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最新研究的文献综述(大全优秀5篇2-6-39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 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本页是人美心善的小编阿青给大伙儿找到的5篇研究综述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研究的文献综述 篇一

最新研究的文献综述(大全优秀5篇2-6-39

最新研究的文献综述(大全优秀5篇

中国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主义。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主义。

最新研究的文献综述(大全优秀5篇

最新研究的文献综述(大全优秀5篇

最新研究的文献综述(大全优秀5篇

最新研究的文献综述(大全优秀5篇

在学习上,我觉得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我应该端正学习态度。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应该明白: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才能在学习中有所进步。

第二、应该注重学习的效率。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应该明确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完知识后,我们应该把学

第三、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学习,就是学习,我们要通过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

第四、应该积极向织靠拢。

中国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

论文研究综述 篇二

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也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关于汉赋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汉赋的研究逐渐深入,汉赋的抒情性也逐渐被学界关注,一些专门研究汉赋的着作也涉及了汉赋抒情性的特征。马积高《赋史》认为汉赋中成就较高的是“从西汉初贾谊到东汉末年赵壹等人所创的抒情言志之作”,肯定了汉代抒情赋的文学价值。其后万光志《汉赋通论》认为汉赋进入东汉中叶以后,进入了抒情化和小品化的时期。高光赋《赋史述略》中 龚克昌先生在《汉赋研究》中重点论述了楚辞的抒情性与汉赋叙事的传承关系,并开始关注汉大赋叙事时的抒情品格,揭示出散体赋的抒情特征。其后,许结、郭维森《中国辞赋发展史》论述了汉赋的发展流变过程,认为从骚体赋到散体大赋的流变过程中,出现了三次文学思想变革。许结从这种文学形式的流变及发展的过程中强调了汉赋叙述与抒情之间的关系。陈庆元《赋?时代投影与体制演变》探究了抒情小赋与叙事大赋之间的区别。另有着作探讨汉赋与楚辞之间的关系,如费振刚《汉赋概论》探讨了汉赋体制及其流变,揭示了汉代抒情赋对楚骚的继承与创新;郭建勋《楚辞与中国古代韵文》谈到楚辞与骚体赋的前后继承关系,探讨了楚辞与汉赋之间的渊源流变。以上着作都是从汉代整体出发研究汉赋的抒情性问题,西汉赋中虽然有很多抒情性作品,但是从数量上来看远远不及东汉时期,尤其是东汉中叶以后,抒情小赋的出现与成熟把汉代抒情赋推向了高峰。

一、东汉抒情赋的范围及界定

谈到东汉时期的抒情赋,就不得不提到对它的范围及界定。关于何为抒情赋,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般来说,抒情赋发源于西汉初年的骚体赋,并且贯穿于整个汉代。但是存在争议的是,东汉时期的抒情赋始于何时?有的学者认为东汉的抒情赋就是从张衡的《归田赋》开始,与抒情小赋为同一范畴,但是也有一些学者的论文认为东汉时期的抒情赋与西汉抒情赋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到东汉中叶发生新变,成为抒情小赋。

对于抒情赋内涵的界定,一部分学者对其含义的界定与抒情小赋的含义有所重叠。陈海燕《汉魏六朝抒情小赋的语体研究》中将赋分为散体大赋和抒情小赋,认为能够表达作者内心情感以及个人意志的抒情性的赋作都叫作抒情小赋。蔡金平《汉魏六朝抒情小赋题材研究》中 学界普遍认为,抒情小赋产生于东汉中叶,而此论文 阮忠《两汉抒情赋论》 至于东汉中叶出现的抒情小赋,只是在摆脱传统骚体形势下出现的新变而已,两者是两种不同的范畴。另有何天杰《由“情胜于理”到“理胜于情”dd论汉代抒情赋》中提出:“绝大部分的抒情赋都是以骚体形式、以悲悼屈原的不幸为题材而写成的。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东汉后期才有所改观。”因此,他 姜文燕《从抒情寄意到述行序志》,常先甫《东汉抒情赋文化精神溯源》也赞同此种观�

张宏伟《汉代抒情赋研究》 王瑞凤《东汉末年抒情赋与高丽时期抒情赋比较研究》认为抒情赋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既要抒写情志更要体制短小,在内容与体制上对东汉抒情赋进行界定。常先甫《东汉抒情赋的情理世界》中将东汉抒情赋的内容分为:遭遇无常,悲士不遇;关注国事,批判现实;避祸自适,与士逶迤;情感世俗,趣味浓厚四部分内容。

二、东汉抒情赋的思想体系

无论哪种文学样式都离不开思想观念的支撑,东汉抒情赋也是在不同思想观念下形成的。综合各学者的研究成果,东汉抒情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思想观念:

1、道家思想

佘正松《道家思想与汉代抒情小赋》中主要论述了道家思想对汉代抒情小赋的发生、发展产生的影响,认为张衡的'《思玄赋》是有感于老子的“吉凶倚伏”的哲理,作此赋“以宣寄情志”。张宏伟《汉代抒情赋研究》认为东汉时期王朝的更迭,士人出于避祸的考虑,思想逐渐由儒家转向老庄一派,道家思想对士人的影响逐渐加深,道家思想如同儒家思想一样影响着士人的治世方式。

2、儒家思想

王瑞凤《东汉末年抒情赋与高丽时期抒情赋比较研究》认为东汉抒情赋作家在思想上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有道家思想,这两种思想共同影响他们的文学创作。

3、隐逸思想

赵晨《东汉辞赋中的隐逸意识研究》主要分析隐逸思想对汉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以及在汉赋创作过程中的隐逸情感的流露。作者还认为,东汉时期的隐逸思想大都存在于骚体赋与散体赋之中。

4、战国纵横之风

常先甫《东汉抒情赋文化精神溯源》认为战国纵横之风对东汉抒情赋创作有一定的影响。文章认为,战国初期,士人在高度自信的同时也有着强烈的英雄无用之感,这对汉代士人的“不遇”心态有很大影响,付诸在作品中,“士不遇”主题成为汉代抒情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5、老庄思想、佛教观念

张家卫《汉代抒情赋略论》认为东汉时期社会的**与社会的黑暗导致文人渐渐从儒家思想中脱离出来,老庄思想和佛教观念则占据其主导位置。

论文研究综述 篇三

__县地处重庆市东部边缘,是一个以种养业为主的农业大县,全县辖30个乡镇,386个村、居委会,4598个社,24.62万农业户,1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8.65万人,46.14万个农村劳动力。全县幅员面积4099.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35万亩(习惯面积),其中水田18.3万亩。

二、粮食生产落实情况及效果

(一)粮食产量和面积

(二)技术推广

__县制定了扶耕助粮和狠抓粮食生产的意见。5月上旬,带领机关干部到朱衣镇帮助贫困户搞“双抢”,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扶农促耕”活动开展。

在__龙桥乡建立1000亩玉米高产示范片,实现单产485.9公斤,比该乡平均产量增17.9%;在公平镇、红土乡建立稻草覆盖秋洋芋示范片亩,得到了市农业局检查的充分肯定。各乡镇分别建立300-500亩的高产示范片,有力地推动了实用新技术的推广。

(三)实施百万工程

__县按照重庆市农业局的统一安排部署,实施了“优质芸豆基地建设项目”,在3个乡镇实施。完成基地建设示范面积1.08万亩,平均亩产192.5公斤,实现总产2079吨,比对照平均亩产102.8公斤,增产89.7公斤,基地良种覆盖率达96.1%,并建立种子繁育基地28亩,为生产提供优良种子。

为了推进产业化实施进程,__县农业局联系了“彭氏加工厂”、“红土地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万胜粮食加工厂”三家龙头企业,并建立长期联系机制,为企业排忧解难。龙头企业与农户落实了订单1.65万亩,农产品数量4950吨,目前已收购产品3890吨,订单兑现率已达78.6%。

(四)信息反馈

__县按照《重庆市调度月历》要求,按时规范上报了相关数据及资料,未出现一项未报情况。并积极主动上传粮食生产动态,增产增收,结构调整,实用技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产业化开发,抗灾、救灾及民情的民意等信息今年共上报农情统计39次、中国种植业网采用__县农情材料29篇、在《__农业》上报道生产动态155篇。

三、增产原因分析

今年,__县粮食呈现恢复性增长,其原因主要表现为:

(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粮食安全问题。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民种粮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种植面积、生产投入等方面有较大的增长。

研究的文献综述 篇四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主要用以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哪一种格式进行综述,都要将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

三、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注意事项

1、在文献综述时,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

2、在文献综述中,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3、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4、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5、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四、撰写文献综述的其他事项

1、一篇毕业论文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字数不少于3000字。

2、文献综述后应附参考文献。(其中外文部少于2个)

论文研究综述 篇五

70年代中期以来组织结构理论有了新的长足发展,除了在这之前已经出现的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外,还出现了4个与结构权变理论分庭抗礼的新范式;它们是:制度组织理论、总体生态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组织经济学,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以下5个主要趋势。

(1)在古典组织结构理论开创的道路上继续发展组织结构理论。泰耶尔(thayer)的非层级结构模型,黑格(hage)的组织控制理论继续对组织结构的权责结构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

(2)在人际关系和行为科学的组织结构理论开辟的理论传统上进一步发展组织结构理论。斯梅尔斯克(smircich)的组织符号主义,费恩(fine)的组织文化理论,费古逊(ferguson)的男女平等主义组织理论,沙通(sutton)和拉发里(rafaeli)的情感主义组织理论进一步地从情感和人性复杂性的角度分析非正式组织结构的运作过程和功能。

(3)结构权变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结构权变理论产生于60年代,在70年代中期以后受到各种新的组织理论的冲击,逐渐失去其支配地位。尽管如此,在80年代和90年代,它仍然为许多研究者所推崇,井有很大的发展。权变要素的研究范围扩大任务相互依赖和产品生命周期被作为权变要素加以研究,对信息处理模型和网络组织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4)社会学继续为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工具。在60年代和70年代,社会学对组织理论的发展产生 70年代中期以来,呈现了3个新的以社会学为基础的组织结构理论,它们是汉南(hannan)和弗瑞曼(freeman)的总体生态理论,迈耶尔(meyer)和罗万(rowan)以及祖克尔(zucker)的制度理论,帕弗尔(pfeffer)和沙兰西克(salancik)的资源依赖理论。这3个理论范式的一个共同观点认为,组织环境是组织结构的主要决定力量,而不是管理者主导了组织结构的变革,因此,这3个理论范式属于环境决定组织结构理论的类别。总体生态理论认为,组织变革的主要机制并不是由单个组织进行的有目的的调整,而是一个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过程,因此,当一个组织在总体水平上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将会被新的适应性强的组织所取代。总体生态理论的研究文献包含了一些所特有的专业词汇、数学模型和统计程序。制度理论认为,组织结构主要不是由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客观需要决定,而是迎合更大社会范围的团体关于组织形式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理性的看法的产物。因此,一个组织的组织结构就有表面结构和实质结构之分。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对外部资源有依赖性,因而力求通过许多手段去控制这些资源,组织有维持独立的倾向。

(5)在70年代,经济学开拓了组织理论新的发展空间,并且在80年代和90年代,经济学对组织理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巴尼(barney)和大内(ouchi)在1986年出版的《组织经济学:理解和研究组织的一种新的范式》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组织经济学的概念,用来说明经济学对组织理论的贡献。经济学对组织理论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理论。一个是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的代理理论,另一个是威廉姆森(williamson)的交易费用理论,还有一个是波特(porter)在1985年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三个理论中,代理理论对组织结构的研究影响最大,詹森曾宣称要以代理理论为基础进行“一场在组织科学中的革命”。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组织结构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组织结构理论在以上五个类别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管理学会(bim)做了一次题为“扁平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包括英国石油公司,英国电信电报公司在内的90%的英国企业正在进行组织结构精简和扁平化。企业的组织结构由传统的等级制发展到扁平式是信息技术和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结果。相关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主要代表人物和他们提出的观点总结如下:

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彼得・德鲁克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基于知识经济下企业的组织变革问题。他说:“后的典型大企业,其管理层级将不及今天的一半,管理人员也不及今天的1/3。在这样的企业中,工作将由跨部门的专家小组来完成,协调与控制将更多地依赖雇员的自律意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根源在于信息技术。……在我的脑海里,未来的典型企业应该被称为信息型组织。它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根据来自同事、客户和上级的大量信息,自主决策、自我管理。”(德鲁克,1988,第1、2页)。

彼得・圣吉(petersenge)认为,要使企业能适应不断变革的未来环境,就要求企业的成员和企业本身要不断的学 他提出通过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和团体学习的五项修炼的融合,把企业缔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彼得・圣吉,1990)。

关于未来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具体的形式,从研究的结果看,认为未来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是战略联盟、虚拟企业(eiu,1997),大脑型组织(m・f・鲁宾斯坦,),顾客导向型的水平组织(詹姆斯・迈天,1995)。而未来这些各不相同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的共同特征是:以顾客为导向的水平型组织。

在以上理论的指导下,9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尤其是大型工业企业纷纷加强了组织结构变革的力度掀起了组织结构变革的一轮热潮。1992-1993年后;许多企业相继推出了新的组织结构变革计划.据有关资料报道:到1995年底,全球500家最大公司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组织结构变革(刘海云,1993)。这次组织结构变革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目标长远而且深刻,带有明显的战略性。9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经济的相继回升,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许多企业已充分认识到,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不再仅仅是不断研究变化中的环境以及相应的有效战略的能力,而是以不断变换的方法调动其资源以成功地实施战略的能力,即公司的组织管理能力,在今后的竞争中公司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将是公司成败的关键。因此,不仅是业绩不好的公司,而且包括业绩优秀的大公司也在实施大规模的组织结构变革。

(2)企业规模缩小,员工裁减成为组织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英荷壳牌石油公司1994年利润达到创记录的40亿英磅,当年投资收益率为10.4%,尽管如此,1995年初,该公司还对内部组织进行了重大改革,将设在伦敦和海牙两个总部的职员人数由原来的3900名减少到2700名,裁员幅度为30%,取消了四个洲级地区总公司,精减了总部职能部门.1993年美国大型企业宣布裁员60万,不仅高出1991年的25%、甚至比衰退年份的总裁员量也要高.并且,裁员的对象有了质的变化80年代的组织结构变革主集中于裁减一线蓝领工人,而90代以来的解雇职员中相当一部分是白领工人.例如。福特汽车公司1991年管理阶层的职员就裁减了30%以上。

(3)管理层次大幅度减少,重心由基层移向中高层。据估计美国《幸福》杂志所列全球最大的500家企业在1990-1995年间平均减少管理层次3个左右,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董事长韦尔奇于80年代中期开始致力于减少组织层次,最初通过大规模约兼并和分解,重新组合公司以业务为中心的企业单位,随后逐步取消了部门经理这一层次,并于1991年取消了生产副董事长这一层次,规定13个主要企业的主管直接向他汇报工作。1993年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将原有的7级管理层次压缩为4级。

(4)对传统的作业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安排。从流程的角度集成职能部门,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组织结构。如英荷壳牌石油公司1995年的组织结构变革中彻底打破了原来的矩阵组织结构取消地区总公司,由过去地区和产品部门的多头管理转变为按业务范围进行的直接管理,重组后的壳牌石油公司,按勘探开采、石油产品(炼油和销售)、化工、天然气和煤炭五大主要业务建立五大产品业务集团,分别管理120个国家和地区的子公司。

(5)“网络制”组织模式大量出现,“网络制”组织是指通过庞大的通讯系统将众多的部门和雇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互相合作的网络;各网络点均听从最高决策层的指挥。这种结构彻底改变了原来由上而下的纵向信息传递方式,大大加强了横向联系,使组织更具弹性和灵活性。1993年ibm公司毅然废除了由13个事业部经理参加的经营委员会决策体制,高层主管通这公司内部电子邮件系统,并跨越组织等级链直接与项目负贵入和低层人员沟通和协调,大大提高了组织决策效率。

(6)母子公司之间的组织关系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众所周知,80年代组织结构变革的一个明显趋势是“化大为小”,组建所谓“公司中的公司”,将总部分割成众多的独立决策单位.而如今这一趋势己经产生实质变化。许多企业只倾向于紧密控制最关键的功能公司,如研究开发以及市场营销等。而把生产活动从公司活动中彻底分离出去以分包的形式借助于众多独立的生产供应商完成.在这种组织体系下,供应商与核心企业不属于同一个公司;但在共同的战略和政策体系下运营,形成一种具有一体化效应的虚拟组织。这种组织中产品生产调整,规模的调整以及组织结构的调整都是通过对生产供应商的重新组合来完成,调整成本很低,而适应性又很强。如美国的耐克公司1993年年销售额近40亿美元,其商品生产100%实行分包,全公司只雇佣了9000名员工,而设在不同国家的独立分包商们却雇佣75000人,公司主要从事设计、开发。营销、管理等高附加值活动。

由此可见,国外在企业组织结构理论研究、组织结构方案的实际设计和管理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成果较为系统和前沿,值得我们借鉴。

来源:中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