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这里是高考家长帮细致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编的2篇红楼梦第2回读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楼梦第2回读后感 篇一
《红楼梦》开篇即交代了撰此《石头记》的写作手法,因经历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又用假语村言。因而作者塑造了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个人物形象。
今天阅读《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从第一回结尾的封肃一家晚间忽听打门声,不知有何祸事,到新太爷传话赠银的画面反转,全家人从惊慌中由悲转喜。情节很简单,但是原因却有点出乎意料——甑家丫鬟娇杏(谐音侥幸)“偶因一着错(一说一回头),便为人上人”,读后倍感滑稽可笑,但也令人深思。
接下来,围绕贾雨村官场起落,偶游扬州,听闻林如海家庭近况,后又遇见都中旧识冷子兴,进而打听贾府兴衰荣辱。通过二人看似不经意的交谈,介绍了贾府的历史和现状,为下文理清故事主线做好铺垫。
接下来,我想从贾雨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着手,谈谈个人的阅读感受。
第一回中,贾雨村是寄居在葫芦庙的一个穷儒。儒者,读书人也。
贾雨村,姓贾名化、字表时飞、别号雨村,湖州人氏,也是读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他一身一口,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那种。偏偏在穷困潦倒时,遇到了甄士隐。只因那年中秋获得甄士隐所赠行囊路费,贾雨村于十六日起身入都,至大比之期,会了进士,选入外班,后升了本府知府。
衣锦还乡之时,贾雨村首先是知恩图报,寻找当年旧友甄士隐,谁知甄士隐早已出家当和尚去了。县太爷贾雨村听说了甑家房子失火、英莲走丢的悲惨遭遇后,先是伤感叹息,当即表态急事急办,欲使番役探访查找回来,还赠送了封肃(甑士隐的岳父)二两银子。
英雄难过美人关,贾县太爷也是人,哪有不食人间烟火的道理?至次日,雨村遣人送了两封银子、四匹锦缎,答谢甑家娘子,又寄一封密书与封肃,转托问甑家娘子要那娇杏作二房。感恩值得称道,娶妾也无可厚非,但是贾雨村与生俱来的劣根性渐渐暴露出来。
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有人说,经历过极穷的人,一旦得势,容易变成贪官;曾经受人欺辱,发达后也喜欢挑战权威,往往把上司不放在眼里。这种人自古以来即有先例,贾雨村就是这种人。
不上一年,贾雨村被参了一本,结果,龙颜大怒,即批革职。一夜回到解放前,贾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无一点怨色,仍是嬉笑自若;交代过公事,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名胜古迹。
那日,偶又游至维扬地面,因闻得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又因听旧友说林如海欲聘一西宾(家庭教师),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这里用了一“偶”一“谋”,很形象地刻画出贾雨村善于钻营,攀附权贵的嘴脸。
至于贾雨村与冷子兴对贾府兴衰变迁的议论,为他后来借助贾政的举荐达到了复职的目的,以及后来的所作所为更是贾雨村这些性格特点的体现。
阅读《红楼梦》,我们都知道故事的主线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展开的。贾雨村和甄士隐则是为主要人物的出场和故事的铺开作铺垫的。
贾雨村是《红楼梦》第二回的主角,这样分析贾雨村的性格,不知是否恰当。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引起大家的思考和研究!
红楼梦第2回读后感 篇二
遍读红楼,我一直认为那如水的黛玉本不该入京都,进贾府,冰清如她,高傲如她,那金丝笼般的大观园本不适她脾性,性情不顺,又何来欢乐之言?
她不是湘云,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他只是个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娇弱女子。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聪敏如她,又怎能不知众人对她的宠护尊崇大都是看了贾母颜面,又怎能不知自己吃穿用度虽与贾府众位小姐并无差处,甚至高出甚多,但自己终究是客,寄人篱下,又怎能不知贾府终不是林宅,大方之家繁文缛节多之又多,稍有出入,便落人以口舌,授人以柄实。贾府中的人情冷暖凉了黛玉的心,淡了她的性,如一块美玉独卧冰雪,岂能不一触即碎?
黛玉的悲哀在于她是一个有文化、有诗情、有个性,有追求却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一位贵族小姐,封建统治对女子的束缚本就令人咂舌,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太多的太多禁锢了那个时代女子的发展,而贵族更是如此,他们居于社会上层,有着较高的地位,对礼仪规矩也有着更多的要求与讲究,站立坐卧,一颦一笑皆有其规,她不似宝钗,珠圆玉润,人情练达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她亦不会如宝钗般因顾忌着女子无才便是德而雪藏自己的才华,反之,她还要将她那堪比潘江,恣肆的才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葬花吟》,《桃花行》……佳作名篇比比皆是。
她亦非妙玉,天生孤僻,她所以遗世独立,只因她有文化,她看到了一些寻常人所看不到的,领会了一些寻常人所不能领会到的社会,然黛玉生性如兰,高洁傲岸,她最最不屑的便是苟同于世俗,因而她寄情于景“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因而她坚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她也不是惜春,看破红尘,独卧青灯古佛旁,朝夕相处间,不知不觉时便渐而芳心暗许于那个对于她呵护宠爱有加的表兄宝玉,郎情妾意虽未明见于纸面,二人却也心知肚明,皆是纵有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之。
黛玉更不是迎春,隐忍退让,生性懦弱,他与宝玉,一个阆苑仙葩,一个美玉无瑕,本是天作之合,只是到底天意弄人,心事终虚化,众人图着金玉良缘之说棒打鸳鸯,然情比石坚的黛玉却不会委曲求全,于宝玉大婚之日焚稿断痴情,泪尽人亡,含恨而终。一代佳人香消玉损,渐而被众人所淡忘,渐至遗忘,惟有馆外那片湘妃竹林伴风日夜吟哦,妄自嗟叹。可谓是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性格所致,或许黛玉的结局并非偶然而是必然,但我依旧认为黛玉她不该入京都,进贾府。她该是属于那如水的江南的。她该是衣炔飘飘于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她该是于西湖水畔乘姑苏夜凉,看陌上春柳,赏溪间飞花,对江枫渔火,听燕语呢喃;该是于画船听雨看春来江水绿如蓝;她所居的,该是那三分入画七分羽化的江南美景;她所饮的,该是那一半凝魄一半散氲的江淮流水,伴她终老的,该是那白衣若雪风流倜傥共守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江南才子……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