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以下是www.kaoyantv.com爱岗的小编枫帮大家整理的15篇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一
【关键词】主线 历史人物 历史教学
据笔者粗略统计,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历史实验教科书,涉及的历史人物有487人,其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有210人,八年级上、下册有151人,《世界历史》九年级上、下册有126人(以上均不包括“北京人”“古埃及人”等带群体性的人物)。如此众多的历史人物,各处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之中,他们的活动大都与当时、当地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关系密切,作用也十分重大。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抓住了历史人物这条主线,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为此,我是这样做的。
一、以帝王为主线
人教课标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古代涉及到的封建帝王,自秦始皇开始至清末代皇帝溥仪结束约43人,这些帝王中,很多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进程,象征着每一个朝代的建立、治理、繁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如秦朝,以嬴政和胡亥为主线,以“繁荣而短暂”的历史� 秦王嬴政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大胆改革创新,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封建统治。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也是因为嬴政和胡亥的暴政,繁荣一时的秦朝仅仅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存在了14年,就在农民起义声中夭折了。同样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学习两晋、隋朝等历史发展过程。再如西汉王朝:以刘邦(建立)刘恒、刘启(文景之治)刘彻(繁荣)为主线,以“他们为什么能成功”为话题,引导学生独立自学或合作学习。以此类推,其他朝代亦可用同样的方法引领学生在比较中学习。还有,初中学生容易混淆帝王及其所处的朝代,为此可做以下归纳:刘汉、杨隋、李唐、赵宋等等,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建立唐朝的人说成刘邦了。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世界史,如苏联:以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为主线,学习其兴衰史;美国:以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等为主线,了解美国的建立及繁荣。
学生走进帝王们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去感受历史的灵魂并与帝王们的心灵沟通,真正参与和体验历史真实,从而实现人类理想和精神的传承,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二、以英雄人物为主线
所谓英雄是指:才能勇武过人,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的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可见,“英雄”一词原则上属于褒奖性词语,并不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和国家性。但“民族英雄”的解释却是:捍卫本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利益,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无比英勇的人。也就是说,民族英雄是指为本民族做出过贡献和牺牲的人,它具有民族狭隘性和国内不适用性。为此可将英雄分类并 如:军人式英雄――战场上出生入死、无所畏惧、累立战功之人。项羽、卫青、霍去病关羽岳飞、叶挺、克伦威尔等。民族英雄――指为本国范围内的各民族做出贡献和牺牲的人。戚继光郑成功邓世昌林则徐、关天培 左权、赵登禹玻利瓦尔等。政坛英雄――政治舞台上能左右政局、控制上下的人物。孙中山、、、邓小平、、丘吉尔等。
三、其他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形形,有促进历史发展的改革家;有潜心钻研、敢于创新的科学家;有治学严谨、公正不阿的史学家等等。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分类对比,整合多重内容。特别是在复习课中,对不同人物的取舍、归纳、分类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如:改革创新的典范人物:商鞅、孝文帝、王安石、邓小平、列宁、日本明治天皇、俄国亚历山大二世等;科学家:张衡、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宋应星、张天佑、侯德榜、袁隆平、哥白尼、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等;史学家:司马迁、司马光、梁启超、胡适、郭沫若、吴晗等;文学家: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关汉卿、曹雪芹、鲁迅、列夫・托尔斯泰等等;思想家:孔子、孟子、老子、王充、魏源、康有为、柏拉图、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探险家、艺术家、军事家、外交家、教育家等等。
四、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以人带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让他们去主动探究,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带入历史人物的真实世界。所以,以历史人物为主线的初中历史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于友西主编。 中学历史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3]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4]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5]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6]中国历史 八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二
一、准确定位“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关系
历史教师在讲爱国主义的时候,经常把这几个概念混淆使用,甚至把它们直接等同起来,这就不利于对学生开展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为了顺利地开展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当务之急是要理清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就是说当人民、国家和君主(政府)三者发生利益冲突时,应该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政府)在最后。《尚书・五子之歌》也提到“人民”与“国家”之间的轻重关系,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些都非常准确地阐释了人民、国家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可
清朝进入晚期以后,腐败丛生,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2001年秋季前的中学历史教材(人教版)对此有过多的描述。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人教版)是2001年秋季在全国各实验地区开始使用的,这套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结构做了调整,内容变化很大,其中对清王朝种种腐败现象的描述大大减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等说法已不见于课本,联系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本,编者只不过在该册后部的内容中增加了“文字狱”和“闭关锁国”政策两项内容;八年级上册也不过在讲中日甲午战争提到了慈禧太后不顾国家安危依然在颐和园搭天棚,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1840年后的清朝,各种危机更加深重,加上西方列强对其多次的武力打击,进一步削弱了它的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这时学生在课堂上会产生这样的一个疑问:这样腐败的政府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历史学家范文澜在分析清朝种种腐败现象之后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任何少数民族都有它的权利。当然,我们的学生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但问题在于学生对清政府的态度上,通常认为是清政府应该被,但不能由列强来,而应该由洪秀全、孙中山等人。非理性的爱国主义激情在历史课堂上时常涌现,这就需要教师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由非理性向理性转变。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着力区分好“国家”、“政府”和“人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除了无产阶级的国家外,是不能直接把这三个概念划等号的。
二、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是八年级历史课本提到的两次重要的农民革命。对这两场农民革命的评价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理国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史学界对这两场革命运动的认识和评价经过了一个急剧的转变过程。马克思认为:农民起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此,在改革开放前过重强调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学术界对农民起义基本上都持肯定态度,而且也符合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因为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其反抗的对象是封建统治阶级。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的“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更加深了人们对农民革命的美好印象,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学家发现农民革命有着重大的局限性。教科书对农民起义的评价是冲击了封建制生产关� 农民起义除了巨大的破坏力之外,不能推动历史有实质性的进步,所以不值得大力宣扬提倡。义和团运动高举狭隘的民族主义旗号,本身极端愚昧和盲目排外,八年级历史教科书已把它定性为爱国主义,老师在讲课时应强调义和团运动是爱国主义,更要指出这是一场非理性的爱国主义。它的非理性也有目共睹,具体讲表现在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义和团盲目排外,敌视、摧毁现代文明,这就不能理解为“爱国”,而是误国;二是义和团虽然有抗击侵略军的一面,但是胡乱的烧杀掳掠的现象也很严重,为国民添祸乱,并且直接导致辛丑条约的签订。义和团运动既反映了当时北方人民的心声,但又是注定要失败的。近年来,农民革命在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地位一再下降,篇目减少了,文字少了,对农民革命事件的描述都是作为知识背景出现的,属于选读内容,不在考试范围内。对农民起义的全面肯定和全面否定都不是历史的态度,中学历史教师在这个方面往往讲得不够到位,其结果影响了学生理性的爱国观形成。
三、理性看待“民族英雄”与“汉奸”之争
对关键历史人物评价是一个中学历史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八年级历史教材定性的民族英雄有林则徐、关天培、左宗棠、丁汝昌、邓世昌、佟麟阁、赵登禹等少数人。汉奸则没有定性到个人,但学生会依据已有的知识说出一些汉奸人物,如等。学生还会对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提出质疑。早在辛亥革命时期,曾国藩、李鸿章就被革命党 上世纪40~60年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他亲自主编的《中国近代史》中,曾把曾国藩称为“汉奸刽子手”,李鸿章代表了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近代史上重要的卖国条约,早期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后来被迫抗战,但是又与日本帝国主义勾勾搭搭。他们是不是汉奸?讲清楚这个问题对中学历史教师,特别是非专业的历史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历史教科书已经避开了这些问题,但是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是回避不了这些问题的,因为学生会时常向老师提出或彼此之间进行谁是“民族英雄”和谁是“汉奸”的问题争论。老师如果讲不好,会造成历史概念的混乱,学生也搞不清楚什么是“民族英雄”、什么是“汉奸”。那么,教师如何讲才能讲清楚这个问题呢?当代著名哲学家李泽厚有这样的一个观点:“伦理本身具有绝对价值”,这个价值不随着国家版图的变化而变化,也不随着民族本身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正因为如此,我们断定的郑成功是民族英雄,再次的施琅不是民族英雄。但是,“历史是生长的,民族是建构的,文化是开放的”,民族本身是在不断融合和发展中形成的,这就决定了民族主义和民族英雄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内涵,但不管如何发展变化,只要把握“伦理本身具有绝对价值”这条原则就可以给是否是民族英雄下结论。当然,教师通过浅显的语言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还是要费一番工夫的。
四、遵纪守法是衡量理国主义的重要标准
时期,北大学生“火烧赵家楼”、“痛殴章宗祥”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我们大部分教师在讲这个问题时候处理得不够完美,很少有教师能够从法律和道德的层面去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要不要游行示威?所有教师对此都持肯定态度,因为这是学生表达爱国情感的一种正当方式,同时也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政治权利。但是,在“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这两个问题上我们中学教师基本上没有做认真分析。通过教师的语言、表情、肢势等,学生很容易认为“赵家楼”该烧、章宗祥该打。这显然不是一个理性的爱国态度。教师这样处理当然也不能使学生养成一种理性的爱国认知和行为。长期以来,我们不是一个法制国家,不少 这是一个浅层次的理解,如果教师讲课只讲到这个层面是不成功的,不利于理性的爱国观培养。笔者认为,一个成功的历史教师应该至少要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好两个问题。首先,是不是性质正义就可以不择手段?其次,如何处理“国民公意”与个人自由的关系?这样讨论是很有意义的,它既是建立一个法制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进行理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我想讨论的结果会证明以下二个观点:一是目的和手段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无论哪一个出现了问题,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都是有害的。二是可以有效地防止他人、政治团体打着正义旗号而干着违法的勾当,危害社会。
五、以人为本是理国主义的最终归宿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三
我们经常说教给学生有生命力的历史,让历史活起来,学生才会喜欢上历史,今天徐老师这节课让我找到了答案。历史本身是一部丰富的情感素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也是目标之一。如何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的语言感染力。对于近代历史是一部屈辱史,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同历史融合在一起,带着感情学习,以往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很失败有时讲述屈辱的历史,学生们一点不感触,有的学生还在笑,让我很伤脑筋,今天徐老师的课我很受启发,让学生动情,老师必须讲出感情来,以情动人,加上配乐画和史料,锦上添花,特别是英雄人物名字图片滚动展示,配上徐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读,感人至深,达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由此我又想到大家都喜欢的`百家讲坛,纪连海老师,不也是以情打动了观众,记得当他讲一段鲜为人知的普通百姓自发抗争的“江阴八十一日”这段历史时,很多听众当听到全城九万多百姓抱定必死的决心与几十万清军作战最后仅存五十人时都哭了。讲历史人物时,很投入,感觉自己就是其人,委屈无奈时万箭穿心、泪洒全场。
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上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今天我找到了答案,以后好好借鉴。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四
课堂实效性的提高决定于课堂上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如何激发课堂活力打造魅力课堂,我认为教师对教材资源的挖掘、学生资源的挖掘、教学方法的选择、多媒体的利用等至关重要。教师应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因而恰当处理教材。这节课在利用教学资源有以下特色:
一、以主题立意的方法组合好图片
能呈现图片不算开发资源,乱摆放图片就象是农业的粗放经营,效率低下,所以本课以立意为线索,组合好图片。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突出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实行专制统治,恢复封建传统秩序,在选择图片时,首先以对比的形式,把孙中山的理想,临时约法的精神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作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其次,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用“跪”的图片作为专制的象征,以迫害妇女的“裹脚”作为愚弄百姓的象征,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视频、音频的适当剪裁和适当运用
视频音频资源能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选择这些资料时要注意清晰度和实用性,避免时间过长。在选好素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剪辑和补充适当的文字介绍,本课《兰花草》一曲是脍炙人口的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我并没有直接把歌词放出来,而是在播放歌曲的时候,把胡适的白话诗打出来让学生欣赏,同时把有关咏兰的古诗的文字摆在一起,让学生一边欣赏歌曲,一边思考和歌曲相关的白话文革命的问题。
三、以表格的配图片的形式突出课本的重点难点
本课的知识点较多,需要掌握的人物、时间不容易记住,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的将图片与表格相结合,学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本的重点知识。如新文化运动的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在图片的强力对比下再配以表格,学生不但掌握文字内容而且对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的记忆比单纯的机械记忆更加牢固更有效率。
四、穿插活泼的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本课穿插了两个课堂活动,一是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封建文化的卫道士和新文化的先锋,学生必然需要体会和揣摩这两个角色的特点,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学生就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另外一个课堂活动就是复活历史过程,参与历史过程,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进入到当时的场景中,我总共分了三个情景,有《新青年》编辑部、记者寓所等等,通过具体的场景设置,学生如身临其境,多了一份责任感也多了一份神圣感。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篇五
关键词:八年级;历史教学;教学现状
一、前言
众所周知,历史是中学教育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让青少年了解人类发展的历程,学习人类灿烂而辉煌的科技、文化、艺术等成就。通过学习这些历史基础知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历史学习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为学生日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弘扬我国传统美德,抵御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由于现代教学设备在学校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具体到八年级历史教学,涉及的是近现代史的内容,现存有许多文字、图片甚至是影像史料。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设备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从而改变了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
二、八年级历史教学的内容与难点
八年级历史主要讲述的是我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也是考试的重点部分,因此如何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段历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近代史是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是我国历史发展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段历史,我国备受屈辱与灾难,但同时也是我国人民积极探索救亡图存道路,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的奋斗史。在此期间,中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使国家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也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且屡战屡败,割地赔款,国家尊严沦丧。也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各阶层仁人志士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所做的努力,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也让世人看到了中国人的力量,放弃了完全吞并中国的野心。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在短短28年的时间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解放战争,让中国人民从此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我国现代史则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我国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步入社会主义阶段,进行长期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探索过程中,也经历了反右倾、、等弯路,但最终走向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这一段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众多,相互间的联系错综复杂,历史人物与年代时间比较多,这无疑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难度。例如,我国近代史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里面多涉及赔款割地,开放通商口岸等内容。由于内容的相似性与特异性,学生记忆起来常常混淆不清,从而丧失对历史课程的兴趣,加大历史学习的难度。
三、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在教学中的优势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国家与政府加大了对中小学教育设施的投入。其中以多媒体设备应用最为广泛。教师将课前精心准备的历史课件用多媒体设备呈现给学生。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步代替了教师“读课本写板书”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文字、图片、视频影像资料综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丰富了教学内容,更直观地解读课本中文字所浓缩的深刻含义。其次,通过精心设计的课件内容与绚丽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教师还可以将重点非重点的部分用箭头、图表等形式加以区分,使教学内容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四、多媒体设备在八年级历史教学的应用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基本理念:“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我国历史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探索各类教学形式与方法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具体到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设备在历史教学的应用方面,课件所包含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以通过一系列图片来佐证讲授的历史事件。还可以通过表格、图表的形式将相关联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类总结,展现给学生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例如讲授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我国彻底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这部分时,联系之前签订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逐渐加深。把这些条约用流程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于是学生对这一时期历史有了总体的把握,为日后考试过程中有关方面的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教师还通过放映反映相关历史事件的影片,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与认识,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提高认识。如在讲授《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部分内容时,放映《建党伟业》这部影片,可以详细真实地反映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的历史事件与历史著名人物的表现,使学生加大了对这部分内容的直观感受与兴趣。教师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也能够及时调整课件内容,补充相关的文字、实物以及影像史料,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总之,作为历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手段达到阐明基本史实,讲清基本概念与分析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的教学目的。将培养兴趣与提高成绩的目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刘相臻 单位: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王望中学
参考文献:
[1]林庆明“.五动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9):108-111,120.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六
对于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学习,鼓励学生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观察、比较、明确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界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一月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和三级阶梯的界线有何相似之处,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引导学生质疑、释疑,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提高学生独立获取,运用科学方法手机并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自身潜能的发展。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明确一个地区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完整的`自然环境,由于其内部的自然要素的差异造成自然环境的地区造成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这种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不仅影响当地的生产而且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文化、民俗等人文活动,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七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掌握先烈英雄业绩,体会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他们身上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增强学英雄的信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知识与能力
1.了解美国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史实,讨论分析“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出兵是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2.掌握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的事迹,能生动讲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体会认同他们的优秀品质。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增强感性认识。
2、通过分组讨论和图文转换活动,提高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通过发言,加强知识的理解和交流。
3、通过朗诵经典作品,讲故事,学唱歌曲,进行情景体验,加深对过去的理解。
4、通过阅读课本,地图,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思考历史问题。
教学对象分析
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态度,原有基础和存在问题,才可能进行针对性教学。本课教育对象为八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期待教师、同伴的赞许和认可。他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日渐增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经历,实践经验,其思维方式,思维角度不够全面。这就要求教师能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掌握丰富的课程资源,巧妙设计问题,多角度引导探究。此外,随着八年级课业的增多,升学压力的增大,许多学生对历史课学习主动性下降,已经不能主动去阅读相关书籍,搜集有用的资料。基于此,在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平台制作多媒体课件,提供丰富详实的资料;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认识历史问题。
教学媒体设计
1.电教媒体的选择
依据事实性教学原则,情景性教学原则,探究性教学原则,选择计算机教学媒体。用POWERPOINT自制幻灯片13张,选择文字,地图,影视片断等,形成完整课件。
2.电教媒体的应用
在《最可爱的人》课件中,充分调动视听等感官的感受,可以在课堂45分钟,提供给学生大容量的知识信息,还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于启迪思维,促使学生乐学,主动学。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节选,背景音乐。
[提问]作家魏巍以他的切身体会,告诉人们谁是“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到底是怎么回事?志愿军为什么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课件演示]出示课题及背景音乐。
[学习新课]
[课件演示]资料片《百年中国──抗美援朝战争》
[讨论]中朝两国唇齿相依,接到金日成的请求,毛泽东闭门思索三天三夜。在这种情况下,�
[课件演示]《中国人民志愿军1-3次战役示意图》
[活动]同桌两人一组,对照地图,指出鸭绿江,三八线,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进攻方向,讲述抗美援朝经过。
[课件演示]《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图、停战的相关文字资料
[讨论]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国人怎么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
2、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课件演示]邱少云、黄继光的图片,电影《英雄儿女》片段
[活动]英雄赞歌
①说说最可爱的人,生动讲述你所了解的英雄故事。
②探讨志愿军身上有哪些高尚的品格?为什么会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③同唱一首歌《英雄赞歌》
课堂小结
[活动]个人分别做本课的知识结构图,前后四人一组交流完善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八
本周对学生的《同步与探究》进行了批改,批改完毕后发现了许多问题:有些学生没有完成;有些学生书写太潦草,还有些学生对做错的题不知道改正。边批边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让学生保质保量的完成?
我认为评价学生是全方位、多方面的,于是,我把《同步与探究》的完成情况也纳入了小组评价之中。在批阅的'过程当中,我把书写认真并完成的学生名单记录下来(表扬者),同时把未完成作业的和书写潦草的学生也记录下来(批评者),上课时予以公布,并规定每组受表扬者2人(本组人员必须全部完成)可“加星”一颗,每组受批评者2人“减星”一颗,慢慢的我会把“减星”的2人变为1人,当变为0人时,目的便达到了。当我在课堂上公布时,我发现各组中的“将”对其“兵”说着什么,这也许对他们又是一种促进吧!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篇九
2、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3、教学目标: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4、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5、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6、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上期水平。
7、学生情况分析:本人所教的八年级1至4班多数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以八2班学生为代表。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8、教材分析: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9、教学措施: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10、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11、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12、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13、积极参加教研室历史组、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14、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15、出好月考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16、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7、教学进度安排。
18、周次教学内容。
19、一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0、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1、三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2、四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3、五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十
历史学习是一个由小见大,日积月累的过程,初二的学生虽然已经初步具备解决历史问题的历史观察和历史思维能力,但是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历史知识体系,因此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针对这种情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避免大而全的问题设置。我的具体做法是化整为零,把问题的难度放缓,让学生在逐步探讨的过程中解决难题。例如关于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为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可以细化为以下问题:
1、鸦片战争结果如何?
2、鸦片战争时中国的经济、军力、武器、士气如何?
3、如果林则徐没有被撤职,中国还会战败吗?
4.当时的。中国人有没有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为什么?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5、综上所述,你认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步步为营,环环相扣,避免了课堂上“只见学生在活动,不见学生有体验……”的现象,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十一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尤其我们现在倡导的高效课堂,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课堂上的真实展现。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思想不一样,个性不一样,在课堂中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状况出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突发事件。如果课堂突发事件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更谈不上是高效教学。
当课堂出现突发事件时,不要在自己情绪激动或学生情绪过于激动时与学生谈话。人在情绪激动时,特别是在气头上极易口不择言,有时可能就会说出伤害别人的话,往往给他人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学生出于保护自我的意识,他还会当场对老师进行反击,恶言相向。这样不但使师生关系恶化,也在班级中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在产生冲突后,老师应该冷静一下,也才能使课堂教学有序的。进行下去。
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中会出现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这些都在挑战着教师的智慧。因此,教师需要保持应有的耐心、宽容心和爱心。“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去听你的道理,接受你的教育,你的教学才富有成效。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十二
教学反思毕竟是以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其归宿的,这种循环往复的反思过程带来教师自身反思水平的提高,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让教师自觉承担起学习和潜力提高的职责,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权。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潜力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透过我这段时间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带来的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上完历史课后,感觉十分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两位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持续用心状态,之后,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图片准备好?”徐世慧和马蕊琪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她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徐世慧和马蕊琪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搞笑,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必须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留意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 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十分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潜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八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齐,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透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用心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日的故事,而是在这天的尝试中变化、改善。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在每一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十三
以问题导学、帮学促成效学生自主学习时,基本上是依托《同步与探究》,但是大部分学生仅仅是按照同步上的填空在课本上画画,对于知识点缺乏系统性的总结与整合。甚至有些学生不清楚知识点所考查的问题。于是本周我改变了策略,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我把知识点整合成问题呈献给学生,同时要求所有同学必须把这些问题弄明白,并加强“将”对“兵”的监督、帮扶作用,并要求展示时首先由C类学生展示。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向着目标进军,徘徊在学生间我看到“将”对其“兵”询问着解答情况,指点着做标记,依然记得王彦伟对孙清华说“郑成功是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这就是对郑成功的'评价,你在课本上画下来,在一边写上评价二字。”指点的多么到位,我甚是欣喜。这节课自主学习的时间长了些,以至于预设的任务没完成。但是以问题导学、帮学让我深深感到本节课的自主学习很有实效。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十四
教师在上每节时,都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不同的情趣中,往往蕴含着不同的经验教训。前几天,再一次历史课中感觉非常愉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爱说话的两位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自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让这俩学生帮我拿来电脑,并对他们进行了表扬,他们脸上洋溢着自豪感,课堂上的表现也与以往大相径庭了:聚精会神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悦中获得新知。
所以,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鼓励,这一宝贵的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收效一定很大。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十五
岁月如斯,时光流逝,一个学期又准备过去了。在第16周学校举行了第二次综合测试,现改卷、评卷工作已完成,学习成绩总的来说不够理想,为了在期考时能取得较好成绩,对前一学段的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是很有必要的。
一、基本情况
段考时我所教的八年级五个班差距不是很大,其中考得最好的A班和考得较差的D班差15个百分点。第二次综合测试时,我所教的班级人数为241人,总分为16756,平均分为69、53,极格人数为190人,及格率为78、84%,优秀人数为78,优秀率为32、27,三合率为180、74。五个班成绩参差不齐,成绩最好的班级和未位的班级差了35个百分点。B班得第一主要是不及格人数少,刚有6个不及格,加上班级人数最少;而D班是全年级尖子生最多的一个班,但尾巴特长,从我接手以来,任何一次考试都不及格的学生,固定有10个,严重影响他们班的整体排名。
二、得的方面
1、认真备课。虽然从教十几年了,仍觉得备课难度大,毕竟教材经常更换,学生也不一样,因此,在上每一节课前,我都能按照教学目标认真备好课,既备教材,也备学生。在授课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能及时记下来,以累积经验。
2、能经常找学生谈心。在每次考试,测验及授课过程中发现问题能及时找学生谈心,无论是尖子生或学困生。如C班的陆大有同学,本学期以来,上课总是心不在焉,又喜欢与邻桌的同学讲话,屡次被我点名。学习成绩除了历史每科考得均好,我意识到他可能对我有意见,找他谈过两次后,收敛了好多了,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A班的陆朝明同学,人很好动,爱搞小动作,上课不听,又说话,不做练习,学习成绩差,他妈妈天天来我们学校送牛奶,我用她妈妈例子教育他,他改了不少,收效较大。
3、尽量多用多媒体上课。历史述说的是过去的故事,与学生生活的年代久远,理论性较强,在教室上和去多媒体教室上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本学期上的第17课是文化课,课本蜻蜓点水,我精心制作了课件,播放了视频画面: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形状,神舟五、六、七号发射过程,阿波罗成功登月等,学生很感兴趣,又得以掌握课本内容。
4、能多听同组老师的课。到目前为止,我听课节数为18节,其中有一大半是听历史课。新课、复习课都听,在听课过程中受益匪浅,如要注重学生的课堂笔记,生不做的要督促他们做;上课要有连贯性,整体性;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以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不是老师唱独角戏;要多鼓励学生,课堂秩序活而不乱等。
三、失的方面
1、对教材挖掘不深。备课时对每篇课文的三维理解浮于表面,上
时只是知识简单罗列,想讲深一些题目,学生又不喜欢。我也就不讲,事实上该讲的还是要讲的,学生以后会慢慢习惯。
2、对学生辅导工作不到位
(1)对尖子生
每个老师都喜欢尖子生,我也不例外。但我对他们的关注不够,某班的某个尖子生成绩下降,没得及时找他们谈心,分析成绩降的原因,帮助其树立信心,没能找时间对他们做难题的解题思路指导。上课时有个别尖子生不听课也不提醒,任他们放任自流,导致成绩下降。对他们提的意见不能够充分采纳,以致他们个别对科任有看法。
(2)对学困生
每个班都有厌学的学生,特别是男同学,每个班都有七、八个,上课纹丝不动,每篇课文都是白白的。他们就是每次考试不及格的对象。偶尔能鼓励他们,偶尔能找他们谈话,偶尔授课时能督促他们做课堂笔记,但多数时候是对他们忽略,有时心情不好还说了一些伤害他们自尊心的话,使他们对历史更烦感。
3、教法呆板。95%的课是在教室上的,
很少用多媒体上。历史课内容丰富多彩,用多媒体上,效果多好,学生对与课文有关的影片、视频、历史图片很感兴趣,但我在教室上,仅对课文作了一些补充,不能耗够吸引学生,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导致(包括尖子生)能力难提高,考试时难题易丢分。
4、没能更多的向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学习。如莫老师上课时内容的过渡做得佷好,环环相扣,听她的课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覃老师授课时很仔细,把课文内容丰富了较多内涵,利于学生的应试能力的提高;方老师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指导较到位。她们的课我听得较多,但总是不能够很好的内化。
5、布置的练习量少。每两周才改一次作业,不是每个单元都能测验,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每次作业都有不少学生不交作业,我也不理,让他们形成不交作业这个不良习惯,导致一些学生考试老是不及格。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注重重答题技巧的指导。
2、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4、加强尖子生的培养、差生的转化工作力度。
5、多用多媒体上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