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如下是敬业的小编为大伙儿分享的社会实践的意义范文(优秀8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会实践的意义 篇一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职业规划;创业
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是指大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各种具体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活动,如社会调查研究、实习实训、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使大学生在活动中达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目的。事实证明,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展开职业规划,发展社会协调能力,完善个人修养,养成踏踏实实的学习态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以高度的实践性、普遍的认同性、广泛的参与性,推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利于磨砺大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培养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愈挫愈奋的执着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言行一致、脚踏实地的优秀道德品质。人的道德品质只有通过行动才能体现出来,大学生只有积极参加实践,认识社会,在社会大舞台中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注重知行统一,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大学生在学校以接受课堂教育为主线,在课堂学习中大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主要是抽象的、间接的书本理论。理论知识对于大学生来讲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由于缺少实践训练,许多理论知识无法转化为能够实际运用的技能,难以直接用于现实生活中,在生活中的诸多难题往往也不是依靠单一的理论知识就能解决的。社会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模式,可以达到抽象的理论知识外化为实用的专业技能的目的。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既可以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信息交流,通过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巩固和强化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可以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生产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服务开发,真正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个体由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并不局限于童年,而是一个不断自我定向的过程。大学生的社会化是在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继续社会化的一个关键时期,大学生社会化的结果对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和人格塑造都具有特殊的意义。由于大学生群体的内在特性和社会影响的原因,许多学生在刚步入大学时出现了学习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等情况,这也反映了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在社会化中产生的诸多困惑。
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迅速、顺利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可以深入社会,学会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发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实际差距,通过调整角色期望值、确立适当的成就动机,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社会化,从而逐步实现生活技能的社会化、职业技能的社会化、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生活目标的社会化。
四、引领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大学生只有正确进行职业规划并顺利就业才能真正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来说,必须基于对社会需要与所学专业一定的认识,大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正是实现这种认识的快捷途径。而作为身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缺乏对外界的了解,往往存在脱离现实的倾向性,喜欢仰望星空,缺乏脚踏实地;喜欢梦想,缺乏实干;空有知识,缺少能力等,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检验专业知识学习的一个优良平台。大学生在真实的职场情境中,能够增强对职业、行业、企业的了解,认识并深刻体验到学校人才评价标准与职场人才评价标准的差异,判定自身的能力倾向与兴趣等,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观念,主动调整学习态度,尽早设计好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
五、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当前全社会关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扑面而来。创新创业要求提升大学生各方面的技能,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创新和创业素质、事业心、开拓精神等都有较高要求。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选题,自主选择活动方式、控制活动过程,许多富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在实践过程中检验、考察专业所学,体现学有所用、服务社会的价值。如果大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选择与专业联系紧密,在各自领域里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从中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成果,就会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专业特色与科研水平的认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创业的兴趣,调动潜在的创造力,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主动积累相关实践经验,转变就业期望和观念,为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海霞,高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途径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6):32-34.
[2]高琳。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问题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5):100-102.
作者简介:
社会实践的意义 篇二
关键词:中医院校;社会实践;效果评价;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86-03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有效载体,特别是医学院校,社会实践对于培养医学生医德奉献精神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改进方法,笔者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天津市部分医学院院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以获取其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为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开展提供数据支持。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参与类型、次数,参与目的及期望,对实践活动意义的认识,参与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当前学校活动开展的不足等问题。本次问卷调查主要以天津部分中医院校三年级在校生为调查对象,专业涉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中药学、针灸学、推拿与骨伤学、护理学等十余个专业,回收有效问卷138份,问卷结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
(一)社会实践内容及种类有限
中医院校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积极性较高。统计结果显示:只有4.4%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社会实践,参加过“一次”、“2―4次”、“5次以上”的分别为5.9%、56.3%和33.3%。如果将“2―4次”设定为3次,“5次以上”设定为5次,将作相应选择的人次乘次数再除以总人数,得出人均参加过社会实践的次数为3.4次。但在活动内容和种类方面,尚有一定局限,结果显示:参与国防军训类和学习参观类活动的大学生为66.4%,在所有活动中比例最高。其次为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分别为56.9%、58.4%和48.2%;相比而言,参加过支教三下乡以及科研发明类的大学生较少,分别仅占0.7%和8.0%。可见,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种类传统,内容缺乏创新。
(二)活动开展与大学生期待有差距
中医院校大学生对于活动有着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当问及“社会活动是否需要与所学专业相关”时,5.2%的人认为“一定要”,71.1%认为“不一定,最好是交叉学科”,还有23.7%的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在指导教师方面,26.7%的大学生认为专业教师指导很有必要,65.9%的人对于指导教师的需求一般,仅有7.4%的人不需要指导教师。关于实践内容,大学生比较喜欢参与自己擅长的、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活动。关于在社会实践中希望提高的能力,回答比较多样化,最希望提高的是社会交往能力,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他方面的期望如表1所示。
各类实践活动在学校的开展普遍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60.6%的人认为,活动相对匮乏,10.9%的认为严重匮乏,27.0%认为相对丰富,只有2.9%的 尤其是在支教、三下乡,科技发明、科研训练等方面,学校开展得明显不足,这些也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重点。关于在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表2所示,主要有形式化严重、影响力不足、活动意义不大、评级及激励机制不完善等。由调查不难看出,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期望是殷切而多元化的,我们在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是今后努力改进的方向。
表1 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最希望提高的能力
表2 目前学校组织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三)对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不足
对于社会实践的看法,多数大学生持肯定态度,26.3%的人认为“很有必要”,67.9%的认为“有必要,有合适的机会去尝试”,但也有8%的
对于社会实践的意义,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参加社会时间的意义在于提升和完善自我、丰富课余生活和自身实践经验、结交更多朋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也有不少大学生是出于其他目的而参加此类活动,具体内容参见表3。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认为社会实践的意义在于“为社会作贡献”的学生仅占被调查人数的5.1%,由此可见,大学生主要是出于提高自我的目的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受教育、长才干”的指导思想理解很到位,而对于“作贡献”这一点理解不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公益性、奉献性认识不足。
表3 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的最大意义
(四)实际效果及评价方式有待提升
就实践的整体社会效应而言,仅有3.6%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实践活动帮助解决了实践单位的难题。在参与态度方面,大多数是积极的,但也有5.2%的人对实践活动并不感兴趣,是迫于学分等各方压力才勉强进行;甚至还有2.2%的人未参与实践,需要上交实践报告时临时编纂或上网摘抄。可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并不乐观。所以在谈到对于社会实践的总体评价时,大多数
对于社会实践的评价方法,也存在不少问题。只有3.0%的大学生认为当前社会实践评价方法“好”,认为“一般”和“不好”的比例占到半数以上。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不能反映社会实践中的个体差异(65.2%),没有注重过程评价(55.6%),评价方法单一(54.8% ),评价人员的专业性不强(31.1%)。
三、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因素
(一)前期准备不足
实践活动的先期准备相比于实施过程,往往容易被学校和学生忽视。根本原因在于对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不明确、重视程度不够。就学校而言,对于实践活动的前期投入少。活动开展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活动设计和规划、实践效果的预期评估工作都做得不到位。就学生而言,不深思社会实践的意义何在,普遍抱着边走边看的想法参与活动,加之当前大学生浮躁、不务实、功利的心态盛行,不愿在活动开展之前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生在实践中不能真正沉下心来为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的公益性、奉献性因此得不到最大彰显。前期准备的不充分导致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又无法及时应对妥善解决,最终,对于一些问题视而不见、草草收场的现象普遍存在,社会实践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二)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
大学生社会活动经验不足,掌握的知识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践选题时容易脱离实际,出现选题过大、实践性不强等问题。且以大学生目前的知识结构,很难有效解决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因此,专业教师的指导很重要。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出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对于专业教师指导的强烈渴望。然而,由于学校重视不足、活动经费不到位等原因,专业的指导教师非常缺乏。少数参与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也多为辅导员,数量不足且专业水平有限。加之学校在这方面缺乏激励机制与政策支持,许多教师需要牺牲自己的假期时间无偿去指导学生,积极性显著下降。如何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专业教师指导,是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
(三)缺乏科学的管理与运作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需要科学完善的管理和运作机制作为监督和保障。目前,中医院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对处于一种缺乏管理和整体规划的状态,开展活动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学生自主性很强,得不到统一的组织和规范化的指导。另外,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力度不足,经费支持欠缺、实践基地不固定,同时缺乏可连续进行的实践项目[1]。管理和运作机制的不成熟,使社会实践得不到有力监督和保障,实践效果欠佳。因此,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和运作机制,对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总结表彰、学分认定、媒介宣传等[2]。这些评价方法,通过选取优秀社会实践的典型进行表彰、宣传,在广大学生中树立榜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了良性的促进作用。但此种评价方法存在一定局限。将焦点聚集在少数优秀的例子上,而忽略了对其他广大参与者的评价,覆盖面不够广。且这种评价方法是立足于实践效果的评价,并不能做到评价的及时、客观、全面。比如,学生在参与实践前后思想上的进步、参与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在评定中都是难以衡量到的,指导教师的工作付出也难以量化。因此构建科学系统的、适应于社会实践全过程的评价方法是我们应该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四、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措施
(一)发挥专业优势,创新实践内容
当前阶段的社会实践比较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未将大学生放在实践主体的位置[3],不论何种专业,参与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都相仿,缺乏创新。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预演练”,应该尽可能让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这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宏观认识,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中医院校专业特色突出,应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发新型实践内容和方式,比如:多开展义诊、中医疗法进社区、中医养生法普及等活动,使大学生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看到中医的实践效果,加深对专业技能的熟练和对祖国医学的热爱。
(二)端正态度,正确引导价值取向
当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主要以积累经验、提升自我能力为主,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相对较少。学校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强化学生对于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重点强调社会实践的公益性和服务性,使其意识到自我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个人才能是在服务中提升。只有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和核心价值取向,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社会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地把个人的远大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业中[4],从而真正达到社会实践“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三)健全管理与运作机制
科学完善的管理和运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策划组织机构、指导教师团队、经费保障部门、固定实践基地和项目等。首先,学校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实践单位、大学生四方面的综合作用,加强组织队伍建设,让不同身份代表的人共同策划,广泛参与,多角度考虑社会实践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逐渐实现社会实践的规范化、条理化、专业化。其次,努力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支持,搞好指导教师团队建设,这是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最后,充分利用学校在办学发展中已经积累的社会资源,对这部分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有效整合,比如努力发现同优秀校友有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争取在单位中建立点对点、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创立优秀实践项目等,从而实现社会实践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四)构建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是多重而复杂的:既应该重视实践的最终结果,也不能忽视实施的各个环节;既应该做到对活动的整体评估,也不能忽略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个体作用;既要起到监督、制约的作用,又应该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起到激励和良性促进作用。因此,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元的、动态的、多人参与的、长期完善的。
就评价内容而言,应该包含从实践选题、活动策划、前期宣传、组织实施到最终的分析总结这一完整过程的各个部分。传统评价方法侧重于对实践结果的评定,而有效的评价应该贯穿活动始终。前期评价可以着重于对选题的立意及可行性、策划的创新及完整性等方面的评定,后期可相应侧重于实施的细节和具体效果,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这样,不仅能使评价更全面更客观化,且对于实践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可以及时发现并加以改进,使得前一阶段的评价结果直接作用于后一阶段的活动实施,将评价的反馈、督促和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就评价方法而言,应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同时充分考虑指导教师、实践单位、学校、家长等不同角色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请不同角色分阶段依次评价,并与中医中药的专业性质紧密相结合,从而创新评价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最终达到使评价过程可调可控、评价方法系统实用的目的。比如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个体与群体结合的比较分析法、专家评估的德尔菲加权法、动态和静态结合的过程监督法等。通过这些有效的评价方法,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际效果的提升,从而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和科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昕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张洪峰,岳威。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方法探析[J].吉林
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3]吕富媛,吕富彪。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路径研
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4]王彬。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社会实践的意义 篇三
关键词:深化 社会实践 意义 方法
社会实践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更好的由学校走入社会。
一、深化高校社会实践的意义
1、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内容从单一到多维,活动主体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当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多数学生的自觉行动。利用课余时间,学生们走出校园,下农村、下厂矿、到学校、访军营、进商店,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接受教育和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正日益受到学生们的高度重视。
2、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社会实践通过使学生了解国情,有助于他们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使学生接触人民群众,有助于他们加深对人民群众的了解,同人民群众建立感情,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通过使学生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强勤奋学习、奋发成才的责任感;通过了解改革和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克服偏激急躁情绪,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
3、促进学生业务素质的提高
社会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的检验,看到了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使学生把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锻炼实际动手的能力。
4、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社会化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是每个人必须面对和经历的。大学生社会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才与发展,甚至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命运。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转变,强化其角色类型的分辨能力,角色扮演心态的健全能力,角色的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创新能力等;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他们消除心理误区,寻找到社会与自身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5、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通过社会实践,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和改善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找到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郑州工作的新路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通过社会实践,能够使学校深入了解学生素质、课程设置、教学与管理等方面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主动推行改革,有利于学校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在与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中,寻求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突破。通过社会实践,架起了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使教育走出封闭式的学院,走向广阔的社会舞台,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制。
6、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一方面接受教育,锻炼才干;另一方面,运用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地方和活动接受单位做贡献,对“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了解社会实践的具体作用,有助于我们对社会实践进行科学的评估。我们应当以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否促进了“两个文明”的建设,作为衡量社会实践成效的主要尺度。
二、深化高校社会实践的方法
1、学校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学校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号召学生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建立社会实践专项经费,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使广大学生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2、加强队伍建设,使社会实践专业化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想做得更加深入,就必须建立一支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业务精、能力强、勤思考、善研究的队伍。在精心组织、认真督导、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随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适应时代要求,灵活应变,使社会实践常做常新。
3、要建立实践基地,使社会实践阵地化
社会实践要发挥他的教育功能,达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校内和校外的结合,阵地建设是很重要的。要广泛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逐渐建立一系列稳定的德育教育基地、生产实习基地、课外科研基地和社会活动基地,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领域。
4、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的意义 篇四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方法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述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实践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既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长远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形式,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开展了近四十年,每年约有数十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取得了显著成效,已�
社会实践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基层的机会。通过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大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什么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社会实践给了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给他们提供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平台,同时弥补了第一课堂的枯燥无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充分结合,将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培养重要途径。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与拓展
经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将这些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依赖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考虑诸多因素,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实践为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并从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有价值的新知识,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对照、比较,逐渐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拓展新的理论和知识。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广泛接触、了解社会,不断动手、动脑、动嘴,在培养和锻炼自身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可以有效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进提高,以适应今后临床工作的需要。同时,社会实践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场所和对象,面对的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环境以及不断变化的对象,在这种环境下,学生
虽然很多高校在运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然而客观分析新时期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不难发现,在取得了巨大成绩的情况下仍然暴露了一些不足之处。针对此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三、加强高校社会实践的方法
1、建立高效协调的长效机制
学校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相结合,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部分纳入教学计划。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必须环节,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师资配备、时间安排以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是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一种模式,也是该模式的根本所在。但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远不止于此。一般认为,机制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我
2、丰富社会实践的教学内容,增强创新的理论基础
将现有的大学生校外教育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和生产实践教育等基地的作用,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还应该主动和工厂、农村、社区等场所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国防教育、环保活动、科技文化活动等。必须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内容,列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同时,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与大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并作为评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文明学生”的一项依据。高校还应根据专业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实践形式,丰富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理论水平,引导学生由参观、调查、访问为主转向结合专业、发挥科技智力资源优势,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服务、产品开发、高科技产品推广等形式,逐步使社会实践活动走向专业化,为大学生创建知识创新的平台。
3、聘请专业指导人员,指导实践活动的实施
许多高校内的教师多以研究型和授课型为主,缺乏实践经验和社会工作经历。因此,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就需要引进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的课外指导老师,辅助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高校可以尝试与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效反馈机制,运用校内外多元化教师指导方式,培养出具有良好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4、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社会实践的意义 篇五
社会实践是一个富有非常广泛而深刻涵义的概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良好形式;是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现代大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活动则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口。(2)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3)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以课堂学 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5)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社会实践活动没有课堂教学太多的束缚和校园生活的限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思维也空前的活跃起来,往往会产生一些创造性火花,在实践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6)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社会实践活动现场是考验大学生修养品性的好环境。在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民群众面前,大学生养成的“娇、骄”二气会得到克服;在实践的困难和危险面前,要求大学生们具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坚强的品质。这种实践活动多了,并且能深入下去,大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性,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社会实践的意义 篇六
一、高校“三生教育”的内涵诉求及其价值理念
当前,大学生中有许多轻视生命的现象,对暴力的麻木不仁和对生命的冷漠的各种负面事件时有发生。90后大学生个性突出,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特点,让高校“三生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三生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个部分:生命教育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伦理教育和生命发展教育;生存教育包括智力教育、技能教育和知识教育;生活教育包括生� 让教育回归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人为中心,也就是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真正使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实现对人的生命成长过程的全面关注,这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1]。首先,“三生教育”体现了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其次,“三生教育”强化了对生命的尊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第三,“三生教育”要求教育过程与人的成长过程结合,强调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要求。高校“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显然,“三生教育”蕴含的基本思想与实施素质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而社会实践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高校“三生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与现状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全面成长,是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的有效窗口,是促成学生实践能力养成的必要途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活动在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益面和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促进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社会实践通过使学生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强勤奋学习、奋发成才的责任感。(2)促进业务素质的提高。社会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的检验,看到了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使学生把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锻炼实际动手的能力。(3)促进社会化进程。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创新能力等。(4)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通过社会实践,架起了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使教育走出封闭式的学院,走向广阔的社会舞台,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制。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实践在大高校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
1、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理解不全面。部分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缺乏深刻认识,对什么是社会实践以及为什么要参加社会实践没有清楚的认识,社会实践随意性比较大。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的联系不够紧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以参观、访问为主,存在形式化的现象,实践方式单一,实践内容单调,不能很好地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从而无法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联系理论学习与实践认知的重要作用。
3、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如课题调研、实践基地建设等等都离不开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地方政府以及各企业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了解认识和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4、高校对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挖掘不深。目前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但一些高校只重视实践内容与社会大环境的结合,没有从80后、90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思维特点出发,不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组织实践活动,这样,参加实践的学生就缺少去探究活动意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将“三生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结合的意义
1、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助于丰富社会实践的深刻内涵。“三生教育”是人本性、求真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它从点滴入手,从小事做起,关注学生的健康与全面发展,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3]。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入“三生教育”,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生存、生活、生命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存适应力和创造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从而大大丰富了社会实践的深刻内涵,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2、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助于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三生教育”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过程。高校实施“三生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社会实践是最有效的载体。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三生教育”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之中,通过大学生在寒暑假走出校园,了解与服务社会,并在这种真实的社会体验中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爱心、责任感,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并构建起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3、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足。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兴趣不大,关注度不高,从而导致了某些形式化现象的出现。“三生教育”注重亲历性、感受性、体验性和实践性,以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能够接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调动起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从而能够促进社会实践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并且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达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性的目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