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邓稼先》优秀教案一等奖【优秀5篇】8-13-19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

《邓稼先》优秀教案一等奖 1

《邓稼先》优秀教案一等奖【优秀5篇】8-13-19

教学目标

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品读语言,体会字里行间流溢的丰富情感。

3.了解邓稼先,感受科学巨人的献身精神和“纯正”人格,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重难点

体会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提问生字生词,导入本课。

课堂实录

一、研读课文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可否去掉?

2.第三部分写奥本海默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1.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此种手法,超凡脱俗,别具匠心,增强了出场人物的使命感。

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

2.课文把奥本海默和邓稼先来做对比,更能鲜明地衬托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中两国-研究的领导人。他们的共同成就表明他们同样都是学术非凡的人。但是两个国家,两种社会背景,又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站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基础上考虑,我们更钦佩邓稼先,更接受他为国忘我、为科研忘我的伟大精神。作者也正是要通过在国家大背景下的对比,来进一步突出邓稼先的高尚品格。

二、深入探究

1.第三部分哪些语段是记叙,哪些语段是议论、抒情?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明确:

1.在记叙基础上抒情、议论,情感更真挚感人,观点更让人信服;如果没有记叙作基础,那么抒情、议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2.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三、品读句子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2.“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明确:

1.这里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是截然不同的,“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2.这里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课上小结

这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一枝多花,色彩纷呈,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布置作业:

1.运用对比写法写一个人。

2.试着给邓稼先邓稼先写一段“颁奖词”。

《邓稼先》优秀教案一等奖 2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插叙中了解邓稼先对祖国的贡献,从细节描写中体会他的爱国情怀,从场面描写中品味他的人格魅力。

3.学习作者巧妙组材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从插叙中了解邓稼先对祖国的贡献,从细节描写中体会他的爱国情怀,从场面描写中品味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绪。(播放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视频,感受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一刻,人们欢呼雀跃,激动之情。)

问:看到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

指名学生发言。

2.师:同学们,知道吗?这个带头研制原子弹的人就是被我国国防部长张爱萍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两弹元勋”,认识爱国科学家邓稼先。(板书:“两弹元勋”邓稼先)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生自读课文8――14自然段,了解邓稼先其人其事。(整堂课播放音乐《我的中国心》)

学生交流自读收获。

师适时介绍当时的国情: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国力贫穷落后,国防科技也正处在起步阶段,百业待兴,当时全国许多地方又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他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公开撕毁合同,撤走了专家,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作为主攻手,吃苦在前,不讲享受,终于,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了全世界。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上研制成“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和卫星),西方人总感到不可思议。有人问邓稼先:“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

2.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理解“两弹元勋”的意思。

两弹指原子弹和氢弹。

元勋指立大功的人。

3.师小结:

邓稼先是我国的核物理专家,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两弹元勋”是张爱萍将军给予邓稼先的高度赞誉。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x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险要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搞x管,并首次以院长的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

二、品读感悟:

1.生通读课文,画出最感动你的地方,多读几遍,感受。

2、汇报交流。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适时指导朗读。

(1)邓稼先微笑着说:“没有。组织上不要再为我麻烦了,也不要给国家再浪费了。”

(场面描写衬托出邓稼先献身祖国、献身科学事业的义无反顾的精神。)

(2)取得学位的第九天,他就踏上了回国的路程。

(体现了邓稼先报效祖国的急切心情。)

(3)为坚守国家的保密制度,他不能同亲人通电话,也不能写信。相濡以沫的妻子不知道他的实际工作内容,只是隐隐感到丈夫在干一项惊天动地的事业;

慈爱的母亲不知道他的真实去向,只知道儿子是在尽忠报国。

(写出了邓稼先为了祖国的“两弹”事业而不记名利、甘愿奉献的牺牲精神。)(板书:甘愿奉献)

(4)研制核武器,是中国人民的利益所在。国外对我们封锁,专家撤走了,现在只有靠我们自己了!我们要甘心当一辈子无名英雄,还要吃苦担风险。但是,我们为这个事业献身是值得的!

(朴实的话语说明邓稼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他“甘心当一辈子无名英雄”,甘愿“吃苦担风险”,使我们感受到科学家无私的爱国情怀和无所畏惧的科学精神。)

(5)一晃三十五年过去了,往事仿佛像昨天刚刚发生的一样,希望能帮助到您

还是那么新鲜,那么让他激动不已。望着共和国的旗帜在祖国蔚蓝色的天空高高飘扬,他的胸膛涌动着强烈的自豪感。

(回首往事,邓稼先为成功研制“两弹”激动不已;仰望国庆旗,他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感到自豪。)

(6)说完,邓稼先从远到近,从东到西,围着那杆国旗奔跑起来。那种喜悦之情,真像孩童一般。他轻声低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他举手致意,把自己对中国的忠诚和热爱全部交给国旗。

(“奔跑”、“低唱”、“举手致意”生动地展现了一位爱国科学家为了祖国不再受屈辱,为了祖国统一的繁荣昌盛,甘愿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祖国的赤子情怀。在他的心中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板书:尽忠报国)

三、感情朗读,再次体会邓稼先的爱国情怀。

(播放音乐《我的中国心》)学生配乐感情朗读。

四、小结:

说一说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推荐阅读。

课外阅读《科学家故事文库――邓稼先的故事》

《邓稼先》优秀教案一等奖 3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词语。

2.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3.学习人物传记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改变中国屈辱史,使-、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的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振宁写的一篇人物传记《邓稼先》。

课堂实录

一、知识卡片

1.邓稼先: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两弹元勋”由于所做事关国家机密,长期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2.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为清华大学教授。

二、积累字音和词义

1.字音

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无垠yíng殷红yān鲜xiǎn为人知

2.解释下列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2.你觉得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

1.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对邓稼先的情感。⑤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⑥总结评价邓稼先。

2.邓稼先是一个为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有高度奉献精神的一位科学家。

课上小结

本文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布置作业:

1.邓稼先的哪些精神和品质值得你学习?

2.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

《邓稼先》优秀教案一等奖 4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课堂设计: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任人宰割: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归纳学生发言:

①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②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③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④我发现“——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教师: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发现,诸如在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等,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学生发现文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等,并争先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出下列内容:

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②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探究问题

1.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3.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教后记:结合美国同伊拉克战争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导入课文。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这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做人就是要做这样的人!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来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的。让学生了解一些武器的知识。

《邓稼先》优秀教案一等奖 5

【教学目标】

1.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领悟其崇高的品质。

2.学习人物传记及小标题式写作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文

二、速读课文,把握内容

小标题是本文结构的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以第六个小标题为形式,给课文重拟一组小标题。

1.提出要求:

小标题拟题原则

①要提示内容,体现文章脉络

②要围绕中心,体现独特个性

③要格式相仿,体现整齐优美

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展示邓稼先

(一)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崛起的中国

(二)“两弹”元勋英雄的一生

(三)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纯朴的为人

(四)民族感情?友情?民族的自豪

(五)“我不能走”无我的奉献

(六)永恒的骄傲永恒的`骄傲

三、精读文段,领悟崇高

1.快速找出并朗读对邓稼先评价性语言,感受邓稼先的精神品质。

示例:我朗读的是第一个小标题中的语句“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我从中读到一个有巨大贡献却鲜为人知的邓稼先。

(设计缘由:人物传记一大特色就是评价性语言,通过对评价性语言的寻找与朗读,进一步感受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但对于朗读的设计并未提出具体的要求。)

2.人物传记——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人物传记:多件事迹(真实典型)

多处评价(真挚自然)

为何本文并未过多提及邓稼先的工作与生活场景(事迹)

四、聚焦细节,走进内心

镜头一:“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呢?谈谈理由。(第一组)

镜头二:“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你觉得邓稼先的手会不会颤抖?为什么?(第二组)

镜头三:“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如何朗读“我不能走”?谈谈理由。(第三组)

五、课堂小结,升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