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本页是可爱的小编小鱼儿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14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借助频率或考虑实验观察到的结果,区分不可能发生、可能发生和必然发生这三个概念.
2.借助频数或频率,初步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二)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能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增进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不可能”、“必然”和“可能”.
三、教学难点
怎样分清不确定的现象和确定的现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抛掷硬币的游戏吗?再抛10次试一试,记录一下,看看有________次正面朝上,有_______次反面朝上.
提问:在刚才的抛掷硬币游戏中,你发现正反面同时朝上有几次?
学生回答:0次;一次也没有;不可能.
回答得很好.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事情有可能发生,也有不可能发生的.下面再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骰子.
(二)新授
骰子都是正方体,它有六个面,每一面的点数分别是从1到6这六个数字中的一个.骰子的质地是均匀的,也就是说每个数字被掷得的机会都是一样的.
下面两人一组做掷骰子的游戏.
要求:一个同学掷骰子,另一个同学做记录,用“正”字法把每个点数出现的频数记录下来,填入备好的表里.掷完20次以后,两人交换角色,再记录下数据.
提问:“点数7”出现了多少次?
学生回答:0次.
从每个小组的频数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如何,“点数7”出现的次数总是0.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掷的时间还不够长或掷的次数还不够多,而是因为骰子上根本没有“7”.所以,无论再挪多少次,“点数7”都不会出现.我们可以说“掷得的点数是7”这件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提问:在刚才的游戏中,还有什么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学生进行简单讨论.
让学生自由发言:大干“点数7”的点数,像8、9都不可能发生.
那么,可能发生的事是什么呢?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列代数式
(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面积是 ;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
(3)若x表示正方形棱长,则正方形的体积是 ;
(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
(5)小明从每月的零花钱中贮存x元钱捐给希望工程,一年下来小明捐款 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习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同时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2、 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 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由小组讨论后,经小组推荐人员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5。
2.练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 ; (2)abc; (3)b2; (4)-5ab2; (5)y; (6)-xy2; (7)-5。
(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同时利用练习中的单项式转入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教学)
3.单项式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四个单项式a2h,2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并板书。
4.例题:
例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①x+1; ② ; ③ ④- a2b。
答:①不是,因为原代数式中出现了加法运算;②不是,因为原代数式是1与x的商;
③是,它的系数是,次数是2; ④是,它的系数是- ,次数是3。
例2: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①-7xy2的系数是7; ②-x2y3与x3没有系数; ③-ab3c2的次数是0+3+2;
④-a3的系数是-1; ⑤-32x2y3的次数是7; ⑥ r2h的系数是 。
通过其中的反例练习及例题,强调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圆周率是常数;
②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2,-a2b等;
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
5.游戏:
规则:一个小组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然后指定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回答他的系数和次数;然后交换,看两小组哪一组回答得快而准。
(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且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6.课堂练习:课本p56:1,2。
三、课堂小结:
①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②根据教学过程反馈的信息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结。
③通过判断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已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四、课堂作业: 课本p59:1,2。
板书设计:
《单项式》 1.单项式的定义: 2.例1: 例2: 学生练习:
教学后记:
本节课是研究整式的起始课,它是进一步学习多项式的基础,因此对单项式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学习。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性,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概念,同时也要注重分析,亦即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借助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淆处和判断易出错处,强化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单项式系数、次数,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将以启发为主,同时辅之以讨论、练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并逐步培养起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同类项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能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2.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知识回顾和理解
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具有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正数和负数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1]:“零”为什么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参考例子:用正数、负数和零表示零上温度、零下温度和零度。
思考“0”在实际问题中有什么意义?
归纳“0”在实际问题中不仅表示“没有”的意思,它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如:水位不升不降时的水位变化,记作:0 m.
[问题2]:引入负数后,数按照“具有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分别是什么?
(二)深化理解,解决问题
[问题3]:(课本P3例题)
【例1】(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 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例2】(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后语: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类似的还有水位上升、收入上涨等等。我们要在解决问题时注意体会这些指明方向的量,正确地用正负数表示它们。
巩固练习
1.通过例题(2)提醒学生审题时要注意要求,题中求的是增长率,不是增长值。
2.让学生再举出一些常见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1990~1995年下列国家年平均森林面积(单位:千米2)的变化情况是:
中国减少866,印度增长72,
韩国减少130,新西兰增长434,
泰国减少3247,孟加拉减少88.
(1)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这六国1990~1995年平均森林面积的增长量;
(2)如何表示森林面积减少量,所得结果与增长量有什么关系?
(3)哪个国家森林面积减少最多?
(4)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你想到了什么?
阅读与思考
(课本P6)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问题:1.直径为30.032 mm和直径为29.97 mm的零件是否合格?
2.你知道还有哪些事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允许误差吗?请举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甲冷库的温度是-12℃,乙冷库的温度比甲冷库低5 ℃,则乙冷库的温度是。
2.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9±0.05(单位:mm),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9 mm,加工要求不超过标准尺寸多少?最小不小于标准尺寸多少?
3.摩托车厂本周计划每天生产250辆摩托车,由于工人实行轮休,每天上班的人数不一定相等,实际每天生产量(与计划量相比)的增减值如下表:
星期一二三四
增减-5 +7 -3 +4
根据上面的记录,问:哪几天生产的摩托车比计划量多?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多,是多少辆?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少,是多少辆?
类比例题,要求学生注意书写格式,体会正负数的应用。
(四)课时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一、教材分析
“数据的收集”是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中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中起着对后面进一步学习的铺垫作用,数据的收集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简单问题入手,经历数据的收集过程,让学生体会数据的作用,进而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理解额数与频率的概念。
2。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步骤。
3。能够多角度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能够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数据的处理过程,学会合作学习,学会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2。在形成猜想和作出决策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利用数据的收集解决身边的一些简单问题,初步体验数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所学知识是有价值的。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品尝发现带来的欢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
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
利用数据进行分析。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李小姐有一个工厂,管理人员有李小姐、6个亲戚;工作人员有5个领工、10个工人和1名学徒,现在需要增加一个新工人。
小张姐姐应征而来,与李小姐交谈,李小姐说:“我们这里的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是每周300元。”小张姐姐工作几天以后,找到李小姐说:“你欺骗了我,我已经问过其他工人,没有一个工人的工资超过每周3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300元呢?”李小姐说。“小张。平均工资是300元,不信,你看这张工资表”
人员李小姐亲戚领工工人学徒合计
工资/人2200250220200100——
人数16510123
工资总数22001500110020001006900
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李小姐说平均每周工资300元是否欺骗了小张姐姐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能将正方体、长方体、棱锥、棱柱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由它们的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
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3、经历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认识归纳出棱柱的特性,并能初步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简单的立体图形判别平面图形;反之,根据平面图形判别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
让学生自己出示现实生活中某些商品的包装盒(课前准备工作),制作这些纸盒,我们是先根据它们表面展开后图形的形状剪裁纸张,再折叠围成,从而引入课题——展开与折叠。
二、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图形(棱柱)的感受,体会棱柱的性质做一做
活动一:
1、如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请同学们以同桌的形式动手做做看。
2、操作完后,请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模型。
3、实践验证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如图2所示的棱柱。
4、教师介绍棱柱的各部分名称。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能根据题意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分析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理解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3、理解什么是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学会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重点难点】
体会找等量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前面学过有关方程的一些知识,同学们能说出什么是方程吗?
答:叫做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复习
注意:我们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既要学会按部就班(严格按步骤)地解方程,又要善于认真观察方程的结构特征,灵活采用解方程的一些技巧,随机应变(灵活打乱步骤)解方程,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一般解题步骤与解题技巧来说,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机智,只有真正掌握了一般步骤,才能熟能生巧。
解一元一次方程常用的技巧有:
(1)有多重括号,去括号与合并同类项可交替进行
(2)当括号内含有分数时,常由外向内先去括号,再去分母
(3)当分母中含有小数时,可根据xx分数的基本性质xx把分母化成整数
(4)运用整体思想,即把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看作整体进行变形
(三)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1、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1)审题,搞清已知量和待求量,分析数量关系。 (审题,寻找等量关系)
(2)根据数量关系与解题需要设出未知数,建立方程;
(3)解方程;
(4)检查和反思解题过程,检验答案的正确性以及是否符合题意,并作答。
2、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类型
(1)数字问题:①数的表示方法:一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是b,个位数字为c则这个三位数表示为xx100a+10b+cxx(其中a、b、c均为整数,且1≤a≤9,0≤b≤9,0≤c≤9)。
②用一个字母表示连续的自然数、奇数、偶数等规律数。
(2)和、差、倍、分问题:关键词是“是几倍,增加几倍,增加到几倍,增加百分之几,增长率,哪个量比哪个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精编导学
3.1从算式到方程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在实际问题中,能够找到并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重点难点】
重点1.归纳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难点:能够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1、 (1)3+b=2b+1 (2)4+x=7
(3) 0.7x=1400 (4)2x-2=6
请大家观察上面4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从而得到:xxxxxxxxxxxxxxx的等式叫做方程。
2、阅读课本78页问题,你能用算术方法解答吗?试一试。
若设A,B两地间的路程是x km?则从A地到B地,卡车用了小时,客车用了小时。根据题意,可列出等式吗?
还有其他的解法吗?试着改变一种设法。
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1、根据下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①用一根长为48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 问:小明买了几本练习本?
小结:像上面①、②、③中列出的。方程,它们都含有xxxxx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xxxxxxx,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即方程的一边或两边含有未知数)
【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1、根据条件列出等式:
①比a大5的数等于8:
②某数的30%比它的2倍少34:
③27与x的差的一半等于x的4倍:xxxxxxxxx
④比a的3倍小2的数等于a与b的和:
2、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长是宽的1.5倍,长方形的长,宽各应是多少?
(2)小芳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升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1、学习收获
2、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后训练,巩固拓展】
1、必做题:教科书80页练习1,2,3,4题;
2、悬赏题(2个优)
鸡兔同笼,上有20头,下有52足,请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课时划分 篇七
1、1 正数和负数 2课时
1、2 有理数 5课时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4课时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5课时
1、5 有理数的乘方 4课时
第一章有理数 2课时
1、1正数和负数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与身边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近似数和有效数字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3。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数据。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进一步发展数感。
2。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能按要求取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生活中的作用。
3。能读懂统计图中的信息并能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有效、形象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2。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1。感受较小的数据。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4。读懂统计图并能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请你用熟悉的事物描述一些较小的数据: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它的体重可达几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8米。
1。哪些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方便?举例说明。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其中氢原子的直径约为0。0000000001米。
(2)生物学家发现一种病毒的长度约为0。000043毫米;
(3)某种鲸的体重可达136000000千克;
(4)20xx年5月19日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万众一心抗击‘非典’”邮票收入全部捐给卫生部门用以支持抗击“非典”斗争其邮票的发行量为12500000枚。
四。课时小结:我们这节课回顾了以下知识:
1。又一次经历感受了百万分之一进一步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与身边事物比较进一步学习了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近似数的意义和作用并按要求取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3。又一次欣赏了形象的统计图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示这些主要河流的河长情况你的统计图要尽可能的形象。
(2)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河流的河长与流域面积有什么样的联系?
(3)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主要河流�
(1)形象统计图(略)只要合理即可。
(2)从表中的数据看出河流越长其流域面积越大。
(3)河流的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位置有关系。
五。课后作业: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九
一、有理数的意义
1、有理数的分类
知识点:大于零的数叫正数,在正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的数叫负数;如果一个正数表示一个事物的量,那么加上“﹣”号后这个量就有了完全相反的意义;3,,5.2也可写作+3,+,+5.2;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数轴
知识点:数轴是数与图形结合的工具;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数轴的三元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这三元素缺一不可,是判断一条直线是否是数轴的根本依据;数轴的作用:1)形象地表示数(因为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以后会知道数轴上的每一个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2)通过数轴从图形上可直观地解释相反数,帮助理解绝对值的意义,3)比较有理数的大小:a)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b)正数都大于零,c)负数都小于零,d)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相反数
知识点: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且分别在原点的两边;规定:0的相反数是0。
4、绝对值
知识点: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绝对值的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即若a>0,则∣a∣=a.若a=0,则∣a∣=0.若a<0,则∣a∣=﹣a;绝对值越大的负数反而小;两个点a与b之间的距离为:∣a-b∣。
二、有理数的运算
1、有理数的加法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零(即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②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一个数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多个有理数相加时,把符号相同的数结合在一起计算比较简便,若有互为相反的数,可利用它们的和为0的特点。
2、有理数的减法
知识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注意:运算符号“+”加号、“-”减号与性质符号“+”正号、“-”负号统一与转化,如a-b中的减号也可看成负号,看作a与b的相反数的和:a+(-b);一个数减去0,仍得这个数;0减去一个数,应得这个数的相反数。
3、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可以运用减法法则统一成加法运算;加减法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以后,可以把“+”号省略,使算式变得更加简洁。
4、有理数的乘法
知识点: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
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b+bc
5、有理数的除法
知识点:除法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数的倒数,即a÷b==a(b≠0即0不能做除数)。
除法法则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倒数:乘积是1的两数互为倒数,即a=1(a≠0),0没有倒数。
注意:倒数与相反数的区别
6、有理数的乘方
知识点: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乘方的结果叫幂,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乘方的符号法则: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为0。
7、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知识点: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遇到有括号,先算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有多层括号时,从里向外依次进行。
技巧:先观察算式的结构,策划好运算顺序,灵活进行运算。
维目标 篇十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正数、负数的实际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掌握数轴的画法,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解
(3)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会利用数轴和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过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鼓励学生探索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完善规范语言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十一
教学过程:
知识整理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
1、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3、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4、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基础练习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2、解比例
5/x=10/3 40/24=5/x
3 、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习
1、 Ax1/6=Bx1/5 A:B=():()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
2、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200的比例尺画在纸上,这两条直角边的和是5.4它们的比是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
1、比例的意义
2、比例比例的性质
3、解比例
4、正反比例正方比例的意义
5、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6、比例应用题正比例应用题
7、反比例应用体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特点与教学重、难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改理念,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了什么样的项是同类项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境探究得出同类项可以合并,并形成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能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通过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由数的加减推广到同类项的合并,可以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知规律。
(2)、通过具体情境的'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勤于思考意识。
4.美育目标
通过合并同类项,学生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数学的形式美、简洁美,感悟到学数学是一种美的享受,爱学、乐学数学。
二、 教学方法、手段
1. 教学设想
突出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 教学方法
利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及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索,以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培养探索能力、创新意识。
3.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标提倡教学中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去获得新的知识,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因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意并全身心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法:主动观察→分析→思考→比较→探索→联想→猜测→类比→归纳→例题探索→练习挑战、巩固提高→总结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篇十三
一、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1、等式的概念,用等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在等式中,等号左、右两边的式子,分别叫做这个等式的左边、右边。等式可以是数字算式,可以是公式、方程,也可以是用式子表示的运算律、运算法则。
2、等式的类型楷体五号
(1)恒等式:无论用什么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总能成立。如:数字算式 。
(2)条件等式:只能用某些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才能成立。方程 需要 才成立。
(3)矛盾等式:无论用什么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都不能成立。如 , 。
注意:等式由代数式构成,但不是代数式。代数式没有等号。体五号
3、等式的性质五号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若 ,则 ;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0)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若 ,则 , 。
注意:
(1)在对等式变形过程中,等式两边必须同时进行。即:同时加或同时减,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不能漏掉某一边。
(2)等式变形过程中,两边同加或同减,同乘或同除以的数或整式必须相同。
(3)在等式变形中,以下两个性质也经常用到:
①等式具有对称性,即:如果 ,那么 。
②等式具有传递性,即:如果 , ,那么 。黑体小四
二、方程的相关概念黑体小四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注意:定义中含有两层含义,即:方程必定是等式,即是用等号连接而成的式子;方程中必定有一个待确定的数即未知的字母。二者缺一不可。楷体五号
2、方程的次和元 方程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称为方程的次,方程中不同未知数的个数称为元。楷体五号
3、方程的已知数和未知数楷体五号
已知数:一般是具体的数值,如 中( 的系数是1,是已知数。但可以不说)。5和0是已知数,如果方程中的已知数需要用字母表示的话,习惯上有等表示。
未知数:是指要求的数,未知数通常用 、 、 等字母表示。如:关于 、 的方程 中, 、 、 是已知数, 、 是未知数。楷体五号
4、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楷体五号
5、解方程 求得方程的解的过程。
注意: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求得的结果,前者是求出这个结果的过程。
6、方程解的检验楷体要验证某个数是不是一个方程的解,只需将这个数分别代入方程的左边和右边,如果左、右两边数值相等,那么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否则就不是。黑体小四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体小四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这里的“元”是指未知数,“次”是指含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楷体五号
2、一元一次方程的形式楷体五号
标准形式: (其中 , , 是已知数)的形式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最简形式:方程 ( , , 为已知数)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
注意:(1)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最简形式或标准形式,所以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可以通过变形为最简形式或标准形式来验证。如方程 是一元一次方程。如果不变形,直接判断就出会现错误。
(2)方程 与方程 是不同的,方程 的解需要分类讨论完成。黑体小四
四、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五号
(1)去分母: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注意: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子是个整体,含有多项式时应加上括号。
(2)去括号:一般地,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 注意:不要漏乘括号里的项,不要弄错符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 注意:①移项要变号;②不要丢项。
(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 的形式。 注意:字母和其指数不变。
(5)系数化为1:在方程的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 ,得到方程的解 。 注意:不要把分子、分母搞颠倒。体五号
2、解一元一次方程常用的方法技巧 解一元一次方程常用的方法技巧有:整体思想、换元法、裂项、拆添项以及运用分式的恒等变形等。
3、关于x的方程 ax b 解的情况 ⑴当a 0时,x ⑵当a ,b 0时,方程有无数多个解 ⑶当a 0,b 0时,方程无解
练习1、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等式两边都加上一个数或一个等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B.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C.等式两边都除以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D.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与另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相加,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填空。
(1) ,则 ; (2) ,则 ;
(3) ,则 ; (4) ,则 。
练习2、方程的相关概念
1、列各式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代数式,哪些是方程?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⑦ ;⑧ ;⑨ 。
2、判断题。
(1)所有的方程一定是等式。
(2)所有的等式一定是方程。
(3) 是方程。
(4) 不是方程。
(5) 不是等式,因为 与 不是相等关系。
(6) 是等式,也是方程。
(7)“某数的3倍与6的差”的含义是 ,它是一个代数式,而不是方程。
练习3、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1、在下列方程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1)3x+5=12; (2) + =5; (3)2x+y=3; (4)y2+5y-6=0; (5) =2.
2、已知 是关于 的一元一次方程,求 的值。
3、已知方程 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m=_________
4、已知方程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 ; 。
练习4、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与解法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一)、根据方程解的具体数值来确定
1、若关于x的方程 的解是 ,则代数式 的值是_________。
2、若 是方程 的一个解,则 。
3、某同学在解方程 ,把 处的数字看错了,解得 ,该同学把 看成了 。
二)、根据方程解的个数情况来确定楷体五号
1、关于 的方程 ,分别求 , 为何值时,原方程:
(1)有唯一解;(2)有无数多解;(3)无解。
2、已知关于 的方程 有无数多个解,那么 , 。
3、已知方程 有两个不同的解,试求 的值。
三)、根据方程定解的情况来确定楷体五号
1、若 , 为定值,关于 的一元一次方程 ,无论 为何值时,它的解总是 ,求 和 的值。
2、当 取符合 的任意数时,式子 的值都是一个定值,其中 ,求 , 的值。
五号
四)、根据方程整数解的情况来确定楷体五号
1、已知 为整数,关于 的方程 的解为正整数,求 的值。
2、已知关于 的方程 有整数解,那么满足条件的所有整数 =
3、若方程 有一个正整数解,则 取的最小正数是多少?并求出相应方程的解。
号
五)、根据方程公共解的情况来确定
1、若 和 是关于 的同解方程,则 的值是 。
2、已知关于 的方程 ,和方程 有相同的解,求这个相同的解。
3、已知关于 的方程 仅有正整数解,并且和关于 的方程 是同解方程。若 , ,求出这个方程可能的解。
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一)、基本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1、解方程:(1) (2) - =1- (3)
二)、分式中含有小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楷体五号
1、解方程:(1) (2)
(3) (4)
三)、含有多层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五号
1、解方程:(1) (2) (3)
四)、一元一次方程的技巧解法
1、解方程:(1) (2)
(3) (4)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已知4x2n-5+5=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n=_______.
2、若x=-1是方程2x-3a=7的解,则a=_______.
3、当x=______时,代数式 x-1和 的值互为相反数。
4、已知x的 与x的3倍的和比x的2倍少6,列出方程为________.
5、在方程4x+3y=1中,用x的代数式表示y,则y=________.
6、某商品的进价为300元,按标价的六折销售时,利润率为5%,则商品的标价为____元。
7、已知三个连续的偶数的和为60,则这三个数是________.
8、一件工作,甲单独做需6天完成,乙单独做需12天完成,若甲、乙一起做,则需________天完成。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9、方程2m+x=1和3x-1=2x+1有相同的解,则m的值为。
A.0 B.1 C.-2 D.-
10、方程│3x│=18的解的情况是。
A.有一个解是6 B.有两个解,是±6
C.无解 D.有无数个解
11、若方程2ax-3=5x+b无解,则a,b应满足。
A.a≠ ,b≠3 B.a= ,b=-3
C.a≠ ,b=-3 D.a= ,b≠-3
12、解方程 时,把分母化为整数,得。
A、 B、 C、 D、
13、在800米跑道上有两人练中长跑,甲每分钟跑300米,乙每分钟跑260米,两人同地、同时、同向起跑,t分钟后第一次相遇,t等于。
A.10分 B.15分 C.20分 D.30分
14、某商场在统计今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额时发现,二月份比一月份增加了10%,三月份比二月份减少了10%,则三月份的销售额比一月份的销售额。
A.增加10% B.减少10% C.不增也不减 D.减少1%
15、在梯形面积公式S= (a+b)h中,已知h=6厘米,a=3厘米,S=24平方厘米,则b=( )厘米。
A.1 B.5 C.3 D.4
16、已知甲组有28人,乙组有20人,则下列调配方法中,能使一组人数为另一组人数的一半的是。
A.从甲组调12人去乙组 B.从乙组调4人去甲组
C.从乙组调12人去甲组 D.从甲组调12人去乙组,或从乙组调4人去甲组
17、足球比赛的规则为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是0分,一个队打了14场比赛,负了5场,共得19分,那么这个队胜了场。
A.3 B.4 C.5 D.6
18、如图所示,在甲图中的左盘上将2个物品取下一个,则在乙图中右盘上取下几个砝码才能使天平仍然平衡?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三、解答题。(19,20题每题6分,21,22题每题7分,23,24题每题10分,共46分)
19、解方程:2(x-3)+3(2x-1)=5(x+3)
20、解方程:
21、如图所示,在一块展示牌上整齐地贴着许多资料卡片,这些卡片的大小相同,卡片之间露出了三块正方形的空白,在图中用斜线标明。已知卡片的短边长度为10厘米,想要配三张图片来填补空白,需要配多大尺寸的图片。
22、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大1,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数字的3倍少2.若将三个数字顺序颠倒后,所得的三位数与原三位数的和是1171,求这个三位数。
23、据了解,火车票价按“ ”的方法来确定。已知A站至H站总里程数为1500千米,全程参考价为180元。下表是沿途各站至H站的里程数:
车站名 A B C D E F G H
各站至H站
里程数(米) 1500 1130 910 622 402 219 72 0
例如:要确定从B站至E站火车票价,其票价为 =87.36≈87(元)。
(1)求A站至F站的火车票价(结果精确到1元)。
(2)旅客王大妈乘火车去女儿家,上车过两站后拿着车票问乘务员:“我快到站了吗?”乘务员看到王大妈手中的票价是66元,马上说下一站就到了。请问王大妈是在哪一站下的车(要求写出解答过程)。
24、某公园的门票价格规定如下表:
购票人数 1~50人 51~100人 100人以上
票 价 5元 4.5元 4元
某校初一甲、乙两班共103人(其中甲班人数多于乙班人数)去游该公园,如果两班都以班为单位分别购票,则一共需付486元。
(1)如果两班联合起来,作为一个团体购票,则可以节约多少钱?
(2)两班各有多少名学生?(提示:本题应分情况讨论)
讲授新课 篇十四
(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 ,…就是3,2,0.5, ,…一个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中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的工具)进行计算,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
(3)、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数
(4) 、0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今天气温是0℃,是指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5)、 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正数和负数在许多方面被广泛地应用、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通常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记录账目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6)、 请学生解释课本中图1、1-2,图1、1-3中的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7)、 你能再举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吗?
(8)、例如,通常用正数表示汽车向东行驶的路程,用负数表示汽车向西行驶的路程;用正数表示水位升高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买进东西的数量,用负数表示卖出东西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