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学生个案分析最新13篇10-4-13

当去接触不知道的一个情况或事件,需要认真地调查研究清楚,一般会把调查结果汇集成一份调查报告。写调查报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高考家长帮www.kaoyantv.com人美心善的小编首席给大家分享的13篇学生个案分析的相关范文。

学生个案分析范文 篇一

学生个案分析最新13篇10-4-13

摘 要 以一个体育学困生的转化个案为案例,对其学习困难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困生主动参与,利用体育竞赛,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找回自信,实现超越。

关键词 体育学困生 因材施教 个案研究

我校一年级学生小明(化名),随机抽样对象。我校是一所省属公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小明是全日制住宿生,在校更容易得到教师的辅导和帮助。研究者是小明的体育教师。小明入学时成绩较差、性格内向、身体肥胖、身体素质差、活动能力差,喜欢上网和看电视,玩手机,对上体育课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均不感兴趣,上课时消极被动、缺乏信心,具有研究的典型性。研究时间为一学年。

调查与分析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造成小明成为体育学困生的因素主要有:家庭不重视,小明的父母心中的学习局限于文化课;学校的体育课枯燥乏味,体育课普遍被教师上成了受苦课,很难吸引学生;环境问题,小明从小学高年级起就养成了上网吧打网络游戏的习惯,一有机会就泡在网吧里;学生思想问题,小明认为体育课枯燥乏味且毫无用处,基础又差,无法在体育课中体验到快乐。

一、转化的过程和策略

(一)实施情感投入,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健康、融洽的情感投入,会使学生产生安全感、责任感,并使其产生积极向上的行为。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诚恳地对待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首先,教师初次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得到学生的认可,将为树立教师的威信、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其次,关心、鼓励技术差的同学,教师要帮助体育动作差的学生树立信心,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再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常伴有积极的心境状态,能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

因此,在传授、指导学困生练习时,教师态度要亲切,指导要耐心,手段要多样,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融洽;真正从关心、爱护、教育学生出发,建立起浓厚的师生情感,使学困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放下包袱,唤起上好体育课的热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因材施教,帮助学困生找回自信实现自我超越

在体育课上,教师可根据体育学困生的不同情况,帮助他们制定一个经过自己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目标的设置一定要科学合理、操作性强,做到循序渐进,达到一个目标再提出更高的目标,让学生不断地登上新高度。在学习过程中,不要求他们赶上或超过别人,而是实现自我超越,鼓励他们本周比上周有进步,下周比上周有进步,逐步达到教学最基本要求。

(三)发挥合作小组的优势,培养学困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合作小组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困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教师授课质量。如在长跑一千米的练习中,按照传统是整个男生组或女生组共同完成任务,每一次练会有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落在队伍的后面,教师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跑得最快的学生身上。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采用合作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在下达教学任务后,将每个学生的目标确定为合作小组的目标。

教师的教学要求不是在跑在最前面的学生,而是集中在最后一个学生的身上,并以此作为考察小组完成任务的依据。在课堂上,每个小组的成员为了小组成绩,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完成任务,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明显改观。由于采用合作小组学习方法,教师的着眼点,是全体学生,并且考核的重点也是小组,这对提高体育学困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很大帮助。同时,为了小组的利益,组员之间相互约束,相互帮助,让他们体验到了小组的温暖和帮助,把个人的能力通过课堂充分发挥出来。

(四)利用体育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体育运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在参加完紧张激烈的竞赛之后,会感受到心情愉快舒畅;会品尝到取得进步的喜悦。这些对帮助体育学困生增强改正错误、树立上进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我时常把体育竞赛引入课堂,一方面是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另一方面刺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因为学生为了取得胜利,必须加强自身的技术水平,并通过模仿、反复练习来表达自己对胜利的渴望。

总之,体育竞赛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克服了体育学困生对体育练习的消极心理,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赛,学生认识了自我、找到了自信,并能够在比赛中合理地评价自己,从而能找到让自己学习的动力。

二、结果及结论

(一)结果

1.小明对体育课很感兴趣,特别是对乒乓球上了瘾,每天都要打球一小时以上并成功戒除了网瘾;2.小明运动信心增强,不仅仅喜欢乒乓球,也敢于尝试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和同学、师长的交流增多了,能和伙伴合作;3.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身体形态指标有了明显变化,肥胖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参加《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达到及格以上了。

(二)结论

1.通过情感教育转化体育学困生是可行和有效的;2.在实施情感转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课堂内外的结合,训练与比赛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集体与个人的结合,才能收到成效;3.转化过程有时间长和具反复性的特点,在遇到“瓶颈”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有信心和耐心。转化取得一定成效后,学生有自觉性和巩固性的特点;4.个性转化的难度应当远低于群体转化,怎样把个性转化的经验应用到群体转化上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探索。

2014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高校)-----《基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运动干预的相关性研究》课题编号:2014SCG069。

参考文献:

[1] 沈伟。学业成绩不良原因的个案研究[OL].(2009-10-20).http:///

学生个案分析范文 篇二

小叶(化名),女,16岁,相貌一般,中职一年级学生。中考成绩较差,平时考试成绩总是排在班里同学后面。性格上,胆小、自卑、内向、不爱说话,不喜欢运动。在交际方面,不合群,害怕参加集体活动,不敢到教师办公室,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即使被叫到,也不知道怎么回答问题或者由于紧张而说不出完整的话语,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二、案例分析

自卑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自卑心理是中职学生中常见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他们通常表现为自我态度消极、情绪状态不佳、行为方式异常等。自卑心理容易导致学生不思进取、自甘堕落,甚至自毁前程。

1、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和焦虑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看待自己,�

2、家庭因素:小叶父母是自己做五谷类批发生意的,平时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与孩子沟通,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给予小叶关心比较少,重视也少,甚至忽略了小叶的存在。这给小叶心理造成了阴影,好像她可有可无,慢慢地小叶开始否定、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逐步形成自卑、压抑的心理。而且小叶自己在学校的学习又不好、表现也不好,所以更加缺乏自信。

3、教师因素:在学校里,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容易造成这些同学产生失落感,背负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另外教师对优等生的偏爱和对中等生、后进生的忽视也使一些学生的自卑心理越来越严重。

三、辅导过程

1.爱生乐教,增强信心。

小叶是一年级职校的内宿生,但在此之前她都是走读生。开学第一天晚上,小叶第一次在学校住宿,站在走廊上无精打采的,我发现她情绪低落便走过去和她聊天,唠家常。通过观察,我发现她很内向,一开始她甚至一句话都不敢说,不是很想表达自己的想法。针对她这种现象,当时我就转移话题,跟她聊一聊关于其他学生入学的一些趣闻还有他们碰到的一些问题,当然也给她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渐渐地,她也被我带动起来,主动跟我谈她现在的感受。当了解到她现在心情不好,很不想呆在学校住宿,想回家。我边安慰她边将她带到教师办公室。泡了杯茶给她喝,然后才慢慢地讲了一些新生入学后出现的类似于她现在这样的例子,并鼓励她别人能做到的她也应该能做到:作为一个刚入学中职的新生,很多学生基本上都没在学校住宿过,那为什么其他的同学能很快就适应了?其实你们这一年龄层次的学生都一样的,心里都还很依赖自己的父母,独立能力也不强,而中职类学校就是给你们提供一个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的环境。在这里,学生就应该主动积极地与同学们交往,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经过我不断鼓励,小叶终于下定决心先在学校适应一周看看。在开始的几天里,她还是会心情低落,好几次都来找我,我也不断地给她鼓劲,叫她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周过后,她终于习惯了内宿生的生活!

在课堂上,我会针对每个讲课主题设计出很多的问题提问学生,刚开始发现小叶每次站起来回答问题都很没信心,说话声音很小,回答时,逻辑表达不清晰,有时甚至完全回答不了!为了消除小叶的自卑心理,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地找小叶闲谈,中午她在校午睡时,我常提醒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一点点进步时就及时表扬,还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小叶同学今天作业不仅准时交了还做得很工整!”“不错,小叶的回答很准确!”等等,这样在有意无意的中,我便让小叶知道她正在不断进步,让她知道老师很关心她,她也有很多的优点值得大家学习。渐渐地,小叶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也喜欢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玩!

学校举办文娱活动时,我还鼓励小叶加入文娱演出,参与我们班的“我的团支书”小品剧的演出。我当排练教师,在此过程中,我给予她们各方面的支持,主要还是不断的鼓励她们,让她们不 一开始小叶因为害怕,经常忘词,动作什么的都没到位,甚至不敢做。为了让小叶克服害怕、不自信的心理,我要求她每一句话都要说清楚说大声,没说大声就让她重新来一遍,并时不时地鼓励她,接着是要求她将话剧人物的情感特点大胆地变现出来,还有唱歌的部分也要大声唱出来,并在练习中纠正她唱不对的地方。看到舞台上,她们的小品剧赢得了阵阵喝彩,我也感到非常地欣慰。

2.重视家庭教育,给予鼓励。

小叶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小叶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求家长多给孩子温暖,如定期一家人旅游,常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她的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3.参与班级管理,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

在班级中,我提倡“班干部轮换制”,要求学生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各自发挥各自的管理职能,要求她们在做事情时,要经常想什么事是她们应该做的,怎么做好,自己能解决的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和其他班干商量解决,都解决不了的才请教老师。小叶从那以后,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的兴趣,经过不断地努力、巩固,她在学习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成绩一跃进入前十名,从此,她也更加开朗了,渐渐学会了与人交谈,人变得自信了很多。

四、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性情开朗了,学习成绩也不断的提高,第二学期考过了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一级,第三学期拿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她课间时间能主动与同学交往,聊天,一起踢踢毽子,打打乒乓球,课堂上回答各科老师的问题也很大声,能主动发言,夜自修也很自觉的学习。在家能主动地帮忙做家务,喜欢将学校的趣闻讲给父母听。

五、辅导反思

从小叶同学案例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小叶的成功让我们了解到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还有班集体的力量。学生的自卑往往是因为缺乏自信。教师应该对学生循循善诱,更多关心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优点和特长,让学生融入到集体中去,让学生感受大家给她的关爱。心理健康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学生能健康快乐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刘金明:《青少年的心理与咨询》天津教育出版社2003-08-01

[2]肖本思;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J];江西教育;1988年10期

[3]唐红波等:《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8

[4]赵连山: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0

[5]吴增强、沈之菲《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08-01

学生个案分析 篇三

关键词: 学习困难学生 辅导个案 辅导措施

随着义务教育在世界各国的普及与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如何为每一名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对于学习困难儿童的关注和研究日渐增多。学习困难研究是涉及医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各门学科从各自不同的观点出发对学习困难儿童的特征、诊断和矫治进行研究和解释。

学习困难是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学龄期儿童学业成绩明显落后的一类综合征。一般是指有适当学习机会的学龄期儿童,由于环境、心理和素质等方面的问题,致使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发展出现障碍,表现为经常性的学业成绩不良或因此而留级。狭义的学习困难儿童一般无智力缺陷,智商(IQ)在70分以上。学习困难的概念源于教育学,最初注意到的是儿童的智力问题。近三十年来,精神医学、教育学、心理学专家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对儿童学习困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调查表明学习困难儿童越来越多,学习困难已�

1.对象和方法

1.1陈某某的基本情况

陈某某,男,9岁,南通市城中小学的学生,家庭人口组成有父亲、母亲和外婆,父亲从事仪表管理工作,母亲是报关员,外婆是退休教师,负责管理陈某某的学业。学习成绩不稳定,原因在于学习效率不高,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也有家长溺爱的因素,以及身体性格内向、封闭自我。用CRT(联合型瑞文)测得陈某某的IQ值达到120—129,类别为优秀,这个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中等的效度,此非文字测验不能完全替代多面相的智力测验,所以不能测出陈某某的言语能力。

运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得现阶段陈某某的社交能力发展稳定,属正常。在分析过程中,活动情况所得分数较低,即活动量偏少,需要父母多加关注;社交情况良好,在学校情况中陈某某表现一般。由此得知陈某某自我强迫意识不强(即自我管理能力不强),需要父母的帮助加以正确引导。

1.2陈某某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

1.2.1家庭因素

家庭结构:家里成员有外婆、爸爸、妈妈还有陈某某,爷爷奶奶没有与他们一起生活。在家中外婆属于权威型的人物,父母对孩子关注较少。情感氛围:外婆对他较疼爱,但在学习上是严格要求的;教养方式:外婆起主导作用,妈妈配合(爸爸态度不知)。外婆的教育理念是在小学的阶段,要端正态度,严格要求,打好学习基础,之后采取自由民主的教育方式。

1.2.2学校因素

在校班主任郭老师对陈某某刚开始的态度是冷淡的。在我们进入郭老师的视线后,郭老师采取了鼓励、表扬的教育方式,只要陈某某在课堂或活动中表现好,就大大表扬,使其产生成就感。

1.2.3教师与家庭的关系

在一学期的辅导中,我们了解到郭老师(班主任)与陈某某的家里联系较少。妈妈会通过信息与郭老师联系,了解陈某某的情况及班级考试情况。这种关系一直保持着,我们也对陈妈的行为做了肯定,陈妈妈也表示会继续保持下去。

1.2.4同伴关系

在我们去学校的时候,陈某某基本上是独处的。随着我们来的次数变多,他与我们的关系也越来越近,也愿意对我们微笑。由于我们的关注,他的行为方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与之前的表现完全不同,愿意主动与同学玩。

1.3采取的干预措施

我们对陈某某的辅导方案是根据和陈某某的两次接触及向其班主任了解其基本情况后,通过组员的讨论、分析及学习过的专业知识共同制定的。

辅导方案思路:陈某某的问题主要是孤僻、人际交往较少,因此根据这个问题,我们从陈某某的学校人际、家庭关系、师生关系方面进行分析后先制订了关于陈某某同学的特殊儿童分析方案。

1.3.1特殊儿童分析方案一

首先,针对陈某某的基本表现,我们的对策是从注意力入手,对学习动机进行有机调控,结合学习策略、学习理论改掉不正确的学习习惯及行为习惯。

注意是导致局部刺激意识水平提高的知觉集中。要培养注意力集中,不能急于求成,在这个年龄段,很容易出现看错、看差的现象,这个与此阶段孩子神经发展有一定关系,因此,要在速度和正确率之间做出很好的协调。创造比较良好的环境,并且要求做作业的时候专心,在完成一项小练习的时候完全投入。这样慢慢地积累,能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要求老师配合,在陈某某走神的时候予以提醒或者提问。

对学习动机,要采取奖惩结合的方式,可以使用代币法、行为契约法等方法进行调节。这个年纪的小孩子都是爱玩的、调皮的,因此在快速并且高效完成作业之后予以一定的奖励,对学习动机就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在需要的时候创设问题情境、生活再现等,在体验各种情境后,及时进行教育,学会体谅他人、理解他人,重视别人的评价。

学习策略应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加强具体解决问题技能的教学,锻炼自我意识能力(鼓励出声表达自己想法)。

1.3.2特殊儿童辅导方案二

由于陈某某同学性格的特殊性,因此建立关系是我们的重点。首先是认识:该同学拒绝与我们交流甚至恐惧我们的接近,在第一次接触时为了避免让其感到自身特殊性而增强恐惧感,我们谎称是来这个班级找寻朋友,并通过抽签的方式找到他,让他帮助我们完成任务。其次是了解:由于第一次的接触发现孩子具备较强的抗拒性,因此我们准备降低对他的关注,加入其同桌共同交朋友。并准备通过游戏、测验、心理测试,通信交流,以低姿态的形式让他和同桌共同帮助我们完成“所谓的任务”,以达到与他熟悉、让他不抗拒我们的目的。最后成为朋友:了解该同学的兴趣爱好,从他的兴趣入手让他从心里接受我们,并渴望成为我们的朋友,与我们交谈回避人群的原因。发现他害怕或者不愿意交流的原因。与此同时,我们还和与家长接触了解到孩子的平时家庭表现、与家人沟通情况、家人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等。然后将老师与家长所说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孩子的潜在个性,将测量表结果与老师家长共同分析。

2.结果

在此次特殊辅导过程中,根据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及面对家长所描述的潜能开发的目的,我们首先采用了对陈某某进行“①瑞文智力测验”,让家长认识自己孩子智力水平;在中期我们通过一份家长评定的“②(CBCL)儿童行为量表”了解陈某某在家中、在家长眼中的表现,以发现其在学校和在家里的区别再观察其原因;后期我们对全班进行了一次“③人际关系”的普测,目的在于发现陈某某在班级中处于一个怎么样的人际交往范围中,是否偏离正常轨道。

测试结果表明:(1)现阶段,陈某某的IQ值达到120—129,表现为优秀,还有一定的空间进行提高;(2)现阶段陈某某的社交能力发展稳定,属正常。在分析过程中,活动情况所得分数有点低,即活动量偏少,需要父母多加关注;社交情况良好,在学校情况中陈某某表现一般;(3)陈某某在第Ⅷ项中所得分为20分,属正常,行为问题基本没有。父母多做正确引导即可;(4)现阶段陈某某总体上行为正常,发展稳定。在所有的行为因子中,只有强迫性因子所得分不在正常范围内,其他因子所示良好。分析得陈某某自我强迫意识不强(即自我管理能力不强),需要父母的帮助加以正确引导。

3.讨论

在此次为期一个学期的特殊儿童辅导过程中,在三个组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老师与家长认可的同时也发现我们在辅导中存在的问题及疏漏。

首先,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方式比较片面,没有尝试主动地、更早地联系家长是辅导进程较慢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在后来发现老师与家长之间存在相互的误会才导致双方没有联系,所以注意家庭、学校及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是遵从微生态系统及正确辅导儿童的关键。

其次,在我们的辅导方案中,没有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预设,而只是等待其向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这导致我们在遇到料想之外的情况时手足无措,辅导稍显被动。

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采取的辅导措施缺乏连贯性,未及时调整策略。跟踪环节仅限于对家长和老师的询问,较为主观,缺乏真实的考察,科学客观的技术手段较为局限。对此类儿童的辅导,最好有更多的时间对辅导对象进行一个周期的观察,才能更加清晰地明确儿�

参考文献:

学生个案分析 篇四

[关键词]暂时学困生 心理问题 个案

暂时学困生是一个弱势群体,是不被同龄孩子欢迎,甚至是让老师、家长揪心、担忧的一个群体。他们孤独、自卑、焦虑、多疑,而且常常封闭自己的心灵。沉默是金吗?不!其实在他们心灵深处又是那么的渴望与人交往,甚至这种愿望比一般学生更加强烈。因此,在对增强暂时学困生社交自信心,引导他们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进行了个案研究。

一、个案研究背景

1.个案自然情况

李祖强(为了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本名为化名),男,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成绩暂时很差,考试成绩在班上甚至在年级里也是总在最后3名里徘徊。上课不发言,而且总是在回避和老师的接触的机会,平时话不多,胆小、自卑、不擅长体育、不擅言谈。在学习上常常撒谎,一般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2.家庭生活背景

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人,文化程度不高,平时没有时间,其实也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其唯一的教育方法就是粗暴的打骂,尤其是在学习问题上。孩子和父母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

二、个案心理问题分析

通过一年多的观察与了解,发现他与人交往的主要心理表现是:严重自卑心理、孤独焦虑心理、胆小压抑心理。形成该心理的原因有:

1.父母对学习要求超过了学生的能力范围

通过家访和与家长的谈心,了解到李祖强的父母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所以生活比较艰苦,饱受磨难,因此希望孩子学习成绩优异,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但是这么多年以来,孩子的成绩让他们在邻居、家人、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来。为此,花钱请家教、找亲戚帮忙等种种方式。孩子在童年,尤其是小学六年是最重要的性格、社交方式形成的阶段,非常渴望父母的关心、呵护和指导。而此时孩子为了学习焦头烂额。父母的打骂使他形成了严重的胆小、焦虑心理特征,造成了如今自卑、孤独的社交现状。

2.同学的排斥

因为他在班级里成绩一直非常差,每天每天面对许多许多的错题订正,考试常常不及格。每次考试,只要老师说有一个人不及格,同学们都会把怪异的目光投向他。这种不光彩的班级定位,更加使他不敢和同学平等交往,受到同学欺负也不敢告诉老师,形成了自卑胆小的社交心理现状。由于长期不被群体接纳,他一直就象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出现在班级里,可以想象他内心的孤独、焦虑和无助让他多么痛苦了。更严重的是他自己也不接纳自己了。

作为一名老师,只要给予他适当、适量的倾诉机会,给予他相应的社交心理疏导,关心、爱护他,帮他树立健康的自信心理,忘却孤独,同时教他一些社交技巧,让他有机会能自由地与他人交往,促进其社交心理素质不断加强,心理更加健康。

三、疏导帮助矫正措施

1.疏导父母,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1)与孩子父母谈心,劝他们给孩子更多生活空间。把孩子几年以来的学习情况进行纵向、横向的分析,建议他们正视现状,适当降低要求,给孩子提供其他更广阔的发展途径。

(2)建议家长调和家庭气氛,多和孩子沟通,生活中多一些欢笑,多去发现孩子身上可爱的一面。鼓励家长用孩子接受的方式对孩子表达心中的关爱,给孩子真正需要的爱,打消孩子心中焦虑、胆小的情绪,培养正常的社交心理。

2.疏导同学,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即社会人。孩子的社会化大部分是在集体中形成的,所以进行必要的集体教育就很重要了。只有集体真正开始接纳他,关心他,帮助他,才能更快的消除孩子心灵的坚冰,走出封闭的自我,体会到社交的乐趣,享受童年的快乐。

3.个人疏导,让孩子学会悦纳自己,进而表现自己

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我们始终相信,个体内心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自我激励、自我成长,才能真正达到心理的成长,只有发挥他个体的自我力量,他才能真正走出孤单、走出胆怯,树立健康的社交心理。

(1)发现优点,赏识自我

在前几次咨询当中,笔者逐渐体会到他那颗孤独、自卑的幼小心灵。他完全默认了所有人对他的指责,承认所有的错误都是因为他。在他不完整的叙述当中,了解到几个生活片段。片段一:在四年级的时候,在老师的多次鼓励下他终于站起来发言了,但是离题万里的发言还是若来同学的嘲笑,从此以后,他不好意思发言了,也不敢主动和别人讲话。偶尔有同学欺负他,他也不敢为自己辩解……

在心理辅导课上,我把他叫上讲台,在他的身旁让全班同学对他进行优点大轰炸,孩子们用他们童稚可爱的眼睛为他找到了二十多个优点,他很惊奇,很害羞,他的眼中开始闪现光芒。最后让他说自己地方感受时,他腼腆地绞着手说:“我没有想到,我还有优点,这么多……”同学们在鼓励他相信自己,有人当时提出要帮助的文化课学习,使他尽快和同学融合在一起。

(2)角色扮演,体验成功喜悦

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设计了《学会说不》的一节辅导课,让他在其中扮演了一个角色,因为我提前告诉了他,并鼓励他要成功。他也真的没让我们失望。通过这次活动他体验到付出后的收获,付出后的成功……

(3)提供社交机会

大学生网络舆情案例 篇五

关键词:社会舆论;刑罚裁量;消极影响

一、引言

当代社会,许多案件的判决做出后,社会上就会有许多质疑的声音,或是有意无意地淡化犯罪者的"罪与罚",或是集体愤怒的要求法院还受害者一个公道。于是,情绪性浓重的社会舆论遮蔽了本该准确而明晰的法律认知,法官在进行刑罚裁量的时候甚至因为这些不理性的社会舆论而受到影响。现实中不乏这样的案例,比如孙志刚案、宝马撞车案,以及前不久又掀起大众舆论的吴英案等等,这无不凸显了社会舆论与刑罚裁量的冲突。这种冲突司法实践中应如何解决,笔者将从网络公众舆论、新闻媒体报道这两个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概述

(一)社会舆论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将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或媒介的言论、民意、众意或公意等相混同。时蓉华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指出,"社会舆论是公众的意见与看法,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也可以说是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沙莲香在《社会心理学》中指出,"舆论是指大家共同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是社会上的众人对某些社会事件的一致反应和判定,是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的意见。"①其实,社会上任何人物、事件、问题、现象等都可

所谓社会舆论,就是针对特定的现实客体,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通过言语、非言语形式公开表达的态度、意见、要求、情绪,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交流、碰撞、感染、整合而成的具有强烈实践意向的表层集合意识,是"多数人"整体知觉和共同意志的外化。[1]241社会舆论实质上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往往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其精神内核是群体意识,其现象外观是议论形态。往往以拥护或反对、赞扬或谴责的方式对某一公共问题作公开的评价。②我个人认为,社会舆论主要是社会公众在网络公众舆论、新闻媒体报道的牵引之下,所公开表达的多数人的共同意志。这两大因素是社会舆论形成的动因,也是推动社会舆论影响量刑的"罪魁祸首"。社会舆论作为一种社会的呼声,其理性的监督对于刑事审判理应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我们应调动起一切力量,使

(二)刑罚裁量

刑罚裁量,是指审判机关对构成犯罪的人衡量和决定刑罚的活动。在我国,指的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依法裁量决定刑罚的审判活动,又称量刑。③我国传统的刑罚裁量方法属于一次完成型的综合估量式的量刑方法,这是一种传统的经验作业法,是审判人员凭借自己对刑法的理解和过去的办案经验,在对犯罪人和犯罪事实综合估量的基础上,估量出所要判处的刑罚的量的量刑方法。④

不得不说,量刑作为审判机关适用刑罚的活动,其适当与否,是检验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一定的原则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刑法学界,关于量刑原则的说法可谓百家争鸣。两项原则说、三项原则说、四项原则说各执一词,齐躯并进。然而,我国《刑法》第16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就此,不难看出,在我国,量刑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事实为依据"和以"法律为准则"两项。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有效的知道法官正确量刑,做到罚当其罪、罪刑相适应,实现刑罚的目的。

其实,刑罚裁量是影响公众形成对社会犯罪状况、法律秩序以及公共安全基本态度的重要因素。然而,公众对刑罚裁量实践确实又存在着诸多误解和被误导的可能。不可否认,社会舆论就如同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良性的舆论监督确实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权益,推动司法的健康发展,但是,一旦缺乏制约或者是运用不当,又很容易对量刑产生负面影响。从我国近几年的几大刑事案例中可以看出,公众舆论几乎是以其绝对优势消极的影响着刑罚裁量,法官在舆论的压力之下往往被迫作出让步,使得案件沦落为一场公众的道德审判,缺乏理智与公正。因而,刑罚裁量如何才既能合理的反映社会舆论又能有效避免社会舆论的非理性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网络公众舆论对刑罚裁量的消极影响

2009年的李昌奎案件可谓震惊了滇川两省。"自首免死"四字在网络上风云一时,受害人哥哥在网上大发控诉帖,引发了一场网络舆论与刑罚裁量的博弈。该案审理过程历时一年多,判决结果也从死刑,改至死缓,最终又� 考察李昌奎在作案过程中的情节和动机,比较这两个判决结果,笔者认为死缓更加准确。然而,是什么促使法院徘徊在两者之间,最终还是选择了死刑呢?无疑是社会舆论这把利刃。

而云南省高院对判决结果的一再变动,也是网络公众怀疑判决的公正性与法律的权威性的导火索。二审改判死缓,法院的"量刑失重"、"自首情节"、"积极赔偿"等理由掀起了网络热议,使得� 而迫于舆论的压力,高院甚至违背了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在没有满足启动刑事再审程序前提条件的情形下,最终再审本案并改判死刑,以至于在网上出现了"舆论的胜利"的惊呼,也出现了"司法与舆论双输"的感叹,甚至连司法界人士也认为"判决要兼顾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相统一"。同一个案件,同一个的情节,而前后结果却存在着如此大的差异,由此可见,社会舆论对本案产生了的影响异乎寻常。

(一)网络公众舆论对刑罚裁量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本案中,李昌奎辗转在死刑和死缓之间,两个判决结果虽仅有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网络公众利用的正是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开放性以及广泛性,尤其是随着社交应用平台的飞速发展,其强大的互动功能更加剧了信息传播的扩散与渗透,使得非理性的声音在很多时候在的发展过程中推波助澜。发表个人见解,混淆视听,甚至是制造谣言,这些行为的集体轰炸,使得某一事 李昌奎案件就是一个范例,可以说是以"公众狂欢的方式"判处了一个人的死刑。

笔者认为,造成网络公众舆论对刑罚裁量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有三方面:

第一,网络舆论是非理性、情绪化,更有甚者是是歇斯底里的,使之摇摆于正当和不正当之间。而对案件事实真相的审判是一项专业活动,它需要的是用证据说话,抽丝剥茧,寻求真相。然而公众对案件是非曲直的判断却主要是依赖于直觉、情感以及常识,浓重的道德主义色彩、激愤的情绪表象往往会吞没理性的思考,随之而来的就是道德判断取代法律分析,这也就决定了公众对案件事实真相的认识存在偏差。

第二,我国司法公信力的丧失。司法公信力的形成基于民众对权利的预期,它包括了司法对公众的信用和公众对司法的信任两部分。⑤"公正的为公众权利服务,满足权利的需要是司法公信力的根本意义。"、"司法的公信力可以促使民众对国家刑事司法活动采取一种更为理性的方式。" ⑥法律作为人们行为的尺度,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能够向公众表明:你要为你的所作所为付出相应的代价。只有这样,这种可预期性的威慑力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否则,如果连法律层面上都存在例外,那么,司法的可预期性也就随之覆灭了。公众也就被迫采取对刑事审判施加压力这样一种理智外的方式去实现其预期权利。

(二)应对网络公众舆论对刑罚裁量的消极影响的策略

不可否认,从社会舆论中反映案件社会危害性的大小,伸张社会正义是现代司法不能回避的问题。但是,社会舆论所表现的正义是一种与理性审判相背离的情绪宣泄。网络公众作为舆论框架内的一支,其对刑罚裁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面对这样一种消极影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改变这种被动局面:

1.加强网络监管力度

我们应当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有针对性的约束舆论发展态势。众所周知,网络舆论平台主要是建立在论坛以及社交应用网站之上的。论坛跟帖自由度相对较高,过激言论有时会遭到论坛管理者的屏蔽,但这依然无法挡住网民的滔滔之势。而社交应用网站在如今的社会可谓是蓬勃发展,美国的推特,流行于学生群体的人人网,明星粉丝互侃的微博,无一不是迎合着网民的热情。当一个案件的判决新鲜出炉,一旦法官的判决无法与网络公众心理相对应,审判将会遭到网络舆论的声讨与诛伐。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没有合理的约束舆论,势必将造成无法挽回之势。因此,对于一些言辞过激,误导公众的舆论,必须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有效削弱舆论与审判间的冲突。

2.增强司法公信力

如上网呢所提及的,我国的司法公信力亟待提升。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能够理性裁判,公正断案,保持对法律的忠诚度的法律工作者使得司法权得到公众的信任,在此基础上实现司法对公众的信用,实现公众对权利的预期,赢得公众对司法的支持。

四、新闻媒体报道对刑罚裁量的消极影响

2010年的药家鑫案本是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案,却因药家鑫杀人手段的残忍和对生命的漠视,以及有关媒体专家对他产生的怜悯之心,把这起事件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场。

在该案中,被告药家鑫的辩护律师路钢"激情杀人"的辩护、央视对药家鑫的报道、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对药家鑫的心理分析、孔庆东对央视报道的痛骂,以及是否会从药家鑫开始废除死刑的争论等,接二连三地引发了公众舆论狂潮。而新闻媒体在一轮又一轮舆论的热浪中扮演的无疑是引领者的角色。而与媒体的热情并行的,是逐渐衍生的"弱者即正义"的价值判断标准,一边是无权无势的打工族,一边则是驾车疾驰、以钢琴手而称的80后"富二代",如此的强弱对比使得该案在社会公众的想象中早已基本定性。所以,司法尚未做出判断,舆论早已判定张妙是正义的一方了,而泯灭人性、残忍罪恶的药家鑫是罪有应得。社会对张妙的同情也最终将药家鑫送上了死刑台。

(一)新闻媒体报道对刑罚裁量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在近年来的刑事审判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日渐突出,对某一些案件,如"孙志刚案"、"邓玉娇案"等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媒体的报道和监督也存在一系列问题:第一,反映情况不准确,扭曲事实;第二,标榜统一的价值观,制造声势;第三,把个人行为当作是集体行为,以偏概全;第四,报道内容缺乏专业知识,把握不当;第五,为了片面追求新闻效果,煽动群众。第六,用非理性标准衡量复杂的社会问题,思维简单。

在美国造成1991年洛杉矶黑人暴动的罗德尼・金案就是一例。由于媒体不当删减案发现场录像,删除了录像中罗德尼・金暴力拒捕的情节,使得一个警察执法过当的事件,演变成为白人警察无故殴打手无寸铁、善良无辜的黑人这种全球震惊的践踏人权事件。当地方法院判处4名警察罪名不成立时,全社会民怨沸腾,直接导致了洛杉矶长达数日的骚乱,并波及全美。在时任总统老布什的指示下,案件在联邦法院重审,并判处其中两名警察罪名成立。直到3年后此案才最终在美国最高法院得以。⑦而在药家鑫案中,这些问题 新闻媒体通过道德性议程设置与选择性客观报道,将道德审判的潜在可能性意识形态化的植入了他们制造的舆论中,并在社会心理学意义上强化了公众感性道德意识从而也相应的削弱了公众的理性法制观念。⑧并且,在本案的报道中带有道德干预功能的批判性词语被反复运用,扩大了药家鑫冷酷残忍的一面,同时对某些细节的选择性报道,屏蔽对被告有利的信息而突出对受害者有利的一面,更是使得药家鑫十恶不赦的形象深入人心。更有甚者,将如今社会上普遍反感的"富二代"一词硬生生的扣在了药家鑫头上,将一个群体的不端行为狭隘的限定在一个大学生身上,以此博得新闻价值。另外,媒体还屏蔽了法学界专业人士对药家鑫有利的言论。如此种种,无一不显示了新闻媒体的舆论对刑罚裁量的消极作用。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

第一,司法与媒体在运作规律和价值观上存在差异。从新闻的典型性原则的角度分析,新闻媒体以公众普遍心理为出发点,抓重大、疑难、典型、复杂事件进行宣传报道的特质,是其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并积极推动公众参与其中,从而形成舆论热点的关键。片面追求新闻卖点、提高收益的利欲之心驱使着媒体对某些事件过于渲染甚至掩盖事实,夸大细节乃至妄加评论,从而给法官判案造就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将法官置于层层重围之中,干涉案件结局。同时,新闻的及时性原则所强调的就是两个字:速度。但是司法活动的程序性和特殊性恰与其背道而驰,注重程序以及案件事实的本身很可能使得不合时宜的报道对司法公正产生极大的破坏。

第二,新闻媒体缺乏相关制度的约束。我国的新闻法制建设相对落后,制度的缺位是媒体与司法的关系无规可循、无章可守的症结所在。在这种情形下,媒体与司法在运作过程中很难有条不紊的遵循各自的运行轨道,相互照应、避免错位。

第三,司法报道的非专业化。就目前而言,我国媒体从业人员缺乏基本的法律素养,甚至对刑事审判的程序一问三不知,如此就导致宣传报道难免语焉不详、辞不达意,甚至是以情绪宣泄代替理性思考、以道德伦理代替法律法规,造成舆论扭曲。

(二)应对新闻媒体报道对刑罚裁量消极影响的策略

我们不得不承认,新闻媒体的报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表现形式,但不是根本形式、唯一形式。特别是捕风捉影的不当报道,可以说是法制建设的滥觞。因此,要实现维护公众的知情权、保障案件当事人权益以及新闻自由与避免新闻媒体对刑罚裁量产生消极影响的双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新闻工作者应恪守职业道德

新闻工作者应当谨遵职业新闻记者协会的职业伦理规范,坚持追求真实并加以报道、减小伤害、可信、独立行动这四项基本原则,严于律己,恪尽职守,本着真实客观的心态,对案件报道进行全面公正的叙述,面对私利不动不摇,忠实的为公众服务。

2.制定法律法规规制新闻媒体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必要的规章制度是确保新闻业健康发展的前提。而我国《新闻法》至今悬而未立,新闻法制建设较其他国家而言略显落后,面对这样一种国情,不仅使得新闻自由无法得到保障,还会导致新闻报道的管理出现漏洞。因此,出台相关法律管理新闻界,使得新闻报道有法可依,防止不实报道误导社会公众是必要的。

3.提升新闻工作者法律素养

不难发现,有些案件中,因为新闻工作者对相关法律术语的理解错误,对案件适用法条的妄加揣测,对审理程序的无端批诋,导致舆论观点与法院审判相去甚远,甚至彼此冲突。因此,新闻工作者在进行相关案件报道之前,应学习法律知识,熟悉司法程序,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并对案件的基本案情进行了解,避免在报道中出现基础的法律错误,误导社会公众。

进一步而言,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起专业的法律报道团队,聘请法学专家,专业律师等对其进行专门训练,并进行考核,对通过考核者授予资格证书。用这样的专业团队报道案件审理情况,可以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化解舆论与刑罚裁量的冲突。

五、结论

李昌奎案、药家鑫案都是社会舆论对刑罚裁量产生消极影响的典型案例。从案件审理的过程来看,网络公众舆论、新闻媒体报道两者构成了两相扶持的舆论框架,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是影响刑罚裁量的两种模式。但是,民意左右司法,这在法治社会不正常,是对司法公正的挑战;成熟合理的民意诉求应面向立法,通过立法环节表明合理的民意要求。⑨司法理应独立于社会舆论,但法律是不能远离民意的,必须与民意进行双向沟通,彼此之间相互促进。所以,笔者认为,大肆宣扬社会舆论对公平正义的破坏,或者是过分强调社会舆论对刑罚裁量的积极作用,都是社会舆论本身无法承受之重,都辜负了"适度"原则;我们应该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保持舆论与量刑之间的平衡关系。而不只是期待以法律工作者的素养或理性去实现司法公正、去实现社会舆论与刑罚裁量的和睦相处。

注释:

① 阮云志。论社会舆论概念的舛误与正解[J].新西部(下半月) ,2008(06):240 -241.

②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③刘宪权。刑法学(上)[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312.

④臧冬斌。量刑规范化与法官量刑自由裁量权的衡平[J].河北法学。2007(25):113-116.

⑤李卫红。民愤对刑事司法的渗透及矫正[J].中国监狱学刊,2006(6):51-57.

⑥关玫。司法公信力初论--概念、类型和特征[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4):134-141.

⑦刘宪权。民意、舆论与司法公正--刘宪权教授在复旦大学的演讲[N].解放日报,2012-1-8.

⑧王涣。论媒体与法制建设--以药家鑫案为例[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 ,2011(05):148-149.

学生个案分析 篇六

【关键词】藏族学生 厌学 个案分析

一、藏族地区中学生厌学英语的表现

藏族地区中学生厌学英语的现象已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厌学英语是当前藏族地区较为普遍现象,也值得藏族地区每一位从教者思考的问题。藏族学生受母语影响,学习英语倍感吃力,W习成绩平平。久而久之,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倦情绪,态度抵触冷漠、厌烦心理油然而生,具体表现为:上英语课故意迟到,顶撞老师,扰乱课堂秩序,不配合老师的讲课,甚至找各种借口请假不上英语课;上英语课时,由于害怕出错而不敢讲英语,老师提问一脸茫然,听课时低着头,不看黑板,不看书,不做笔记,难受的等待下课;课后作业不能独立完成,抄袭者不做作业的想象时有发生;平时学习很难做到温故知新。这些厌学英语的表现,看似属于个人行为,但是如果不加以纠正,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令人担忧。学生厌学英语的情绪往往很有可能会蔓延到所有学科,使其影响班级或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和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而且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厌恶,有可能也会影响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导致恶性循环,一旦引起连锁反应,后果很严重。

二、个案分析

扎西(化名),男,八年级,英语成绩一般,对英语学习毫无兴趣,上课要么低头看小说,或者写其他学科的作业,不配合老师讲课,经常受到老师的提醒、批评但收效甚微。对英语学习很排斥,时有逃课的现象。

根据扎西同学的表现,初步诊断为学习英语缺乏兴趣和主动性,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自信和勇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差,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作业成了他的负担,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等。他的这种对英语学习的厌倦情绪,冷漠的心理、行为。其实质就是厌学。加之,扎西同学的父亲和母亲都是牧民,长期在牧区生活,与外界社会接触较少,不会讲汉语,文化水平不高,对其学习英语认识不够,缺乏理解沟通,孩子的教育完全依赖于学校。

三、辅导目标与策略

1.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业不良是厌学的重要原因,对扎西要加强英语学法指导,说明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多鼓励,少批评,帮助他克服对人事的片面看法,培养自觉学习的习惯。让他重拾英语学习的信心,帮助他打好基础,逐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扎西同学的实际情况,首先要让他明确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启发他自觉、自律的能力,帮助他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分配各学科之间的学习时间,引导他为实现目标而脚踏实地的学习,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时鼓励,及时反馈,提高自信心。

3.与家长交流沟通。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明确英语学习和藏语等其他学科同等重要,把孩子的每次进步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及时表扬,树立自信心,并让家长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多关心孩子心理的成长。

四、辅导过程

1.加强教育,转变认识。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扎西同学的爸爸小学三年级文化,妈妈文盲,全家人以放牧为生,对他的要求不高,只要会识字讲好藏语就行了。因此导致扎西同学学习目标不明确,加之藏汉英三种语言的学习,使其感觉学习英语很枯燥,很无聊,每天机械地背单词远不及玩游戏,看小说有趣,从而造成了英语厌学。通过分析客观事实,我们多次与他谈心,让他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意识到自己存在一些非理性信念,只有改变自己的不合理想法并代之以新的想法,才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形成正确的认知和情感,树立远大的理想,明辨是非。对自己的学习赋予积极的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感。

2.家校合作,加强沟通。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长学校的配合,针对扎西家长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态度,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我们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政策,讲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教育孩子努力学习,怎样用知识武装自己,让自己自立自强等。在学校,我们也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我们要关心关爱学困,平时多沟通,寻找厌学的症因,对症下药。以“期待”的眼光激励,以“宽容”的眼光启发,鼓励尽快消除厌学的情绪重树学习的自信。

五、结果与反思

1.结果。在老师、同学的共同关心和帮助下,扎西开始认真听课,能独立完成作业。在家里经常起早睡晚背单词读课文,成绩明显提高。看到他的进步,不仅老师高兴,他的父母也非常高兴。

2.反思。藏族地区的孩子父母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学习英语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分析,不断研究,努力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多鼓励,少批评。多与他们交谈,找到他们厌学的根源,帮助他们找回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参考文献:

[1]谢建平。初中生厌学心理的诊断与矫正研究[J].芦淞教育, 2007-1-26.

学生个案分析 篇七

1 案例简介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从学生口中听说12级会电班有个“男奇葩”李天(化名)。课堂上会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与老师互动,认真学习。在生活上,行为比较怪异,讲话犀利,所以同学们给他取了好几个外号,叫“极品男、奇葩、研究员……”李天经常一个人默默的出现在某个场合,独来独往,很少与人结伴出去,因此也没有其他同学愿意与他做朋友。

2 案例问题事件

身为辅导员,了解了情况之后,笔者主动找了李天同学。2013年9月11日,是笔者第一次见到李天同学,笔者印象很深刻,他的第一句话就说:“老师,我性格孤僻内向,和同学们相处不好,同学们都不喜欢我,不和我说话,我心理非常烦闷。”说这些话的时候眼里含满了泪水,让笔者倍感同情。听了他的倾诉后,笔者开始进一步了解李天的情况。

从李天同学口中描述到,他和舍友的关系很差,宿舍只住四个人,其他三位同学都不跟他讲话。他和舍友的生活习惯也存在很大差异。舍友们晚上都会在宿舍聊电话,玩游戏,看电影,声响也比较大,睡觉时间比较迟。舍友们也不太注意个人卫生,衣服不及时洗,垃圾不及时丢,桌面也比较混乱。而李天是个爱学习的孩子,早睡早起,不玩手机不玩QQ,不玩微信,不打游戏,也很注重个人卫生,床铺干净,桌面整齐。因此和舍友存在天壤之别。

同学、舍友眼中的李天却是这样的。

2.1 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事都要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宿舍里有三个网络接口,舍友用了其中一个,他非得舍友把那个插口让给他,明明还有三个插口空着没人用,他硬是不要。舍友连接插口的网线还要按着他的意愿牵置;有一次是因为舍友的鼠标太亮了,刺到他眼睛,影响他休息,他要求舍要把鼠标换了;他在玩电脑的时候,占据了半张桌子还不满足,舍友们还必须把东西都挪开,不要影响他操作;在宿舍里,他的东西不能让别人碰,晒衣服也要加别人离他的衣服一段距离;因此,同学还给取了“太子爷”的外号。

2.2 为人挑替,爱干净

他去食堂吃饭,对位置千挑万选,能够从食堂的头一直挑选到食堂的尾,然后坐下,看了看旁边的位置,好像比现在的好,又换过去了,这一举动,时常在食堂上演着,导致系里的女生一边看,一边笑,因此,“男奇葩”的外号也就这么产生了。

2.3 爱面子,听不进别人的观点

有一次,他找了班长,问班长为什么同学们都不跟他玩,是不是他有什么缺点。为此,班长还召集同学们召开了班级会议,让同学们也纷纷说出了他的缺点,他可能是爱面子,听不进去了,一气之下走人了,班长追上去开导之后才回到班级继续听同学们讲。听了同学们的意见之后,似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行为有所改善,不过好景不长,没出两个礼拜,又恢复了原本的面貌。

2.4 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没有班级荣誉感

系里举办班班有歌声班歌比赛,班委明明交待回家记得带班服过来,他就是没放在心上,忘记了。有同学要借衣服给他,他硬是不要,最后只好穿着自己的衣服参加比赛,影响班级整体情况。系里举办拔河比赛,他也是硬不参加,系里规定每个班级一定要有5名男生参加,班上就7个男生,他长那么高大强壮不参加,最后只能让班上一个瘦小的男同学上场,影响班级比赛成绩。

3 案列分析

李天同学是家庭独生子,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父母过度溺爱,他们过于自我、任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替他人着想;由于无兄弟姐妹,性格比较孤僻,人际沟通能力较弱;由于父母过度代替和保护,他们比较懒惰,依赖性较强,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弱。

大学期间是李天同学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住校,之前并未有过住校的生活。要求生活环境能与家里的条件一样,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安静舒适整洁。舍友要按照他的作息时间,不能打扰他。而宿舍相对狭小的空间、舍友生活习惯的不同都让李天感到非常不适应。

4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找李天同学谈心,了解他与舍友发生矛盾的原因。对他进行引导、教育、讲道理。帮助他分析事情的缘由,摆正自己的位置,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不能一味的要求别人要按自己的方式来生活。

帮助李天与同学处好关系,排除心中的苦闷。李天受同学排斥的原因主要是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交际。才 对于性格内向的同学,通过网上交流的方式是比较容易打开心扉,避免了面对面聊天的尴尬。因此希望李天可以借助QQ、微信、微博等聊天工具和同学有初步的交流。特别是班级的QQ群是供同学们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大小事都可以在群里进行交流和探讨,也能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可以帮助李天尽早融入宿舍、班级的集体生活。

舍友、班委、同学主动找李天同学谈心。发动舍友、班委、同学们主动找李天谈心交流,不要再给李天取外号,也不能带着有色眼镜云看他,尽量包容李天缺点和不足,让李天感受到同学的热情和友爱。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帮助和鼓励,减少他心中的孤独感、苦闷感,能尽早融入班级这个大集体。

安排学生干部找李天谈心,让他感受同学间的友情。李天同学苦闷的原因是缺少朋友,内心孤独。如若有几个知心的朋友就会减少孤独感。因此,特意安排了几个热心的学生干部,其中还有他的老乡,不定时的约他一起吃饭、聊天、开导。慢慢地提高李天的交际能力。

5 案例效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李天的生活习惯有所改善。在宿舍里会主动找舍友聊天,和他们一起吃饭,不过多的占用公共空间,减少对他人的要求,做到和同学们和平共处。

在班级里与同学们有了更多的交流,不再一个人独来独往。课堂上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认真备考英语四级。

开始学会利用QQ、微信等网络聊天工具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也会在班级群和同学们讨论事情。虽然交流的话题还是很有限,但是已经成功迈出了一大步。

6 案例启示

做为辅导员,对于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消除学生在学校里的陌生感和孤独感。帮助学生尽早

适应学校的生活,融入班级生活,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各项健康有益的活动,让学生养成乐观和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孤僻内向的人容易产生其他的念头,感情判断与常人是不同的。老师要时刻关注和引导,多找机会和他谈心,用自己的爱心、诚心、、耐心、责任心慢慢感动他,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取得信任,做他的良师益友。

学生个案分析范文 篇八

关键词: 学生心理 个案分析 偏激心理

我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视,有一些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事例,现就其中一例进行分析。

一、学生简介

赵刚(化名),16岁,男生,似乎性格内向,平日少言寡语。起初,这名看上去和其他同学相差无几的学生并没有引起我的格外注意,可是入学不到两周,我班的语文科任教师向我反映赵刚在课上读小说,不听老师劝告,还故意顶撞老师。作为班主任的我对他进行了初步了解:脾气大,做事易出格。随后几周发生的事,让我对他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次是硬要和邻桌换座位,人家不愿换,就动手打同学。另一次是家人给的学习资料费明明自己用来买了Mp3,却硬说丢了。该生平常喜欢说谎,习惯将所有的错误与不对归结到他人身上,而自己却觉得万事皆对,无错可改。

二、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学生赵刚从心理成因上来说,主要是他的偏激心理在作怪。偏激是指人的意见、主张等过火,多存在于青少年中。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做人处世的一个不可小觑的缺陷,也是使人走上歧途的可怕诱因。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一种心理疾病,它的产生源于社交上的自我封闭意识,见识上的孤陋寡闻,知识上的极端贫乏,思维上的主观独断,等等。

三、常见的偏激主要的特性

1.情绪冲动。偏激在情绪上的表现是按照个人的好恶和一时的心血来潮去为人、去做事,缺乏理性的认识和客观的标准,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诱。如果对某人产生了好感,就

2.行为莽撞。偏激在行动上的表现是莽撞从事、不顾后果。产生偏激心理的原因主要是辩证思维的发展尚不成熟,知识经验不足,不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往往抓住一点就无限地夸大或缩小,自以为看到了事物的全部,极易出现以点概面的失真判断,导致错误的结论。

3.认识片面。偏激的人以绝对的、片面的眼光看问题,总是以偏概全、固执己见,对人家善意的奉劝和平等交流一概不听不理。偏激的人看不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只问别人给自己提供了什么,不问自己为别人贡献了什么。偏激的人缺少朋友,人们交朋友都喜欢结交饱学而又谦和的人。而其总是以为自己要比对方高明,开口就梗着脖子不能和颜悦色,明明无理也要争个上游。我想,这样的人没有几个人愿与其打交道。学生赵刚不管是从认识还是从情绪和行为上,都与偏激心理的表现相符合。

四、究其不良习惯的根源

1.家庭方面因素。学生赵刚是留守儿童,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常家中只有爷爷和奶奶照顾他的生活,父母最多的是给孩子钱,以此弥补对孩子的关爱。缺少了亲人关爱的这一重要情感熏陶,缺少了家庭教育这一关键要素,导致学生常年思念父母,孤单,从而迷恋玩Mp3、打游戏机,经常找各种借口向父母要钱。由于父母对他的关心较少,因此他将自己的各种不足都归结到父母身上。久而久之,他的心理发生了扭曲,在学校里,他就不管自己言行的对与错,自然地将这一切错误都归咎到同学甚至老师身上。缺失家庭教育和亲人关爱是学生赵刚偏激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2.个人方面因素。由于学生赵刚还尚未成年,自我反省能力较弱,因此对于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任何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好恶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再加上自己的偏激,导致人际关系比较差,进而使其在情绪上表现得更为冲动,以至于做出一些莽撞的行为,导致错误的结论和做法。个人因素是其偏激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

3.他人方面的因素。由于赵刚的偏激行为,使其他同学对他退避三舍,同学 任课老师也对他的情况有所了解,所以不愿更多地“管”他,得不到老师的关爱,使其觉得自己更是一个孤独个体,促使他用更为偏激的行为引起老师的注意。他人因素是其偏激心理形成不可忽视的因素。

五、辅导策略

1.用一颗关爱之心,与其沟通交流。首先要做的就是和他真心交谈,让他明白:他是老师的好学生,是同学们的好同学,是班级大集体中的一分子,只要他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自己就会受到同学的欢迎,得到老师和家长的信任和表扬,他也是父母的好孩子。于是我经常鼓励他关爱别人、关心集体,在多次表扬中,他找回了自信,并得到了同学的认可和关爱。在他生日那天,我送了他一本笔记本,让他很感动,从而逐步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偏激心理得到了一定矫正。

2.让其培养和增强自制力,塑造健全人格。让学生赵刚明确自控行为的主要目标,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制定一个时间规划表,要求他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逐步磨砺自己的意志,让他意识到一味地原谅自己,迁就自己,只会在错误、缺陷、恶性的泥潭中越陷滑越深,最终不能自拔。实施批评和表扬有机结合的方式,规范其行为,引导其从偏激中走出来,塑造健康人格。

3.师生共同努力帮扶。我与任课老师沟通,让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发现学生赵刚的闪光点,对其不自制的行为以柔和的方式加以管教,减少他与老师的冲突,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也使他获得一种宁静、平和、友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同学们以一种宽大为怀的心情包容他的缺点,以一种沙里淘金的耐心发现他的优点,和平相处,共同进步,促使他拥有一个正常心理。

4.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我时常通过电话与赵刚家长取得联系,给他们说明学生情况,让他们多回家,多教育,多关心孩子。平时要求注意创设与孩子沟通的情境,真心听孩子的倾诉,少用粗俗而又无效的打骂教育方式,通过换位思维及互相关爱等方式,正面启发培养孩子真善美的道德情操。利用好家庭这一教育的主战场,做好孩子的榜样,努力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和健康心理,为孩子的美好前程搭桥铺路。

六、辅导效果

通过将近半个多学期的细心辅导,学生赵刚已经能和老师较好地进行心理交流;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较为和睦了;能够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对老师有了信任感;过去因偏激心理而做出的过激行为已离他远去。

七、个案思考

1.新世纪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挑战性,学生的知识面、生活环境、心理素质各不相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复杂。

2.教师要牢牢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多学知识,除了要学好课程的理论知识,做好教学实践工作之外,还要学好其他方面知识,如心理健康知识、艺术常识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适应现代教学的老师。

3.教师要全方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在工作中要用爱心、细心和责任心担当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的职责。

4.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要做个好老师,就必须做好和家长的沟通工作,充分发掘宝贵的社会资源,利用学校和家庭这两块主阵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社会实践、心理等方面进行有效教育,培养心智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

学生个案分析 篇九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033-01

在每个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些挫折,心理上就会产生矛盾和困惑,形成不适应期,甚至导致逆反心理。这时就需要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和谐发展。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中应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分析问题学生的心理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案例介绍】

2013年春季,我班有一位男生,12岁,五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开始他和爷爷、爸爸一起生活,后来爷爷因病去世,就和身有残疾的爸爸一起生活。通过课外访万家活动,我深知其家庭情况。在学校,管某经常独自一人,很沉默,不与人交流,特别是教室里,表现更加明显,沉默寡言。在第一次和他谈话时,他满脸泪水说:“在我几岁的时候,妈妈就不要我了,爸爸又是个残疾人,我真的不愿再读书,家里实在负担不起,我不想爸爸到处向亲戚借钱让我读书,我没有用。”让我感到自己有责任帮帮这个可怜的孩子……

【案例分析】

2012年到2013年春季,我利用课余时间,多次到他家走访,交谈中了解到,多年前,父母就离了婚,使幼年的他遭受重大打击,缺乏母爱,加上父亲残疾,不能劳作,家庭缺乏经济来源,使他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不敢与大家交流,尽量回避活动。这种家庭变故,使他失去心理平衡,变得焦虑不安,感到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自卑心理,但同时又特别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如果教师此时不闻不问,不仅不会消除这种心理,反而会增强他的自卑。长此下去,心扉就无法打开,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育人方法】

1.加强与家校联系,帮他走出心理自卑的阴影。他心理自卑的主因是来自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爸爸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在孩子身上看到希望。我通过多次走访他家和电话联系,做他爸爸的思想工作,希望他面对现实,积极面对生活,争取亲戚朋友的支持,让孩子专心念书,在家里也不要让孩子过多地承担家务。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影响他读书。刚好,他有个姑爷是个建筑师傅,多次送孩子上学,我也认识,就让他多次劝说管某的爸爸,还让他想办法联系到其母亲,让其多给孩子打电话,毕竟人间最难舍的是母子亲情,经过多次交谈,终于,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我还积极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给他发放寄宿生生活补助,并减免一些生活费,由于家校共同努力,管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生活中和课堂上活跃多了,还经常帮助其他同学,也乐于参与班集体活动。

2.通过行为个案疗法,使他感受到老师的关爱。通过观察,我发现管某普通话不是很好,不敢发言。一次在课堂上,我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几乎都不会回答,我突然发现这孩子举起了小手,于是抓住这个机会请他讲,开始时,他声音很小,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他,并走到他的身旁,抚摸一下他的小脑袋。让他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来,他讲得很流利,得到同学们的一致称赞,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此后,因为他酷爱动脑,喜欢走象棋,我多次利用活动课和晚饭后时间,和他在楚河汉界一较高下,并有意识地让他赢一些,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步使他摆脱自卑的心理,激发自信心。一段时间以后,师生的交往,热情的鼓励,他的学习成绩也明显上升,并在四五年级竞赛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3.鼓励他热爱生活,提高抗挫折的能力。为了让他燃起对生活的热爱,我组织班会课“怎样面对生活的挑战”。在班会上,大家都兴高采烈地发表看法,有的说,“面对人生的挑战,我要像霍金那样身残志坚,百折不挠,做一个有用的人。”有的说,“在遇到困难时,我要同鲁滨逊那样,要直面现实,积极想办法,做一个勇敢的人。”学生用振奋人心的歌声,精彩的诗歌朗诵,讲故事等形式表达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心声。我精心为管某准备了汪国真的诗歌《我微笑着走向生活》,请他到台上朗诵,他十分激动,朗诵声情并茂,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通过一系列活动,创设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唤起他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

【辅导成效】

一学年以来,管某看到我也会微笑着跟我打招呼,与同学们的相处也很融洽。而且课堂上发言踊跃,学习成绩也是直线上升,全体教师都为之高兴。在今年春季学校举办的“庆六一”活动中,他还能走上舞台,为全体师生演唱《麻城杜鹃花》,获得全场掌声,我深知这一切是多么不易啊!

【案例反思】

1.教师要格外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时期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成人后就很难在社会上有所建树,一些心理疾病导致的校园悲剧并不鲜见。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农村学校教育工作中重要的节点,也是目前最弱的一环。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就有必要针对个案,采用不同的策略。一个孩子的学习不好只是暂时的,而心理疾病可能是终生的。

2.教师不要把孩子的心理问题表象上升为品德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会议上曾指出,要不断探索和把握未成年人成长的规律,针对一些突出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活动。探索和把握未成年人成长的规律,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尊重他们,帮助他们认识客观世界,分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尊重指的是敬重、重视,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老师的尊重。教育不仅靠嘴,更重要的是眼睛和耳朵,要用眼睛去发现学生的进步,用耳朵去倾听孩子内心真诚的呼唤。现在在每个班级中都可能存在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心理方面有问题的孩子,或身体有残疾的孩子,而管某一二两方面兼而有之。我在工作中没有把管某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对其严加指责和批评,而是不露痕迹地保护他的自尊心,把他看作普通、正常的孩子看待,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让他树立快乐学习和阳光生活的信心。

3.要把孩子当作孩子来看待,不宜成人化。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成人都难免受到各种心理困扰。而青少年处于从懵懂初知走向逐步成熟的阶段,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这是很正常的,不能把孩子成人化,认为听话就是好孩子,不惹事生非就是好孩子,而他们的一些心理疾病,或被一些表象蒙蔽,或被教师和家长忽视,导致不少孩子感到和大人有代沟,觉得自己很孤立,进而压抑个人情感,诱发心理疾病。这时,教师就需要把孩子当作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尽早地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去和孩子做朋友,组织好班集体和学校活动,进行心理疏导,满足其心理需求,使他们热爱生活,满怀信心,增强抗压能力,才能更好地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谭朝阳。教育,请与尊重同行[J].大家教育周刊,2013,(37).

学生个案分析 篇十

论文关键词:舞台焦虑 心理咨询 个案研究

论文摘要:舞台焦虑是一种与舞台表演或参加表演活动有关的焦虑,已成为舞台表演者关注的焦点。特别对于一部分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舞台紧张是灾难性的。本文特别选择了一位艺术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心理咨询中的典型案例为例,综合运用了“心理分析”、“认识领悟”、“行为疗法”等治疗方法使来访者对这一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有所领悟和认识,然后采用系统脱敏法、放松和模拟情境,逐步减轻求助者与人接触的紧张情绪,最后达到咨询目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舞台焦虑是一种与舞台表演或参加表演活动有关的焦虑,是一种舞台紧张( stage stress),又称表演焦虑( performances anxiety ),或怯场( stage fright)。表演者在舞台上进行艺术表演的过程中,几乎都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紧张,有些人并不为此所困扰,因为这种紧张是可以承受的;有些人甚至喜欢一定程度的紧�

一般来说,当舞台表演者对当前的或预计到的情境产生担忧倾向时,易引起舞台焦虑。引起舞台焦虑的心理因素有意识、动机、心境、无意注意,性格、承受能力等,[2]以上因素常常严重地影响音乐表演者的表演质量,使他们在台下训练时的水平得不到正常发挥,甚至导致演出失败,进而引起更严重的舞台焦虑。不少人由于陷入这种恶性循环不可自拔,最终被迫改行,离开舞台生涯(Lockwood, 1989[3])。应该说,舞台焦虑者主观上都愿意有更好的表现,但“评价恐惧”(evaluation apprehension)使得他们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表演做出不友好的反应(社会拒绝),从而选择缄默这一自我保护的策略。从自我主观上而不是依据客观世界做出的负面评价,很可能使表演者的表演才能无法正常发挥。

这种现象在艺术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中也大量存在,其在舞台上的失败体验往往还会严重地影响到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日常生活情绪,出现抑郁、焦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和神经衰弱等症状,使日常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状态恶化。所以说,舞台焦虑是许多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除了影响他们的专业成绩和信心以外,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负担。

在国外,对于舞台紧张的药物治疗方面,β阻断剂(beta—blockers)通常是医生的首选药物。β阻断剂可以迅速有效地降低紧张焦虑的症状,而且并不破坏演出者的表演状态。但是这毕竟是一种临时解决的办法,长期服用这种药物的潜在副作用尚不清楚,而可能造成音乐家对药物的依赖性的危险则是显而易见的(Dubovsky,1990;[4]Nubé,1991;[5]Nies,1990[6])。而对于不很严重的舞台焦虑现象,目前无论国外或是国内,在专业上通常采用两种方法:第一对所要表演的音乐内容进行反复分析和练习,以降低可能的失误概率;第二反复排练,以提高对舞台紧张的承受能力。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在不同心理学理论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治疗方法。而这其中认� 本文通过对一例舞台焦虑个案的心理咨询,阐述了系统脱敏法、放松和模拟情境等行为疗法在舞台焦虑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一、个案一般情况介绍

求助者,女,16岁,音乐表演专业钢琴方向中专学生,因不敢参加钢琴比赛由教师介绍并劝说来到心理咨询室。本人自述“害怕表演、没有表演欲、缺乏自信心,希望能改变性格”为主诉前来就诊。平素身体健康,家族无精神疾病和器质性伤病史。

由SCL-90量表显示: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强迫高于常模,其中,强迫症状(3);焦虑因子(2.9);恐怖因子(2.71);敌对因子(2.5),提示有中度焦虑。

由卡特尔16PF个性量表可见:持强性(E)因子显示被试自信心缺失,即使处在十全十美的境地也常有“不如别人”的感觉,在人群中通常有些羞怯,有不自然的姿态和强烈的自卑感,拙于发言、不愿和陌生人交谈;敏感性(I)因子显示被试是一个敏感、感情用事、具有艺术气质的人;忧虑性(O)因子中被试显得忧虑、抑郁、容易烦恼,时常觉得世道艰辛,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甚至很沮丧、悲观,时时有患得患失之感;紧张性(Q4)因子显示被试常为紧张所困扰,陷在激烈的挣扎之中,通常缺乏耐心,心神不定,过度兴奋,虽时常感觉疲乏,却又无法彻底摆脱以求宁静;适应与焦虑型(X1)因子显示被试对当前的学习、生活环境适应得不是很好,容易激动焦虑,对于自己的境遇常感觉不满意,缺乏毅力,常半途而废,不肯奋斗努力,高度的焦虑不但减低学习的效率,而且也可能影响身心健康。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X3)因子显示被试做事一般会经深思熟虑后才下决定,是一个较为含蓄的人,情感丰富,温文尔雅,讲究生活艺术,但是情绪多困扰不安,通常容易因挫折而气馁。

由音乐表演专业舞台焦虑量表显示:没有在观众面前表演的愿望;表演前晚往往难以入睡;担心自己跑调卡壳,能获得表演的成就感;表演时注意力不集中;上台前情绪紧张,心情沉重;看到台下观众呼吸急促;不自信,觉得很难坚持到最后;上台时头皮发麻,四肢僵硬;在台上头脑一片空白;不能全身心的投入表演;不敢看台下的观众;面对观众,头脑空白,思维混乱,语言不连贯;

而其专业教师则认为该求助者在钢琴学习上悟性很高,专业成绩也优秀,很多曲子教师认为按照其能力是可以弹下来的,但其一直对自己不自信,遇到演出或者比赛这种事情通常第一反应是自己不行的而选择回避。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内向,对于紧张情绪缺乏自我调适的能力,在碰到音乐舞台表演、考试或比赛时,情绪不稳定,甚至影响到其他社会功能。阶段性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咨询范畴。诊断:根据心理异常区分的三原则,病程持续时间较短,能照常学习生活,意识清楚,自知力完整,情绪低落,因此诊断为舞台焦虑。[7]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对于即将面临的钢琴比赛有焦虑和退缩情绪;缺乏自我调适、减压的能力;学习适应性不良。

二、治疗过程简介

咨询过程大致分为心理诊断阶段、帮助和改变阶段与巩固和结束阶段三个阶段。第1次面谈,和求助者建立治疗关系,收集资料进行诊断,完成心理测验,并与求助者讨论治疗的目标、时间和设置,每周两次,每次50分钟,总8次。第2次治疗,与来访者一起从生物、社会、心理等方面对症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1)生物学原因:来访者正处于青春后期,自尊心强,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2)社会原因: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近期经历了刺激强度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自信心严重受挫。(3)心理原因:对自我极高道德和完美主义的要求,以及反逻辑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的存在,对现实问题的误解和错误评价,并布置家庭作业,收集舞台表演中焦虑的事件。 转贴于

第3~4次治疗,求助者回想起在专业学习中的一件往事,因为同学之间的嫉妒造成了一些口角和不愉快,在后来的相处中总感觉心理有阴影,总觉得有人在嘲笑自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对老师交代的事(如演出、比赛等任务)也总是不如别人自信。治疗师向来访者介绍了认知治疗理论,启发她认识到心理问题是她的认知出现偏差所导致的。对求助者的负性思维进行盘结,帮助她理解其自动负性思维的不合理性,同时与求助者一起引导其摒弃错误观念和认知,寻找用合理的思维来替代不合理的自动思维,建立积极认知,以引导求助者逐步以客观积极的思维替代消极扭曲的思维,走出原有的循环误区,并布置作业,进行认知治疗每日记录。同时建议找关系较好的同学了解你在舞台表演中的“不自然”状态是否确实,目的是通过调查,克服“想象观众”的作用。在这两次治疗中还结合求助者关于记谱的问题和她探讨了音乐教育心理学和音乐应用心理学的一些方法,帮助她运用记忆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学习,以克服她最害怕的忘谱和记谱的问题。

第5~7次治疗,对求助者在思维、领悟及行为上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求助者逐渐认识到情绪是不应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应“顺其自然”,以平和的态度面对舞台表演。教会来访者在指导下练习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如:坐在椅子上,按手臂、头部、躯干、腿部的顺序,先紧张,后放松的方法,通过了解紧张与放松的不同,最终体会全身放松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根据家庭作业建立等级脱敏表,并开始实施系统脱敏。首先找出舞台表演过程中感觉焦虑的环节,按各环节的恐怖程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从引起轻微焦虑到最焦虑的顺序突然呈现在来访者的面前,让来访者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通过反复训练最后达到在想象中能够自如的进行舞台表演。要求她回去后按照所教放松方法每天做二至三次想象——放松训练,以达到两三分钟内迅速放松全身的目的。在想象训练达到目的后,进行实际情景演练,逐渐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健康的观念和行为。第8次治疗,求助者感觉好多了,其症状的改善:情绪稳定,舞台表演改善,学习生活处于良性循环中。同学和教师反映求助者比以前更自信和主动,也顺利地参加了教师要求的钢琴比赛并且入了围。心理测验的结果:SCL-90各因子分均在常模范围;SDS:抑郁严重指数为0.45,没有抑郁;SAS标准分46,没有焦虑。对治疗过程进行总结,请求助者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的成长。

三、总结与反思

在本案例中,治疗师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全面地掌握了求助者的情况,取得了她的信任,并且和该求助者的专业教师及时沟通(这一点在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来说至关关重要,特别是该生专业老师的点滴言行都会影响她的情绪),因此在咨询中得到很好的配合。求助者的智力水平以及悟性也是咨询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治疗师针对求助者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具体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应用认知疗法协助求助者调整认识观念,从而改变了其负性情绪,综合运用了“心理分析”、“认识领悟”、“行为疗法”等治疗方法,并且告诉求助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其领悟到的很多东西是要在长期的训练下才能见到效果,保持自己的耐性很重要的。正如求助者后来的自我评价一样:“现在上舞台的时候,突然发现有种享受的成分注入其中,那种感觉是一般人都感受不到的,有时面对台上的灯光、台下的观众,心情竟然非常澎湃,丝毫没有了以前紧张、恐惧感,而且非常想倾尽全力地将热情传达给观众,这是让我和老师一直都感到欣慰的。而在将来的舞台生涯中,这些进步也将带给我无限的帮助。音乐的最高宗旨是享受,当音乐表演者完全解除了外界带给她的紧张压力之后,在表演过程中的放松的享受,那才是真正所要获得的。”

参考文献

[1]高天。 《音乐家的舞台紧张以及音乐治疗的应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2):74-79.

[2]李新潮。《舞台表演焦虑对演出的影响及其调适》.《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30(6):112.

[3]Locwood, A. H. (1989). Medical problems of musician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20, 221-227.

[4]Dubovsky, S. L. (1990).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New concepts and psychopharmacological therapie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51 (Supp l. 1) , 3-10.

[5]Nubé, J. (1991). Beta2blockers: Effects on performing musicians. Medical Problem s of Performing Artists, 6 (2) , 61-68.

[6]Nies, A. S. (1990). Clinical pharmacology of beta-adrenergic blockers. Medical Problems of Performing Artists, 5(1) , 27-32.

[7]田万生, 方平。 《大学生集体咨询的实验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1999, 13 (1) : 551

学生个案分析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7—0024—01

攻� 这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常见的行为,它的控制、转化与矫治在个体社会性发展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攻� 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控制、减少学生攻�

一、案例:

阿峰,高一学生,脾气暴躁。在学校里,他“目中无人”,我行我素,喜欢在同学面前耍威风,出风头;冲动、自制力差、意志力薄弱,遇到挫折就大发雷霆,经常赌气。

二、攻�

三、攻� 阿峰情绪暴躁,行事冲动,自制力较差,所以学习效果不理想。学业成绩的尴尬,增强了阿峰的受挫心理,阿峰渴望获得成功,受人尊敬,打架让他体会到了一种“驾驭他人的满足感”,于是,其攻击越来越频繁。

2. 家庭因素。阿峰的父母为了生计,日夜奔波忙碌,没有更多精力和时间与他沟通,又因自身文化素养不高,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忽略了对阿峰精神世界的引导、道德素养的教育。再加之其父坚信“棍棒底下出人才”,孩子稍有过失就“辱骂加棍打”。父亲的粗暴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使他形成了错误的道德观念,认为“以暴力解决人际矛盾天经地义”,进而产生了错误的道德行为。

3. 社会环境因素。与不良少年结伴,痴迷网络暴力游戏,更增加了阿峰的攻击心理。另外,大众传媒对某些不良行为的无意传播,也容易使该生找到更多好动好斗的模板。在这些因素的潜移默化下,阿峰自仗身高力大,以攻击令人畏惧为荣,没有不安感和自责感。

综上所述,阿峰在备受其父母打骂痛斥、缺少温暖的关怀下,在学校受轻视、疏远的歧视下,在他自身一些不良心理品质的作用下,产生了极强的自卑、挫折和不满感。在其父母不良示范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为了获取暂时的心理平衡,该生敌视一切,并以侵犯行为来获得宣泄和寻求自尊、自信。

四、教育干预策略

1.与阿峰父母保持密切联系,改变其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让家长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和教养、教育观,并努力营造平等、关爱和尊重的家庭氛围,使阿峰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同时要求父母每天放学到学校接孩子(避免他一放学就和不良少年结伴去网吧),父母在我们真诚的协调下,基本做到了以说理教育为主,“棒打”现象逐渐消除了。

2. 辅导纠正其认知偏差。阿峰总认为“只要有理,动手打人就没错”,针对阿峰的认知偏差,我们主要以谈心方式引导他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自己被打了,你有何感受?”让他分析打人后会产生什么后果,懂得不管事情的起因怎样,以武力解决问题这一方式在任何时候都是错误的做法。

学生个案分析 篇十二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财务分析学 蓝田股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财务分析学是一门重实践、综合性强的交叉学科,要求学生不仅应具备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财会基础知识,同时还应知晓相关行业财务特点,从而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具体的分析,得出有效的管理结论。

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整体掌握财务分析理论体系,又能学以致用真正把握财务分析的实质,凭借教材完整理论体系,结合案例进行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1 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实施过程

案例教学法是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提出的,用法庭判决的案件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并在课堂上对学生就案例进行提问。

哈佛商学院将案例教学法界定为: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案例以书面形式展示,来自于实际的工商管理情景。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班级讨论。

案例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两个部分(郑金洲,2003),课前准备主要是材料准备和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传统意义的教学过程。这两个阶段都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学生需要课前预习、熟悉教材、搜集资料、参与教学、阅读案例、讨论案例,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需要课前准备案例、预测课堂突况、引导学生讨论、最终做出总结评价。

2 案例教学在财务分析课程中的运用过程

2.1 课前选择恰当的案例

选择案例的过程很重要。一般的案例教学都是教师选好案例资料,但为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及辨别资料能力,在选择案例时教师应严格根据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搜集相关案例资料。案例的选择一定要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而学生难以了解到,为了让学生在培养搜集资料、辨别资料能力的同时,拿到有分析意义的资料,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财务分析学的教学案例选择应结合财务活动的实际,因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关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息比较丰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证券投资网、上市公司资讯网、上市公司自己的网站,进行相关数据资料的搜集。比如在讲到偿债能力分析时,为了很好运用营运资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指标数据来反映问题,可以选择蓝田股份的财务报告来进行分析。

教师讲完企业偿债能力相关指标后,首先让学生课下搜集蓝田股份的财务报告,报告资料一定要丰富细致可靠,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指导学生互相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完善各自搜集的资料内容;然后让学生运用课堂学习的相关知识,从而计算分析偿债能力指标数据,进而得出蓝田股份公司偿债能力强弱的分析结论;最后引导学生搜集其他相关专家学者对蓝田股份偿债能力的分析,看看别人的分析思路及结论。对比自己的分析和他人分析存在的异同,通过分析结论的差异评判结论的合适性。蓝田股份偿债能力指标数据反映的问题比较典型,刘姝威在蓝田之谜里一万多字的报告里,详细说明了这几个指标数据揭示的企业偿债能力存在的问题。若是分析问题的结论不一致,还能让学生从众多资料中选取自己认为分析得有道理的结论。

这些经典案例很好揭示了这些财务指标的意义与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这些案例较早发生,采用的是比较早的财务报告,和现在的财务报告内容有所不同,教师需要对相关案例资料进行相关修正,使案例更好地反映理论。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会计资料的变迁,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及时学习新知识的认知。

2.2 课堂精心组织讨论案例

案例准备之后,提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课下仔细阅读案例资料,思考相关问题,对案例有充分的了解和分析,以便课堂进行相关讨论,这是案例教学进行的前提。

互动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特征,课堂对案例的讨论很好体现这一目标。讨论能够扩展参与者的知识面,增强其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和控制,以免学生的讨论达不到既定的目标。在案例教学法的课堂上,不纯粹地追求正确答案,而是重视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整个思考过程,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体的作用,通过课堂讨论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教学目的。

为了更好地使所有同学都参与其中,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比如为了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可以选择河南郑州比较有名的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分析。为了进行比较,同时选择与宇通客车主业性质相同而且规模相当的厦门金龙进行分析。这时就可以把班级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分析这两个企业盈利情况。为了使学生重视这次讨论,假设两个企业都在拉拢同一个投资人,课堂上采取辩论赛方式让两个小组学生分别阐述各自企业的财务状况,最终通过学生的激辩比较出两个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最终说服投资人对本企业进行投资。通过这次讨论不仅让学生深刻了解了两个企业的实际盈利情况,同时也锻炼自己的表述能力。这样一种讨论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3 课后细致评价总结案例

最后教师要对整个课前准备和课堂讨论进行评价总结,评价学生搜集案例的恰当性、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分析结论的适当性,从而对这次案例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评价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是对案例本身进行评价,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能把书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情况,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案例教学中表现得积极主动的学生,对讨论中出现的新思路新方法给予肯定,重点关注案例教学中学生表现出的学习态度,表明教师更加重视学习态度的端正。

3 结论

相较于一般的讲授法,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求教师能够驾驭课堂讨论,解决突发问题,并对讨论做出恰当的总结。教学相长,通过案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同时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素质。

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和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准备,一门课程一个学期最多也就进行三四次的讨论,如果进行讨论的次数过多可能就会影响教学进度。教师应注意把握采用案例教学的时机和具体的案例内容,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案例分析不仅使学生看得懂财务报表,还能进一步发现财务数据下呈现的企业管理质量问题,培养具有财务综合分析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学生个案分析 篇十三

关键词:个案咨询;认�

二、求助者主述和个人陈述

主诉:最近情绪不太好,造价员资格证考试(此项考试难度较大、费用高)没有通过,考试的时候特别紧张,高考的时候也是因为考试紧张没发挥好才考到高职院校,感觉自己越想做好的事情越做不好,很快就要去毕业实习了,很想好好干一场,但当心自己的这种状态会不会影响自己的未来的工作,很沮丧、不安,无人述说,想找找同学述说怕有损自己“宽容、礼让”形象,更不好意思在女朋友面前“露怯”(女朋友本来就觉得自己没主见)。想找自己的母亲诉说,又不愿自己的母亲再为自己担心,不知道怎么办,希望能改善现状。

个人陈述:来访者来自于一个县区的农村家庭,独子,父亲是一个乡村小学的民办教师,母亲是农民。考虑到县城的教学条件好,来访者小学四年级就离开父母,到县城求学。求学期间与自己的爷爷同住,同在县城的亲戚还有自己的两个姑姑。来访者的爷爷是县城德高望重的退休干部,希望来访者能积极上进、好好学习,上大学;姑姑希望他要有上进心,要踏踏实实做事,要有责任感,别想他的父亲一样不求上进,一辈子到老了还在是民办教师。父母不常到县城看望他,来访者基本一个学期才回家一次,与父母的交流非常少。他觉得父亲的缺点很多:不上进、不脚踏实地的工作、对家庭没有男人该有的责任感、从不关心体贴母亲、甚至恶劣到排斥母亲对他的照顾!他最最无法忍受的是父亲在外喝醉酒回家打母亲。从不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就会为自己辩解,对自己也不关心……周围的人对他父亲都很失望…希望自己考上大学后,学习刻苦,做事认真,特别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希望做好每一件事情,但越想做好的事情越做不好,自己对自己特别的失望,感到很沮丧。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来访者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身材较为清瘦。穿着整洁,得体,符合学生的身份。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讲话声音清晰,意识清楚,接触交谈合作,言语流利,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

在谈话中观察到来访者精神状态略显焦虑:两手扭结在一起,说话语气有些急促,面部在微微出汗,情绪反应略微有一点过激。但注意力水平高,理解能力很强,对问题的反馈非常及时,而且非常配合咨询师的询问。

四、心理测试结果与分析

选择测试为SCL-90、SAS。

1、SCL-90测试各因子分如下:

躯体化2.7,强迫症状1.6,人际敏感3.2,抑郁1.7,焦虑3.9,敌对1.4,恐怖3.1,偏执1.0,精神病性1.6,其他1.6;总分195;阳性项目数45个。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

2、焦虑自评量表(SAS)分:粗分52分,标准分65分,提示有中度焦虑。

五、评估与鉴别诊断

(一)评估:严重心理问题

评估依据:心理冲突的性质:与现实相联系,并具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为常型。病程超过两个月,已泛化,来访者感觉很痛苦,自己无法摆脱,社会功能一定程度上受损,无器质性病变。

(二)鉴别诊断

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小阳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助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六、原因分析

(一)生物学原因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由于生理的迅速发展,心理成熟的相对滞后,造成身心发展的不和谐与不平衡,引起相应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加上自我意识的不够完善,自我不能流畅的协调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导致自我的焦虑。

(二)社会原因

1、早年经:由于来访者因求学过早的与父母分开生活,与父母的交流沟通较少,与父母亲情交流的技能也没有充分的发展起来。

2、家庭教育:小学4年级-至考起大学之前的生活经中父母家庭教育缺位,他对他父亲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受到他爷爷和姑姑的影响,虽然他爷爷从不说他父亲的不是,但是下意识的流露出的对他父亲的失望和来访者的殷切希望给来访者强烈的暗示:自己的父亲很糟糕!自己以后不能做父亲那样的人!

(三)心理原因

1、认知偏差:求助者对事物的存在片面性和不完整性,认为自己的父亲作为男人一无是处,自己决不能做父亲那样的人。

2、不成熟的自我不能有效协调本我、超我的冲突:他对自己的父亲非常不满,他的本我想充分的表达他对父亲的愤怒,但他爷爷给他构建的“超我”要求他不能也没有资格责备他的父亲的,于是他的自我就选择了与自己父亲完全相反的行为模式去否定父亲,协调本我与超我的冲突。只要是涉及父亲缺点的情景事件,自己就会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容不得自己的行为有半点重蹈父亲行为的覆辙,对自己某些特定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完美主义倾向。

七、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一)原理与方法

1、原理

(1)认�

(2)精神分析法:精神分析疗法着重在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与意识相见,即通过分析找到其问题的早年的根源,使得来访者意识到其无意识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面的领悟,并可使症状消失。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只要来访者自己觉察到自己心理行为背后的原因,意识到自己认知方式的错误倾向,症状就会缓解或消失。

2、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将已书面打印的双方权利和义务,交小阳,告知求助者若有疑问,可随时提出。小阳的权利、义务大概内容有:个人意愿选择、更换咨询师;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协商原则、保密原则;遵守合约等。咨询师的权利、义务大概内容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平等友好;反歧视原则;心理咨询工作的局限性;协商一致;避免双重关系;转介;保密原则等。

3、咨询时间

安排: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共5次。

(二)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协助来访者认识自己,引导来访者探索自己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背后深层次的心理原因,使来访者潜意识的心理内容意识化,解决情绪行为问题,合理把握成就动机的强度。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冲破情绪障碍的约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三)咨询方案

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首先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第三阶段是巩固与结束阶段,使求助者的认知改变向现实生活迁移,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八、咨询过程

(一)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

第一次和第二次咨询: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方法:在咨询开始时,充分尊重小阳,用开放性问题收集小颖的详细资料;通过倾听、共隋、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让小阳尽情倾诉,与小阳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完成心理测验。

(二)咨询阶段

第三次咨询:

目的:(1)加深咨询关系。(2)认识其不良的认知模式。

方法:与小阳从生物、社会、心理等方面探讨他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第四次咨询:

目的:是其认识到自己对父亲的认知是有偏差的;打破完美主义倾向,建立积极认知模式。

方法:会谈、认知重建法、积极自我暗示。

1、通过对来访者生活经的自述的分析,利用心理咨询的解释技术让使得来访者意识到自己心理、行为的过激反应、在某些事情上对自己的苛刻要求都是因为自己想建构一个与父亲缺点完全决裂的自己来否定父亲的行为与生活,只要来访者意识到这一点,他的症状就会得到极大缓解。

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叙述完他的生活经(特别是对父亲的评价)与困惑以后,我与他进行了以下对话:(咨代表咨询师,访:代表来访者)

咨:刚才我听了你对父亲的能评价,现在让我们一起把你现在的生活跟你父亲的做个对比。你觉得他没有上进心,做事情不踏实?

访:是

咨:据你刚才说的,我感觉到了你在班上特别的上进,成绩是班上的前三名,是吗?

访:是

咨:你报了难度这么大的造价员考试,是不是希望自己能考过,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访:是的非常希望…但…考试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唉…反正就是我越想做好的事情,我就老是这样发挥不好…

咨:你是不是觉得他就会为自己辩解,不会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

访:是

咨:你有没有觉你在宿舍与朋友相处是,挺会为别人着想的?

访:是大家都说我特别的善解人意…

咨:刚才我听你说到,就是别人伤害了你,你也总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别人的行为?

访:是的

咨:那你这样做,有时会不会感觉自己挺委屈的?

…会…的…有时还很压抑…很难受…

咨:你察觉没有,但凡你父亲做得不好的,你都特别想做好?对自己做好这类事情的期望值也特别高?

访:…(沉默了近30秒)好像是…

咨:据刚才我跟你介绍的期望值与活动效率的关系看,你这么高的期望值,你的活动效率是…

访:低…噢老师我知道了…

咨:你还说过你父亲不关心、不体贴你的母亲?

访:是

咨:那你对你的女朋友一定很关心很体贴是吗?

访:是阿…我从来没跟她发过火…都让着她。

咨:你这么一味的让着她,她的反应怎样?

…(:沉思了几秒钟,突然恍然大悟的样子)噢…是…是难怪她有时还责怪我说男人要有男人的主见…老师,难道是我做过头了?

咨:…你说呢?我想是有一点,你知道你自己为什么会又做过头了?

访:…是因为我非常不想自己像父亲那样的对待女人…

咨:对!你的领悟能力非常强!如果再遇到这样的情景,你对自己的期望值是…

要降低…老师我知道了…

…这次咨询结束时,我要求来访者回去后,一旦自己又出现以前的焦虑、不安时,要有一个自我的觉察:引起我紧张焦虑的这个刺激是否跟我父亲的缺点有关…?

2、利用来访者与自己对女朋友的关系的探索与体验,引导来访者以一个男性恋人的角色体察、认识男人与女人的关系――自己父亲与母亲的关系的本质,而不是以一个孩子、爷爷、姑姑、母亲的角度来认识父亲达到对自己父亲的从新认识。

第五次咨询:

目的:巩固认知重建结果。

后来,这个同学就去单位实习了,过了差不多两个星期的时间,他专门打电话给我,说他现在心情好多了,说他从未想过他的问题会跟他的对父亲认识、评价有关,也感谢老师帮他重新认识了他父亲,表达了自己愿意与父亲和解关系的愿望。

九、咨询效果评估

(一)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求助者症状的改善:心情感觉好多了,作重要的事情不紧张

2、同学的评价:感觉比以前自信多了

3、女朋友评价:做错事不像以前那样紧张、自责、无所适从了。

4、治疗后心理测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