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教案小学语文五年级优秀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案呢?高考家长帮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优秀教案小学语文五年级优秀9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案例 篇一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机智勇敢的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最终使情报安然无恙的保存下来。

教学目的:

1、通过对人物言行、心理的分析,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在危急时刻要沉着、机智、勇敢。

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把握课文内容

1、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课文——(引读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去看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2、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为什么要保护这半截蜡烛呢?请同学们翻书65页,我们来读一读。(教师引读)。

二、从语句中感受“生死攸关”

过渡:于是,围绕着半截蜡烛,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故事。

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故事情节发生了几次令人紧张的变化?

(三次:(1)当德军把蜡烛点燃;(2)当德军把吹熄的蜡烛重新点燃;(3)当端走的蜡烛被德军夺回。)

师板书:点  点  夺(评价:你有一双雪亮的眼睛)

小结:同学们,文章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真是——一波三折。

2、过渡:在这一波三折的故事中,随着敌人的步步威逼,蜡烛燃烧着;随着时间的步步流逝,蜡烛越来越短,绝密情报的暴露也就在一线之间。此时对伯瑙德夫人一家人来说,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

那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生死攸关”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出相关语句,然后再认真地、小声地读读你勾的句子

⑴把你勾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吧。

生汇报。(师出示课件)

师:同意他找的这些句子吗?你们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⑵老师觉得大家所找的这些表示生死攸关的句子中,这一句话让我有振聋发聩的感觉,你们能帮我读读吗?

(学生齐读“一旦这个”)

⑶假如你是作者,你这样写是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⑷师:既然如此,你们能不能用不同的语言来具体描述一下这句话的意思?谁来试一试。

生1:如果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伯瑙德夫人一家的生命将告结束。

生2:如果情报暴露,这个反法西斯计划就会遭到重创。

生3: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数万雄兵将葬身沙场。

生4: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死亡的人数会越来越多。

师:太可怕的,可怕得让人不敢想,因为一旦情报中转站暴露,伯瑙德母子三人的性命将告结束,后果是——

学生:不堪设想。

师:一旦绝密情报落入敌人的手中,后果是——

生:不堪设想。

师:如此一来,将会有更多的母亲、孩子为之丧命,后果是——

生:不堪设想。

师:可以看出当时真的是——

生:生死攸关的时刻。

师:带着感受,我们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理解了这句话所潜在的意思,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巧妙。好,还有两句话,自己去读读,体会体会吧。

[出示课件](自读)

师:刚才读书的时候,我发现李雯婷读懂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她的神情都凝重了许多,请她来给我们读读吧。

学生个读。(读完以后,全班报以了热烈的掌声)

师:你出色的朗读,源于你对句子深入的理解。

⑹师:带着你们的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几句表现生死攸关的句子。如果你觉得站起来读,更能表达你此时的情感,那你就站起来读吧!

(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充满感情地齐读三个句子。)

师:你们的朗读,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经深刻地体会到此时的生死攸关了。

三、感受伯瑙德一家人的机智、勇敢

1、师:情况是危急的,但当危险步步逼近的时候,伯瑙德一家三口是怎样和敌人巧妙周旋的?想出了什么办法?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3-7自然段,去寻找答案。

生:他们一共想了三个办法,第三自然段告诉我们,伯瑙德夫人是轻轻地把蜡烛吹灭(师板书:吹)我从第五自然段中发现雅克是想办法把烛台端走(师板书:端)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杰奎琳想睡觉。

师:办法是睡觉,还是借睡觉而把烛台——

生:拿走。

师:拿走?随便拿起就走,还是——

生齐说:端走。

师:对了,我们就应该在文中去寻找答案。(师板书:端)

师:(指着板书)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呢?请带着审视的目光,研究的态度,再到3-7自然段中去尽情发现吧。

[出示学习提示:仔细品读3—7自然段,抓住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去体会批注,再把你的理解、感受融入到朗读中。]

(学生齐读学习提示)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我发现孩子们很会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你们愿意把你们的感受在小组内和同伴分享吗?

生:愿意。

师:那好,现在就分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孩子在组内先读读自己找的句子,说说理由,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为你的补充做好准备。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

4、全班汇报交流

师:现在全班一起来进行汇报交流。(学生说到谁就讲相应的部分)

⑴体会杰奎琳地品质

生1:我最佩服杰奎琳。请大家看到第7自然段:突然,杰奎琳娇声对德国人说到:“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我找了一个重点词是“娇声”,我看出杰奎琳很有礼貌,用机智、可爱唤起德军少校对女儿的思念,从而镇定、冷静地端起藏有情报的烛台而不受德军的怀疑。

师:是啊,此时已经是千钧一发的时刻了,蜡烛马上就要燃尽了,绝密情报即将暴露在敌人的眼前,可勇敢的杰奎琳站了出来。带着你的体会来读读你找的句子。

该生读句子。

师:还有补充吗?

生2:我找到了一个词语——“高兴”,如果杰奎琳不是很高兴的话,德国军官一定会起疑心。她这个态度就像在父亲面前撒娇一样,更能唤起德军官对女儿的思念。

师:那你能来读读这个词吗?

生2:高兴。

师:再试试。

生2:高兴。(顿时让所有的人感受到了杰奎琳的可爱,机智)

生3:我佩服她,因为是她成功地把烛台端走了,没有暴露情报。

师:对,只有10岁的杰奎琳用她的聪明、勇敢,把即将发生的灾难解除了,因为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的时候,蜡烛——

生:熄灭了。

(师板书:熄)

师:敬佩她的孩子们,我们用读来感受杰奎琳的可爱和机敏吧。

(教师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描写杰奎琳的句子)

⑵体会雅克的品质

师:你们还佩服你?(生说时出示课件)

生1:我最佩服雅克,请同学们看到第五自然段,从这段中,我发现雅克出去搬柴已经走出了这个房子了,本来是有机会逃跑的,但是他想,他是家中的唯一的男人。

师:是男子汉对吧?家里的顶梁柱。

生1:对,他并没有跑,而是和家人一起等待。

师:多了不起的雅克!这时候的蜡烛就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丧命,他却选择和家人带在一起,多么勇敢啊!

生2:

抓“慢慢地”“从容地”“默默地”体会。(板书:端)

师:你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和神情来揣测人物的内心活动,真了不起,那请你来读读这几个词吧。

哪个组还想来补充?对,随着时间的流逝,蜡烛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会爆炸。

师:多了不起的雅克,带着这份感动和钦佩,男孩子们一起来读读。(男生齐读)

⑶体会伯瑙德夫人的品质

师:我发现孩子们对于你们的同龄人能在这样危急的时刻做出这样的举动,都佩服不已。你们还佩服谁呢?(只有三个孩子举起了手,异口同声地说:伯瑙德夫人。)同为母亲,我也敬佩她。我想读读描写她的语句好吗?

学生:好。

(出示课件)师范读: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师:谁能帮我说说,我为什么敬佩她?

生1:

生2:

生3:

抓“急忙”“轻轻”进行分析(及时进行评价)

好,就让我们一起来读出伯瑙德夫人的急中生智吧。(齐读)

师小结:刚才,我们抓住了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进行学习,体会到了人物的品质,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物形象刻画地是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用词准确巧妙。

四、小结,升华

1、师: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在这场生与死的较量中(板书:生  死),在这一波三折的故事中,(板书:画弧线),,我们感受到了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机智与勇敢、镇定与从容。你们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吗?

生1:(板书:勇敢   机智)

生2:我记得鲁迅曾说过,倘没有智,没有勇,而单靠一种所谓"气",实在是非常危险的。我想对10岁的杰奎琳说,你既有智,又有勇,我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老师本来正在写板书,这时已经停下手中的笔,惊喜地看着这个孩子、听着这个孩子的发言,脸上流露出了赞叹之情)

师:太棒了!你真不愧是我们的小博士,课外的知识储备量太丰富了!

2、结语。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场没有硝烟却扣人心弦的战斗,记住伯瑙德一家人的机智勇敢,记住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再次引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

板书设计:

生 死

生死攸关的烛光   点机智  勇敢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二

《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 《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2、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2、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 (如:得意 依依不舍 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钓到大鲈鱼时 ;把鱼放回湖里时, ,得到启示是 。 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 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语句: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 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2、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 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板书:不容争辩 )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课件显示插图)这是当时的情景。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三

《猎人海力布》

【教学目标】

1.认识“誓、谎”等4个生字,会写“酬、珍”等11个字,会写“猎物、尊敬”等29个词语。

2.读、说、议、演、写贯穿教学过程,把语文知识能力的发展同师生学习过程结合起来。

3.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4.体会海力布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懂得每个人都要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灵。

5.写一段话介绍“海力布”石头的来历。

【教学重难点】

1.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写一段话介绍“海力布”石头的来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

(1)课件。

(2)学生阅读几篇民间故事,把最感兴趣的1—2个记下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说一说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民间故事吗?民间故事是一些长期流传于老百姓之间的故事。它们或者机智幽默,或者歌颂善良美好,或者感人至深……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简要地讲给大家听!(发言者每人1分种左右,要求把故事梗概说清楚。)

(此过程看似无意,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尤其是“简要地说”更要求学生能抓住线索,理清条理,弄清故事大意,即抓住主要内容,此过程预计5—7分钟。)

二、学一学

学习本课11个生字和有关的新词。(着重学习“酬、叮、嘱、塌、誓”的音、形、义,着重强调“延”字的笔顺和书写。)

三、读一读

师:同学们,《猎人海力布》是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吧!(或朗读,或默读,或轻声读,课堂上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读。此时的读不是细读、精读。而是摸清脉络,弄清梗概的读,此过程约5—7分钟。)

四、写一写

师:大家都已读过课文,下面请大家用10分钟的时间为这个故事写一个内容提要,约150字左右,要求故事完整清楚。(有起因、经过、结果,叙述清楚。)

(“写”比起“说”更郑重一些,而且每个人都参与了,动手了,练习把全文缩写150字的“内容提要”,实际就是在“抓主要内容”,而且又和“练笔”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达到“一石两鸟”的目的,此过程约为10分钟左右。)

五、议一议

师:同学们,《猎人海力布》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流传至今,为人们传颂。那么同学们读完课文,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下面请大家再细致地读课文,提起笔,把你最感动的地方划出来,然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说什么,怎么说都可以!

在全文中,有多处令人感动的地方值得深入体会。

1.第2自然段中“他热心帮助别人……尊敬他。”

2.第3—6段中,海力布和小白蛇的对话,他不求回报,不要珠宝等细节。

3.第7—9段中,海力布劝大家搬家的三句话,及他牺牲后大家沉痛的心情等。

……

以上这些是备课时预想的“感动”语句,尤其海力布三次劝大家搬家的话要重点通过读、说来体会。文中还有许多感人之处,学生提出,教师相机引导。师生在此过程中体会、感悟,为后面表演打基础,时间约为15分钟左右。

第二课时

一、演一演

师:同学们,为了把这个动人的故事再现,请大家自由结合成“表演团”,先商量一下,然后把你们认为最感人的情节演一演,好吗?

(此过程重在情感的熏陶、感染。如“救乡亲”一部分,学生要想:海力布只有三句台词,但情真意深,怎么演?乡亲们会有什么想法,怎么演?鼓励学生能根据课文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个性化的发挥和创造性的表演,此过程约为10分钟。)

二、理一理

师:同学们,学习了“猎人海力布”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那么这个故事为什么这么吸引读者呢?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有曲折的情节,环节紧密相扣,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

板书图示:

(“文似看山不喜平”,此环节意在使学生知道,一篇文章,一个故事要想写得生动,吸引人,要有曲折的情节,合理的想象。)

三、编一编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故事开头续写故事,或者自己设计开头编故事。要求发挥想象力,把故事编得曲折动人,争当“编故事大王”!

拟提供以下开头(3—5个)

(1)“一个穷苦的青年,有一天上山砍柴,捡到一把金斧头……”

(2)“一个孩子,得到了一幅画。忽然有一天,画上的东西活了……”

(3)“一个穷人,一个富人,在一个寒冷的日子分头上街去找温暖……”

……

(此处题目可教师拟几个,也可以让学生自拟,编写过程约15—20分钟。)

四、评一评

讲评过程要注重大胆合理的想象和曲折动人的情节,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适当点拨,约10分钟左右。

五、布置作业:

小练笔:写石头“海力布”的来历。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案例 篇四

设计理念

《研究“三维互动、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是学校的研究课题,即运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观察、分析、调控课堂教学,使课堂达到“三维互动、和谐发展”的教学效果。“三维”之间并不是平行发展的,而是互动的过程。“三维”之间的发展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联系紧密,互动生成的一个立体动态发展变化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过程与方法),就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便能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语文科的子课题是“研究三维互动中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综合渗透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情感性较强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为基点来观察、分析、调控其它两个维度。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以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而发展其他两个维度,最终达到“三维互动、和谐发展”的根本目的。

文本解读

《生死攸关的烛光》一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章紧紧围绕一根小小的蜡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故事。文章篇幅不算太长,故事情节也不复杂,但扣人心弦,跌宕起伏。根据课程标准和年段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是:1.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镇定、勇敢、机智,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2.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观察、分析本节课的三个维度,不难发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其它两个维度的水平是比较低的,因为文本内容蕴含的情感因素较为丰富,加上文本内容的历史久远,与学生的背景知识有距离,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生体会文本内容蕴含的情感因素。要落实好上述教学目标,发展好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激发兴趣,调动情感,创设情境,使学生感悟文本内容蕴含的情感因素就显得尤为关键,这是本节教学的重难点。

方法选择(过程与方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我选用了以下教学方式和手段。

1. 采用网络广播系统,播放关于战争的电影片段,拉近学生与二战时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

2. 采用研读加表演的学习方式——“以读(研读,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促悟,演中悟——以演促悟”,着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母子三人面对危机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镇定。

教学流程

依据教材特点、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教学任务分两个课时完成。本次教学为第二课时,教学流程如下。

(一)披情入文,拨动情弦

1. 导语: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二战时期法国第厄普市,认识了伯瑙德夫人一家。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和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一起面对——

2. 学生齐读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

(二)随情入文,体验情感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1)播放片段,激发情感

导语:让我们先一起走进战争的残酷场面吧。(播放影片视频)

激qing:刚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二战时期德国侵略法国的战争场面。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祖国,法国人民纷纷起来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光荣行列。文中的伯瑙德夫人一家就加入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2)创设情境,拉近时空

伯瑙德夫人为了保护绝密情报,想方设法把情报藏好。那么伯瑙德夫人最终把情报藏哪儿了?

但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一天晚上,三个德国军官闯进了屋子并顺手点燃了蜡烛。一旦蜡烛燃烧,会有什么后果?

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眼睁睁看着这生死攸关的半截蜡烛燃烧,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一:一旦蜡烛燃烧,情报就会暴露,伯瑙德夫人一家就会死亡。

生二:假如我就在现场,我会非常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

生三:假如我就在现场,我会很紧张。

……

[评析]教学充分体现了“三维互动,和谐发展”的教学效果。先从过程与方法入手,通过播放电影片段,再巧妙设置问题,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当时情况的危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更容易投入学习。这样,就能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

2. 融情入境,情感体验伯瑙德夫人及其孩子在危急时刻表现出的镇定、勇敢和机智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1)导语:面对这生死攸关的烛光,伯瑙德夫人和她的孩子又是怎么表现的?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认真默读课文第3-7自然段。

(2)出示问题:a. 画出描写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语句。

b. 从母子三人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他们具有什么品质?

c. 分角色演课本剧。注意抓住人物特点(动作、语言、神态)演读。

[评析]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要实现有效的学习,自主学习是基础,但需要老师的引导。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着重过程与方法的引导,要求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学法自主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母子三人的镇定、勇敢、机智的表现和爱国精神(知识与能力)。

(3)小组互相交流学习感受。

[评析]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自我确认、自我完善和相互竞争,同时培养孩子与人交往及表达能力。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要求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增进对文本的体验感受,在组员互相交流中(过程与方法),体会人物的表现和品质(知识与能力),学生从互相交流中获得合作学习的快乐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4)角色演读,师生评价交流,体验母子三人的表现和品质。

导语:经过同学们自己的学习和小组的交流讨论,相信大家对母子三人的表现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下面我们就通过同学们的演读来体验人物品质。(学生踊跃举手要求上台表演课本剧,最后请了一个小组上台表演。要求其他学生注意观看并做好评价记录。)

学生评价:

生一:我觉得李楚莹同学演妈妈演得好,从她说“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和轻轻吹蜡烛的动作表现出妈妈的镇定。

生二:我觉得演儿子雅克的同学把雅克的勇敢表现出来了。从他慢慢站起来的动作可以看出雅克很从容。

生三:我觉得演杰奎琳的同学跟军官说话时不够娇声。因为杰奎琳是用娇声说话打动了军官。

师:那你认为应该怎样读?

生读。(读出了娇声的语气,学生报以掌声。)

[评析]品词析句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高年级的一项重要的语文学习活动方式,在充分的时间里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让学生畅游字里行间品位、咀嚼、感悟,收获的不仅仅是只言片语,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愉悦、智慧阅读的快感。这一环节教学,通过学生的角色演读——评价——教师相机指导(过程与方法),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而学生的角色演读和个性评价,更凸现对学生独特感受和体验的重视。使学生在对重点词句的感悟中、在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中、在角色演读和个性评价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表现和品质,既获取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品读能力 (知识与能力)。

三、总结提升,延伸情感

1. 根据板书总结

今天我们和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一起经历了三起三伏、惊心动魄的战斗,让我们为这母子三人为了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在危急时刻表现出来的镇定、勇敢和机智鼓掌!为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鼓掌!

[评析]课文的板书是紧紧抓住了课题和课文的中心内容进行设计的,较好地反映了故事的曲折起伏。通过板书总结(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记忆,学会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有创造性的联想,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和能力),并从中体会了母子三人的爱国之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2. 拓展思维

想象一下,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有怎样的表现?请写一写。

生一:敌人走后,母子三人都趴在桌子上。经过刚才惊心动魄的战斗,他们都筋疲力尽了。

生二:敌人走后,伯瑙德夫人赶紧把情报从蜡烛中取出来,怕敌人又返回来。

生三:敌人走后,母子三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生四:敌人走后,母子三人都笑了。

生五:敌人走后,妈妈对孩子说:“孩子们,你们真棒!”

……

[评析]经过过程方法的改动,学生的情感思维打开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他们从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对母子三人的表现进行了个性化的理解(知识与能力),使三个维度都得到和谐发展。

3. 课外延伸

(1)师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很多像这母子三人一样的人们,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勇敢地参与反抗法西斯的战争中,正因为有了这股正义的力量,这样残酷的战争终于在1945年结束了。

但是,战争留下来的惨痛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只有勇于正视历史,才能时刻警醒我们要热爱和平,维护和平。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吗?

(3)推荐阅读:在这里,老师向大家推荐下面的书籍,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这次战争。

[评析]此设计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加强了爱国主义的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范例 篇五

教学要求

1、理解格罗培斯设计的最佳路径融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学习格罗培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会认读本课的生字。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格罗培斯设计的最佳路径融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学习格罗培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搜集设计大师格罗培斯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谁来介绍一下格罗培斯,学生结合资料,教师补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看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新词。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

2、课文什么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

四、细读品味,感悟最佳途径。

1、格罗培斯之所以设计出最佳路径靠的是什么?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思考。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谈论。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学习。

(1)他严谨的工作作风。从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已经修改了五十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这2句话中细读品味。

(2)因为老太太的做法给了他创作的灵感。抓住:漫山遍野、绵延上百里等词语体会格罗培斯受到的启发。

(3)引导学生体会“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把人摆在第一位的做法。

五、拓展延伸

根据自己的感想创作名言。

六、作业:完成同步

板书设计:

27__最佳路径

作风严谨思维创新

以人为本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案例 篇六

设计理念:

本课是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伯瑙德夫人及其儿女深沉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并留给人们深深的震撼!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提倡个性化阅读。所以在教学时,我尽量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采用了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细细品读体会母子三人是怎样利用机智、勇敢、沉着的品质去面对危急时刻,想尽各种办法来保护这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这样提升了文章的思想,使学生明白他们都有一颗爱国心,真正体会母子三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当然这也突破了本文的重点难点。然后通过后边的拓展延伸,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仿佛真的来到了二次大战时期,站在了伯瑙德夫人一家人的面前,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敬佩与感动,同时也向全世界发出自己的呼吁:远离战争 共享和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情报的过程。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受伯瑞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

3.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表现能力

4、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生死攸关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重点语句的朗读,体会人物的表现和品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qing导课

1、出示有关烛光的几个场景,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几幅温馨宁静的烛光的画面。)

2、看到这样的烛光你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总结:是啊,烛光给我们带来了温暖与光明,让我们感到幸福与温馨,但还有这样的一种烛光。(师板书:生死攸关的烛光)

3、你知道它的意思吗?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

根据学生的问题总结提炼出重点的问题,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你们预习课文,现在,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学们课文预习的真不错。读完课文后,这个故事给你带来什么感受,谁能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说一下?(生:生死攸关)

3、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生死攸关?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

4、谁来说说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生死攸关?板书:点燃  重新点燃  夺回   (顺序可以打乱)

小结:同学们真能干,我们通过默读课文,抓住了那几次生死攸关的时刻,知道了德军一次又一次点燃了蜡烛,危机一次又一次降临,真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来感受那生死攸关的时刻

三、 抓住“烛光”  品读感悟

(一)感受第一次生死攸关的时刻。

1、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看看哪些具体的词句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死攸关?

2、谁来说说发生了什么事?你从哪些具体的词句感受到生死攸关的?(出示文字:情况是危急的……生命即将结束)

3、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句话,大家想想:为什么这段话会让你有这种感觉?

也就是说,他们会怎样?(死去。)

4、蜡烛熄灭,还会怎样?

生谈自己的理解。

5、情况是多么危急阿,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这句话。

师指导朗读:“是啊,生命是宝贵的!而这一截小小的蜡烛却关系着一家三口的生死存亡,这真是”——(生接读:生死攸关的烛光)

6、在这危急时刻,作为母亲,伯瑙德夫人是怎么做的呢?谁来读?

(出示句子:她看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7、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聪明、沉着、冷静…..)

a、伯瑙德夫人很聪明

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师出示:来读找生读这句话?

师: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谁来试试?如果让你读,你准备怎么读?(后面几个学生只读书不说明理由。)

师:一个句子大家的体验不同,就有不同的读法。这就是你的读书收获。

b、伯瑙夫人很勇德敢。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从“文中找出词语谈自己的感受?(说说你的理由吧。)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交流沉着、冷静等)

8、总结:通过刚才的读,我们体会到伯瑙德夫人在危急时刻虽然心里焦急万分但是却表现的非常沉着冷静,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读这段话吧。

(二)再次感受生死攸关的烛光。

师: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没有多久,蜡烛又被德军重新点燃,第二次危机又降临了!

1、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看看哪些具体的词句让你感受到气氛的紧张?(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同学们都读的很认真,相信收获一定很大。谁先来谈谈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气氛越来越紧张、情况越来越危急?(生读书)

3、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生接:不堪设想)

师:“不堪设想”是什么意思?

生:不能想像,后果很可怕。

师:后果会多可怕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1、2自然段找一找(生读书)

生:汇报(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汇报)

师:是啊,这份情报不仅关系到一家三口的生命、工作人员的生命还可能关系到战争的胜利甚至是国家的存亡!后果是多么的严重啊!请看,这就是当时战争留下的场面(出示二战时期的幻灯片一边出示画面,一边用一句话解释)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

生谈自己的感受。

4、战争是残酷的,一旦情报站暴露,将会带来多么可怕的后果啊!此时此刻,这半截蜡烛成了——(生接读: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是啊,伯瑙德夫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的心——谁来读?(出示句子)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房子里……不堪设想”学生接读

5、此刻,气氛是多么地紧张,情况是多么地危急啊!这的确是——生接读:生死攸关的烛光

6、在这危急时刻,儿子雅克又是怎样表现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五六自然段,想一想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他的表现?(从容)

7、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他的从容?

生结合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体会。

8、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他的从容来。(生读书)

9、我想找两个同学合作读读这段话,谁愿意与我合作?(师生合作读书)

10、尽管雅克想出了好主意,但他还是没有成功,失败后的雅克为什么还要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呢?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假如你是雅克,你为什么要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呢?你在想些什么?)

生谈自己的想法。…

11、这是一个男子汉悲壮的从容!来,男子汉,读出他的从容来。(指一男生读书)。

12、多么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雅克啊!带着这份感动和敬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吧。(生齐读)

(三)感受生死攸关的烛光终于化险为夷。

师:同学们请看,(出示图片)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蜡烛马上就要燃烧到铁管处了。此刻,它那微弱的光仿佛是一颗定时炸弹,让我们感觉死亡正一步一步走近。再来读读课题(生读:生死攸关的烛光)

1、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10岁的杰奎琳挺身而出,她娇声地对德国军官说:(点击幻灯片:一生接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师:她娇声地说:——(一学生再接读)

2、从杰奎琳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天真、可爱、聪明…)

3、这么有礼貌、可爱的杰奎琳,她的请求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师:这说明她的主意好不好?好在哪里?

师:是杰奎琳唤醒了他的人性之光和亲子之情啊!

4、你觉得杰奎琳还是个什么样的小姑娘?(聪明,镇定).

师:在这么危急的时刻,她还想出这么好的主意,真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

5、让我们带着各自的理解分角色来读读这段话吧。男女两组学生分角色读)

6、杰奎琳端着牵动家人生命,关系情报站安全的烛光慢慢走上楼,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生接:蜡烛熄灭了)

7、此刻,再来读课题的话,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读?

生:……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心情,再来读读课题吧!

啊!这——(生接读:生死攸关的烛光)

四、读写迁移 拓展延伸

师:生死攸关的烛光终于化险为夷,绝密情报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安然无恙。此时此刻,你有哪些心里话想对他们母子三人说?想一想,把它写下来。

生汇报交流:……

1、出示配乐诗歌朗诵欣赏。

小结:是啊,他们都仇恨战争,渴望和平,有着一颗永远燃烧着得像蜡烛一样炽热的爱国之心啊!

2、同学们,让我们全体起立,在音乐声中,祈祷全世界人民永远地:远离战争、共享和平。(出示学生齐读:)

师:让我们铭记这段没有硝烟却依旧扣人心弦的战争,铭记这英雄的母子三人,再次发出来自心灵的呼唤:远离战争、共享和平。

课外拓展:

1、假如你在现场,在那生死攸关的时刻,你有什么好办法化险为夷?

2、课下有兴趣的同学自由组合,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七

《七律 长征》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实体现。我们曾经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它。根据题目,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首写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谁能说得更好,更具体呢?交流、总结。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g bó )岷山(mí )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五)指导朗读,

1、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齐读课文。

(六)整体感知

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文本赏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__。“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八)合作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明确:“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体会重点字句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明确:“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九)总结归纳

1、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

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五年级上册语文名师教案案例五 篇八

《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2个生字。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郊”等12个生字。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2个生字。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雨果曾经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圆明园为何受到如此的赞美?我们引以为傲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竟然变成了如今的废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了解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遭受的苦难。

板书:圆明园的毁灭

二、读文识字。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语。

2、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语。教师随机指导。

3、小组内交流,运用词语造句,借以理解。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阅读,你对圆明园有了哪些了解?

2、小组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课文。

(1)针对第2自然段。

①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板书:举世闻名

举世闻名,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这个词说明了圆明园是一座在世界园林享有盛名的皇家园林。

②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弄清楚圆明园的地理位置和分布情况,进一步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分清哪里是“月”,哪里是“星”。

(2)针对第3自然段。

细读第3自然段,在网上搜集资料,了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

板书:建筑风格

①圆明园中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边读边想象画面。

A总写:

板书:……有……也有……有……也有……

B举例

板书:如,海宁的……,苏州的……,杭州的……

②园中不仅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代表我们民族特色的建筑,课文列举了哪些?

课文中没有介绍的景观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师总结: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不仅有金碧辉煌的殿堂,还有山乡村野。

当我们走进这样宏伟、精美的圆明园,心中怎能不发出这样的赞叹: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期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板书:美——赞叹

(3)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欣赏、赞美、自豪之情。

四、布置作业。

1、在网上搜集关于圆明园的资料,了解历史。

2、继续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在圆明园前面填一个词。

________的圆明园

(举世闻名 金碧辉煌 诗情画意 建筑雄伟 万园之园……)

二、深入领悟。

1、指名读第4自然段,读出自豪与惊叹之情。

2、这个自然段的结构是怎样的?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这个自然段运用了总分的结构,第一句既是过渡句,又总领了全段。这样使段落结构清楚,让人一目了然。

3、“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有哪些?

板书:历史文化——珍贵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联系上下文,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运用时间顺序,点明圆明园收藏之丰富,同时也说明宝物之贵重,其价值不可估量。

4、圆明园中的文物到底有多么珍贵,它们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请大家看一下资料:

其价值难以估量。仅圆明园内海晏堂前喷水台上的4个生肖铜首,2000年的国际市场拍卖价就高达9000多万元人民币。

5、这些价值连城的“圆明园”中的文化瑰宝飘零在世界各地的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可以说一说。

6、这些名人字画,这些奇珍异宝就曾经在我们的圆明园中。所以,它又是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

三、研读“毁灭”。

1、这“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为何只能出现在人们的梦里呢?请同学们阅读第5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第5自然段中出现的时间是1860年10月6日和10月18日、19日。10月6日讲述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10月18日、19日写侵略者火烧圆明园。这两个时间点揭示了侵略者所犯罪行,令人发指。

3、有感情地读一读让你感到愤慨、痛恨、痛惜的句子。

重点感悟:

(1)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加点的词语体现出了什么?

板书:侵略者的贪婪、残暴、无耻

(2)大火连烧了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①思考:圆明园中化成灰烬的是什么?

(建筑艺术的精华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华民族的尊严)

②圆明园就这样在三天的大火中化为灰烬,就这样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就这样只能浮现在我们的梦中。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损失吗?

四、品读体味

指名读第1自然段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圆明园的损失巨大,无法估量

(2)这一句中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你们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板书:痛惜、痛恨、悲哀

五、感悟写法

这篇文章题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的篇幅却是描写昔日的辉煌,你觉得这样写合适吗?

(这样写可以说是匠心独运。课文以大量的篇幅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让我们更加热爱圆明园,以圆明园为骄傲。而就是这个我们引以为傲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肆意掠夺、践踏,这更能激起我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的热爱。)

六、小结。

面对帝国主义的欺凌,面对风雨中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振兴中华,自强不息,我们责无旁贷。

七、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木笛》这一课。

五年级上册语文名师教案案例五 篇九

《太阳》

教学目标

1、会认“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抵、氏”等10个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与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3、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抵、氏”等10个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主要段落的结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猜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谜语: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哪天不出工,准是下雨或刮风。

提问:“它是谁呀?”——太阳公公

大晴天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太阳。可是你知道关于太阳的知识吗?这节课就向大家介绍一下

板书:太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2)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习生字生词:

(1)齐读词语表中的词语。

(2)教师指导正确书写易错字:殖蔬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交流收获

1、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请概括每部分的段意。

生总结,汇报

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绍太阳远、大、热三方面的特点

第二部分(4—8):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2、我们来读第一部分。思考,这部分介绍了太阳哪些特点?

生总结、汇报

板书:特点:远大热

3、作者先给我们讲了一个传说。你知道介绍传说的作用吗?

生总结、汇报

师:介绍神话传说,增加文章的神秘感,引起阅读兴趣。

4、找出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过渡句,说说过渡句的作用

生总结,汇报

生:“虽然……但是……”用这个关联词结束上文,引起下文“关系密切”的介绍。所以,这是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板书:关系密切

5、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总结、汇报

第二部分是总分总的结构,文章先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紧接着就分段告诉我们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繁殖靠太阳,雨雪的形成、风的形成、太阳的杀菌能力和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最后用“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来结束。前后呼应。

四、作业超市

1、抄写文中你喜欢的词语两遍。

2、熟读课文,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上网查找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太阳的哪些特点?

二、学习1---3自然段,品味说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呢?在前三个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生交流、汇报

师出示句子

(太阳离我们……也要飞二十几年。)

思考:A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B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个句子,读出“远”,读出感情。

师总结:这段话采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准确,更容易理解,突出了“远”的特点。

2、课文是怎样写太阳“大”的特点呢?生找句子,并汇报

出示句子

(我们看到太阳……所以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A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B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作比较。

3、体会描写“热”的句子:

A找出描写“热”的句子,说说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出示句子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板书:列数字。

B读一读,读出“热”的特点

4、小结说明方法。

师:在介绍太阳的特点的时候,作者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更易于理解。

三、学习4---8自然段,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1、体会第四自然段第一句的作用。

2、默读5---7自然段,说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密切在哪里。

A指名答,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相关资料图片。

B请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自己的朗读,并做出评价。

板书: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繁殖靠太阳形成雨雪形成风杀菌

C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反复朗读,体会太阳作用之大。标出中心句。

D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太阳,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四、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关于太阳的其他知识。

上网查找自己喜欢的天体的相关知识。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