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优秀10篇】10-18-51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优秀10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篇一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优秀10篇】10-18-5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3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九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用Flash课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力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19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判断,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并阐述实验推理法的应用。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讨论

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3、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不变的性质。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是否也有这种性质呢?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第3题为下一节的惯性学习做好铺垫。

第七环节: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4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

(1)2019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开幕,我国运动员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用力向后划水,皮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百米赛跑时,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的惯性消失了。

(2)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 )位

置由静止开始滑下 ,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 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2)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车运动的越( )。

(3)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

(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状态,而是( )物体的运动状态。

2、实践作业:

(1)上网查寻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贡献。

(2)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通过书面作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习回顾。

四、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第五节 牛顿第一定律

五、课堂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力求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探求,创造性的发现物理知识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篇二

各位考官大家好,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必须律》。下头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的设计。

一、说教材

(过渡句)合理的把握好教材,才能清晰完整的上好一堂课。接下来,我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牛顿第必须律》选择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5章第1节的资料,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运动学和力学。但不明白两者之间的联系,而本节的资料主要讲了牛顿第必须律的发现过程,伽利略的梦想实验,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很好的解释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必须律是牛顿三大定律的基础,所以学好本章资料为后期学习牛顿三大定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教师要上好一堂课不仅仅要熟悉教材,也应当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景了如指掌,所以下头我谈谈本阶段学生的情景: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必须的逻辑思维本事,能够有必须的推论本事,这是学生对梦想实验的学习基础。同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牛顿第必须律,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明白伽利略的结论,但不明白他们的来源过程,所以本节课,教师要注意适当的深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叙述牛顿第必须律的发展过程,理解伽利略的梦想斜面实验;能够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过程与方法】经过观察斜面实验,初步具备“实验+推想”的思维方式,增强思维的严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解释生活中惯性现象的例子,发现惯性的利与弊,学会珍爱生命。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随着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牛顿第必须律的发现过程;牛顿第必须律的含义;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伽利略的梦想斜面实验的科学思维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小组讨论法、练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部分,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了导入、新课、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四个部分,我会按照课堂教学的实施顺序来进行阐述。

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将用媒体播放宇航员在太空中推照相机的视频,提问学生:为什么宇航员只需要轻轻用力,照相机就能够飘向另外的一边去学生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很容易用牛顿第必须律来解释。此时我将进一步追问牛顿第必须律是怎样发现的。进入今日的课题《牛顿第必须律》。

【意图:我之所以这样设计导入,是因为宇航员的视频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其注意力,快速进入课堂的学习中去。】

第二部分是新课讲授环节。

我会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第一段亚里士多德的材料,同时要求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

2、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学生思考后能够发现,亚里士多德是由于直观观察生活现象,并没有研究摩擦力,此时我会引导学生辨证的认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对伽利略等科学家的启发,借此引入第一个发现摩擦力的人:伽利略。

【意图: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本事,同时辨证的看待错误。】

紧之后,我会让学生阅读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同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问题一:伽利略“如果没有摩擦阻力,小球将永远滚下去”的思想是如何产生的

问题二:梦想实验是如何设计的

问题三:这一实验是怎样说明伽利略的思想的

等学生回答完,大致对伽利略实验有所了解之后,我会用媒体播放伽利略梦想实验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同时我将强调伽利略的梦想斜面实验在物理学上的地位及作用。与此同时我会补充笛卡儿对于伽利略结论的补充。

【意图:我这样设计的是为了让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伽利略“实验+推理”的思维方式,多媒体视频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到达突破难点的目的。】

我会在伽利略实验的基础上总结牛顿第必须律,强调牛顿第必须律又叫做惯性定律,引出惯性定律的知识点。在初中学习过惯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如刹车时人向前倾。复习完惯性后,我会追问: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那么惯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引出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关于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我会用相同速度的人和汽车为例,比较完全停止下来时,人与汽车位移的大小来说明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意图:经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复习惯性概念的相关知识,同时直观的让学生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位唯一量度,与速度无关。】

至此,新课讲授的环节就结束了,接下来进入到了巩固提高环节:

我会让大家利用惯性解释为什么汽车要严禁超载。

【意图:经过巩固练习来加深学生对惯性的理解,从而到达突出重点的目的。】

最终是小结作业环节:

课程结束前,我会和学生共同回顾牛顿第必须律的发现过程,并梳理本节课知识。对于作业我将让学生课下思考如果生活中没有惯性,会发生怎样的状况

【意图:经过这种开放式的作业,既提高了学生对惯性的认识,又能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七、说板书设计

(过渡句)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采用系统化的板书,按照牛顿第必须律的发现过程,书写四位科学家的贡献,这样的板书既能直观展现牛顿第必须律的发现历程,比较他们得出的不一样结论,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又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演示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发现自然科学规律,体会物理的实用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上课,同学们请坐。上课之前,老师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图片,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是在太空当中静止的一滴水,我们结合之前的知识,想一想这滴水为什么能够静止在空中呢?嗯,好,看到很多同学有答案了。来,后排这个女生说一下,非常好,请坐。她说是因为在太空当中的物体,不受到力的作用,所以物体总保持静止或者是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由于没有初速度,所以就静止在空中了。表达的非常完整。对于刚才同学所说的,其实涉及到了牛顿第一定律。那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板书:牛顿第一定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

【模块1】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历程

我们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其实是牛顿总结归纳得出的,那为什么牛顿总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好,现在老师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教材上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好,现在很多同学已经坐直了,想必已经是完成了。那谁能来分享一下,好这位同学。嗯,非常好,请坐。他是根据人物来进行梳理的。他说先后经历了亚里士多德、伽里略、笛卡尔、最后是牛顿进行总结而得出的。定律。所以牛顿才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

好,对于这几个人物来说呢,我们详细地来看一看,他们分别有怎样的观点和言论。首先是亚里士多德,他说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如果没有力,那运动就会立即停止。那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呢?嗯,不正确。这个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在2000多年之后,伽利略推翻了这个观点。那他说什么呀?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也就是说,如果不受到外力作用时,这个物体会持续的运动下去。物体运动停止,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好,后来笛卡尔将这个言论的推广到更加理想化的情况。最后由牛顿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嗯,好,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历程。(板书:一、发现历程)

【模块2】牛顿第一定律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其实我们之前已经知道了他的完整表述。谁能来尝试说一说?嗯,好,你来说。嗯,不错,请坐。表述得不是非常完整,但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不错的。牛顿第一定律的完整表述是,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或者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对于牛顿第一定律,其实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已经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了。当时探究实验过程是怎样的,大家还记得吗?嗯,好,来这位男同学你来说一说,非常好,请坐。这个男同学说,之前探究时,是让小车或者是让滑块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通过改变平面的粗糙程度,观察滑块滑行的距离,会发现阻力越小时,滑块滑行得就越远。

那么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在高中阶段,这个实验有没有可以优化的地方呢?应该怎样去改进呢?嗯,好,我看到很多同学有想法,这位女同学你来说一说,很好,请坐。她说想尽量减小阻力之后,然后给小车一个初速度,此时观察一下它的速度是不是会发生改变,来进行验证。嗯,好。根据这样的想法,老师准备了一段实验视频。视频当中的实验器材是气垫导轨,在启动的时候,导轨会向上喷气,在滑块和导轨之间就会形成空气层。此时就会大大减少滑块在运动时的摩擦力。好,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如果给滑块一个初速度,他到底会不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呢?好,现在实验播放开始。嗯,好,视频播放结束了。从刚才的显示屏当中的数字来看,滑块的运动时速度发不发生改变呢。好,同学们都说是不改变的,确实是这样。当物体运动的时,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他将会一直匀速直线运动下去。好,在初中的基础上,我们将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良。

【模块3】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1

那么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历程以及准确表述,我们已经了解清楚了。现在老师有两个小问题想去考考大家。刚才在牛顿第一定律当中,我们说物体总保持静止或者是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此时对于这样的状态来说,他的受力情况一定是怎么样?对,不受外力的作用。也就是说,他的合外力怎么样,嗯,很好,是为零的。好,怎样才能算是合外力为零呢?同学们思考两分钟,老师找人来分享。我看到很多同学已经有答案了,这个男同学你最积极,你来说一下,非常好,请坐。他说合外力为零,可能是这个物体就是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此时合外力就为零了。那还有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好,这位同学。好,请坐。他说也可能是物体受到力。但是这些力合成之后,合外力是等于零的。说得非常的好。这个其实就是合外力为零的两种情况。

【模块4】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2

现在老师还有一个小问题想去问问大家,我们可不可以通过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的联系,来判断一下,物体在处于某种运动情况时,它的合外力是怎样的呢?嗯,好,现在老师在多媒体上了展示一幅过山车的图片。过山车在运行的时候,它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在时刻发生变化。于是我们可以推断他所受的合外力是怎样的呢?嗯,好,后面戴眼镜的男同学,来跟大家说一下,很好,请坐。这位男同学说,如果这个物体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化的时候,说明合外力为0。但此时速度大小和方向均变化,说明此时合外力一定是不为零的。所以根据大家说的,牛顿第一定律可以通过物体运动状态,大致的去推断受力情况

环节三:小结作业

好,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所有内容,通过刚才的两个小问题的讨论,相信同学们已经对于牛顿定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好,这节课呢,我们就上到这里。课后同学完成书后的习题。好,下课。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篇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3号选手。我今日说课的资料是《牛顿第必须律》。下头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资料

牛顿第必须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资料。包括牛顿第必须律和惯性两方面的资料。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必须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能够说,牛顿第必须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资料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明白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明白牛顿第必须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梦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本事。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必须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资料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经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忙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九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必须的实验探究本事,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明白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经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趣味,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仅供给了很多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能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样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一样的观点,激发

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明白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经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我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本事和表达本事。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经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经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梦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一样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景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经过这些难度不一样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本事。同时让学生明白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当经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用Flash课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梦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力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我的梦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00年的错误理论,为之后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经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确定,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经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学生经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坚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必须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坚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必须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再经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经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必须律理解透彻,一向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经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能够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必须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必须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必须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坚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必须律的梦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必须律。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必须律的梦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并阐述实验推理法的应用。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讨论

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此刻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3、牛顿第必须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都有坚持静止或匀速运动不变的性质。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是否也有这种性质呢?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本环节经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经过练习,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必须律,第3题为下一节的惯性学习做好铺垫。

第七环节: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4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

(1)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开幕,我国运动员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头球攻门,说明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用力拉弓,说明力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

C用力向后划水,皮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百米赛跑时,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的惯性消失了。

(2)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位

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2)比较图中小车在不一样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能够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车运动的越。

(3)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能够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4)由此,我们能够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状态,而是

物体的运动状态。

2、实践作业:

(1)上网查寻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贡献。

(2)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经过书面作业,加深对所学资料的巩固。学生经过上网查资料进

一步理解牛顿第必须律的含义;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经过实践作业的完成能够构成对知识的复习回顾。

四、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第五节牛顿第必须律

五、课堂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力求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经过“牛顿第必须律”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进取探求,创造性的发现物理知识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必须律”第一课时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头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期望各位评委和教师们多多批评指正,多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篇五

引言:

今日我说课的资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1》一书中的第四章第一节——《牛顿第必须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程序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这是质点动力学的资料,旨在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仅有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根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资料,本节课的教学资料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借助伽利略的梦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明白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②、理解牛顿第必须律,并理解其意义

③、理解惯性的概念,明白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②经过伽利略的梦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③经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经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②经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必须律及惯性。

只所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

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四.教学方法

高一学生已具备必须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本事。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理解学 针对这一点故而采用采用问题引入法、实验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构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本事。并使用电子课件运用动画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

1、物体原先是静止,此刻要让它运动,我们应当怎样办?

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请学生思考原因实验事实与经验相违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进取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2、新课教学:

经过实验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据此提出为什么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怎样运动呢?学生跟着猜想(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一向运动下去。提问学生如何验证这一猜想。学生阅读教材提出用伽利略梦想实验(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伽利略梦想实验。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学生参与讨论(生活体验)。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学生参与讨论。问题三:小球在水平面上会如何运动?学生参与讨论:想到达原先的高度,所以就一向运动下去。问题四:经过实验,力与运动是什么样的关系(科学探究过程四:归纳与总结)。每位同学发表自已的看法,并进行相互交流(科学探究过程五:合作与交流)并由几个学生进行归纳。最终教师归纳并指出梦想实验的魅力。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笛卡尔对力与运动的认识的补充。

得出本节课的重点教学重点的处理: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必须律。以讲解法理解新知识,加深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从资料,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分层次,有梯度的升华。然后对物理规律进行展示。教师讲解:从牛顿第必须律我们明白物体具有坚持原先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我们就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为了帮忙学生理解惯性这个重点资料,采取实例分析——汽车启动和刹车时人的倾倒方向。总结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举例说明,加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教师问题提出:惯性的固有属性跟什么有关系?运用媒体播放一个视频实例:运动场上,同一名同学推不一样大小的铅球,掷出的距离不一样,说明不一样物体抵抗其运动状态的“本领”不一样,即惯性不一样。实验演示:不一样质量的小车在同一压缩弹簧下运动,获得的速度不相同。学生总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加深理解与应用:多媒体展示惯性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最终进行小结,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家们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过程,了解其认知的曲折性。情感进行升华。

3、巩固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课堂上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本堂课所学的资料有问题的就大胆提问,然后进行练习。教师事先在所做的课件上放置两道习题:

(1)飞机投弹时,如果发现目标在正下方时才进行投弹,能击中目标吗,为什么?

(2)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为什么你跳起来后,最终仍然落在原地?学生经过这两个问题的解答,能够进一步了解物体的惯性及惯性定律。

4、布置作业

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惯性定律以及惯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完成与本节课配套的练习。并要求阅读科学漫步——惯性参考系,这不仅仅能巩固基本知识,也能够使有本事的学生发挥能动性,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鼓励收集资料,开拓学生视野。使之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六。板书设计

本节板书主要以电子课件为主,并辅以必要的书写。

七。小结

本节课是按照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节科学探究课,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合理的调节。本节课十分注重知识点的归纳与升华,在其教学的关键点上设计有几个有梯度的问题,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篇六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本节在第二节实验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它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此定律是联系力与运动的桥梁,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在整个教材教学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重点、难点

在确定本节的重点、难点时我认为不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更应注重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二定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该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故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通过简单应用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及数学表达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因果关系;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

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出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定律的探索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从认识到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并加以运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物理学科的信心。

四、教法与学法

"教无成法,但教要得法",高一学生创造力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创造出新理论的能力很弱,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推理能力较弱,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归纳规律能力不强。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虽简单完美,记住也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联系,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对于我们偏远地区的城步苗乡学生来说是较为困难的。何况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科学,� 让学生观察与提问相结合,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效果适当讲解、引导、纠错、分析,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的物理内涵加以深化。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首先利用多媒体观看火箭升天、运动员刘翔在110米栏比赛的起跑、奥运会上女子100米赛跑的起跑等录像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他们的速度变化快慢即加速度由哪些因素决定?进而让学生回顾上节实验的结论,共同探讨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外力、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目的:通过实际生活现象分析,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探讨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质量的关系来完成牛顿第二定律探究任务的引入)

(二)新课进行:

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l、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应该怎样表述?

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

3、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4、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如何定义的?

(要求学生讨论分析相关问题,记忆相关的知识)过渡:上面我们研究的是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情况,当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上述规律又将如何表述?

学生讨论分析后教师总结: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目的:培养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的能力)

实例探究与巩固练习

讨论a和F合的关系,并判断下面哪些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E、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

F、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一定受恒力作用。

教师总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与物体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时性和独立性,牛顿第二定律是由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情形下导出的,但由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可推广到几个力作用的情况,以及应用于变力作用的某一瞬时。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下列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及其变形公式的理解,正确的是:()A、由F=ma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B、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成反比;C、由a=F/m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D、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到的合外力而求得。

2、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kma中,有关比例常数k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B、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的C、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的D、在国际单位制中,k的数值一定等于1教师总结:定义力的单位"牛顿"使得k=l,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形式F=ma.使用简捷的数学语言表达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特征之一,但应知道它所对应的文字内容和意义。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地面上放一木箱,质量为40kg,用100N的力与水平方向成37°角推木箱,如图所示,恰好使木箱匀速前进。若用此力与水平方向成37°角向斜上方拉木箱,木箱的加速度多大?(取g=10m/s2,sin37°=0.6,cos37°=0.8)(三)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略

六、教学后记

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方法:

我是通过定律的辨析和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的,当然另外还需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去体会和理解;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并着实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避免学生将活的规律变成死的公式。

有待思考的教学问题: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比较精确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但是对于我们地处偏僻的城步苗乡来说,无论是教学资源还是学生素质,我们要想在教学中充分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篇七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1节,主要资料有牛顿第必须律的概念和发现历程,是对前面所学惯性等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学习,也是对后续所学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知识的铺垫,是物理学中的基础,需要学生准确把握。

二、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及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变化,我所应对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的思维尚处在由经验型向抽象型转化的阶段,需要由我运用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逐步引导学生对物理学建立起严谨、深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中心,渗透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两者充分体此刻过程与方法之中,所以,本节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明白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及推理过程,明白牛顿第必须律,并理解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经过对梦想实验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物理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领略科学的魅力,养成客观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及课程目标的确立,本节的重点有:

重点:牛顿第必须律

难点:探讨力和运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为了顺利的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节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等。经过这些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到达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下头主要谈谈我对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新课导入环节,本环节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的导入方法,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1学生实验,如何让课桌上的字典运动停止用力会怎样样经过这个实验学生容易得出与亚里士多德相同的谬论:物体运动需要靠力维持。这时我演示第二个实验:推动一个玻璃球,撤去推力,小球没有立即停下,这样学生就得出了与之前相反的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在学生好奇之时,我顺势出示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两个截然不一样的观点,并告诉学生们,在学习了本节的知识后,你们就明白谁对谁错了。

意图:这样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二)新课讲授

然后是学习新课环节,经过ppt我向学生演示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动态图,并加以解说。学生观察实验后思考问题:如果轨道的表面绝对光滑,小球将受到哪些力这些力是怎样的对小球的运动有没有影响小球会如何运动下去思考完毕后学生自由发言,并由我进行点评归纳,经过对实验的观察和问题的思考学生不难总结出: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力为0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为了引出牛顿第必须律,我向学生解释,在伽利略那个年代还没有出现力这个概念,所以直到牛顿的出现,在引入力这个概念并对前人的成果总结后,才有了今日的牛顿第必须律也称惯性定律。

意图:这样设计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经过演示实验,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变难为易,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巩固提高

为了加深对牛顿第必须律的学习和应用,我带领学生进入巩固提高环节,学生先自主阅读“牛顿第必须律”部分,了解什么是惯性。然后由我演示实验,桌面上放一斜面,斜面末端放一铅块,在斜面顶端先后两次释放同体积的木球和铁球,观察铅块被撞开的距离。观察试验后思考讨论:惯性跟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实验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不难回答,惯性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在学生回答后,我及时给予鼓励,并强调:惯性是标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没关系。

意图:这样设计,学生能够经过实验自主思考问题,总结规律,锻炼学生了的观察力和分析本事。

(四)小结作业

教学过程的最终是小结作业环节,本环节,学生同桌之间以互问互答的方式回顾本节资料,提问的问题能够是:梦想斜面实验说明了什么,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是什么影响惯性的因素是什么等等,课后独立完成思考与练习,并书面上交作业,作为下节课复习的载体。

意图:学生经过问答和练习,了解了自我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了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在后续的学习中有的放矢。

七、板书设计

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便于理解,我做出如下板书设计,这样设计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完毕,多谢大家!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篇八

1、教材分析

1、1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本节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讲诉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本节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1、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学知识和有关相互作用力的知识,但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是第一次正式涉及到。由于日常生活得经验,学生不容易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整个力学大厦的基础。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析、推理、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是探究实验能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所以本节课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前人对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探究的过程,逐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正确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1、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提出了教学目标,具体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我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

①初步认识动力学,了解运动定律。

②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惯性的性质。

③能独立分析运动物体的惯性状态。

2)我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参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特别是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的研究,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3)我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

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体验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在科学探讨过程的重要作用。

1、4教学重点:

根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我提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1)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及惯性。

2)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力与运动的关系。

2、教法学法

2、1教法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节我采用探究法教学为主,结合讲授、多媒体、演示、师生互动和讨论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2、2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情景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并在我的引导下主动运用物理学方法,通过分析、概括、比较、类比、抽象等复杂的思维过程发现摩擦力为我们直观认知带来的误导,重新建立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

3教学过程

3、1组织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引起学生注意。

3、2导入新课

首先,我将以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我的问题是:“举在半空的粉笔,在我们松开手指后会做什么运动呢?”请同学们回答,巩固上一章学习到得知识。然后接着提问:“粉笔能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学生会回答,粉笔受到了重力作用,所以能做自由落体运动。进而,从只受重力影响,初速度为零的物体能做自由落体运动开始探讨,力与运动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这时,我会引入动力学的概念,并提到牛顿的运动定律,引导学生开始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3、3进行新课

写完标题,我开始介绍在力与运动关系的探讨过程中出现的几种观点。

首先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然后和同学们分析几张图片,并在生活中举例,探讨:“运运动的物体在牵引力消失后,为什么会停止呢?”然后进行对比实验,在不同的平面上,小车从相同的高度顺着斜面滚下后,在平面上通过的距离也不一样。而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距离的长短和平面的摩擦因素大小有关,从而总结出,接触面越光滑,小车通过的距离越远。接着让同学们分析,“在光滑水平面上,小车通过的距离有多远?”得出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证明运动物体停止下来是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

而最早发现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的人是伽利略,由此介绍伽利略的观点,并说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然后在伽利略的基础上,提出笛卡尔的补充观点。

接着,我开始为同学们介绍牛顿第一定律,并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分析,说明牛顿第一定律要比前面的观点更完善,进一步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我会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惯性的概念。然后,在生活中举例说明惯性的影响。比如在汽车启动和停止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向后仰或向前倾的趋势。而在地球自转的同时,我们跳起来后仍能落回原地,也是因为惯性的作用。通过举例,说明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而惯性是物体的固定性质,跟物体运动状态和外界因素无关。

3、4 小结练习

接下来,我准备了几个关于惯性的习题,和同学们一起巩固一下相关的知识。然后总结今天学习到得几种观点,并分析导入部分里提出的问题:“粉笔能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说明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保持原来速度的同时,

3、5布置作业

在分析粉笔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后,我会让同学们思考,物体会在外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那么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让同学们在课后思考,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并结合本节的知识,完成课后的第2,4小题。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篇九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九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用Flash课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力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00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判断,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并阐述实验推理法的应用。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讨论

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3、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不变的性质。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是否也有这种性质呢?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第3题为下一节的惯性学习做好铺垫。

第七环节: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4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

(1)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开幕,我国运动员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用力向后划水,皮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百米赛跑时,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的惯性消失了。

(2)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 )位

置由静止开始滑下 ,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 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2)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车运动的越( )。

(3)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

(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状态,而是( )

物体的运动状态。

2、实践作业:

(1)上网查寻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贡献。

(2)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通过书面作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习回顾。

四、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第五节 牛顿第一定律

五、课堂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力求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探求,创造性的发现物理知识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篇十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3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九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用Flash课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力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00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判断,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并阐述实验推理法的应用。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讨论

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3、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不变的性质。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是否也有这种性质呢?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第3题为下一节的惯性学习做好铺垫。

第七环节: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4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

(1)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开幕,我国运动员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B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C用力向后划水,皮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百米赛跑时,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的惯性消失了。

(2)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    )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 ,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                             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2)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车运动的越(   )。

(3)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

(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状态,而是(    )物体的运动状态。

2、实践作业:

(1)上网查寻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贡献。

(2)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通过书面作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习回顾。

四、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第五节 牛顿第一定律

五、课堂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力求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探求,创造性的`发现物理知识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