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跨越百年的美丽课文范文最新6篇9-12-57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文是细致的小编惊云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6篇跨越百年的美丽课文范文,仅供参考。

跨越百年的美丽课文 篇一

跨越百年的美丽课文范文最新6篇9-12-57

一、悬念导入,诱发阅读期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依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等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出扣人心弦的课堂导入,可以产生平淡中见神奇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和乐于探究的愿望,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点亮语文课堂。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大家都说美是最经不起时间考验的,自古以来就有‘朱颜辞镜花辞树,最是人间留不住’的说法。而本文却说居里夫人的形象定格在历史上,永远留在人们心中,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定格在人们心中的只是居里夫人美丽的外表形象吗?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想想读了课文以后你的眼前会出现哪些对居里夫人评价的词语以及文章为什么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目。”在这种充满悬念的情境下,学生的阅读期待被诱发出来,学习兴趣大增。读完之后,我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居里夫人的理解、认识。这样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居里夫人“坚定的献身科学的精神,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教学效果显著。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未知的事物普遍存在好奇心理。对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在这里,就

二、有效设问,激发阅读期待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或者重点句子,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由被动接受知识改为主动获取,进入教学情境之中。学生带着任务出发,探究更有针对性,学习效率更高。

如,人教版第七册《观潮》这一课,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教学时,我就抓住这句话进行设问:“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各是怎样的情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感受一下那雄伟壮观的场面。”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或者过渡句进行设问,可以直接抓住探究文本的根本,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再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穷人》一课时,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揍我一顿也好”进行设问:“桑娜为什么会感到忐忑不安,不就是把邻居的孩子抱过来吗?有那么严重吗?�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发现自己对课文思考探究的结果得到教师的肯定,那么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主动深入地探究,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走进文本,设计出最能激发学生阅读期待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究、期待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创设情境,激活阅读期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现代信息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画面于一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以及迫切希望欣赏文章的阅读期待,并在“课未始,情已浓”的学习状态中走进文本,点亮语文课堂。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八册《七月的天山》这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天山雪水融化的画面,播放雪水融化后的声音;然后说:“同学们,七月的天山是最美的,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到美丽的天山去转一转吧,看谁找到的天山景色最美!”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情境。我接着引导:“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景物的特点来描写天山的呢?让我们仔细读一读。”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活了,他们纷纷打开课本积极地读了起来。经过阅读,学生找到了文章主要是抓住“雪峰”“雪水”“溪流”“森林”等来描写的。我又追问:“作者描写的森林给你什么感觉?(多媒体播放森林画面)美,那么你们能把它美美地读一读吗?”多媒体的形象直观,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有感情朗读奠定了基础。

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开启了学生阅读期待之门,从而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层,起到了“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在这种自读自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发现了美,读出了美,欣赏了美,感悟到了课文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并在反复阅读中形成了阅读积淀,有效实现了言语的内化。

四、拓展视野,延伸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对探究未知领域的渴望。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因此,阅读期待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文本,要通过课内的学习把学生的阅读期待有效地延伸到课外。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还可以使课外阅�

如,人教版第十一册《少年闰土》一文,主要写“我”对三十年前闰土童年生活的回忆,为读者刻画了一个知识丰富、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海边少年的形象。在教学快要结束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三十年后作者和闰土又见了面。见面后的景象又是如何呢?请大家找《故乡》这篇文章来读读。相信读了以后,你会有着不同的感受。”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产生了新的阅读期待,迫切地想看到他们再次见面的情境。《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处这样处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要想真正发挥阅读期待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重视这种期待视野与教材文本之间的有机联系。“期待视野”的过高或者过低都可能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因此,“阅读期待”的运用应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文本和学生的阅读期待,把课堂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阅读《故乡》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向往以及旧社会给人们生活和精神带来的双重压迫。这种阅读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续,是符合阅读规律的,也是新课程标准极力提倡的。

跨越百年的美丽课文 篇二

各位参评老师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游刃有余,让人钦佩。听他们讲课,那真是一份享受。细细品味,他们的风格虽然迥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身心地投入,用满腔的激情在课堂上掀起滚滚浪潮。

这次活动既是对温儒敏教授《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和吴忠豪教授《期待“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的深刻解读,又是对如何教语出了引领和示范,使大家在研修后对语文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领悟,是一场及时雨。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对一堂好的语文课的评价有过这样的观点,他说:“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第二味是‘人情味’;第三味是‘书卷味’。”现在笔者尝试套用这“三味”和大家交流一下听课体会。

一、巧借方法,彰显语文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夏老师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这堂课的语文味主要表现在 “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她重点让学生体会居里夫人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通过男女声合作读居里夫人和其他人的做法不同,让学生体会到对比写作方法的好处。抓住“终日”“烟熏火燎”,让学生感受到咬文嚼字的魅力。在品读“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中,夏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成吨和0.1克这组对比悬殊的关键词,将对比写作方法再一次巩固,并指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去品读句子。

岳老师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的语文味主要表现在“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章所表达的观点,一语中的,“以后写演讲稿时就可以这样写”体会演讲稿的结构。再紧紧抓住演讲稿的目的是打动听众,让学生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那一段,让学生在读与想、体会与理解之间,一步一步地理解了演讲稿这种文体。同时,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段,总结出本文比喻、拟人及反复的写作手法,最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手法写出自己的心声,让双基训练落到实处。

谷老师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中的“自主学习反思卡”让学生学习有的放矢。在预习中解决生字词和理清文章脉络,� 抓住文章讲的四件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讨论。看似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但手中的那根“风筝线”却攥得紧紧的。平时总怕学生预习课文时遗漏需要预习的内容,谷老师的自主学习反思卡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自己把预习的成果反馈在卡片上,不仅教会了学生课文,更教会了学生怎样学课文。

二、适度煽情,悟出人情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主要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要以人为本,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赏识其个性……”而这“人情味”要通过“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来展现。

夏老师在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感受人物精神之美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抓关键词、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 体会由四个“变成”组成的排比句,通过教师的引读、分批学生的朗读体会排比句内在的逻辑关系,通过分组递加的方法朗读,声音的渐强效果很有震撼力。在课的结尾处点出这种美丽是跨越百年、千年的、万年的,是一份永恒的美丽。这种高贵品质难道不是一种美吗?“美丽”的含义挖掘出来了,人生的价值铭刻学生心中。

岳老师从资料的补充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非比寻常,尤其是“春天是大地怀孕的季节,印第安人在这个季节不穿鞋子,怕伤害了大地母亲娇嫩的皮肤”,这样的资料补充让学生明白了他们对土地的感情,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相比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这样热爱土地却又把他们转让出� 让这份悲伤的深情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通过配乐并不同形式地读,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当谷老师出示那《城南旧事》片段时,学生们不仅仅是在看,而是在内化一个个细细的瞬间。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又反复吟诵的“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这如一个不断往复呈现的旋律主题,覆盖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笑谈趣事中,品悟“一去不返”的无奈和伤感。尤其是最后“听听‘林海音’的心声”的那段配乐录音,使学生的情绪和文本的情绪到达了水融的地步,这时,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境,将课堂推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三、简约大气,秀出书卷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儒雅、从容、含蓄、纯正;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

跨越百年的美丽课文 篇三

一、站位在“课程”的高度进行教学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中,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做了这样的阐释:“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是要在“语文实践”(语言文字运用)中进行的。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站位在“课程”的高度来设计我们的教学。说到实践,说到“表达”,我们很多老师都想当然地认为: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生多读,让学生多说,引导学生多写。其实,这只是抓住并运用了语文运用的几种表面化的形式与方法而已,远远没有触及到学习语文“表达”的本质所在。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为例,我们通常的教法是这样的:抓住“美丽”一词,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再学习美丽的深刻内涵,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这些应该属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范畴,和新课标中规定的“语文实践”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福建曾扬明老师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设计了“破题,发现‘美丽’表达之妙;说‘镭’,感知全文的表达个性;品‘言’,表达秘妙中解读人物;随笔,多角度表达人物的‘形’;还原,领悟‘美丽’的表达内涵”等五个环节——五个“语文实践”活动,在这五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之中,无一不是让学生进行语言的表达:“理解”语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体会”语言(情感)用自己的“心”读出来,“运用”语言用自己的笔写出来;“感知”文本个性与写作方法让自己的表达巧妙起来。课文,在这里只不过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个材料而已。

总之,从“课程”的高度进行设计——以儿童为中心,调动儿童的思维与语言来学习;站位在“运用(实践)”语言的角度进行语文教学——让文本“活”起来,让“静态”的文本变为“动态”言语过程;站位在语文学科的性质的高度进行语文教学——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学习运用,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紧紧地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灵魂,深深地植根在“运用”的沃土之中,实现了运用的本质。

二、语言文字运用实现途径——表达

什么是表达?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说出来、读出来、写出来。其实,这只是对“表达”表面层次的理解,没有深入到更深层次的理解上。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表达分为“显性”表达,包括说、读、写——直接表达出来,这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表达训练方式。也正是这些表面化的表达方式,把我们的语文教学引入了另一个歧途——只重视“表达”,而忽视“表达的生成”与表达中“人文的熏陶”,令我们教学中的表达缺乏深刻的内涵。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种“隐性”的表达——通过阅读文本,进行理解与感受——是一种把作者的表达“内化”为自己的表达的过程——是“逆化”与“潜意”的表达。这种“隐性”表达,是“显性”表达的基础与来源,学生能否学会表达,能否很好地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是要依赖于这种“隐性”表达来实现的。只有把“显性”的表达与“隐性”的表达紧密结合,让学生进行完整的、科学的表达,才能实现“表达”的本质。

如,教学《老人与海鸥》中海鸥与老人诀别的场面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反复读描写海鸥动作的词语,如“急速扇动翅膀”“肃立不动”“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等,在读中理解语言,体会海鸥的内心,然后让学生站位在“海鸥”的角度,用自己的口替海鸥说出内心的话语。这样,就可以做到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把对词语的理解、情感的体验和语言的表达融合在一起,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语言文字运用”不只是“表达”,更充满了人文的熏陶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无论是“课程性质”,还是“课程理念”,抑或“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与内容”中,都提出并强调了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且是高度的统一。而“语言文字运用”中“运用”的深刻内涵就决定了“运用”并不局限于表达,更充满了人文的熏陶,是一个“大”表达观。如,上面提到的《跨越百年的美丽》和《老人与海鸥》的教学中,都充分挖掘了课文中所蕴藏的“美丽”精神与情感,让这种美丽来“美丽”学生的心灵,滋润学生的人生。这就给了我们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更大的启示:“运用”不能只限于表达,更应包括人文精神,是充满人文的表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才是“运用”真正的内涵与实质所在。

跨越百年的美丽 篇四

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就是后来名扬于世的居里夫人。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发现,他们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本来这场报告,她想让丈夫来作,但皮埃尔・居里坚持让她来讲。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法国科学院的讲台。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

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盐可以使胶片感光,这是天然放射性。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物质世界里是不是还有另一块全新的领域?别人在海滩上捡到一块贝壳,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冰山露出了一角。为了提出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而所谓化验室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尸体解剖用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之极,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皮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还会自动放热,一小时放出的热能溶化等重的冰块。

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这项开辟科学新纪元的伟大发现好像不该落在一个女子的头上。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莫泊桑在他的名著《项链》中说:“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身世和门庭的标志。”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当她还是个小学生时就显示出上帝给她的优宠,漂亮的外貌足以使她讨得周围所有人的喜欢。但她的性格里天生还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这就是人们经常加于男子汉身上的骨气。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着的追求。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她对哥哥说:“毫无疑问,我们家里的人有天赋,必须使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现出来!”她不但懂得个人的自尊,更懂得民族的自尊。当时的波兰为沙皇所统治,她每天上学的路上有一座沙皇走狗的雕像,玛丽路过此地,总要狠狠唾上一口,如果那一天和女伴说话忘记了,就是已走到校门口也要返回来补上。她中学毕业后在城里和乡下当了7年家庭教师,积攒了一点学费便到巴黎来读书。当时大学里女学生很少,这个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的漂亮的异国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男学生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追慕者,但她对这种热闹不屑一顾。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她本来是住在姐姐家中,为了求得安静,便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拉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上的温暖。这种心不旁骛、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的进取精神,就是一般男子也是很难做到的啊。宋玉说有美女在墙头看他三年而不动心;范仲淹考进士前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晨起煮粥一碗,冷后划作四块,是为一天的口粮。而在地球那一边的法国,一个波兰女子也这样心静,这样执着,这样地耐得苦寒。她以25岁青春难再的妙龄,面对追者如潮而不心动。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头,就会跌回温软的怀抱和赞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所以她甘愿让酸碱啃蚀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本来玛丽・居里完全可以换另外一个活法。她可以趁着年轻貌美如现代女孩吃青春饭那样,在钦羡和礼赞中活个轻松,活个痛快。但是她没有,她知道自己更深一层的价值和更远一些的目标。成语言“浅尝辄止”是指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殊不知有多少人对自己也常是浅尝辄止,见宠即喜。你看有多少女孩子王婆“赏”瓜,顾影自怜而不知前路。数年前一位母亲对我说她刚上初中的女儿成绩下降了。为什么?答曰:“知道爱美了,上课总用铅笔杆做她的卷卷头。”美对人来说是一种附加,就像格律对诗词也是一种附加。律诗难作,美人难为,做得好惊天动地,做不好就黄花委地。玛丽・居里让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她们除了“身世”和“门庭”之外,还有更值钱、更重要的东西。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用事求世,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用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不背枪支,不受军衔。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摘自《梁衡散文集》)

跨越百年的美丽课文 篇五

蜕变是痛苦的,但过后她将是美丽的蝴蝶。这对于她来说并不恰当,因为她天生丽质,她的美是永恒的,而不像蝴蝶那样短暂。她就是居里夫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就像怕死之情人尽有一样,棺材抬到家门口,谁不怕呢?真正不怕的,古往今来找不出几个。但我以为真正的英雄在于克服畏惧心理奋战的勇气和抉择,居里夫人的伟大就在于此。

居里夫人生有动人的脸庞,可人的风姿,倾人的魅力,她也许也爱自己的容貌,终没有被容貌所牵绊,她明白当鸟翼挂上黄金就不再飞翔。

既然选择蜕变,那就要付出和奋斗。面对男人都嫌弃的工作环境,她无所畏;面对枯燥的研究过程,她怡然自得;面对无数次的落空,她坚持不懈……她有信念,有目标,所以她有动力。今天,行走在大街上的人,端坐在课堂上的学生,有多少人有明确的目标和责任?现代社会,信仰值钱吗?如果你问别人你的信仰是什么,他一定觉得莫名其妙。所以世界上能成功蜕变的人很少,没有了信仰如同车子没有了车轮,

蜕变是寂寞的。有人说:“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是忙出来的,只有文艺实是闲来的。”其实,人生必须有寂寞时光才会有内涵,给自己留白,给予自己无限的想象空间, 千千百百的打击,百百千千的荣誉,她始终保持那份端庄坚定。

跨越百年的美丽课文 篇六

作品有:《论放射性》《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现代人的智慧》《怀念皮埃尔·居里》《居里夫人自传》《跨越百年的美丽》

文章《我的信念》被选入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学期的语文书第9课、鲁教版初中一年级下学期第4课、鄂教版七年级第20课。西师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书第27课。

文章《跨越百年的美丽》被选入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文第18课、冀教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文21课。,体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梦想的执著追求和不懈努力下最终得以实现,以及荣誉面前的从容淡定。本文作者梁衡,选作课文有改动。

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1867年11月7日至1934年7月4日),通常称为玛丽·居里或居里夫人,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