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看到过不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随笔吧?随笔是一种很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想看看大家都在写什么样的随笔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美丽的编辑给大家收集整理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优秀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一
丹妮是一个性格内向而又有些孤僻的小女孩,一双大大的眼睛里总是充满了忧郁的神情,快乐似乎离她非常遥远。在班上她一直不合群,入园至今从没有结交过一位好朋友,班上大多数孩子的名字她都说不上来。进人中班以后,她的情绪更加低落,有时还会偷偷落泪。
丹妮孤独的身影让我感到非常不安。她都在想什么呢?同伴们各自去选择喜爱的活动时,她却无动于衷,静静地站在小椅子旁边。我走到她的身边问:“小朋友去找自己喜欢的玩具了,你为什么不去呢?”她仍旧默默地站在原地。也不回答我的问题。我看着她的眼睛,她却慌乱地转过头,于是我拉起她的手走到了“科学区”,随手拿起了一个“万花筒”递给她,并鼓励她用眼睛看看里面有什么。起初她还是不愿意,在我多次劝说下,最终她还是接过去了,先看了一下,发现“万花筒”的'下部可以旋转,于是她就不停地边转边看,脸上出现了难得的笑容。可是到了吃午饭的环节,她的神情又紧张起来,我知道她是在担心自己不会用筷子吃饭,于是我告诉她可以用勺子吃饭,她的表情一下子轻松了许多。但是我也给她提出要求,每天在家练习用筷子吃饭,这样过不久就可以和大家一样用筷子吃饭了。在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我将孩子的情况进行了反馈,并向家长提出配合的事项。
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我发现,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是拉近师生情感重要的手段之一。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易于幼儿理解的阅读材料,如果故事中讲的就是幼儿身边发生的事,或是他们经常喜欢想象的情形,幼儿就更加容易理解,产生共鸣,也更愿意去专心地倾听。在这个过程中,丹妮不知不觉喜欢和老师、同伴们在一起听故事了,而且,她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她的父母告诉我,当丹妮第一次主动地说出“我要上幼儿园”时,他们激动的心情难于言表。
如今,可爱的丹妮在班级里已不再孤独。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二
一块块粗糙的泥巴在一双双肉肉的小手中欢畅地翻来滚去,泥土的自然气息呼唤着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用泥巴创造着自己世界,表达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的想法。这是一次艺术教育观摩活动“泥塑”,我是观摩者。
小远对泥巴的热情和专注吸引了我。他对着一块大大的泥块左看看,右看看,一会儿用手比划,一会儿用尺子测量,那种投入的状态极像一位胸有成竹的小泥匠。他用力地拍打了一会儿泥块,然后使劲地将泥块抓起来、摔下去,就这样反复地抓、摔。几分钟过去了,别的孩子的作品已基本有了雏形,小远手中的泥巴虽已稍微圆润了一些,但仍然看不出作品的轮廓。
小远的落后引起了教师的注意,“小远,需要老师帮忙吗?”小远没有抬头,兀自忙碌。教师提醒道:“你这块泥是不是有点大了?”小远仍然没有言语。“你看,瑞瑞的大树都快捏好了,你这还早着呢。”教师的一再提醒让小远从自己的世界里走了出来,抬头看看四周。教师以为小远默许了,便帮助小远捏出了作品的大体轮廓,然后满意地走开了。可是,接下来小远的创作并不顺利,他有些茫然和无措,待教师再一次站到小远身边的时候,他的作品并无任何进展。教师可能认为小远需要同伴合作,便让其他孩子与小远合作完成了作品。活动结束了,在介绍作品的时候,小远只说了一句话“这不是我的作品”,眼里满是遗憾……
我不知道这次创作在小远的记忆里会留下怎样的痕迹,可是,小远创作之前的`热情和创作之后的遗憾却唤醒了我的思索。
幼儿的艺术活动追求什么?教师在幼儿艺术活动中该起什么作用?孔起英教授在有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的解读文章中指出:“艺术活动是幼儿的一种精神成长性需要的满足,是一种没有直接功利性、以活动过程本身为目的的需要的满足。”“艺术是幼儿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另一种语言……”
在艺术活动中,那些在成人眼中不是很精致的泥片、泥条等作品会给孩子带来一种成功的喜悦,那些稚拙的作品里流动着孩子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抒发情感,而这种帮助有的时候可能不是伸手,而是退出,让孩子独立地想,独立地表达,哪怕他的作品有一些缺陷甚至是失败的,只要这种表达是孩子自己的,孩子感觉满足,便成功了。
小远活动之初的热情是来自对表达的渴望,可是这种热情在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合作”中一点点消退了。小远为什么会取很大的一块泥?他为什么反复地摔泥?他到底需不需要“支持”和“合作”?教师可能无法准确地解读到这些信息。可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孩子处于“心求通而未得”的状态时,教师启发和支持的价值才是最大化的。即使小远的作品真的因为缺少支持和合作而失败了,这也是孩子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他也能从中获得满足。相反,成人认为的“成功”取代不了孩子从自我表达、创造中获得的满足。
一次创作的遗憾在孩子的世界里可能会很快消失,但是,如果这样的遗憾在孩子的世界里堆积多了,被吞噬的会是孩子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成人切莫随心所欲、轻举妄动,否则就会好心办坏事。我们既要尊重孩子的“需要”,也要尊重孩子的“不需要”。
幼儿教师的教育随笔 篇三
幼儿园教学与中小学教学不一样,幼儿年龄小,注意力时间比较短,幼儿又个性好动,坐不住,如果单纯的言语说教,幼儿很容易就失去兴趣,注意力转移,教学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一特点,我们便把幼儿的好动与教师的'教学相结合,使原本相矛盾的两件事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无论是常识教学、故事教学、还是儿歌以及歌曲教学,我们都根据教学资料编排相应的动作,一句一个动作,边做动作边进行教学,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代表了一个资料,幼儿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在手舞足蹈当中不知不觉的掌握学习资料。
幼儿园教学不拘模式,很多事情只要找准了切入点,就能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四
第一学期很快就过去了,我们相继打破了游戏的时间、空间、规则、材料的限制,通过一次又一次园本教研,老师们达成共识,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更充分的环境保障,但也同时发现过去的生活环节安排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原来的区域游戏时间是从8:30开始到9:10结束,接着进入收玩具以及集体喝水的生活环节。而新调整后的区域游戏时间跨度长达一个多小时,孩子们的喝水问题怎么解决?另外,原来的加餐、喝水、如厕等生活活动常常需要教师组织幼儿排队进行。我们看到,依然是一段音乐响起,小朋友们鱼贯而出、排队吃喝,或者是按着地上的小脚印站成几队。小班的孩子们会拿好小水杯,静静地坐在小椅子上等着,老师则像鸟妈妈喂食一样,拿着奶壶,挨个儿给孩子们的水杯里倒好牛奶,再发干果……
游戏与生活如此脱节,老师们也戏称:“玩起来是国际班,生活上是中国式!”生活活动的安排可不可以也像游戏活动那样自主?集体活动又可以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呢?这些问题只能留到第二学期来解决。
老师们虽然还没有像幼儿园管理者那样敏锐地觉察到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学习观是统一的整体,但至少感觉到即便自己在游戏中已经充分尊重孩子,但生活上还在管理孩子。
但是,如果要改变,保育员老师就会发出很多疑问,并能说出很多反对的理由:“孩子自己能干吗?…让他们自己来,容易撒奶啊?…有快有慢,不好管!…让他们干,多慢啊,还不如我都干了!”
难道只是保育员的观念比教师落后吗?还是我们所有人并没有从思想深处发生改变,深埋在头脑中、表现在行为上的旧习惯依然牢牢存在。
每认识一个新观念、做一件新事、成就一些改变,都需要经历能够看到新目标但又受到旧思想阻碍这一过程。当人们的想法、做法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脑海中、融化在人的血液里,就形成了习惯。这种习惯像身上的“铁布衫”,阻挡住了新信息、新理念、新知识。这种习惯导致人局限在自己的一种视野、心境的范围内,虽然一直在动,但其实还是留在了原地,还是在不断重复,并没有在改变,更没有真正在前进。
所以,我们必须要首先打破那些限制发展、有碍前进的习惯! “一切为了孩子…生活既教育”“保教结合是幼儿的基本教育宗旨”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幼教工作者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内容和宗旨。那么,幼儿在园所经历的一切、所做的。一切事情应该都是学习的机会和成长锻炼的过程,包括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环节。
教研支持
在教研活动中,大家围绕“生活活动中怎样尊重幼儿的需要”“有哪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干”“怎样尽量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进行了研讨。当一直在说却一直没有真正落实的话题摆到了桌面上,老师们一下子重视起来。
在思考和交流后,大家发现,有些内容早就落实了。如值日生的工作内容都在做自我服务的事情,而日常生活中老师也会经常鼓励孩子来承担组织、服务、整理、评价的事情;加餐、午点、进餐、睡眠、盥洗等环节都随时可见幼儿参与的身影……看来,在生活环节做出调整,做到尽量自然、自由、自主是完全可以的。
自主加餐
在实验班中一班里,保育员老师也渐渐懂得后退会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于是,每天的加餐都由保育员老师摆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到了9点lO分,在一段轻柔音乐的提示下,幼儿自由安排自己的加餐,可以放下手里的事情先去,不愿意离开的也可以坚持把手里的事情告一段落后再去,正好避开人多的情况。进餐时,保育员老师把夹主食的小夹子摆放好,幼儿洗完手,看到夹子的提示就知道排成两队,自己拿起夹子取主食。
总之,班里不再出现一段音乐一刀切、一个提示全班于、一个要求都执行的场面,而是一个时间段内,由孩子决定前后顺序和参与时机。
午后的阅读时光
在实验班,过去每天下午起床后,孩子们吃完午点是自选玩具玩一会儿,到3点开始分组集体教学。而这段时间,总会有孩子选择看书,实验班里有一套“揭秘系列”图书很受孩子们喜爱,包括《揭秘海洋》、((揭秘动物》、((揭秘美术》、《揭秘数学》、《揭秘船舶))、《揭秘地下》((揭秘大脑》、《揭秘太空》、《揭秘物理》、《揭秘建筑》等。所有的书都是翻翻看式的,生动有趣的画面里藏着答案。孩子们想探寻某个地方的真实情况时轻轻揭开,就出现了答案。书被孩子们捧在手里、小心翼翼地翻看、寻找、发现。
渐渐地,爱看书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们及时发现了这个情况,把起床后的游戏时间改成了阅读时光。每天下午,阳光洒落在孩子们可爱的身影上,大家抱着心爱的图书,像面对宝贝一样认真、仔细地指着、看着,还会悄悄交流自己发现了什么。
其中一本书里神奇的地下世界被一个孩子发现了,孩子还让老师也和他一起抱着书仔细看:红包管道输送电线、紫色管道输送电话线、黄色管道输送煤气、黑色管道输送宽带光缆线、深红色管道输送电视的电缆线……孩子当起了老师的引路人!
一天,浩宇拿着《揭秘大脑))对我说:“刘老师,我今天上午就用这儿来着!”他正在看大脑各个反应区的图,指着负责运动的区域对老师肯定地说:“我今天上午在外边玩的时候,这儿就指挥我了!”我真为孩子对书的兴趣和把书里内容转化为自己理解的有趣的联系而惊喜!
实验班的小朋友在书中发现了和自己生活、游戏、学习有关系、有帮助的事,更加喜欢看书了!我也很会烘托气氛:“哎呀,老师得给小朋友梳头,不然,也像你们一样,抱着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坐在阳光下、静静地看书,多幸福啊!”爱看书、爱护书的习惯渐渐养成了,每天送书时,小朋友们都特别不舍得,把书紧紧抱在胸前,小心地把它送回原处,记住它的号码和对应的位置,明天还来看……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生活做到自由、自主,一段时间、一个周期、一个季节呢?
春天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为一年打下基础、做出计划的时候。因此,实验班的四位老师一起制订了各自的健身和工作计划、并把计划张贴在墙上,以督促自己能按照计划完成。
老师的计划里有一项特别流行的健身内容就是平板支撑。老师之间相互学习着、比拼着,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给老师们计数,宣布哪位老师获胜。最后的结果是,刘老师坚持的时间最短,只有一分钟,孙老师和班老师能稍微长一点,最厉害的是訾老师,能坚持5分钟呢!老师们的比赛也激发了孩子们的模仿兴趣,开始是老师做时孩子们趴在旁边跟着做,后来孩子们向最厉害的訾老师发起了挑战。班上的柯宇小朋友居然超过了訾老师!很多小朋友在柯宇的带动下也对平板支撑产生了兴趣,也有孩子制定了自己的健身计划和游戏计划。就这样,老师的“春季计划”影响了孩子们的生活。
老师立刻鼓励孩子,定一个自己的周末计划吧。孩子们说得非常有趣:有的说要上课,有的说看爷爷奶奶,有的说要和好朋友去踢足球,有的说要和妈妈去看一部新电影,有的说要约小区里的朋友去比赛骑自行车……一个个有趣的周末计划诞生了。老师请孩子们画出计划,并鼓励大家一定要执行,还要在周一拿来自己实施计划的照片,向大家展现自己的执行能力。
菲菲小朋友的计划是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她带来了电影票根,和她的计划贴在一起!
浩然小朋友的计划是早起早睡不迟到。星期一,他来园是第一名,计划实现了!
慢慢地,孩子们已经不局限于完成老师建议的计划内容。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计划,并努力地去完成计划,并想出了用收集照片、门票、电影票、打对钩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完成情况。
从制定一个游戏计划开始到自己的周末计划,再到自己的“五一”计划,孩子们彻底从“老师让我干什么”过渡到“我想干什么了”。到了最后,老师们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完成自己的春季计划,可是,孩子们却依然兴致勃勃地按照自己的计划行动着。
就这样,我们的生活环节、白纸黑字的表格里面规定的作息安排等都随着孩子的兴趣而自然改变。只要是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有益处的,一切都可以做出调整。也许,在幼儿园的每一天,过得好、玩得好,都是我们起码要让孩子能够体会到的。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 篇五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因此,我们幼儿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八个一活动,它是一种个别化、开放式、自主性的活动。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去选择玩具。如:跳绳、皮球、报纸、毛线等。
你瞧,营里镇朝阳幼儿园的孩子们在户外活动中正高兴地玩着自己喜爱的玩具,脸上都洋溢着活动带来的喜悦。一个个皮球好象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孩子们手中跳动自如,一跟跟跳绳如同蝴蝶一样在空中旋转飞舞,一个个圆圈在孩子们的腰间、手腕和腿上来回转动,孩子们真了不起!
丰富多彩的八个一活动,不仅能给幼儿带来自信和快乐,还能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