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离骚教案优秀11篇7-6-41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敬业的小编给大伙儿分享的11篇离骚的相关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离骚教案 篇一

离骚教案优秀11篇7-6-4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楚辞中的重要地位;解读并鉴赏《离骚》的艺术特色和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解析、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诗词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屈原高尚的品格情操和深厚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敬畏之心,并培养他们坚韧不拔、追求理想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离骚》的主要内容,把握屈原的情感寄托及作品的艺术特点。

难点:深入挖掘《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深沉情感,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介绍屈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离骚》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课文研读:

分段朗诵,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节奏,体味诗的语言美。

结合注释,逐句解析诗句含义,梳理《离骚》的故事线索。

引导学生探讨《离骚》中的主要意象(如香草美人、求索历程等)和主题思想(忠贞爱国、理想抱负与现实困境的冲突等)。

3、艺术鉴赏:分析《离骚》的抒情方式、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对比等)以及音乐性和画面感等特点。

4、思想升华:讨论屈原的人格魅力以及《离骚》对中国文学和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屈原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研读《离骚》,挑选自己感触最深的片段进行深度解读,或尝试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离骚》。

离骚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掌握其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理解他坚持理想、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离骚》的主要内容,把握屈原的思想情感和人格魅力;解析《离骚》的艺术特点,如比兴手法、象征意象等。

2、难点:深入理解《离骚》中丰富的象征意象以及复杂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及《离骚》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体感知: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离骚》,初步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和基本内容。

3、内容解析:分段解读《离骚》,引导学生理解屈原的内心世界和政治抱负,同时解析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和修辞手法。

4、艺术鉴赏:探讨《离骚》的艺术特色,包括结构布局、语言运用、象征寓意等方面。

5、深度研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屈原的人格魅力、《离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等问题发表观点,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6、小结作业:总结本节课学习要点,布置课后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尝试翻译一段《离骚》。

四、教学资源: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图片、视频资料,辅助讲解;提供《离骚》的多种注解版本,供学生参考阅读。

离骚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能够赏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和解析文本,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屈原对国家、人民的深深忧虑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离骚》的主要内容及屈原的爱国情怀分析。

《离骚》的艺术特色和楚辞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楚辞文体的理解,以及对屈原复杂矛盾心理的深入剖析。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讲述屈原的生平故事,引出《离骚》创作背景。

2、新课讲授:

解析课文:分段解读《离骚》的内容,分析屈原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把握主题。

艺术特色分析:探讨《离骚》的比喻象征手法,对偶句式运用,以及情感抒发方式等艺术特点。

语言特点探究:讲解楚辞的语言特征,如丰富的想象、浓厚的浪漫色彩和独特的音韵美。

3、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活动,体验《离骚》的语言韵律之美。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屈原的爱国精神、个人理想与现实冲突等问题发表观点,并进行交流分享。

4、总结升华:

回顾本节课学习要点,强调屈原的爱国情操和《离骚》的文化价值。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离骚》读后感或者从《离骚》中提炼一个主题进行写作。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朗诵展示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离骚》教学设计 篇四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楚辞”,欣赏《离骚》浪漫绚丽的色彩。

2、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句法等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一些欣赏古诗词的兴趣。

3、体会《离骚》的比兴手法,提升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

二、过程与能力

1、完成预习作业,独立阅读,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带问题进入课堂讨论、交流。

2、从人物形象、移情手法两方面把握作者的情感和心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理解中欣赏屈原鲜明的个性特征,把握人物的爱国忧民的精神实质,品味屈原的倜傥浪漫的风貌。

四、课程学习目标达成设想

“听、说、读、写”的能力,一样都不能少。

“说”的能力是首要的,探讨的成果,思考的结论,质疑的表达等,都需要锻铸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读”是基础,反复吟诵古诗词,特别是《离骚》这样佶牙拗口的楚辞,是需要训练读的技巧的。

“写”是语文的终结目标,体现学习语文的一个个个体的综合涵养和全面的能力。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预读(3、4分钟)

(晨读: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二、导入(1分钟)

画面,背景音乐—《楚辞协奏曲》。

导语:现代有人美妙地《温一壶春光下酒》,远古时楚国的屈原却是用香草、荷花、桂树、木兰来装扮自己,薰香品格,升华身价!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特之人,怎样的一袭绚美身姿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进入到《离骚》的探讨和品味中去------

三、课堂探讨、分析(20分钟)

1、要求在预习中找找写诗人衣服装扮的。语句,都找到了吧。

一男生、一女生来朗读指出:“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

(齐读“制芰荷------长余佩之陆离。”

问:这是怎样的一束打扮啊!

(可以众说纷纭)

师:俗谚说,人不可貌相,我们今天偏偏来相相屈原的貌------

[提示归纳:衣装特点—菱衣荷裳……奇特怪异、高洁、缤纷、傲岸—与众不同啊!]

为何这番打扮呢?

2、从形象到人物心灵

引导:屈原不仅有美妙奇特的打扮,屈原还胸怀一腔奇特美丽的理想吧,是不。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齐读首句:“长太息……

问:诗人为谁在长长太息,止不住流泪儿?

议:(四人小组……

[提示归纳:哀叹、哀痛人民生活的艰辛困苦,怨恨帝王的放纵、荒唐,变化无思虑;痛斥小人们的嫉妒、中伤。]

思考:诗人“九死未悔”的是什么?

(心中思索一下,暂不作答!)

小组探究:屈原为什么要“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他的忧愁是些什么?他的理想表现在哪几方面?

(请参阅课本19页“资料框”里的第一段:屈原正道直行……

[提示归纳:楚王昏庸,小人投机取巧的谗言,苟合阿谀,污浊、腐臭……屈原的忧愁

“美政”:希望楚王清醒、明智,重用贤能,强大楚国,联合其他诸侯国抗秦。

民生各有所乐,爱国,忠君---]

引导:“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啊!

问:屈原提倡“美政”,不愿同流合污,结局如何?

找一人读:“余虽好修姱------余不忍为此态也!”

吾读:“屈心而抑志兮(how),忍尤而攘垢。伏清白以死直兮------”!

[提示归纳:遭贬、流放,怀石沉沙随汨罗江水而去……

问:大家怎样评价屈原的品德、精神?

(各抒己见,来写几句话语吧:

四、写作实践(8分钟)

下面两个即兴写作题,请快速提笔完成其中一题:

1、延展扩写下列句子的省略部分

美哉!屈子那------的七彩异装。

绚哉,炫哉!------屈原的玫瑰色梦想。

壮哉,伟哉!------的爱国精魂。

2、写一段话,阐述、评价“我眼中心里的‘屈原’”

[归纳:屈原的品德昭昭光亮如日月,屈原的精神高比泰岳,壮如黄河奔涌……]

五、读

诵读声------

背景音乐—《橘颂》。

前半部分学生齐诵,后半部分教师诵读,充分读出“兮”字的延音变读!

[个人观点、见解:

1、“芳与泽其杂糅兮”:这一句里的“泽”通假“殬dù”,腐臭的东西。

2、“兮”字的延音变读。

3、“余虽好修姱------”中的“虽”,应该解释为:副词,表示范围的单一,相当于“唯”、“只”的意思。]

尾声:探索屈原的路,也还“曼曼修远”,楚辞的韵律,《离骚》的比兴都有待于我们下节课时来探讨。

谢谢同学们,下课!

离骚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体会楚辞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解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内涵,提升古文阅读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仰之情,理解其忧国忧民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离骚》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掌握关键词句的含义。

难点:领略屈原深沉而炽热的情感表达,以及其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介绍屈原及《离骚》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研读:

学生集体诵读《离骚》,初步感受其韵律美。

教师讲解文言词汇和语法结构,指导学生翻译重要诗句。

分析《离骚》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如屈原的忠诚理想与现实困境的冲突,以及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眷恋。

3、艺术赏析:

讨论《离骚》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丰富想象、情感浓烈等。

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4、拓展延伸:

对比其他古代诗词作品,探讨《离骚》在楚辞乃至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结合现实,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5、作业布置:

完成《离骚》中未讲解部分的自学,并撰写学习心得或评论。

四、教学反思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总结本次教学的效果,包括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课堂参与度以及教学方式的有效性,以便于调整优化后续的教学计划。

探究活动 篇六

比较阅读

将《诗经》与《离骚》中的(或者使用课外读本中《涉江》一课作例更好)诗句进行对比,组织和启发学生探究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大流派的同异处,以便使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能够有意识地去体味和体验它们各自的艺术魅力。

离骚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离骚》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坚韧不屈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离骚》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艺术特点,特别是其丰富的象征手法和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难点:深入体会屈原的'内心世界,理解其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揭示,以及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简述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出《离骚》的主题——忧国忧民、坚持理想的伟大人格。

2、文本研读:分段讲解《离骚》的内容,指导学生朗读并解析其中的关键诗句,理解象征意象的含义,如香草美人、龙舟凤鸟等。

3、分析探讨:引导学生讨论屈原的情感表达方式,剖析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思考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抉择。

4、深化拓展:联系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进一步探讨《离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让学生感悟其对于当今社会的价值启示。

5、作业布置:选取《离骚》中的一段进行背诵,并写一篇读后感,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

通过对学生课堂参与度、问题解答、小组讨论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的观察和评价,检验学生对《离骚》内容、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对屈原人格精神的认识程度。

《离骚》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①了解“楚辞”和“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②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大意,体悟情感,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③了解屈原的理想和追求,理解诗人爱国忧民情感和九死未悔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情怀。

难点: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勾画加注法、诵读法、师生研讨法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每当读到这首诗,就会想到在瑟瑟的秋风里,在木叶飘零的洞庭湖边,一位满眼忧伤的诗人孤独地站在那儿,他郁郁沉重,面对着浩浩汤汤的洞庭波涛,长歌当哭,他便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屈原,一座爱国主义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学习《离骚》,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他的痛苦,体味他的人生,感悟他的理想和追求。

二、诗人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 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他心怀天下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力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成为一个强国。但由于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矛盾,遭受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顷襄王即位,受子兰等人的诬陷,被放逐江南。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攻破郢都楚灭,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

屈原开创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三、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汉代刘向将屈原和他的弟子宋玉等人的作品合编为一部诗歌总集,称为楚辞。楚辞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

四、对照注释,勾画课文内容,进行自学。

五、诵读诗歌,集体朗读。

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节奏。

2、自读,把握诗的节奏。

3、集体齐读。(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学习课文内容。

1、《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班固进而释“离”为“罹”,遭遇,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

2、找出诗句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语,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明确:哀——未悔——怨——不屈——未悔——未变

屈原的内心世界有悲悯,有怨愤,有挣扎,有动摇,更有坚定;但对楚国和君主的爱是不变的;本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理想和追求。

3、《离骚》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表现出了诗人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宁愿以死来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虽九死而尤未悔。

4、文中描写花草禽虫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将自然界高贵的草木花鸟,赋予其象征意义,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荷衣花帽表现高尚的节操,用方圜代表正方端直,用美玉宝剑代表人格的高贵,情感意识强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充满高洁的审美情趣,散发着迷人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

二、师生研读:

1、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他不同流合污,不妥协,不放弃,呼喊、抗争,宁死而不屈,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勇不放弃的精神,诗人清楚地预知自己的结局和命运,但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是一位斗士,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但却表现了一种精神的高贵。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3、《离骚》有什么语言特色?

明确:首先,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其次,运用香花、香草的名称象征性的表现政治、思想意识方面的抽象的概念,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第三,全诗四句为一层,中间加“兮”加上固定的偶句韵,回环往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对偶手法的使用,使句式工整优美。

离骚教案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领略其深沉浓郁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解析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艺术和表现手法,如比兴、象征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对国家、人民的深深忧虑和无尽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离骚》的主要内容,把握屈原的`形象及其精神世界;学习并欣赏《离骚》的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离骚》中丰富的象征意象和曲折的情感表达,以及屈原所体现的忠诚与独立人格。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简介屈原生平及《离骚》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诵读感知: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诵《离骚》,初步感受诗歌韵律美和语言美。

3、内容解析:教师讲解《离骚》的大致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屈原在诗中的形象,理解其忧国忧民之情和矢志不渝之志。

4、艺术鉴赏:解析《离骚》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例如比兴、象征、夸张等,并举例说明。

5、深度讨论:围绕“屈原的忠诚与痛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6、总结提升:回顾本节课内容,强调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品格对后世的影响。

四、作业布置:

1、巩固课堂内容,要求学生摘录并解释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屈原精神的诗句。

2、尝试写一篇读后感或者模仿《离骚》的风格创作一首短诗。

离骚教案 篇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2)通过诵读和解析,品味《离骚》的语言艺术特色和深沉的情感表达。

(3)学习运用典故、象征等手法进行诗歌解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和分段解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组织小组讨论,探讨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以及其人格魅力。

(3)指导学生尝试创作具有个人情感寄托的现代版“离骚”,提升诗词鉴赏与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屈原忠诚爱国、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把握《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感受屈原的高尚情操和深深爱国情怀。

难点:对《离骚》中大量典故、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如何将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传递给学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简述屈原的生平及其在楚辞发展史上的地位,引出《离骚》这部伟大的诗篇。

2、课文解析:分段讲解《离骚》的内容,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分析诗歌主题及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欣赏并理解其中的比喻、象征和借代等修辞手法。

3、朗诵体验:全班或小组分角色朗诵《离骚》,体会其音韵节奏之美,进一步深化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4、小组讨论:围绕屈原的人格魅力、《离骚》的艺术成就、诗人所展现的忧患意识等方面展开讨论。

5、扩展活动:布置作业,让学生尝试以现代语言和形式,写一首表达自己内心世界和人生理想的“离骚”。

四、教学总结与反馈: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离骚》的主要思想和艺术价值,强调屈原精神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反馈,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化自信。

离骚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赋与比的写法;

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媒体设计:

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板书课题:《离骚》)

二、解题

1、简介屈原:

(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其作品

2、简介“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3、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全诗372句,93节,2464字,课文是节选。

三、新授

1、放配乐朗读磁带,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对照注释,弄清课文内容。

3、学生质疑。

要求:对自己不能理解、小组讨论也不能理解的疑难字、词、句进行提问。老师作出回答。

重点讲解下列实词的意义:

修姱:修洁而美好。

羁:喻指束缚、约束。

谇:谏诤。

怨:恨。(“恨”在文言中多为“遗憾”义)

浩荡:多义词,这里为“荒唐”义。

民心:人心。(前文“民生”可解释为“人生”)

溘:突然。(“溘然长逝”中的“溘”即为此义。)

忍尤:忍受强加的罪过;尤:这里作“罪过”讲。(“以儆效尤”中“尤”即此义;“怨天尤人”中的“尤”为“归咎”义;“无耻之尤”中的“尤”为“特异”、“突出”义。)

反:文言文中多作“返”讲。

忳:忧闷。

岌岌: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中的“岌岌”形容十分危险。)

陆离:修长的样子。(“光怪陆离”中“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4、学生说出课文意思。

要求:指名3-5人回答;纠正。

5、课堂练习:(幻灯打出)

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之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2)以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

竞周容以为度

(3)虽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四、作业

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导朗读

1、注意节拍如:长太息/以掩涕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讲解: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注意延长如:悔相道之不察兮--忽反顾以游目兮--

讲解:“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3、注意重音

4、注意感情

讲解: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感情。诗人在感叹时要读得深沉而有力,诗人在充满理想时要读得激越而昂扬;读出诗人在遭受屈辱之后的悔恨和愤懑;还要读出诗人在“众女”种种丑态面前所表现出的高昂气节,在崇高理想面前所表现出的一往情深。

二、当堂背诵

三、研讨课文

1、理解思想内容

分析、讨论、概括:

(1-7):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8-13):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2、赏析重点诗句

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明确:(幻灯打出)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客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四、分析特色

1、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比兴手法。

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重点分析“比”)

(幻灯打出)

(1)王逸《楚辞章句》评《离骚》: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2)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

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思考:王逸、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在《离骚》这首诗中所运用的比兴手法的?

讨论,明确: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的手法,为后代诗人作家所普遍借鉴,成为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借景抒情、托物以讽、悲秋伤�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

五、布置作业

1、下列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你最喜欢《离骚》中哪两句诗,哪句或哪几句诗引起了你的共鸣,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只要能抓住一点即可。

3、课外阅读《语文读本》《屈原诗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