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童年曹文轩阅读答案参考通用 童年曹文轩阅读题及答案六年级【优秀

读书时要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高考家长帮小编精心为您分享了童年曹文轩阅读答案参考通用 童年曹文轩阅读题及答案六年级【优秀7篇】,希望能够对小伙伴们的写作有一些帮助。

童年(节选 篇一

曹文轩

我的童年有着特别美好而温暖的记忆。

我有一位慈祥的老祖母。她有一头漂亮的银发,常拄着拐棍,倚在门口向人们极善良地微笑着。她称呼我为“大孙子”。后来我远行上大学了,她便日夜将我思念。她一辈子未走出三里方圆的地方,所以根本不知道三里外还有一个宽广无垠的大世界。她认为,这个世界除了她看见的那块地方外,大概还有一处,而凡出门的人都一律是到那一处去的。因此,她守在大路口,等待从那地方归来的人。一日,她终于等到一位军人,于是便向人家打听:“你见到我大孙子了吗?”

母亲对我的爱是本能的,绝对的。她似乎没有任何食欲,我从来也没有见过她对哪一种食品有特别的欲望,她总是默默地先紧孩子们享用,剩下的,她随便吃一点。父亲的文化纯粹是自学的,谈不上系统,但他又几乎是一个哲人。一次,我跑到八里外的一个地方看电影,深夜归来,已饿得不成样子了,但又懒得生火烧饭去。父亲便坐起身,披件衣服对我说:“如果想吃,就生火去做,哪怕柴草在三里外堆着,也应去抱回来。”就在那天晚上,他奠定了我一生积极的生活态度。还有那片独一无二的土地,也给了我无限的情趣和恩泽。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水乡。我是在“吱吱呀呀”的摇橹声中,在渔人“劈劈啪啪”的跺板(催促鱼鹰入水)声中,在老式水车的“泼剌泼剌”的水声中长大的。我的灵魂永远不会干燥,因为当我睁开眼睛时,一眼瞧见的就是一片大水。在我的脑海里所记存着的故事,其中大半与水相关。水对我的价值绝非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它参与了我之性格,我之脾气,我之人生观,我之美学情调的构造。

这一切,使我的“舞文弄墨”成为可能。苦难给了我幻想的翅膀。我用幻想去弥补我的缺憾和空白,用幻想去编织明天的花环,用幻想去安慰自己,壮大自己,发达自己。苦难给了我透彻的人生经验,并给我的性格注进了坚韧。祖母、父亲和母亲给我仁爱之心,使我从不知道何谓仇恨。我从未抓住不放地仇恨过任何人。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善良的,尽管我常常看到恶的肆虐。那片土地给了我灵气、题材、主题和故事。开门可见的水,湿润了我的笔,使我能永远亲昵一种清新的风格。

(选自《阳光新阅读》2009年11月)

心香一瓣

童年是美丽的,幸福的,快乐的。当我们长大时,童年的往事犹如一朵朵馨香的花儿散开在记忆的深处,久久地挥之不去,让人沉醉,让人想念。作家曹文轩的童年便是“特别美好而温暖的”,童年里有慈祥的老祖母,有爱“我”的父母亲,有激励“我”成长的苦难,有滋润“我”养育“我”的故乡。美丽的童年,给了“我”性格、脾气还有人生观,在童年的影响下,“我”也成为了作家。童年,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童年,成就未来的人生。

且读且思

1、作者给我们讲述了童年的哪些生活片段?请简要概括。

2、选文说:“就在那天晚上,他奠定了我一生积极的生活态度。”结合此句,说说父亲的话中包含的“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什么?

3、请从修辞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简要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是在“吱吱呀呀”的摇橹声中,在渔人“劈劈啪啪”的跺板(催促鱼鹰入水)声中,在老式水车的“泼剌泼剌”的水声中长大的。

4、选文这样写老祖母:“她有一头漂亮的银发,常拄着拐棍,倚在门口向人们极善良地微笑着。”请发挥想象,运用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将这一句话扩充为100字,将老祖母的慈爱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5、选文结尾一段说“苦难给了我幻想的翅膀”、“苦难给了我透彻的人生经验”。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童年里有慈祥的老祖母,有爱“我”的父母亲,有激励“我”成长的苦难,有滋润“我”养育“我”的故乡。

2、参考:如果确定了目标,就应该勇往直前,克服困难,执著地向着目标前进。

3、这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水乡之美呈现在读者面前,表达出水乡给予“我”的滋润。三个拟声词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摇橹、跺板、水车等活动的场景。

4、语言优美,符合题意即可。

5、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同意。苦难会让我们失落、伤感,当我们振起时,苦难就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给我们启发,给我们经验,让人生更完美。

童年曹文轩阅读答案参考 篇二

童年像是四季一般会有变化,心情是改变它的原因。童年的时刻,快乐总是起着主导的作用,给予孩子童真的梦想,让他们拥有权力向前冲的干劲与冲动;哭泣只是少有的,难免不了会受点伤痛,会因为痛或委屈让眼泪来檫拭伤痛。而“雨过了,天必晴”,之后,便又能寻回先前的笑脸。

童年充满了缤纷的色彩,有暖色调的感觉,也又冷色调的格调。但一切总以暖色调为中心,冷色调只起着修饰的辅导作用。

玩耍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玩耍时留下的汗水中夹杂着暖意,微笑时发出的笑声,使人想到春回大地的喜悦。往往这样的快乐,便是人感觉像冬天在暖色调房子里并不会感到寒冷,而是感觉温暖。

童年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并不多,因为没有人会浪费这美好的时光,而去伤悲,伤感。快乐像是常驻的天使,跟随着每个人。

有时的眼泪,只是因为小孩没有坚强的“伪装”他们会将自己心里所想的,所要的,更直接,更彻底地表达出来。没有大人的那种“假”,对于儿童而言,什么都是那么的单纯。

童年是可贵的,不是吗?!在童年的时光里,减少了许多社会的杂乱,同时表达的心意能清清澈澈地明白。它少了很多不愉快,增加了几丝快乐、温暖,而这却也使得童年变得更加有意义。

童年曹文轩阅读答案参考 篇三

大家都说我这个时代的小孩很幸福,但我并不这么觉得。我总听爸爸说,在他的那个年代,每天都有许多趣事,就比如他放学回家的那天傍晚。

太阳不是很大,爸爸刚从学校回来就跑到山上去赶鸡。因为那个年代还没有水泥路,所以,爸爸必须得踩着泥巴路上山。

等到爸爸到了山顶之后,便拿起了竹鞭将鸡从栅栏中赶了出来。

谁料,此时天边下起了小雨,被赶出来的鸡到处乱窜,有的向东边跑,有的往南边跑,还有的跑向了北边,爸爸被吓得面色发白,手脚无力,急忙从栅栏里冲了出来。

可这些鸡并不听话,还有的鸡竟跑下了山。爸爸在下山时小心翼翼的,左手抓着竹子,迈出了右脚,右手抓着竹子,迈出了左脚。可爸爸在小心翼翼当中,还是失足从山上滑了下来。因为这次的一个不小心,爸爸的手臂上留下了一条难以抹去的伤痕。

随后,爸爸垂头丧气地跑回了家,因此,我猜想:“嗯!爸爸现在是不是在担心回家后会被奶奶骂一顿呢,还是打一顿呢?或者是被罚今天晚上没饭吃。”但是,奇迹竟发生了——鸡,回来了。

“一只鸡,两只鸡,三只鸡……”爸爸在嘴里念叨着。整整十五只鸡,一只鸡也不少。这可让爸爸高兴坏了。

通过爸爸的这些童年趣事,使我联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我还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我打开了空调,躺在床上打着游戏,口渴时,就到厨房里去喝水,喝完水就继续打游戏,在我打游戏的这一瞬间,我是多么地开心啊!如果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叫我出去玩,我一定会拒绝她的,因为此时的我更希望与手机交朋友。

一眨眼,时间从游戏中溜去,天渐渐暗了下来。我走到阳台,看着天边的云霞,感到与手机交朋友并不会让我快乐,而是使我越来越空虚,乏味。

精选童年曹文轩阅读答案参考(精 篇四

读了《童年》这本书,我深受感触。

我们大部分人的童年都是欢乐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充满了灰色。

童年时光就像是池塘边的榕树上、秋千上的蝴蝶、天边的彩虹、手中的漫画……那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而高尔基的童年是充满了灰色格调的。

《童年》是以高尔基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作品不仅讲述出了高尔基三岁到十岁的灰色童年生活,还写出了他对苦难、生活的独特认识和见解,字里行间透出一股坚强不息的气息,深深的感染着、打动着人们的心。

在《童年》一书中,高尔基将他灰色却不缺乏点点色彩的童年生活娓娓道来。在他展现他成长经历的同时,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不仅接露而且抨击了旧俄罗斯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愚昧落后,贪懒自私。更表现了一个孩子生活的艰辛和革命意识的觉醒过程。高尔基在《童年》里不仅抨击了黑暗的社会,还展示了光明的希望。

而且《童年》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一个丑陋的世界,耐人寻味。这是一个悲剧却又披着天真的彩衣,能让人在黑暗中看到点点光明;在邪恶中看到丝丝善良;在悲惨中感受到坚强的力量。

这本书充分的体现出了古人的一句话,就是“逆境成才”。

2023年童年曹文轩阅读答案参考简短 篇五

高尔基,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之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原名阿列科谢·马克西母维奈·彼什科夫。出生在下诺夫戈罗德城(现称高尔基市)。他出生贫苦,幼年丧父,饱尝了人间苦难。

《童年》这本小说所写的是19世纪沙俄统治时期高尔基童年经历的苦难,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故事在一个小市民家庭里展开。在这个小市民家庭里,恃强凌弱是人们的癖好。半瞎的老匠人首当其冲。这里的人几乎每天晚上给这个老匠人安排一个侮辱性的恶作剧式的“玩意儿”:有时用火烧烫他的剪子把儿,有时在他坐的椅子上插一个尖头朝上的钉子,或者把颜色不同的料子偷偷的放在这个半瞎的老匠人手边——让他把他们缝成一匹布。阿瘳沙的两个舅母先后被两个舅舅毒打、摧残致死。阿瘳沙的继父也毒打他的母亲。就连年迈的受人尊敬的外祖母也难逃外祖父的打骂。孩子们当然也不例外。这种残暴的行径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使他或者郁郁寡欢,或者也像大人们一样恶毒。

尽管这是一群令人生厌的小市民,但高尔基并没有简单的停留在把他们表现在恶人上。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揭示了形成这群形象的原因:是沙俄的黑暗统治,是家长制手工业者的生产方式,是艰辛污浊的生活环境,改变了人们善良的天性,造就了小私有者自私、贪婪的灵魂。

读了这本书,我最欣赏阿瘳沙的外祖母阿库林娜·伊凡诺娜。阿瘳沙的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受,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瘳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瘳沙听,她对阿瘳沙的影响,正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外祖母的爱给予阿瘳沙坚强的力量,善良平凡的“普通粗人”让他看到了自己的存在。在这冷冰冰的世界里,只有外祖母庇护、关心着阿瘳沙,给予他无限的温情和钟爱,并对他进行了有益的教导。

整本书可以用十个字来形容:窒息的天地,苦难的童年。如果当时的每一个人都象阿瘳沙的外祖母一样慈祥、善良的话。我想:结果因该不是这样。

要怪只能怪他们自己。他们是一群既可恨又可悲的人物,一面受着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压迫,一面又去欺侮别人。

现在来想一想,像他们这种残忍的行为,大约上帝看了也会掉眼泪!我们千万不能学他们那种样子。要学习阿瘳沙的外祖母。要慈祥善良,热爱生活,对每一个人都要忍受。

2023年童年曹文轩阅读答案参考简短 篇六

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我在五年前读过,现在再次读来,仍有感触。她在二十世纪初期,就看出儿童发展的本质,看出儿童心内自有一个秘密的世界。但是大人们往往自以为是地忽略掉。她这样论述: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尽管儿童当时并没有表现出来,而且他也必须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秘密地完善这种精神生活。成年人应该努力去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就可能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成人能够以从儿童的身份去代替儿童做某件事,但决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微妙地强加于儿童,而应该让儿童自己去做。一旦发生成人替代儿童做事的情形,就不再是儿童自愿去做,而是成人借助儿童去做某件事了。儿童十分喜欢独立地完成工作,而且干得非常卖力。自由行动的儿童,不仅从他的周围与环境中搜集感官印象,并且喜欢一丝不苟地进行他的活动。儿童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从事各项活动成长起来的,因此他的发展既依靠心理的因素,也依靠身体的因素。儿童只有在一个不受约束的环境中,即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如果不坚持这条原则,那么今后的教育只能使人更深地陷入到无穷的混乱中。教育和生活的目的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支配自己的行动,使能他的行动不仅仅因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应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一个人无法达到这个目的,他就不能获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种人物角色的统一。

这些论述的中心意思就是成人要放手让儿童去做,去感知世界。在动手感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儿童的内心会逐渐达到完满。从教二十年,我一直有种感受,专注力差的孩子的越来越多。以前一个班专注力非常差的孩子约一两个,现在一个班能找到十几个。老师们也反映,根本不能上课,甚至在上课时到处跑的也越来越多。我儿子幼儿园的开放日,我一边听着老师的课,一边就担心地看着那几个自始至终地看着后面家长或者自顾自动来动去的孩子。孩子的专注力是怎样丧失的呢?这是我一直在寻求答案的一个问题。无独有偶。今天,读到一篇文章《孩子天生的专注力,是如何被家长破坏的》也讲到类似的观点。文章先列举了事例:

有一次我带女儿去书店,旁边有个奶奶带着四五岁的小男孩也在看书,我相信这个奶奶非常爱他的孙子,我也坚信那个孩子的专注被奶奶毁了。男孩和我女儿在一起看书,两个孩子跪在地上。奶奶立刻上来说:“宝宝,别跪在地上,太凉!”孩子刚起来没两分钟又坐地上了,因为书店很多人都坐在地上看书,怎么能要求一个孩子不模仿呢?奶奶走上前:“宝宝,不能坐地上,屁股凉了,拉肚子!”孩子又站了起来,放下手中的书,换了一本,然后就开始各处溜达。转了一圈好不容易安静下来,拿起一本漫画书刚看了几分钟,奶奶又来了:“宝宝,渴不渴啊,喝口水!”孩子摇头,奶奶不甘心,把水杯打开,把水送到孩子嘴边,男孩不情愿地喝了一口,眼睛还在书上,奶奶不高兴了,一把把书抢下来,扔在了书堆里,然后开始教训小孙子:“你知不知道,不喝水就会上火,上火了就会发烧,到时候谁管啊,你爸你妈工作那么忙,不还得我弄你嘛!快,喝水!”小男孩无奈地喝了几口,然后又趴到女儿这里,和女儿看书。奶奶当然又不干了,连拉带扯地把孩子弄起来,两个人走出了书店。

我和弟弟做事情都比较专注,仔细想想,经验就是从小没人管。我小的时候,连幼儿园都没有上过,家里条件不允许,于是我的童年有大把的时间发呆,有大把的时间做好一件事。四岁到六岁,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爸爸单位大院度过的,我自己每天观察蚂蚁,观察青蛙,冬天在雪地上作画,每一件事都可以做得很痛快。因为没有人催我,没有人关注我,反倒让我非常得专注。

那个时候生活条件不好,书籍绝对是奢侈品。我家那个胡同第一家中有两位哥哥,到现在我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姚宁姚宇。他们的父母也都是老师,他们家里有看不完的小人书,有各种那个年代很难见到的小说。我还没有上学,就喜欢待在他们家里,那些书都被我们这些孩子翻烂了。有时候阿姨回来早,会开恩同意我把书拿回家看,这对我来说无疑是最开心的事情,那些有书的晚上,就啥也不做了,趴在那里翻啊翻。这些点滴的童年时光无比快乐,也让我养成了受益终身的好习惯,做事认真专注。关键当时爸妈也太忙了,没时间唠叨我,而现在的孩子可不一样,一个孩子有好几个大人管着,每个人都对孩子发出指令,孩子的内心其实是乱的,谁说都得听,各种唠叨毁了孩子的专注。

第一个例子多么常见啊,几乎是随处可见。很多家长几乎是本能地这样去做。但他们可能真的没有想到这样做,是在破坏孩子的专注力。他们会认为不管,难道让孩子放任自流吗?其实当孩子专注地玩的时候,如果看护人不去一再干扰,而是让他专注完整地做完他想做完的事情,孩子就会有持久的专注能力。孩子的专注力不是被培养出来的,而是被保护出来的。请保护孩子的专注力,让孩子从容地做完他想投入去做的一项“工作”。

第二个例子就更有趣了。一个专注的孩子居然是因为家长没有时间管她。让她能得以长时间地自处,所以养成了专注的习惯。关于这一点,我有点不同意见。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时候,也有可能因为困难而轻易放弃,而不停地转换注意力,造成专注力的破坏。尤其在现在的家庭中,玩具众多的情况下,完全放任,更有可能造成孩子因畏难而使得注意力的轻易转移。培养专注力,家长的干涉同样有个度的问题。

回到《童年的秘密》一书,正好蒙台梭利所言,成人对儿童过多的干涉,破坏掉的不仅仅是儿童的内心通过体验达到完满的过程,也同时毁掉的了孩子内心的专注力。现在正因为家长对子女的高度重视,对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视,爱让孩子密不透气。爱之深,毁之切。

2023年童年曹文轩阅读答案参考简短 篇七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唱着欢快的歌曲,我打开了童年的日记本,一件件有趣的事出现在我面前。让我们来看看其中一件事吧!

那是一个骄阳似火的午后,一丝微风都没有,有的只是不停的鸟啭虫鸣。妈妈买来一大袋的美味零食,对于身为“超级吃货”的我可是至大的诱惑啊!于是,我与妈妈展开了一场“零食争夺战”。

我的第一招:正面请求

“妈妈,先给我吃点儿吧?”我一见到零食,就双眼放光,流着口水说。“不行!小孩子吃多了零食没营养!”妈妈斩钉截铁道。我一见到了,使出独门绝技——侯氏撒娇大法:“哎呀,好妈妈,你就给人家吃一点啦!就一点点!”可无论我怎么软磨硬泡,妈妈还是无动于衷。哎,失败了!

我的第二招:瞒天过海

既然妈妈不允许我吃,我就只好为了零食,再施一计啦!趁着妈妈下楼去买盐的空子,我左看右看,打开柜子,小心翼翼地把零食“拖到”卧室里。嘿!真是五花八门,什么可比克薯片啦,百事可乐啦,夹心饼干啦……应有尽有。早就垂涎三尺的我也顾不上什么,撕开包装袋就狼吞虎咽起来。“吱嘎——”一声,门开了。是妈妈!妈妈严厉地批评了我一顿,还重重地惩罚了我。我哪听得进妈妈的长篇大论,只能两眼泪汪汪地看着心爱的零食又飞了……

我的第三招:反客为主

真是无书不成巧。就在我苦思冥想怎么得到零食时,“叮——”的一声,邻居家的小妹妹来串门了。我想到小妹妹也是个“小吃货”,故意神神秘秘地对小妹妹说:“妍儿,你想不想吃零食啊?”“想,想!”小妹妹不住地点头。哈哈,成功了!“等着,姐姐给你拿零食去!”“嗯,嗯!”我步伐轻松地走到柜子前,拿出美味的零食,然后又放到茶几上。小妹妹见到了,马上拿出一包可比克,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我也拿出一包巧克力豆,嚼了起来。妈妈走进来,脸色阴沉,却无可奈何。谁让小妹妹是客人呢!

悠扬的《童年》还在唱着,我合上了日记本,露出了甜蜜的微笑……好怀念,童年!

【教师评语】这是一篇记叙文,作者叙述了和妈妈的“零食争夺战”,叙事完整。文章结构清晰,按照“第一招”“第二招”“第三招”三个板块叙述,读者一目了然。结尾抒发感情,表达对童年的怀念。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