发挥个性

心理健康、品质高尚的女人,总是要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来维护集体利益、爱护集体声誉,把自己和集体紧密联系在一起。

10、能遵守社会规范,基本需求适当

遵守社会规范,是任何女人的行为准则。一个心理健康的女人,她的行为是不会超越社会道德规范的。

什么是心理健康 篇五

良好的心态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影响很大,孕妇的心理健康同样对胎儿的影响也很大。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有以下定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环境良好。这个定义说明人必须具有这三种状态良好才是全面的健康,即身心健康。

每个父母都希望生一个健康的孩子,然后再把孩子培养成人才。现在我国已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年轻家长们要想优生优育,除了要学习育儿知识外,还要了解一些孕期和哺乳期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健康理念,从而为孩子的智力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证明,孕妇与胎儿之间有着微妙的心理感应,孕妇的行为会对胎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受孕开始,胎儿不但有了生命,他们的听觉、视觉、记忆和思维等功能也已经开始发育。例如:孕妇听到舒缓、轻柔、明朗、欢快的音乐,会使胎儿听觉神经器官的刺激引起大脑细胞的兴奋,改变下丘脑递质的释放,促使母体分泌出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这时准妈妈和胎儿会产生丰富的情感,有种愉悦在心中荡漾,使身体保持最佳心理状态,这种潜意识中与胎儿的交流----倾注博大的母爱浇灌萌芽中的小生命,真是妙不可言。

胎儿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最为迅速,最关键的时期,因此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时机,实行科学有效的、切实可行的胎教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智力和非智力潜能,从而获得优质先天遗传素质,为今后成人、成材夯实基础。

什么是心理健康 篇六

一、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

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四、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五、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