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解说《心经》(通用6篇)

心经是一本文字简要,内容丰富的佛教经书,也是理事圆融,知行合一,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妙文,历来注释很多,各出手眼,发挥妙义,有以唯识理论解释的;有以华严教旨略疏的;有以天台三观融会的;也有以般若妙旨立论的。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您精心整编的解说《心经》(通用6篇),希望能够给朋友们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 篇一

智慧吉祥迈着阔步走进了无量义经室

善容微笑着给智慧吉祥的脖子上挂了一条哈达,“扎西得勒!”

智慧吉祥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智慧吉祥给佛祖供上恒河沙数朵洁白的莲花。聊天室里顿时弥漫着莲花的清香。

智慧吉祥微笑着给每个人的脖子上挂了一条哈达,“扎西得勒!”

善容顶礼智慧吉祥

善容:一籽恭请师父大人宣讲《心经》法义

智慧吉祥:您想了解《心经》的法义是吗?

善容:是的

智慧吉祥:一籽!

善容:是!

智慧吉祥:《心经》的法义,只有修证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才能究竟圆满。我又如何有能力跟您宣说,《心经》的法义呢?

善容:是的!只有佛才能究竟圆满,但是请师父依您修学《心经》的经验,分享您的修行经验,令我从中可以学习。好吗?

智慧吉祥:一籽!

善容:是。师父大人。

智慧吉祥:虽然,我对《心经》还未能修证到究竟圆满,但是,我乐于分享对《心经》的运用经验来给您参考,希望对您会有所助益。

善容:是!一籽叩谢师父大人慈悲!恳请师父大人教诲!

智慧吉祥:如果,我说明时,您觉得有不圆满的地方,请您不吝指出,我们可以一起讨论研究。或许是我真的不圆满,或是彼此文字定义不同所造成的误解。

善容:(^^)是!

智慧吉祥:我们一起来学习《心经》,从中学到“度一切苦厄”的方法。

善容:是!一籽会遵师教导,从《心经》中学会“度一切苦厄”的方法。

智慧吉祥:那么,就正式上课的方式来分享心得。

善容:(^-^)一籽恭请师父大人以上课的方式来分享师父您修学《心经》的经验。

[“智慧吉祥”(释慧祥法师)即为宣说如下开示。]

题目:《心经》解说。

讲次:第一讲

日期:09月22日

第一次校阅:月22日

主讲:释慧祥

【前言】

承蒙一籽的邀请,来讲解《心经》。

虽然自知在菩提道上,我只能算是初学,其实不见得能深入体证《心经》所说的甚深法义。

但是,本着学习的心,深入研究的心。

又本着“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心。

我愿意跟任何人一起来深入再一次的研究《心经》。

也希望任何有缘人,能一起来参与研究《心经》,运用《心经》的教法,来“度一切苦厄”。

【心经大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译本(全文注音 篇二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guān zì zài pú sà ,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dù yī qiē kǔ è。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shè lì zǐ, sè bù yì kōng ,kōng bù yì sè , sè jí shì kōng , kōng jí shì s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shòu xiǎng xíng shí,yì fù rú shì。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shè lì zǐ,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bù shēng bù miè, bù gòu bù jìng, bù zēng bù jiǎn ,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wú yǎn jiè,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nǎi zhì wú yì shí jiè, wú wú míng , yì wú wú míng jìn,

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lǎo sǐ jìn。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wú kǔ jí miè 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 yǐ wú suǒ dé gù。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pú tí sà duǒ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xīn wú guà ài。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wú guà ài gù, wú yǒu kǒng bù,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jiū jìng niè pán。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sān shì zhū fó,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dé ā nuò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míng zhòu,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shì wú shàng zhòu,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néng chú yī qiē kǔ, zhēn shí bù xū。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jí shuō zhòu yuē:

即说咒曰:

jiē dì jiē dì, bō luó jiē dì,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pú tí sà pó hē。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解: 篇三

先释经题。般若是梵语,翻为智慧,也称无分别智,故非一般所说的聪明智慧而是指能照见真空实相的清净智慧,或译为妙智,是指能通达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的大智慧。‘波罗’翻为彼岸,‘密’翻为到,‘多’翻为上,意即智慧观照,息妄显真,到达解脱彼岸之上。也有把‘多’字解为定的,意即解脱生死烦恼之大定。‘岸’是假名,也无所谓彼此,以迷妄颠倒假名此岸;灵明觉照,假名彼岸。‘心’是指常住真心,又因般若为诸佛之母,此经又是大般若经的心要,故称心。‘经’有恒常的意思,诸佛言教,莫能改动,故曰常;又有‘径’字的意思,是修行成佛必经的路径,又梵语‘修多罗’译为‘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天台宗解释经典先讲五重玄义,即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般若波罗密多是法,故此经是单法立名,(如佛说阿弥陀经是单人立名;妙法莲华经是法喻立名。)是以实相为体,以观照为宗(宗即修行纲要),以度苦为用,以熟酥为教相,在五时八教中,属第四般若时。佛说般若历时最长,计二十二年,带通教、别教二权理,正说圆教实理。

全经可分为七部分:一、总纲分,二、色空分,三、本体分,四、妙用分,五、果德分,六、证知分,七、秘密分。作此七分,层次清楚,纲举目张,易于理解。

一、总纲分

此分总的摄持心经主要含义,即修甚深观照法门,照见诸法皆空,出生死苦海,证无上菩提。

1、‘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从菩萨大悲济世,寻声救苦来说,名观世音;从菩萨智慧广大,观照无碍来说,名观自在。从悲德与智德立此二名。菩萨本地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来,为利济众生,现菩萨身。

观自在的‘观’字很重要,修心关键在一‘观’字。此观并非眼观,而是回光返照,观我非空非有、寂寂无念、了了常知的本来觉性,这是修心的总诀。所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须臾之间,摄念观心,薰成无上大菩提种。’又:‘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

观心法门在初下手时,必先放下一切妄想杂念、心身世界,直下回光观看自己当下的心念,这时定觉妄念忽生忽灭,奔驰不停,要既不随逐流浪,也不著意遣除,因妄念本空,原是无可遣除的。久观纯熟,妄想分别便能逐步歇落,达于空寂。这是慧以资定,楞严经所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时要继续前进,时时处处从寂定的性体上,起观照妙用,这是定以资慧,久久便能达到定慧一如、寂照不二的地步。所以华手经说:‘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观自在’便是常寂常照,了了见性,自在无碍的意思。‘菩萨’具体称‘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指一切众生),合称‘觉有情’。菩萨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觉觉他为行愿,功行圆满,便成为福慧具足的佛陀。

2、‘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行’即修行。‘深般若’是对浅而言。凡夫无明障覆,般若不开;二乘人只证我空,知五蕴假合,并无实我,但不明法空,不明五蕴诸法,也是缘生性空,并无实法,所以见理不彻;至于初发心下位菩萨,观力微薄,都是浅小智慧,不能叫深般若。惟有像观自在这样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能以甚深智慧觉照,而证入定慧圆明,自在无碍的境界。‘时’正是寂照同时,体用不二的时候。

3、‘照见五蕴皆空’

‘照’即般若观照,‘见’即亲自证知。菩萨依实相般若之体,起甚深观照般若之用时,证知五蕴身心等一切诸相,无不是运动变化,幻生幻灭,其性本空。实相之体,犹如镜体,五蕴诸法,比喻尘垢,般若妙智,正像镜光,观照功夫,则如磨镜,镜体本具光明,虽为尘垢所障蔽,光明不失,若用功磨擦,自然垢尽明生。楞严经所谓‘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凡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尘,以及宇宙间一切物质现象,都属色法,因为是有形色、质碍之物。‘受’即感受,是五个遍行心所中的受心所,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想’即想像,是想心所。‘行’即造作,是思心所。‘识’即了别,是八识心王。这四者都是心。此色、心二法,皆是因缘所生,也即各种条件和合而有,并无自性,所谓缘生性空,故曰‘五蕴皆空’。五蕴之性虽空,但体即真空,譬如波相虽幻,但体即是水,水与波是不一不异。这里的‘照见’如渡船,‘五蕴’如大海,‘皆空’如彼岸。即依此般若渡船,渡过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诸相非相’即‘照见五蕴皆空’。如果照见五蕴皆空,那么自性大光明宝藏,便全体现前了。

4、‘度一切苦厄’

身心痛苦不安,叫苦厄。般若不开,苦厄未除,不能叫度。苦厄归根属于心,度心只有仗甚深般若。照见五蕴本空,心便得解脱自在。凡夫不明苦厄的根源,不知五蕴的实质,更不知慧照的妙用,所以长劫沉沦于烦恼此岸。若能照见事事物物一切诸法,自性本空,就能破除我、法二种执著,不被见思、尘沙、无明种种粗细烦恼所缠缚,而能解脱分段、变易两种生死,出离世间、出世间的一切苦厄,所以说度一切苦厄。

二、色空分

此分说明五蕴诸法,与真如空性,无二无别。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里所说的‘色不异空’等四句,正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佛教哲理上的反映。据文献报导,在现代科学领域里,已以实验表明微观粒子不仅具有颗粒性,并具有波动性(如无线电波)。正像有些科学家所指出,所谓颗粒只是场强较高的空间,其中并无一物,这不是‘色即是空’吗?在宏观世界里,已以实验证明‘空生万法’的论点。如天文编号为:M八七无线电波星云旋系能从非物质的无线电波区,喷出长达一万光年的光炬,其中是高速高能电子,这种从非物质之中,也即从虚空之中,能射出物质,这不是‘空即是色’吗?心经关于色、空问题的精辟理论,正由科学实验不断证实。但这些仅是从物质世界方面,说明缘起性空,变幻无穷的情况,藉此作为比喻。实际上心经所说的涵义,则是大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所彻证的、超逻辑的‘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楞严经)、色空不二、性相圆融的圆觉境界!

当大弟子舍利弗,向观世音菩萨请问般若法门时,菩萨便以亲身所证答之。‘色不异空’就是说万法因缘所生,其性本空;‘空不异色’就是说,其性虽空,而不碍因缘和合,生起万法。故曰‘不异’。不异就是无差别、无二相的意思,也就是不离,说明并非离色别有空,离空别有色。又进一步说明,色与空不是二法,现象与本质不二。譬如水与波不二,同是湿性。又如镜与影的关系,所现的影,就是能现的镜。空是自性本具的真空,色是自性本具的妙色。楞严经所谓色身、虚空、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不但真空自性与物质不二,而且与种种心念,也是不二的,所以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即有形之相,与无形之相,都与自性无二无别。影虽多种,同为实相。总之,觉性如宝珠,五蕴如珠体所现的五色。这就说明了色空不二,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道理,是宇宙间事事物物的真理和实相。

我们在观心、看念时,寂寂无念,即真空;了了常知,即妙有。若能于此处悟入,便能彻悟空有不二,性相不二,体用不二,寂照不二,逐步证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了。

三、本体分

此分说明本来之体性,实无生灭、垢净、增减等相,无相之相,正是当人的本来面目。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菩萨又告舍利子:此五蕴诸法的真空实相亦即本觉理体,是本来无生,故亦无灭;本来不垢,故亦不净;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此六字,正显示人人本具的绝对心体。此心体离一切虚妄对待诸法——人我、是非、顺逆、得失、美丑、憎爱。分别既息,则无分别之妙智,昭然现前,非空非有,无实无虚,法尔如是,所以叫本觉,或本体。

我们如能时时返照这本来不生不灭的自性,便知现前念念生灭的,无不是空华幻象,因而不取不舍,自然随顺法性,归于空寂。而念佛之人,执持一句名号,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声相依,明明历历,念念转化习气惑业,而达到一心不乱,这正是由观照般若,而达实相般若。所以般若与净土二门,毕竟不曾分家。

四、妙用分

此分由体起用,空一切相。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文中有许多名相,先作一下解释。‘五蕴’的蕴是积聚的意思,亦叫五阴,‘阴’是能遮蔽真性的意思。前已讲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名十二处。‘根’是能生的意思,能生六识;‘尘’是染污的意思,能染污真性。‘十二处’的‘处’即方所,就是说根在内,尘在外,眼对色,耳对声,各有一定方所,也叫十二入,‘入’是说根尘互相涉入。‘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即十八界。‘界’是说各成界限。六根为内界,六尘为外界,六识为中界,六根、六尘、六识和合成十八界。此蕴、处、界三者,通常称为三科。主要为了破凡夫我执,根据对色、心所迷执的偏重,而有开合的不同。

文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简略之词,其内容即十二因缘,以前者为因,后者为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所以叫十二因缘。‘无明’是过去世的无始烦恼;‘行’是依烦恼所作的行业;这二者是过去因。‘识’是受胎的业识;‘名色’是在胎中尚未成形,识心叫名,胚胎叫色;‘六入’即有了六根,就将出胎;‘触’是二、三岁时,不识苦乐,而能接触外境;‘受’是六、七岁时,能感受苦乐,这五者是现在果。‘爱’是十四、十五岁时,生起强盛爱欲;‘取’是到处求取;‘有’是有种种新业。这三者是现在因。‘生’是随业受生;‘老死’是有生必有死。这二者是未来果。所以这十二因缘,包含著三世因果的道理,总不离惑、业、苦三道。凡夫是顺生死流,即从无明缘行,行缘识,顺次相缘,以至老死,是流转门。缘觉从十二因缘悟道,知生死根本在无明,故首先灭去它。‘灭’就是尽的意思,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老死亦灭,便是还灭门。缘觉观察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二门,了脱生死,而证辟支佛果。(辟支译为缘觉或独觉。)

‘四谛’即苦、集、灭、道四种真理。就是说生死苦果,是由惑、业集合而生,所以说‘苦、集’;寂灭乐果,是由修道断惑所得,所以说‘灭、道’。‘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知‘苦’便应断‘集’,慕‘灭’便应修‘道’。小乘弟子闻佛声教,悟‘四谛’理,断见思惑(简单说来,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与疑,叫见惑;贪、嗔、痴、慢叫思惑),而出三界分段生死,即阿罗汉(意为杀贼、应供、不生)。

今菩萨以般若观照,一切皆空。在真空实相中,不但凡夫所执之蕴、触、界,皆不可得,即缘觉所观的十二因缘法,声闻所观的四谛法,亦皆不可得;乃至菩萨六度万行,其能证的智慧与所得的理体,亦皆说无,即都不可执著,都归于空。若执著有智有得,仍不离法执、法见,仍有挂碍而非究竟。所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不应住著于一切法,而生清净心。总之,自凡夫以至菩萨,自五蕴以及智与得,都不可取著,因诸法本空,无所得故。这正说明,此经是大乘法门,不仅破凡夫我执之病,并破二乘法执之病,乃至无智亦无得。修行到这一境界,寂照现前,了知本无生死可断,亦无涅槃可证,我法二空,一切无著,便证入大自在之境了。(‘无智亦无得’一句,有些解释仍作为空声闻乘法,而按文势,作为空菩萨乘法,更觉圆融完备。)

经文所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此中‘无无明’及‘无老死’,是空去流转门,就是空生死,亦即我空;‘亦无无明尽’以及‘亦无老死尽’是空去还灭门,就是空涅槃,亦即法空。又经文说了许多‘无’字。此‘无’字是自性空、无所得的意思,如果作有无之‘无’解,便成断灭了。

五、果德分

此分证果。以上明体、起用、空相,而证解脱之果德。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挂碍为因,恐怖为果;颠倒为因,梦想为果。菩萨依靠般若觉照,诸法空净,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惑业究竟净尽,功德究竟圆满,名究竟涅槃。这是菩萨证涅槃断德,断尽一切妄惑。不但菩萨,佛亦依于般若,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得无上正等正觉——果超九界叫无上,不偏叫正,生佛同具叫等,遍知一切叫正觉。这是诸佛证菩提智德。可见般若是十方诸佛共由之路。

六、证知分

此分说明由证果而明白了知。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里‘故知’的‘知’字,是证知,有亲见实相之妙!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从此自性所出,所以称般若为咒,即以密咒来表达此真空实相。般若无所不包,所以叫大;神妙莫测,所以叫神;无所不照;所以叫明;无可比拟,所以叫无上;无与伦比,又毕竟平等,所以叫无等等。‘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二句,是说以智慧觉照,能转化、灭除一切惑、业、苦果,是真实不虚的,这与‘度一切苦厄’一句前后呼应。

七、秘密分

此分是以密咒表不思议心地。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上是显说般若,这是密说般若,以咒总结全文。因心地微妙,不可用言语来表达,故以咒表达之。咒是佛菩萨的真言密语,所以一向不翻,如果至心持诵,便能灭罪生福,速成佛道。

总之,般若观照是大法门,是诸佛之母,若能当下回光返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无住而生净心,离相而证实相,自可度一切苦厄,得真实受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 篇四

梵语 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

《心经》整部经文的教导重点,依我个人的理解是,为了教我们“度一切苦厄”。

如何得知呢?

因为《心经》的经文中,就有明白的说到“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所以从《心经》首尾的经文来看,就知道这《心经》的教导重点,是要我们“度一切苦厄”。

因此,当我们要理解《心经》的经文之时,不要忘了这个重点,才不会将经文的文义理解成别的目的'去了。

又佛陀在讲《心经》时,虽然目的是为了要教我们“度一切苦厄”。但是,其所教的方法,叫“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

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习用“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来“度一切苦厄”。

有关这个,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如《心经》的经文中就说到:“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因此,我们知道,这部经在教我们“度一切苦厄”的方法,是用“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

因此,如果有人问:“《心经》的大义是什么?”

我们就可以回答说:“深入运用‘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来‘度一切苦厄\\\\\’”。

【逐文解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解说 篇五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解说

把握住佛陀在讲《心经》时最终目的,是要教我们如何度一切苦厄,所以我们就学习如何度一切苦厄,我们也真的有效的运用《心经》的教义,来一个一个地去除我们身心上的苦厄。

题目:《心经》解说

主讲:释慧祥

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祈愿“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发愿令佛弟子(自己的名字),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

在第一讲中,我简介了《心经》的大要。

并说明了,为什么我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题,解释为“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渡过生死河岸的法门的开示心要”。

现在,还是要来跟大家介绍佛陀讲经讲法,有二大类别。并说明《心经》属于哪一个类别,好让大家深入了解,才能有效运用。

如《增壹阿含经》载,佛说:“舍利弗比丘多游二处:空三昧。金刚三昧。”

一、问:什么是“金刚三昧”呢?

答:《悲华经》载,佛说:“有金刚三昧。入是三昧能令一切三昧不可破坏。”

二、问:什么是“空三昧”呢?

答:《增壹阿含经》载,佛说:“彼云何名为空三昧。所谓空者。观一切诸法。皆悉空虚。是谓名为空三昧。”

众佛友!

现在,我来加以说明这二种三昧是如何分类的。

众佛友!

法界一切含灵,上自诸佛,下至一切众生。所有的善愿,共分二类:

一、其愿是“要”。二、其愿是“不要”。

众佛友!

苦,是您要的呢?还是您不要的呢?

我相信,一般人都会说是“我不要”。

又众佛友!

无上正等正觉圆满的智慧,是您要的呢?还是您不要的呢?

我相信,一般学佛人,都会说是“我要的”。

因此,当知,一切愿望,共有二类,一是“不想要的”,二是“想要的”。

又当知,“想要的”就要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发展令其成就。

因此,这时,当您修证“令一切坚固成就不可破坏。”,名为“金刚三昧”。

又当知“不想要的”,就要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发展令其不要成就,空虚其因与缘,空虚其结果,令其减少,令其消失,令其永不再出现。

因此,这时,当您修证“令一切诸法,皆悉空虚”,名为“空三昧”。

众佛友!

现在我们就来归类归类:

问:苦,是我们要的呢?还是我们不要的呢?

答:当然是不要的。所以《心经》教我们“度一切苦厄”的方法,所以《心经》是归类于“空三昧”的修证。

问:坚固我们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令如金刚一般不会被破坏。是我们要的呢?还是我们不要的呢?

答:当然是我们要的。所以《金刚经》在教令发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如何安住菩提心,如何降伏菩提心的`障碍,令菩提心坚固。所以《金刚经》归类于“金刚三昧”的修证。

问:想要学菩萨行,并能于菩萨一切万行,都能究竟坚固成就,是我们要的呢?还是我们不要的呢?

答:是我们要的。所以《首楞严经》在教菩萨一切万行,都能究竟坚固成就。所以《首楞严经》归类于“金刚三昧”的修证。

如《首楞严经》载:“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如此种种,凡是该佛经的最终目的,是教我们成就所要的,就是属于“金刚三昧”的修证。如是该佛经的最终目的是教我们要空虚(空去)该境界的,就是属于“空三昧”的修证。

众佛友!

为什么我要跟大家说明这个先呢?

因为如果大家不能分清楚,则在修证时,就会修行方向不明确,则往往障碍很多,不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快速成就该经典所说的效果。

如果大家能分清楚,则在修证时,就会修行方向明确,则能知道自己在修什么,则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快速的具足因缘成就结果,所以就能成就该经典所说的效果。

众佛友!

《心经》是属于修证“空三昧”。

因为佛陀讲《心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我们如何“度一切苦厄”。

也因此,《心经》的经文中在后面也有说到:“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因此,我们要记得在学习《心经》之时,要以“度一切苦厄”为最终目标来学习。才能深入体会《心经》的精义。

否则,我们可以看看自己,当我们不了解《心经》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学习如何“度一切苦厄”。而将《心经》理解为别的意思了,用在别的方面了,这时,可能学了十年的《心经》而实际上自己身心的任何一个苦厄,也没有去除。这哪能叫学《心经》呢?!

如果我们能把握住佛陀在讲《心经》时最终目的,是要教我们如何度一切苦厄,所以我们就学习如何度一切苦厄,我们也真的有效的运用《心经》的教义,来一个一个地去除我们身心上的苦厄。则我们才能算是真的在学《心经》。

众佛友!

现在大家对从哪个方向来理解《心经》的教义,有概念了。 所以,我现在再用白话,来从头到尾,解说一遍《心经》,接着我们再来一一深入说明为什么我会如此来理解《心经》的。

【白话《心经》全文】

题目:释迦牟尼佛所教导“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无后患地渡过生死河岸”的法门的重点开示

唐朝精通经律论的三藏法师玄奘奉皇帝之命而翻译

当观世音自在菩萨,修行更深入运用“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无后患地渡过生死河岸”的法门时,如实观照,并知见到对五蕴(肉身、感觉情绪、心中影音、审虑决定、认识观念)的发展习惯皆是要朝向“令苦厄空虚”之下来发展,因此能度过这一切的苦难困厄。

舍利的儿子(舍利弗)!有关色身(肉身)的一切发展习惯,不要异于(也就是不要忘记)是要在“令苦厄空虚”之下,才来发展。

又在养成“令苦厄空虚”发展习惯时,不要异于(也就是不要害怕)发展色身(肉身)。

又我们对色身的发展习惯,即是要在“苦厄空虚”之下,才开始发展。

当发展习惯都能保持在“令苦厄空虚”时,即是大大发展色身的一切变化的最好时机。

当我们想要发展“感觉情绪、心中影音、审虑决定、认识观念”时,也是要如此注意这四个要点。

舍利的儿子啊!

当我们对这些现象(肉身、感觉情绪、心中影音、审虑决定、认识观念),都能真的做到是在“令苦厄空虚”之下来发展。这时,这些现象的产生,也不会引发任何的苦厄了。这些现象的消失,也不会引发任何的苦厄了。

又当遇到有垢秽的境界来时,也不会引发任何的苦厄了。当遇到清净的境界来时,也不会引发任何的苦厄了。

又当任何境界有所增加时,也不会引发任何的苦厄了。当任何境界有所减少时,也不会引发任何的苦厄了。

因此,当我们是在“令苦厄空虚”之下来发展的习惯养成之后,再也没有色身的苦厄了,再也没有感觉情绪、心中影音、审虑决定、认识观念的苦厄了。

再也没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的苦厄了。 再也没有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的苦厄了。

再也没有因为眼睛所能摄受的境界所引起的苦厄了,乃至再也没有因为意识所能摄受的境界所引起的苦厄了。

再也没有因为无明而引起的苦厄了。亦复再也没有为了令无明消尽而引起的苦厄了。

乃至再也没有因为老死而引起的苦厄了,亦复再也没有因为为了令老死消尽而引起的苦厄了。

再也没有因为为了知苦、离苦集、证苦灭、修苦灭之道而引起的苦厄了。

再也没有因为为了有效解决问题而引起的苦厄了,亦复再也没有因为为了得到什么而引起的苦厄了。

这是由于养成“令苦厄空虚”的发展习惯的结果,所以根本就无所谓“会得到苦厄”的缘故。

举凡发心觉悟有情的菩萨(菩提萨埵),也是依着「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无后患地渡过生死河岸”的法门来达到“度一切苦厄”的缘故,所以他们的心,对所遇到的任何境界再也没有任何的挂碍了。

因为不论遇到任何境界再也没有挂碍的缘故,所以再也不会有任何的恐怖害怕了。

在知见上,他们已能行空、行真实,所以能远离颠倒的认知方式。在发展上,也能远离梦想的发展方式。因此能究竟的将所有的苦都停止下来而成就“涅槃(苦的永远止息)”。

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中的一切诸佛,也都是依“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无后患地渡过生死河岸”的法门来修证的缘故,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

因此,可知“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无后患地渡过生死河岸”,是可以扩大运用而具有神效的诀窍。

是可以广大运用,并同时能显发出智慧光明的诀窍。

是无有任何其它的法门可以比这个法门再高妙的诀窍。

甚至没有任何法门跟这个“事先知道”的法门相等,具有相等的效果的诀窍。

那是由于此法门对于去除一切苦厄,是真实有效,绝不虚妄的缘故。

是故称为“事先知道,因而能安全有效无后患地渡过生死河岸”的诀窍。

即然如是,所以用句口诀来总摄这个诀窍:

运用吧!运用吧!运用这个法门渡过生死河岸吧!带着众生们运用这个法门渡过生死河岸吧!请记得要回向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所教“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无后患地渡过生死河岸”的法门的重点开示。

完毕!

祝大家度一切苦厄。

白话译文: 篇六

以般若智慧观照自心而获得解脱自在的菩萨,修行极深的般若智慧时,观察洞见到集聚构成人我的肉体,感受,思想,意志,心识等五种要素,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他的本质是空,而非实体的存在。菩萨因彻见这五种集聚的要素是缘起性空,所以脱离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的痛苦。

舍利弗啊!肉体以及一切的物质现象,不是真实的存在,不外乎是因缘相互依存的生灭关系,所以物质和空并无差别;而空和物质二者在本质上也没有不同,因此空不异於物质。有人认為空是没有,物质是有,而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彻见到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犹如水和水波的关系,二者既是各别的,也是一体的。感受,思想,意志,心识,同样也是如此。

舍利弗啊!这五种集聚的要素,从它缘起性空的本质来说,它既没有生起或灭失,也没有所谓污垢或清净,更不会增多或减少。所以,在缘起性空的本质上,物质,感受,思想,意志,心识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人对外界的认识,需透过眼,耳,鼻,舌,身体,意识六种感官与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等六种外境,分别相对应而认知一切,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人的一切认识作用各有不同,包括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甚至於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的识别作用共十八种,它们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不经由佛教导而独自开悟的缘觉圣者,因观照十二因缘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照见十二因缘是缘起性空的,所以不论是导致生死轮回的主因无明;或是灭尽无明,甚至於生,老,病,死,或是因灭尽无明而脱离甚至於生老病死,也都不是实体的存在。亲自听闻佛说法而证悟得声闻圣者,因观照四諦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见苦,苦的原因,灭苦而解脱,灭苦的方法这四諦是缘起性空的,不是实体的存在。

菩萨所证得的境界中,既不存有能证悟得般若智慧,也不存有所证得的境界,因為菩萨彻见一切是缘起性空的,一切是不可得的,心不执著於一切。使自己及一眾生都获得开悟的菩萨,由於修行可至生死彼岸的般若智慧,而通达空得真理,所以心中没有一丝牵掛及烦恼障碍;因而不恐惧生死,远离一切错误,不合理的思想,行為,妄想等等,终於达到寂灭无為的'最高境界。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佛,都是由於般若智慧,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因此,由以上可得知般若智慧是具有不可思议力量的密咒,是可破除一切愚痴黑暗的密咒,是至上的密咒,是可达成涅磐妙果无与伦比的密咒。它能去除一切的痛苦,灾厄,是真实不变的真议真议。因此,宣说般若智慧的密咒如下:去!去!去到生死的彼岸!与眾生一起去到生死的彼岸!愿迅速同证正觉,获得大成就!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