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1
200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观看了大型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今天,我们细数沧海桑田,共同感受那段苦难和光辉的历史,回想银幕中那一幕幕深刻的画面,不由心潮澎湃,感想万千。.。.。.
邓小平曾说:"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所以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这朴素的话语,发自一位"三落三起",饱经沧桑的老一辈革命家之口,格外厚重深沉。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志士仁人奋起抗争,却始终无法改变国运式微,民族衰落的悲惨命运。正是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出现,才使得中国的面貌彻底为之一变。中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伟大国家巍巍耸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成为自己土地上的主人。毛泽东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他一生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毛泽东一生热爱人民,人民大众的命运是他始终魂牵梦萦的深情所在。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厥功至伟,六位至亲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但他却一生过着朴素的生活。毛泽东是思想巨人,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解放和振兴的道路。毛泽东思想是闪耀着唯物辩证法光辉的理论体系。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精彩20篇】
往事已矣,巨人长眠。土地革命的星星之火,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全国解放的千里决战,已成为一段壮怀激烈的历史渐行渐远;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的大好时光,勇敢的承担起伟大的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扎扎实实的学好基础技能的同时,不断拓宽知识面,力争早日做出成果报效祖国。
毛主席纪念堂观后感 2
今天一大早,我就早早的起床,因为我和奶奶去毛主席纪念堂参观。
等我们来到天安门广场,那里已经有好多人了,去纪念堂不许大声说话,也不许带任何东西,我和奶奶存了包又去排队,那队呀像个长龙,一眼望不到头,队里有:小孩、大人、老人,也有许多外国人,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人。快要到纪念堂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有给毛主席献花到前面购买,奶奶给我钱,我自己去购买了两枝花,我和奶奶每人拿枝走进纪念堂,我看见了用汗白玉做的毛爷爷端装的坐在中央,红色的。地毯摆满了许多鲜花,我和奶奶轻轻地走上前给毛主席献花并且深深地鞠了一躬,回到队里,大厅里安静极了,周围站着解放军叔叔,我轻轻在来到毛主席身边看见他的身上盖着国旗,安祥地睡着。
毛爷爷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3
每当面对鲜艳的花朵时,我便心不由己地像赞美鲜花一样赞美毛主席,毛主席是一朵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诧它开放时的艳丽,却不知道开放前它遇的痛苦,当它还是一颗种子时,被埋在土里的日子里,它在心里做着春天的梦,它努力舒展着生命,最终破土而出笑对蓝天。
这些都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痛苦后的美好才是显得真实,试想:海伦·凯勒如果没有经过种种痛苦,又怎会成为美国著名作家?而保尔柯察金、张海迪、居里夫人这些英雄人物如果没有反抗过痛苦的经历,又怎么能成为人们心中的崇拜者呢?毛泽东如果没有万里长征的创举,又怎么能成为世界瞩目的人物呢?
痛苦是生活中最厚重的底蕴,它能历练掉你太多的缺点和不足,使你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伟大的贡献。经霜历雪,松柏更为青翠,只因有一颗岁寒之心。在痛苦中抱怨,只能使痛苦加剧。我们应该像蚌,把痛苦结晶成珍珠,我们应该像种子,把痛苦注释成反抗!
在痛苦中孕育美好,就像风雨后出现的彩虹一样的灿烂,就像黎明时看见的朝阳一样的夺目。毛主席对青年人有着殷切的希望你们是早晨八点种的'太阳,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对!正是毛主席的这种精神注入了我们的脑海。这,让我们更加相信自己,我们一定会鼓足勇气,在痛苦的边缘绽放出最美丽的人生。
毛主席纪念堂观后感 4
这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毛主席纪念堂去游玩,看到了自己心目中的伟大领袖的遗容。
这天天气不是很晴朗,云薄风轻。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在庄严肃穆的毛主席纪念堂外面,大家有秩序的排着长龙,在广场外迂回盘旋着,虽然步履蹒跚,但大家还是兴致盎然的耐心地挪着自己的脚步。游玩毛主席纪念堂有感在纪念堂门口,刚才还有点喧闹的声音立刻鸭鹊无声,走进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毛主席铜像,大约3米高,坐在一把中式椅子上,望着前方,一副运筹帷屋决胜千里之外的大将风范。人们纷纷将自己手中的鲜花敬献给崇拜的领袖。
绕过大厅,就是乘放着水晶棺的小厅,毛主席静静地躺在水晶棺里面,头上方靠水晶棺顶部有一盏明亮的灯,能清晰的看到毛主席的面庞,清廋而白皙,更显单薄。当我看到毛主席的遗容时不禁浮想联翩:那个想象中就应伟岸的身材看起来是那么瘦小。也许他真的很累,从井冈山一路走来,到二万五千里长征,再到八年抗战,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可谓历尽千辛万苦,再到共和国的建设可谓弹精竭力,为共和国奉献了一生。
如果不是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和开天辟地的卓越贡献,就没有这天我们这美丽和谐的社会。因为那个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以及那种革命精神的感染,才有我们这天祖国强大的基础和动力。
毛主席,你安息吧!
我们将继承你的遗志,将未来的中国建设得更加完美!我们要向您学习,向你们革命前辈学习,学习你们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从而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毛主席纪念堂观后感 5
今天,是我们来北京游玩的最后一天。前几天,我们去过毛主席纪念堂,可惜没有开放。今天我们刚好路过天安门,看见毛主席纪念堂门前排着一条长龙般的队伍。导游说毛主席纪念堂开放了,我们可以去参观一下,瞻仰一下我们伟大的毛主席。
于是我们便加入到这数以万计的人流中,排着队伍一步一步地向前蠕动着。见纪念堂的四周栽种着来自各国各地的花草树木,使纪念堂常年处于万绿丛中。整个纪念堂的'建筑气势宏伟,庄严肃穆。
在半路上,我看见有卖鲜花的,连忙跑去买了三束来献给毛主席,表达我对毛主席的崇高的敬意。
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长队,我们终于进了毛主席纪念堂的北大厅,大厅中心是汉白玉雕刻的毛主席的坐像,前面摆放着许多人们献上的鲜花,我连忙把我的鲜花也献上,并向毛主席深深地鞠了一躬。毛主席的坐像后面是一幅大型的“祖国大地”绒绣图。我们往里走,来到瞻仰厅,大厅正面的白色大理石墙壁上有“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这几个大字。厅正中的水晶棺内安放着毛主席的遗体。毛主席穿着灰色中山装,身上盖着一面鲜艳的党旗。虽然毛主席的遗体已经存放了三十多年,但表情看起来还是那慈祥、和蔼。水晶棺四周摆放着许多名贵的花草。
毛主席纪念堂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来宾前来瞻仰参观,这里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6
看过《走进毛泽东》这部纪录片以后,我对一代伟人毛泽东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更加尊敬和佩服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像我们这一代80后,已经对开国领袖了解的少之又少。因此,了解我们伟大领袖的一些事迹,有利于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我们树立起远大的志向,更好的报效祖国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看完《走近毛泽东》以后,我觉得他的一生是辉煌而有意义的一生。究竟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吧!
在我的心中,他是一个毕生反对剥削压迫,为工农兵争名争利争自由的人。
他是一个历经二十八年艰难险阻,硬是把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牛做马的亿万奴隶托为新主人而把骑在奴隶头上作威作福屙屎屙尿的“原主人”打翻在地的人。
他是一个造就千百万治党治军治国的英才,带领他们为理想而奋斗终身的人。
他是一个把火柴称为洋火,铁丝称为洋丝,棉布称为洋布,水果糖称为洋糖,却把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改变为能够制造两弹一星,工业门类齐全让世界刮目相看,令欧美又恨又怕的东方巨人。
他是一个手不释卷而又不唯书,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孜孜探索理想社会发展模式,为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人。
他是一个虽然在人们心中贵为天子却身穿补丁衣服补丁鞋的,以辣椒红烧肉为佳肴却又三年忌肉与人民共度艰难的人。
他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人。
看完《走近毛泽东》,为他的深谋远虑,雄韬大略而折服,为他的英勇机智善于外交的风采而折服,也为他的朴实无华,平易近人而折服。
作为80一代,我们的确应该把毛主席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首先,我们应该像毛主席一样,为自己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并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生。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今天觉得这个挺好玩,明天又觉得那个不错。同时,我们应该培养一点高雅的兴趣,比如爬山,游泳,不仅能锻炼身体,而且能陶冶情操。当今时代,青少年整天沉迷于,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自己的人生命运,更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兴旺发达与繁荣昌盛。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今天中国十三亿人口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时刻记住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向毛主席敬礼!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7
一位学者曾说:“年轻一代如果迷失方向,会寻找问题的关键,最后,他们一定会找到毛主席的。”今天晚上,有幸在县委党校观看了文献记录电影《走近毛泽东》,影片通过真实资料镜头,从形象化、生活化、平民化的角度向观众展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波澜壮阔、睿智豪迈的一生。一组组珍贵的影像资料、一句句恢弘生动的叙述,让我从另一个视角了解到毛泽东一生所经历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他的个性风采、人格魅力。
我看到他“一日不学、寝食难安”的求知热情。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过:“我所认识的伟大领袖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伟大的读书者。”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位伟大领袖。从影片中可以看到他的案头、床上都堆满书籍。还亲自执笔写出了《论持久战》等经典著作,用“笔杆子”横扫万军,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我们经常说要打造“学习型机关”、做“学习型干部”,首先就要就要学习毛泽东酷爱读书、嗜书如命的阅读恒心,再学习他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能生巧的学用之道。
我看到他“心有所信、行有所向”的远大志向。“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是毛泽东早年的人生志向。与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一样,在苦苦探寻真理的过程中,经过对各种思潮、主义的反复推求比较,他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共产主义。理想之火不灭,信念之光长明。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带着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带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历尽坎坷而初心不改。
我看到他“心中有民、一生为民”的人民情怀。毛泽东是一位出身农家的领导人,对人民群众有特别的感情,他的一言一行都显露出心系平民的本性和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忠诚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使命感。在生活上,他爱穿便装、粗布鞋,用了多年的拐杖也舍不得扔,一生都保持着农民的质朴形象。在视察中,听到穷人的苦难,他会掉眼泪;不能与走进农民身边,他眼神无奈,我想这就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动。尤其是天安门广场上他用“人民万岁”来回应群众的“毛主席万岁”,深刻反映了人民对主席情和主席对人民情的心心相印、血肉相连。
光影流转,英雄精神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的今天,学习领袖,更要从中寻找自己的星光,以高扬的精神旗帜为指引,以强大的精神支柱为支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8
看过《走近毛泽东》,我深切地感到毛泽东主席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他最伟大的作品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毕生的愿望就是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理想浪漫主义情怀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一位革命家的广阔胸怀,他的愿望和爱好反映出一位诗人的性格。
看完这部记录片后,在我看来毛主席慈祥的面容深深的打动了我,他接见外宾的时候永远都是最自然的'表情,视察工作的时候永远都是面带笑容的,让人感觉到无比的亲切,我感到毛泽东主席的形象真实又生动地展现在眼前,让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走进毛泽东》这部记录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记得纪录片中的一个场景,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
毛主席离开家乡时,他对父亲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那是怎样一种豪迈啊,1959年毛主席重回韶山冲时写下“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毛主席三十二年重回故园,父母都已不在,独自面对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已经成为景点的家该是何等的心情啊。
毛主席曾说过:“与天斗,其乐无穷;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可见毛主席的豪情和胆略,在秋收起义失败后,毛主席冒着被中央革职的危险,毅然决定转战井冈山,毛泽东选择了井冈山,井冈山成就了毛主席。最后才会出现农村革命根据地,才会有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战略,才会有新中国。不愧毛主席是新中国的伟大导师啊,尽管晚年有一些错误,仍是瑕不掩瑜,他的伟大人格魅力永远照耀中国人民。
毛主席纪念堂观后感 9
近日,我们党支部组织支部全体同志前往青年毛泽东纪念馆参观学习,缅怀历史,追寻伟人脚步。
青年毛泽东纪念馆包括序厅和五个展厅。序厅里概述青年毛泽东在此的成长及建国后对母校的深厚感情。第一厅,介绍了湖南一师渊源、民主办学特色;第二厅,介绍了青年毛泽东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勤学博览、独立思考、强身健体;第三厅,介绍了青年毛泽东的社会实践和早期革命活动;第四展厅,介绍了青年毛泽东受名师熏陶、与学友砥砺;第五展厅,介绍了湖南一师建国后的发展与领导关怀。
参观过程中最让人受益匪浅的,一是青年毛泽东的“三不谈”。毛泽东在校学习期间提倡“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不谈家庭琐事”,被同学们誉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至今教诲、影响着青年学生,在什么样的年纪做什么样的事,在此刻看来,仍然是一种好的生活方法;二是毛泽东对身体锻炼的注重。他在第一师范念书的几年中,把洗冷水浴作为每一天的“第一课”,甚至自创并推广六段运动健身操来强壮同学们的体魄,毛泽东以往形象地把身体比喻为“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把健康的身体看成是从事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物质基础。现如今,很多年轻人不注重身体的保养和锻炼,酗酒、熬夜等行为不断侵蚀的自己的健康,我们应当向毛泽东学习,珍爱自己的'身体,加强锻炼,牢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三是注重调查研究,在第一师范的第二个暑假,毛泽东和朋友一起作了一次游学,走遍了湖南的五个县。他们给当地的乡绅写对联换取食宿。这次游学经历让毛泽东更多地了解了湖南。游学回来后,他有了“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之源”的思想萌芽,那里的“大本大源”就在工农群众。这为今后的“群众路线”打下了思想基础。在我们此刻的工作中,也要注重调查研究,眼见为实,实事求是。这是党用此刻光辉的成果所检验出来的真理;四是“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题词。
这不仅仅是对教育工作者的鞭策和指导,也是给党员干部的提醒: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不要觉得自己比群众能干,更不要对群众颐气指使,应当虚心学习,踏实做事。
毛主席纪念堂观后感 10
我这一代人,是崔建所唱的,对于毛泽东“听说过,没见过”的一代。我生于文革后期,可是长在改革时代,不属于文革时代的人。当然,要说完全没见过毛泽东,那到也不是——如果参观毛纪念堂也算见过了毛泽东的话。
毛纪念堂我去过不止一次,当然最终一次也已经是好几年前了。每一次我去的时候,都是长长的队伍,从纪念堂延伸出来,还要再打几个拐。在我的印象中,不管哪一天,只要纪念堂开放,我走过天安门时总能看见这么多人,总是那样长长的队伍,总是从纪念堂延伸出来,再打几个拐。
走上台阶进去的时候,感觉气氛是一种庄重和压抑的混合体。毕竟,毛泽东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中国几千年也少有的大腕,普通老百姓多多少少有敬畏心理,何况是已经逝去的大腕呢?在很多百姓的心中,甚至也包括我们这些“后毛时代”的人,在我们心中毛泽东真的多多少少成神了。就是我这个并非深切怀念毛泽东的人,站在蠕动的人流中也是大气都不敢出。我当时的感觉,我将要去触摸历史,触摸中国五十余年奋进,沧桑,同时也是动荡,伤痛而依然神秘的历史。我要说明,我是怀着很大的崇敬进去的,可是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对毛泽东的崇敬,而是对历史,对一种超越个人生命限度的巨大力量的敬畏。
可是在我看见毛泽东的那一刻,我有些失望和怅然,这当然和我们不得停留,不得接近毛泽东的水晶棺有关,可是不仅仅如此。我在毛泽东面前的时候还不明白那是什么感觉,只明白感觉不好。我走进毛纪念堂的时候,怀有一种很大的期待,期待我能够触摸到那沧桑的历史。虽然我明白,毛泽东不会坐起来回答我的'问题,也不会有任何人来告诉我们那过去的历史,那与教科书上不一样的,活生生的历史。可是,我感觉,似乎走近毛泽东本身,就是在掀开历史。
可是走过毛泽东的一霎那,迷惘和怅然突然笼罩了我,我在无声无息中随着无声无息的人流走过同样无声无息的毛泽东。我伸手要想抓住什么,可是什么都没有,仅有无声无息的走过。就好像是期待很久的一次揭开谜底,结果揭开一看,谜底还是一个秘。
走过毛泽东,走出他沉睡的地方,我回头一看,身后的墙壁上镌刻着毛泽东最著名也是气魄最大的一首词《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镏金的大字,狂放的笔法,占据了整整一面墙。我转回头来,继续向前走出大厅。这时,就好像冰封了一季的江河突然感受到了春天的信息一样,无声无息的人群突然开始有了躁动,有了人说话和人走路的声音。随着我们走出纪念堂,来到阳光之下,这种躁动变成了喧哗,好像中国任何一条普通街道上的喧哗。纪念堂外是一片小摊贩,买些和毛泽东有关的东西,纪念章,语录,军帽,毛像什么的。当然也有很多和毛泽东完全无关的东西,那些你在任何一个旅游景点都能够看到的东西。
站在阳光下熙熙攘攘购物和闲逛的人群中,我突然明白了,在看见聚光灯下好像演员一样沉睡的毛泽东的时候,我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了:不真实,这一切都很不真实。所有人,沉睡的毛泽东,雕塑一样直立的军人,毕恭毕敬的人群,还有我,还有那宏大而空旷的纪念堂,还有和这一切遥相呼应的我们的历史书,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不真实,好像一个舞台。我以往想在毛纪念堂寻找真正的历史,可是,站在阳光下,我突然明白了:
历史不在我们走过的毛泽东那里,不在我身后巨大而孤独的纪念堂中,而在这熙熙攘攘,无拘无束的人群中。
毛主席纪念堂观后感 11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一起去北京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参观毛主席纪念堂。我在那里见到了已经逝世多年的毛主席,并为他献上了菊花。
参观毛主席纪念堂那天,我们在纪念堂外等待了两个小时,我和爸爸每人买了一株菊花。终于开馆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进入馆内,这时我听到广播里说:“请脱帽致敬,请勿带打火机、手机以及其他危险物品!”我和爸爸把帽子脱了下来,准备进入大堂。来到大堂后,我发现大堂十分庄严雄伟,所有人都没说话,大堂内十分肃静。我看见一个巨大的雕像,那雕像栩栩如生:敬爱的毛主席坐在宝座上正在谈笑风生,好像在说:“我们中华民族一定要团结起来,共同建设我们的祖国,一定要让中国富强起来!”我为毛主席献上了一直握在手中的菊花,并深深鞠了一躬。
接着我们随着人流来到内堂,看到了毛主席的遗体。毛爷爷躺在水晶棺里,面容是那样的慈祥,那样的`安详。当我看到毛主席时,一丝凉意从我心中掠过,让我感到悲痛、伤心和惋惜。我强忍着泪水,心想:当年的毛主席就这样逝世了,会不会有遗憾?爸爸告诉我:“当然有,毛主席唯一的遗憾就是宝岛台湾还没有收复,香港和澳门还没有回归。”
参观完毛主席纪念堂,我暗暗发誓:从现在起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建设祖国做贡献!
走近毛泽东读后感 12
基辛格回忆当年陪同尼克松会见毛泽东的情景时这样写道:“这房间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领袖的会客室。”解放后的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的个人藏书近10万册。拥有这样数字的图书,对于一个大国领袖不算什么,而看完这些图书,并且让这些图书留下他的遗泽,却是普通人做不到的。
学习的重要性,毛泽东在延安时曾讲过,“韩愈说,‘人不通今古,马牛而襟裾’,所以只要是人而不愿做牛马的,就要学习。”
读书对于毛泽东来说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部队攻打茶陵,闯进谭延闿老家。谭延闿曾经是清末进士,后任湖南都督、湘军总司令。《三国演义》就是从他家的藏书楼发现的。毛泽东说:“这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快乐不可言!”我们可以想见,在当时条件下,“敌军围困万千重”,对一般人而言,最需要的可能只是粮食和盐巴,而对于毛泽东来说,精神食粮则更显重要。
贺子珍回忆说:在井冈山,主席最爱在口袋装书,便于一有空就看,后来后勤部门就给他在衣服上做了两个大口袋以放书。
书的页面可分为版心与留空。现代留空因为人性化阅读的需求而越来越大。但在一般人那里,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想到使用书籍周围的留空部分。现在出版的很多毛泽东的读书笔记,都是从书的天头地尾收集来的。还在省立一中时,毛泽东就买了《韩昌黎全集》20多本,因为别人的书毕竟不好信笔抒发感慨。到了后来,毛泽东的眉批越写越长。1952年,买了大字本《二十四史》,据统计批注最多。
毛泽东在年轻的时候有一个雅号叫“毛奇”。他说:“要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奇男子”。1961年8月,胡乔木请长假。毛泽东要他去杭州。可以“专事游山玩水”,读书也可“专看闲书,不看正书”。他还说:“不仅《二十四史》,稗官野史也要读。”因为最理想的人才大多是“博”与“专”的统一,“专”为主,“博”为辅,“专”以“杂”拓展思维空间,“杂”以“专”为服务对象。有人形象地喻之为“图钉理论”。图钉是“点”与“面”的统一。“点”是专业,“面”是非专业。很显然,作为图钉,如果只有“点”而没有“面”的作用力,是很难发力的。
走近毛泽东纪录片观后感900字 13
看过《走进毛泽东》这部纪录片以后,我对一代伟人毛泽东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更加尊敬和佩服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像我们这一代80后,已经对开国领袖了解的少之又少。因此,了解我们伟大领袖的一些事迹,有利于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我们树立起远大的志向,更好的报效祖国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看完《走近毛泽东》以后,我觉得他的一生是辉煌而有意义的一生。究竟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吧!
在我的心中,他是一个毕生反对剥削压迫,为工农兵争名争利争自由的人。
他是一个历经二十八年艰难险阻,硬是把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牛做马的亿万奴隶托为新主人而把骑在奴隶头上作威作福屙屎屙尿的“原主人”打翻在地的人。
他是一个造就千百万治党治军治国的英才,带领他们为理想而奋斗终身的人。
他是一个把火柴称为洋火,铁丝称为洋丝,棉布称为洋布,水果糖称为洋糖,却把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改变为能够制造两弹一星,工业门类齐全让世界刮目相看,令欧美又恨又怕的东方巨人。
他是一个手不释卷而又不唯书,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孜孜探索理想社会发展模式,为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人。
他是一个虽然在人们心中贵为天子却身穿补丁衣服补丁鞋的,以辣椒红烧肉为佳肴却又三年忌肉与人民共度艰难的人。
他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人。
看完《走近毛泽东》,为他的深谋远虑,雄韬大略而折服,为他的英勇机智善于外交的风采而折服,也为他的朴实无华,平易近人而折服。
作为80一代,我们的确应该把毛主席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首先,我们应该像毛主席一样,为自己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并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生。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今天觉得这个挺好玩,明天又觉得那个不错。同时,我们应该培养一点高雅的兴趣,比如爬山,游泳,不仅能锻炼身体,而且能陶冶情操。当今时代,青少年整天沉迷于网络,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自己的人生命运,更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兴旺发达与繁荣昌盛。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今天中国十三亿人口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时刻记住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向毛主席敬礼!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14
怀着崇拜的心情,我看完了走近毛泽东的视频,我看到了伟大的毛泽东一生的经历和他一生都为国家贡献的精神。从更深的层面来说,我的心灵深处被这位伟人的人格魅力给震撼了,作为21世纪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学习毛泽东一生奉献的优秀精神品质。
在回乡的路上,那放牛的牧童让他看到了童年的自己,那疯长的野草让他看到了童年的自己,那蜿蜒的小路让他看到了童年的自己……他十七岁时参加革命的时候把日本的一首诗改了悄悄的放在父亲的日记薄里,诗曰:“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天处不青山。”少年时代的他就已经有如此立志之心了。他在湖南省第一师范读书时,曾说:“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没错,他的确是都做到了,所有的一切,在他的这一生中都做完了。他博览群书,不放过任何可以学习的机会;他关注时事,时刻为国家人民着想;他是时代将领,领导了多次成功的战役;他富有政治头脑,为国家出谋划策。他是祖国的骄傲,人民的英雄,是我们这一代学习的榜样,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是我们国家永远的领导人。伟大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为了人民奋斗一生,他的功勋比天高,比地深。
在《走近毛泽东》里有一个镜头特别教育人,登山到半途时,天已经黑了,大家的脸上都已露出疲惫的神态,于是有人提议说;“再往前走就没路了,天黑了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要不然回去吧!”毛泽东说:“是你们累了吧?不能累了就不干了啊,路是人走出来的,我决不走回头路!”这就是他的个性,敢于走别人不敢走的路。在革命的道路上,不管前面有多危险,有多艰难,他总是用那个自己的脚为人民走出一条幸福的大道。所以他两手空空从韶山冲里走出来,走上了革命道路,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带领穷苦的人民闹革命,建立了自己军队,从弱到强,经过了多少风霜雨雪、枪林弹雨、红军长征二万五、逃离蒋军的围剿、北上发展八路军和新死军抗日杀鬼子!以小米加步枪打败了美式武装的八百万蒋匪军,这是一个奇迹!
最响亮的歌是东方红,最伟大的领袖是毛泽东!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今天的邓伟人的改革开放,毛主席永远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中国人世世代代不能忘记毛主席的恩情。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想 15
这周我们在毛中特课上看了《走近毛泽东》,对毛泽东的了解更深了。其实我很久以前就看过毛泽东的一些相关影视作品,像《恰同学少年》。我很喜欢这部电视剧,因为里面的毛泽东等人都很爱学习,很爱自己的国家。我推荐大家去看。话说回来,我和毛泽东还是老乡,我也是湖南人,我也去过韶山,看过毛主席的故乡,他的家。他们那时候的生活真的很艰辛,所以我们要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好好生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毛泽东七十多岁还能横渡长江,可见他的气魄和身体素质。现在的年轻人,好多要么就是在玩游戏,玩手机,要么就是睡觉,做操都懒得动。身体素质怎么能好呢?毛泽东一生都很节俭,他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劝他换件新衣服,他说:“我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的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因为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了,看不出衣服的原布。毛泽东的一生,是为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探索的一生。虽然在探索过程中,他也犯了“左”的错误,轻率的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社会主义事业受到挫折。特别是毛泽东晚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左”的错误发展到高峰,造成全国大**。但是,与他的历史功绩相比这些错误还是排在其次的。历史已经证明,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正如邓小平所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世上没有人是全对的,总有做错事情的时候,而且,我想如果没有文革的失败,大概也不会探索出改革开放吧。所以我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就没有强大的中国。
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这么好,更应该珍惜身边的一切,珍惜时光。好好学习,为自己的目标奋斗!
走近毛泽东读后感 16
这部为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摄制的纪录片,时长九十分钟。其资料来源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及其前身延安电影团的新闻工作人员,跟随毛泽东的足迹整整六十五年,所拍摄和珍藏的一大批宝贵文献资料,该片选用了其中许多未曾公开过的珍贵历史画面。诸多专家在审评该片后,用的最多的词语就是:新颖。
《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的最大特色是创作者用平民化、生活化的视角展现了毛泽东。它简化了一些过去人所共知的大场面、大事件,而是从“情”的角度,以更形象化、生活化、平民化的角度去解读毛泽东的个性、毛泽东的伟大、毛泽东的普通,解读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
该片导演艾辛告诉记者,《走近毛泽东》不是面面俱到的人物船记片、功勋片或资料汇编。影片风格不仅是回忆和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种再现。细节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毛泽东给人让烟点烟、为避免引起群众围观而不得不戴大口罩等等。
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镜头,是毛泽东在接见非洲夫人的时候看到对方手上戴的手镯时,很好奇地抓着非洲夫人的手问这是象牙做的吗?当对方向他行非洲的礼节,即屈膝礼时,毛泽东十分幽默地也略一屈膝以示还礼。当时,毛泽东已经是七十七岁高龄。
看走近毛泽东有感 17
看完纪录片《走进毛泽东》,伟大的形象又变得那么可亲可爱。
毛泽东也是人,普通人,一位可爱喜欢跟老百姓混在一起谈笑风生的老人。只是时势造英雄,民族的屈辱,民族的衰亡,需要一位领袖,一位统帅一位舵手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毛泽东要“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作一个奇男子”;他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迈和自信;他勇于挑战,有挑战自然,挑战对手,挑战社会,挑战世界的雄心和壮志;他有阅万卷书,读百家言,融会贯通的智慧和远见;他又有“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乐观和豁达;正是有这样的豪情万丈和激志自信,是毛泽东适应了时势的要求,让他用笔杆子赶走了小日本,击败了反动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而毛泽东自己也成为了人民心中的神和永远的向导。
纪录片开题一段话: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己却不当大元帅。他就是毛泽东。寥寥几十字,道出了毛泽东的辉煌功绩和做人的谦逊。其实褪去毛泽东的光坏,他就是一位仁义、智慧、慈爱、风趣,喜读书爱写作的平常老人。这就是现在又看毛泽东我的看法,对他本人又有了深一层本质上的了解。
毛泽东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带兵打仗,他的志向是做一位教书育人的老师,用笔写尽天下文章,做一位诗人文学家,从来不想与人打仗,更何况是枪林弹雨的战争呢?一次记者问答的媒体采访会上,一位刁钻的记者问毛泽东为什么会想到去打仗夺权,毛泽东的回答仅有四个字:逼上梁山。是的,不是因为老蒋欺压太甚,不是因为无可选择,谁会愿意去打仗呢!这也是毛泽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可见毛泽东是一位有仁义爱的人,不得已时才会选择极端手段。
步入晚年后,毛泽东越发地回忆起自己当年的志向,越发地表现出自己平和幽默的一面。毛泽东喜爱青年,面对在苏联的中国留学生,他表现出了激励育人的一面:“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战争结束了,毛泽东也想回归自然,率真直爽让他的眼角里总是充满了慈爱、宽容与平和。毛泽东喜欢宴请朋友客人,请他们到家里吃饭,席间递烟夹菜,谈笑风生,充满了祥和的气氛。会见美国的基辛格夫妇是,毛泽东风趣的一语双关的说起了英文“paper tiger(纸老虎)”,请几次到访的斯诺夫妇登上天安门城楼观赏北京城,在会间造访的非洲妇女时,笑容可掬的学非洲屈膝礼以还礼。就是在这些严肃的外交场合,毛泽东也是一展率真幽默的自我,这是他的本性。
毛泽东是世界上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的国家领导人。因为他出身农民家庭,育之长之农民气息的土地上,他深信“谁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全中国”。最后毛泽东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他胜利了,人民胜利了。晚年的毛泽东更想靠近群众,倾听群众的声音,因为他本身的博爱之心,因为他深知“水中可以没有鱼,但鱼儿永远离不开水”,他喜欢走访调查全国各地,喜欢拉着老乡的手席坐田间地头,与之聊天。闻着农民的气息,毛泽东就神清气爽。后来,为了保护毛泽东的安全,中央决定,毛泽东外出时必须戴上口罩,这样一来人民群众就认不出他了,他因此也失去了与人民群众的密切接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如是说。毛泽东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在外调查各地,但是口罩然他远离了群众,毛泽东心里很不舒服,休息是,他独自瞭望远方,神情无奈黯淡。
毛泽东怀着仁爱之心,始终心系群众。他曾风趣的说:“我毛泽东喜欢吃鱼,活着吃了不少的鱼,等毛泽东死了,把他的骨灰洒在江水里,让鱼儿来吃,吃的肥肥壮壮,再更好的服务人民!”毛泽东就是这般的系天下系百姓,“为人民服务”是他叫道政府官员必须履行的神圣职责。
“人总要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也会死的。我死了,大家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就上台讲话,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毛泽东如是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讲。他伟大而又谦逊,可敬可爱可亲,正因如此,顺应时代的毛泽东才会被人民所膜拜至万世吧!
最后,谨以此片的结尾来表达我对毛泽东本人的崇敬吧!
他最大的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他最大的创造,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他最艰辛的探索,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他最伟大的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走近毛泽东读后感 18
评价一个领袖,一个事业的带头人,我们当然要以成败论英雄。毛泽东的一生,成败得失都有,如果来进行一下客观的评价,大概不外乎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他是一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伟人。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参与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为这个党的建设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农民占人口80%以上的国家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两个先锋队”,这个不容易。为此,他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从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加强党的建设,开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提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提出反腐倡廉的问题。
第二,他创建了人民军队,提出了党指挥枪的原则,要求支部建在连上,主张打人民战争,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战术。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提出建设强大的国防军和巩固的国防。他是一位举世公认的军事家。
第三,他通过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领导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创了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为后来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历史的基石。
第四,他确立了新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这里有三件事值得一提。一是抗美援朝。这场战争打掉了斯大林的怀疑,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不可小视。有人说如果没有抗美援朝就可以解放台湾,这只是一种假设。实际上,美军第七舰队是朝鲜战争爆发后就立即开进台湾海峡的,而不是中国宣布抗美援朝以后才开进去的。
二是两弹一星。如果当初没有下决心搞,今天我们还搞得起来吗?人家还会让你搞吗?
三是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体系是什么意思?就是自己能够循环,什么都能够制造,有螺丝钉,也有机床,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手里,不需要依靠别人过日子,不用看人家的眼色行事。当然,这种独立是无奈的,也是不完善、不全面的。
其次,他是影响中国文化的大家。
第一,我们知道,他是一个诗人。毛泽东的诗词也充满了虎气和猴气。如早年的《咏蛙》诗:“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出声?”
离开韶山冲的时候,他改写的诗词:“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到了长沙,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于是又写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结论是:“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到陕北,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新中国成立以后,则是“换了人间”!
这些还不是虎气?
毛主席纪念堂观后感 19
假期里,我们一家去参观了北京的毛主席纪念堂。
毛主席纪念馆自开放以来,每一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前来参观,参观的人排成一条望不见头的长龙。我们一家排队等候将近3个小时,才进了纪念堂的大门。
毛主席纪念堂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人民应用纪念碑的南面,它始建于1976年11月,1977年5月建成,占地5。72公顷,是党和国家的最高纪念堂。在那里,安息着20世纪中国一位最伟大的人物——毛泽东,人们都怀着崇敬的心境前来瞻仰这位为人的风采。
来到毛主席纪念堂,我不由得赞叹道:毛主席纪念堂真是庄严雄伟!纪念堂周围种着许多挺拔的松树,它们又高又粗,每棵松树就像卫兵一样,守卫者毛主席纪念堂。
登上台阶,一眼就望见“毛主席纪念堂”六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进入大门,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一座巨大的毛主席雕像,雕像前有一个献花的地方,前来参观的游客大多都是拿着花束来献花的。
穿过北大厅,来到瞻仰厅,只见毛主席安详的躺在水晶棺里,身上盖着党旗,棺材的底座上镶嵌着国徽,一盆盆鲜花围绕着水晶棺,四个表情严肃的`士兵在守护着毛主席。
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出纪念馆,我心想:我们此刻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要珍惜着来之不易的生活,要好好学习,把我们祖国的明天健设的更加完美。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想 20
也许“无知”的我们曾打闹地说我也爱毛主席啊,最爱红色的他。可是对于爷爷奶奶这辈,他是如此的不容侵犯,如此的伟大。舅公最爱回味当时当兵的日子,对于舅公来说他便是偶像。爷爷是知青,儿时的我一直以为爷爷会责怪他,可是到现在我也想不通,在爷爷的心里,他还是如此的重要。
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我想他的伟大不是建立了新中国,而应该是给了中国人民更多的希望吧。
他,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他,毛泽东,有着亲临战场的不惧,面临危机的不乱,处临动荡的不惊;却又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胆识与魄力。曾以为这样的他会骄傲,会自私的拥有一切。可是,他没有。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中华民族,他操劳公务常常是夜以继日。他从投身辛亥革命之后,就开始了艰苦的革命工作。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了国家和民族,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没日没夜地辛勤工作,他的一生,充分体现了他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还记得视频里曾出现过从1953年到1962年,毛主席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劝他换件新衣服,他说:“我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的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因为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领子全换过了,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看不出衣服的原布,仔细一数,整件睡衣竟有73个补丁。新中国成立后,办公室是一间简陋的屋,屋里光线很暗,他的床下只有三双鞋,一双饱经风霜的皮鞋,一双布鞋,还有一双已是磨破了的拖鞋。这让我想起奶奶常说的话—我们这一代人啊,就是不知道节俭,当初的那个年代一件衣服哪怕是也得穿个十几年。的确,现在的我们也许因为条件好了而忘记饮水思源了吧。
当这位曾经被无数人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也曾被无数人猛烈抨击过的一代伟人以一位立体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突然发现,功过本身已如云烟留给了历史,伟人的人格魅力却可以穿透时空,给人们心中留下一丝的尊敬。我想他的信仰不是在于要做出多大的成就,要成为如何的人,而是用自己的力量,凝结更多志同道合的人,给无助的人们希望。
走近毛泽东,带给我的不仅是崇拜,更重要的是,让我走近他的信仰,走近自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