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高考家长帮小编精心为朋友们整理了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则运算 篇一
【命题趋向】
1.高考试题通过选择题和填空题,以及大题的解集,全面考查集合与简易逻辑的知识,题型新,分值稳定。一般占5---10分。
2.简易逻辑一部分的内容在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有所出现,应引起注意。
【考点透视】
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
2.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
3.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4.解答集合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集合有关概念,特别是集合中元素的三要素;对于用描述法给出的集合{x|x∈p},要紧紧抓住竖线前面的代表元素x以及它所具有的性质p;要重视发挥图示法的作用,通过数形结合直观地解决问题。
5.注意空集 的特殊性,在解题中,若未能指明集合非空时,要考虑到空集的可能性,如a b,则有a= 或a≠ 两种可能,此时应分类讨论。
【例题解析】
题型1. 正确理解和运用集合概念
理解集合的概念,正确应用集合的性质是解此类题目的关键。
例1.已知集合m={y|y=x2 1,x∈r},n={y|y=x 1,x∈r},则m∩n=( )
a.(0,1),(1,2) b.{(0,1),(1,2)}c.{y|y=1,或y=2} d.{y|y≥1}
思路启迪:集合m、n是用描述法表示的,元素是实数y而不是实数对(x,y),因此m、n分别表示函数y=x2 1(x∈r),y=x 1(x∈r)的值域,求m∩n即求两函数值域的交集。
解:m={y|y=x2 1,x∈r}={y|y≥1}, n={y|y=x 1,x∈r}={y|y∈r}.
∴m∩n={y|y≥1}∩{y|y∈r}={y|y≥1},∴应选d.
点评:①本题求m∩n,经常发生解方程组
从而选b的错误,这是由于在集合概念的理解上,仅注意了构成集合元素的共同属性,而忽视了集合的元素是什么。事实上m、n的元素是数而不是点,因此m、n是数集而不是点集。②集合是由元素构成的,认识集合要从认识元素开始,要注意区分{x|y=x2 1}、{y|y=x2 1,x∈r}、{(x,y)|y=x2 1,x∈r},这三个集合是不同的。
例2.若p={y|y=x2,x∈r},q={y|y=x2 1,x∈r},则p∩q等于( )
a.p b.q c. d.不知道
思路启迪:类似上题知p集合是y=x2(x∈r)的值域集合,同样q集合是y= x2 1(x∈r)的值域集合,这样p∩q意义就明确了。
解:事实上,p、q中的代表元素都是y,它们分别表示函数y=x2,y= x2 1的值域,由p={y|y≥0},q={y|y≥1},知q p,即p∩q=q.∴应选b.
例3. 若p={y|y=x2,x∈r},q={(x,y)|y=x2,x∈r},则必有( )
a.p∩q= b.p q c.p=q d.p q
思路启迪:有的同学一接触此题马上得到结论p=q,这是由于他们仅仅看到两集合中的y=x2,x∈r相同,而没有注意到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不同的,p集合是函数值域集合,q集合是y=x2,x∈r上的点的集合,代表元素根本不是同一类事物。
解:正确解法应为: p表示函数y=x2的值域,q表示抛物线y=x2上的点组成的点集,因此p∩q= .∴应选a.
例4(XX年安徽卷文)若 ,则 = ( )
a.{3} b.{1} c. d.{-1}
思路启迪:
解:应选d.
点评:解此类题应先确定已知集合。
题型2.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是集合的重要属性,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常常被学生在解题中忽略,从而导致解题的失败,下面再结合例题进一步讲解以期强化对集合元素互异性的认识。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 篇二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带两个班数学,一班28人,二班28人。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学习自觉性高,其中一班在上学期市教育局组织的统一质量监测中成绩名列前茅,二班的成绩较低一些,但也居全市前列。但仍有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太好,基础较差!学习散慢,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习惯也不好。像宁浩、王鹏、马平等。其中张家旺、马鑫、马凯玉、罗依杰这些同学学习成绩优异,思维灵活,对待问题常常用不同的解决方法。但也有个别同学如:一班的王潇、王苗、宗文丽等这几个同学,其理解能力稍差,做题的速度也慢,加之在家里娇生惯养,稍对他们严厉些,就找借口不到学校。学习成绩只能在及格的边缘徘徊,学习习惯还未形成。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在“数与代数”这块内容中安排了两部分的内容:数的认识和运算、式与方程。其中第一部分包括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倍数和因数;第二部分内容安排了一个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本册教材在“空间与图形”中用了四个单元,分三部分进行教学。第一部分:升与毫升;第二部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第三部分:图形的对称、平移与旋转。
本册教材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安排了单式和复式统计表的学习,由方块图形到条形图、由一格表示一个单位到一格表示多个单位,逐步安排用单式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在此基础上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
本册教材还安排了四次实践活动,分别是“美妙的杯琴”、“我们去春游”、“图案的欣赏与设计”、“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
三、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联系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算法,掌握几百乘几十、几百乘几十几(不进位)和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容量的方法,能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容量单位并进行表达和交流;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活动中,发现并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使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认识中括号,能正确进行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能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5、使学生在联系生活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高,能正确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6、使学生经历对几种事物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和排列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7、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8、使学生学会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一些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连续平移两次,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
9、使学生经历探索数(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知道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知道奇数和偶数、素数和合数。
10、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积的一些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能够将这些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线段图等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只管图或线段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12、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并能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13、使学生初步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简单的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会简化形如“ax±bx”的式子。
四、教学措施
1 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2 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3 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 重视过程,激励参与
数学教学要反对“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病。现代教学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必须依赖于教学过程,特别是看学生有无积极地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也不该经常以优秀学生的理解来代替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过程。
5 承认差异,注意教法,面向全体。
教学不能无视差异,搞一刀切。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能逐步缩小。我们要承认学生的不同层次,并针对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要注意照顾中差生,使中差生能参与课堂的学习过程,课堂练习时,要注意对中差生辅导。对优秀生也要注意发挥他们的才能设计一些“聪明题”、“多练题”让他们更好地发展。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时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的方法,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
6 善用评价语言,激励学生主动发展
以热切的激励,发挥学生的激励功能,在课堂上一方面要对优秀反馈信息的激励,另一方面是对回答不够准确的学生的激励。以明确的导向,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教师在课堂上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巧用、善用主人语言,理解尊重学生,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四、奋斗目标
力争让现有成绩稳定下来,争取在市级和中心小学级质量监测中进入奖励名次。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 篇三
一、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第一阶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 1、三角形的分类。
2、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 四、教学难点
1、三角形根据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2、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学生对数学的转化思想的理解。 五、教学策略
1、准确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因为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
- 1 -
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促进教学中的数学交流
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在他们的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尽相同。我们要重视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提供“数学对话”机会,鼓励学生用耳、用口、用眼、用手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思考、解释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4、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五、教学时间
新课和练习6课时、单元测验1课时,合计7课时。
第一课时 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80—81页的例1、例2、“做一做”以及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2 -
教学重点:
1.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 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三角板、平行四边形框架、小棒。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2)。 ★二、自主探究 (一)自学反馈:
1、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三角形?
2、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你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师:说一说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
师:同学们对三角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和三角形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重点点拨: 1. 三角形的特征。
(1)课件出示一个三角形。说说它有什么特征,你有什么想法?
(2)教师用课件演示并强调: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3)找一找:
下面图形中是三角形的请打√,不是三角形的请打×,并说出你的理由。(学生一起用手势表示)
2. 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 师:谁来说一说?
- 3 -
请你在刚才的三角形中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 (3)教师板演。
我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用字母A、B、C 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想想怎样以AC边为底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
生说高的画法,师板演,并强调用三角板画高的方法。 (4)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高。
在三角形中标上字母ABC,和同桌说一说刚才画的高是以哪条边为底画的?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为什么?
3. 三角形的特性。
(1)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师生拿出平行四边形框架。
师:用手拉动,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容易变形,不稳定。) 指导学生操作:去掉一条边,再扣上拼组成三角形框架。 师:再拉一拉有什么感觉?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稳定性) (2)生活中寻找三角形的特性。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你能举个例子吗?
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请你找出各图中哪有三角形?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三、随堂练习
1、三角形有( )个顶点,( )条边,( )个角。 2、写出下面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3、以BC边为底,高是( )。
4、电线杆上有个三角形,这是根据三角形的( )来设计的。 5、请画出每个三角形的一条高。(教材86页第1题)
订正直角三角形的高时使学生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可以分别当作底和高,也可以以斜边为底画高。重点订正第三个三角形高的画法,让学生说说怎样来画这条底边上的高。
- 4 -
四、达标检测
1. 学校的椅子坏了,课件演示,怎样加固它呢?(教材65页第2题) 2. 小明画了三角形的一条高,你说他画的对吗?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你还想了解和三角形有关的哪些知识? 六、课后作业: 教材65页3题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内容:
教材61-62例3,练习十五第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2)。 ★二、自主探究
1.出示:课本62页例3情境图。
(1)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走? (2)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
2.大家都认为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
请大家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那么走中间这条路,走过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实质上是三角形的另两条边的和,根据刚才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我们来做个实验。 三、重点探究点拨
1.实验1: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5根小棒,请大家随意拿三根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随意拿三根小棒不一定都能摆成三角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摆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寻找原因,深入思考。
- 6 -
2.实验2:进一步探究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摆不成三角形。 (1)每个小组用以下四组小棒来摆三角形,并作好记录。
(2)观察上表结果,说一说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几种?为什么? (3)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又有什么规律? (4)师生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四、随堂练习
(一)做一做,想一想
1、剪出下面三组纸条(单位:厘米)
(1)8、10、15 (2)6、6、12 (3)5、9、15 2、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
想一想:通过剪和摆,你发现了什么?
(二)判断。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1、5cm, 2cm, 2cm 2、4cm, 3cm, 3cm 3、8cm, 5cm, 3cm
(三)从下面图中任意取3根,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三角形?
五、达标检测
- 7 -
1.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律,你能用它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
2. 请学生独立完成86页练习十四的第4题: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厘米)
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来检验。) 你能用下图中的三条线段组成三角形吗?有什么办法?
3.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 cm和5 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 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 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要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板书设计: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来检验。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内容:
P63-64例5、“做一做”, 练习十五第9—10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动手操作,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 8 -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 ★二、自主探究
1、引入: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怎样分?
2、小组活动:
(1)出示小片子,根据你发现的特点将三角形分类。 3、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
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 (1)分类。
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 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能)
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
请同学再概括一下,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关系。
- 9 -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
(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
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
(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4、按边分的情况:
(1) 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2) 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
(3) 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4)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5)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随堂练习 (一)填空
1. 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分别为3厘米、3厘米、4厘米,按照边来分,这是一个( )三角形;围成这个三角形至少要( )厘米长的绳子。 2. 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既是( )三角形,又是( )三角形。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
2、一个三角形里有两个锐角,必定是锐角三角形。( ) 3、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 4、等腰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
5、所有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而且都是锐角三角形。 ( ) 6、由三条直线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
7、在一个三角形中,不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直角。( ) 8、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角是钝角。( )
则运算 篇四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3、p4、p5四则运算
教学目标
1. 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式题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能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归纳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 展示主题图,你一定很喜欢这幅画面 在这样的一个冰天雪地里 说说图中描绘的是哪儿分几个区域?人们都在做什么?
2.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二、 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 只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展示“滑冰场”情境图让学生结合图示来创设一个数学问题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师: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该怎样列式计算?
方法1:分步列式
72-44=28(人)
28+85=113(人)
说说是怎么想的?每一步是表示什么意义?这个算式还能怎么列呢?
方法2:列综合算式
72-44+85
师:同学们 在这个算式中只有减和加两种运算,那么应当按照怎么样的顺序进行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交流,展示计算过程)讲清递等式的书写格式
说说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100+30-16 120-80+72
师:这几道算式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减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 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展示“冰天雪地”情境图和例2:“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师:“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
师:想想,怎样列出算式?在小组中说说你的算式的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全班交流:方法一:987÷3×6 方法二:6÷3×987
师:看来不同的方法列出不同的算式都是有道理的,说说综合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有除有乘先算第一步除法,在做这部乘法 第二个算式同样按照顺序来算。
师:这几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在一个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应该怎样计算呢?看看你想的和这里讲的一样吗?
3 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强调:“只有”
你记住了吗?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老师要让你自己检测一下,仔细看了。
3. 判断并改错
155-34+46 240÷40×3
=155-80 =121+46 =240÷120 =6×3
=75 =167 =2 =18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归纳一下,今天所学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师:对于今天的学习,你们感觉如何?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8+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则运算 篇五
一、教学目标设计:(认知、能力、情感)
1、使学生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3、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互帮互助的学习态度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特点及相应对策)
1、教学内容: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
2、教学重点: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顺序计算(学生自然形成,无需专门指导)
3、教学难点:脱式计算、列梯等式计算的格式及方法。(要求学生发现规律,总结特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学生特点及相应对策,学法研究)
学生已在无形中掌握了这种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顺序计算的知识,因此没有必要深究,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书写格式不规范,以及粗心大意导致计算错误。因此本课的关键是解决书写格式,计算方法,特别是学会利用草稿本的方法,及及形成习惯。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什么策略或方法,如何运用,达到什么目的)
五、教学用具(课件):设计或实验材料设计:(什么教具或课件,如何作用)
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具体内容由作者本人设计)
(一)引入新课:主题图的教学
用多媒体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要求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学生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再在班上交流。(不论是几步计算的,都给予肯定,并在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引出例1。
(二)新授
1、教学教科书第4页的例1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中午有44人离去”是什么意思?“又有85人到来”又是什么意思?要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该怎样列式?
学生自由列式。(可能是分步列式,也可能是综合列式,都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及理由)
重点讲评综合列式的。
2、练习:教学书第5页的“做一做”
提问:这一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大家分步列式。最后再试着列综合算式。
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强调综合算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观察:这两道题中,有什么共同点?刚才我们都是怎样算的?(引导学生回忆解题过程,发现)
小结:如果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法和减法,那我们就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教学教科书第4页的例2
分析: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用线段图表示出相应的数量关系)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大家列出综合算式。
提问:987/3表示什么?再乘6又表示什么?有没有不同的列式?(6/3*987)
提问:6/3表示什么?再乘987又表示什么?
5、练习: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分析题目中已知条件和问题,独立列式。
讲评时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6、观察:例2和“做一做”第2题这两道题中,有什么共同点?那刚才我们都是怎么算的?(在前一种引导策略的影响下,学生应能正确回答)
7、小结:要求学生对照前面小结的内容陈述。
三、总结:
1、在例1、例2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顺序计算。
2、完成教科书第8页练习一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他们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四、布置作业:
选用练习设计
七、版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例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 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72-44=28(人) 28+85=133(人)
72-44+85
=28+85
=113(人)
答:现在有113人在滑冰。
例2、“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2)
答:6天预计接待1974人。
如果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乘法和除法,那我们就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八、练习设计:
1、计算
192+8-157 45*30/54 980-436+75 72/8*95
2、打字员8分钟能打960个字,照这样计算,30分钟能打多少个字?
3、在甲站上车的有24人,当到达乙站时,有4人下车,18人上车,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