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人教版地理教案 1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
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什么是图例?
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组织活动
1.让学生看课本P14图1.24“一些常用图例”,自己想办法尽快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2.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如点状的符号有哪些?分别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线状的呢?面状的呢?等等。
3.教师可用电脑逐个展示各种图例,让学生辨认,也可用课前准备的“图例卡片”,进行“找朋友”或“对号入座”等游戏。
4.组织学生进行绘制自己居住房间平面图的比赛,看谁画的又符合实际又美观,图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设计的图例等要素。
点拨
展示若干学生绘制的平面图,点拨后说明记住图例固然很好,但地图一般都附有图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记硬背,关键是要掌握识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绘图中的问题,强调在绘图和填图时,图例要规范准确,特别是注记,应该字体清晰匀正,大小合适,排列应“横写自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点状事物不离点,线状事物也是线,面状事物不出面。
过渡
同学们,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阅读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与地图“对话”,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板书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提出问题
1.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
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阅读材料“地图家族一览”,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列举说明。
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后点拨。
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图,如气候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公路分布图、旅游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②根据地图的内容,通常可以划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类。普通地图是反映自然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概括程度高,多为小比例尺地图。专题地图则是根据专门用途着重反映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地图。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在地图绘制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地图,地图家族中新贵族不断涌现,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使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成了现实,人们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传输和获取地理信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
④根据目的和需要,选择和使用地图,查找和获得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好习惯。特别是地理课的学习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地图,正如人们说的那样:“地图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图学好地理呢?
讨论引导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地图在自己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体会后进一步引导:
1.运用地图的方法——上课时要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养成读图、用图的好习惯。
2.运用地图的步骤:
①看和指——在图上找到所学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读和写——生疏地名反复读,同音、近形、近义的地名要多写。
③想和说——看到的事物要多动脑想,想好以后要表达出来,能够“看图说话”,把“哑图”变为“活图”。
④变和画——变是指在地图上获取的信息,要善于迁移应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画是指要多动手进行画图练习。如照着画、默着画、反着画(如图上画的是南半球某种现象,你就画北半球相反的某种现象)、繁化简、图配文、创新画等。
总之,学地理,在脑海里时时、事事都要装有一幅活地图,逐步建立空间概念。
反馈练习
1.电脑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件事,让各小组去组织分配的活动,看看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为什么?
2.各小组再去韩国汉城乘坐地铁,让学生完成课本P21活动2。
[课堂]
根据以下电脑展示,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地图基本要素的内容,强调养成运用地图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每个学习小组,用16开纸把学校的平面图设计出来,以“我为学校提建议”为形式设计未来的学校建设;或以“我浪费时间了吗”为主题,结合现有城市地图分析本组同学上学的路线是否最为简捷。地图上要有自己设计的图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绘图小组同学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评比,看哪个组绘的最准确、最美观。
初中地理教案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观察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我国工业的分布》图进行技术处理,把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做成闪动,使学生观察更清楚。
学生准备:以《我的小天地》为题照出自己居室的工业产品相片。
【教学过程】
教学引入:提问学生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或学习用具,使学生清楚工业产品是由众多的工厂生产的。被称为工业部门。
观察图“什么是工业”,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
小组讨论: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总结:利用插图,说明工业对各行业的重要作用,查找数据证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理解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观察图“我国工业的分布”,在教师引导下说出工业的分布特点:沿海、沿河、沿铁路线,了解四大工业基地的分布。
引入:同学们,今天早上来上学,我们都使用了什么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时哪生产的?
学生:自行车、汽车。工厂生产。
教师:当然,我们同学还知道许多的工厂,如:化肥厂、钢铁厂、拖拉机制造厂等。有众多的工厂组成的部门,我们称为工业部门。工业部门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门。今天我们要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课题: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观察图“什么是工业”,有三幅图片。看一下这三幅图片都说了什么。
学生:依据图片说明回答
教师:请同学讨论三幅图片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
第一幅图:通过挖掘、开采、提取的方式,可以从自然界获得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还可以从自然界取得棉花、木材等资源。即从自然界中挖掘、开采、提取工业原材料是工业生产的一个环节。
第二幅图:对原材料进行加工
第三幅图:在原材料加工的基础上再加工成产品。
这就是工业的生产过程,工业能给我们提供许多工业产品。(出示一张钢铁工业图片)以钢铁工业为例,钢铁材料可以加工成那些工业产品?
学生:拖拉机、建筑钢筋、汽车、精密机床、仪器仪表、火箭等。
教师:请同学阅读教材插图中“农民、建筑技术人员、研究员、军人”所讲语言,体会工业产品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并进行小结。
工业可以提供一些经济发展的基础产品,如拖拉机、建筑钢筋、汽车等,还为科学研究、国防提供许多高精尖产品,如火箭中的特种钢材。看来工业产品对农业、城市建筑、科学研究、国防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
教师:工业生产与我们同学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关系?
同学:小组讨论——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一位同学做代表介绍她的小天地中都有哪些工业产品(学生作品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学生代表介绍:
《工业与我们的生活》
相信,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小天地,我当然也不例外。这幅图是我的小天地。认为它像一个工业的展览室。这里面有:双人床、电脑桌、窗户、写字台衣柜和门。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写字台”。
它的桌面是由木材制作的,来自于木材厂;表面的涂料来自于颜料厂;大家都知道抽屉是可以前后拉动的,这种可以前后拉动的物制是金属片制作成的拉轴,来自于金属厂;桌子部件的玻璃板、灯、蜡烛等物质的支座用了弹簧平衡来自于弹簧厂;还有平行的连接导轨和可以调节的底架它们都来自于钢铁厂。电脑桌、双人床、衣柜和门也都同样是在各种各样的工业努力下产生的。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房间中有各种工业品,我们的生活与工业是紧密相连的,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说没有工业品,也就没有我们现在优越的生活环境,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便利。
教师:看来我们的生活、学习也离不开工业产品。
总结:工业是各行各业经济发展的有利保证,也不断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工业。(注:教师可查找一些工业数据,用来说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使学生更能够理解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师:我国的工业分布特点如何?请同学观察图《我国工业的分布》,说出我国的工业中心和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特点。(建议:在课件中对地图要进行加工,可以把工业中心和主要工业基地做成闪动,使学生观察更为清楚。同时可把主要工业基地后面隐含各区的详细地图,为下节课分析工业基地发展的有利条件做准备。)
学生:观察、讨论、归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特别是沿铁路线、沿海、沿长江分布。
教师总结:通过观察,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特别是知道了我国有四大工业基地,请同学在地图上确认它们的位置,下节课我们要重点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发展优势。
教学反思:
学生使用着许多工业产品,但对工业生产却十分陌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生产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多的举出学生生活的实例,调动学生更高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才能开动脑筋,较好的体会工业生产及产品间的联系。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 3
《天气》
【课题】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地理教学教案 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59页《东南西北》。
教学目的:
1、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教学重点: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有一天,贪玩的机灵狗跑到森林去玩,不知不觉地,它越走越远,天色渐渐暗下来了。该往哪里走呢?机灵狗迷失了方向,它很害怕,而且笑笑和淘气一定也很着急了。到了晚上,星星出来玩了。这时候机灵狗突然发现了北斗七星。于是它很快地分辨出方向,找到了回家的路了。今天我们就来学西东南西北这一课(板书:东南西北)。
二、探索新知。
1、正确分辨四个方向
学生独立思考: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来,从哪个方向落下?
(从东边升起来,从西边落下。)
2、分辨“南”和“北”。(由东起顺时针指,分别是东南西北)
小组交流自己辨别方向的`方法,随后全班交流。
3、实地辨别方向。
(1)今天天气特别好,咱们一起到操场去找找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学生4人为1组来到操场。
(2)说一说东南西北各在哪个方向,有什么建筑物,你是怎么辨别的呢?
(小组讨论、交流、记录)
4、游戏----“你说我来做”
如:教师说面向东,全体学生按要求完成。
5、回忆:学校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哪些景物?
独立完成:绘制学校平面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三、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1、同学会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看地图和路线图辨认方向了,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辩认方向的方法?
(1)指南针能帮助我们辨认方向,指南针是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发明的。
(2)我会看树叶辨认方向,树叶茂密的一面是南面。
(3)要是在大森林里,你可以看年轮辨认方向。
(4)看太阳也能辨认方向。早晨,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
2、你可真了不起,这么难学到的知识你都会了。能告诉大家,你怎么知道这种方法的吗?你是从哪儿获得这些知识的?(我是看书知道的。)
看书能让我们获得知识,我们都应该与书成为好朋友。
四、巩固练习。
1、实地观察教室的门、窗,各在哪一面?自己面向哪一面看黑板?
2、学生独立完成“黑猫警长指挥交通”游戏题。
要求:用箭头表示要走的方向。
五、小结。
数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辨认方向,使我们不会迷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东南西北”方向的知识,大家课后还可以继续学习、交流。
地理教学教案 5
第4讲世界的气候(二)
(编写:曹纲跃)20xx.01
班级学号姓名
㈡亚热带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⑴地中海气候
形成原因:夏季受控制,冬季受控制。气候特征:夏季,冬季,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⑵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形成原因:受到因而形成的冬夏季风的控制。气候特征:,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㈢温带气候
⑴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
形成原因:常年受控制。
气候特征:,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⑵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
形成原因:。气候特征:,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又可分为:①,②。
⑶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
形成原因:受到因而形成的冬夏季风的控制。气候特征:夏季,冬季。年降水量。
第1页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㈣亚寒带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特征:,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㈤极地气候⑴苔原气候
气候特征:全年严寒,皆为冬季。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降水量少,多云雾,蒸发弱。
主要分布地区:亚欧大陆的北冰洋沿岸、格陵兰岛沿海的一部分、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上等地。
⑵冰原气候
气候特征:全年酷寒,各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雪量少,但长期积累,形成厚冰原。主要分布地区: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陆地区,北冰洋若干岛屿上也有分布。5、理想大陆的气候成因与分布示意图
第2页
☆做一做☆
8.填写下表,分析这些气候的形成原因。
9.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形成原因
①,②。
10.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在气温上的差异是,形成原因是。
11.海洋性特征最强的气候类型是、。1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特征影响最大。13.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1.1.13),完成:①说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名称。
第3页
A:气候带
B:气候带
C:气候带
D:气候带
E:气候;带F:气候;带
图1.1.13
G:气候;带H:气候;带I:气候;带
A:气候;带②在图幅旁边的方框中填写出该处的纬度数。
14.在图1.1.14(甲)中画出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区。(自己设计图例)
15.在图1.1.14(乙)图中画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布地区。(自己设计图例)
1.1.14甲
第4页
1.1.14乙
第4
讲世界的气候(三)
(编写:曹纲跃)20xx.01
班级学号姓名
五、气候类型的判断(1)根据气候特点判断①判断步骤:
先判断南北半球——根据判断;
再判断所在温度(热量)带——根据判断;最后判断所属类型——根据判断。第5页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 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课上通过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开拓视野,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难点: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引入(视频内容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晖》),请大家看一段录。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的特点,刚才大家也看了视频,我们知道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不仅生活着汉族同胞,还有不少兄弟民族和我们汉族一起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
板书: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民族构成与数量
【承转】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到底有多少个民族呢?生(56个)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内容回答屏幕上的问题。请生回答。出示答案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3人口超过四百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4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
出示图片归纳知识。
三、民族文化
【承转】师:同学们请你观察一下手上的人民币,除了汉字,还有其他文字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对照一下屏幕上的各族文字,看看人民币上是哪些民族的文字。
学生活动:对照文字。蒙古 维吾尔 藏族 壮族。
【承转】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节日风俗等生产和生活方面独具特色。让我走进民族村去领略他们的风采。
播放图片
思考:为什么有的民族喜爱-,有的喜欢赛龙舟?师:出示答案。骑马是北方草原牧区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所需,当地具有良好的-条件,同时,通过-活动能锻炼提高骑马的技能因此盛行-。南方地区气候暖湿,多河湖海湾水域,舟船是当地重要的传统交通工具,因而人们喜欢赛龙舟。
四、民族分布
【承转】了解完我国56个民族的人口构成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民族的分布情况又如何呢?
请大家读课本19页中国民族分布示意图。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我国各民族的地区分布状况是:汉族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在这些地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我国几乎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单一民族的。这充分印证了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板书)
五、中国的民族政策
【承转】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地区,那么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我国是如何管理的呢?这就涉及到民族政策问题。请学生读课本,回答我的民族政策。
地理的教案 7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的关键。
4.通过对水害成因及治理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通过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6.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平”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的源流概况”、“之利”、“之害”和“的治理”。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成以下示意图:
应该指出的是,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根治”是在上一个标题的基础上,介绍的治理。从上图可以看出,“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减淤,即建一些水利枢纽工程。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难点: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教法建议
本节的第一框题“中国第二长河”并没有太难的知识点,建议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即这部分知识通过读图活动来完成。
关于的“利”,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头查找资料,然后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如果没有,中国将会怎样?”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在国民经济、文化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
关于的“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各河段的特点,分组对不同河段进行分析,找到原因之后再一起讨论治理的措施。这样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最终会使学生认识到:治理的措施要“因地(河段)制宜”,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区际公平”的原则。
关于最后一个框题,可以找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介绍水利枢纽时,尤其要介绍小浪底工程,这是中下游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除了发电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调水调沙,对于根治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要通过介绍这一工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治理的作用,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地理的教案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清楚长江的源地、入海口、年径流量和流域面积,知道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2、使学生知道长江的主要支流及长江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明确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3、使学生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及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到这条“黄金水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使学生认识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危害性,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5、通过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治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介绍“三峡水利工程”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建议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分为四部分,包括“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和“黄金水道”。其中“中国第一大河”这一框题介绍长江的长度、年径流量及流域面积,通过详实的数据证实长江不愧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一条重要河流。
“巨大的水能”一标题分析了长江水能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落差巨大,并明确了长江水能最丰富的地段以及在长江干流上重要的两座水电站“葛洲坝水利枢纽”与“三峡工程”。“防洪与灌溉”一标题分析了长江洪涝灾害的发生、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黄金水道”一标题分析了长江在航运方面的优越自然条件,介绍了长江在我国内河航运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长江的源流状况;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的划分;长江在水能、灌溉和航运方面的作用。
难点:
长江水能巨大的原因;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教法建议
长江是我国最重要的河流,是我国第一大河。在介绍河流概况时可以借助影像资料,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活动。
例如新课的`引入,可以结合本节最开始摘录的《长江之歌》,配上音乐和长江的录像,展现长江雄浑、波涛汹涌、奔流入海、一泻千里的气势,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在介绍长江水能资源时,可以播放长江主要峡谷地段水流湍急的影片,让学生认识到长江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地区。关于长江洪涝灾害给
当地带来的严重影响,可以让学生观看1998年抗洪的记录片,认识到洪灾给人民带来得灾难和损失。在其他的内容的讲解上还可适当插入影像资料。
在介绍长江流域概况时一定要充分利用《长江流域水系图》,加强读图识图,让学生学会阅读水系图的方法,找源头及入海口、流经的省区、主要支流、河流分段的界限等等;学会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明确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落差巨大,能分析出巨大的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教学设计
[导入]
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的第一大河——长江。
[提问]
学习一条河流,应该知道它的哪些情况呢?[学生回答]略
[讲解]
学习一条河流的一般思路,包括三个部分:
1、河流概况:发源地、流经地、注入地、长度、流域面积、流量的大小与变化情况、主要支流及分段
2、各河流的主要特征
3、人河关系:河流对人类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具体措施[转折]下边我们就按照这种思路,来了解一下长江的概况。[板书]一、长江概况
[活动]
请同学们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完成以下要求:
①结合中国政区图,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找出长江的主要支流(分为北部支流和南部支流),并画出长江干支流的示意图。
③找出长江各河段的分界点(宜昌和湖口),看看它们在哪个省(湖北和江西)。
[教师小结]
发源地:青海的唐古拉山
流经省区: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流入:东海
主要支流:北部支流包括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南部支流包括乌江、沅江、湘江和赣江
地理的教案 9
本节《亚洲及欧洲》是世界区域地理的第一节,也是大洲地理中最重要的一节。学习内容较多,共分为6课时进行讲授,第1课时认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第2课时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第3课时学习亚洲和欧洲的地形特征,第4课时学习亚洲和欧洲的气候特征,第5课时学习亚洲和欧洲的河流情况,第6课时了解亚洲和欧洲的人口与国家情况。本节教材安排的特点是“学习亚洲,练习欧洲”,关于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关于“西欧气候的成因”,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 课时安排
6课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 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 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
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 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 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板书 4.时区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第2课时
(课堂导入)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
指导学生读图1-2世界时区图并通过自制的时钟模型演示6城市的区时,以北京(东八区)正午12点为准。也可用数轴图表示学生回答:晚上。
(讲授新课)
板书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讲述 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板书 2.时区及换算
讲述 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范围是东经172.5°~西经172.5°。
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
阅读 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什么是“区时”?
4.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5.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点拨:
地理的教案 10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综合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知道我国主要的气候特征。
2.使学生懂得气候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应用)。
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多样的气候,季风气候的典型性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
运用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分析气候特征。
教学方法
讨论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媒体
投影:“中国自东向西植被变化图”、“中国自南向北冬季自然景观图”、“全国气候类型图”、“气候叠加示意图”,计算机软件:气候的多样性,季风气候的显著性,气候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前面学习了有关气温和降水的知识,通过前面学习可知:气温和降水将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即发生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对于某一地区而言,每一天的气温高低和降水多少是不同的。但是气温和降水在较长的时期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因此,我们只要找到并了解气温和降水在较长时期内的变化规律,把握其中的规律性,就可以掌握某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气候的特征”这一节课来研究一下怎样分析和研究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
【板书】第四节 气候的特征
【活动】我们在座的同学天天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气候有切身体会,通过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请你来描述一下北京的气候有哪些特点(也就是说北京的气候是什么样的)?
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通过同学们的描述可以知道我们一般从天气的冷暖、降水的多少、风力的大小和多少等几个方面来描述气候呢。气候的要素主要包含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虽然我们每天看天气预报时发现今天和昨天的天气可能有些方面不同,但我们会发现北京今年整个冬季的气候和去年的、前年的冬季气候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气候是一个地区较长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它具有内在的规律性。
【板书】一、气候要素
降水、气温
二、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投影】“中国自东向西的植被变化图”
【提问】(1)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图中的植被发生了那些变比?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投影】“中国自南向北冬季自然景观图”
【讨论】(1)看图说出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2)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投影】“气候叠加示意图”。
【总结】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接受太阳光热的多少是不同的,受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差异显著,同时加上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因此形成了多种温度带和多样的干湿地区。因此,我国各地的气候千差万别,复杂多样。
【板书】l.气候复杂多样
【投影】“全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演示软件】比较所看到的景观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为什么地处同一纬度的哈尔滨比法国巴黎气温低?同样都濒临大洋,但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地区比非洲北部降水丰沛?)
【活动】处于大致相似的地理位置,为什么在我国东部与欧洲西部及非洲北部同纬度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呢?
【小结】由于中国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因此受到夏季风与冬季风的交替影响。受夏季风的影响,在夏季我国东部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受冬季风的影响,我国北方各地区的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低。因此形成了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
【活动】日本、韩国、朝鲜是什么气候类型呢?与北京相比气温和降水有何差异?
【板书】2.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过渡】为什么要研究气候的特征呢?那是因为气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演示软件】气候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
【活动】气候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是什么?
【板书】三、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1.有利影响:物产丰富、生产地域扩大
2.不利影响:多灾害性天气
夏季风──洪涝、台风
冬季风──旱灾、寒潮
【总结】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外加复杂多样的地形,造成中国气候具有两大显著的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同时,我国独特的气候也给我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气候特征
一、气候要素
降水、气温
二、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2.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三、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1.有利影响:物产丰富、生产地域扩大
2.不利影响:多灾害性天气
夏季风——洪涝、台风
冬季风——旱灾、寒潮
地理的教案 1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天气与气候在s念上的区别。
2.记住影响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
3.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4.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识图能力。
2.通过阅读各类图形,使学生学会综合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锋面分类及对天气的影响。
2.难点
锋面气旋的形成及对天气的影响。
3.疑点
锋面与气旋如何相互联系形成锋面气旋。
4.解决办法
(1)在讲“锋面的分类”时,采用读图分析法,先让同学读图分析出哪种气团是主动移动的气团,依此来判断锋面的类型。“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是比较抽象的,主要可采用画图分析法,让同学想象冷暖气团相遇后出现的天气变化。
(2)锋面气旋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是综合性较强的知识。它的形成书中并没有写出。因此,可采用画图设问法来寻找事物的内在联系,逐渐深入问题内部了解其形成的原因,这样可大大降低学习难度。锋面气旋对天气的影响,可采用综合分析法,通过抓住锋面的概念、对天气的影响、移动等知识来综合分析问题。
三、课时安排
1.5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本节学生活动的重点放在画图读图分析问题。通过教师一系列设问,来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中寻找各种事物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冷锋的定义,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出现的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2)知道在冷锋影响下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3)知道暖锋的定义,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出现的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4)知道低压系统的概念及分类。
(5)记住低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6)知道高压系统的概念。
(7)记住高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途“冷锋与天气”“暖锋与天气”图,学会区分冷锋和暖锋。
(2)通过阅读“冷锋天气、暖锋天气”图,学会从图中分析天气现象。
(3)通过阅读“锋面气旋”图,学会区分冷锋、暖锋天气系统和低压、高压天气系统。
(4)通过阅读“1996年1月6日8时地面天气”图,使学生学会区分冷锋与暖锋,研究其对天气的影响,提高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5)通过阅读“1996年1月31日4时地面天气”图,帮助学生区分高低气压天气系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形式的地图,提高学生把图形语言转换为口语语言的能力。
(2)通过地图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地理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在讲课之前,教师可先播放一段反映冷锋或暖锋、高压或低压的天气形势预报录像。实际的天气状况配有解说员的解说,可帮助学生建立天气现象与天气系统的联系。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新课导入]:[问]:每天电视台都播放“天气预报”。“天气预报”这个名词,可以不可以改成“气候预报”?
(学生讨论后,教师播放一段天气预报录像。)
[问]:这个天气预报是预报多长时间内的天气形势?
[教师]是预报24—48小时左右的天气形势,所以只能用“天气”这个名词来表示。
[板书]: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师]:从天气预报中可看出,在同一时间段内各地天气有明显的区别,这是因为各地受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或处于天气系统不同部位的缘故。
任何一个天气系统都是大气环流中相当独立的系统,其生存时间一般较短,它的形成、移动都会对某地的天气有明显的影响。
[板书]:二、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2)分类:冷锋、暖锋。
(看课本第49页“冷锋、暖锋与天气”图)
[教师]: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在黑板上画出闭合的等压线,让学生填出气压状况并画出两条槽线,说出该地的气流运动状况。)
(学生画在图中填注出:低气压,并指出是气旋。见图一)
(让同学根据风向原理在图中画出A、B、C三点的风向。见图二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表示风向。)
(A、B两地吹偏北风——冷空气,C地吹偏南风——暖空气。)
[教师]:与低气压相伴的气旋,其水平气流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由于在低气压不同的部位风向及性质均不同,因而出现冷暖气流相互追赶相遇的现象。A、B两地的风都是从北部吹来,所以气温比较低,属于冷空气;C地的风来自南部,所以气温比较高,属于暖空气。
假设C地吹南风,当它向北移动时会和A地的气流相遇,冷暖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锋面。因为是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方向移动,所以叫暖锋。
假设B地吹北风,当它向南移动时会和C地的气流相遇,冷暖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锋面。因为是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方向移动,所以叫冷锋。
(教师让学生在图中A、C之间和B、C之间画出冷锋和暖锋锋面符号。见图三)
(看课本第49页“冷锋天气、暖锋天气”剖面图)
[问]:在冷锋、暖锋天气图中都有暖空气沿锋面爬升,但爬升的原因不相同,各是什么?
[教师]:冷气团主动移动的锋是冷锋,暖气团是被动爬升;暖气团主动移动的锋是暖锋,暖气团是主动地沿着锋面爬升的。
(看课本第52页“1996年1月6日8时地面天气图”)
[问]:图中表示的冷锋还是暖锋天气?
(学生回答:是冷锋天气。)
[问]:冷锋过境时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状况?
[教师]:当冷锋过境时,随着暖气团的被动爬升而逐渐冷却,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雨,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因为是暖气团被动爬升,所以降水区域在锋后。
(让学生回答课本第51页“活动”的第一题)
[问]:当冷锋移动到我国东部地区后,内蒙古和青海一带属于冷锋过境时还是过境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教师]:属于冷锋过境后。这时内蒙古和青海被冷气团控制,气温和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晴朗。
[教师]:冷锋对我国的天气影响很大。比如:在夏季会形成狂风暴雨,在冬季形成寒潮。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问]:我国东部的江淮地区是被冷锋还是暖锋控制?过境时会出现什么天气?
[教师]:是被暖锋控制。过境时,暖空气主动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降水多发生在锋前,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暖锋过境后,当地受暖空气控制,气温会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板书]:
[教师]: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除锋面外,还有一个气压系统。气压是影响天气状况的重要因素,风霜雨雪的形成与变化,都与气压系统及其变化状况密切相关。
[板书]:2.气压系统
(1)分类: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让同学指出高压和低压中心)
(看课本第50页“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天气图”)
[问]:高压中心区和低压中心区的气流如何运动?
在高压和低压系统的控制下,当地会出现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低气压中心区气流辐散下沉,天气晴好。高气压中心区气流辐合上升,云雨较多。)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问]:蒙古和我国新疆东北部受高压系统控制是什么天气?
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受低压系统控制是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蒙古和我国新疆东北部是晴朗的天气。长江中游地区会出现云雨天气。)
(看课本第50页“低压槽和槽线”图和第51页“高压脊和脊线”图)
[问]:什么是低压槽?低气压中心若从气流运动状态来看属于气旋还是反气旋?
什么是高压脊?高气压中心若从气流运动状态来看属于气旋还是反气旋?
[教师]:低压槽是从低气压区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低气压中心属于气旋。高压脊是从高气压区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高气压中心属于反气旋。
(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北半球气旋图)
[问]:在北半球气旋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各吹什么方向的风?
(学生回答:东南部吹西南风,西南部西北风)
(看课本第50页“低压槽和槽线”图)
[教师]:所以在低压槽图中,槽线的两侧分别刮偏北风和偏南风。这样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在槽线附近相遇形成锋面,形成锋面气旋。
(看前面的图三)
[教师]:在气旋槽部形成锋面有暖锋也有冷锋。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教师]:锋面气旋是具有锋面的低压系统。我国全年都受温带气旋影响,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在此图中有两个锋面气旋,一个分布在内蒙古北部,另一个分别在长江中游地区。从两个冷锋的移动方向看,大体上是自西向东移动。从锋面的影响地区来看,我国西部主要受冷锋影响,东部主要受暖锋影响。
以影响我国北部的锋面气旋为例,根据暖锋和冷锋分布地区可看出,华北和东北的南部主要受暖气团的控制,如果暖气团中的水汽充足而又不稳定,这里可出现弱的降水天气;若气团干燥则为晴见多云天气。若从西部来的冷空气势力很强,冷锋便会追赶暖锋,致使暖空气被抬升,华北和东北的南部就会被冷空气占据,气温明显下降,天气以冷、晴、干为主。
[板书]:(2)比较
[教师]:在实际的天气状况中,一个地区的天气是受很多天气系统综合影响的,但最常见的天气系统是锋面气旋和气压系统。
(四)总结、扩展
初中地理教案 12
自然灾害
教学内容
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常见的自然灾害,能会判断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2、自然灾害等大致分布。
3、了解避灾方法。
(2)能力目标:
阅读我国各种灾害地图,提炼重点灾区,得出中国重点灾害叠加图,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3)情感目标:
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及灾害防治的学习,培养学生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讨论自学,了解各种自然灾害。利用灾害图片叠加,讲解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教学难点将课本中的孤立的案例转化成与前后知识相联系的知识。通过图片叠加了解中国自然灾害频发。教具准备
集体定教
分工备教
个性补教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河流的特征,长江、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等,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心的课文《自然灾害》。
二、讲授新课:
第四节
自然灾害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教师播放有关自然灾害的相关视频,并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举例自己了解哪些自然灾害。
教师小结:自然灾害的定义,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几类。
教师展示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气象灾害,哪些是地质灾害。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54-55,结合图片,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危害性。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55-56的活动题。
板书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先让学生回忆今年全国发生了哪些特大自然灾害,后可由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数据来说明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指导学生读图2.48,2.49,并让学生谈谈他所发现的问题,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小结: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我国也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有时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给社会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带来巨大的冲击。
教师可对一些灾害的概念加以阐述,便于学生理解。如:
寒潮
(1)概念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2)形成原因: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3)寒潮的危害
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①成因: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③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2)泥石流
①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发生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③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放在减灾工作必不可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58-59,了解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
让学生举例说明我国还有哪些防灾减灾的措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教案 13
(一)文化与文化景观
1.文化与地理
(1)文化的概念
广义: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
(2)文化与自然环境
关系:并不能截然分开。任何物质文化事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精神文化的某些方面,许多精神文化事物也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位于下层的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密切,位于上层的精神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相对疏远。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它们当中属于生产力的文化事物是社会发展的活跃因素,变化节奏较快;而上层的文化事物相对变化较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保守性
(3)文化与地理
研究主题:文化源地、文化生态、文化景观、文化扩散和文化区
2.文化景观及其特性
(l)文化景观
概念:人们为了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2)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
空间性:(空间大小、形态差异很大如美国拉什莫尔山雕塑和常见雕塑)具有稳定性和固定性
功能性:目的性和功能意义(城市雕塑美学观赏、烽火台军事信息传递、寺庙宗教信仰功能)
时代性:具有创造它的那个时代特征,随时代变迁其功能可能消失和转化(长城、烽火台等)
(3)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
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但不是任何文化景观都能直接反映自然环境状况,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景观指示性较好,所以其指示作用也是有限的,文化景观是文化系统的折射物。
3.文化景观与自然
(1)文化与自然
(2)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反映在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上
物质文化景观(其中与生产和生活相关)受自然的影响最为突出
精神文化景观受自然的影响较小
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不是绝对的,文化景观的指示作用也有一定局限性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程度也必然减少
(3)文化景观对自然的改变
4.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l)文化源地
狭义文化区的概念:指某种文化体系的覆盖范围,某些特定的文化事物的组合,构成了文化综合体,若干个有一定联系的文化综合体就组成了文化体系。如中国汉文化综合体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综合体构成的中华文化体系,或者说中原文化综合体与其他地方文化综合体构成的中华文化体系,它们所分布的地区就是中华文化区,这种文化区是历史范畴,不同时代分布范围不同
5.文化空间扩散和扩散类型
(l)文化扩散及其类型
概念: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与文化传承一起构成文化传播
(2)文化扩散的实例分析
17世纪末彼得一世的改革:学习西欧先进技术,建立扩大海军,提高西欧生活方式,属传染扩散
阿拉伯帝国的发展:阿拉伯商人将中国的罗盘、造纸术和火药传到欧洲,将阿拉伯的天文、医学、伊斯兰教带到中国、欧洲人到阿拉伯学习,将所学知识带回国家,属迁移扩散
文化扩散的意义:是文化扩散的反映,扩大或新产生了文化区
现代文化扩散的形式日趋多元化:广播、电视、通信卫星、光纤、网络等
6.宗教与地理
(l)宗教种类及分布
宗教: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属于精神文化事物,更多的受社会发展的影响
发展过程:原始宗教(自然崇拜为主)→部落宗教(抽象思维发展,图腾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民族宗教(自然神——人格化的民族神,多神崇拜——一神崇拜)→世界性宗教
(2)世界主要宗教的发源地、扩散过程及分布
宗教发源地扩散过程分布
教天主教
东正教
新教或清教1世纪初的巴勒斯坦地区先在地中海地区扩散、后向欧洲西部扩散(传染扩散)、又向美洲扩散。狭义的教就是指新教欧洲和美洲
伊斯兰教6世纪到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随国家的扩张而扩散,以迁移扩散为主,扩展扩散为辅中东、北非、南亚、东南亚地区,教徒称作穆斯林
佛教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北传佛教早期几乎都是迁移扩散,分为北传和南传两大分支,即大乘(北传)佛教和小乘(南传)两个教派南亚、东南亚、东亚地区
(3)宗教文化景观
主要是宗教建筑:佛寺、庵院、道观、教堂、清真寺等
其它宗教文化景观:中国三大佛教石窟、少林寺塔林、耶路撒冷的哭墙
7.身边的文化和地理
(1)我们生活的文化区
主要观察其语言、宗教、艺术形式、经济类型、生活习俗等
(2)无处不在的文化扩散
扩散的形式多种多样。文化扩散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文化是在不断的趋同和趋异中发展的没有文化扩散就没有文化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教案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让学生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育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启发式
教具
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课时1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及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
[引入]
问题抢答: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新课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应从哪里入手来认识一个大洲或地区呢?
[情景提问]比如,我想去某一个同学家拜访,可不认识,你能为我描述以一下你的家庭住址吗?
[归纳、确认]在这里,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描述──1.你家门牌号码多少?2.你家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3.你家的房子有什么特征,如:有多大?有多高?
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和认识别人的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副板书]在哪里──地理位置
[承转]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其实这和描述同学家的住址也是一样的:亚洲所在的街区就是他在世界半球中的位置;亚洲的的门牌号码就是其经纬度;亚洲的邻居就是他周边的大洲和大洋。
[活动]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副板书]
① 最北:81°N;最南:11°3′S;
② 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 、6.3 ,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启发引导]
[size=+0]
1、计算
a. 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 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 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 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
(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板书]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万平方千米)
地理教学教案 15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世界政区图和世界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示意图,使学生能够在世界政区图上查阅出世界的主要国家,明确世界上的面积大国和人口大国,通过阅读“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明确区域划分的十三个分区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阅读“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明确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识别国家之间的国境线,并学习运用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别方位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国际常识,懂得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明确一个国家的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
4. 通过对世界组织的介绍和阅读各国的有关数据,培养学生树立全球意识,激发学生的的竞争意识、进取心和爱国热情。
【导入】地球表面按水陆分布,可分为七大洲、四大洋;按热量、水分和植被的变化规律,又可分为不同的自然带。这些差异都是根据自然规律划分的。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是居住在不同的国家的。世界上大约有190多个国家,你能举出你熟悉的国家和他们所在的大洲吗?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
【分组讨论】世界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教师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进一步讲解。
【板书】一、世界的国家
【展示】“世界政区图”、“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
【提问】这是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你能按面积大小排列这几个国家吗?以上几个国家各属于哪个洲?你知道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吗?(利用世界政区挂图讲述,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面积仅有0.44平方千米,不足北京故宫面积的2/3;而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摩纳哥面积只有1.89平方千米,仅相当于北京颐和园的一半。我们往往将这种面积非常小的国家称之为袖珍国家)
【板书】面积大小不同
【承转】各国人口也有很大的差异,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是哪几个国家吗?
【展示】“世界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读出各国的人口数,对照世界政区图看着这些国家分布在哪些洲?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哪个洲这些国家最多。(世界上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有60%分布在亚洲,这其中包括人口居世界第一、二位的中国和印度。世界上有一些国家的人口非常少,如面积居世界第二的加拿大,人口仅有2914万人,仅相当于我国人口的1/40,而前面所提到的袖珍小国梵蒂冈和摩纳哥,人口分别仅有1380人和不足3万人)。
【板书】人口多少不同
【承转】同是人口大国的中国和美国,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又如何呢?世界各国按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展示】世界政区图。就你所知,哪些国家是发达国家,哪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呢?
指导学生阅读读一读中的资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归纳】 全球发达国家仅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占绝大多数,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极大的差距。从地域分布上看,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国际上也把这种差异说成是“南北之差”。
【展示】“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图。
美国与加拿大,阿根廷与智利之间分别是以什么划定国界的'?(美、加两国东段边界以湖泊中心为界,西部边界有一段以纬线为界,而美国的海外州阿拉斯加的东部与加拿大的边界有一段以经线为界。阿根廷与智利则以安第斯山为界。)
还有一些国界线是根据历史、社会政治等原因来划定的,如我国与俄罗斯东段的边界是根据中俄双方签定的《尼布楚条约》确立下来的。一般来说,两国的陆上边界线往往设立界碑、界墙、栅栏、哨所等作为边界的标忐。看“中国与巴基斯坦国界线上的界碑”图。
【讲述】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之间都有明确的国界线,我们称之为已定国界,但也有少数国家之间有些地段的国界线没有划定,这叫未定国界。由于国界线是确定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依据,因此,边界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当极易引起国家的纠纷,甚至引发战争。我国政府一贯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方法,协商解决边界争端,反对用武力和强权单方改变国界。
【承转】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差异显著,为了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进行有关经济、政治等方面共同问题的商谈,即“南北对话”;而且也需要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互助合作,即“南南合作”。
指导学生阅读读一读中的资料:“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板书】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日本
发展中国家
地理优秀教案 1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大致了解我国农业结构。
2、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3、培养学生利用图片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
【教学重点】科技兴农
【教学难点】调整农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教 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两节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我国农业生产各部门目前的状况。这节课,我们把我国农业的整体情况作一个总结。要讲发展,首先要知道基础,要了解我国的农业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农业很落后,广大农民辛辛苦苦劳动一年,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得到了巨大发展,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提问)谁能说说我国农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
启发学生讨论我国农业方面的成就。
(讲述)首先要逐步的吃饱穿暖,那就要大力地提高主要农产品的产量。
(课件展示)1999年我国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表、中国粮食总产量的增长、中国农林牧渔业产值的增长图
随着人们的吃饱穿暖,人们还要吃好穿好,这就要不断地丰富农作物的品种。
(提问)请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农产品,以及农产品的种类在冬季和夏季有什么不同?能大概说一说为什么吗?
(讨论)我们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耕地的数量几乎没有增加,而人口增加的很快,农业生产不仅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这是怎么回事?
(回答):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
综上所述,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已基本摆脱了贫困,这不能不说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课件展示)请学生欣赏农业机械化的录像,加深对中国农业巨大成就的印象。
(讲述)我国农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生产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也就是说,还没有实现现代化;这有许多的因素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资源,而我国的土地资源已十分有限,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发展,工矿业、交通、水利等各项事业都还要继续占用一部分农业用地。因此,今后我国的农业用地不仅不能增加,还可能减少。
(课件展示)图片:中国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增长。
指导学生分析:我国农业想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发展,是不可能的。
(提问)我国农业今后应如何发展?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谁愿意为政府出谋划策?
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得出: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讲述)什么叫做农业结构呢?我们把不同部门在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关系叫做农业结构。
(课件展示)我国农业产值构成图。
图中所示,我国农业各部门中,种植业占主导地位,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畜牧业只占27%,这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状况差异很大。再看林业和渔业(让学生读出所占的比例),它们所占的比例太小了。而林业和渔业与我们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许多畜、林、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很高,作为商品的经济价值也很高,这可以使从事这方面生产的农民脱贫致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讲述)请大家阅读教材中的“广西宜州市杨家屯农民调整农业结构见成效”。
(讲述)从我国农业产值构成图中可以看出,林业和渔业所占比例太小,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提问)大家想的办法很好,但如何保证既能提高种植业单位面积产量,又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请学生思考回答(科技兴农)。
(提问)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农业会产生哪些深刻的影响呢?
(课件展示)农业机械化、喷灌、农业机器人、大棚种植等的图片及录像
请学生阅读“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阅读材料
(讲述)科技兴农的结果,加快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讲述)农业现代化,不只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只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方面,农业现代化是指从育种到农产品推向市场,从生产到组织、管理的全面现代化。到现在为止,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仍在采用以手工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离农业的现代化还相去甚远。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当地农业生产使用了哪些农具?其中有哪些是现代农业机械?(除了农具外,其他如育秧、灌溉方式、管理方法等都可以讨论)。
(讲述)所以,要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业,就必须加快各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讲述)目前,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仍采用个体分散的经营模式,不能够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提问)阅读教材中的材料“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我国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好了,我们下面小结一下,我国农业发展在哪些方面有较大的潜力?
请学生小结。
(提问)同学们,我们想出这么多办法,按着这些办法发展,今后我国农业会怎么样呢?
请学生畅想。
(讲述)在耕地有可能减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抓紧了粮食生产,以保证人民最基本的粮食需要,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以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各种农产品要力争高产、优质、高效,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这个过程中,农业逐步现代化了,农村会有许多的劳动力富余出来,这怎么办呢?我们也想想办法吧。
请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概括。
(讲述)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1.5亿人。现在他们主要有两个出路:涌向城市,成为流动人口;这会产生许多问题。再者,近年来,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兴起,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可能转移到乡镇企业和服务行业。这样,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就业出路,也使农村的工业、商业、交通、建筑、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已同附近城市没有什么区别,生活条件甚至比附近城市居民还好。
(阅读)请学生阅读教材最后的选学部分内容。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的成就、存在问题和开发的潜力所在,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下面,我们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蓬勃发展当中结束这节课。
(课件展示)请学生欣赏图华西村的图片,同时教师讲解华西村的发展。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农业的发展
一、农业发展成就
二、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1、农业结构的概念
2、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三、科技兴农
四、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五、农业发展前景
教后记:
本节课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总结,并概括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课堂传授中较好把握了这一关键点,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做了较好的处理,整个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分析透彻。(2)教法得当,灵活多样。教案根据本节教材特点,采用启发、复习、归纳、延伸等多种方法,自始至终以教师启发贯穿全过程,引导学生动脑、动口,主动参与教学。(2)将多媒体有机地溶于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地理优秀教案 1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2、阐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利用图表来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掌握基本的读图技巧。
2、通过城市化的阶段图,分析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3、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性,从而学习运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预测家乡城市化的发展动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
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自城市开始出现以后,城市化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但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过程所影响的范围和城市化的速度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表现。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展示图片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图“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思考: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1)城市化的发生是在什么时期开始的?
(2)城市化的时间变化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的城市化曲线,基本上都是呈一个被拉长了的“S”形态。
2、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展示图片阅读教材,结合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资料”,思考问题并完成表格: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资料:伦敦1801、1851、1981年的城市扩展。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动手设计表格:从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张趋势和常见问题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教师总结: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小组探究:对照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2.13中几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差异,思考: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1)城市化的开始时间有什么不同?
(2)目前各处与城市化的那一阶段?
(3)近20年来,各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有何差异?
(4)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5)概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教师总结: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环节三:课后作业
全班各自然小组依次为空气污染调查组、水污染调查组、噪声污染调查组、固体废弃物污染调查组、光污染调查组、交通组、住房组、人口组、就业组、社会秩序组,调查连云港市近年来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要求:
1、网络搜集或走访调查。
2、图文资料真实,且具概括性。
3、注意安全和中学生形象。
地理教学教案 18
【教具】:
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了解的基本情况。
[板书]一、的基本概况
[活动]请学生读"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
3、找出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板书]二、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将长江、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板书]1、水量不大
[提问]提起,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泥沙多)
结合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板书]2、中游含沙量大
[补充]: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
[板图讲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板书]3、地上河
[提问]这样的"悬河"有什么危害?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泛滥时人民逃难的录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痛苦的回忆"部分阅读材料(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1938年改道,滚滚黄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加深对之害的理解,培养学生治黄的责任感。
[板书]4、易泛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19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用约20分钟时间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掌握课本基本知识,并能够建构基本知识体系。
2、完成本节的教材助读中的问题,并用红笔标记出自己不会的问题。
3、预习中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归纳,并注意联系实际。
学习目标:
1、知道自然资源的含义及类别。
2、知道水资源问题的基本情况及产生的原因。
3、知道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以及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4、知道我国矿产资源问题的主要特征。
教材助读:
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和的总称。
2、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将自然资源分为和两大类。
3、的迅速增加和的加速增长是导致水资源危机的基本因素。水资源在和上的分布不均,是水资源危机的客观因素。
4、、和等,是对水资源及其再生功能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
5、土地资源问题突出表现在和两方面。、、和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以及等,使土地资源严重退化,农业生产空间趋于萎缩。
预习自测:
1.下列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生物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非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2.下列选项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天然气B.稻谷C.土地D.液化气
我的疑惑:
探究案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
1、结合课本P20页文字,完成课本P21页活动第1题。
2、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并思考课本P22页活动1—2题。
3、我国土地资源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怎样保护土地资源?
4、预计到,,我国20种主要矿产有半数以上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特别是一些基础性矿产和大宗支柱型矿产,如石油、、铁、铜等,缺口大,供需矛盾突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明显的制约作用。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在哪些方面利用了石油、铁、铜等矿产资源,一旦这些资源枯竭,将影响到你生活的哪些方面?
当堂检测: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缺水的原因是()
A.北方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大
B.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少
C.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属于半湿润地区
D.北方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少,加剧了缺水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地理的教案 20
一、教学重点
掌握中亚的地理位置,理解中亚在沟通亚欧之间交通上的重要作用。
记住与我国相邻的国家名称。
理解中亚在自然环境方面的特征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及自然条件对经济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中亚干旱、半干旱气候对一系列地理要素的影响。
三、教学用具
“中亚”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复习式导入)
今天是新学期地理的第一节课,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上一个学期我们都学习过哪几个区域?学习一个区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考虑?
(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东亚、东南亚、南亚;地理位置、范围、气候、经济、典型的国家
下面我们就按照大家的思路来开始新学期第一个区域的学习。
(讲授研讨新课)
1.(课件展示)中亚的范围
(提问)中亚包括哪些国家?他们的首都分别在哪里?在这些国家中与我国相邻的分别是哪几个?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确认,并进行填图练习)
从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中亚与我国西部省份相邻,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它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课件展示)中亚的地理位置
(提问)从位置看,中亚与东亚、东南亚、南亚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利用比例尺量算中亚距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黑海的大致距离)
东距太平洋约3750千米,南距印度洋的阿拉伯海1100千米,北距北冰洋1600千米,西至黑海约1100千米
其它的三个区域都与海洋相邻,而中亚距离海洋较远,深居亚欧大陆的内部。这对它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3.(课件展示)古代丝绸之路
(引导学生找出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的地区和终点)
从历史上看,中亚是连接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4.(课件展示)亚欧大陆桥
(引导学生指出亚欧大陆桥的起点、经过的国家、终点及沿途的铁路线,并简要介绍“亚欧第二铁路大陆桥”的重要意义)
(教师总结)从以上我们能够发现,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亚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一直是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路桥的必经之地,位置极其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人曾说过,中亚及其附近地区是国际政治的“心脏地带”,而欧亚大陆则是“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够控制世界。这话虽然带有一定主观色彩,却道出中亚战略地位的重要。
6.(课件展示)中亚地形图
中亚地形以何种地形为主?地势哪边高哪边低?
7.(引导学生利用海拔高度表)
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到中亚重要的地形区:帕米尔高原、天山、图兰平原
8.(引导学生进行填图练习)
9.(承转)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图兰平原大部分地区被什么覆盖?(沙漠)名称叫什么?(卡拉库姆沙漠),这说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特征?(干旱)
10.(课件展示)卡萨林克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中亚气候分布图
(引导学生说出冬夏温差、年降水量和季节变化,并讨论中亚的气候特征)
(启发式提问)中亚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稀少,冬冷夏热,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大面积的森林能不能生长,为什么?中亚的植被应以什么为主?
(学生讨论,教师注意总结)
(进一步深化问题)中亚为什么会出现干旱为主的气候?这与什么因素有直接关系?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封闭;地理位置对中亚的气候产生极大的影响。
11.(课件展示)中亚地形图
请大家在图中找出中亚主要的河流及湖泊。(阿姆河、锡尔河、里海、咸海)
中亚主要的河流及湖泊与我们已学习过的三个区域的大部分河流及湖泊有很大的区别。它们大部分是内流河或内流湖。
(简要介绍内流河及内流湖的概念,指出它们是干旱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并简要指明里海是世界最大的湖而且是内流湖)
(提问)在中亚存不存在外流河呢?
(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额尔齐斯河)
(教师总结)总的来看,在远离海洋及干旱气候的影响下,中亚地区内流区域面积广大。
(承转)中亚深居亚欧内部,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居住及活动,并对当地的环境产生影响。其中最显著的是对咸海的影响。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简要讲解咸海环境的变迁,了解环境变化及咸海成因。
(启发式提问)在咸海的变迁中人类充当了什么角色?如何能够改善咸海的现状?
(学生讨论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
(总结)中亚的地理位置与我国新疆相近,它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我国西部的开发和环境保护很有参考价值,这告诉我们在发展经济时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承转)对待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咸海的现状人类要负大部分责任,另一方面,中亚人民也在不断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来发展生产。
12.(课件展示)中亚主要矿产和农作物分布图
(提问)
(1)中亚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里?中亚都发展了哪些农业部门?
(突出介绍中亚的棉花生产,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地,尤其是乌兹别克斯坦盛产棉花,被称为“白金之国”,中亚生产的小麦、棉花和畜产品可供出口。)
(2)中亚主要有哪些矿产,主要分布在哪里?
(3)中亚主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地理的教案 2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电视台播放城市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
2.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预报图。
3.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1.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
2.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
城市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教学媒体
录像机、投影仪,卫星云图(挂图或放大的照片),城市天气预报常用天气符号图(可制成板图、挂图或投影片),城市天气预报图(挂图或制成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初一地理课所学习过的知识,来说说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复习已有的旧知识引入新课)。
【概括总结】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具体状况。例如,今天的上午温和晴朗、无风,中午刮起了北风,气温有所降低。这说明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气候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如北京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天气预报是指气象台、站对各地的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大气状况的变化,以及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所发布的预报。
【启发引导】由于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对天气进行预报。你能说说天气预报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回答】由于天气是时时刻刻变化着的,而天气状况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方面和生产建设一些部门关系十分密切,如人们出行穿衣、乘车,农作物耕作,城市建筑业等方面。所以,天气预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多次播放天气预报,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地理优秀教案 22
【教学重点】哈萨克斯坦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与其工农业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哈萨克斯坦的工农业分布特征
【教学用具】哈萨克斯坦政区图、哈萨克斯坦农业分布和矿产分布图、哈萨克斯坦的草原、荒漠景观图、哈萨克斯坦地形图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亚是世界13个区域中唯一一个深居内陆的地区,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但由于距海远,地形封闭,该地区的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这对它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得人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这在中亚表现得十分明显,今天我们就利用学习本地区的代表性国家——哈萨克斯坦来更进一步地了解中亚的地域特征。
(展示地图)哈萨克斯坦的位置与范围
引导学生找出哈萨克斯坦相邻的国家。
(提问)有没有与哈萨克斯坦相邻的海洋?里海呢?
(讲解)
里海不是海,是湖,而且是世界最大的内流湖
中亚五国都是内陆国,没有出海口岸。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国。
(展示地图)哈萨克斯坦地形图
引导学生找出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几条河流:乌拉尔河、锡尔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
(提问)这些河流中哪些是内流河,哪些是外流河?为什么内流区域面积大?
(/Article/Index.html>总结)哈萨克斯坦深居内陆,水源不足,加之地形封闭,大部分河流为内流河。
引导学生找出哈萨克斯坦主要的地形区(图兰平原、里海沿岸平原、哈萨克丘陵、天山、阿尔泰山),并强调观察图例。
(提问)哈萨克斯坦主要以什么地形为主?地势有何特征?
(学生活动)
(/Article/Index.html>总结)哈萨克斯坦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大部分为平原。
(展示图片)中亚气候图
(提问)哈萨克斯坦以什么气候为主?气候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气候特点对生长的植被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卡萨林斯克各月气温降水量图”,/Article/Index.html>总结哈萨克斯坦的气候特征。
(教师/Article/Index.html>总结)温带沙漠、草原性气候为主,温差大,降水稀少,形成温带沙漠、温带草原景观。
(展示哈萨克斯坦的草原荒漠景观图片)
(承转)我们都知道,气候和地形对农业的影响极大,哈萨克斯坦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它的农业都有哪些特点呢?
(展示地图)哈萨克斯坦农作物分布图
(提问)
1、哈萨克斯坦主要有哪些农作物?这些农作物大体分布在哪里?
2、它的谷物、小麦区为什么没有分布在图兰平原地区?
3、哈萨克斯坦南部能够种植棉花、小麦,如何解决缺水问题?
4、哈萨克斯坦的畜牧业有几种类型?它的荒漠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5、从上述哈萨克斯坦农牧业的分布特点能否了解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途径?
(引导学生讨论,一步一步得出气候与农业的关系)
(展示地图)哈萨克斯坦矿产与工业图
(提问)
哈萨克斯坦有哪些主要的矿产?(煤、铁、石油、铜、铅、锌、锰、铝)
哈萨克斯坦的工业部门有哪些?
(/Article/Index.html>总结)哈萨克斯坦草原、耕地广阔,矿产丰富,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国家。该国利用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了煤炭、石油、铁的开采与加工以及有色金属的冶炼和加工,同时,种植业和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也是其国家重要的生产部门。
(图片展示)哈萨克斯坦的重要城市
(教师简要讲解)
阿拉木图:原首都,全国最大的城市,经济、交通中心,有“苹果之城”的美称。
阿斯塔纳:首都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哈萨克斯坦
1、世界最大内陆国
2、地形
3、气候:温带沙漠、温带草原
4、资源及经济
5、重要城市:
阿拉木图
阿斯塔纳
地理的教案 23
【教学重点】
1.了解巴勒斯坦地区重要的战略位置。
2.知道以色列在荒漠上发展灌溉农业的先进方法及取得的成就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教学难点】
1.阿以边界
2.中东问题
【教学用具】巴勒斯坦地区图,以色列农业景观图,巴勒斯坦地区边界变化图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西亚北非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石油资源,这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对待事物的观点应该一分为二,我们还应该了解它们给该地区带来的不只是福音,还有战乱和苦难,同时也是该地区国家矛盾与纷争、外部大国插手干涉中东事务的祸根。大家知道当今世界局势最为紧张而又迟迟得不到解决的地区在哪里吗?
(学生讨论)
以最近有关“巴以冲突”的新闻报道导入新课
(展示地图)巴勒斯坦地区图
(引导学生观察巴勒斯坦地区图,确定该地区的范围)
(提问)1.巴勒斯坦地区的位置?
2.巴勒斯坦地区面积并不大,可是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讨论,注意着重考虑其地理位置)
(总结)阿拉伯半岛西侧,地中海东岸,亚非“陆桥”,交通枢纽。
(展示地图)巴勒斯坦地图
(提问)1.巴勒斯坦地区包括哪两个国家?
2.这两国之间的'国界线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国家有什么不同?(不是正式国界)
3.两个国家的首都分别在哪里?(都是耶路撒冷)
4.巴勒斯坦有几部分组成?
5.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讨论)
(总结)这两个国家从历史上看非常特殊,彼此间有着很深的渊源和矛盾。
(讲解历史上该地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生活经历)
(展示巴勒斯坦地区政区变化图)
(简要讲解)1947年联合国为了解决该地区的争端,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但是在随后的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大面积原属于巴勒斯坦的领土,以致在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宣布建立独立的国家时,以色列也未能确定其疆界。
(总结)巴以冲突由来已久,这是中东问题中最难以处理的核心,虽然近年来双方均有意和解,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并在其他国家的斡旋下进行过多次接触,但由于双方在很多反面存在分歧,因此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承转)刚才我们分析了巴勒斯坦地区的位置及范围,了解了巴以冲突的根源,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该地区经济尤其是农业的特点。
(展示巴勒斯坦地区气候资料)
(提问)巴勒斯坦地区气候有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
(总结)干燥少雨,降水分布不均。
(展示西亚北非地形图)
(提问)1.巴勒斯坦地区地形有何特征?
2.本地区有哪些主要河流?(约旦河)
3.这种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单调地形加剧干旱程度)
(进一步深化问题)这种地形和气候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
(总结)本地区西侧为狭窄的地中海沿岸平原,适于耕作;但大部分地区为干旱高原,只适于游牧。
(启发式提问)这种气候、地形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关键是什么?(灌溉)
不利的自然条件并没有使人类屈服,相反,以色列在本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各国学习的楷模,那么他们是如何克服不利因素的呢?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提问)以色列是如何发展灌溉农业的?
(学生根据课文知识进行回答)
(总结)以色列人民因地制宜,创造出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如滴灌和喷灌等,最大限度的克服了本地区缺水的不利因素,发展了引以为骄傲的农业;而实际上我国也有大面积的荒漠存在,从刚才的学习中,大家能够获得什么启示吗?
(学生开展讨论)
(总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好好学习,掌握先进的科技,报效祖国。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三节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1、亚非“陆桥”
阿拉伯半岛西侧
地中海东岸
2、先进的灌溉农业
(1)地形、气候
(2)以色列的灌溉农业
滴灌、喷灌、智能灌溉
地理教学教案 24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
地图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 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
设问:
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
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
2、 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
景观名称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荒漠
对应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气候特征
3、教师活动:
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学生读图回答: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雨林两侧,最广的是非洲。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最广的是亚洲。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的内陆及大陆两岸地区,最广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结
现在,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5、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热带气候类型:
1、 热带雨林气候: 2. 热带季风气候:
3、 热带草原气候: 4. 热带沙漠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