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是指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那么相关的事迹材料到底怎么写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人美心善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11篇好媳妇事迹材料的相关范文,仅供参考。
关于最美儿媳个人先进事迹心得感悟作文 篇一
如果不是早闻好儿媳尽心照顾,婆婆卧床十七年还生活得幸福,真是难以相信,在我们走进婆婆的卧室,看到一位仰躺在床上的老太太,眼睛运转正常,脸色红润,头发纹丝不,卧室的各种用具摆放井井有条。一个卧床一十七年的病室,没有闻到半点异常气味。
老太太叫__,县机械厂退休工人,今年80岁,育有一女二子。32岁那年,其夫去世,为了孩子,她终身守寡,独自将3个孩子拉扯长大。过度的劳累,使她身体透支,55岁就患了中风,一十七年来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俗话说,长病床前无孝子。可作为长媳的__,从嫁给丈夫那一刻起,就自觉担起照顾婆婆的责任。作为一名审计干部,工作很忙,工作很累,作为一名审计科室的负责人,责任重大,要求更高。为了确保婆婆的吃喝起居正常,做到照顾与工作两不误。__与未上班的姑姑商量好,轮换着全力照顾好婆婆。平常由__在家照顾,外出审计或审计工作忙时,就由姑姑照顾。婆婆卧床一十七年,儿媳尽心照顾一十七年。
20,__右手右脚突然不能动,吃喝拉撒全靠人照料,__与丈夫便每晚轮换着陪母亲睡,每半小时左右起来一次,搀扶母亲起来解手。有时母亲没解好就要上床,弄脏了衣服,__就细心地为她洗抹换衣……这样病人,已没有心疼子女的意识,脾气暴躁,只知道不舒服就吼,智力还不如3岁孩子。但是__总是不厌其烦,虽然每晚累计起来也睡不到3外小时。
10月,__突然不能说话,只能用眼睛表示自己的思想。__与姑姑每天轮换着守在婆婆床前深情呼唤,精心护理,感动苍天,竞然让闭言25天的婆婆开口说话了。
随着年事益高,多年卧床,__的手脚也无力了,__一个人抱不动婆婆,便请人帮忙,全力帮助她。最近两年,为了更好的照顾婆婆,__与丈夫实行了明确的分工,一个负责抱动,一个负责洗抹,
一个主内,一个主外。__除了审计工作,几乎是大门不出,每天寸步不离的守着婆婆。衣服,床被弄脏了,随时换洗。__瘫痪17年,在一家人的照顾下,从没有生过褥疮。
给中风老人喂食是件麻烦事,病情严重时要先撬开老人的嘴,再用汤匙喂汤,__的咀嚼能力非常差,几乎只能吃软食。为了给婆婆增加营养,__每天保证给老人吃一个鸡蛋,喝一次骨头汤,__每年要住院几次,一家人就合力到医院照看。
虽然照顾婆婆化去了太多的精力,但从没有影响到的审计工作。__在审计工作三十二年,一直做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作。当科室负责人也有十三年了,她总是能带领科室人员出色完成各项审计工作任务。个人先后多次被县政府和审计机关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公务员。
__发高烧,心率衰竭,再次住进了医院。主管医生说“这次老人家恐怕难保命了”,然而,经过医生78天的治疗,特别是__和姑姑的精心调养,__又安全的出院了。主治医生对__说“我们真佩服你这个好媳妇,也衷心祝福你婆婆有你这么个好媳妇。你婆婆在这几十天里能起死回生,并且精神越来越好,实践证明精心调养也能让人延年益寿”。
今天,__的婆婆__老人还幸福地生活在自己的卧室里。
好媳妇事迹材料 篇二
xxx,女,1966年生,xxx县xxx镇xxx村8组村民。
人常说:“婆媳关系最难处”。是啊,做人难,做好人难,做好媳妇更难。“好媳妇”说起来轻松,可是做媳妇,做好媳妇是相当的难。对公公婆婆要付出很多,很多。她刚结婚没有多久,公公因病去世,当时丈夫的两个弟弟都还小,没有成家立业,她一手操办将公公热热闹闹送上山。和年迈多病的婆婆生活到现在,近年来婆婆因病导致双目几乎失明,行动不便,因一次走路不慎将腿摔坏,只能坐轮椅生活,婆婆的身体不如以前了,但是她的照料却比以前更细致了,生活起居全由她一人照料,每天做好饭后,第一碗饭先盛给老人,照顾老人,并且尽量做婆婆喜欢吃的`饭菜;老人生病时,丈夫往往粗心大意,而她总是第一时间发现,及时请到医生给老人看病。在与老人生活的这些年中,更没有同老人“红过一次脸”。婆婆逢人就夸她是个好媳妇,比自己的女儿对自己还要好。
常言到:家和万事兴,二十九年的媳妇生活,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孝老爱亲”四个字。她对待老人的孝心,赢得了家人的称道,更赢得了村民的广泛赞誉,如今,在xxx镇xxx村说起xxx,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她是百里挑一的好媳妇。
好儿媳事迹材料 篇三
**华,现年54岁,中共党员,阆中市城北小学校教师。一九七七年八月参工,曾在天宫一小、飞凤二小、裕华小学、白塔小学任教,一九九0年九月调入阆中市城北小学任教至今。曾多次荣获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优秀班主任、“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多年担任学校女工委主任、年级组长。从教三十三年,担任班主任工作三十三年。
百善孝为先。
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人民教师,赵秀华不仅是家长和学生喜爱的老师,同事敬爱敬重的好大姐,丈夫心头永恒的好妻子,更是公公和婆婆无法割舍的好儿媳。
作为好儿媳,赵秀华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没有振聋发聩的表白,不发豪言壮语,不要宣传报道。她以一个典型的东方女性的心态,埋头做着�
一九九八年夏,赵秀华的婆婆突发脑溢血,在住院的三十多天里,赵秀华和丈夫轮流照顾,喂药、喂水、喂饭,梳头、洗脸、洗脚,端倒便盆、擦洗身子……三十多个日夜,赵秀华曾多次中暑而呕吐、发煤或晕倒,但她从耽误过一次,她默默无闻的行为,深深感染着同病房所有的人,感染着医生和护士,曾一度被医院传为佳话。
出院后,赵秀华的婆婆留下了后遗症,半身瘫痪,说话口吃、手脚僵硬,吃饭、穿衣、梳头、起床这些最简单的事都不能自理。于是,赵秀华开始担负起了给婆婆喂饭、喂水,洗脸、穿衣等繁琐的护理工作。无论是日复一日的端汤送水、洗脸洗脚、揉肩捶背,还是每周一次的洗头洗澡、擦身换衣等,赵秀华都从未落下过一次,也从未说过一句怨言。婆婆的手脚指甲都是灰指甲,很硬很臭,()赵秀华每月都要给她修剪一次,之前都先用温盐开水将婆婆的。手或脚浸泡半个多小时,待指甲或趾甲软了后,她才用剪刀慢慢地、细心地一个一个的修剪。握剪刀的肌肉发红了、关节发肿了,她没叫苦,没说累,一如既往地重复着看似简单然而却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小事情,大写着人间的至孝真情。
看着婆婆表达不准确,生活无法自理,难过又痛苦的样子,赵秀华心疼极了。她经常寻医问药,四处奔波,只要听说哪家医院能治婆婆的病,不管多远,她都带想办法让婆婆去看。只要对婆婆病情有疗效的药,不管多贵,她都挖空心思买来给婆婆服用。
年轻时非常能干的婆婆知道自己半身不遂,起不了床,虽然有孝顺的儿媳侍候着,但想着就这样成了家里人的拖累,看着一天天消瘦下去的儿媳妇,她逐渐消沉,愁眉不展,茶饭不思。赵秀华看到婆婆这样,便丈夫商量,发动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以及婆婆能谈得来的人,让他们跟婆婆谈心,帮她走出阴影。就这样,下班后,赵秀华把又一天的趣闻趣事讲给婆婆听。婆婆失眠症发作时,她在身边一遍又一遍哼唱着婆婆爱听的小曲直至她入眠。周末,她还让孩子陪婆婆说话,给她讲笑话,让她开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婆婆终于又树立了生活的信心。
长时间和睦相处,赵秀华同婆婆有了许多的相似之处,如一样的性格、相同的爱好、喜欢一样的颜色等。婆婆常对邻里说“这是修了几辈子的福气,我才有了这么个好媳妇,我这个大媳妇就是我的女儿啊!”几十年朝夕相处,她和婆婆从没红过脸,发生过争执。耳濡目染,孩子也争着孝顺老人,有好吃的总忘不了奶奶,逢年过节或奶奶的生日都要给买上点小礼物。
经过赵秀华的精心护理,婆婆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慢慢地,她能下地做一些简单的活动了,言语也逐渐清晰起来,还可以和邻居聊天了,家里又有了欢乐的笑声。南街上的居民都夸赵秀华孝顺,她总是不好意思的笑一笑,淡淡地说:“人都有老的时候,我这么做都是应该的。”
赵秀华是这样理解“孝顺”的:花钱为老人买喜欢吃的、喜欢喝的、喜欢用的东西叫“孝”,让老人不怀疑、不生气、不担心叫“顺”。一处四季珍复秋冬,赵秀华总让公公和婆婆吃得开开心心,穿得干干净净。
在古老的南街周边,大家都知道赵秀华的名字,婆媳如同母女,婆婆叫她从不叫大名,总是亲切地、甜甜地叫“华华”。“一个做儿媳的能得到婆婆这样的疼爱,是一种特别的荣耀和幸福。”赵秀华这样真切地坦露着自己的心声。
二00四年三月,公公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生活无法自理,出门后根本就回不了家。有一天,公公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离家出走了。下午下班后,赵秀华回到家后才知道。她饿着肚子,拖着疲惫的身体四处寻找,一直找到晚上十点多钟都不见人影。在全家人大失所望的时候,西城派出所的民警通知到文成派出所领人。当一家人把全身湿透、神志殂薄⑷身是泥的老人带回家,赵秀华和丈夫给公公洗完澡、换好衣服、吃过饭后,已是深夜十二点了。自此,老人的身边就没有离开过人。二00五年九月,公公又一次不注意离家出走了。这次出走,致使老人大腿跟部骨折。从此以后,公公就只有在床上治疗和生活了。每一天,赵秀华和丈夫都轮流要给他喂饭、洗脸、接便。老人不能端碗吃饭,她就一口一口地喂,为了减轻老人长时间一个姿势卧床的痛苦,她就定时为老人翻身、擦洗身体。有时公公大小便失禁,弄脏了被褥,她就立即去清洗。邻里常称赞说:赵秀华是真孝顺,她是公公、婆婆的女儿,真不愧是读过书的人。
赵秀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种大爱的意义。孝顺是一种储蓄,期限到了,总是能兑付的。爱别人,就是爱自己,尊敬老人,就是尊敬自己。
赵秀华热爱工作、无私奉献,忠于爱情、勤俭持家,尊老敬老、任劳任怨,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人民教师,同时,更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好妻子、好儿媳,�
今年80岁高龄的婆婆原是纺织东一条的居委干部,因脑梗行动不便,卧床在家。年富力强的小爱在家最小却毅然担负起了照顾婆婆的重担。生活困难,从没怨言。用她那瘦弱的身体一刻也不停地忙碌着,全心全意照顾久病在床的婆婆。
天有不测风云,婆婆在今年年初检查出了小脑萎缩,严重贫血等症状,全家多次寻医给婆婆治病,但效果都不太好,面对病情,婆婆感到打击很大,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小爱看出了婆婆的`心情,就天天陪在婆婆的病床前陪他聊天,开导婆婆坚强起来,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给婆婆打比方,还常对婆婆说‘你一定要战胜病魔,有我们和你在一起,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照顾你陪伴你’小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执着的挑起了伺候老人的重担,今年,� 即使遇到工作繁忙,她仍抽空坐在床边陪婆婆聊天,就这样他热心伺候老人,从没叫过一声苦,也没说过一声累。
为了能让婆婆早日康复,小爱咨询了很多医务人员,掌握了不少护理知识,通过多年来的精心照顾,目前婆婆病情和精神状态大有好转。来探视婆婆的亲属都说‘多亏了小爱的悉心照顾’小爱每次都腼腆的笑着说‘孝敬婆婆是我份内的事’
生活中这样的细节还很多,不少人问她‘你为什么这样孝敬婆婆’小爱回答说‘婆婆早年丧夫,为教育丈夫成人受尽了苦,我们晚辈应当照顾好老人,让老人家多活几年,才能对得起她,我心里才觉得踏实些,好受些’这就是质朴、善良的小爱!
好媳妇事迹材料 篇五
史雅琴同志是山西分公司计控信息中心的一名普通职工,自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标准仪表检定工作。她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勤奋学习,是领导眼中的好职工;生活中,她又是时时关心他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家庭关系处理的和谐美满,是丈夫眼中的好妻子。
史雅琴的丈夫是单位里的一名班长,有极强的事业心,他每天都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家里的老人及孩子。繁重的家务、老人的照顾基本都落到史雅琴一个人肩上。如今,她的公公婆婆均已八十多岁,婆婆患有严重的。哮喘、老年性痴呆、尿失禁等病已有二十多年,公公也是高血压、脑血栓后遗症等病缠身,为了方便照顾老人,XX年,她便和公公婆婆吃住在一起。上班时间忙完单位的工作,她就要急急忙忙往家里赶,买菜、做饭,让老人、孩子、丈夫都能吃上可口的饭菜。88岁的婆婆由于尿失禁,经常尿湿裤子、被褥,因此,每个星期她都要给腿脚不便的老人洗一次澡,每半个月她都要给老人拆洗一次被褥,随时还要换洗尿湿的裤子。她耐心地为婆婆梳头、捶背、剪指甲,把老人收拾的利利索索,给老人以贴心的关怀。
年迈的公公患有高血压,隔几年便会由于脑血栓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她一边要照顾孩子、婆婆,一边还要换着花样给病中的公公送菜送饭,喂药喂饭,宁可自己多受累,也要想方设法为老人增加营养。出院后公公由于脑血栓后遗症,有时会烦燥不安,对她吵骂不止,遇到这种情况,她总是一边默默忍受责备,一边轻声细语的安慰老人,给老人以更贴心的照顾。
知道她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好媳妇先进事迹材料 篇六
“百名孝善人物”推荐人苏梅事迹材料她,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十年如一日服侍患有胃癌的婆婆和严重胃病的公公,一如既往,无微不至,从不言弃,无怨无悔,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传遍周边村庄,她就是萧县杨楼镇油坊自然村苏梅同志。苏梅于1970年出生在本镇一个农民家庭,父母老实淳朴、厚道正直,她自幼就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尊老爱幼的女孩。1992年嫁到油坊村袁龙兵结为夫妻,公公也是地道的农民,纯朴热情。当时公公袁兴奎43岁,性格开朗随和,公媳关系融洽。婚后尽管家境贫寒,但是家庭关系很和睦。尤其是她孝顺婆婆并精心照料身患重病的公公,自婆婆患病以来十年如一日体贴入微,从无半句怨言在孙庄村传为佳话,是左邻右舍公认的好媳妇。
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秋天一直体弱多病的婆婆李瑞芹明显感到身体不适,于是去市二院诊治,诊断的结果是:严重胃癌!这对于本身贫寒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婆婆李瑞芹准备放弃治疗,觉得人总归要死,不愿去拖累儿女,婆婆李瑞芹想,儿子经济条件差,不想拖累他们,但当苏梅得知婆婆重病后,就和丈夫商定,决定凑钱给婆婆治病,亲自陪婆婆去徐州市二院动手术治疗。
自2014年婆婆胃癌手术后,苏梅一直待在婆婆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从不言弃。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苏梅却是久病床前有孝媳。她每天天未亮就起床,做好饭菜送到婆婆手上,白天忙农活,晚上收拾家务、每天忙到很晚才睡,她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任劳任怨,毫无怨言。
苏梅为了让婆婆过得舒心,她买了一台微型电视机放在婆婆床头,替她清寂解闷。这些年,丈夫袁龙兵有时情绪不好语言上冲撞了老娘,苏梅劝他“家有一老就是活宝,我们也会老呀!”丈夫哭笑不得,心里暗暗敬佩自己的妻子真是耐得烦!雷锋同志曾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苏梅同志用十年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她的孝道,印证了她的孝心,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尊老爱幼、淳朴真诚的博大情怀,塑造了一个农村媳妇博爱、仁慈、善良的光辉形象。
在苏梅的精心照料下,李瑞芹活得有滋有味,虽然62岁了,仍然精神矍烁,容光焕发。她逢人就说:“苏梅就是我的好女儿,她是好人,好人有好报呀!”左邻右舍都说没有苏梅的孝敬之心,李瑞芹活不到今天呀!苏梅孝敬公公婆婆的事迹,深受周边群众的好评,也深深感染了周边村民,苏梅的事迹在周边村庄� 有力地践行了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优秀传统美德,为创建和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
苏梅对长辈孝顺对晚辈爱护更赢得了村民们的广泛赞誉,虽然还是有些人觉得她傻,但苏梅却说:“我知道有些人不认同我,觉得我不值得去做,但我只是个普通人,做的也只是每个儿女都应该做的份内事,只要能让老人们欢心,公公婆婆早日康复,这就是我最大的满足和希望!”
好媳妇先进事迹材料 篇七
今年36岁的王亚,是陇县东城社区一名普通妇女,她十几年如一日,热心伺候公公的感人事迹,深受街坊邻居的赞扬,社区里的人提起她,没有一个不夸她是孝敬公公的好媳妇。
今年84岁高龄的公公原是一名乡镇干部,因严重的风湿病,行动不便,而提前办理了病退手续,卧床在家。为看病,家里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生活一直很困难,15年前未嫌弃赵家父子家境贫寒的她,嫁给了丈夫赵江海,嫁到赵家公公勤劳朴实的生活作风,和蔼善良品德在她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从进门那天起,她就把自己的一片真情投入到这个并不富裕的家中,用她那瘦弱的身体,一刻也不停地忙碌着,全心照顾着久病的公公。
天有不测风云,公公在19xx年又不幸患上了心脏病、前列腺病,王亚和丈夫多次寻医给公公治疗,但效果都不太好,面对病情,公公感到打击很大,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王亚看出了公公的心事,就天天搀扶着公公出外呼吸新鲜空气,陪她聊天,开导公公坚强起来,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给公公打比方,还常对公公说“你一定要战胜病魔,有我们和你在一起,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照顾你,陪伴你”王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执着地挑起侍奉老人的重担。她一面工作,一面操持家务,伺候老人,在忙里忙外的同时,她抱着治好公公疾病的希望,四外投医问药给老人治病。公公住院期间她亲自护理,平时按时给公公服药,合理安排公公的生活,饮食起居精心照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亲自扶公公上厕所大、小便,亲自给公公穿衣服、梳头、洗脸、端荼送水,她千方百计让公公吃好、住好、使公公生活的开心,每周她定期给公公洗头、洗脚、剪指甲、洗衣服、被褥、勤洗勤换、即使遇到工作繁忙,她仍抽空推着公公出门散步谈心,就这样,她热心侍奉老人,从没叫过一声苦,也没说过一声累。
为了更好的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婚后第4年,她毅然辞掉了自己心爱的工作,在家照顾。为了能让公公早日康复,王亚咨询了很多医务人员,掌握了不少护理知识,通过多年来的精心护理,目前公公病情和精神状态大有好转。来探视公公的亲属都说:多亏了王亚的细心照顾,王亚每次都腼腆的笑着说:“孝敬公公是我份内的事”,公公也时常激动地说:“很幸运有这样一个孝顺的好媳妇照顾我、鼓励我、陪伴我、我感到生活得很幸福”。
生活中这样的细节还很多,不少人问她:“你为什么这样孝敬公公”?王亚回答说:“公公早年丧�
好媳妇先进事迹材料 篇八
古吕街道办事处东湖村张立芳
————
张立芳,古吕街道办事处东湖村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
她数年来无怨无悔精心照料年迈公公和婆婆的事迹,在当地十里八乡传为佳话,倍受称赞。
1991年,张立芳与本村青年梅全喜结婚。婚前,她就知道梅全喜有一对年迈的父母,家庭情况比较困难。但这位善良的姑娘,想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一份属于自己幸福,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嫁给了这位老实本分的青年梅全喜。婚后的生活比较安宁,婆婆、公公身体还算硬朗,她和丈夫一起忙着地里的农活,小日子虽说不富裕,但也有滋有味。张立芳与丈夫打算着,等有了孩子,就外出打工或者在家做点小买卖,争取早日过上舒心幸福的生活。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他们结婚的第二年,突发脑血栓,她和丈夫及时把老人送到医院,并到处借钱为老人治病。但老人最终还是半身瘫痪,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失去自理能力。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公公,她心里也不是滋味。但她和丈夫没有被困难击倒,反而更激发了他们的孝心。她不分昼夜地照顾着瘫痪的公公,不嫌脏,不嫌累,端屎倒尿,嘘寒问暖。为了不让瘫痪的公公生褥疮,她每天至少要给老人翻身五六次,每隔几天,就用温开水,把老人的周身擦洗一遍。
每次给公公喂药,她都先试试水烫不烫,再把药放到老人的嘴里,让老人用吸管吸水把药冲下去。老人的每顿饭,都得由她和丈夫共同完成,一个人扶着老人的头,一个人用勺子一勺一勺地把饭菜喂公公进老人嘴里。一顿饭下来,至少需要一个小时。自从公公得病后,张立芳和丈夫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公公重病期间,她急忙把自己的父母请来,照顾着病床上的公公,家里欠下了好多债务,那时儿子才刚一岁多点。全家人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公公虽然年迈,但家里的杂活,基本全部由他担当,现在现在公公卧病在床,这副重担该由谁来挑?张立芳明白,才一岁多的儿子,需要她;家里地里的活,需要她;年迈的公公、婆婆,需要她;她深知这副担子的分量,思量过后,这个坚强的女人,公公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一发起火来就控制不住情绪,见谁骂谁,连儿媳妇也不例外。每次被公公大骂时,她总是找个没人的地方,任由委屈的泪水浸湿她的衣裳,也决不还口顶撞老人。别人为她鸣不平,她却说:“俺公公自己躺在床上心里也一定不好受,才会这样,顶撞他,只会让他火气更大,弄不好还会气伤身体。那样,不只他受罪,俺们也操心,还不如让他把窝在心里的火发出来,心里舒服些。”公公气消后,她还满脸带笑地劝说公公:“以后年纪大了,有什么事慢慢说,我们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您老人家尽管说,我们一定改,这样发火会伤身体的。”老人听后也表现出愧疚的样子,觉得对不起这位善良、孝顺的好儿媳毅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为了节省每一分钱,张立芳不但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也舍不得多给孩子买一点东西。年幼的儿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她知道应该给儿子多加些营养品,可她却舍不得,儿子吃的,穿的,都比别人家的孩子差,为此,她对儿子有着深深地愧疚。
过度的操劳,使年仅三十多岁的人看上去比同龄人苍老许多,沧桑的脸庞,粗糙的双手,无不显现出她付出的艰辛与汗水。
患难显孝心,日久见真情!生活的重担压不倒这位善良、坚强的女人,她会承载着爱心、孝心一路走下去。
好媳妇先进事迹材料 篇九
奚小利,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她是一个上孝敬公公婆婆,下相夫教子的好媳妇,多年以来,她一如既往,无微不至,从不言弃,无怨无悔,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传遍周边村,她就是韦曲街道局连村奚小利同志。
奚小利,1962年出生在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父母老实淳朴、厚道正直,奚小利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在父母亲的教育熏陶下,自幼就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尊老爱幼、和蔼可亲的女孩。1984年嫁入韦曲街道局连村,与本村的有志青年张永存结为夫妻,公公婆婆也是地道的农民。纯朴热情。公公婆婆性格开朗随和,关系融洽。婚后尽管家境贫寒,但夫妻和睦、家庭和谐,一家人也就其乐融融。然而,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近年来因年老公公年老卧床不起,不仅家里花费了大笔的医药费,而且公公从此由一个健康人变成生活难以自理的残废。公公是个急性子,一时难以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常耍性子,发脾气。奚小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公公想不开,寻短见。于是日夜陪伴公公,苦口劝导,耐心疏导,对他说“瘫子也要过日子,何况你能行走,我会服侍你。”在儿媳的鼓励劝导下,公公慢慢摆脱了阴影,树立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走上了生活的正规。奚小利用博大的胸怀包容着家庭成员的不足,用孝心敬奉长辈,用爱心呵护晚辈, 把一个清贫残缺的家勉强经营得和和美美。
自公公婆婆年老后,奚小利一直待在二老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从不言弃。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公公婆婆这两位却是久病床前有孝媳。当初。奚小利既要服侍公公婆婆,又要参加集体劳动,她不得不天未亮就起床,做好饭菜送到公公婆婆手上,然后出早工,晚上要收拾家务到深夜才入睡,她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任劳任怨,毫无怨言。公公80岁后大小便不方便,便放了一个便桶在墙角,每天清洗一次;公公洗澡要备好衣物、洗澡水;吃喝拉撒无一不安排得妥妥当当。几十年来,奚小利虽然离娘家很近,但她缺很少回娘家。女儿成家嫁人,儿子日渐长成,家境日渐宽裕,奚小利为了让公公婆婆过得舒心,她买了一台微型电视机放在公公婆婆床头,替他们清寂解闷。
这些年,丈夫张永存由于家庭劳动力少,要忙农活,有时情绪不好语言冲撞了老娘,奚小利劝他“家有一老就是活宝,我们也要老呀!”丈夫哭笑不得,心里暗暗敬佩自己的妻子真是耐得烦呀!雷锋同志曾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奚小利同志用十年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她的孝道,印证了她的孝心,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尊老爱幼、纯朴真诚的博大情怀,塑造了一个农村媳妇博爱、仁慈、善良的光辉形象。
在奚小利的精心照料下,婆婆虽然已经89岁了,仍然精神矍铄,融贯焕发。她逢人就说:“奚小利就是我的好女儿,她是好人,好人有好报呀!”奚小利的两个孩子,在她的感染下,他们都十分尊重孝敬爷爷奶奶。 尊老爱幼成了这个家的家风,代代相传,根深蒂固。她孝敬公公婆婆,敬重公公婆婆的举动,深受周边群众的好评,也深深感染了周边村民,她的事迹在周边村� 有力地倡导了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优秀传统美德,为创建和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
好婆婆先进事迹 篇十
好婆婆先进事迹
好婆婆先进事迹陈红英
她是一个通情达理、持家有道、爱护晚辈、团结邻里、婆媳关系相处融洽、邻里公认的好婆婆。她有着传统妇女的纯朴和善良,她用自己全身心的爱让这个家庭始终保持着一种祥和温馨的气氛。
她平时很注重节俭,从不浪费一点粮食,也深知挣钱不容易,从不乱花一分钱,不仅自己如此,也教育自己的儿子儿媳也要这样做。他们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体谅,家里有什么事情都互相商量,共同解决,平凡的点点滴滴却无不展现一个好婆婆的形象。
有一次,雨下的很大,儿媳忘了带雨具,她冒着雨趟着水去给儿媳送伞,她当时虽然打着伞,但全身还是被雨水打透,当时儿媳正站在单位门口徘徊着怎么回家,突然看到一个熟悉而瘦小的身影朝自己走过来,她赶快上前说:妈下这么大的雨你怎么来了?她看到儿媳的第一句话是雨下这么大怎么在门口呢?赶快把伞递给了儿媳。每当想起这件事,儿媳都觉得很感动,说婆婆就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的对她。
还有一天晚上,儿媳突患重感冒,发高烧,作为老人,她着实不放心,当时儿子刚好不在,她急急忙忙下楼找的车,把儿媳送到医院,并连夜输上液。在儿媳生病的。日子里,虽说自己还患有高血压、高血脂、脑梗等病。但她还是不分白天黑夜陪伴在媳妇身边,在她的精心照顾下,儿媳很快康复了。每当提起这事,儿媳老觉的过意不去,说叫婆婆为自己操了这么多心,受了这么多累。()陈红英却说,人这一辈子,少不了沟沟坎坎,有困难咬咬牙就过去了。她什么也不图,只要孩子健康,全家平安,和和睦睦过日子,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她也心甘情愿。更何况儿媳也是她的孩子,有着割不断的亲缘,真心实意疼她们,是一个婆婆起码的做人做长辈的道德标准。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事实证明她的辛苦也得到了回报。儿媳对她们也很孝顺,通情达理,逢年过节,都给老人买点补品,送件服装。特别是她有个头痛感冒,不愿动弹的时候,孩子们都吓的不得了,催她去医院,恐怕她出大毛病。想想这些,心里觉的挺踏实。
人们常说做个好婆婆难,但是她却认为做个好婆婆不难,只要不把儿媳当外人,用心疼爱,真心包容,家庭就会和谐美满,儿子和儿媳刚从外地回来的时候,她鼓励和支持他们,家里的活都承担下来,让他们专心学习,用儿媳的话说:只因婆婆当初的鼓励和支持才有他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儿子儿媳偶尔发生矛盾了,她从不偏袒儿子,等双方心平气和后,再问原因,谈心、解疙瘩。她总说,媳妇虽说不是亲骨肉,但她是背井离乡来到这里要和儿子过一辈子的人,就应当自己的女儿去处。
她还常说,媳妇迈进咱家的门就是咱家的人,她说,孩子们大了都有自己的日子要过,我不缺胳膊不缺腿的,趁现在自己还能自食其力,多干一天是一天,多干一点是一点,只要能动弹,就不要耽误他们的日子,街坊都说陈红英是个好婆婆,在儿媳的眼里婆婆也是一个好榜样。
“三八”征文老师妈妈,好儿媳 篇十一
【“三八”征文】老师妈妈,好儿媳
◎ 孙祁岗
37年前的那个山花烂漫的春天,一位稚气未脱的16岁小女孩,口袋里揣着口琴,手里提着一壶茶水,领着一群孩子,来到一座破旧的祠堂前,这座破旧的祠堂将是他们读书的教室。小女孩的母亲跟在她的身后,手里拎着一个尿桶,那是怕学生太小上厕所掉进粪坑里而特意准备的。那群叽叽喳喳的娃娃们,背着他们的妈妈手工缝制的,五颜六色的书包,好奇地东张西望,生产队长扛来一块半新不旧的黑板,固定在祠堂中堂左边的斑驳的墙面上,溶口乡景石村幼儿班就这样开学了。
从幼儿班到小学,从民办教师到公办教师,从溶口到胥岭,胥岭学校李文娟老师在农村小学一干就是37年。“作为一名老师,我打心眼里喜欢孩子们,爱他们阳光般灿烂的笑容,新月般清亮的眼眸。我喜欢孩子们的世界――单纯、真诚而圣洁。”回首37年的教学生活,李文娟老师脸上洋溢着的是快乐和幸福。曾经的委屈、寂寞、不甘心;那些年走过的风风雨雨;这些年家庭、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在她灿烂的笑容里了看不到一丝残留的痕迹。“人这一辈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工作上都要懂得感恩,记得别人的好。做自己的事,别与人计较,把事做好,自己的心就安。” 回忆起从教之初的工作和生活,李老师脸上的表情忽地明媚起来,说话的语气也轻快不少。
“参加工作那一年,我才16岁,放在现在,要算童工了吧?”李文娟老师风趣地问我。据她回忆,那一年全县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每个乡镇都必须建立幼儿班,刚刚初中毕业的她,就此走进了教师这一行。一个16岁的小女孩,带着22个娃娃,每月的工资说是19元,其实从未完全拿到手,直到剩下的白条才兑现。这段时期,她的父亲给了她很好的引导和支持。在家里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拿钱为她定了《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两本杂志,并告诉她:“作为教师,业务能力一定要过硬,要好好学,要让孩子们都喜欢你,要让每一个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你。”为人耿直的父亲,告诉她,对待学生,无论贫富,一定要一视同仁。有户人家,家里经济拮据,交不起学费,李文娟老师了解了他家里的特殊情况后,二话没说就替他把学费交了,此后,李文娟老师为这个家庭兄妹俩整整交了三年的学费。村民们都说这孩子命好,遇到了一个亲妈似的好老师。“这是我在溶口带的那班可爱的孩子,这个,这个,还有这个,都要做我的女儿呢。”李文娟老师翻出手机里珍藏的老照片,骄傲地,如数家珍般地一一指给我看。“30多年前的老照片你还一直保留着?”像这种纸质的照片很容易霉变褪色,很难保存,我感到很诧异,便接着问,“你带的每一届学生的照片都保留着吗?”“是的,这里面的每一张照片,都记载着学生们成长的故事,每次回溶口,当年的学生最喜欢的就是,我跟他们说他们小时候的故事。”翻看着一张又一张,保存完好的“时间定格”,我似乎明白了,调到胥岭学校后,李老师为什么那么喜欢给孩子们拍照片了,原来她是要给孩子们的将来留下一份可以看得见的“回忆”,也给自己留下一份念想。这份爱是那么的真挚,纯粹,而又不留痕迹。为什么孩子们都要认她做妈妈?为什么学校和村民因占地纠纷产生,只要她出面就一定会息事宁人?为什么接到她调到胥岭学校的调令,校长却不愿意放她走?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在溶口工作的20多年里,李文娟老师做到了她父亲对她的要求――让孩子喜欢,让家长放心。与此同时,她的教学业务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她先后参加省级《语言》和《计算》两门学科的考试,并拿到合格证书。她所带的一年级在全乡拼音比赛中几乎年年获一等奖,所带班级多次荣获先进班集体。过硬的业务能力,勤勉踏实的工作作风,也让她走上了双平区幼教教研组长的岗位。,在徽州师范进修期间,她先后荣获班级优秀学员,学校十佳文明学员,在徽州师范举办的“建国五十周年”演讲比赛中,她凭着真挚的情感,朴素的语言,征服了评委和观众,荣获一等奖。正式转正为公办教师。一个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故事的人,走到哪里都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然而,在她所取得一个又一个荣誉的背后,谁又能知道� 87年年底,原本定下的婚期,因她丈夫所在农场恰逢有一重犯逃狱,农场组织人员追讨,不得不推迟到88年才举办。88年她的丈夫调回小路口派出所后,两地分居的生活是结束了,可是丈夫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一天24小时,随时都可能接到任务出警,有时公务出差忙得整个月都不着家也是常有的事。而家里上有一个80多岁的奶奶,妈妈肝硬化,婆婆肺气肿,哮喘,身体也不好,下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儿子,家里的事只能里里外外一肩挑。“其实,苦点累点,没什么,年轻,身体好,扛一扛就过去了。操心我不怕,我最怕的是那种因为担心丈夫的安全而整天提心吊胆得日子。深更半夜一个人去追小偷;中午在外吃饭,忽然看到发现在逃通缉犯,丢下饭碗和家人一句话都不说就往上扑;面对卖猪肉的拿着砍刀,义无反顾地往上冲。”为他人排忧就难,却顾不上自己的家,这正是警察这一职业令人敬仰的伟大之处。令李老师最难忘的是婆婆去世前,晚上6点多,在乡卫生所伺候婆婆的'李老师,发现婆婆有些不对劲,一个人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赶忙给丈夫打电话,正在执勤的丈夫直到下半夜3点才赶到卫生院。“好在老人家一口气还在,回到家后才走的,那9个小时真的比9天还要长。”李老师叹了一口气后,接着说,自己的母亲身体也不好,母亲去世那一天,()她接到家人电话,一边坐车往回赶,一边利用车上的时间改作业。回到家,母亲已奄奄一息,当晚就去世了。
在家庭和工作间努力寻找平衡� 尽管家里事多,她却从来没有迟到过,没有耽误过孩子们的课,她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付出和一颗善良而宽容的心,赢得了方方面面的肯定。在联欢会上,代表优秀民警家属发言,在孩子们眼中她是老师,也是妈妈,“妈妈老师”这一声最淳朴的称呼,是对李文娟老师工作最好的褒扬。
,李文娟老师由溶口调到胥岭学校六都小学。在六都小学的一年,无论是她的工作态度,还是她的为人,都得到了同事的交口称赞。她所包班的一年级,有一名路远而在学校住宿的学生,年龄太小,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李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得空就给他洗澡,洗衣服。另一名学生父母离异,跟爷爷奶奶居住,大冬天的还穿着单鞋,李老师赶忙给他买衣买鞋,生病了,给他买药。“再小的孩子,你是不是真心对他好,孩子们虽然不会说,但心里其实清楚着呢。带的那帮孩子后来读中学还到县里找过我,我还请他们到兰州拉面馆吃过面条。胥岭学校现在的九年级,六年级是我带的,他们建了一个微信群还把我拉了进去,我也时常在群里鼓励他们好好学。”谈起她的学生,李老师就像一位母亲在谈自己的孩子般,满脸的骄傲,一脸的幸福。,李文娟老师调到胥岭学校小学部,从未教过高年级,突然接手六年级语文,却是感到很大的压力。熟悉教材,认真备课,向同事请教,为了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每天利用中午午休时间,组织学生阅读,并轮流上台读一篇好文章。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的李文娟老师,即便是在胥岭学校附属幼儿园任教,也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音乐、美术、体育该有的课程全开齐,课件制作也是毫不马虎。带着孩子们玩游戏,在游戏中认识数字;制作树叶画,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集体为孩子过生日吃蛋糕,让孩子懂得分享快乐……“其实在我看来,学前教育和六年级一样重要,特别是好的品质和学习习惯,更是要从小抓起。坏了习惯,一个孩子的一辈子可能就毁了!班上留守儿童多,为此,每学期我都会召开家长会,告诉他们的爷爷奶奶,孩子习惯养成和陪伴成长的重要性。”谈到留守这个话题,李老师显得焦虑而又无奈。“孩子们的父母在外打工也不容易,我之所以常常拍些照片和视频并分享出去,一方面是记录孩子们的成长,另一方面也是给那些在外打工的父母看看,他们的孩子在校园里的生活,聊解相思之苦。”
“我这一生,我的父亲和公公对我的教育和影响极大。干了几年民师,连十九元工资都不能全额拿到手,生产队都是打白纸条,在我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是我的父亲给了我极大地鼓励和支持,并告诉我,做一行,爱一行,坚持下去,总会熬过去的。干了十九年教师的公公常对我说,老师这份职业和别的职业不一样,教的是别人家庭的一代人,一定要把孩子教好。”确实,李文娟老师的父亲一生耿直,工作认真,退休回到家乡,自己掏腰包为村里做河道,方便大家洗衣服;组织几个退休干部义务筹备修祠堂。她的公公把自己的大衣给学生穿,家里发黄的记账本上,好多很久以前借出去的账,至今也没有还,老人只是淡淡一笑绝口不提。两位老人的言行举止,赢得了村民的尊重,也给李文娟老师树立了很好的学习榜样。去年腊月,李文娟老师的公公去世前弥留之际,似乎有心事,伺候了公公几十年的李老师,劝慰道:“您放心,党旗给您申请了,党费也交清了,后面的事,我们都替您安排好了。”公公听后,微笑着点点头。公公腊月十九去世,农村现在本来就缺壮劳力,又近年关,让李老师没想到的是,一下子来了那么多人帮忙且坚决不收一分钱,有的学生还在外打工,得知消息后,打电话回家,叮嘱家人一定要去帮忙。“要知道,现在即便是同村帮忙做事也得200块钱一个人,还难请到。”谈及此事,李老师一脸的感动,“今年标坟,这份情是一定要还的。做人要懂得感恩,别人对你好,你要加倍地对别人好。”
其实,了解李文娟老师的人都知道,他对公公就像对自己的父亲一样。,她的公公得脑血栓半瘫之后,� 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拖地板,给老人擦洗干净,泡好茶和牛奶送到老人的房间。为了更好地照料公公,她还抽空自学了护理课程。公公大小便失禁后,她便宽慰老人说,儿女伺候老人是应该的,父母小时候照顾孩子,从来不会嫌弃孩子脏,父母老了,孩子伺候父母也不会嫌弃的。她还叮嘱公公,有了大小便,你别乱动,等我下班回来,我再帮您洗。“公公去世后,每天早上五点醒来,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还真的有点不适应,我的邻居都说,晚上10点再也看不到李文娟洗东西了。”李老师笑了笑,接着说,“其实,家里的事也好,工作上的事也好,你多做一点,别人就可以少做一点,你少得一点,别人就多得一点,不必太计较,家人开心,学生快乐就好!有时,我晚上在河里洗东西时,我就想,做人要向这水学习,你看这水无论什么脏东西都在水里洗,水还是那么干净,做人也一样,心态很重要。”
是啊,人这一生很多不开心,不快乐就在于“太计较”。有人说,一个好女人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而我从“老师妈妈,好儿媳”李文娟身上看到的是:善良才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风!
作者简介:孙祁岗,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爱摄影,不精;好读书,不求甚解。为人散淡,做事随心,常有文章在媒体发表,文如其人,随心而写,只求不辱人眼目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