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诗韵》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复习散文的学习方法。 1
同学们,语文学习讲究方法,下面请同学谈谈你们在阅读散文时都使用了哪些好的方法?(自由发言)谈阅读散文的方法(个别提问)
教师归纳阅读散文的方法:
1.诵读入手,感知全文
方法:观其大略
重点:主要内容 基本情感
2.局部研读,感悟精美
方法:推敲揣摩
重点:理解内涵
体会表达
3.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方法:前后贯通
重点: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三百年的中国,请到上海;如果你想了解五百年的中国,请到北京;如果你想了解三千年的中国,请到西安;如果你想了解五千年的中国,请到洛阳来。”我们的家乡洛阳作为九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可以说才俊辈出、人文荟萃,那么怎样选取典型的材料,在短短的千字文中就立体全方位地再现它的美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找到答案。下面我们一起循着这种阅读方法,来欣赏叶文玲女士的散文《洛阳诗韵》。
诗韵的作文 2
泯一口香气扑鼻的茶,令我陶醉其中,给予我精神的慰藉,我像一只贪婪的狼如饥似渴地吸允着知识。
望一轮皓月当空,繁星如许。便不知不觉想起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的一句写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漂泊在外的游子就像柳絮一样到处飘荡。随遇而安。而心里的苦就像那滔滔不绝的江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前我觉得那些诗人应该过着抚琴作诗,饮酒作对的日子,可不曾想是这样的。我想李白内心的孤独应该是无人能懂得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脑海立即浮现出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情景,让我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才华横溢,心有鸿鹄之志,而并没有获得荣华富贵,也没有身居高官。他看不惯官场的官官相护,尔虞我诈。不愿看那些人阳奉阴违狰狞丑陋的嘴脸,不愿与人同流合污,毅然离去。虽然李白在仕途上没有飞黄腾达,但他始终坚守自我,坚守心境的清明。从中我懂得凡事要学会释然,不必斤斤计较。在这大千世界里,试问又有几人能不随波逐流,始终如一坚持自我?当我们真正学会释然,不追名逐利时,生活中的狂风暴雨,看起来就是风轻云淡了。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仍平生”的豁达令我钦佩不已,“飞蓬”一词,形容苏轼的一生真是名副其实。苏轼的仕途一直崎岖不平,屡遭贬谪,经历了太多的大起大落,但他始终都淡然面对,一笑而过,并没有垂头丧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被贬竟然还有闲情逸致,没有极好的心态是不可能的。顿时油然而生一种敬意,我真是自愧不如。一次次考试成绩映入我眼帘,痛在我心。我感觉我的生活都是黑暗,黎明还遥遥无期。我的锐气几乎被成绩磨光了。我像一只一只垂死挣扎的蚂蚁,准备乖乖认命的时候。但又出现了一线生机。苏轼的故事感染了我。生活中的事儿都不是事儿。决定胜负的关键是心境是自己的心态。往往我们不是接受生活的考验,而是在接受自己对自己的考验。心中一定要坚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读诗使人灵秀”。读诗的日子是快乐的,诗韵漂荡在心间。
诗韵 3
诗韵
诗韵shī yùn[释义]①(名)做诗所押的韵。
②(名)做诗所依据的韵书;一般指《平水韵》。作诗要讲究~。(作宾语)
[构成] 偏正式:诗(韵洛阳诗韵优秀教案 4
洛阳诗韵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独立阅读课文的同时,圈点课文表达洛阳博大精深文化底蕴的词语,体会本文诗意浓郁,韵味悠久的特点,作者对洛阳的悠悠的情思;
2、勾画、圈点和评注文章构思上的独具匠心的结构特色;
3、圈点和评注本文采用的记叙、议论和抒情等等各种表达方式和比喻排比的修辞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4、体会和理解本文诗的韵味;
5、采用典型的材料体现洛阳作为文化名城的“况味”。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1课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第1部分课文内容)
一、导入课文谈话要点:
洛阳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第二大城市。洛阳古,有“天下第一寺”白马寺;洛阳美,有“群芳之寇”的牡丹;洛阳绝,有1300多年的唐三彩;洛阳奇,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洛阳是一个充满诗韵的城市。
《洛阳诗韵》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题目就有着特殊的含义--白居易在江南忆的第二首中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写出了对江南杭州的忆恋--借用此诗叶文玲老师写出了对洛阳思念。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二、让学生明白:本文是采用了先后果的逻辑顺序叙写的。先写对洛阳的笃诚的崇拜,后写洛阳的古、美、奇和绝--因。在此基础上,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做书间笔记,分析段落层次。
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以下的点拨:
第一部分(1至5)写作者对洛阳的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
第二部分(6至15)写洛阳的四大特点--古、美、奇、绝。
四、品味课文的语言指导。
1、课文的第一段说:“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写下这句话,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A、句中的“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长久地思念)
B、“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对洛阳浓烈的感情。)
2、第一部分中有两个比喻句。找出来,说说它的含义。
第一句是(2节)“水自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沿途凝结一一颗颗明珠似的城市,洛阳是璀璨的一颗。”--这是暗语。“水是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一语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诗《将进酒》,原句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昨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洛阳是“璀璨的一颗明珠”,突出了它是黄河的文明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的代表。
第二句是(3节)“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这是明喻,写出了洛阳的雄浑和动人。
3、如何理解第3节中的“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洛阳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因为洛阳曾经是东汉、魏、晋、随唐时代有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是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的。
4、为什么洛阳有特殊的“况味”?--洛阳有悠久的灿烂文化遗产。“况味”,原指境况和情味。这里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是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5、第一部分总写了对洛阳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洛阳的偏爱之情。为什么作者对洛阳有着如此的偏爱和笃诚的崇拜?--概括地说,是因为作者对洛阳有着“特殊的机遇和亲缘”,洛阳有着“特殊的况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体地说,因为洛阳它曾经是九朝古都,是全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洛阳历代人才辈出,在东汉时代就有过3万多太学生,作者对洛阳有着“特殊的机遇和亲缘”,洛阳有着“特殊的况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6、阅读4、5两段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A、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我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
B、况味”,原指境况和情味。这里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是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C、是什么特殊的机遇和亲缘,使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陆机入洛,名噪才名。--30年前,我曾抄灵这一古句,慰勉当时发落邙山的兄长。)
D、“洛阳诗韵”这个题目有什么含义?(洛阳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厚重的馈赠和沉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诗,韵味无穷。)
五、学生继续反复阅读第一部分课文,体会发上的知识点。并预习第二部分课文。
第2课时(指导阅读第二部分课文)
一、复习上一教时的要点。
二、阅读和品味第二部分课文的要点。
1、阅读第二部分课文,第二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并概括这几些层次的大意。
第一层(6)总写洛阳的古、美、奇、绝。
第二层(7、8)写洛阳的古。
第三层(9) 写洛阳的美。
第四层(10)写洛阳的绝。
第五层(11至15)写洛阳的奇。
2、课文在写洛阳的古、美、绝、奇时,选用了哪些材料,为什么要选用这些材料?
古--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为什么作者认为“许多城市的风景点,常冠以‘天下第一’的美称,但都没有白马寺这个‘第一’教我感到真切实在”?--因为白马寺是中国佛教之源,名列全国第一。课文引用了史料加以佐证白马寺之古。)
美--群芳之冠的牡丹。现今,它是洛阳的市花,引笑传加以佐证看花人之多。令人信服。
绝--1300多年的唐三彩。最优美的马和骆驼已经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课文为什么说:“而今,唐三彩驼、马,已经带着它特有的明光丽色,‘走’向世界中地。”这个“走”字上面为什么加了引号?--理由有二个,一是它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它们以生命和省活力;二是形象地写出了唐三彩赢得了世界各地人民的青睐。--如果说,白马寺前的白马是“走”进不定期的瑰宝,那么这唐三彩驼、马便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瑰宝。)
奇--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的悠久历史和开凿技艺。(描写龙门石窟开凿时,作者用了哪些数字?有什么作用?--“现存在1352个石窟,785个龛,9.7万余尊造像,3680种题记。”作用是:用数字说明龙门石窟开凿工程之浩大和辉煌,说明它的开凿凝结着文化精华,具体,可感。
小结:这些材料,最具体地体现了洛阳这一古代文化名城的“况味”。
3、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作者将全部情感倾注于对洛阳的古代文化的赞美之中。请回答下面所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①域外海内的“文明盛事”。(洛阳的牡丹花会)
②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随代的三彩骆驼)
③“凝结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的艺术瑰宝。(浩大辉煌的龙门石窟。)
④以上的这些材料,都说明了:洛阳文化的悠久、灿烂。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代表。
三、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的第三、四、五题。做在书上。
第3课时(复习上两课时的内容,指导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并进行练习)
一、复习上几课时的内容。
二、指导写作方法的分析和归纳。
1、采用横向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分别叙写几件事。
E、围绕的一个中心是:通过抒发对洛阳的热爱、赞美了悠久的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F、文章描述的几件事是:用白马寺表现洛阳的古;用牡丹表现洛阳的美;用唐三彩表现洛阳的绝;用龙门石窟表现洛阳的奇。
2、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等表达方式写人的感受。抒情在先,然后通过记叙提示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记叙中有议论。
A、找出记叙和抒情的段落:第一部分1至5段是抒情;第二部分6至15段是记叙。
B、作者在描述中,对洛阳的古、美、奇、绝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围绕了怎么样的一个中心?(采用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围绕赞美洛阳这个中心。)
3、格调清新,文字优美,引用古诗文,表现洛阳特点的中心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A、古诗文有--陆机入洛,噪起才名。愿借明驼千里足。(引用名句,使文章增添诗的韵味,能体现出洛阳的文化味道,说明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
B、对洛阳赞美的排比句(略)(作用:使表现形象生动,句式整齐,尤如读一首诗,与全文的格调浑然一体。)
三、小结课文:
1、作者叶文玲,浙江人,现代作家。本文是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
2、因洛阳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地显出诗意的浓郁,韵味悠长的特点。作者对洛阳的悠长情思,正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文化无限的热爱。
3、全文写本文,独具匠心。先抒发对洛阳的悠悠情思,说它有特殊的“况味”,然后写洛阳的四大特点。全文由总到分。先写感受,后进行描摹。
4、从表达方式上看,采用了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多种表达方式。从修辞格上看,有排比、比喻等等。
四、学生交流课后练习。并订正。
诗韵的作文 5
寒冷的月光,刺透了心房,“行路难!行路难!”钛白把酒邀月,仰面而饮:“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烦心诸事涌上心头,为功名争,为利禄斗,为功名忧,为利禄追;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一切烦琐事,凝成塞石,恒于喉,仰颈而饮,苦辣酸涩,“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丑事冲心门,为人所耻,为人所弃,为人所不屑一顾,名相之梦,不能圆!然长饮一杯,将这一切的烦恼一切的痛,统统冲进肚里,尽显豪迈本色!好似北极光,在历史间纵横,焕发太白的豪情在我双眸,“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行路难,有何惧!梦尤在,命尤在,青春诗韵,有梦就追,捧坛狂饮,挥酒如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风景独美”杜甫笑面相迎,“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山林巍然神秀,顿时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或忧国民,或念家乡,或怨天忧人,或家书难忘,一忘皆空。空!空!空!余下的只有眼前巍峨的山峰。山行六七里,四方云雾环和,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杜甫却心笑灿烂,一心向前,步步豪迈,览物之情:欣喜若狂,不禁高吟:“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踏定脚步,高处胜寒,把酒临风,喜洋洋者矣!四境之内,群山小矮,天边天际,伸手可及,巅峰云归,云雾拂身,好似天人合一,步入仙境。忽而,艳阳低照,我心飞翔,诗情似青天一鹤,凌云直上,朗声言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友情是开在人生路上的七色花,不论哪里,都有它的光彩。”王勃笑着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朋友们继续努力吧!”刘禹锡轻叹一口气说。
王安石仰天长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里风景独好,青春晔然多彩,无论在中途,还是在巅峰,不信请细看:失望,成功,友情,勇气,豪情……酸甜苦辣,组合成的百味人生,意趣盎然,青春诗韵,天下独美。
诗韵的作文 6
捧一卷古韵卧榻,举一杯诗意伴眠,浅墨洒,马蹄惊,前世红尘今朝沉浮,一纸风雅,缱绻几多柔情。
语文课上,老师声情并茂的和我们一同品诗,先读诗,再解诗,后赏诗。老师灵动的声音中,蕴含着的诗味浓郁,课堂十分安静,我们每个人都在静静领悟诗韵,涓涓细流般的诗词流入我的脑海中,心中的琴弦被悄然拨动了一下……
再睁眼,已身处层林尽染的金色山林中,秋叶遍地,不知如何安放吾身,几多徘徊,仍是惆怅、迷茫,每棵树都被涂上了秋的金黄与深红,每座山都被撒上了落日的余晖,望去满是奇丽。回头,牧羊人逐牛马而归,猎禽者托鸟兽之皮而回。吾应归何?何为吾所归?只能寻古伯夷叔齐与之共采薇。
转眼间似已过千山万水,轻云般行走在湖边,两头莺燕欢歌,向阳树上倩影犹存,略粘几层春泥。低头,浅草没马蹄,乱花迷人眼,吾最喜在此仙都游走,于自然间,浅唱低吟,一醉方休。
仿佛已过半个世纪之久,座位上的我意犹未尽,方才在梦中与诗韵的对话,如梦如幻。
记起儿时那一个个风轻月明的夜晚中,在祖母的臂弯里安然浅笑,尤其记得祖母最爱李太白,赞其诗之荡气回肠,敬其人之超凡脱俗,悠悠的岁月中,祖母常给我念诗,一字一句,慢慢的,缓缓的,我兴味正浓时也情不自禁的念起某个记忆深刻的句子。或许从那时起我便有过同诗韵对话的经历了,只是不知何时开始渐渐疏远了,是学业繁忙的缘故吧,应付性的背诗,再把诗理所当然的忘记。
那天的语文课上,我有幸再次与诗韵对话,对诗的向往之情再次洋溢心间。我与诗相遇,一见倾心,多年的空白之交,并未使我与之错过,而是再一次出现在我的梦里,唤醒我的灵魂,滋润我的心灵。
我终于明白人生路上并不应一味急急赶到尽头,别忘了好好停一下,看看路边的风景,与诗韵对话,幸事!
诗韵悠悠,我心悠悠。
诗韵 7
诗韵三篇
【其一】
春风劲吹绿杨柳,
枯木逢青日日春。
枝接南北欢歌鸟,
叶送东西风雨情。
一遭踏尘青春显,
与峰齐身受人尊。
笑踏山河仍然美,
依吾胆识定乾坤!
【其二】
一首不尽心中阑,
此时拱手拜上苍。
为男似女又何样?
撑槁腹阔怕海洋。
今生不成来生赋,
来生不燃与辉光。
宁在地府参拜忙,
不信佛主心不动。
长发不隐仍霓裳,
效仿痴女醉汉当!
【其三】
痴人说梦笑中甜,
偏爱诗赋为那般?
大抵前世连篇错,
今生妄自揽狂澜。
应是上苍多眷顾,
眸前春景日夜盘。
一年三百六十五,
首首自出无阻拦。
诗韵的作文 8
诗是那样的优美抒情,那样富有韵律,那样的富有哲理,它很久前就住在我的心窝里,慢慢渗透,滋润我的心。
——题记
还记的,从小母亲就教我背诵古诗词,把我抱在腿上,念给我听,那时一段温馨的童年时光,从此以后,古诗的身影便挥之不去。
诗是优美,富有感情的,它的感情细腻强烈,“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短短的几个字,是多么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愁丝深重啊!听着屋外点点下落的小雨打着房檐,那缕缕雨丝好像是诗人心中剪不断的愁丝,无奈,打在青瓦上,打在重门上,打在油纸伞上。这首诗写了对美好未来的强烈憧憬,也正因这星星点点的希望,才有了对明天生活的动力,热情,所以,请你燃尽悲伤,团聚与成功就在不远处。
诗是宏大,富有韵律的,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许多事物会随之被人们遗忘。但诗不会,诗韵的节奏先明不会。它们只会在岁月的磨练中愈发的清晰,脱俗。它和现代诗比起来显得更加凝练,它的语感美是现代诗所模仿不出来的,那种独特的美感沁人心脾,润人心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这句诗奏律明快,强大的语言气势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悲愤,和一片想要报效国家的赤胆忠心。总管千古,多少贤才无处可施,想要报国却被误解,留下千古遗恨。
诗是深奥,富有哲理的,每首诗都有一句千古流传的名句,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仔细推敲,而写出来的,有时候,我们不懂诗人,里面包含了太多情绪,“怎一个愁字了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诗中的哲理如老树扎根般深深嵌入土壤,越寻越深。只有站的高才能望的更远,有更多的选择。聪慧的古人早已先一步总结出了这个道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写出了诸葛亮的淡泊名利,不图功名。
诗韵似缕缕发丝,丝丝细雨,阵阵香气,永远萦绕在我的心头……
诗韵的作文 9
诗人是用血泪维持生命的诗人,是用孤独的笔杆阐述着一代又一代无限蔓延着的浮萍般的无奈,匆匆走过。
匍匐在纸上的句子经常咬到我,他们整齐排列,像风中悬挂的铃铛悦耳地响着,那些围在墙角,栅栏边生长的藤条,缠绕着色的记忆,轻吻向我的指尖,我的指甲盛满韵,透明如昔。
那是一代明君唐明皇即位之初礼贤下士励精图治,才有了开元盛世,后来却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不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结果落个“马坡前草青青”的凄凉结局。
在“人比黄花瘦”的女词人眼里,他的生活安定,幸福且少受战乱之苦,因此她才会“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然而世事沧桑,后期她饱受战争之苦,丧失之恨,对于她来说这时舟已是“载不动许多愁”。
韵,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麗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于糟粕吸收。
韵,悠扬而壮烈,如楚王与虞妃在乌江之畔的诀别;韵,清冽而浩瀚,如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的苦冥;韵,刚劲而缠绵,是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绝唱;韵,悲切而欢乐,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
心灵与韵的选择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的柳暗花明。只有懂得韵的人才能活出真我的风采,才能让生命美丽一次,出自内心真正的心灵选择。才能勾画出鹦鹉洲上的萋萋芳草,才能渲染那香炉峰的紫烟……
风穿过我的双耳,纸上飘出的声音像金属一样坚定而磁性地响着,闭上眼睛,古往今来的大千世界多少事浮出,闻一闻空气,满载着诗韵的味道。
阅读分析叶文玲的《洛阳诗韵》 10
1.诵读入手,感知课文。
(1)配乐朗读《洛阳诗韵》的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教师示范朗读与学生集体朗读结合)
教师示范朗读文章的第1~3自然段。
学生集体朗读文章的4~5自然段。
(要求声音洪亮,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2)默读文章的第二部分(第6~结尾段)。(迅速浏览观其大略)
(3)要求:采取观其大略的方法,抓住关键句段,借助课文导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
如何抓住文章中关键句、段?
关键句:
①文中的总起句。②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句子。③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④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议论、抒情句子。
关键段:
①文章的开头段和结尾段。②文章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③文章中议论、抒情的段落和详写的段落。
(4)请哪位同学来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个别提问)
(5)教师小结:初读课文,我们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作者为什么笃诚崇拜、十分偏爱洛阳?洛阳的特殊况味又是什么?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的材料?材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题目拟为“洛阳诗韵”有什么含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阅读的第二个环节:局部研读,感悟精美。
2.局部研读,感悟精美
(1)分成四人小组讨论。(教师个别点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教师布置以下七个问题:(包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①第1自然段作者为什么用“最忆”一词?“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连笔尖都带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文章第2、3自然段用了几个比喻句,请找出并来谈谈他们的含义?
③为什么说洛阳有“特殊的况味”?
④为什么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
⑤作者在写洛阳的古、美、绝、奇四个特点时,选择了哪些材料?为什么要选这些材料?
⑥结尾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⑦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2)学生交流
下面我们把讨论的结果在班级进行交流。(个别提问以上七个问题答案略)
教师小结:作者开篇即打开了感情的闸门,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洛阳如痴如醉的情感。接着在文章的第2、3自然段,作者使用一名一暗两个比喻句表现洛阳明媚动人的阴柔之美和激扬雄浑的阳刚之美。但这些还远远不能够代表洛阳的本质,洛阳的本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笃诚崇拜、十分偏爱洛阳?洛阳的“特殊况味”是什么?下面请看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偶遇叶文玲》,请同学从中找出答案。
(3)学生表演自编自导的小品《偶遇叶文玲》。(详见多媒体课件)
看完了小品,请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
作者为什么笃诚崇拜、十分偏爱洛阳?
──因为洛阳有“特殊的况味”。作者在第三段这样写道:“洛阳就是洛阳,洛阳是历史厚赠的馈赠和沉积,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洛阳的“特殊况味”是什么
──特殊的况味:“况味”指境况和情味,这里指洛阳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作者在文章第二部分,大量选取典型的材料从古、美、绝、奇四个方面表现了洛阳“特殊的。况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但却形散而神不散。作者是怎样选材的?材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4)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多媒体课件。(要求学生跟随画面复述课文的第二部分)
(5)请同学集体朗读结尾段,讨论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篇末点题、升华全文。
(6)请同学们谈谈《洛阳诗韵》的含义。
明确:洛阳是一首古、美、绝、奇的诗。
洛阳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中华民族历史的深厚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具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激越雄浑的史诗,韵味无穷。
3.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教师串讲,整体理解。采用前后贯通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1)教师总结:作者采用“先果后因”的逻辑顺序,先抒发喜爱洛阳之情,再用“横向结构”从古、美、绝、奇四方面谈喜爱原因,表现洛阳的“特殊况味”,抒发对洛阳、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挚爱的感情。文章的第二部分,选材独具匠心,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却紧扣“特殊的况味”,形散而神不散。纵观全文,本文选材美、结构美、立意美、语言美、标题美,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宗旨:“美是文学的生命。”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中心思想:作者怀着对洛阳“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的情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洛阳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感情。
写作特色:
①作者采用横向思路,从不同侧面选取典型材料揭示文章的中心。
②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写人的感受。
③格调清新,语言优美。
教学过程: 11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洛阳是九朝古都,历史悠久,同学们能说说的古代哪些朝代的都城设在洛阳,学生回答,由些引入。
小结课文,自由发言 12
人们都说:“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作为一名洛阳市的市民,一名旅游学校的学生,如果让你来介绍家乡洛阳,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同学迅速组织语言,语言要简练、流畅,要求每位同学都必须发言,时间不得超过半分钟。)
拓开思路,自由发言。
结束语 13
最后把女作家叶文玲的名言献给大家。
“美是文学的生命”“书,天下第一情人。”“纸和笔,毕生友,一盏孤灯常伴守。”
同学们,请你们以书籍为朋友,紧握手中的笔,珍惜良时,发愤读书,为了洛阳辉煌灿烂的明天,为了祖国美好未来,加油吧!
教学难点: 14
文章第二部分是怎样的选材、组材的?材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洛阳诗韵教学设计 15
洛阳诗韵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内部联系,抓住文章的重点
2理解作者选材和组材上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古称豫州,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旅游城市。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城市的兴起距今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起,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自古以来,这里墨客骚人云集,因此有“诗都”之称,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今天我们借助叶文铃优美的文字,游览以下洛阳。
(二)理解字词
璀璨(càn)词义:形容朱玉等光彩鲜明。
笑靥(yè)词义:此处指笑脸。
贬谪(zhé)词义:封建时代指官吏降职,被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谙熟(ān)词义:非常熟悉
龛(kān)词义:供奉神佛的小阁子。
棹(zhào)词义:桨
(三)课文结构解剖,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5)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
1如痴如醉的感情——“最忆是洛阳”,突出了洛阳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
“情思悠悠”,强调了思念之长。
“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更是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情感。
2地理位置——黄河沿岸城市中的地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堪称黄河文明的代表。
3洛阳的文化遗产,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4、5作者偏爱洛阳的原因
字面上:机遇和亲缘——抄录古句,慰勉兄长
深层原因:特殊的况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
第二部分:(6~15)写洛阳的古美和奇绝。
第六自然段:过渡段,也是第二部分的总写
7~8洛阳古——白马寺
学生朗读
教师讲解: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东15公里处,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立的第一座官办佛寺,是中国佛教的“释源”和“祖庭”,也是古代亚洲的佛教重地。因佛经是用白马从天竺(今印度)驮回,故命名为白马寺。现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提问:
为什么作者认为“许多城市的风景点,常见冠以天下第一的美称,但都没有白马寺这个第一教我感到真切实在。”
回答:
因为白马寺是“中国佛教之源”,是名副其实的“第一”。
9洛阳美——牡丹
学生朗读
教师提武则天贬牡丹一传说,欣赏关于牡丹的诗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10洛阳绝——唐三彩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是继青瓷之后出现的`一种彩陶,主要由赭、绿、白三色釉彩涂胎,故称唐三彩。也有二彩、四彩的,但总称唐三彩。它是在继承汉代绿、褐釉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制陶技术发展的高峰,当时就闻名中外。
作者重点介绍的是“造型优美的马和骆驼”。描写新近发掘的隋代的三彩骆驼,不仅说明它的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突出它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
如果说白马寺门口那匹粗拙的石雕白马,作为中外文化使者的象征,曾经从域外“走”进洛阳,那么今天洛阳的唐三彩驼、马更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使者“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11~15洛阳奇——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合称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石窟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长达1公里。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共2100多个,佛塔40余座,碑刻题记3600多块,全山造像10万余具。这些佛教石雕艺术杰作,大的高达数尺,巍峨雄壮,小的仅方寸见长,精巧细致。因时代的不同,佛像有的体态丰盈,有的身姿纤秀,仪态万千,栩栩如生,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灿烂,更令人感慨人力之艰。
这里又分数层:先写东西两山与伊水之奇,次写石窟之奇,再写最雄奇的奉先寺,末写游赏沿线的壮美景观。
揭示题意
洛阳诗韵的内涵:洛阳因为有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才使它诗意浓郁,韵味悠长;作者对洛阳的悠悠情思,正是表达了对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挚爱。
教学方法: 16
1.互动式
2.探究式
3.三个尝试
(1)让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自编自导自演小品《偶遇叶文玲》。介绍叶文玲的创作经历、主要作品、创作宗旨。
(2)分三个层次阅读散文: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整体理解。
(3)把学生的自由发言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 17
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意。
2.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精炼的选材、严谨的结构、优美的语言、新颖的标题。
3.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
诗韵的作文 18
上学期,咱班来了场“班级诗词大会”,那可是拼肚里的存货的,我这“小才女”能差到哪儿去?
大会一开始,同学们就像炸了锅似的搜肠刮肚找关于花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第一组的同学率先喊道。我脑中不禁浮现出一幅画面:暖洋洋的阳光洒在古色古香的围栏上,一枝盛开的红杏斜伸出园外,锦缎似的红花瓣像一簇簇跳动的火苗,燃着春日的光焰,寥寥数笔就能概括如此美不胜收的场景,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春意。
第二组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啊,多有气势的诗句!我又忍不住浮想联翩:深秋清晨,秋菊怒放的长安城如一位穿戴黄金盔甲,久经沙场的战士,笑对阵阵寒风,英姿飒爽。这不也正体现了作者宁折不弯的气势吗?
还未从上句诗中回神,耳边下一组同学抑扬顿挫的背书声响起:“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呀,白梅洁白纯净的色泽使它几乎和残雪融为一体,但它独有的幽香却使人远远地就知道了它的存在。
轮到我们组了,品着前几句诗,我几乎不假思索地站起来,眼前是西湖中一池摇曳的绿荷。如同芙蓉玉雕成的一朵朵荷花清新、粉嫩而细腻。淡雅的清香那么迷人而甜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含笑坐下,感觉空气中充满了墨水的清香,一双双因知识和诗韵而流光溢彩的眼睛使我感到我的胸腔、大脑正与其产生强烈的共鸣。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似乎在这一句句诗词中流转、轮回。
诗韵悠长,共享华章!沐浴在这种气氛中,我彻彻底底地投入、陶醉了……
洛阳诗韵说课稿 1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基本思路,把握文意。
2、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精炼的选材、严谨的结构、优美的 语言、新颖的标题。
3、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洛阳、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思 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3、继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文章第二部分是怎样选材、组材的?材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 用?作者旁征博引,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却形散神不散。
【教学方法】
1、互动式。
2、探究式。
3、“三个尝试”。
(1)让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自编自导自演小品《偶遇叶文玲》。 介绍叶文玲的创作经历、主要作品、创作宗旨。
(2)分三个层次阅读散文:整体感知鼍植垦卸俩稣体理解。
(3)把学生的自由发言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正音释义,熟读课文,标出疑问之处。
二、配乐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导入新课。
1、全体学生配乐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朗诵了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作为唯美主义的经典之作,请哪位同学谈谈它美在哪里?(个别提问,复习巩固、温故知新。)
——全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诗节匀称,抒发了诗人热爱、留恋母校剑桥大学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精神家园”的渴慕与追求,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2、教师小结
情动于中而形于声,有真情才有美作。在20世纪代末,徐志摩先生怀着对母校剑桥大学一往情深的眷恋之情,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再别康桥》。在改革开放的80年代,一位女作家在对一座古城的寻访过程中,感受到了诗的韵律,这座古城使她如临仙境、如品诗韵,使她梦牵魂绕,于是她思如泉涌,提笔为我们写下了这首不是诗的“诗”。这就是女作家叶文玲为我们献上的抒情散文《洛阳诗韵》。
3、板书:《洛阳诗韵》
同学们,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方法的学习,下面请同学谈谈你们在阅读散文时都使用了哪些好的方法?(自由发言)
三、谈阅读散文的方法(个别提问)
教师归纳阅读散文的方法:
1、诵读入手,感知全文。
方法:观其大略
重点:主要内容
基本情感
2、局部研读,感悟精美。
方法:推敲揣摩
重点:理解内涵,体会表达
3、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方法:前后贯通
重点: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三百年的中国,请到上海;如果你想了解五百年的中国,请到北京;如果你想了解三千年的中国,请到西安;如果你想了解五千年的中国,请到洛阳来。”我们的家乡洛阳作为九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可以说才俊辈出,人文荟萃,那么怎样选取典型的材料,在短短的千字文中就立体全方位的再现它的美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找到答案。下面我们一起循着这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来欣赏叶文玲女士的散文《洛阳诗韵》。
四、阅读分析叶文玲的《洛阳诗韵》
1、诵读入手,感知课文
(1)配音朗读《洛阳诗韵》的`第一部分(1~5段)。(教师示范朗读与学生集体朗读结合。)
教师示范朗读文章的第1~3段。
学生集体朗读文章的4~5段。
(要求声音洪亮,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2)默读文章的第二部分(6~结尾段)。(迅速浏览,观其大略。)
(3)要求:采取观其大略的方法,抓住关键句段,借助课文导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
如何抓住文章中关键句段?
关键句:
①文中的总起句。
②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句子。
③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④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议论、抒情句子。
关键段:
①文章的开头段和结尾段。
②文章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③文章中议论、抒情的段落和详写的段落。
(4)请哪位同学来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个别提问)学生板书
《洛阳诗韵》(抒情散文)
叶文玲
(5)教师小结:初读课文,我们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作者为什么笃诚崇拜、十分偏爱洛阳?洛阳的特殊况味又是什么?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的材料?材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题目拟为《洛阳诗韵》有什么含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阅读的第二个环节:局部研读,感悟精美。
2、局部研读,感悟精美
(1)分成四人小组讨论,教师个别点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教师布置的以下七个问题(以下七个问题包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①第一段作者为什么用“醉意”一词?“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连笔尖都带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文章第二、三段用了几个比喻句,请找出并来谈谈它们的含义?
③为什么说洛阳有“特殊的况味”?
④为什么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
⑤作者在写洛阳的古、美、奇、绝四个特点时,选择了哪些材料?为什么要选这些材料?
⑥结尾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⑦题目的含义?
(2)班级交流。
下面我们把讨论的结果在班级进行交流。(个别提问以上七个问题,答案略。) 教师小结:作者开篇即打开了感情的闸门,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洛阳如痴如醉的情感。接着在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作者使用一名一暗两个比喻句表现洛阳明媚动人的阴柔之美和激扬雄浑的阳刚之美。但这些还远远不能够代表洛阳的本质,洛阳的本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笃诚崇拜、十分偏爱洛阳?洛阳的“特殊况味”是什么?下面请看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偶遇叶文玲》,请同学从中找出答案。
(3)学生表演自编自导的小品《偶遇叶文玲》。(详见多媒体课件。) 看完了小品,请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
作者为什么笃诚崇拜、十分偏爱洛阳?
——因为洛阳有“特殊的况味”。作者在第三段这样写道:“洛阳就是洛阳,洛阳是历史厚赠的馈赠和沉积,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洛阳的“特殊况味”是什么?
——特殊的况味:“况味”指境况和情味,这里指洛阳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作者在文章第二部分,大量选取典型的材料从古、美、绝、奇四个方面表现了洛阳“特殊的况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但却形散而神不散。作者是怎样选材的?材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4)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多媒体课件。(要求学生跟随画面复述课文的第二部分。)
洛阳古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引史料写石马作评价
洛阳美群芳之冠的牡丹写盛况作描述再议论
洛阳绝有13历史的唐三彩写颜色讲流传后总结
洛阳奇举世罕见的龙门石窟绘景色描石窟再点睛
形散特殊的况味
神聚
(5)请同学集体朗读结尾段,讨论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
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篇末点题、升华全文。
(6)请同学们谈谈《洛阳诗韵》的含义。
洛阳是一首古、美、绝、奇的诗。
洛阳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中华民族历史的深厚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具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激越雄浑的史诗,韵味无穷。
3、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教师串讲,整体理解。采用前后贯通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洛阳诗韵 教案教学设计 20
洛阳诗韵 教案教学设计
洛阳诗韵 作者 叶文玲
杭州余杭 退休老师 葛 杰 编写
备课日期:/11/23下午
一、 教学目标:
1、 在独立阅读课文的同时,圈点课文表达洛阳博大精深文化底蕴的词语,体会本文诗意浓郁,韵味悠久的特点,作者对洛阳的悠悠的情思;
2、 勾画、圈点和评注文章构思上的独具匠心的结构特色;
3、 圈点和评注本文采用的记叙、议论和抒情等等各种表达方式和比喻排比的修辞格。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4、体会和理解本文诗的韵味;
5、采用典型的材料体现洛阳作为文化名城的“况味”。
三、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1课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第1部分课文内容)
一、 导入课文谈话要点:
洛阳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第二大城市。洛阳古,有“天下第一寺”白马寺;洛阳美,有“群芳之寇”的牡丹;洛阳绝,有1300多年的唐三彩;洛阳奇,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洛阳是一个充满诗韵的城市。
《洛阳诗韵》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题目就有着特殊的含义--白居易在江南忆的第二首中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写出了对江南杭州的忆恋--借用此诗叶文玲老师写出了对洛阳思念。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二、 让学生明白:本文是采用了先后果的逻辑顺序叙写的。先写对洛阳的笃诚的崇拜,后写洛阳的古、美、奇和绝--因。在此基础上,学生 独立阅读课文,做书间笔记,分析段落层次。
三、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以下的点拨:
第一部分(1至5)写作者对洛阳的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
第二部分(6至15)写洛阳的四大特点--古、美、奇、绝。
四、 品味课文的语言指导。
1、 课文的第一段说:“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写下这句话,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A、 句中的“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长久地思念)
B、 “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对洛阳浓烈的感情。)
2、 第一部分中有两个比喻句。找出来,说说它的含义。
第一句是(2节)“水自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沿途凝结一一颗颗明珠似的城市,洛阳是璀璨的一颗。”--这是暗语。“水是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一语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诗《将进酒》,原句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昨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洛阳是“璀璨的一颗明珠”,突出了它是黄河的文明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的代表。
第二句是(3节)“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这是明喻,写出了洛阳的雄浑和动人。
3、 如何理解第3节中的“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洛阳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因为洛阳曾经是东汉、魏、晋、随唐时代有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是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的。
4、 为什么洛阳有特殊的“况味”?--洛阳有悠久的灿烂文化遗产。“况味”,原指境况和情味。这里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是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5、 第一部分总写了对洛阳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洛阳的偏爱之情。为什么作者对洛阳有着如此的偏爱和笃诚的崇拜?--概括地说,是因为作者对洛阳有着“特殊的机遇和亲缘”,洛阳有着“特殊的况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体地说,因为洛阳它曾经是九朝古都,是全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洛阳历代人才辈出,在东汉时代就有过3万多太学生,作者对洛阳有着“特殊的机遇和亲缘”,洛阳有着“特殊的况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6、 阅读4、5两段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A、 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我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
B、 况味”,原指境况和情味。这里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是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C、 是什么特殊的机遇和亲缘,使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陆机入洛,名噪才名。--30年前,我曾抄灵这一古句,慰勉当时发落邙山的兄长。)
D、 “洛阳诗韵”这个题目有什么含义?(洛阳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厚重的馈赠和沉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诗,韵味无穷。)
五、 学生继续反复阅读第一部分课文,体会发上的知识点。并预习第二部分课文。
第2课时(指导阅读第二部分课文)
一、 复习上一教时的要点。
二、 阅读和品味第二部分课文的要点。
1、 阅读第二部分课文,第二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并概括这几些层次的大意。
第一层(6) 总写洛阳的古、美、奇、绝。
第二层(7、8)写洛阳的古。
第三层(9) 写洛阳的美。
第四层(10) 写洛阳的绝。
第五层(11至15)写洛阳的奇。
2、 课文在写洛阳的古、美、绝、奇时,选用了哪些材料,为什么要选用这些材料?
古--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为什么作者认为“许多城市的风景点,常冠以‘天下第一’的美称,但都没有白马寺这个‘第一’教我感到真切实在”?--因为白马寺是中国佛教之源,名列全国第一。课文引用了史料加以佐证白马寺之古。)
美--群芳之冠的牡丹。现今,它是洛阳的市花,引笑传加以佐证看花人之多。令人信服。
绝--1300多年的唐三彩。最优美的马和骆驼已经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课文为什么说:“而今,唐三彩驼、马,已经带着它特有的明光丽色,‘走’向世界中地。”这个“走”字上面为什么加了引号?--理由有二个,一是它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它们以生命和省活力;二是形象地写出了唐三彩赢得了世界各地人民的青睐。--如果说,白马寺前的白马是“走”进不定期的瑰宝,那么这唐三彩驼、马便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瑰宝。)
奇--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的悠久历史和开凿技艺。(描写龙门石窟开凿时,作者用了哪些数字?有什么作用?--“现存在1352个石窟,785个龛,9.7万余尊造像,3680种题记。”作用是:用数字说明龙门石窟开凿工程之浩大和辉煌,说明它的开凿凝结着文化精华,具体,可感。
小结:这些材料,最具体地体现了洛阳这一古代文化名城的“况味”。
3、 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作者将全部情感倾注于对洛阳的古代文化的赞美之中。请回答下面所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① 域外海内的“文明盛事”。(洛阳的牡丹花会)
② 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随代的三彩骆驼)
③ “凝结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的艺术瑰宝。(浩大辉煌的龙门石窟。)
④ 以上的这些材料,都说明了:洛阳文化的悠久、灿烂。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代表。
三、 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的第三、四、五题。做在书上。
第3课时(复习上两课时的内容,指导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并进行练习)
一、 复习上几课时的内容。
二、 指导写作方法的分析和归纳。
1、 采用横向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分别叙写几件事。
E、 围绕的一个中心是:通过抒发对洛阳的热爱、赞美了悠久的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F、 文章描述的几件事是:用白马寺表现洛阳的古;用牡丹表现洛阳的美;用唐三彩表现洛阳的绝;用龙门石窟表现洛阳的奇。
2、 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等表达方式写人的感受。抒情在先,然后通过记叙提示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记叙中有议论。
A、找出记叙和抒情的段落:第一部分1至5段是抒情;第二部分6至15段是记叙。
B、作者在描述中,对洛阳的古、美、奇、绝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围绕了怎么样的一个中心?(采用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围绕赞美洛阳这个中心。)
3、 格调清新,文字优美,引用古诗文,表现洛阳特点的中心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A、古诗文有--陆机入洛,噪起才名。愿借明驼千里足。(引用名句,使文章增添诗的韵味,能体现出洛阳的文化味道,说明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
B、对洛阳赞美的排比句(略)(作用 :使表现形象生动,句式整齐,尤如读一首诗,与全文的格调浑然一体。)
三、 小结课文:
1、 作者叶文玲,浙江人,现代作家。本文是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
2、 因洛阳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地显出诗意的浓郁,韵味悠长的特点。作者对洛阳的悠长情思,正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文化无限的热爱。
3、 全文写本文,独具匠心。先抒发对洛阳的悠悠情思,说它有特殊的“况味”,然后写洛阳的四大特点。全文由总到分。先写感受,后进行描摹。
4、 从表达方式上看,采用了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多种表达方式。从修辞格上看,有排比、比喻等等。
四、 学生交流课后练习。并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