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如下是高考家长帮www.kaoyantv.com敬业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理的5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最新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篇一
一、设计思想
本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围绕文章主人公是幸运的还是不� 培养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仔细倾听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通过这样的发言,理解课文的含义,也能初步理解海峡两岸的状况。
二、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三、学情分析
1、大多数学生对白血病不怎么了解,不知道它到底有怎样的杀伤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生命的珍贵。
2、在展开话题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知道怎么说,但是不会主动举手回答,师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发言。
四、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五、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点拨指导,在谈话中理解课文的含义。
七、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白血病和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有关内容作好准备。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情景。
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想法或者问题吗?
1999年的9月22日,杭州和台湾这两个城市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老师读完这个故事后很感动,我想同学们也一样,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是什么感动了我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做好预习六要求。
3、认读生字,组词,相机正音以及补充词汇。
4、划出难读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初步感受生命的珍贵。
学习难读的句子。
1、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读的过程中,对于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学生一开始不能很好的读清楚,建议学生多读几遍。)
2、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理解辗转,通过动作来体会这个词的意思。)
3、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让学生表演步履匆匆,注意走路时的表情)
4、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中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理解突如其来,指导这句话的朗读。)
四、小结课文
你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
五、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板书题目)课文主要说了哪些人?
生答:小钱台湾青年李博士
板书小钱---------台湾青年,李博士
那么文中的小钱到底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并写上自己的理由。
二、感悟课文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围绕小钱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这个话题展开,让学生动笔写下自己的想法。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畅所欲言。)
教学预设
(一)认为小钱是不幸的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明天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象即将凋零的包含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A、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受。
适当引导学生抓住静静地,苍白,红润,凋零,绽放,唯有这几个词语来解读小钱是不幸的。
师:你见过含苞的花朵吗?(还没有开放的花)它给人一种什么感觉?(生机勃勃,美)这句话把年轻人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可是小钱的生命不曾开放就将凋零。花一般的小钱,就像漂浮在海面上的一只小船,随时都会被巨浪吞没。
B、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C、带着这样的心情,请你读读这几句话。
(二)认为小钱是幸运的
1、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A、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B、骨髓移植对小钱来说是多么重要,十万分之一的几率被小钱碰上了,所以他是幸运的。
C、想象一下,当小钱知道有了跟自己匹配的骨髓,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跟刚才悲伤的心情与现在开心的心情比较一下,我们一起来读读第2自然段。
2、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
当时这场地震夺去了两千多人的生命,可是这位青年并没有受伤,他躺在病床上,等候李博士来抽取骨髓。所以,小钱是幸运的。而且,这位青年还不知道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他已经把小钱当作了自己的家人。
3、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中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时候,余震还在侵袭着台湾,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做才是安全的?可是事实上呢?
所以,小钱是幸运的。
这里的静静和前面第2自然段中的静静一样吗?
4、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同学们知道吗?其实杭州和台湾的距离并不远,但是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往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因此,李博士要带着骨髓经过十几小时奔波才能到杭州,才能为小钱做骨髓移植手术。所以,小钱是幸运的。
5、小钱得救了。
也就是说小钱是幸运的。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是却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其实,课文第1自然段中的甜丝丝已经预示着这个美好的结局。
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有话要说。
出示这真是一座用---------架设的生命桥!(爱心血脉亲情)
全班齐读两遍。
九、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杭州,台湾
骨髓
小钱-----年轻人
因为给予是快乐的,给,永远比拿快乐!
十、作业设计
假设一年后的一天,当健康的小钱个台湾青年相见,那将是怎样的情景呢?拿起笔,写下当时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写出小钱心中的感激之情。
问题研讨
如何教学更能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词,如“跨越、海峡、骨髓、移植、白血病”等。
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品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生命的珍贵与爱心的无价,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感受海峡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增强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内容
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主要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感人故事。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人物情感。
朗读感悟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高尚品质和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猜谜语或讲述相关故事的方式,引出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反馈生字词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了解故事梗概。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 走进杭州,感受小钱对生命的渴望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小钱病情的严重和对生命的渴望。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即将凋零”和“含苞”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 走进台湾,危急中感受人间真情
默读课文3-5自然段,了解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经过。
引导学生体会台湾青年在危急时刻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李博士的高尚医德。
通过朗读、品析等方式,深入理解文中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3. 两岸奔波,感受高尚医德
研读李博士的动作词语“步履匆匆”、“沉着”、“奔波”,感受人物品质。
了解李博士在骨髓移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辛勤付出。
(四)回归课题,感悟爱心
引导学生畅谈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理解,体会其深刻含义。
强调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和共同的爱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总结课文内容,回顾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像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这样的人?他们的事迹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布置作业:写一篇读后感或写一篇关于爱心和奉献的小作文。
六、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小钱 → 白血病 → 台湾青年捐献骨髓 → 得救
↓
生命桥
↓
血脉亲情 爱心无价
以上教案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高尚品质和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增强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简析]《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教学目标]
1、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点]
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引导学生读中感悟,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理解“含苞的花朵”、“突如其来”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重点学习课文二、五自然的,并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过程]
一、以“桥”引入课
1、你们都知道哪些桥? 2、你们说出了各种各样的桥,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种桥,(出示中国台湾地图)它跨越在中国台湾海峡上。3、板书课题,读课题。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使“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与学生经验中的桥产生认知冲突,以激起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这座桥我们看不见,要我们认真地读课文,用心细细去体会。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再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词,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骨髓”、“辗转”、“间隔”等词语。
3、结合课文插图,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虽然是四年级了,但初读关还是要把好。课文的插图是很好的资源,用好好利用。]
三、切入文本,语境中感悟
1、出示课文插图:在病床上,有位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是谁?
[其实,插图中躺在病床上的这位青年到底是谁并不重要,但通过这有问题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并把课文的重点段的教学紧紧地联系起来。准确地选择教学切入点,有利于教与学的便捷高效地展开与深入。]
2、句子: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1)小钱为什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了解白血病,俗称“血癌”。)
(2)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小钱病得非常严重?(理解“苍白——红润”、“凋零——绽放”这两组反义词)
(3)读课文,说说健康的小钱现在会干什么?(理解“含苞的花朵”的含义)
(4)指导朗读。
[根据本段语言的特点,紧紧抓住关键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体会,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中国台湾青年为什么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2)默读课文,想一想他在捐献骨髓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3)补充地震的有关资料。(地震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文字资料:1999年9月21日,中国台湾发生了7.6级的强烈地震,短短的几十秒钟,数万栋房屋倒塌变成废墟,这次大地震造成2470人死亡,1万多人受伤,1000多婴儿成为孤儿,10万人无家可归。
(4)这是中国台湾历史上近百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地震。这一天,每小时的余震次数达60至70多次,有些余震甚至不亚于主震。在这危险的时刻,在这紧急的时刻,中国台湾青年此刻能平静吗?
(5)那么不平静的心情,他却为什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出示句子: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
感情引读:
师:当余震袭来,窗户上的玻璃啪啪地掉下来了,他得去找他的家人。但是,他知道——(学生读)
也许,地震可能已经伤及了他的家人,他还不知道。但是,他知道——(学生读)
当余震再次袭来,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他得赶紧逃离,在空旷的地方保全自己的生命。但是,他知道——(学生读)
(6)感情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学生读懂课文,知道了中国台湾青年是在不能确定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捐献骨髓的。地震后那惨不忍睹的图片和触目惊心的数字,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此时,感情引读,是学生与课文共鸣的情感和抒发。在这一环节,紧扣语言文字,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心灵历程。]
四、读写结合,抒发情感
1、看课文插图: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也许是小钱,因为他患了严重的白血病。他也许是中国台湾青年,他正在为小钱捐献骨髓。
2、你最想对图上的谁说点什么?(小钱、中国台湾青年……)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与前面切入环节相呼应,是一个整合。此次写话设计体现了开放性,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人说自己的心里话。学生在读悟的基础上,情感已经达到极点,不吐不快了,此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生的写话交流推向一个高潮,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五、小结
这次跨越海峡的大拯救活动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之付出努力。这是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的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篇四
【说教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文章用深情的笔触讴歌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赞美了中国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是一篇教育学生感受爱、学会爱的好教材。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生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知识与技能。)
2、学习用朗读品味法、圈划批注法、重点词句品析法等方法读懂课文,理解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理解课题“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说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感淳厚感人,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说教法学法】
1、朗读品味法;
2、圈划批注法;
3、想象法;
4、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
1、与中国台湾有关的资料和图片。
2、与白血病有关的知识。
3、有关李政道博士和他的中华骨髓库的知识。
【教学环节设计】
我准备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
1、质疑导入,提示课题;
2、检查预习,自学生字词;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引发爱
播放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一些片断。教师引导:爱是亲人之间的一句亲切叮咛,爱是公共汽车上一次平凡普通的让座,爱是人与人之间一句简单的“请让我来帮助你”……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去感受中国台湾人民和祖国同胞之间那种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去感悟那种超越了生命高度的人间至爱。
二、自主阅读,感受爱
这时我出示自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划出你感受深刻的语句,想想你最感动的是哪些人,把自己的感受记在旁边。
这里,我强调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是因为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还需要引导他们使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陈大伟教授在指导我校的观课议课活动时也建议:在多样性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学习的有效性,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我还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边读边想、边读边批注等。
三、全班交流,品味爱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抓住以下几点让学生深入研读:
1、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得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十八岁的年青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品读时,我穿插讲解或是让学生交流他们搜集到的白血病的有关知识,抓住“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这个比喻,让学生深切理解到骨髓移植对这位年青人来说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从而反衬出中国台湾青年捐献骨髓这一行动中包含的伟大爱心。
2、“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前,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即文章第五自然段。
我先让学生想象地震时人们的惊慌和恐惧等种种表现,之后引读:
⑴ 大地在余震中摇晃,人们惊慌失措,奔跑着、哭喊着,乱做一团,而此时此刻──学生接着读: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前,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⑵ 大地在余震中摇晃,周围又有几座建筑物轰然倒塌,病床也在余震中摇晃,而此时此刻──学生接着读: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前,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⑶ 大地在余震中摇晃,钻进了防空洞的亲人在不停地向外张望:我的儿子、我的爱人、我的爸爸是否安全呢?而此时此刻──学生接着读: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前,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通过想象、引读,让学生从沉着、静静这两个重点词中体会到李博士与中国台湾青年在危急关头临危不惧、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在多次品读中,李博士与中国台湾青年的形象也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得到了深化。
3、“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一处让学生带着赞美的感情多次诵读。最后教师总结:祖国和祖国宝岛台湾虽被中国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这种血脉亲情就是生命的火种,必将经久不熄,代代相传!
四、拓展延伸,畅谈爱
1、补充李博士和他的中华骨髓库。
2、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救助行动圆满成功。
3、组织讨论;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怎样?
五、欣赏歌曲,深化爱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教师深情旁白:(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让我们学会爱、奉献爱吧!生命因爱才会更有意义,人生因爱才会更加幸福!
(让学生在欣赏《爱的奉献》中结束本堂课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伸。)
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篇五
上海市闵行区景东小学 施海燕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朱老师的这堂课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1、整体把握,抓主线: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如在教学中教师围绕中国台湾青年无私为大陆患白血病的青年奉献骨髓的动人故事,为血脉相连的两岸人民架起一座生命桥为主线创设情景,老师以感动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由读文,划出感动的地方,读一读你的感动,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感动,学生汇报时,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老师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的读,逐渐深入的读,文章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老师引读、范读等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一读的环节也是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的。如:“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老师通过放地震录像,让学生想象这位中国台湾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理解中国台湾青年不仅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连亲人的安危也不顾的高尚情怀,以悟促读,读悟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了有体验的读,传情达意的读。
2、适当扩容,合理想象:
朱老师的这堂课让我们感到无论是语言学习,还是情感体验都是那么“丰满”。这还要归功于朱老师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维的空间,成为情感的爆发点。如:老师补充再现介绍了里氏7、3级地震这个“文本外的特写镜头”后,引导孩子想象中国台湾青年的家庭会怎样?躺在病床上的他本该怎么做?但中国台湾青年此刻想到的是什么?把中国台湾青年定位在普通的人这个真实的层面,由于他的普通和平常,更凸显了其的可贵。让孩子更加感到青年的亲切和真实。接着出示李博士一天的行程安排,把“奔波”这一个简单的词,放大成一个感人的“特写镜头”,赋予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最后,还安排一个想象的画面,组织写话。引导学生想象钱畅在接受骨髓移植手术后,他肯定会有千言万语要说,他想说什么呢?在《爱的奉献》音乐的熏陶下,为孩子搭建发挥想象,积极思维的平台,寻找情感与读写的最佳结合点,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细节的处理又是对 “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个主题的浓缩和升华。这个激情导写的多向性指向,达到了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此外,朱老师在课堂中出示了地震资料和李博士日程资料,这些资料拓展了学生知识,并能让学生更加进一步感受到当时情况的危险和李博士为救大陆青年不顾自身安危,争分夺秒的高尚精神,这些资料对教学目标的落实起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并能进行一个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抛砖引玉──评王琦老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浙江省上虞市实验小学 陆雪梅
今天,王琦老师上的《跨越海峡的生命的桥》,重点突出,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引领学生和听课老师知晓了生命桥,踏上了生命桥,一起感悟了这是一次冒着生命危险的捐献,这是一次急人所急的捐献,这是关系小钱生死的捐献,这还是一次在亲人失去联络,生死未卜的情况下的捐献。虽然与预设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王琦老师──一位走上讲台才第三年的年轻教师,能做到适度调控、感情投入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棵树的话,语言应该是树根,只有根系发达,根深本固,才能保证大树在任何环境任何气候中仍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所以,在这堂课上,虽然听不到学生热烈的讨论声,但是我们听到了孩子们一次又一次认真的读书声,一次比一次投入的读书声。这是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收获。语文就应该简简单单地教,本本分分地学,扎扎实实求地发展,让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学习一种态度、掌握一种方法、学会一种知识、领会一种精神。
如果王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能够具体一点、细化一些,如给学生明确的指令,哪个词该读重。哪儿声音该延长等,朗读的效果会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