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高考家长帮为大家分享了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小伙伴们。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和理解逻辑图式。
2. 在游戏流程中,能根据预先给出的专业指令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分析和运算,并正确记录。
3. 经历自己选择、自我设计、自主探索的开放式学习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
4. 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
教学重点:
逻辑图式,专业指令的运用,学会一种记录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逻辑图式,专业指令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游戏棋、数点块、逻辑图、记录表等。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知(贴近生活现实,引发学生共鸣)
师:老师知道大家很喜欢下游戏棋,今天我们就先一起来下游戏棋。一边下一边想,下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学知识。 (同桌下游戏棋)
师:请大家谈谈游戏棋中的数学(实物投影仪显示游戏棋盘)
生:“小心马路游戏棋”中,如果进入9号格就“违例驶入停掷一次”,假如同学掷的3和6,我就比他少行了3+6=9(格)。如果我已行到88号格,数点块掷了6,那么88+6-90=4,90-4=86,我就退到86。
师:小朋友不只会下游戏棋,还在游戏棋中找到了好多数学知识,真不错。 我们刚才看到,游戏棋有好多种,不同的棋盘有不同的规则。下棋时必须依从规则。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副新的棋,请大家找一下,它与我们刚才下的棋有什么不同?
(多媒体显示:逻辑图式,记录表。规则:1. 本棋由2~4人合作下。 2. 先掷三个数点块,再将掷出的点数造一个三位数。 3. 依从图内指示加或减。 4. 将得到的结果登入表格。)
二、领悟新知(初次探究,整体感知)
师:小朋友找到了新棋与其它棋的不同地方,大家也一定想在新棋上下棋。老师请教一下小朋友,下棋前应该做些什么?
师:谁来说说这棋怎么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对棋盘和规则有什么问题要问? (学生自由提问,提出的问题由学生或老师解答)
师小结:经过大家的思考和讨论,我们已知道新棋的下棋方法。下面就请一个座位上的小朋友合作下新棋。 (学生二人一组下棋) (抽几个组演示下棋的过程)
师:小胖和小丁丁今天和我们一样,也在新游戏棋上下棋了,我们来看一下他们是怎样下的。 (多媒体演示)
师:看了以上几个小组下的棋,你喜欢哪个组的下棋方法?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争辩)
学生归纳:下游戏棋的方法:
1. 用三个数点块掷出点数。
2. 根据掷出的点数造一个三位数,并登入表内。
3. 如果造出的三位数大于500,就减去350。如果造出的三位数小于500,就加上350。
4. 把计算结果登入表)高考家长帮●www.shubaoc.com(内。
三、运用新知(再次探究,拓展新知)
1. 比较大小
师:小朋友在下新棋时,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学会了新本领,真能干。现在老师请大家再下一局棋,然后比较一下谁得到的结果最大?谁得到的`结果最小?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题) (学生交流,师将学生所讲结果分别板书于最大结果和最小结果栏)
2. 竞赛活动
师:刚才大家找到了自己一局棋中的最大结果和最小结果,而且我们看到各局中的最大结果和最小结果是不同的。那么大家认为在这副棋中有没有最大结果和最小结果? (媒体出示教材第2题)
师:下面我们来一个竞赛。请大家以四人一组去找,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准。
(交流评价,对答案正确的小组给予表扬,对优胜组进行奖励。)
四、深化新知(求异探寻,发展知识)
师:小朋友,我们下的游戏棋有不同的棋盘,这是叔叔阿姨们设计的。今天,我们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新棋的许多特点,来设计一张新棋盘,当一个小设计师,好不好? 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棋盘。 展示设计的棋盘。 评奖。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下新棋,而且还设计了新棋的棋盘,这些棋盘设计的很有特色,希望小朋友在课后继续研究新棋和创造新棋,设计出更多的好棋。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提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张三、李四。
二、互动新授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
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教师提问: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2)学习记录方法。
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作。)
指名学生说,肯定学生的方法,如画“○”、画“∣”、画“正”等。及搜狐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讲述: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完成统计表。
姓名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合理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Flash课件,刻度清晰的尺。 学具:学生每人一张练习纸、一把学生尺,每两人一个学具盒(内含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橡皮、方格纸、图钉、回形针、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统一标准。 1。 (电脑显示)故事情境:珠宝在哪里? 出示黑猫警长图,认识他吗?黑猫警长是破案的高手,让我们一起来跟随黑猫警长破案。 2。为什么白猫战士没找到珠宝呢?小朋友来分析分析看。(学生分析原因。) 3、说明: “白猫战士”脚长,“一只耳”脚短,正是因为它们度量的标准不同,所以同样走5个脚长,量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 说明:在度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长度单位。 二、统一标准,建立表象。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厘米。厘米就藏在小朋友的尺子上。请小朋友拿起尺子,看一看,(实物投影学生尺)瞧,这样的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师剥下1厘米:0—1) 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把1厘米的小棒模型请下来。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 2。初步感知1厘米。 (1)游戏:和1厘米交朋友。 接下来,我们就和1厘米来交个朋友,看谁能很快地记住1厘米有多长。(学生操作) (在黑板上贴出1厘米)你觉得1厘米这个新朋友怎么样? 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找一找,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先找一找,再用小棒比一比验证一下。 交流展示。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方格的一条边大约1厘米等。 3。用1厘米测量。 橡皮的长度大约有几个1厘米呢?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合作,用1厘米的小棒量量看。 汇报交流,引出尺子。 三、观察尺子,认识厘米。 1。认识尺。 尺是量长度的工具。对比你手中的尺子,它还少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 A。数 尺子上有哪些数呢?我们把他们请上来。 B。刻度 这些长短不一的竖线就叫刻度。0所对的刻度就叫刻度0,1所对的刻度呢? C。 cm 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在尺子上一般用英文字母cm表示。 2。认识1厘米。 (1)请小朋友拿出你的尺子,先仔细观察,再用铅笔尖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如: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说明:像这样,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1)1厘米我们会找了,2厘米你也能找一找吗? (2)你还能在这把尺子上找到几厘米呢?同桌指一指,说一说。 (3)全班交流。 说明: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四、动手实践,学会测量。 活动情境:小蟋蟀跳远比赛。 1。量几厘米。 (1)小蟋蟀们至少要跳过几厘米才能过关呢?(学生动手测量) (2)展示交流:你从刻度几量到刻度几?(刻度0—3。) (3)想一想: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2。量大约几厘米。 (1)3只小蟋蟀分别跳了几厘米呢?小朋友来量量看。 (2)认识大约6厘米。 说明:2号和3号的长度都不是正好6厘米,但是很接近6厘米,我们就可以说是“大约6厘米”。 3。画几厘米。 (1)学生画7厘米的线段。 (2)交流:你从刻度几画到了刻度几? (3)同桌互相检验。 五、巩固拓展,活化应用。 1。用断尺量。 小蟋蟀的尺子断了,用它还能来量长度吗?怎么量? 2。变式练习。 宝盒里的项链有多长?你是怎么看的? 3。学习估测:奇妙的“身体尺”。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咱们和谁交上了朋友?关于这个新朋友你了解了些什么? 小结: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在尺子上刻度0—刻度1的长度是1厘米;还知道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大约1厘米。 2。游戏:眼力大比拼。(学生动手操作) 3。拓展:在长度单位这个大家族里,厘米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还有很多成员等着和你交朋友。其实10厘米的长度就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把10个这样的长度单位连起来,就又得到一个长度单位。这些长度单位叫什么名字呢?它们有多长呢?和我们今天认识的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留到以后的数学课上再来研究。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四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通过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定所找到的商是否正确,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且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目标解析: 本课是除法竖式的第二层次,利用乘法口诀试商。教学中应联系到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高数学思维水平,又为后续而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试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借助分小棒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不分小棒,自己试一试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探究试商的方法 1.出示题目:43÷7=□……□ 2.引导学生组内讨论:算式的商是几?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交流。 预设1:商是6,六七四十二,42比43小,且很接近43,余数是1。 预设2:如果商是7,七七四十九,49大于43,说明商大了,要减小1,商是6。 预设3:如果商是5,五七三十五,余数还剩下8,大于除数7,说明商小了,要改成6。 4.师生小结:在找商的时候,要使这个数和7相乘最接近43,且小于43,最后得到的余数比除数小。 (二)深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学生自主列竖式计算43÷7。 2.交流反馈 (1)6与7的积写在哪里? (2)余数1是怎么来的? (3)检验余数是否比除数小呢?如果发现余数大于除数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余数等于除数呢? (三)尝试应用,内化方法 1.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用刚学到的试商方法独立计算,先用竖式计算,再在横式上写出商和余数。 (2)交流反馈时,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及竖式里每一个数表示的意义,重点交流如何试商。 (3)检验余数是否比除数小。 2.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理解题意。 (2)独立解答,指定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3)集体讲评。 三、质疑再探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试商时,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3.列好竖式,你是怎样检验的? 四、运用拓展 (一)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5题。 引导学生理解“某数里面最多有( )个另一个数”的意思,需要学生利用除法竖式试商。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6题。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能很快地想出商? (二)综合运用。(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0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己的发现。 2.集体交流,感受“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5题)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根据“余数要小于除数”确定除数分别为2~9这八个数; (2)再根据“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算出与除数相对应的被除数。 2.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这是一道开放题,不要求学生说出所有答案;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有序思维的习惯,) 2022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五教学内容: P8 ~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继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提高有余数除法的能力,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重点难点: 1、经历试商的过程,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一定要比()小。 二、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8“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4)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填空:P4“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P5“练一练”的第1 ~ 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时厘米的`认识 篇六教学要求: 1、 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 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整百数的含义,并能进行正确的读写。 3、 使学生会品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和“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难点: 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教具准备: 计数器、方块模型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最大的一位数是多少?加上1位是几位数? 2、按照10、20、30……的规律要全体学生数到90,再数91、92……99。再加上1所得的和是几位数? 3、怎样数一百以后的三位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小方块模型图,一个一个地数,从1数到10,教师板书:10个一是十。提问:十里面有几个一? 出示十个木块一条的实物或图片,一十一十地数,从10 数到100,提问:一百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板书:10 个十是一百。 (2)出示把10个小木条换成由100小木块排成的一层木块,说明数大些的数,可以一百一百地数,从一百数到九百。 提问:九百里面有几个一百?再添上一个一百是多少? 板书:10 个一百一千。 (3)全班同学齐读教师板书的内容 教师说明百和千是新认识的'计数单位,它们是相互紧邻的邻居,又称它们是相邻的计数单位。板书:相邻 (4)让学生看课本例子1的插图,齐读结语并回答: 十里面有几个一?十和一有什么关系?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百和十有什么关系? 千和百之间是不是十进关系?为什么? 板书:一-----十------百------千。 10 10 10 (5)小结: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 2、小结:掌握计数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根据需要可以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来数数。 三、写、读整百数:一千 1、 计数器拨珠。 (1) 出示计数器,请学生说说已知的数位排列顺序。 (2) 想一想: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400吗? (3) 说明:计数器上表示几百,就在百上拨几个珠,就表示几个百。 (4) 练习:拨一拨200、600、1000。 2、 写数。 (1) 怎样来表示我们刚刚拨的数呢?个位和十位上的0写不写? (2) 根据计数器上拨珠的情况,请学生写数,指名板演。 (3) 在百位上再添上一百,提问:此时是几个百?也就是多少? (4) 想一想:一千该怎样写? 3、 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1—3题。 四、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1、 出示小猴图,请学生说图意。列出算式,想想该怎样计算? 2、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五、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 六、全课总结。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七【1】目的要求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重点难点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我跳了9分米”,小猫:“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 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师: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组织活动,引导探究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师: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说。)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2、师:那我们每天用的课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师:小朋友量得课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个10厘米,就是7分米。 3、师:我这儿还有一块橡皮,量得它的长度是50毫米;教室的门量得它的高度是20分米。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三、想想做做、内化新知 1、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说说谁的跳绳长?说明理由。 2、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填写在书上。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3、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4、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看谁都能算对。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注意要相互评一评。 5、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各有多长,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6、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四、总结评价、活动延伸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样? 2. 出示“你知道吗” 说明在绘制图纸和标注商品尺寸时,常常有毫米作单位。 出示图,说说从这些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题1: 自动铅笔的笔芯长6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呢? 60厘米=()60毫米 2.(拿出一根自动铅笔的笔芯) 问:这根笔芯长多少?你知道吗? (请一生上来测量。) 3.测量结果是多长? 4.(板书:6厘米)问:能用毫米作单位吗? (板书:6厘米=()毫米)指名说。 5.你是怎么想的呢?(同桌互说) 汇报(多人说一说)。 1.共有60小格,就是60毫米; B.1厘米是10毫米,6厘米是60毫米。 6.你觉得这两种说法怎么样?哪种更简单? 你能像他一样说一说吗?(再请一人说) 7.出示例题2: 课桌的高是8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 80厘米=()分米 你是怎样想的? 8.这有一张课桌,它的高是6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9.补充练习: 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10.这两题你们都会了,如果换两题行吗? 板: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一人说一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现在请你自己量量这些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 2)自己量一量,同桌可互相看一看,后汇报。 3)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4)同桌互说,后汇报。 2.完成2。 1)图上小朋友测量的是什么? 2)手的宽度和上步的长度。 3)你知道他手有多宽和一步有多长吗? 4)这用的是什么单位? 5)请你填一填书上的括号。 6)生汇报。 3.完成第3题。 1)请你填一填。(学生独立填写。) 2)开火车汇报。 3)第一题你是怎么比的? 4)讨论:数据一样时,可以只看单位。 5)你还想说说哪题,你是怎么比的? 4.完成第4题。 1)这儿有两条线段,先估计它们的长度。 2)再量一量,看估计得对不对。 3)你用得是什么单位? 4)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5)同桌互说。 6)完成第5题。 1)指名读题。 2)师说要求。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 3)生可以回家记录。 板书设计: 简单的单位换算 6厘米=60毫米 80厘米=()分米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八教学内容: 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下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2.通过在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感受大海的'富饶,感受劳动者的快乐、幸福,懂得劳动创造财富。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信息及问题板贴。 教学过程: 课前: 1.播放有关《大海》的录像。 2.交流看到了什么。 一、情境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带同学们到海水养殖场去看看,帮助渔民伯伯解决一些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请看大屏幕,渔民伯伯、阿姨们在干什么? 生1:种植海带,放养螃蟹。 生2:运送虾饲料,放养扇贝。 师:再仔细观察,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生:每条绳上夹29根海带苗,已夹好3条绳子。 师:根据这组信息,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夹了多少根海带苗? 师:还有别的信息吗? 生1:一笼养8只螃蟹,共112笼。 生2:可以求112笼共多少只螃蟹? 生3:虾饲料每袋414千克,4袋多少千克? 生4:每笼装125只扇贝,5笼共装多少只? 师:船上有几笼呢? 生:船上3笼,另外2笼正往海里放。 二、解决问题 师:观察很仔细。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板贴海带的信息和问题)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题,课件出示海带的信息图。 师:怎样列式? 生:293 师:你想怎样算? 生1:估算。 生2:我想口算。 生3:还可以列竖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生独立计算,师巡视。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我是估算的,29≈30,303=90,所以293≈90。 师:293的准确结果比90大还是比90小呢?为什么? 生:因为29比30小,所以293的准确结果比90小。 师:同学们同意吗?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九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73—75页例题及“想想做做”第1-4题教材分析: 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除法,了解了乘除法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要学习的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一个数里有几个几,那么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会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一个数里有几个几,那么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难点: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每人10根)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1、看图说说各是几个几:(课件出示题目)(1)□□□ □□□(2) ○○○○○○○○(3)△△△△△△△△△△△△2、请同学们用小棒动手摆一摆:3个22个5(设计意图:几个几的知识的复习,为沟通旧知“几个几”与新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作了良好的铺垫,降低了几倍的意义的教学难度。)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一)教学“倍”的含义1、师:连日的阴雨终于结束,春姑娘正迈着轻盈的舞步来到了我们身边。 花也争相开放了,瞧!花坛里开满了鲜花,教案《《倍的认识》教案》。 (课件出示情境图)2、花坛中有哪几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师相机指一指,带着数,学生口答,蓝花2朵,黄花6朵,红花8朵)3、师问:3种颜色的花,你能选二种花比一比,提出什么问题?(1)比多问题和比少问题(我们知道比多,比少的问题可以用减法来计算)(2)两种花之间除了可以比多比少之外,还有一种新的比较方法。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掌握的两数之间的加减关系的基础上引出“倍”,既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也让学生初步感知:“倍”也是两数之间的关系。) 4、讲授:我们知道蓝花有2朵,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课件展示把它们圈起来表示一份)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想一想黄花可以怎样圈?跟你的同桌商量一下。 指名回答。 (课件操作圈黄花的方法)谈话:我们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黄花就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朵数的3倍。 再指名说。 同桌说。 齐说。 小结:两种花除了可以比较多少,还可以像今天这样比,是把2朵蓝花看作1份,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3倍,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倍的认识”。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出示情境图、比较蓝花和黄花,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二)教学计算倍1、我们还知道有8朵红花,(课件出示)要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你能在书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吗?学生填在书上。 指名回答。 齐说。 (得出结论:红花有4个2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2、讲授:蓝花有2朵,因此把2朵看作一份,再想8朵红花能分成这样的几份,这就是把8朵红花按每2朵一份的要求平均分,所以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会列算式?指名回答,师板书。 强调得数后面不要写倍,倍不是单位名称。 小结:我们现在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运算(除法)。 下面我们来用今天所学的新知识来试着解决一些问题吧! 三、多层次练习,巩固深化 (一)基础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 (1)仔细看图,谁和谁在比?把谁的。长度看作1份? (2)想好的同学在书上P74页第1题填空。 (3)全班交流,引导说出把这一段绿带子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5份,所以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5倍。 2、下面咱们来做一个摆小棒游戏吧! (1)出示题目要求,全班读题 (2)动手摆一摆,填一填。 (同桌小朋友合作完成)和同桌说说6里面有几个这样的3根,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几倍;15里面又有几个这样的3根,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几倍。 说完了再填在书上第74页第2题。 (3)课件出示摆的方法,全班汇报交流。 小结:两个数量比,求第二行的小棒根数是第一行的几倍,你能不能用另一种方法算?(除法)3、完成第3题( 1)出示题目要求,学生读题,明确要求再填空。 (2)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核对,指名说算式含义。 (3)第2小题,是谁和谁在比?把谁的个数看作1份?胡萝卜有这样的几份?(课件出示连的方法及填空内容,集体校对) 4、完成第4题 (1)先动手量一量两条线段的长度各是几厘米。 (2)引导学生思考:要求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线段的几倍,应该把哪条线段的长度看作一份?要求第二条线段有这样的几份,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二)拓展练习小红今年4岁,妈妈今年28岁。 今年,妈妈的岁数是小红的几倍?去年是几倍?4年后,妈妈几岁?小龙几岁? (三)游戏深化(拍手游戏) 今天小朋友学得很认真,老师鼓掌(拍手2下)表扬,大家想不想自我鼓励一下?依次要求:同学们拍的是老师的2倍、3倍、4倍……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老师拍3下,你拍的是老师的3倍,你要拍几个4下?如果要拍老师的5倍呢? (设计意图:练习形式多种多样,使学生对“倍”的理解更加透彻。发展练习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的叙述能力。) 四、全课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什么运算?)作业设计:课件出示一思考题:兔子有24只,小猪有8只,小狗有4只。 兔的只数是猪的几倍?你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决的问题?板书设计:倍的认识平均分8÷2=483228÷4=727÷3=932÷8=4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