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的诗词经典3篇5-1-45

这里是高考家长帮精心整编的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的诗词经典3篇,让您更全面的了解手足情未了的相关知识。

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的诗词 1

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的诗词经典3篇5-1-45

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的诗词

满江红·怀子由作

清颍东流,愁来送征鸿去翮。情乱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队长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雕花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沾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赏析: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开头三句写作者望着清澈的颖水东去,触景生情,【愁目断、孤帆明灭】一个“愁”字统领了全词,为后句“恨此生”做了伏笔。眼里的孤独的小船时隐时现写明了浪涛的艰险, 进而作者联想到了自己仕途中的坎坷深有感触【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宦游处”宦途中的风险正如“青山白浪,万重千叠”起起伏伏,升迁贬谪。【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当时两人睡在一个屋里,同时在夜间听着夜里下着雨,淅淅沥沥的雨声如萧瑟声。兴致勃勃的高谈阔论,手足情是何等的亲切,回忆起当年和其弟子由,当年兄弟俩风华正茂时的雄心壮志、远大抱负,而今却是壮志未酬【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显示了作者对弟弟苏辙的思念。“恨”是“愁”字的派生,“愁”深自然会对某些事的感慨而生“恨”,作者恨的是“恨此生、长向别离中”和子由阔别,自己风华正茂的大好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日月催人老,在不知不觉中华发增添了白发。【一尊酒,黄河侧】借酒消愁,心绪万千,就犹如浪涛滚滚的黄河之水,波涛此起彼伏,难以平静,浮想联翩,自然而然的想起了过去兄弟俩聚在一起的欢乐。那就是【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这四句正是作者当时的心里感想的写照。现在回想起过去的许许多多往事,犹如就像昨天发生的事。【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一个“馀”表明了对子由的想念和自己心里感慨的泪水流了许多,那时兄弟俩谈笑风生眉间显现的喜气,而今化作“添黄色”愁上眉间。【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池上觅残春,花如雪”无奈落花流水春去也。境遇不同,时事的变迁,使得作者心情的感觉也就自然的不同了,借物抒发了作者的愁绪和失意感、对往事的怀念感。

这样说并不等于说苏轼人生观是消极的,只不过是说作者当时对子由的深切思念,境遇不随心,而产生的一时情感。众所周知,他是豪放派的著名词人。即便如此也不能说他没有失落时所会有的忧愁感的时候。

词的上片抒发了“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的深深感慨。下片写对子由的想念,回忆起从前的相会时的欢乐和离别时的依依不舍清晰的流露在词的语言中。

《画堂春·寄子由》

花满银塘水漫流,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释:

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赏析: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苏轼 苏辙 兄弟 2

苏轼 苏辙 兄弟

千里共婵娟的苏轼、苏辙兄弟

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四十岁的苏轼在王安石如火如荼的新政变法中,被排挤出东京开封,到杭州任地方官。一个精神强大的人不会因为境遇的改变怨天尤人,苏轼在杭州甩开膀子治理西湖水患,创办救助弱势群体的福利院等一系列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民心工程。

三年任满,东京开封依然是乱纷纷新党旧政势如水火、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格局。他自请朝廷再次流放,条件只有一个:请求委派到离弟弟苏辙近的地方。苏轼总结弟弟:“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是吾弟,更是贤友生。”“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苏辙感念哥哥:“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苏轼性情豪爽,洒脱不羁。天然率真出语惊人,难免也会出语伤人。苏辙沉稳拘谨,内敛淡定,他是上帝特意派来守护哥哥的使者。苏辙其实和苏轼一样聪明,他们是同科进士。他们的监考老师给二人的评语:“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性格决定苏轼一生坎坷,苏辙的人生则简单平静了许多,苏轼一次次外任、贬谪,苏辙留守家中替他膝下尽孝。兄弟鸿雁传书,谈人生谈诗词。苏辙外圆内方,总是劝哥哥遇事避其锋芒,以求自保。苏轼诗词作品各个时期都有苏辙的影子。《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以及后来苏轼遭遇“乌台诗案”,绝望之中写给苏辙的《绝命诗》。

皇恩浩荡,圣眷优荣,苏轼被委派到密州(今诸城)做行政长官,苏辙在济南,相距不算太远。密州是个烂摊子,“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公私匮乏,民不堪命”。苏轼的政治才华一点都不逊色于他的艺术天分。他扑下身子励精图治,用实践和经验印证嘉佑科举成名的《刑赏忠厚论》中仁政天下的行政管理体系。一年之后,“吏民渐相信,盗贼狱讼颇衰”,成功让苏轼如此快乐,不惑之年,白发反黑,丰神俊雅。

苏轼有闲,也有生活的信心和情趣。他和同事们出城打猎。为报倾城随太守,密州人民万人空巷,与苏轼同乐。他开始怀旧,夜来幽梦,早逝的发妻王弗小轩窗,正梳妆。天人永隔,苏轼肝肠寸断。他更加思念济南的苏辙,中秋到了,皓月银辉,清淡天和,苏轼醉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亲爱的弟弟,一别七年,坎坷沉浮,羁旅漂泊,支撑我的是你的亲情。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见或者不见,你一定要健康、平安。你在,就是我的奇迹,我的生命中不能没有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是苏轼送给苏辙的中秋礼物。无论岁月如何刷新,这首词总被思念置顶。

奇景如幻,其情可感。中年人生,能够互相扶住,彼此把握的是亲情。

公元11,苏轼客死异乡。又一个十年过去后,苏辙追随哥哥去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世未了因。”苏辙记住 “乌台诗案”中哥哥在狱中写给自己的诗句,要求后人把自己葬在哥哥身边。夜夜明月,这对兄弟把酒论诗,永不分离。

知识扩展: 苏轼为何不爱收藏书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以活字排版的印刷法,图书也就此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各种版本的古籍以及时人的著作,都大量印刷出版,许多文人亲自校对书籍,以正谬误,然后分类收藏,由此诞生了许多的藏书名家。方兴日盛的藏书之风,对宋人的学识修养的提高,以及学术研究的进步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苏轼幼时,恰遇这一图书的革命性时期,也为他日后“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带来诸多的便利。他曾自述:“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唯恐不及。”

在苏轼之前,老一辈的读书人想要读《史记》、《汉书》这样的史籍都很不容易,煞费周章地借了回来,要赶紧抄录,然后日以继夜地诵读,生怕时间到了要把书还回去。但是,一生读书、到老不倦的苏轼,却没有像当时的许多文人名士那样,拥有充塞梁宇的藏书,可以坐读释道,卧读经史,甚至连一些常见的典籍他也没有。

苏轼曾在《海上与友人书》曰:“到此抄得《汉书》一部,若再抄得《唐书》,便是贫儿暴富。”自谓被贬谪到海南儋州以后,无书可读,只是在当地的士人家里抄录得了一本《汉书》,并想象要是再能抄到一本《唐书》,那种感觉就像是穷人于一夜之间暴富。其实,据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载,苏轼渡海至儋州的行李当中,就有好几箱的笔和墨。至于他宁可携带大量笔墨,而不是携书到孤岛上,可供随心所欲地阅读,一方面足见他的自信和旺盛的创作需求,另一方面也可见他并不竞尚风气,追随潮流而藏书。

在当时,许多文人名士都以藏书为时尚为乐事,私人藏书动辄上万卷。如晏殊之子晏几道,就以藏书多而闻名,以至于家道中落以后,每次搬家,他的妻子都要为搬书而烦恼。另外,江陵有个叫做田伟的小吏,在家里建有博古堂,藏书多达五万七千余卷。黄庭坚到他家里作客,看到他的藏书都惊呆了,叹曰:“吾尝校中秘书,及遍游江南,名士图书之富,未有及田氏者。”黄庭坚的。舅舅李常,为唐代皇室的后裔,他年轻时藏书读书的僧房,后被命名为“李氏山房”,藏书也多达九千多部。

处于这种大环境下的苏轼,也并非没有藏书之心。苏轼的《仇池笔记》载,唐太宗曾经花费重金购买晋人书帖,共收罗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内的书帖千卷。武则天时,宠臣张易之兄弟从内府把这些书帖偷了出来,随后又散落在宰相王涯、张延赏的手里。“甘露之变”后,王涯为禁军所杀,他家里的金银珠宝都被洗劫一空,因禁军不识这些书帖的价值,故得以幸免。后来,苏轼在宋仁宗的驸马李玮都尉的家里,看到了这批谢尚、谢鲲、王衍等晋人的书帖,心里也非常喜欢。但是,一想到这些书帖的传承过程,简直就是招灾揽祸的根源,而且除了作为书架房舍里的装饰,用以炫耀人前,也并没有其它的用处。因而,苏轼对这种貌为集古、实为矜奇立异的行为,也失去了兴趣。

后来,苏轼应朋友李常之请,为李常将“李氏山房”的藏书全部捐赠出来、用作公益一事作记,又在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日以苟简,何哉?”意为自秦汉以后,著书立说的人愈来愈多,写字用的纸笔和字体也愈来愈简便简化,不论何地都可找到书读。可读书人却愈来愈草率马虎,这是什么原因呢?

接着苏轼又问:“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前人。而后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乃指如今的印刷业发达繁盛,书籍得以大量流通,要找书读方便多了,按理说读书人的学问也应当比前人高出一倍才是。可是那些科举之士,却把书卷起来不读,反而闲谈不暇,言语浮夸,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借此两问,苏轼道出了时人藏书的几大弊病。一是浮慕时名,藏书只是为了获得名声,而非为了钻研学问。二是家中费尽心力收罗得来的藏书,从不阅读,全都束之高阁,只是为了在他人面前有吹嘘的资本。三是把藏书视为私产,不仅自己不读,书亦不外借他人,只是为了收藏而收藏。所以,苏轼极力夸赞李常捐赠藏书、以遗来者的义举,鼓励有志读书的人,要奋力进取,有所作为。

苏轼不追随潮流而藏书,也是他有定见、不盲从,尽量多做实事的人生态度的体现。

形容兄弟之情的诗词 3

1、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4、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文天祥《端午即事》

5、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6、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7、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和必先同调。——杜甫《徒步归行》

8、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9、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箜篌谣》

10、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孟郊《择友》

11、松江上,念故人老矣,甘卧闲云。——吴文英《沁园春·送翁宾旸游鄂渚》

12、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13、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罗隐《魏城逢故人》

14、相逢唤醒京华梦,吴尘暗斑吟发。——詹玉《齐天乐·送童瓮天兵后归杭》

15、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韩愈《除官赴嗍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16、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柳恽《江南曲》

17、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王之涣《九日送别》

18、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汉无名氏《古诗》

1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20、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21、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2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23、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少年行四首》

24、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25、君子忌苟合,择交如求师。——贾岛《送沈秀才下第东归》

26、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杜甫《寄高三十五詹事》

27、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白居易《伤唐衢二首》

28、算阴晴,浑似几番,渭城故人离会。——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29、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

30、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1、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32、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张籍《没蕃故人》

33、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黄庭坚《品令·茶词》

34、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杜甫《羌村三首》

35、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36、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罗隐《魏城逢故人》

37、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38、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39、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40、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做两家春。——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41、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蒋捷《声声慢·秋声》

42、故人何在,烟水茫茫。——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43、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44、人生当显贵,每淡布衣交。谁肯居台阁,犹能念草茅。——陆次云《志感》

45、坐上客恒满,樽中饮不空。——孔融《诗》

46、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莼鲈。——辛弃疾《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

47、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8、故人早晚上高台。——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49、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终南别业》

50、还怕掩、深院梨花,又作故人清泪。——吴文英《无闷·催雪》

51、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曹植《怨歌行》

52、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葛长庚《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53、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白居易《方言五首》

5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55、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

56、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

57、故人离别尽,淇上转骖騑。企予悲送远,惆怅睢阳路。——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58、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张籍《没蕃故人》

59、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吴伟业《遇旧友》

60、邂逅淇南,岁寒独在,故人襟抱。——王恽《水龙吟·送焦和之赴西夏行省》

6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62、前年伐月支,城上没全师。——张籍《没蕃故人》

63、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高適《送魏八》

64、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65、当年紫禁烟花,相逢恨不知音早。——王恽《水龙吟·送焦和之赴西夏行省》

66、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67、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

6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