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将会学习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本文是高考家长帮细心的小编醉清风帮家人们分享的7篇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由宏观到微观的方法观察叶片的结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叶片的结构、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
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准备收集资料。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尝试回答观察水循环课件演示,启发
动手实验叶片结构指到实验
探究气孔结构气孔结构引导实验分析
观察尝试回答气孔开闭机制课件演示
联系实际蒸腾作用与水循环范例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
出现绿色植物及课题的画面,播放音乐观看,进入情境引言导入,引起学生注意
植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应具备哪些外界因素?
这些非生物因素在不同地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请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沙漠中什么地方会有植物生长?
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
回答
引导,建立联系
展示图片
适时提示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
2、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3、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4、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收集和分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
(2)细胞凋亡的含义。
2、教学难点
细胞凋亡的含义以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老年人的特征
以老年人的衰老特征提问,引出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二、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1、单细胞生物,细胞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衰老或死亡。
2、多细胞生物,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三、细胞衰老的特征
细胞衰老的特征:一大(细胞核)
一小(细胞体积)
一多(色素含量)
四低(代谢速率、酶活性、呼吸速率、运输速率)
四、细胞凋亡
1、细胞凋亡的概念
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2、细胞凋亡举例
蝌蚪尾的消失、胎儿手的发育
3、细胞凋亡的特征
有益、主动
4、细胞凋亡的意义
完成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五、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1、细胞坏死的概念
种种不利因素下,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2、细胞坏死举例
割伤、烫伤的细胞
3、细胞坏死的特征
有害、被动
4、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区别
凋亡强调主动、有益,坏死强调被动、有害。
六、课堂练习
书后练习
初一生物上册教案 篇三
一、
1、生物的特征:(1)、除病毒外,都;(2)、能够(由小长大);(3)、从外界不断地获得,并把体内产生的和没有利用完的物质排出体外。(4)、能(产生自己的后代);(5)、有、有;(6)、对能够作出一定的;(7)、能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2、自然界的物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一类是非生物。生物是指。
二、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它又分为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
2、生物科学研究的是和的科学。
三、
1、若在显微镜下出现一个污点,转动,污点动,则污点在目镜上;移动,污点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转动目镜、移动标本,污点都不动,则在上。
2、取送显微镜时,要一手握镜座,一手握镜臂。
3、在转动粗准焦螺旋使时,眼睛一定要看着,以免物镜碰坏玻片标本。
4、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必须是的。
5、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体实际放大倍数是:。
四、
科学探究是人们主动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信息途径之一,通常包括,作,,和等方面。科学探究常常需要进行。在对照实验中,除了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如探究腐肉上蛆从何而来的实验中,变量是猪肉和外界的蝇是否直接接触,而其他因素都全部相同。
五、
1`、植物细胞包括、、、、、和七部分;人和动物的细胞只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没有、和。
2、细胞膜能控制细胞内外的(是门卫);细胞质是进行的重要场所;细胞核含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管理调控部门);线粒体与有关,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动力车间);液泡中有;叶绿体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生产产品车间)。
3、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是以的各种生命活动为基础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的单位。
六、
1、细胞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使细胞体积增大。生物都有生长现象,这是和的结果。
2、细胞分裂通常是的过程。首先出现了染色体,在中央分成两份,向细胞两端移动,细胞质也平均分成两份。
3、细胞分化是指分裂后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
4、形态相似、结构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具有一定功能,这样的细胞群叫。动物有、、和四种组织;植物有、、、和四种组织。
七、
1、植物体的六个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茎、叶是;花、果实、种子是。
2、植物结构层次是:;人和动物结构层次是:。
八、
1、草履虫只有一个细胞,但也是一个生命。因为这个细胞能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等。草履虫每天吃4.3万个细菌,能;草履虫靠,是无性生殖。靠纤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
2、在载玻片上滴上两滴草履虫培养液,中间连起来,在一边加盐,草履虫全部都游到未加盐的一侧,因为草履虫能;如在一侧滴加牛肉汤,草履虫全都集中到牛肉汤中,因为草履虫能。
九、
1、菜豆种子没有,贮藏在子叶中;玉米种子有胚乳,营养物质贮藏在中。
2、种子萌发条件:(1)、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2)、①;②;③。
3、种子包括种皮和胚。胚都由、、和组成;胚是(新生命)。
4、种子萌发后,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的部分;胚芽发育成;子叶。
十、
1、根尖分四个部分,是:,有保护作用;,有很强的能力;,细胞迅速伸长;,有根毛,是根的主要部位。根的生长(根能长长)靠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
2、植物的根具有、、的特性。
十一、
1、小树能吸水,是因为小树根毛大于时,根毛吸水;施肥过多,植物会烧苗,是因为土壤溶液浓度植物细胞液浓度,植物根毛失水。
2、植物的根不仅吸水,还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
3、糖拌番茄、盐拌青菜,因为,盐水浓度大于青菜细胞液浓度,所以盘子里会出现许多水;发蔫的青菜泡进水里,因为大于青水浓度,青菜吸水,青菜会变硬。
十二、
氮:枝繁叶茂;磷:硕果累累;钾:茎杆健壮。植物还需要含、含、含的无机盐等。
十三、
1、茎是由芽发育而来的;芽有(将来发育成花)、(将来发育成枝和叶)。
2、木本植物茎:
(1)、树皮外侧有保护作用,内侧叫,里面有;
(2)、很薄,有分裂能力,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
(3)、木质部很硬,有很强的支持力,内有;
(4)、髓有贮藏营养的功能。
3、草本植物茎没有,不能逐年加粗。
4、因为木质部中的,能由下往上,把茎插入红墨水中,只有染成了红色;因为树皮的韧皮部的,能由上往下,将木本植物茎剥去一层树皮,筛管运输有机物受阻,会长出节瘤。
十四、
1、花的主要部分是和,因为它们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
2、子房包括和;胚珠中有受精卵。发育成果实;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发育成胚(胚是新生命)。
3、果实=+;种子=+
十五、
1、光合作用:原料——;产物——;动力:;条件:。
2、呼吸作用:1、吸收,分解;2、产生和,3、释放出。4、意义:所释放的能量是植物进行各种的能量。
光能
二氧化碳+水淀粉+氧气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叶绿体
(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叶片包括、、,叶片外壁有一层角质层,保护叶片不受,防止叶内水分过度散失。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的门户是气孔,每个气孔由两个构成。
4、叶片上面绿色深,因为靠近叶片上表皮的是,细胞排列紧密整齐,含叶绿体多;下面绿色浅,因为靠近下表皮的'是,细胞排列疏松,含叶绿体少。
5、被盖住的叶是黄色的,因为。
6、光合作用部位是有叶绿体的细胞;条件是光;原料是;产物是;能量变化是把太阳能贮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呼吸作用的部位是所有活细胞;条件是有光无光都进行;原料是;产物是;能量变化是把植物体的有机物中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利用。
十六、
1、给大田、温室施用二氧化碳的方法称为,二氧化碳又被称为“”。(应用光合作用)
2、新疆的哈密瓜产量高,品质好,特别甜是因为,北方地区昼夜温差较大,白天气温高,植物进行积累的有机物多,夜晚,气温低,植物进行,果实中营养物质含量比较高。(应用光合呼吸)
3、人们通过调控温室中的光照、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应用光合作用)
4、通过冰箱降低蔬菜,晒干粮食减少,在苹果上包塑料,都能降低呼吸,延长种子、蔬菜、果实的贮藏时间。种小麦要松土,增加土壤中的氧气,促进,有利于根生长和吸收无机盐。(应用呼吸作用)
十七、
可直接为人类所食用的植物器官是根、叶、茎、花、果实、种子。世界主要食用作物前三位是:。动物按食性可分为:,它们直接或间接吃植物。
十八、是地球上的生物和它们生活环境的总称。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物质的循环利用。
氧循环:1、绿色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2、所有的生物通过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煤、石油也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3、所以,大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约为21%,二氧化碳约为0.03%,氧气和二氧化碳处于。
水循环:靠蒸腾作用完成。植物根吸收的水,由的形式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到空气中,就是。植物吸收的水,蒸腾散失达99%,只有1%参与光合作用和其他生命活动。蒸腾作用的意义(好处)是:1、通过蒸腾作用产生一种,了水的吸收和;2、同时,促进了溶解在水中的的运输;3、,避免因阳光强烈照射而灼伤叶片。
环保树种:、、、;草坪植物:、酢浆草(观赏)、狗牙根(用于球场)
十九、
森林对环境的作用:吸收;降低;是的家园。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篇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细胞水平上认识生物体,教学上会有一定困难。这是因为细胞结构微小,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因此,应当多给学生提供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机会,增加学生对细胞的感性认识。本节课尽管内容比较抽象,但是学生有了前面的植物细胞的观察作为基础,学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2、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① 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② 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能力目标
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一个好动的年龄,在学生已经观察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并有一定的了解下,这节课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了解动物细胞的结构。而且在学生实验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下,还不是很强,所以只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才能吸引学生兴趣,把握课堂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就是要把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强调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从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运用实验法、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法、比较法、观察法等方法学习。
四、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温故而知新,提出问题: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
②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引入新课。
(二)组织实验,合作交流
出示题目,交流:“看到题目,你有何疑问?
疑问: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哪?怎样取材?引导、分析。
①设计: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取材、方法、染色剂的变化);
②制作:同组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制作临时装片,增加对比性。
③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然后同学间交换观察。
(三)归纳反思,学以致用
绘制细胞的基本结构图,感知动物(人)细胞的形态结构,注意绘图要领。多媒体演示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
(四)模拟制作,能力拓展
策略①:按照书中方法分组制作。
策略②:改进。利用现成的果冻,将一枚糖粒放入其中表示细胞核,果冻表示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表示细胞膜。
(五)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较,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结构。
答案:细胞壁 液泡 叶绿体
3、回忆所做的《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
(1)实验中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制作的玻片标本叫__________。
(2)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开始在载玻片上分别用滴管滴一滴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共同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还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黄瓜表皮果肉细胞的__________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
(4)《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染色使用的染料都是__________?
(5)回忆《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过程,�
2.能力:
(1)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运用观察和分析能力;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植物蒸腾失水的观察实验,以及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实验等,形成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2)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树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教学难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
4.与其他章节的联系
(1)水分蒸腾促进植物吸收水分和水分与无机盐的运输,因此,“蒸腾作用”与“吸收作用”一节的知识相联系;
(2)植物的蒸腾作用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部分知识与“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一章知识相联系;
(3)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中,气孔的知识和叶的结构知识相联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本节课以学生探究为主,老师以一连串的问题引路,学生动脑思考、讨论、解答问题、自主总结,同时辅以教师的演示、讲授和点评,师生共同努力,圆满完成此部分的学习。
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按两条思路展开,一是通过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现象”,引导学生探讨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二是通过对“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引导学生探讨与植物蒸腾作用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问题思路
上课一开始,联系前面学习吸收作用的知识,指出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绝大部分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呢 给学生一个悬念,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而自然地引入蒸腾作用的主题。
在演示“植物的蒸腾现象”之前,让学生有目的地边仔细观察演示实验,边思考:
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②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③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植物油?
④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
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和思考,解开了导入时向他们提出的悬念,即植物吸收的水绝大多数散失到空中去了,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学生从心理上愿意与老师一起继续往下探索。
在学习蒸腾作用的意义时,紧紧围绕下列问题依次展开:
①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实际上是蒸发)
②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的引力?
③植物是怎样源源不断地获取无机盐的?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在解答了以上问题后,要求他们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的意义。老师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再次获得成就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这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为1.827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为0.25千克,两者用水量加起来约为2.077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跑”到哪里去了呢?
要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得从植物的蒸腾作用说起,那么,什么叫做蒸腾作用呢?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些问题。
师生共同学习探究新课。
(一)植物的蒸腾现象
请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在观察时,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分组讨论:
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②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③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
④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
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的实验目的,首先在于使学生观察到植物的蒸腾现象,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生理现象,使他们认识到:植物体内水分能够以水蒸气形式散失(水珠的发生),从而解答了导入时提出的玉米一生所吸收总水量的99%的水“跑”哪去了的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追问,植物体为什么要大量地散失水分?它们是怎样散失水分的呢?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从而引导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的蒸腾作用。
(二)蒸腾作用
教师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总结:
①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温度、阳光。
②蒸腾作用的主要结构基础――气孔。
③什么是蒸腾作用?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形式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三)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1.在确定了水分是从叶片的气孔蒸发出去的这一事实后,教师启发学生:阳地植物与阴地植物的生活环境不同,有些植物可以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同一株植物的上部叶子和下部叶子,以及同一片叶的上表皮和下表皮接受光照的强弱也是不同的,那它们的叶子上的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会不会一样呢?
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兴趣,把全部学生分成八组,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让各组学生去探究。在各组开展探究活动前,将《活动评价表》发给学生。
2.教师建议方案(对开展探究活动有困难的小组提供)。
方案一:
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②假设: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同一植株在阳地生活的植株比阴地生活的植株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c.同一植株,上部叶子比下部叶子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d.同一片叶子,上表皮比下表皮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③制定和实验计划
a.材料器具:烧杯、镊子、70℃以上的热水、蚕豆叶、玉簪叶、枸树叶。
b.方法步骤
将对比叶子分别浸在盛有70℃以上的热水的烧杯中,看叶片表面会不会产生气泡,如果有气泡,统计气泡的数目,根据不同假设,记录在下面的表(一)至(四)格中。
④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方案二:
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②假设:
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数目多或少。
③材料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清水、剪刀、镊子、解剖针、蚕豆叶、玉簪叶。
④方法步骤:
a.分别取蚕豆叶和玉簪叶的上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
b.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在相同放大倍数下,统计视野内气孔数目,记录在表(五)中:
c.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3.注意问题
①本活动为学生活动,要给学生提供充足时间,保证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活动。
②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假设,并针对本组的假设设计实验计划,设计实验计划时要有定量研究的意识,能获得可靠的实验数据。
③教师特别注意不要包办代替,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即使实验失败也是一种结果。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施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的正确分析。
④对独立探究有困难的组,教师可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
⑤鼓励学生上讲台交流本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让其余组的同学大胆质疑和点评。
⑥教师应注重通过评价肯定和激励学生。本活动的评价应注重小组的合作性;如何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否在实验中善于发现新问题,在小组交流时是否能提出新问题;对评价结果不满意的小组,可鼓励他们课下重新完成实验,然后再修改评价。
4.引导全体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探究得知,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多;不同环境中的同一植物,叶气孔的数目不同,阳光充足处较多,阴湿处较少;植物上部叶的气孔较下部的多,有许多植物叶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但下表皮一般较多。总之,植物叶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四)蒸腾作用的意义
一开始上课我们就提到,一株玉米一生中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左右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99%左右的水则被蒸腾掉了,这不是在做无用功吗?其实不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意义可大了。
1.降低植物体叶片的温度
问: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
答:沾满了水的手感到凉爽。这是因为水分蒸发会带走手上的热量。
由此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同样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至于在炎热的夏天受到高温的伤害。这是因为通过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带走了植物体内热量的缘故。
2.促进根吸收水分
问: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对水的引力?
由此问题,让学生总结出蒸腾作用就像一个水泵,是水往高处流的动力来源。叶片里的水分蒸腾出去之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吸收叶脉中导管里的水分,从而促进水分从根通过导管上升到叶子里,这也就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3.促进无机盐的运输
问:无机盐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
学生通过复习已学过的这个问题,总结出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根吸收,导管中的水分里就溶解有各种无机盐。所以无机盐随着水分在导管中的上升而上升,并且最终进入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
新知识的灵活运用:
1.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常被剪去了大量的枝叶,这是为什么?
2.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数相同的嫩枝,在有光照的正常条件下,依教材P95图所示的方法进行处理。
实验开始时,先将各个装置的重量调整至80g,其后每隔4h记录各个装置的重量变化,实验结果用下面曲线表示:
①曲线Ⅰ代表哪两组装置的重量变化,说明理由。
②曲线Ⅱ和曲线Ⅲ分别代表哪两组装置的实验结果?
③比较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对叶片上下表面气孔的相对数量作出推断。
④假如将装置A放在暗室中,对实验结果会有什么影响?
3.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4.森林附近地区往往降雨较多,这是什么原因?
【教学反思】
“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这一探究实验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探究实验,要求学生分组独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出实验结果,经过本书前面的几个探究实验,学生已有一定的能力,熟悉探究实验的各个环节。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教师不做任何铺垫和包办,明确即使失败也是一种结果,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结果的正确分析。由于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学生在活动中以积极主动的身份出现,使得他们敢于大胆去提问、去假设、去想、去做、去创新,表现出了对未知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对于学习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将其作为重点帮扶对象,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使他们与集体同步。
活动评价是本次探究活动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进行活动之前知道评价的标准会使他们学习目的更明确,心理准备更充分。在活动前,给学生发一张探究活动评价表,使他们了解评价要求,评价要求包括小组的合作性、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否在实验中善于发现新问题,交流时的表达能力,对其他小组陈述的大胆质疑等等。
对于活动中出现结果与课本内容不符的情况,教师指导学生科学地对待实验结果,要脱离课本的束缚,尊重事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从中找出实践与理论出现差距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本次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课堂气氛活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顺畅,主导与主体作用体现充分,探究效果良好。
【教学点评】
“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实验活动,是较为难做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是较为困难的,这篇教案提供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让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外,教师还提供了两个建议方案,起到了示范、指导的作用。教学中,实验方案的设计,注重了定量实验的设计和对学生活动的积极评价,促进了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篇六
学习目的
1、植物的营养器官。根系。根尖了解根尖的结构与功能及生长变化规律。
2、描述直根系与须根系的形态特征。
3、理解叶芽的各部分与枝条的各部分之间的发育关系。
重点
根、茎、叶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
理解根尖和芽的变化动态。
学习方法
讨论法,探究活动法。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根的发生和生长:
系
1、胚根向地下根系
生长系
2、根系的分布还受到环境中等因素的`影响
自主学习
活动1、观察根尖的结构
讨论:
1.培养根尖需要满足哪些基本条件?
2.你会用什么方法观测根尖生长速度?你有什么办法测知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
3.根毛是由哪部分细胞形成的?根毛的数量.形态和结构有什么特点?可能与根的哪种功能相适应?
4.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的哪部分?这部分细胞来自哪里?
活动2:解剖观察芽的结构
讨论:
1.根据你对芽的观察,尝试说明芽是枝条的雏形。
2.你所解剖和观察的芽是否与叶芽的形态结构完全相同?
活动3:叶和茎的发生和生长
胚芽发育而成:。
叶芽的结构: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识记重点字词;
⑵ 把握本文的结构大意,掌握文中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全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入侵者的概念以及生物入侵者的危害等问题。
3、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应该密切的关注自己生活中的事物之间的微妙联系,注意观察生活,科学的认识与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重点、难点】
“能力目标”。
【策略与方法】
讨论式、启发式、分析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
二分钟演讲;教师念优秀文章。
一、新课导入
念一则新闻,有关生物入侵。
二、识记重点字词
三、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说说本文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进行描写的?试概括每一个段落的大体意思。
精读文章,然后回答问题组:
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2、为什么在自然条件下的生物迁移不会造成生物入侵的现象发生?
3、在文中的3、4自然段作者介绍了哪些生物入侵的现象?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哪些生物入侵的`现象?如果有,请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五、布置作业
【课后记】
本文教师通过问题组的形式帮助学生解读全文就好,通过课文联系实际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培养学生的环保科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