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枫给大伙儿分享的15篇鲁迅《祝福》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祝福》教案 篇一
方案一
教学目的
1.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其典型性。
2.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学习的重点。
正确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
小说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打动人,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理解。但切忌过早地对人物形象加以定论,以免束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
教学思路说明
一、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祝福》。教师可提示学生用顺叙的方法编排三幕剧:第一幕:初到鲁镇;第二幕:再到鲁镇;第三幕:悲惨结局。中间部分的衔接可用解说词来处理。
(说明: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会对此有极浓厚的兴趣,教师宜引导学生自读、自学、自研课文。)
二、部分学生表演自编的课本剧,全体学生对课本剧情进行评价。但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表演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的理解把握上。教师要对学生把握不准、理解不透之处加以分析。学生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可强求统一。
(说明: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做到畅所欲言,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容易,学生应该能够掌握。)
三、集中讨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
(说明: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其特定的成长的历程,对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理解是肤浅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曾遇到有的学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这种看法在中学生中有较大的代表性。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位年轻妇女悲剧的偶然性和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为此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局会怎样?
2.如果她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会如何?
3.如果没有一个严厉的婆婆,祥林嫂是否会避免悲惨的命运?
4.如果第二个丈夫没有死在伤寒上,儿子也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是否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5.假如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不给她讲“大道理”,她是否就会避免被饿死、穷死、冻死的命运?四、布置作业 。
课后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祥林嫂这一形象的认识。
(说明:这样,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的心得、模糊的认识和零碎的看法加以整理、归纳,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韩其文)
方案二
教学目的
1.从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影响的角度探讨小说的主题。
2.从小说语言对表现人物、渲染环境的作用的角度探讨作品是如何反映、深化小说主题的。教学重难点
1.周围人物对祥林嫂命运的影响。
2.小说悲喜交加的氛围和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方法
1.以传统的边引导分析边板 运用课件,要避免死板。
2.可结合课后练习给学生放映影片《祝福》。
教学思路说明
一、布置预习。
1.在课本上画出生僻字词。
2.根据课本上划分的五个板块,概括每一板块的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二、课堂教学步骤 。
(一)检查预习。
(二)探讨祥林嫂的死因(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1.弄清祥林嫂的遭遇,探讨她周围人物对她命运的影响。(可通过幻灯片来展现,见文后) (说明:从文后的幻灯片基本可以看出祥林嫂在一次次的争取生、争取平等的权利中一步步走向死亡,由此也就能比较容易地得出她死于她生存的社会环境的结论。)
2.探讨这种社会环境的成因,进而引出批判封建礼教的主题。
(说明:答案可参考《教师教学用书》及其他相关材料,但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教师不能过度拔高。)
(三)分析文章的语言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
(说明:首先分析对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其次分析鲁四老爷的三次皱眉,最后说明语言在刻画人物、渲染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
(四)分析小说是怎样运用语言渲染环境,进而深化主题的。
(说明:这个问题可结合课后练习二来进行分析。)
(五)回顾课堂。
(说明:回顾课堂,要紧扣教学重点来进行,并为布置作业 作准备。)
三、布置作业 。
1.有人认为,本文批判的矛头不应该指向封建礼教,而应该指向“人”,因为礼教说到底只是维护社会秩序、匡正人心的一种工具,而“人”才真正是“工具的主人”,可是该小说中的这些人都成了“工具的奴隶”,关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认识的?
(说明:布置这个作业 的目的是对课堂上分析的社会环境影响人物命运的深化,看法可见仁见智。)
2.完成课后练习三。
(说明:布置这个作业 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品味小说的语言,以便更深刻地领悟小说的主题。) (苗春宝)
方案三
教学目的
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以学生探究学 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人物和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学生自己思考讨论为主。
2.采用教师向全班提供共同研究的问题和各小组另外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结合的方法。
3.利用多媒体放映电影《祝福》。
4.教师向学生提供跟本文有关的资料和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相结合。
教学思路说明
一、课前准备。
1.放映电影《祝福》。
2.提供相关的资料:鲁迅的《灯下漫笔》《我之节烈观》,史承钧的《重新探讨〈祝福〉的主题》,钱理群的《〈祝福〉“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冯雪峰的《单四嫂子和祥林嫂》,陈涌的《鲁迅小说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等。
3.提供共同研究的问题。
(1)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给故事拟一个题目,然后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复述课文/。
(2)小说用什么方法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
(3)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
(4)祥林嫂反抗了什么?
4.各小组另外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我”与作者的关系,祥林嫂是怎样死的,祥林嫂为什么不离开鲁镇,“我”回鲁镇干什么,等等)。
5.要求:每个小组将每个问题讨论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打印或抄写出来。
二、课堂操作步骤。
1.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说明:放映电影《祝福》的精彩片段,并适时插入鲁迅对《祝福》的评论,导入 新课。
2.复述故事情节。
(说明:请一位同学用一句话概括影片的内容,即讲述了一个女人的悲惨故事。然后请一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按时间顺序讲述故事情节,讲述要突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设计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
3.正像作者所说,《祝福》是一个悲剧,作者采用什么样的手法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说明:请一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来分析回答,其他小组的同学可给予补充。这个问题的设计实际上是让学生研究小说的艺术特色,如倒叙的手法,“祝福”这个特定的时间的选择等。)
4.一个四十上下的女人,不仅没能享受到家庭的欢乐,反而在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是谁杀死了祥林嫂?(说明: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涉及到小说的主题。祥林嫂的死因是多方面的,既跟周围的人和事有关,也跟祥林嫂自己有关,而这一切又都源于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思想。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能都不会很全面,因此学生会产生争论,教师要允许他们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会逐步深刻。)
5.祥林嫂在人们祝福的鞭炮声中寂然地死去了,伴随她短暂一生的只有“不幸”,回顾她一生的经历,她是否进行过反抗?她反抗了什么?(说明:这一问题历来争议最大,可先让各小组畅所欲言,然后教师作总结,肯定祥林嫂有反抗,但她只是在反抗自己的命运,对导致一切不幸的根源——封建礼教——她却丝毫没有疑问,更不用说反抗了,因为封建礼教在她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她只是在争得一个“做稳了奴隶”的地位。)
6.让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讲述自选的题目及讨论分析的结果。
(说明:设计这一开放性的问题,旨在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从更多的层面来研习这篇小说。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三、布置作业 。
以“弥留之际的祥林嫂”为题写一篇作文。充分发挥想像,想像临死前的祥林嫂会想些什么。(说明:命题的意图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吴兆灵)
特级教师点评
鲁迅的小说《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教学案例繁富,但其教法多属传统的“讲解式”教学,内容上不外这样几种:形象分析式、主题归纳式、结构梳理式等。韩其文等三位教师的《祝福》教学方案,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大胆突破传统教法,凸显其创新性。无论教学目的设置、教学方法运用还是课堂操作步骤的设计,都不同程度地有别于传统的案例,是一组既具创新性又有可操作性的优秀教案。其共同点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三篇方案都在教学过程 中精心设计了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如方案一中的五个问题的设计新颖独到,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将学生引入对小说主题的讨论;方案二中,就祥林嫂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成因进行探究,大胆拓展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方案三中巧妙设计研究性问题,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不仅构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品德。二是注意了教学中情感氛围的创设。美学家王朝闻说过:“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动感。”教学情景引入课堂,让学生形塑之于外,情动之于中,有利于领悟课文精髓。三种“方案”都不同程度地设计了教学情景。如方案一的让学生课前自编自演课本剧;方案二、三中的电影播放、幻灯演示等。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情景创设引入教学中,是一种教学上的创新。语文是一门多彩的人文学科,充分利用课文丰富的情感信息资源,创设情感教学的氛围,是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艺术境界。三种“方案”不同程度地运用实景构建、角色介入的方法,让学生以情入境,应景生情,丰富了情感熏陶的艺术形式,易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境界。在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三种“方案”又各具特色,各有侧重。方案一侧重对人物命运的分析;教学方法上更具开放性,应该是以研究性、开放性为主的课型。方案二,侧重对小说主题的剖析;教学方法上,以传统的引导分析为主;但分析中体现师生互动,且板书颇具特色。方案三着眼于小说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重在讨论祥林嫂悲剧原因的形成进而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教学方法上,采用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讨论式,让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发生碰撞,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获得知识。
[1]
《祝福》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的:
通过本文的学习,思想上:了解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
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阅读上:学会如何欣赏中国现代小说(步骤、方法、技巧等)
教学方法:以启发、引导、置疑、点拨、讨论为主并辅之以适当的课堂和课外训练。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并用之理清本文的基本内容和脉络。
教学方法:精讲方法并通过置疑让学生自行弄懂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脉络。
教学步骤 :1、随堂调查对小说的兴趣和欣赏的方法。
2、精讲方法:五注意:四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作者写作的社会背景
小说发表的社会背景
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外貌、语言、行为、心理等)
三研究:(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找出)线索、结构(抓住场面)是怎样为塑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再留心:人物活动的舞台-----典型环境,并从中寻求环境与人物的因果联系或人对环境的反作用及其结果。
三认识:小说的认识、教育、美感三作用
3、导学:1,阅读课文,解读作品及人物
弄明:作品写于何时?(1924.2)
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
故乡鲁镇:闭塞落后 愚昧迷信
(讲理学的老监生:比先前并没有什麽大改变 大骂其新党 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本家和朋友:他们也都没有什麽大改变
年终大典祝福: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主要人物是谁?(祥林嫂)
她的身份是什麽?(寡妇、女佣、再嫁寡妇、女佣-----社会下层劳动妇女)
她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先后两次丧夫,独子惨遭狼吃,沦为乞丐惨死雪夜。)
死前景况:(四十上下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悲哀仿佛木刻,提着空破碗,拄着破竹竿-----纯乎是一个乞丐)
2. 写出:其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夫小十岁,初婚不幸。丧夫受虐,勇逃魔掌。
初做女佣,勤劳能干。被卖再嫁,出格反抗。
亡夫丧子,连遭不幸。再做女佣,备受歧视。
沦为乞丐,饱尝炎凉。惨死雪夜,仍被咒骂。)
3.分析:在她身上哪些方面的表现是劳动妇女的特质?(手脚都壮大、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然而反满足-----安分耐劳勤快能干)
(“变成奴隶“还万分喜欢”--------最后“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她身上哪些方面的表现是一般劳动妇女所不具备的特质?
(并不逆来顺受,敢于奋起反抗:逃出婆家,反虐待;出格地闹
反迫害;求捐门槛,反命运;询问魂灵的有无,怀疑神权统治。
屡遭不幸打击,仍然坚韧坚强:在丧夫丧子又被赶“真是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要寻求自食其力的活路
面对鲁镇人们“又冷又尖”的嘲笑“总是瞪者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
4.讨论:这样一个勤劳、坚韧又富有反抗精神的妇� )
点拨:两次丧夫和失去爱子均属不可避免的天灾;
婆婆的虐待迫使她逃出,过上“满足”的生活;
婆婆的强卖反使她“交了好运”有夫有儿;
两次在鲁家做女佣均没有受肉体的打骂虐待和工资的克扣
5.自行组成四人学习小组讨论:哪麽,真正造成她不幸的原因是什麽?是从什麽开始的?
课堂小结(略)
布置课后作业 :以“试析造成祥林嫂悲剧性命运的主客观原因”为题,写一篇500字的文学评论。
6:课后感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鲁迅本文揭示的“礼教吃人”的主题;明白一个人不能盲目的反抗命运
教学方法:师点拨,置疑,生讨论发言
教学步骤 :1:检查作业 (抽查)
2: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性命运的主客观原因。
先看祥林嫂反抗精神的表现:
逃出婆家却到讲理学歧视寡妇的老监生鲁四老爷家;
反抗被卖是为了遵从“从一而终”的礼教,却不知贺老六是个可以依托的好人;
想自食其力坚强地活下去却又来到被封建礼教统治着的鲁镇和鲁四老爷家
想摆脱被歧视的境遇却采用并不被人们认可的捐门槛的方式
所以说,主观上,祥林嫂虽有反抗精神,但受环境和时代的局限,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但她毕竟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下层并不自觉的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我们不能苛求她。
再来看她先后两次到鲁镇人们对她的态度有何变化?
第一次:鲁四老爷:皱了皱眉 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人们:都说她“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第二次:鲁四老爷:暗暗地告诫四婶:“这种人---败坏风俗的---不干不净”
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却冷冷的;笑影 又冷又尖
女人们带着“鄙薄的神气”
大家对她“烦厌和唾弃”
他们的笑容和声调“是在嘲笑她”
为什麽有这麽大的变化?谁的话揭破了谜底?
柳妈的话:“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
什麽大罪名?-----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
夫妻有别“别”在何处?
男人可以借七种借口遗弃妻子并可拥有三妻四妾
女人只能必须遵从“三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
且“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活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宋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他们注定妇女必须过那掩藏的生活,而使妇女的再醮(再嫁)成为犯罪行为。崇拜贞节-----这是理学家在妇女界中竭力鼓吹的---变成心理上的固定的理想,妇女因此须付社会道德上的责任,而男子则对此享着免杀的特权。妇女更须负责以保全名誉而提高品格。这一点,男人家也常热烈予以赞美,盖至此其主眼已从寻常家庭妇德转移于女性的英雄主义与节烈的牺牲精神。”
--------林语堂《吾国吾民。第五章。妇女生活》
“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合意的人。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节烈的女子,也就死在这里。-----社会公意不节烈的女人,既然是下品,他在这社会里,是容不住的。”
----------鲁迅《我之节烈观》
小结:全镇人都将学和礼教奉为金科玉律,她一个下层妇女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一妇两嫁怎不会被视为“败坏风俗的”败类受到歧视、鄙薄、嘲笑、厌弃呢?所以即使做了乞丐,人们也不给她施舍,并对她的死十分冷淡,甚至她生前“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卖命服务过的主家鲁四老爷还骂她“是一个谬种”。
这样说来,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和时代的悲剧。残害祥林嫂的也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封建礼教思想,是鲁镇上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们,是他们组成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礼教这把软刀子杀害了祥林嫂。大家都不是凶手,又都是凶手。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礼教思想的驱使,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封建礼教卫道士的角色。所以可以这样说,本文表现的是一出“礼教吃人”的悲剧。
鲁迅生前好友许寿裳先生说:《祝福》的主题“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其实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被礼教吃掉的又何止一个祥林嫂?看看古徽州和全国各地遗存的贞节牌坊,哪一座牌坊下不埋葬着一个被礼教吃掉的无辜妇女的冤魂?难怪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里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因此,鲁迅大声疾呼要掀翻这吃人的筵席,“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我之节烈观》)
三,再研讨
1, 本文既然是一出悲剧,还为何以《祝福》为题?
----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充满了“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色彩,祝福之时也正是封建思想对人们影响和制约最深的时候,也是人们对祥林嫂歧视和迫害最甚的时候。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
----“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祝福”展示了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的勤劳能干,“祝福”时使一向勤快能干的祥林嫂受到了鲁家的冷遇和歧视,即使她倾其所有,花费了“历年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也没有改变。这使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总是惴惴的,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最后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惨死雪夜。
----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
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
2, 本文的叙述顺序是什麽?(倒叙)
3, 这样安排有什麽好处?(先写她的惨死,就为全文定下的悲剧的基调,也制造出悬念,引人入胜。)
4, 首尾两段可否删掉?(不可。首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与祥林嫂命运有重要关系的一个人物鲁四老爷,没有鲁四老爷这样的人物和鲁镇这样的背景,就不会有祥林嫂这样的人生悲剧。
尾段:呼应全文,也烘托渲染了气氛,突出了主题。否则首尾不完整。
小结:(略)
布置作业 :1,作者运用了什麽方法又抓住什麽来描写祥林嫂的?
2,作者在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时写道:“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
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请你写出脱落的上联。(品德详明德性坚定----朱熹《四书集注》)
3.思考一下:此处这样的描写有无深意?
(与鲁四老爷其后的行为形成对比,生前“食物不论,力气不惜”为他卖命服务过的祥林嫂惨死雪夜,他不但不同情,还骂她“是一个谬种”,这哪里有‘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之样?由此对其进行反讽,表现了他为人的虚伪。)
四:布置作业 :将本课对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分析整理一下,写一篇人物评论。
五,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训练强化语文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习题训练
教学步骤 :一。1,检查作业 (抽查)
请一位同学填写上联。
2.有何用意?(略)
二。研讨:1。对祥林嫂的描写中最突出也最成功的是什麽方法?(外貌描写)
(共有四次:第一次在鲁家出现时:春上刚死了丈夫“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
第二次:经历了丧夫丧子的不幸后“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次:在捐过门槛插手祝福却遭拒绝后:“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只是失神的站着 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第四次:临死前: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2。“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骂的还是康有为”。这一句该怎样理解?这是一个表认� 话语字面的指称语义是清晰的,骂的是康有为。之所以骂康有为,是因为康有为是戊戌变法中改良主义的领袖,有违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由此更进一步揭露了鲁四的政治立场。但这句话还蕴含了一个言外之意。“还是”,仍然是,竟然是。时值辛亥革命前夕,清王朝已知大厦之将倾,“新党”的内涵早已发生了变化,用来指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人。鲁四所骂的竟然还是、仍然是康有为,其不谙世事变迁和社会进步的落后腐朽性便昭然弥彰了,而中国农村笼罩在封建统治之下死水一潭的社会状况也可想而知了。这段平实的叙述和简洁的评议入木三分地刻画出鲁四的形象特征,平实之中寓深刻,言近旨远,辛辣地对形象进行了嘲讽和鞭挞;绵里藏针,含蓄之中,闪烁着尖锐的批判的锋芒。面对这样一个人物,“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叙述者“我”与鲁四立场的对立,其民主进步的倾向也清楚地表现出来。
3,“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一句该怎样理解?
称呼依旧。“仍然”,副词,表示情况继续不变或恢复原状。但祥林嫂的生活和命运已经改变了,故事情节已经发展了,再嫁的一段遭遇绝不是虚无的梦幻。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一淡淡的似乎不经意的过渡语,在具体语境中却隐含着深刻的蕴涵,反映出鲁四一家对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冷酷而坚决地不予承认的态度。“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贺六嫂”,绝不是习惯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礼教观念对寡妇再嫁的完全否定。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整个鲁镇社会在伦理观念上与鲁四仿佛是形成了共识的,音调的变化,笑容的冷冷,反映出人物关系的变化,充分表现出社会环境与祥林嫂的严重对立。
4.对“我独坐在”到“为人为己也都还不错。”一段话该怎样理解?(略)
5.在祥林嫂被劫后,四叔先后两次说“然而---------“,他未说明的意思是什麽?
(第一次:虽然她婆婆的行为野蛮粗暴“拿我们家里开玩笑”让人可恶,然而作为婆婆也有这样的权利。)
(第二次:虽然你这样说,但未必真能再荐一个像祥林嫂这样能干的人。因为当地其他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不像她这样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三。请再完成以下习题
1.紧接下文的一句是
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 \"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4)
A、不多久,这推想便证实了:她诚然是逃出来的。
B、这推想不多久就证实了:她诚然是逃出来的。
C、她诚然是逃出来的,这推想不多久便被证实了。
D、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
2.下面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3)
A.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B.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C.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D.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3。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1 踌躇 监生 朱拓 不更事 形骸
2.折罪 正月 恐吓 炮烙
3.分外 歆享 牲醴 陈抟
4.间或 瘦削 忌讳 踱步
4.不含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
1. 雪花大的有梅花那麽大。
2. 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
3. 一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
4.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5. 5.标点有误的一项(1)
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也许有吧,-----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6,.选词填空(4)
1.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 )在书房里。
2.雪花大的有梅花那麽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 )成一团糟。
3.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 )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
4.她于是( )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1.留 搅 盯 流
2.呆 乱 瞅 淌
3.待 和 看 滴
4.剩 乱 钉 淌
7.关联词语填空
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 )眼睛窈陷下去,( 连 )精神(也)更不济了。( 而且 )很胆怯,(不独 )怕暗夜,怕黑影,( 即使 )看见人,(虽 )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是)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四。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堂的学习,观察课本扉页上的插图,以“面对祥林嫂的诉说”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散文。
《祝福》教案 篇三
【教学理念】
《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篇传统课文。这篇作品所述故事时空跨度大,情节转换曲折,语言内涵丰富,感情饱满深沉。许多老师都认为《祝福》不好教。如何才能让教学流程更顺畅,教学效果更令人满意呢?经过对课文的反复阅读与思考,可以文中那些描述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关键动词为教学切入点,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深入钻研文本,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究,讨论答问,理解课文精当凝练的用词和深蕴在词语中的沉重感情,明确文章主旨,得到应有收获。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面和形式的。”本文的教学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从设置切合文章关键的问题入手,让关乎文章精要之点的问题推动学生阅读、思考、合作与探究。
【课前预习】
学生预习,掌握本文情节结构,理清课文基本思路。并通过评点的方式详读课文,思考: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显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与悲惨遭遇?试找出并作简要分析。
一、导入新课:
古人非常注重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而炼字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之一。
不仅是诗歌要“炼字”,小说也是如此,鲁迅先生的小说更是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祝福》中动词对展现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
二、循词探旨
㈠速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显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与悲惨遭遇?试找出并作简要分析。
㈡交流探讨
⒈拄
形象地写出了祥林嫂从身体到精神备受摧残的事实。祥林嫂的年纪并不大,可是因为受到的打击太多,她未老先衰了,以至于才“四十上下”年纪走路却要拄着竹竿。
⒉讨
写出她的生活十分困窘,她要以讨饭为生了。
追问:文章说“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可事实上她并没有来“讨”啊,她只是来问“我”一些关于“魂灵”、“地狱”的事,怎么解释你所选定的这个“讨”字?
明确:祥林嫂最后还是以“讨”为生的。尽管当时她没有向“我”讨饭讨钱,但我们从“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可以知道这一点。文章的倒数第二段也明确地说她后来成了乞丐。因此,用“讨”来概括她人生的最后时光是恰当的。
⒊做
“做工”的“做”。这一词反映出祥林嫂一生中很多时候是靠为别人做工而谋生活的。
师:“做”字的确能反映出祥林嫂人生的一些特点。我们再仔细读课文,看还有没有比“做”更能说明祥林嫂需仰仗别人而活的词呢?
⒋求
卫老婆子对鲁四老爷鲁四婶说“她来求我荐地方”。祥林嫂有力气,又勤劳,却生活无门,还要求人介绍做工,可见其命运之惨。
师:“求”这个词确实很能说明祥林嫂的生存状态。她两次来鲁镇做工,都是“求”人引荐,“求”人收纳。她要廉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有时还不可得,多么可悲!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看还有没有能反映祥林嫂命运的动词?
⒌抓
她婆婆带人来抓她回去的“抓”。这个词说明她没有人身自由。
⒍劫
追问:“抓”字充分说明祥林嫂是受婆婆控制,没有人身自由的。仔细读课文,看还有哪个词与“抓”字暗相照应,有同样的表现力?
明确:“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的“劫”字比“抓”字更有表现力,“劫”字更表现出一种暴力倾向。
提问:“劫”字同样说明祥林嫂对其婆婆的淫威是无力反抗的。大家想想,“抓”和“劫”这两个词用词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文章中还有哪些词表现出“抓”和“劫”的意思?
明确:“抓”这个词是从祥林嫂的婆婆对“出逃”的祥林嫂而言的,而“劫”这个词则是鲁四婶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祥林嫂的婆婆等来“抓”祥林嫂,他们在鲁老四爷鲁四婶等不知情的情况下,用武力“抓”回祥林嫂,当然是“劫”了。
“跳”“抱”“拖”“堵”“捆”等几个词十分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抓”和“劫”的意思。“跳”说明船中的人出来得快速迅猛,“抱”“拖”“堵”“捆”等词说明他们的行动是带有暴力性的,他们不容祥林嫂有任何其他的选择甚至辩解,这正是“劫”。
7逃、许、嫁
提问:祥林嫂的婆婆为什么要动用武力来“抓”她、“劫”她呢?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祥林嫂怎样的社会地位?
明确:因为她是“逃”出来的,她婆婆早已把她“许”给别人,急着要“嫁”她出去。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祥林嫂社会地位极为低下,她完全没有人身自由。
提问:两位同学的发言很有道理。那祥林嫂为什么要“逃”出来呢?我们能否根据课文作些推断?
明确:得祥林嫂逃出来的原因主要是她在家没有人身自由。从上文的叙述可知她的婆婆很严厉,那对她也一定很刻薄。
提问:同学们说的都有理有据,这种发言方式非常好。现在要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祥林嫂的婆婆要“嫁”她是关心她的个人生活吗?
明确:不是。她的婆婆要“嫁”她完全是为了钱,是为了用“嫁”她的钱来给小儿子娶媳妇。
追问:这种“嫁”实际上与“卖”差不多。这就足见祥林嫂在那个家是没有地位的,她在那个家不过是一件工具,一份私有财产。大家再找找,课文中还有能反映祥林嫂命运的动词吗?
⒏闹
她婆婆要把她嫁给贺老六,她“不依”,“闹得很出格”,这说明她对这桩婚事是不满意的。
⒐撞
提问:我想问,祥林嫂“撞”在香案角上是不小心还是故意的?
⊙生读课文后言。
⊙生可能的答案:她逃出来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的婆婆原来就要把她嫁出去换钱为小儿子娶媳妇。我们从她逃到鲁镇仍被抓回嫁出去可以推想出来。或者从“她从河边淘米回来,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的看见一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也可看出祥林嫂很怕她的那个“家”,这应该是她“逃”的一个原因。
⊙此问题有一定难度,可进行引导。
引导:试体味“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和“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到了香案角上”所表达的意义有没有什么不同?
明确:“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说明祥林嫂的'被撞是自己故意的,而“她就一头撞到了香案角上”则表明被撞是不小心所致。
提问:祥林嫂为什么要拼命撞那香案角呢?
明确:因为她不想嫁给贺老六,她想以死抗争。
提问:那是因为她和前夫的感情很好吗?
明确:从作品里看不出来。她应该是受了旧时从一而终的观念的影响。
⒑瞒
提问:其实,我们从文章中可以找到祥林嫂和前夫感情方面的信息。大家试试?
明确:祥林嫂在丈夫死后不久就“瞒”着婆婆逃出“家”,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不久──也就是她丈夫才死不多久就“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都说明她与前夫的感情不是很深,不然,她不会解脱得这样快。
⒒赶
追问:分析得有道理。还有无其他有表现力的动词?
明确:“赶”字也表现出祥林嫂悲惨的人生。她的第二个丈夫死后,“大伯来收屋”,“赶”她,好像那个家不是她的似的。
提问:我们思考一下,祥林嫂在前夫死了之后,“逃”出婆家,“逃”到鲁镇后却被“抓”,被“劫”回去,强嫁给贺老六;而在贺家,当丈夫和儿子都失去后,她又被“赶”,流离失所。她总是在失去丈夫之后就失去了家,这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
明确:这说明她的“家”是依赖丈夫而存在的,没有了丈夫她就没有了“家”,这是封建的族权、夫权在作怪,祥林嫂深受族权、夫权之害。
⒓捐、赎
“捐”字、“赎”字也有力地说明祥林嫂的可悲。
提问:祥林嫂为什么要捐钱呢?她真的有罪吗?她捐的钱赎了罪吗?
明确:这都是迷信,还有封建的贞操观害的她。祥林嫂的改嫁根本不是她的过错,她是无罪的。她捐的钱根本赎不了她的所谓的罪。
提问: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呢?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动词来描述。
明确:“打发”。她最后被鲁家“打发”走了。
师:当祥林嫂失去利用的价值之后,她就成了社会的弃儿,她完全成了一个多余人。在那个寒冷而热闹的祝福的时节,她走完了短暂而悲苦的人生,告别了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她的不幸遭际,是�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体会到这两种说法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难看到,高明的作家在写人之时,所用语言既极其简省,又十分富有表现力。我们刚刚说到的这些动词就生动而深刻地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一生。通过这些冷峻的动词,我们还能深切地体悟到造成祥林嫂悲苦人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四、延伸探究
师:其实,作者除了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展示了人物性格命运之外,他们的名字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一下——
㈠祥林嫂
⑴没有自己的名字,随从丈夫叫了祥林嫂。说明她没有人生自主权。也说明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现象的严重性。
⑵祥林嫂“不祥”,命运多舛,数遭闵凶,她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祥林嫂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她的悲悯与同情。
㈡鲁四老爷
⑴他与鲁镇同姓,又被称为“老爷”,说明他是地方权威人物、最高统治者,掌控鲁镇。他的理学老监生的身份,更暗示了鲁镇沉浸在他礼教阴霾的笼罩之中。
⑵他书房里的对联写作“事理通达心气平和”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因为他一见祥林嫂就“皱眉”的态度与他“可恶”“不干不净”“谬种”的语言都鲜明地表现出他的事理不“通”更不“达”、他的心气不“平”、更不“和”。而另一联已经脱落,说明他的附庸风雅。那脱落的一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可以暗示他是个不明品节、无品缺德的人。
鲁四老爷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嘲讽与憎恨。
㈢柳妈
⑴柳,“无心插柳柳成荫”,柳妈对祥林嫂的精神戕害,是由于她对迷信的执着造成的,是因善而害人,她的无知的善良建议,使得祥林嫂最后一个精神堡垒被粉碎。
⑵柳,生命力及强,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长。暗示封建迷信思想及易生长、传播、普及,当时的社会迷信面及广。
柳妈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民众愚昧无知的批判。
㈣贺老六
⑴俗话说“六六大顺”,而他贺老六是大不顺。花钱娶来的是寡妇,婚姻不顺;死于伤寒,寿命不顺;儿子夭折,家门不顺。
⑵贺,有庆贺、庆祝之意。而贺老六的人生最终一无所有。大伯,即他的长兄,不慈不仁,又收了他“自家的”房子,赶走了祥林嫂。贺老六无喜可贺,有悲可哀。
贺老六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㈤祥林嫂的婆婆:
⑴卫家山人。只卫护自己的家,是个专横贪婪的封建家长。“她应酬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 为了获得更多的彩礼,她又“好打算”,把祥林嫂当作奇货卖给了深山野奥里的贺老六,得了八十千钱。这就是她的从容和能干!
⑵她没有具体的名字,说明这种专横贪婪之徒远不是个别现象,这种利用宗法家族权威无所不为的封建家长比比皆是,有一个广大的群体。
小结:小说《祝福》人物形象的命名有着特别的含义,或寄寓美(祥林嫂、贺老六)的毁灭于其中,或寄寓讽刺(鲁四老爷、柳妈)于其里,作者的怜悯与憎恶,无奈与悲愤隐于人物姓名的深处。
五、作业
1、怎样看待鲁四婶对祥林嫂的“怀念”?
2、文中多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祥林嫂的眼睛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你怎样的感触?
3、小说以“祝福”为题,又反复写“祝福”:以“祝福”始,以“祝福”结,你觉得有何深意?
《祝福》教案 篇四
一、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 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 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二、 重、难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三、 课时安排
2课时
四、 学生活动设计
1、 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 第二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 导入 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
关于《呐喊》和《彷徨》
2、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1)序幕 写景象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再写景象
3、 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情形如何?
再到鲁镇,情况怎样?
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
4、 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
二、总结与引申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三、作业 布置
思考: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四、板书设计
情节特点:倒叙
人物命运:祥林嫂善良能干,却一步步被逼向死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 导入 新课
引入鲁迅取名《彷徨》的原因
2、 认真研读故事的结局,分角色朗读对话,找出议论性的文字,理解“我”的感情
善良,同情,本想安慰,但却最终伤害——自责和自我解剖——愤激
3、 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卫老婆子和柳妈是帮凶,你怎样看?
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4、 师生共同研读文中深刻的语句,加深文意的理解。
二、总结与引申
1、 封建压迫的体现(四权)
2、 对比电影和小说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区别
三、作业 布置
阅读鲁迅小说《离婚》,注意比较爱姑和祥林嫂的命运,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四、板书设计
祥林嫂之死
根源:封建伦理制度,旧的文化观念。
解救办法:摧毁旧制度,否定旧文化。
《祝福》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4、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重、难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设想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5、两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
五、练习
从文中再找出一此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情节内容顺序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突然死去倒叙
开端初到鲁镇
发展被卖改嫁
高潮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1)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关于环境描写的类型及要求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的描绘目的何在?
研读开头一节
A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气息?
B、将到新年是一种怎样的气氛?
C、四叔与我见面的情景表现什么?大骂新党,S在书房里表现什么,为什么不是"留在书房里"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A、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层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总结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
3、保守虚伪反动
二、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三、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点拔A、在结构上B、对于中心的表达上
明确:
A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B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四、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我的软弱性
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五、作业
自选角度,写一则读书笔记
六、教后札记
《祝福》教案 篇六
一、作家作品介绍
1、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小说集 呐喊 野草 彷徨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杂文集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 而已集 二心集
坟 热风
2、关于《祝福》
《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
鲁迅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所显示出的摧残和杀害劳动人民的有形和无形的刀子,有些也正属于鲁迅所要探索和要改造的“国民性”,其实所谓“国民性”正是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以唤醒人们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鲁迅全集》第一卷《灯下漫笔》)。
二、教学流程
1、 结构
小说三要素:人物 故事情节 环境
理清情节,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情节内容 顺序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突然死去倒叙
开端初到鲁镇
发展被卖改嫁
高潮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2、 倒叙的作用
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A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B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揭示出怎样的社会环境?
讨论归纳:
A视觉、听觉和嗅觉
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B反感和贬抑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
C社会环境
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5.小说的开头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一句作何理解?
明确:从表面看,这话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深刻的意义的。联系上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便可以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6、.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祝福》教案 篇七
活动名称:
祝福老师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老师的敬爱之情,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心情。
2、通过儿歌和制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知道9月10日是教师节,并尝试运用自己已掌握的技能制作礼物送给老师。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在家中与幼儿讨论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热爱、尊敬之情。
2、将老师为小朋友做事和与小朋友一起游戏的照片布置成“老师爱我”的照片展。
3、教师为幼儿制作的小礼物若干,儿歌《我的老师真正好》录音带。
4、卡纸、彩纸、彩笔、印章、胶水等各种手工制作材料和工具。
活动过程:
一、可通过谈话让幼儿知道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
二、请幼儿观看“老师爱我”的照片展。引导幼儿谈谈照片上的老师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老师关心、爱护小朋友时自己的'心里是怎样想的?为什么?
三、学说儿歌《我的老师真正好》,激发幼儿爱老师的美好情感。
四、引导幼儿讨论用不同的方式为老师庆祝节日,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可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技能为老师制作礼物。
五、请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如:画一幅画,制作贺卡、好看的花等。
六、师生互送礼物,并说一句祝福或感谢的话。
《祝福》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挖掘本文的主题,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主问题,围绕主问题,思考讨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进而挖掘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能提高学生尊重他人、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精神素养。
教学重点
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探究作品的主题。
文本比较长,给学生阅读分析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过程
导入语:现代作家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那么,祥林嫂为什么非死不可呢?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呢?这节课,我们来深入探讨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和本文的主题。
1、(出示主问题)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换句话说,是谁把祥林嫂一步步推向了深渊?
2、围绕主问题,设计几个小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从祥林嫂的外部生存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外因。思考她身边有哪些人?把他们分类,他们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2)从祥林嫂的内心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内因。阅读“祥林嫂再嫁”一段,思考她闹得“真出格”,说明了什么?她的追求是什么?�
4、学生发表讨论的结果,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师中肯评价,引导发言。
外因:
鲁四老爷 四婶 剥削者 政权 剥削、鄙视祥林嫂
祥林嫂的婆婆、小叔子、夫家大伯 族权 卖出祥林嫂,逼迫她赶走她,直接改变了祥林嫂的命运
鲁镇人 鲁四老爷家短工等普通群众 夫权 鄙视、奚落、嘲笑祥林嫂
柳妈 神权 给祥林嫂沉重的精神负担
内因:祥林嫂
1)祥林嫂闹得越出格,说明封建思想对她毒害越深,她追求贞节的好女人形象;
但封建制度却使她被逼再嫁,使她不能维护好女人形象;
这对矛盾,使她产生强烈的负罪感,给她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使她欲生不能。
2)死后被分尸等鬼神迷信思想又使她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使她欲死不敢。
这是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内因。
结论: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的!
(给学生时间,概括本文主题,交流,演板)
主题: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批判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引起人们对中国封建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的生存权利和生存状态的思考。
这一主题与鲁迅作品一贯的反封建主题是一致的。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形象,探究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分析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题。让我们对妇女解放这一重大问题进行凝重审视,牵起我们对漫长久远的女性生存状态和生存权利的遥远回想。请思考:(出示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
1、祥林嫂式悲剧的解救办法
2、现代社会中,还有祥林嫂式生存状态的女性吗?如果有,说明了什么问题?怎样改变这样的社会环境?你能为此做些什么?
《祝福》教学案 篇九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祝福》,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说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高中语文六册书中,中国现当代小说及外国小说共占两个单元,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二)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
三、说学法
(一)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二)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拓展思路。
(三)比较阅读: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将本篇课文与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进行比较。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
(一)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整体感知,梳理情节。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1、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检查预习挑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2)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
3、理清情节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
序幕: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被卖改嫁高潮: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4、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
(1)引导学生分析肖像描写
教师提问:本文有几处描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怕被分身——捐(门槛)怀疑灵魂——问
5、总结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6、布置作业:
学生课后思考,为下一节的课堂讨论作准备: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3)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二)第二课时
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作品的主题。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
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是祥林嫂?
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题目用《祝福》,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2、理解作品主题
(1)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祥林嫂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4、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理解环境描写的含义——理解主题
3、比较阅读:比较阅读鲁迅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分析两个主人公命运的异同。
提示:(1)在思想内容方面,其一,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孔乙己》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孔乙己》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对孔乙己的同情;其三,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所处的环境比孔乙己要恶劣得多,她不像孔乙己那样好吃懒做、自视清高,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一生勤劳、朴实,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2)在表现形式上,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孔乙己》在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挞。
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提升,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4、总结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扼杀了祥林嫂——一个普通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幸福。最后,在富人的声声“祝福”声中绝望地离开了人世。鲁迅以其对历史和人生深邃而独特的思考揭穿了封建礼教的虚伪,给后人更多的警示和希望。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因为同愚昧和邪恶的思想斗争是所有追求“科学”与“文明”的现代人的共同心愿及义务。
5、布置作业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祥林嫂》的砍门槛的情节,让学生谈一谈对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的看法,分析这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通过此题,深化学生对于人物性格以及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情节: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
人物:肖像、语言、行动主题: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环境:祝福场景
《祝福》教案 篇十
教学目的
1.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其典型性。
2.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学习的重点。
正确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
小说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打动人,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理解。但切忌过早地对人物形象加以定论,以免束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
教学思路说明
一、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祝福》。教师可提示学生用顺叙的方法编排三幕剧:第一幕:初到鲁镇;第二幕:再到鲁镇;第三幕:悲惨结局。中间部分的衔接可用解说词来处理。
(说明: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会对此有极浓厚的兴趣,教师宜引导学生自读、自学、自研课文。)
二、部分学生表演自编的课本剧,全体学生对课本剧情进行评价。但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表演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的理解把握上。教师要对学生把握不准、理解不透之处加以分析。学生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可强求统一。
(说明: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做到畅所欲言,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容易,学生应该能够掌握。)
三、集中讨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
(说明: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其特定的成长的历程,对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理解是肤浅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曾遇到有的学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 这种看法在中学生中有较大的代表性。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位年轻妇女悲剧的偶然性和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为此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局会怎样?
2.如果她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会如何?
3.如果没有一个严厉的婆婆,祥林嫂是否会避免悲惨的命运?
4.如果第二个丈夫没有死在伤寒上,儿子也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是否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5.假如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不给她讲大道理,她是否就会避免被饿死、穷死、冻死的命运?四、布置作业。
课后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祥林嫂这一形象的认识。
(说明:这样,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的心得、模糊的认识和零碎的看法加以整理、归纳,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祝福教案 篇十一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
四教时。
教学安排:
第 一 教 时
l 本教时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 。
第 二 教 时
l 本教时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 “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 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P:“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部分: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 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P.)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
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们的态度: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C.柳妈说鬼:
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 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
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结局部分:
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三、布置作业 。
第 三 教 时
l 本教时重点分析鲁四老爷和“我”的形象。
一、检查作业 :
二、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
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这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
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还没有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
与此相对照的是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
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
B.语言描写:
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作为这六次开口背景的是鲁四老爷虚伪寒暄后的“大骂其新党”,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开口的根源。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问:有 你是怎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五、布置作业 。
第 四 教 时
l 本教时重点分析写作特点。
一、检查作业 :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 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
三次变化:
②画眼睛(眼神):
3.倒叙的手法:
三、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四、布置作业 。
[1]
《祝福》教案 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1、熟悉全文,能够具体说出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能说出文章所采用的的倒叙的叙事手法,并能分析并说出这种手法的作用。
3、能概括出祥林嫂一生所发生的事情。
4、能能体会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并能初步感知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原因。
二、教学内容:
1、故事六大情节(重点)
2、倒叙的作用(重点、难点)
3、祥林嫂的人生阶段(重点、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据说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那么,这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夫人到底是谁呢,在他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又是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而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展现这个故事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一)概括故事情节
快速地浏览这篇文章,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求大家:(展示ppt)
1、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内容)。
并且思考: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请学生回答:先回答第二个问题第一个小问,明确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修辞手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六部分的情节概括
序幕:鲁镇准备祝福
结局: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逃避初到鲁镇
发展:被逼卖到贺家
高潮:再寡再到鲁镇
尾声:鲁镇正在祝福
请学生回答倒叙在本文中的作用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二)了解祥林嫂的一生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祥林嫂已经死了,假如现在大家都是大侦探福尔摩斯,我们要来调查侦破这起案件,那么首先我们要做的是不是应该详细了解死者啊?好的,下面我们就看到文本,从“我”的叙述当中找出祥林嫂每个人生阶段的故事。
(1)老师首先进行示范:看到第二大部分第二自然段,看到揭示时间和年龄的词语。二十六七岁,明确两个信息,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2)快速浏览。(扫描式阅读,关注时间性和事件性的词汇和句子)
由老师进行课堂提问,学生合作探究,通过阅读文本,查找关键信息,探寻出祥林嫂"二十六七之前;二十六七;二十七八;二十八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岁;三十七八岁"这几个重要的时间点以及祥林嫂所经历的事件。
明确:
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被婆婆抓回去,改嫁。(为什么会撞破头?老师补充封建礼教思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二十八九:得到消息,改嫁,年底生小孩,孩子叫阿毛。这个时候的人生相对平稳。
三十、三十一岁:家里出现重大变故,先是丈夫患了风寒而死,然后是自己的孩子被狼给叼走了。估计两个家庭悲剧的发生不到半年的时间。然后重新回到鲁镇做短工。(礼教思想)
三十二三岁:在鲁镇做工。经常说起孩子被狼叼走的情景。捐门槛。祭祖事件。(迷信思想)
三十七八岁:最后来到鲁镇,死于鲁镇的大街上。
四、结语:
本节课我们主要把握了本篇文章的整个故事情节,然后对祥林嫂的几个人生阶段进行了概括,从我们的概括中知道了祥林嫂有三次到了鲁镇。那么每一次祥林嫂到鲁镇是什么样子呢?作者是怎样对的外貌进行描绘的呢?这些内容我们下节课在进行探讨。
布置作业:画出李祥林嫂三次到鲁镇时对其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谈谈从这些句子当中你读出了祥林嫂的哪些信息。
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教学目的]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特别是对社会环境和人物命运的把握。
2、深刻认识作者塑造祥林赛形象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祥林嫂的悲剧及其典型意义。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疑难之处并做好标记,准备课堂质疑。
2、搜索并整理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谈话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价《红楼梦》。他自己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可见,鲁迅是拥有一双慧眼,看穿了社会的阴暗、世态的炎凉,塑造了无数个被炎凉包裹、直至吞噬的“小人物”。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笔下另一位令人同情的人物——祥林嫂,感受一下她的悲剧命运。
二、学习过程
(一)走进鲁迅——冰凉裹身
阅读,整体把握并初步了解社会环境。环境是人物命运的土壤,鲁镇是典型环境。通过阅读,谈谈对鲁镇的整体印象。
明确:
自然环境:冰冷沉郁(灰白色的沉重的万云,天色阴暗,雪花漫飞)
人文环境:落后、陈旧(鲁四老爷大骂康有为、书房环境、祝福场景)
人际关系:虚伪、淡漠(鲁四老爷对“我”的寒暄、众人对祥林嫂之死的反应)
整体印象:鲁镇——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展示地”,这里气氛沉重、压抑,时时透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冰冷,这就为小说笼罩上了一层幽暗阴郁的色调,暗示了人物命运的悲惨。
(二)三见祥林嫂——怎一个“惨”字了得
课文主要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外貌描写,记录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发展过程。梳理课文,完成下表:
肖像1
肖像2
肖像3
时间
丧夫、从婆家出逃
再度丧夫并失子
沦为乞丐
脸色
青黄
青黄
黄中带黑
两颊
红
消失了血色
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眼睛
顺着眼
顺着,有泪痕
眼珠间或一轮
分析:祥林嫂的境遇可谓每况愈下。从第一次描写我们能看出她虽贫困、悲痛,但还有活力;从第二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极度悲哀,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从第三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绝望、麻木。三次描写层层深入,对照鲜明,震撼人心。
2、质疑:祥林嫂初来鲁镇不过二十六七岁,至死前后大约五年时间,课文中却写道“头发已经全白”,这是否太夸张了?
明确:并无夸张。祥林嫂生前饱受折磨——丧夫失子、再嫁的耻辱感、灵魂的有无,使她一次次陷入悲剧的泥淖,厄运已经把她折磨成非人非鬼、非死非活的模样,所以容貌与年龄很不相符。
3、品味:祥林嫂说“我真傻,真的”表达了她怎样的情感?作者反复提到她说这些话的用意何在?
参考:表达了祥林嫂内心的巨大悲痛。作者有意重复这段话,意在表明儿子被吃掉这件事对祥林嫂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她在走投无路、失去精神依托之后内心留下了严重的创伤,只能以反复向别人诉说来减轻内心的痛苦。可惜的是,人们在反复咀嚼和赏鉴过她的悲哀之后,却报以厌恶和唾弃,反映出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4、思考:鲁迅说过,中国人从来都没有争取到“人”的资格,最多不过十奴隶的资格。这种国人的悲剧性集中体现在了祥林嫂身上,请简要梳理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明确:
快乐与幸福(暂时做稳了奴隶)
苦难与不幸(想做奴隶而不得)
逃出婆家,到鲁镇做工,嘴角有笑影,白胖了
被逼婚,拼死反抗
再婚,没有婆婆,丈夫有力气,有了儿子,胖了
再度丧夫,失子,被嘲笑、鄙视
捐门槛回来,神气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被拒绝参加祝福,如受炮烙,恐惧
5、总结: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安分、善良,对生活的要求很低,却深受社会和命运的践踏、摧残和愚弄,直至被吞噬。惟其无辜,愈显社会无理。
(三)细品题目——意蕴深远
交流:围绕小说为什么以“祝福”而不以“祥林嫂”为题目这个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提示:
1、从作品的主题切入:鲁镇是典型环境,祝福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场景。祥林嫂和当时社会的矛盾通过祝福集中表现了出来。祝福时,四婶的一声断喝——“你放着罢,祥林嫂!”使她的境况急转直下,迈向死亡之路。就连柳妈也在祝福前给祥林嫂出了个难题,让她对灵魂的有无充满了疑虑,给她的死亡之路布满了阴影。这些都是鲁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
2、从作品的线索如受:作品开篇就是以祝福场景拉开小说发展的序幕;中间又一再提到祝福;最后又在祝福声中结束。祝福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展示人物性格的舞台。
3、从作品的艺术手法切入:祥林嫂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祝福的欢乐气氛与祥林嫂的惨死形成强烈对比,“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四)告别祥林嫂——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1、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有人说,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有人说,祥林嫂是被鲁四老爷等极端冷酷的人“杀”死的;也有人说是柳妈的一席话葬送了祥林嫂;还有人说是不幸的命运害了她。全班分组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2、作业:祥林嫂凄凉地告别了这个世界,留给我们无尽的哀思。掩卷沉思,你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现实生活中,你可曾有过无助的感觉?此时你觉得世界是“充满爱”还是“浓黑的悲凉”?如若遇到“祥林嫂”,你是真诚地帮助,还是无视地走过?请拿起手中的笔,记下深刻的体悟,留下深沉的思索。
《祝福》教案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语文教案-祝福教案示例二。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本课时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第二课时
本课时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P:“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P。)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
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祝福 教案 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点、难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教师提问:(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
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
(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
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二、自读思考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编写出结构提纲。
2、简单概括小说的叙事特点。
3、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祝福”场景的描写,体会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三、研读讨论
1、讨论小说标题的含义。
小说以“祝福”为题,很巧妙。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发展与祝福有密切关系。同时,小说主人公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了读者的面前,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惨性,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2、概括结构提纲(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见板书)
四、作业:课后练习一、字词。
板书设计:
故事情节提纲
情节内容时间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三个半月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两年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约两年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