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
半截蜡烛说课稿 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半截蜡烛》。《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是围绕“正义必胜”这个主题而安排的。《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高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在本科的教学中,应当认真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夫人一家从容镇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单独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本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课文描写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体会人物的品质。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定会参差不齐,为了让全体学生能借助文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以及感受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思想。受到情感熏陶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依据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镇定、勇敢和机智。学习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半截蜡烛》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明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所以我才用了“学-议-练”的教学模式。所谓学就是自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议也就是质疑问难,并尽可能的自己解决问题;而练就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会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议议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对于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从小了解善恶,了解历史。适当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所以在上课伊始,我会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描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半截蜡烛在本文中的作用,我会先让学生回想上节课所学对着半截蜡烛进行分析,领会这半截蜡烛的特别之处,以及了解课文为何会以半截蜡烛作为叙事主线。同时对课文也有了整体把握。
<>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自由读3-7自然段。因为阅读是自我探究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为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指导学生将“抓住文章中心线索”的学习与对课文的学习多次紧密的结合起来,自己观察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让他们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半截蜡烛会成为全家的关注焦点?”这样使学生既有了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又激发了兴趣。第三、四、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深刻内涵,并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勇敢、沉着和机智。首先引导学生感受当时其概况的紧急和气氛的紧张。
<>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一家人是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这一设计的意图是满足学生急于知道故事结局的好奇心,让每个学生课堂上都有独立思维的空间,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每位学生都会为了问题有目的的学习。
(2)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动作,体会人物的心理,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最喜欢谁?这主要是本着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朗读感悟,画重点词句,讨论交流体会,教师适时点拨的学习方式,多渠道接受信息。此外,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个性化的,同时又由于个体对事物的欣赏和理解不同,所以容易引发不同见解的碰撞与融合,我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最佩服的人是谁?为什么会佩服他?就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课文细微之处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从而跟你更好的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智。
<>
首先小结全文,说明本文只是法国人民对抗德国侵略的一个缩影。在对人物进行分析之后,学生的观点肯恩那个会有所改变,此时重提上一阶段的问题“你最佩服谁?”学生可能会有另外的回答以及更升入的深析。并且让他们当着全班同学面前将自己的想法、见解说出来,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对于作业布置,我让他们试着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的形式,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试着演一演。这主要是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
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沉着、机智
杰克 镇定、勇敢
杰奎琳勇敢、机智
这一板书旨在体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拯救半截蜡烛中体现出的品质。
半截蜡烛说课稿 2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是围绕“正义必胜”这个主题而安排的。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高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
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在本课的教学中,应当认真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夫人一家从容镇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单独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本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课文描写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体会人物的品质。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定会参差不齐,为了让全体学生能借助文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以及感受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思想,受到情感熏陶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依据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镇定、勇敢和机智。学习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如何指导学生高效阅读”使我们本学期要研究的课题。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所以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交流探究----总结提升----拓展阅读”的教学模式。希望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阅读能力。
对于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从小了解善恶,了解历史。适当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所以在上课伊始,我会让学生交流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二)抓住主线,整体感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领会这半截蜡烛的特别之处,同时对课文也有了整体把握。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的问题。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能够把握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从而了解学情。
(三)合作探究,重点分析
(1)以小组为单位,全班自由补充,说一说这一家人是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这一设计的意图是让每个学生课堂上都有独立思维的空间,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每位学生都会为了问题有目的的学习。
(2)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品质,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最喜欢谁?这主要是本着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在预习时试着批注,画重点词句,讨论交流体会,教师适时点拨的学习方式,多渠道接受信息。此外,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个性化的,同时又由于个体对事物的欣赏和理解不同,所以容易引发不同见解的碰撞与融合。
我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最佩服的人是谁?为什么会佩服他?就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课文细微之处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从而跟你更好的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智。
(3)体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让学生找找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通过增减词语,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气氛的作用。
(四)情感升华,自主交流
首先小结全文,说明本文只是法国人民对抗德国侵略的一个缩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涌现了许多平凡而伟大的人物。让他们抒发对这些人的敬仰之情。
(五)拓展阅读
《一路花香》上的《勇气》讲的就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赞扬了谁的勇气?你对他们有什么看法?
(六)作业布置,
我让他们试着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的形式,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试着演一演。这主要是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七)板书:
蜡烛说课稿 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说说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的内容,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因此,本课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加深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这个探究活动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
学生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观察,着重培养他们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同时进行设计简单实验的尝试。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认识石蜡的性质,初步学会对蜡烛燃烧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准确描述;
②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石蜡性质及变化的有关结论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③初步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使学生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准确表述实验现象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进入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的第三堂化学课,此时的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很足,他们希望教师给他们展示才华的机会,针对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浓这点,始终坚持探究式教学,放手让学生去做,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敢于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但是此时的学生很多化学知识有限,由于受知识和能力所限,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部分同学胆子小,怕回答问题犯错误,干脆不去思考、不动手,学习的主动性差。因此我认为可以抓住观察方法这一中心不放松,让学生自主盲目的观察,充分的暴露他们在观察中的不足,教师再来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内容,真切的感受这个实验的知识。另外在讲解和提问要考虑到中下层学生的基础,多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尽可能的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来,让他们在探究中享受乐趣。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充分肯定学生成功的地方,让学生树立起学习化学的信心。
三、教法分析: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以怀疑和挑剔的心态去观察实验、体验思考和分析,教给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运用学案,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猜想、讨论、抢答,老师进行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的交流。
3、竞赛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让学生回答问题竞赛。
四、学法分析:
动态辩证的观察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
动态的对比观察方法。
在本节教材中设计的实验要求让学生对比观察蜡烛点燃前、点燃时、熄灭后,并写出对现象的描述,学会动态辩证的观察方法,学会观察实验的具体内容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硬度、熔点等。
本节实验课的重点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CO2、H2O这些产物的生成,是一个肉眼看不到的现象,怎样呈现出来,这个实验放给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我采取的是示范讲解结合阅读教材的方式使学生顺利的进行分组实验;但也有个别的学生实验没有成功,小烧杯内没有出现水雾。这是什么原因呢?大胆放手让学生讨论、讲解,最后得出结论,小烧杯要用干而冷的;烧杯离火焰的距离要适中。至于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这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不过对于这一现象学生通常不会有过于深入的思考,我认为这可以让学生观察蜡烛三态的循环变化来深入探究蜡烛的燃烧。让学生思考是蜡蒸汽还是液态蜡在燃烧?为什么白烟中有蜡固体。从而让学生得出结论:说明该白烟是由石蜡蒸汽冷凝形成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实验证明,有利于学生掌握动态的对比观察方法。
五、教学过程
(1)采用多媒体资料演示激发学生兴趣
上课时先用一些多媒体资料展示古代和近代的一些化学实验以及由化学实验得出的重要成果(如古代的巫师,炼丹师这些人都是早期的化学研究人士),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通过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激发他们做化学实验探究的兴趣。
(2)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回忆与描述
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蜡烛燃烧的现象,学生回答得不完整、不系统,认真倾听,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将内容罗列在黑板上。(这个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和后面对于蜡烛研究后的收获做对比,使学生更深刻的意识到化学实验对于研究物质的重要性)。给学生讲明白科学观察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学生分组实验,主动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燃烧过程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对照学案中的表格自己想办法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触摸感觉密度。
观察记录比水
在学生的课桌上已经提前准备好了小刀、盛有水的`烧杯等物品,对于这些物品,学生早就很想摆弄摆弄了,再加上学案中表格的引导,学生能够很顺利地完成这个探究实验。在学生探究阶段,我注意观察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在学生顺利完成后高调的表扬使学生体会到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然后放手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时、熄灭后的现象,在学生探究蜡烛燃烧时,用一根火柴在其火焰上方燃烧让学生自主的分析蜡烛火焰的的分层以及各层的温度情况;在学生探究蜡烛燃烧时是否有CO2、H2O生成时,先让学生了解这两种物质的一些性质(如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日常生活中CO2的用途等),让学生去分析反应后这两种物质的存在,白烟的点燃强调要求与方法,对于结果,多鼓励学生猜想,最后老师来总结,并强调烟在化学中的意思。
(4)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互动、讨论、交流、评价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同学们认识了蜡烛的性质、变化及其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为了使所学到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再进一步追问:通过这个探究活动,你认为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是什么?化学学习中应关注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后小结并投影: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习化学知识;
3、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认知体系。
(5)归纳总结、知识升华、课外延展
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在试验后自我评价的习惯,如这次试验设计合理吗?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余地,我的操作中有哪些不足。
六、教学后的反思:
(1)CO2、H2O、蜡蒸汽等知识点的探究,对于刚做实验的学生是否有点太难,另外在探究产物生成的过程当中,这个实验还是有改进余地的。
(2)这是一堂实验课,在探究过程当中,学生的热情和组织纪律的矛盾始终是存在的,如何更好的组织学生探究也是在今后的课中值得改进的。
《半截蜡烛》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2课。这是一篇剧本,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激烈的战斗,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2、教学目标:
目标句有激励,导向功能,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读读记记“解释、负责、无奈、粉嘟嘟、小心翼翼、完好无损、不惜代价、例行检查、若无其事、了如指掌”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些教学目标是在课堂中综合渗透完成的。]
3、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4、教学准备: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法国人的残酷迫害。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2、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从读到思的`学习方法。在读中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心理,进一步思考理解,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细细揣摩,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
1、激趣直接板书课题——《半截蜡烛》,学生质疑,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会想:为什么会是半截蜡烛?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用呢?
2、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自读。简炼地概括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或含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人沉着地和德国军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护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十分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及应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因此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这节课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之一。
3、介绍剧本这种新题材的语言特点。
(1)课文的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这是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4、简单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从小了解善恶,了解历史。适当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紧扣中心,重点体味。
1、剧本前半部分是故事的起因,主要通过“绝妙”、“绝密”这两个词围绕课文内容造句:伯诺德夫人想了个绝妙的主意,把绝密情报封在半截蜡烛里。通过重点句的朗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不惜代价。[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感知思想内容。]
2、剧本后半部分是故事的高潮。教师先提出一个思考题提纲挈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让学生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相机板书:万分危急、一吹二端
“万分危急”,着急什么?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剧本后半部分是重点段落,要着重让学生反复朗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领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和勇敢。通过指名读,赛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感受。
板书:勇敢、机智、热爱祖国
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学会合作,提高课堂实效,交流升华]
四、回归,课外延伸。
续编故事: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如果被发现会出现什么情景?如果没有被发现又会出现什么情景?[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说话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作业:
将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
板书设计:
万分危急 不惜代价
半
三个德国军官 绝 截 绝 伯诺德夫人 杰克 杰奎琳
点燃 重新点燃 密 蜡 妙 夺回 吹熄 端走 端上楼
烛 机敏 勇敢 热爱祖国
半截蜡烛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十二册自读课文第三篇课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可分为四段。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2、教学目标:
目标具有激励,导向功能,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厄运”、“摇曳”、“镇定”等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些教学目标是在课堂中综合渗透完成的。]
3.教学重点、难点:
从不脱离教材本身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围绕课后练习题,确定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课时安排:
计划一课时完成
5.教学准备:
小黑板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2.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从读到思的学习方法。在读中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心理,进一步思考理解,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细细揣摩,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
简单介绍二次大战: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从小了解善恶,了解历史。适当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自学课文,及时反馈。
[这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十分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及应用。]
自读课文
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扫除字词障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中间采用学生自评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简练和准确。
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活动的主要情节,围绕中心来归纳段落大意。
四、紧扣中心,重点体味。
教师先提出一个思考题提纲挈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让学生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感知思想内容。]
教师相机板书: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领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和勇敢。例如:从哪看出伯诺德夫人的机智沉着?学生通过浏览、默读找出“许多、始终放心不下、绝妙”等词语读出人物当时紧张却不慌乱的心理。
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与敌人的周旋以学生的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还是通过学生找出表现任务机智和勇敢的关键词来体会心理活动。圈画出动作、神情、语言的有关语句。通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感受。
板书:镇定、勇敢、机智
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人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学会合作,提高课堂实效,交流升华]
五、回归文章,课外延伸。
1、小节全文: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说话练习:老师手里的勋章要奖给谁?
2、改编故事:
作业:
将改编的故事写下来。
[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
板书设计:
半截蜡烛说课稿 6
《半截蜡烛》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蜡烛的命运为线索,蜡烛的点燃和熄灭在伯诺德夫人、儿子、女儿三人的借口和手中一次一次发生逆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中人物心理、行为和语言活动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为文章注入了活的灵魂。
这篇文章值得好好品味的地方很多,教学点也很多,例如: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为什么要保护这半截蜡烛?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为什么把装有绝密情报的蜡烛放在显眼的桌子上?这半截蜡烛仅仅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吗?透过这半截蜡烛你还看到了什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的动作、神态、语言,尤其是紧张的心理活动,体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战斗”中,他们面对敌人时所体现出来的可贵精神品格,非常适合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细读品悟,同时以此为基础,激情朗读,以读促悟,进一步加深人物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学生知之甚少,于是课前我便布置学生进行了一些搜集,课上和学生一起进行了简单回顾,并让学生说说由战争想到的词语,让学生在心中大致有了这样的一些认识:战争是残酷的,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巨大灾难,是爱好和平的人们所痛恨和厌恶的,以此引发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引向以思维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下文的学习做一个有效的铺垫。
<>
在引导学生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敌人周旋时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这一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心里、语言、行为、神态的揣摩和品读去体会人物品质的。让学生抓住细节,字斟句酌进行阅读品悟,再通过个性朗读进一步加以体会,学生深深走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人物的精神品格。
不足之处:
1、整节课我导得过多,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发挥得不够。
2、课堂前松后紧,人物评价这一环节匆匆而过。
《半截蜡烛》说课稿 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
课文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音:蜡烛 许诺 遭到 盯住 琳琅满目 楼梯 摇曳 强盗 秘密 厄运。
厄运:厄,困苦,灾难。困苦的遭遇。
厉声:声音严厉 从容:不慌不忙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三、指导分段朗读。
四、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朗读、思考课后练习
半截蜡烛说课稿 8
(1)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握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培育孩子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两点的强烈关注和准确把握。因此不管东南西北风,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两点不放松。
一、深入解读:凭借文本,悟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因为是语文,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像《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只是想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教师引导孩子关注“外紧内急”,旨在为孩子个性化体验人物渲染万分危急的斗争背景。基于此,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读写结合:依托文本,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语文,语文,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其实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导今后的课程教学。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遗憾的是,时间的分配上还是显得仓促。(丹阳市实验小学徐留军)
(2)《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两点体会:一是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备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点,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去学习。同学们,你比较欣赏其中的哪位人物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学生们在交流着他们独到的见解,谈着他们对人物的认识,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这个充满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中,认识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课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是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人物特点,在教学时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又一次全面认识、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蜡烛说课稿 9
【说课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介绍在实验中如何观察、描述和记录,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是说明实验探究的方法。这是两节典型的入门实验课。本节课的教材中设计了一个对比观察蜡烛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的步骤,让学生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学会动态、辩证的看问题。并学会观察具体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发光、发热、新物质的产生等)。这是一节如何实验的方法课,在整个教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co2 、h2o这些产物生成,就是一个用肉眼看不到的现象!怎样呈现出来?让我想到了“路遥知马力”、“疾风知劲草”这些哲理性诗句,何不让它们和冷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较量一下,让同学们认识,记住。教材的设计真是妙不可言!只有深入探究的人,才能体会到“我探究、我成功、我快乐!我一定能行!”
第二个问题是:教材为什么安排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这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对于为什么会有白烟我们不一定有过深入思考, 我认为这可以让学生观察蜡烛三态的循环变化来深入探究蜡烛的燃烧。让学生思考蜡烛的液体为什么会上升?是蜡蒸气还是液态蜡在燃烧?为什么白烟中有蜡固体?其实蜡烛燃烧到吹灭产生白烟,经历了固体→ 液体→ 气体→ 固体四个过程。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实验证明,有利于学生掌握动态的对比观察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习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②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提出课题,而后进行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最后总结交流,填写实验报告,掌握系统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③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准确表述实验现象。
【教学方法】
在上一届学生学习这一课时,由于男学生操作差,仪器损坏多,女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敢动手。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今年,我是先上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让学生学会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再学习两种基本的实验方法。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了很多的教学方法:
1.咬住观察的方法这一中心不放松。先让学生盲目观察,品尝失败,再引导学生用对比观察法,注重观察内容,进行系统的探究实验。真切的感受到点石成金的学习方法比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更重要。
2.始终坚持探究式教学法。无论是蜡烛的密度、溶解性(让学生把蜡烛放到水中观察得出结论),还是蜡蒸气或是液态蜡在燃烧?(让学生用玻璃管吹蜡烛火焰,点燃火柴等物体来证明)
3.本课题教学主要采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要分层次对待,讲解和提问要考虑到中下层学生的'基础,多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动手的机会、回答问题的次数。在分组实验中让好生给于差生合作式的帮助。让他们尽可能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把“自我参照性评价”运用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随时随地的进行反思。大量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开好“高帽子”公司,创设一种学生努力思考、积极动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和谐教学氛围。充分肯定学生成功的地方,即使学生错了,也表扬学生大胆,具有代表性,错的也很有价值。并在教学的最后小结中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自我参照性评价,从三维教学目标的三方面进行反思,谈体会、谈收获。从而进行对学生身心无毒无害的绿色评价。
【学习方法】
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蜡烛燃烧时的现象,学生回答的不完整、不系统,给学生讲明科学观察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再讲解对比观察法以及观察的内容,和学生一起观察蜡烛点燃前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项目,现时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规范学生的观察方法。再放手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时、熄灭后的现象。在实验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注意仪器的使用和药品的取用。确保操作正确,实验成功。学生在探究蜡烛燃烧时是否有co2、h2o生成时,不教给学生完整的探究方法,但要引导学生回忆co2、h2o的有关性质,设计一个有明显现象的实验证明co2、h2o的存在。让学生重视探究步骤中的设计与实验证明。即使是蜡烛的密度,也不要求学生精确测量,只要求与水进行比较,把蜡烛放到水中证明即可。白烟的点燃,强调要求与方法,注意多鼓励学生。学生自我评价时不会太勇跃,应从方法上加以指导,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方面谈体会、谈收获,反思自己提出问题是否积极?设计的实验方案合理吗?基本实验操作规范吗?分析问题思路是否清晰?掌握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吗?对学好化学有信心吗?等问题。为以后开展“自我参照性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蜡烛吗?学生粗略回答。
思考:为什么回答的不理想?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讲授新课
1、教师讲解观察的方法与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点燃前的现象:(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倾听、理解
验证密度时,学生把蜡烛放到水中验证
进行观察方法的学法指导
2、学生实验观察燃着时现象
再交流讨论
3、难点探究:如何间接观察
火焰分层,生成水、二氧化碳,是液体还是气体在燃烧。学生分组实验(三人一组):
共同合作:设计后再实验,一边实验,一边记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熄灭后的观察观察现象:
而后点燃蜡烛刚熄灭的白烟
(如果实验不成功,学生可以多实验几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的精神。
教师提示:还有什么有关蜡烛的实验吗?学生可以进行设计实验。扩展学生探究的空间
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方面谈体会、谈收获
填写实验报告。
学会“自我参照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观察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观察方法:对比
【教学反思】
1.探究“是蜡蒸气还是液态蜡在燃烧”时,教师一般是用玻璃管导出气体点燃,然而导出气体点燃的效果并不明显,我想到小时候玩过用玻璃管吹蜡烛,于是我将实验改为“用玻璃管吹蜡烛火焰”,吹火焰时学生观察到火焰横向伸长,很好点燃,学生也容易理解是气体在燃烧。让学生体验到不少化学问题是从实际中来的,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种课堂体验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2.黑烟是否需要探究?在教这一知识时应渗透环保意识。
3.学生反应的问题是观察水的生成现象不明显,很多同学没有看到水珠。上完课后,我也反复做了该实验,发现有少量水珠生成,由于同时有大量的热量产生,水珠转眼又蒸发了。我们教研组几位老师也开动脑筋,反复用粗玻璃管、大试管、带支管的大试管做对比实验,找到了最佳仪器,就是带支管的大试管。由于它较长,又有支管散热,让水蒸气充分冷却,出现了大量的水珠。解决了夏天观察这一现象的难题。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校本教研的魅力。
总之,本节课给了我许多新的启迪,它使我深切地感到:新课程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然变化。
半截蜡烛说课稿 10
《半截蜡烛》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十二册自读课文第三篇课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可分为四段。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2、教学目标:
目标具有激励,导向功能,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3)说说伯诺德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教学重点、难点:
从不脱离教材本身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围绕课后练习题,确定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
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课时安排:
计划一课时完成5.教学准备:
小黑板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2、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从读到思的学习方法。在读中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心理,进一步思考理解,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细细揣摩,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
简单介绍二次大战: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从小了解善恶,了解历史。适当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紧扣中心,重点体味。
教师先提出一个思考题提纲挈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让学生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感知思想内容。]
教师相机板书: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领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和勇敢。例如:从哪看出伯诺德夫人的机智沉着?学生通过浏览、默读找出“许多、始终放心不下、绝妙”等词语读出人物当时紧张却不慌乱的心理。
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与敌人的周旋以学生的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还是通过学生找出表现任务机智和勇敢的关键词来体会心理活动。圈画出动作、神情、语言的有关语句。通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感受。
板书:镇定、勇敢、机智
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学会合作,提高课堂实效,交流升华]
(三)、回归文章,课外延伸。
1、小节全文: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说话练习:老师手里的勋章要奖给谁?
板书设计:
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镇定
杰克勇敢
杰奎琳机智
《半截蜡烛》说课稿 11
《半截蜡烛》说课稿
《半截蜡烛》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课文,记叙了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故事。法国妇女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两个儿女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为了情报安全,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一次,前来搜查的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在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两个儿女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斗争。
课文分成两部分:第1、2节简要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写伯诺德夫人把情报巧妙地藏在半截蜡烛中,为故事的具体展开埋下伏笔,作了铺垫。第3-7节写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两个儿女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和德国军官机智斗争,分成三个层次,第3节写伯诺德夫人取出油灯,吹熄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第4、5节写德军重新点燃蜡烛,杰克想借搬柴生火来取走蜡烛,却没有成功。第6、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以上楼睡觉为由取走了蜡烛,终于保住了秘密情报。
全文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因为课文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已经达到了入微的境界,特别是成功地运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虽然花费笔墨不多,但简约而不简单,循一点,足可以窥见全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课文中有许多字词都是以往学生接触过的,极少数新词可以由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来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这个自学能力,少数难以理解的词语可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品读课文来加以理解。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概括、表达、理解、感悟的能力,通过预习,能够全面了解文章内容,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已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人物精神等。但大多数学生在第二学期要重点训练语言概括能力,进一步提高感悟文本的能力。
在想象与说话练习中,需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根据文本材料、结合实际生活,展开合理的想象。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在于文本本身,或是过于简单,在说话质量上要把关。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要有更高要求。这样,才会有助于学生从说到写,写出高质量的段落以至于文章。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在阅读中复习巩固已学过的字词,读准字音,积累词语。 五年级的教学虽然不以字词教学为重点,但基础教学还是需要夯实,教师需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学做针对性地指导。在学生独立自学的基础上把重心应在在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的理解上,为文本理解、感悟扫除学习障碍。特别是本课中的人名的读音:伯诺德夫人、杰奎琳。另外,本课中的‚厄运、从容、摇曳‛的字音、字形都要引导学生掌握。
目标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的概括能力是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准确、精炼地把握住和表述出给定材料所含的主要信息,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之一。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教师在每堂课上进行扎实训练培养。因为大部分学生的概括会出现过于简单或过于烦琐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予指导。
目标三:品味文中的词句,知道‚轻轻‛‚从容‛‚镇定‛等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文章主要表现的是母子三人面对危机时的机智勇敢。半截蜡烛里藏有绝密情报,面对危机,母子三人机智、冷静、不动声色:伯诺德夫人‚轻轻地把蜡烛吹熄‛,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默默地坐着‛,小女儿杰奎琳‚娇声‛说她想‚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并‚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上楼去。母子三人用自己的机智勇敢化险为夷,度过了危机。只有指导学生品读文中的词句,让学生体会重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才能更好地感悟文本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得细致入微。
目标四:学习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教学中,应当想法设法创设相应的情境,紧抓文本语言不放松,引导学生通过概括、想象、诵读等方式潜心会文,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和严峻,更要感受他们一家三口的勇敢、智慧和强烈的爱国心。从而深入领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启迪智慧的基础上陶冶情操,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凸显出来,最终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着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了解战争,抓住课题半截蜡烛,明确保护蜡烛的重要性
对于战争的残酷血腥,五年级的学生在第一学期的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已经有所了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伤亡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武装战争,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进行必要的了解。这样的了解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了解的基础上,学生知道了德国纳粹的凶残,在当时的形势下,情报站必须保密,所以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安危就扣人心弦了,学生一上来就也就自然而然明确了保护蜡烛的重要性,对文中母子三人竟能在这样的形势下机智勇敢地利用半截蜡烛来传递情报产生敬佩,同时,对文中母子三人所处的险境也会深有体会,为最后感受母子三人机敏,勇敢奠定基础。
(二)品读词句,抓住人物形象描写,感悟母子三人机智勇敢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最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本文语言精炼,情节紧张,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学习时,引导学生用心品读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去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然后通过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评价,促使学生进一步在读中潜心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思想产生共鸣。例如在引导学生品读伯诺德夫人的表现时,一连用了‘‚为什么要‚急忙‛?’‘‚瞧‛可以省略吗?为什么?’‘为什么要‚轻轻地吹熄‛?你读懂了什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行动、说话时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谁来试着读一读?’这一系列问题来一步步引导学生品读词句,感悟出人物的机智勇敢。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说写写,深入体会人物高尚品质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感悟文本,因此,利用‚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好景不长,中尉又点燃了蜡烛。怎么办呢?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家想象一下,母子三人的心情怎么样?‛这个问题来请学生说一说,体会当时紧张的气氛是非常有效的。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脑中也似乎在想着怎样才能‚骗‛过德军,不露声色地保护这半截蜡烛。学完第五节后,可以用教师的过渡来渲染气氛:‚又一个计策失败了,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因为只要——(引读)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现在,时间——(引读)一分一秒地过去,本来就只有——(引读)半截蜡烛越烧越短了。在这紧张的状态下,伯诺德夫人似乎感到——(引读)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对母子三人能够不怕危险,一次又一次地想办法保护半截蜡烛,并最终成功怎能不产生由衷的佩服呢?那么是什么激励着处于弱势的母子三人这样的言行举止呢?最后用‚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这是一次扣人心弦的战斗,是什么使这一家人面对凶恶的敌人毫不畏惧,最终获得了胜利?‛放在教学的最后,请学生交流并揭示主题‚热爱祖国‛,本文的主旨就得到了突破。在总结课文后,请学生们再次说一说:面对这一家,你认为他们可以称为英雄吗?为什么?再请学生写一写:‚面对自己所佩服的人,写下想对他们说的话。‛通过一系列的说写训练,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形象有了更深的体会。
《蜡烛》优秀说课稿 12
怎样写好一篇说课稿呢?这需要教师们反复斟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蜡烛说课稿,欢迎大家参考。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从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的战斗友谊,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A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B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2)过程方法:A把握记叙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B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2)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
二。设计说明:
总体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平等对话提高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2)做到三个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听说与读写相结合、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相结合。
设计思路:课前热身→情境导入→整体感知→人物赏析→质疑研讨→情感升华(渗透我校五步教学法:读标-预习-初检-精讲-测评进行)
三。教学流程:
(一)课前热身
学生交流1)通讯的相关知识;2)课前搜集到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的了解。
(设计说明:两项交流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从文章背景、文体知识两个方面为下面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情境导入
多媒体投示阴暗背景下的燃烧着的留泪的蜡烛,同时播放充满悲凉氛围的音乐,师导入:
往事如烟,岁月如梭,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二战的炮声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情感的东西能常驻人们心中。这枚燃烧的蜡烛将带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感受那战场上感人的一幕。
(设计说明: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为本课的学习作了情感铺垫,教师的语言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注意体现记叙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调动学生初次读文的探询心理,训练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在题目设计上注重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中来。)
(四)人物赏析
1.老妇人为红军战士都做那些事?
学生:援助—安葬—悼念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在于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从内容上理解老妇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对通讯的特点也有所了解)
2.赏析文中对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语句,进行朗读交流。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为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服务,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赏析达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总之,让学生在品读与赏析中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3.训练拓展;
出示老妇人的头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描述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而揣摩人物心理,进行口头表达。
(设计说明:此环节仍是对人物的进一步分析,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层,同时强化对写作的训练,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
4.小结:老妇人的形象(?)
(五)质疑研讨
你对文章中的哪些问题还有疑问?请提出来。
(设计说明:学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后两句话的含义;黑围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现的作用;文章中“蜡烛”的含义。学生如果没有,就由老师提出来。从而体现师生互动。估计在解决这三个疑难中学生会有困难,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老师的指导则应注意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联系)
(六)拓展升华
投示“铸剑为犁”的雕塑。学生观察,理解雕塑的含义。进行小诗的创作。
(设计说明:此项设计在于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并且通过创作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恨,从而使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升华)
教师结语:二战的枪炮声早已成为历史的回音,但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仍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让我们默默祈祷:和平永驻!
(七)学生心得
结末,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再读课文,并把自己最深刻而真切的感悟以圈点评注的形式写出来,然后与大家分享。
《半截蜡烛》说课稿 13
《半截蜡烛》说课稿
樱桃园镇实验小学
刘凤娟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半截蜡烛》。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注重情感体验。《半截蜡烛》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宝贵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正义必胜”。《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本课教学,应当认真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夫人一家从容镇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单独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本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课文描写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体会人物的品质。为了让学生能借助文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以及感受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思想。受到情感熏陶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依据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镇定、勇敢和机智。学习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模式
“教为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所以我采用“学-议-练”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小组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探究,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展示环节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四、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5分钟)
上课伊始,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描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让学生分析半截蜡烛,领会这半截蜡烛的特别之处,了解课文为何会以半截蜡烛作为叙事主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5分钟)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朗读3-7自然段。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线索”,让他们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半截蜡烛会成为全家的关注焦点?”这样使学生既有了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又激发了兴趣。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文章字里行
间透露出来的深刻内涵,并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勇敢、沉着和机智。
(三)合作探究,重点分析(15分钟)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一家人是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让每个学生课堂上都有独立思维的空间,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每位学生都会为了问题有目的的学习。
(2)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动作,体会人物的心理,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最喜欢谁?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朗读感悟,画重点词句,讨论交流体会,采用教师适时点拨的学习方式,多渠道接受信息。让学生自己发现课文细微之处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从而更好的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智。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5分钟)
小结全文,说明本文只是法国人民对抗德国侵略的一个缩影。全班交流“你最佩服谁?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见解说出来,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续写蜡烛熄灭以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作业布置,我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五、板书设计
板书要概括性强,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 (点燃油灯 吹熄蜡烛) 沉着、机智 杰 克 (借口搬柴 端走蜡烛) 镇定、勇敢
杰奎琳 (拿灯上楼 蜡烛熄灭) 勇敢、机智
六、课堂评价
教学中课堂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半截蜡烛》课堂评价要注意以下三点:
1、评价要到位
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更好地将文章的用意读出来,使学生在情感朗读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
2、评价要有“尺度”
新课程注重人文关怀,要求我们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学生,鼓励学生已成为评价的主基调,但过于廉价的评价却没有任何价值。指导学生朗读人物语言时,要抓住重点词句,读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
3、评价要有启发性
有效的阅读教学评价要有启发性,注重引导和点拨,例如:在朗读杰奎琳的话时应重点体会娇声一词,运用得恰到好处,面对敌人,小女儿杰奎琳这一娇嫩的声音打破了屋内可怕的寂静,她的话是那样动听,语气中透出一股可爱的童真,这种娇声娇气也正显示出她的机智与聪明。
七、资源开发
为了更好地解决重难点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首先要组织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工作:
1、自学生字新词并能正确、流利地读写。
2、搜集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知识。
3、搜集积累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的片段,简要概括人物的特点。
其次,是课上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德国法西斯的蛮横无理以及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勇敢。配乐朗读,让课文内容更有感染力,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剧中人的紧张与无畏,深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立足课内,发展于课外,注重课外资源的利用。利用“拓展”环节,推荐学生阅读此类反法西斯的文章,如:《一罐水》、《天职》等。指导学生表演好课本剧,做好续写。
课后延伸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开阔营造语文学习的天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即语文,明白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以上就是我对《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的理解与课堂设计,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半截蜡烛说课稿 1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2课。这是一篇剧本,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激烈的战斗,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2、教学目标:
目标句有激励,导向功能,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读读记记“解释、负责、无奈、粉嘟嘟、小心翼翼、完好无损、不惜代价、例行检查、若无其事、了如指掌”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些教学目标是在课堂中综合渗透完成的。]
3.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5、教学准备: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法国人的残酷迫害。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2、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从读到思的学习方法。在读中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心理,进一步思考理解,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细细揣摩,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
1、激趣直接板书课题——《半截蜡烛》,学生质疑,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会想:为什么会是半截蜡烛?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用呢?
2、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自读。简炼地概括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或含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人沉着地和德国军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护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十分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及应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因此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这节课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之一。
3、介绍剧本这种新题材的语言特点。
(1)课文的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这是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4、简单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从小了解善恶,了解历史。适当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紧扣中心,重点体味。
1、剧本前半部分是故事的起因,主要通过“绝妙”、“绝密”这两个词围绕课文内容造句:伯诺德夫人想了个绝妙的主意,把绝密情报封在半截蜡烛里。通过重点句的朗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不惜代价。[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感知思想内容。]
2、剧本后半部分是故事的高潮。教师先提出一个思考题提纲挈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让学生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相机板书:万分危急、一吹二端
“万分危急”,着急什么?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剧本后半部分是重点段落,要着重让学生反复朗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领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和勇敢。通过指名读,赛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感受。
板书:勇敢、机智、热爱祖国
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学会合作,提高课堂实效,交流升华]
五、回归,课外延伸。
续编故事: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如果被发现会出现什么情景?如果没有被发现又会出现什么情景?[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说话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作业:
将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
板书设计:
万分危急 不惜代价
半
三个德国军官 绝 截 绝 伯诺德夫人 杰克 杰奎琳
点燃 重新点燃 密 蜡 妙 夺回 吹熄 端走 端上楼
烛 机敏 勇敢 热爱祖国
学与问教案
半截蜡烛说课稿 15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半截蜡烛》。《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是围绕“正义必胜”这个主题而安排的。《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高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在本科的教学中,应当认真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夫人一家从容镇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单独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本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课文描写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体会人物的品质。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定会参差不齐,为了让全体学生能借助文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以及感受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思想。受到情感熏陶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依据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镇定、勇敢和机智。学习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半截蜡烛》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明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所以我才用了“学-议-练”的教学模式。所谓学就是自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议也就是质疑问难,并尽可能的自己解决问题;而练就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会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议议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对于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从小了解善恶,了解历史。适当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所以在上课伊始,我会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描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二):复习旧识,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半截蜡烛在本文中的作用,我会先让学生回想上节课所学对着半截蜡烛进行分析,领会这半截蜡烛的特别之处,以及了解课文为何会以半截蜡烛作为叙事主线。同时对课文也有了整体把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自由读3-7自然段。因为阅读是自我探究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为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指导学生将“抓住文章中心线索”的学习与对课文的学习多次紧密的结合起来,自己观察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让他们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半截蜡烛会成为全家的关注焦点?”这样使学生既有了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又激发了兴趣。第三、四、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深刻内涵,并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勇敢、沉着和机智。首先引导学生感受当时其概况的紧急和气氛的紧张。
(四)合作探究。重点分析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一家人是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这一设计的意图是满足学生急于知道故事结局的好奇心,让每个学生课堂上都有独立思维的空间,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每位学生都会为了问题有目的的学习。
(2)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动作,体会人物的心理,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最喜欢谁?这主要是本着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朗读感悟,画重点词句,讨论交流体会,教师适时点拨的学习方式,多渠道接受信息。此外,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个性化的,同时又由于个体对事物的欣赏和理解不同,所以容易引发不同见解的碰撞与融合,我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最佩服的人是谁?为什么会佩服他?就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课文细微之处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从而跟你更好的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智。
(五)情感升华,自主交流
首先小结全文,说明本文只是法国人民对抗德国侵略的一个缩影。在对人物进行分析之后,学生的观点肯恩那个会有所改变,此时重提上一阶段的问题“你最佩服谁?”学生可能会有另外的回答以及更升入的深析。并且让他们当着全班同学面前将自己的想法、见解说出来,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对于作业布置,我让他们试着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的形式,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试着演一演。这主要是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六)板书:
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沉着、机智
杰克 镇定、勇敢
杰奎琳勇敢、机智
这一板书旨在体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拯救半截蜡烛中体现出的品质。
半截蜡烛优秀说课稿 16
半截蜡烛优秀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半截蜡烛》。《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是围绕“正义必胜”这个主题而安排的。《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高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在本科的教学中,应当认真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夫人一家从容镇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单独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本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课文描写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体会人物的品质。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定会参差不齐,为了让全体学生能借助文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以及感受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思想。受到情感熏陶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依据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镇定、勇敢和机智。学习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半截蜡烛》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明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所以我才用了“学-议-练”的教学模式。所谓学就是自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议也就是质疑问难,并尽可能的自己解决问题;而练就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会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议议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对于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从小了解善恶,了解历史。适当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所以在上课伊始,我会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描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二):复习旧识,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半截蜡烛在本文中的作用,我会先让学生回想上节课所学对着半截蜡烛进行分析,领会这半截蜡烛的特别之处,以及了解课文为何会以半截蜡烛作为叙事主线。同时对课文也有了整体把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自由读3-7自然段。因为阅读是自我探究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为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指导学生将“抓住文章中心线索”的学习与对课文的`学习多次紧密的结合起来,自己观察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让他们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半截蜡烛会成为全家的关注焦点?”这样使学生既有了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又激发了兴趣。第三、四、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深刻内涵,并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勇敢、沉着和机智。首先引导学生感受当时其概况的紧急和气氛的紧张。
(四)合作探究。重点分析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一家人是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这一设计的意图是满足学生急于知道故事结局的好奇心,让每个学生课堂上都有独立思维的空间,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每位学生都会为了问题有目的的学习。
(2)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动作,体会人物的心理,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最喜欢谁?这主要是本着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朗读感悟,画重点词句,讨论交流体会,教师适时点拨的学习方式,多渠道接受信息。此外,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个性化的,同时又由于个体对事物的欣赏和理解不同,所以容易引发不同见解的碰撞与融合,我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最佩服的人是谁?为什么会佩服他?就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课文细微之处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从而跟你更好的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智。
(五)情感升华,自主交流
首先小结全文,说明本文只是法国人民对抗德国侵略的一个缩影。在对人物进行分析之后,学生的观点肯恩那个会有所改变,此时重提上一阶段的问题“你最佩服谁?”学生可能会有另外的回答以及更升入的深析。并且让他们当着全班同学面前将自己的想法、见解说出来,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对于作业布置,我让他们试着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的形式,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试着演一演。这主要是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六)板书:
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沉着、机智
杰克 镇定、勇敢
杰奎琳勇敢、机智
这一板书旨在体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拯救半截蜡烛中体现出的品质。
《半截蜡烛》说课稿 17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是围绕"正义必胜"这个主题而安排的。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高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在本课的教学中,应当认真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夫人一家从容镇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单独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本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课文描写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体会人物的品质。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定会参差不齐,为了让全体学生能借助文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以及感受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思想,受到情感熏陶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依据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镇定、勇敢和机智。学习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如何指导学生高效阅读"使我们本学期要研究的课题。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所以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交流探究、总结提升、拓展阅读"的教学模式。希望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阅读能力。
对于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从小了解善恶,了解历史。适当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所以在上课伊始,我会让学生交流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二)抓住主线,整体感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领会这半截蜡烛的特别之处,同时对课文也有了整体把握。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的问题。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能够把握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从而了解学情。
(三)合作探究,重点分析
(1)以小组为单位,全班自由补充,说一说这一家人是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这一设计的意图是让每个学生课堂上都有独立思维的空间,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每位学生都会为了问题有目的的'学习。
(2)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品质,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最喜欢谁?这主要是本着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在预习时试着批注,画重点词句,讨论交流体会,教师适时点拨的学习方式,多渠道接受信息。此外,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个性化的,同时又由于个体对事物的欣赏和理解不同,所以容易引发不同见解的碰撞与融合。
我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最佩服的人是谁?为什么会佩服他?就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课文细微之处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从而跟你更好的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智。
(3)体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让学生找找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通过增减词语,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气氛的作用。
(四)情感升华,自主交流
首先小结全文,说明本文只是法国人民对抗德国侵略的一个缩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涌现了许多平凡而伟大的人物。让他们抒发对这些人的敬仰之情。
(五)拓展阅读
《一路花香》上的《勇气》讲的就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赞扬了谁的勇气?你对他们有什么看法?
(六)作业布置,
我让他们试着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的形式,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试着演一演。这主要是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七)板书:
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 沉着、机智
杰 克 镇定、勇敢
杰 奎 琳 勇敢、机智
这一板书旨在体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拯救半截蜡烛中体现出的品质。
半截蜡烛说课稿 18
<>
1、教材简析:
《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十二册自读课文第三篇课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可分为四段。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2、教学目标:
目标具有激励,导向功能,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厄运”、“摇曳”、“镇定”等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些教学目标是在课堂中综合渗透完成的。]
3、教学重点、难点:
从不脱离教材本身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围绕课后练习题,确定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课时安排:
计划一课时完成
5、教学准备:
小黑板
<>
1、教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2、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从读到思的学习方法。在读中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心理,进一步思考理解,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细细揣摩,突破难点。
<>
(一)揭示课题
简单介绍二次大战: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从小了解善恶,了解历史。适当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自学课文,及时反馈。
[这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十分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及应用。]
自读课文
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扫除字词障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中间采用学生自评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简练和准确。
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活动的主要情节,围绕中心来归纳段落大意。
<>
教师先提出一个思考题提纲挈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让学生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感知思想内容。]
教师相机板书: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领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和勇敢。例如:从哪看出伯诺德夫人的机智沉着?学生通过浏览、默读找出“许多、始终放心不下、绝妙”等词语读出人物当时紧张却不慌乱的心理。
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与敌人的周旋以学生的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还是通过学生找出表现任务机智和勇敢的关键词来体会心理活动。圈画出动作、神情、语言的有关语句。通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感受。
板书:镇定、勇敢、机智
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长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学会合作,提高课堂实效,交流升华]
<>
1、小节全文: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说话练习:老师手里的勋章要奖给谁?
2、改编故事:
作业:
将改编的故事写下来。
《半截蜡烛》说课稿 19
一、说教材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中的课文是围绕着“正义必胜”这一主题而安排的。除了此文,还有《卢沟桥烽火》和《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这两篇课文。《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在本课的教学中应当认真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定的动作、神情、语言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单独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本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课文描写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体会人物的品质。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定会参差不齐,为了让全体学生能借助文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以及感受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思想。受到情感熏陶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依据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镇定、勇敢和机智。
3、学习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理念
教师应当想法设法创设相应的情境,紧抓文本语言不放松,引导学生通过概括、揣摩、想象、诵读等方式潜心会文,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和严峻,更要感受他们一家三口的勇敢、智慧和强烈的爱国心。如何紧抓语言文字?于永正说:“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课文的语言重点和情感重点设计教学过程……”在这里,我想更进一步地实现自身的意图,那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教师要仔细斟酌、反复钻研,找到语言重点和情感重点的交融点,把最能体现当时形势严峻,人物的内心品质的词句提炼出来,也要大刀阔斧、删繁就简地把虽然也很精妙,但与中心无关或关联不大的词句撇开。具体展开就是把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环境的描写(蜡烛)的词句精选出来,穿插在有序的故事情节中,引导学生再三咀嚼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从而深入领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启迪智慧的基础上陶冶情操,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凸显出来,最终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朗读感悟,画重点词句,讨论交流体会,教师适时点拨的学习方式,多渠道接受信息。
2、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从读到思的学习方法。在读中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心理,进一步思考理解,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细细揣摩,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
老师补充: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从小了解善恶,了解历史。适当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交流释疑。
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采用小组学习交流的方式,扫除字词障碍,并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活动的主要情节,理清文章思路,归纳段落大意。中间采用学生自评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三)课堂检测
练习册中的基础达标1、2、3、4、题。
第二课时:
(一)预习展示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通过回忆思考回答问题,为继续学习新课文做好铺垫。)
(二)交流释疑
1、老师以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1、2段的学习
A半截蜡烛的特别之处体现在哪?
B伯诺德夫人想到藏情报的主意很绝妙,这又体现在哪?
然后先自己读读进行批注,小组交流。
2、学习3----7段
教师先提出一个思考题提纲挈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让学生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领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和勇敢。例如:从哪看出伯诺德夫人的机智沉着?学生通过浏览、默读找出“许多、始终放心不下、绝妙”等词语读出人物当时紧张却不慌乱的心理。
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与敌人的周旋以学生的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还是通过学生找出表现任务机智和勇敢的关键词来体会心理活动。圈画出动作、神情、语言的有关语句。通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感受。
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学会合作,提高课堂实效,升华感情]。
(三)拓展延伸
1、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法国总统戴高乐如果知道了这件事,要颁发荣誉奖章,那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之中谁将有幸荣膺此奖呢?
2、交流自己搜集的爱国小故事。
(四)课堂检测
1、用四字词语评价文中的人物。
2、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呈现课文的主体结构内容,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是全文的缩放。具体情况如下:
板书设计:
6.半截蜡烛
点燃重新点燃夺回
╲╱╲╱╲紧张
吹熄端走拿上楼
敬佩
急忙轻轻慢慢从容娇声镇定
更多说课文章,请访问说课网频道。
《半截蜡烛》说课稿 20
一、教材分析
《半截蜡烛》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课文,记叙了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故事。法国妇女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两个儿女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为了情报安全,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一次,前来搜查的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在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两个儿女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斗争。
课文分成两部分:第1、2节简要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写伯诺德夫人把情报巧妙地藏在半截蜡烛中,为故事的具体展开埋下伏笔,作了铺垫。第3-7节写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两个儿女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和德国军官机智斗争,分成三个层次,第3节写伯诺德夫人取出油灯,吹熄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第4、5节写德军重新点燃蜡烛,杰克想借搬柴生火来取走蜡烛,却没有成功。第6、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以上楼睡觉为由取走了蜡烛,终于保住了秘密情报。
全文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因为课文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已经达到了入微的境界,特别是成功地运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虽然花费笔墨不多,但简约而不简单,循一点,足可以窥见全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课文中有许多字词都是以往学生接触过的,极少数新词可以由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来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这个自学能力,少数难以理解的词语可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品读课文来加以理解。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概括、表达、理解、感悟的能力,通过预习,能够全面了解文章内容,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已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人物精神等。但大多数学生在第二学期要重点训练语言概括能力,进一步提高感悟文本的能力。
在想象与说话练习中,需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根据文本材料、结合实际生活,展开合理的想象。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在于文本本身,或是过于简单,在说话质量上要把关。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要有更高要求。这样,才会有助于学生从说到写,写出高质量的段落以至于文章。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在阅读中复习巩固已学过的字词,读准字音,积累词语。
五年级的教学虽然不以字词教学为重点,但基础教学还是需要夯实,教师需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学做针对性地指导。在学生独立自学的'基础上把重心应在在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的理解上,为文本理解、感悟扫除学习障碍。特别是本课中的人名的读音:伯诺德夫人、杰奎琳。另外,本课中的“厄运、从容、摇曳”的字音、字形都要引导学生掌握。
目标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的概括能力是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准确、精炼地把握住和表述出给定材料所含的主要信息,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之一。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教师在每堂课上进行扎实训练培养。因为大部分学生的概括会出现过于简单或过于烦琐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予指导。
目标三:品味文中的词句,知道“轻轻”“从容”“镇定”等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文章主要表现的是母子三人面对危机时的机智勇敢。半截蜡烛里藏有绝密情报,面对危机,母子三人机智、冷静、不动声色:伯诺德夫人“轻轻地把蜡烛吹熄”,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默默地坐着”,小女儿杰奎琳“娇声”说她想“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并“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上楼去。母子三人用自己的机智勇敢化险为夷,度过了危机。只有指导学生品读文中的词句,让学生体会重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才能更好地感悟文本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得细致入微。
目标四:学习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教学中,应当想法设法创设相应的情境,紧抓文本语言不放松,引导学生通过概括、想象、诵读等方式潜心会文,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和严峻,更要感受他们一家三口的勇敢、智慧和强烈的爱国心。从而深入领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启迪智慧的基础上陶冶情操,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凸显出来,最终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了解战争,抓住课题半截蜡烛,明确保护蜡烛的重要性
对于战争的残酷血腥,五年级的学生在第一学期的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已经有所了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伤亡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武装战争,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进行必要的了解。这样的了解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了解的基础上,学生知道了德国 纳粹的凶残,在当时的形势下,情报站必须保密,所以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安危就扣人心弦了,学生一上来就也就自然而然明确了保护蜡烛的重要性,对文中母子三人竟能在这样的形势下机智勇敢地利用半截蜡烛来传递情报产生敬佩,同时,对文中母子三人所处的险境也会深有体会,为最后感受母子三人机敏,勇敢奠定基础。
(二)品读词句,抓住人物形象描写,感悟母子三人机智勇敢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最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本文语言精炼,情节紧张,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学习时,引导学生用心品读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去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然后通过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评价,促使学生进一步在读中潜心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思想产生共鸣。例如在引导学生品读伯诺德夫人的表现时,一连用了‘“为什么要“急忙”?’‘“瞧”可以省略吗?为什么?’‘为什么要“轻轻地吹熄”?你读懂了什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行动、说话时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谁来试着读一读?’这一系列问题来一步步引导学生品读词句,感悟出人物的机智勇敢。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说写写,深入体会人物高尚品质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感悟文本,因此,利用“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好景不长,中尉又点燃了蜡烛。怎么办呢?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家想象一下,母子三人的心情怎么样?”这个问题来请学生说一说,体会当时紧张的气氛是非常有效的。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脑中也似乎在想着怎样才能“骗”过德军,不露声色地保护这半截蜡烛。学完第五节后,可以用教师的过渡来渲染气氛:“又一个计策失败了,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因为只要——(引读)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现在,时间——(引读)一分一秒地过去,本来就只有——(引读)半截蜡烛越烧越短了。在这紧张的状态下,伯诺德夫人似乎感到——(引读)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对母子三人能够不怕危险,一次又一次地想办法保护半截蜡烛,并最终成功怎能不产生由衷的佩服呢?那么是什么激励着处于弱势的母子三人这样的言行举止呢?最后用“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这是一次扣人心弦的战斗,是什么使这一家人面对凶恶的敌人毫不畏惧,最终获得了胜利?”放在教学的最后,请学生交流并揭示主题“热爱祖国”,本文的主旨就得到了突破。在总结课文后,请学生们再次说一说:面对这一家,你认为他们可以称为英雄吗?为什么?再请学生写一写:“面对自己所佩服的人,写下想对他们说的话。”通过一系列的说写训练,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形象有了更深的体会。
《半截蜡烛》说课稿 21
《半截蜡烛》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半截蜡烛》。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注重情感体验。《半截蜡烛》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宝贵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正义必胜”。《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本课教学,应当认真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夫人一家从容镇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单独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本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课文描写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体会人物的品质。为了让学生能借助文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以及感受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思想。受到情感熏陶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依据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镇定、勇敢和机智。学习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模式
“教为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所以我采用“学-议-练”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小组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探究,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展示环节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四、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5分钟)
上课伊始,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描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让学生分析半截蜡烛,领会这半截蜡烛的特别之处,了解课文为何会以半截蜡烛作为叙事主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5分钟)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朗读3-7自然段。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线索”,让他们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半截蜡烛会成为全家的关注焦点?”这样使学生既有了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又激发了兴趣。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深刻内涵,并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勇敢、沉着和机智。
(三)合作探究,重点分析(15分钟)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一家人是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让每个学生课堂上都有独立思维的空间,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每位学生都会为了问题有目的的学习。
(2)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动作,体会人物的心理,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最喜欢谁?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朗读感悟,画重点词句,讨论交流体会,采用教师适时点拨的学习方式,多渠道接受信息。让学生自己发现课文细微之处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从而更好的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智。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5分钟)
小结全文,说明本文只是法国人民对抗德国侵略的一个缩影。全班交流“你最佩服谁?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见解说出来,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续写蜡烛熄灭以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作业布置,我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五、板书设计
板书要概括性强,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 (点燃油灯 吹熄蜡烛) 沉着、机智 杰 克 (借口搬柴 端走蜡烛) 镇定、勇敢 杰奎琳 (拿灯上楼 蜡烛熄灭) 勇敢、机智
六、课堂评价
教学中课堂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半截蜡烛》课堂评价要注意以下三点:
1、评价要到位
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更好地将文章的用意读出来,使学生在情感朗读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
2、评价要有“尺度”
新课程注重人文关怀,要求我们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学生,鼓励学生已成为评价的主基调,但过于廉价的评价却没有任何价值。指导学生朗读人物语言时,要抓住重点词句,读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
3、评价要有启发性
有效的阅读教学评价要有启发性,注重引导和点拨,例如:在朗读杰奎琳的话时应重点体会娇声一词,运用得恰到好处,面对敌人,小女儿杰奎琳这一娇嫩的声音打破了屋内可怕的寂静,她的话是那样动听,语气中透出一股可爱的童真,这种娇声娇气也正显示出她的机智与聪明。
以上就是我对《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的理解与课堂设计,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什么叫说课稿 22
说课稿,是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二者融为一体的教与学方案,使用教学案教学,可以促进课堂上师生的良好互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半截蜡烛说课稿 23
《半截蜡烛》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您好!我是9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半截蜡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我来分析一下教材,《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军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我们都知道,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在理解和感悟文中情感和作者某些精妙的写作手法还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指导。
基于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例如:熄灭,楼梯等。
3、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么样与德军周旋的。
4、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根据课程目标,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文中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难点是: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为了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朗读感悟、以读代讲等教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等学法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我将重点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重难点,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上课之初,我将为学生绘制半截蜡烛的图画,并这样交流:
教学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识字练字,初读感知。课前,学生已通过查字典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因此,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指导学生注意:“芯”是前鼻音,“厨”是翘舌音。正音后,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每接语文课要有不少于十分钟的练字指导,因此,我将以“伯诺德”的“诺”为例,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做到行款整齐,力求美观。 接下来,我范写诺,先请学生认真读帖,“诺”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又宽,言字旁,点圆润,横向上斜,折笔处与点的末端在一条线上,出勾有力;右边的部分,草字头的横短上斜,右字的横长,撇舒展,口为花盆口。“诺”这个字,横画比较典型,因此,我将着重指导学生写好这个笔画,书写时,起笔稍顿,向右运笔至末端顿,我将绘制这样的双勾图,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横画的运笔情况。范写过后,我请学生用钢笔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这个“诺”字,同时提醒学生保证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并鼓励学生课下写好本课其他生字,试着用毛笔练习书写,体会汉字的优美。 练字过后,我请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思考交流本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我则适时为学生介绍本课的时代背景,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教学顺势进入第三环节。
精读提升,以读悟情。经过初读,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通过读文,学生了解到这半截蜡烛并不普通,它藏着绝密情报,意义重大。接下来,我与学生交流这样一个问题,围绕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几次与敌人斗智斗勇?结果如何?学生通过读文发现,文中伯诺德夫人一家共有三次与德军斗智斗勇的经历,我则重点引导学生朗读文中3至7自然段,找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的相关词句,分层次品读感悟在危急关头,伯诺德一家人表现出的不一样的机智。学生可能会抓住伯诺德夫人“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轻轻把蜡烛吹熄”“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等语句,我则引导学生感悟伯诺德夫人一连串自然的动作和看似轻松礼貌的语言,却蕴含着她应对德军的机智与镇定,但危机并未过去,我则指导学生从“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中体会当时气氛的紧张以及时间的紧迫。此时,我则顺势引导学生通过“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伸手端起烛台”等语句体会杰克的从容与冷静。接下来,我请学生闭上眼睛,并播放紧张的音乐,为学生范读:“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饿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让学生从中感受当时那令人窒息的紧张氛围,想象伯诺德夫人一家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继而引导学生朗读时,读出紧张又无奈的感觉。两次拯救情报计划失败,此时,我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说道”“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等语句,体会小女儿杰奎琳的机智和勇敢。至此,一位机智镇定的母亲,从容冷静的儿子,聪明勇敢的女儿形象已跃然学生眼前。最后我请学生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仔细研读品味文中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的句子,感悟他们可贵的精神品质,以及他们为把侵略者感触祖国,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的爱国主义精神,继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难点得意突破,教学顺势进入第四环节。
读写结合,拓展延伸。在这一环节中,我将与学生交流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通过读文,你们最佩服文中那个人呢?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将交流的感受,课下写一段文字。
为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设计了分层次作业:
1、朗读课文,回家给爸妈复述这个故事。
2、课后练习2两个句子中的“似乎”能否去掉,联系上下文,写一写。
3、根据课文内容改写成课本剧。
接下来,请评委老师看一看我的板书设计,在教学中,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直观系统地向学生展现了本课的知识结构。
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站在课程标准的基石上,从语文的本体特征出发,逐步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评委老师。
半截蜡烛说课稿 24
十几年的教学工作,“常规”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脑子里,已经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为资格的一个象征。这显然与教学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将被时代out了。
<>
语文教育应该是最灵活多样的,最没有套路的,也最忌讳套路的。只是鉴于学生年龄小,字词的教学任务重,因此,一到五年级,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来做的,就是我们常规的做法: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教学方法,即由字词入手,到结构篇章的理解和把握。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学生们都明白我们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厌倦了。
当接到要求讲同课异构的任务时,尤其是针对这篇《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要求讲的第二课时的时侯。我感觉应该来点新的
<>
首先想到以课本剧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反复思考后感觉不妥:这篇课文是一个严肃的主题,在没有排练的情况下仓促上场,在教室那种特有的氛围下,如果被学生们演绎成喜剧,岂不是弄扭了?
第二个思路是:讲故事的方式行不行?显然也是不合适的。情节相对简单,无法满足一堂课的容量。
在第二个思路的启发下,决定来个反套路。即由面到线,再到点,即以线为主,顺带解决字词。这样就解决了纯粹讲故事的单调和干瘪。
<>
课文的线索是比较好梳理的。如果仅仅用现成的线索挂带必要的字词,看上去像一串串的珠链,也说得过去。但是,这样能给学生带去什么呢?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虽有所变化,到底还是一节平淡的课。深度,应该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于是在情感价值观上做文章,设计了三个小亮点:
一是提出四个危急情境,即“a.母亲化解危机,b.危机再一次来临,c.情况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机”来强化课堂氛围。
二是剥离出敌对危急状态下一般人可能面临的三种选择,即“屈服,反抗,周旋”来丰富和拓展课文的容量。同时教育学生:不管我们遭遇什么样的险境,首先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在尽可能保全生命的情况下,借助环境,寻找转机,不要做无畏的牺牲。
三是直击人性的弱点,即敌人看到“这位可爱的小姑娘”,激发了对自己女儿的思念和疼爱,人性中最软弱的那一点成为了敌人麻痹大意,我们取得成功的最佳契机。以此来渗透一些人文理念,同时也提升了课文的厚重。
<>
通过40分钟的教学实践,还是感觉到不小的差距:
1.创新的课堂实践太少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适应了这种变化,整堂课学习兴趣都很高,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大多数孩子好像显得更安静了,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也在思考。
2.今天的课堂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该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为一个媒体或工具,以此为依托,挖掘下去,生发开去;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愿或不敢越雷池一步。
3.备课时,备学生很重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围绕他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彻底改变牵着学生走这一现状。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课堂才是活的课堂,教学才有了灵动的气息。
半截蜡烛说课稿 25
<>
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围绕“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怎样做的”这个问题来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这半截蜡烛中品味伯诺德夫人一家的聪明、机智及面对敌人时的镇定自若,领悟这半截蜡烛牵动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到这一家三口的安危,同时感悟半截蜡烛的随时可能引爆的危险,紧紧地绷紧了学生探究的心弦,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动、紧张的氛围中,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课文的情所吸引。
<>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我让他们用表演的形式展示一家三口在危急时刻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精神。这个剧本的表演是建立在学生喜欢的基础之上,表演前,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然后仔细研读文本,通过反复品读文中刻画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揣摩角色特点,最后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表演出来。观看表演的同学则要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对台上同学的表演作出有理有据的评价,最后大家再一致评出本次表演的最佳小演员。学生通过亲自体验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加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
整节课的思路虽然很清晰,也自然顺畅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太到位。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寓言、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
蜡烛说课稿 26
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蜡烛的变化》。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在变化”的第一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的范畴,主要通过围绕蜡烛的系列研究,发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
一、说教材
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中又有规律可循。教材选取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分三部分安排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实验探究,通过加热蜡块实验、蜡烛火焰熏烤白瓷片实验和火焰烘烤涂与不涂石灰水烧杯壁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第二部分是交流讨论,辨析判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第三部分拓展探究,在六个实验中,选择几个来做一做,通过动手做,来判断是属于哪类变化。由此看出教材是按照“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编排思路。
本课由实验得出结论时所采用的逻辑推理方法是归纳法,从蜡块熔化由固体变成液体,蜡块燃烧产生水气、黑灰、内壁“浑浊”等一系列现象中,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产生和不产生新物质两类,这是一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然而,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知不觉地犯这样的错误,就是从一次观察中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本课仅仅用跟蜡烛有关的4个实验,从蜡烛这一种物质的变化就得出关于所有物质变化规律的普遍性结论,恰恰犯了这样的逻辑错误,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我将对教材进行如下调整和处理,一是加大第一部分实验探究的分量,除了关于蜡烛的系列变化实验外,把第三部分的一些实验适当移前,如碾碎蛋壳,在碱中倒入少量白醋,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等,同时找更多的关于物质变化的直观图片资料,如铁栏杆生锈、小树长高、河流拐道、水滴石穿等,在学生观察面不断拓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收集更多的信息和证据,从而为得出关于物质变化的普遍性规律的结论。二是加强课堂的拓展外延性,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更多的物质世界的变化,并能说说变化的其他特征,如变化速度上的`快、慢等,使学生对变化有一种更全面的认识。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处理,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碾碎蛋壳、白醋反应、水滴石穿等现象中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既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概括。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学习用归纳的方法对复杂现象进行整理和概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成熟、逻辑思维正在发展的阶段,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大量证据,归纳物质变化的类型,得出结论,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集体研讨”教学法进行教学。
科学课堂的探究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浓缩。对于物质变化的认识,人类同样也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本课就是把通过漫长的研究获得的认识浓缩在一节课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以动手做的研究资源、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是基础,其中包括各种有结构的材料,如蜡烛、酒精灯、蛋壳,碱、白醋、澄清的石灰水等,各种直观图片资料,如铁栏杆生锈、小树长高、河流拐道、铁杵磨成针等。因为本课涉及到的实验,都比较简单,对于实验的操作方法除了提醒安全外,我将弱化处理,让学生自主实验。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从收集的广泛的现象中归纳、得出物质变化的规律。为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我采用“分类”和“集体研讨”的教学策略。在学生获得大量的关于物质变化现象的认识后,请学生把所有看到的物质变化现象分成两大类,并在大家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物质变化分为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这个规律的认识,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而是学生经历“收集证据——概括分类——得出结论”这样的探究和思考过程自行获得。
三、说学法
根据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看出,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实验法、观察法、互动讨论法。特别要说的是,在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分类归纳的时候,将采用唯恩图法进行分类,用直观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概括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准备,如前面提到的蜡烛、酒精灯、蛋壳,碱、白醋、澄清的石灰水等。本课堂教学力图体现基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下,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体户”式的单向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根据以上各教学要素的分析,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流程:
1、故事导入,引生入境。由“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请学生讲述李白小时候的故事,引出“变化”这一话题,再请学生举出一些物质变化的例子,然后通过教师的叙述:“大千世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云卷云舒、草木生长、生米熟饭、平地高楼……可是,这些变化背后隐藏着什么科学奥秘?今天,我们就以蜡烛为例,来研究周围世界的变化”进入实质性的探究学习阶段。就是2、学习探究,建构新知。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关于蜡烛燃烧的实验不需要教师一步一步的带领,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图例和提示去做,重要的是把观察到的事实收集并在“实验观察记录表”上记录下来。实验活动结束后,再用多媒体播放音乐短片,种子发芽、铁杆生锈、小树长高、馒头发霉、冰块化水等,然后请学生比较“蜡炬成灰”和“加热蜡烛”两种变化的不同,在比较的基础上,请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用维恩图的形式给这些变化来分类,最后归纳出物质变化的类型: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这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可能对燃烧时蜡烛油的流淌有关心,但对蜡烛为什么越烧越短可能没有深入去研究。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物质变化中的原因,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发现知识,在知识的建构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3、应用原理,判断解释。如果说,前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经历了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那么,接下来,对于普遍原理的应用,就是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过程,在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概念才不断地明了和清晰。我用幻灯片形式向学生呈示和简单介绍一些物质的变化过程,请学生说说它们是属于哪一种变化。如苹果生锈、生鸡蛋变熟、铁水变钢锭等。同时,也请学生列举几种自己观察到的变化,互相说说是属于哪一种变化。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认识。4、实践拓展,引发新思考。呈示“滴水石穿”图片,引发学生更多的关于物质变化的思考。我认为“一节课下来,教师不一定给学生一个肯定的、标签式的结论”,不应该是一个圆满的句号,应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应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思考,是否能在实践中能很好地是实现,这还是个疑问,这中间肯定也还有很多问题存在,希望各位专家老师毫无保留地给予批评指正。
五、板书设计
变化
《半截蜡烛》说课稿 27
教学目标:
1、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危急时紧张可怕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导入
1、 幻灯出示一组关于二战场面的图片。 说一说,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简介二战。(幻灯出示) 今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二战时的法国,聚焦在法国一户普通的家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半截蜡烛》(板书课题)
二、 导读达标
1、 集体读课题,思考: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这绝妙的方法就万无一失吗?它有什么隐患?
2、 生交流。(幻灯出示: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3、 指导朗读。
⑴、 蜡烛一但燃烧到金属管处,秘密情报将会暴露,这是多么可怕地事情啊!谁愿意读出这可怕的后果。(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可怕地后果。)
⑵、 师引读:
这是伯诺德夫人藏蜡烛时对孩子们说的话(生读:万一---------结束。)
这是伯诺德夫人看着蜡烛一点一点的燃烧,内心万分着急时的想法(生读:万一---------结束。)
这关系着情报站的存亡,关系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着一家活生生的三条人命,甚至关系着整个法国的安危(生读:万一---------结束。)
⑶ 所以这半截蜡烛是万万不能点燃的。但事实上,这半截蜡烛却被点燃了两次,每点燃一次,就说明火焰离情报更近一步,每点燃一次,也就意味着危险更进一步。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惊心动魄的战斗,便围绕着这半截蜡烛打响了。
三、 精读感悟
1、 (幻灯出示)⑴:默读3----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划出有关的语句(注意动作、语言、神态等),认真读一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⑵、小组交流读书收获。
2、 学生自读自悟并小组内交流。
3、 集体交流,师适时点拨。
重点围绕以下内容点拨:
⑴、 从伯诺德夫人“急忙”取,“轻轻”吹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 想一想,应该怎样读伯诺德夫人的语言(幻灯出示)“瞧,先生们,这盏灯更亮些。”指导学生朗读并说明理由。
⑶、 伯诺德夫人用一盏油灯暂时化解了危急,说一说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⑷、 杰克为什么要搬柴生火?他没有端走蜡烛,为什么还从容的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杰克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 有感情的朗读4—6自然段,体会伯诺德夫人和杰克在危急时刻的机智勇敢和沉着镇定。
5、 朗读感悟紧张的气氛。
⑴师配乐朗读(配以分针走动的声音):蜡烛在继续燃烧,(幻灯出示)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⑵师引读,感悟情况的危急及紧张的气氛。
此时是多么可怕啊,------------------。(烛焰摇曳,------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伯诺德夫人的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整个空气都凝固了,伯诺德夫人的呼吸都紧张了,-------------。(她似乎------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6、 是呀,不仅仅是蜡烛越烧越短,更重要的是情报站越来越危险,她们一家人随时都可能被凶残的德军杀掉。这样危急的情景,你想用那些成语来形容?
7、 是呀,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小女儿杰奎琳请求德国军人,让她带着蜡烛上楼睡觉。她成功了。我们悬着的心也放下了,(幻灯出示)为什么杰奎琳会成功?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
⑴、学生读---品---议。
⑵、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⑶、说一说杰奎琳是怎样的一个小女孩?
⑷、朗读体会杰奎琳的聪明机智以及从容镇定。
8、 课堂小练笔:(幻灯出示)
当杰奎琳端着蜡烛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此刻,屋子里的人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任选一人物,写出他或她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
四、 总结升华。
1、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学生看着板书叙述)
2、 她们一家人在危难之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镇定来源于什么?
3、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们一家人正是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才与德军斗智斗勇,巧妙周旋,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她们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4、 你会把你积累的哪些爱国名言送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你会把那句爱国名言送给自己?
5、 欣赏歌曲《Tell me why 》
五、 拓展练习
出示短文《一罐水》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
2、 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法军上尉倒了一杯水要西班牙妇女喝时,妇女是怎么做的?她可能会想什么?
3、 法军上尉倒了一杯水要小女孩喝时,母亲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她举动与要自己喝水时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4、 这是一对怎样的母子?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六、 作业
1、 续写半截蜡烛,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