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医学论文(14篇)4-12-78

通过科学实践所获得的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后, 按论点和论据所写成的论证性文章。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文是高考家长帮爱岗敬业的小编sky帮助大家收集的14篇医学论文,仅供参考。

医学论文 篇一

医学论文(14篇)4-12-78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要求

在我院行阴道镜检查并镜下行活检术共3700余例,其中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有154例,年龄20—58岁,平均37.7±1.2岁,经门诊妇科检查有宫颈阴道细胞学阳性、慢性宫颈炎、肉眼观察可疑等情况。154例的CIN临床分级为CINⅠ47例,CINⅡ66例,CINⅢ41例,所有病人在知情同意后于月经干净后3—7天,由门诊固定、并经专业培训的医生行LEEP手术。

1.2手术方法

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干棉球拭净阴道分泌物。选择LEEP功率50W,碘标志移行区范围,将电极圈于宫颈病变外缘5mm,在宫颈12点处与宫颈表面垂直切入,深度7—25mm,缓慢操作,止血局部放置明胶海绵或用功率为25W的球形或棒状电极,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

1.3观察指标

手术成功率肉眼下完全切除病灶,病理标本周围为正常组织结构。手术时间:电圈切入宫颈开始至电凝结束。手术中出血量:用8.5cm*8.5cm的小纱布面积计算法计算。

2结果

2.1154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成功率100%,术中平均出血量5.61±1.6ml,平均手术时间4.9±1.1分钟。

2.2手术切除组织同术前阴道镜下活检结果相比较

手术切除组织同术前阴道镜下活检结果相比较,级别下降的占11.04%(17/154),级别上升的占32.47%(50/154),其中CINⅠ中24例术后诊断为CINⅡ,CINⅡ中20例术后诊断为CINⅢ,CINⅢ中6例术后病理诊断为微小浸润癌,阴道镜下活检与术后手术标本病理检查的符合率为56.54%。

3讨论

目前宫颈疾病的检查常用的有阴道镜、液基细胞学超薄片检查、HPVDNA检查等。阴道镜和TCT作为一种常规的筛查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上述检查有明显异常的情况下近一步可在阴道镜下取活检,行病理检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诊断率。阴道镜是一种内窥镜,在强光源的照射下直接观察子宫颈和下生殖道的病变。本组对比结果显示,术后病检与术前阴道镜下活检病变程度上升的占32.47%,病变程度下降的占11.04%,原因可能是阴道镜无法取得宫颈管内的病变。Reicho等研究了大量ⅠA期宫颈癌患者的病灶特征,发现其中12%为多灶病变,18%的病变位于宫颈管内。二是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多中心性,以及各中心不同步性的特点。阴道镜下取材量少,钳夹组织过小,不一定能取到最高级别的病变部位。三是阴道镜的准确性随着操作技术和病例选择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取材的盲目性和局限性以及CIN的不同步性是阴道镜下点状活检对CIN和早期浸润癌误诊的主要原因。近年随着宫颈癌三级预防的不断推广,宫颈锥切术在诊断宫颈病变方面也显示了其特有的临床价值。临床实践经验表明,单纯的阴道镜检查在诊断上是有漏洞的,而宫颈锥切术切除病变范围及深度足够,可提供可靠的活体组织,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及时确定治疗的范围及程度,在CIN的确诊以及排除宫颈早期浸润癌上有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LEEP手术在临床以其操作过程简便,手术切除组织的范围就宫颈病变程度而定而得到广泛应用。一般宫颈切割宽度外缘应达距碘不着色区域外5mm,手术不需要麻醉,在切除组织的同时有凝血功能,且手术提供的组织标本无碳化,只是轻度的细胞浆拉长及核的流出胞浆间的融合,组织边缘不妨碍病理检查。LEEP切除的组织可以使宫颈管内的病变得以发现。本组结果可见24例CINⅠ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CINⅡ,20例CINⅡ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CINⅢ,6例CINⅢ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微小浸润癌。研究表明LEEP术病理检查有效地弥补了阴道镜下活检的缺陷,使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4结语

综上所述,阴道镜下活检可能会遗漏宫颈的癌前病变及微小浸润癌,LEEP手术可以弥补阴道镜的不足,两者的联合使用更有助于宫颈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戴清 单位:浙江省公安边防医院

医学论文 篇二

科技论文标题有总标题和分标题之分,此文指总标题;标题亦名题目、论题或命题等。浏览书刊,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论文的标题;查阅文摘、索引或题录等情报资料,最先找到的也是论文的标题。 一般来说,读者总是以标题作为第一印象来判断和决定是否阅读论文。 一个好的标题,往往可以争取较大的读者群,进而使论文体现本身应有的价值。如何才能写出一个好的标题呢?下面为您介绍。

1 掌握论文的宗旨

首先必须明确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是介绍推广一项新技术研究及成果,还是一篇反映时代信息的综述或讲座;是一篇经验性总结,还是一则临床教训。 标题就是作者的心音。者看完标题,即可知道论文论述的宗旨,大致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符合读音口味,正是读者求索的。 原本不一定想阅读全文,看了标题以后,即刻产生一种非阅读全文不可的。兴趣。 如标题“抗癌药新进展”一看就知文章是一篇综述,作者的意图是介绍国内外研究抗癌药物的新方法、新成果,以便推广应用。 广大临床、药理、药学工作者以及肿瘤患者,一看标题,阅读全文的兴趣豁然而生。 如将标题改为“几种抗癌药物介绍”,宗旨不清、意图隐涩,大家

如何才能反映论文的宗旨,即如何使论文切题,不妨可选择下列办法。 文先于题,在已有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先写成论文,然后再根据论文的主笔来拟定标题。 或先定标题,作论文,并可设想几个不同的标题,再根据论文的内容相互比较,择其中贴切、醒目者用之。 一般说来,前者常用于撰写回顾性分析、临床总结、病例报告等类论文,后者常用于撰写前瞻性研究、调查报告、综述讲座等类论文。

2 反映科技设计三要素

医学论文,尤其是科研性强、学术价值高的论文,必不可少“研究对象、处理因素、观察指标”三要素。 一个好的标题也必须反映这三个要素,才会对全文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读者初看标题就决定是否阅读全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标题是否反映这三要素以及三要素有什么独特可取之处。 如标题“核黄素对冠心病血小板聚集和心功能的影响”,其中三要素一目了然,且研究对象(冠心病)采取的处理因素(应用核黄素)比较新颖独特。 尽管此文属于基础研究文章,但临床工作者也不会贸然放手,如标题改为“横黄素在冠心病中应用”,即使有研究对象和处理因素,但缺少观察指标因素,就显得吞吐不全、科学性不足。 尽管此文是一篇好文章,但读者看了标题以后,感觉无多大意义,会一看了之。

3 意惟其多,字惟其少

论文的标题既要简短明确地反映论文的主题,还要与其他同类论文相区别,避免雷同,就必须坚持“意惟其多,字惟其少”的原则。 有些作者往往喜欢使用:×××几个问题、若干问题、几点意见,……。 诸如此类标题不但笼统、空泛、不醒目和松散,更易与同类论文混淆雷同,是一种败笔的表现。

标题的长短,究竟以多少字为宜呢其标准是准确地反映文章的主题,多一字显得累赘,少一字而又残缺不全。 既要惜墨如金,又要掷地有声,不可千篇一律地说多少字为好。 如标题“缺锌对幼儿食欲的影响”,字少意全,简洁明了,一看就知作者的意图,且易于记忆与引证。 如标题“奥曲肽和垂体后叶素分别联用酚妥拉明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对比研究”,字多不繁,少一字就表达不清,读者读完后印象深刻。 万一标题过长,有一大串限定语,若删掉一些字,内容表达不清,此时可考虑加用副标题;但副标题少用为好,非用不可时才用。

4 注重中文基本表达知识

科技论文标题除了最基本要求——语句通顺以外,还要特别注重准确用词、恰当语法、语言习惯和合适词序等。 如标题“食道癌的自然环境因素规律探讨”,咋看语句通顺,但从中文表达知识来讲,存在许多不妥。 从语序上可以理解为食道癌产生的自然环境因素;显然,这是逻辑概念错误。 自然环境因素是食道癌的行为主体,是食道癌的因”,食道癌为其“果”,只有在题前加上“引起”二字,逻辑概念方准确。 自然环境因素很多,涉及范围广,作者不可能每一项都加以调查研究;实际上该文是观察研究居住环境与寒冷气候等自然因素,倒不如将标题中“自然环境因素”改为“气候与居住环境因素”更为贴切。 科技工作者探索规律、阐明机制、设计模型,确实属于工作目的,无可非议;倘若从几十例,甚至十几例所处自然环境因素就上升到“规律”或“机制”,就似乎显得夸大,标题不但没有余地可究,更觉得作者不够谦逊;不如将“规律探讨”删掉,改为“调查”或“观察”为好。 现在,医学上习惯讲“食管癌”,不讲“食道癌”,如同将“发热”讲为“发烧”一样,不规范不严谨。 诸类毛病,若在商品广告中出现,不足为怪,可在医学论文标题中出现则是不可取的,应特别注意。

5 严格对照主题词检查

众所周知,计算机检索技术是当今世界科技信息传播最快捷、最有效的媒介手段之一。 医学论文浩如海洋,在短时间内,要查阅想了解的文献,只有通过计算机检索技术方可达到,其中掌握主题词索引检索首当前冲。 各学科都有主题词词表。 标题命好以后,必须拿主题词来检查对照,检验是否符合要求。 如果标题未把作索引时可能用到的字(词)包含进去,甚而一个都没有,那么这个命题是失败的;相反,验证则是成功的。 如标题“猪原位肝移植术的麻醉与血流动力学监测”,其中“肝移植、麻醉、血流动力学、猪”均可在主题词表中查到,可作为主题词标引,验证后说明此标题是好的。?

标题应该用哪些重要的名词术语,才能把作索引时可能用到的字(词)包括进去,可以采取“反证法”来解决。 作者可以作如下设想;假如要在文献索引里去查阅与自己这一工作有关的论文,应该在哪些分类标题下查找,这些分类标题就是你要用的重要名词术语。

另外,缩略词、代号与数字在标题中使用时,也易出现错误;但掌握这些内容,相对较易,此处不再赘述了。

医学论文 篇三

一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终生学习能力是指在医护人员具有终生学习意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寻找学习材料,克服困难,通过努力刻苦的钻研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兴趣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终生学习能力的养成不仅提高了学习意识,同时也使学生自身的兴趣获得深入的发展。学生对于自身兴趣的爱好能够促使其不断地探索,并持之以恒。另外,这种终生学习意识还能够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使之树立“救死扶伤,提高当前医疗水平”的崇高目标。这样,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工作以后能够有比较成熟的思路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二以终生学习能力� 基础医学教育理念

树立终生学习的基础医学教育理念是提高医护专业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第一步。首先,作为医护人员培养教育机构的老师,要“学为人表,行为世范”,以终生学习理念教学的同时,不断钻研医学难题,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能够在自己的教学、科研中落实终生学习。然后,在学生的期末考核中,不仅要有书面考试,还要加入面试的部分,通过老师对于学生全方位的考核以检查学生的真实水平以及终生学习意识。另外,作为医学类学校需要创造良好的终生学习的氛围。如完善图书馆的建设,鼓励老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学生组织也可以通过举行相关的科技竞赛活动,来促进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基础医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老师需要活跃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不懂就要问”,建立PBL(problem-basedlearning)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同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例如,某学生在学医期间对于耳鼻喉科的学习特别感兴趣,教师通过深入了解其学习能力、潜质,逐渐引导其进行耳鼻喉相关方向的学习,再为其设计相关的实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方向等也可以与耳鼻喉科相关。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学生可以在自身感兴趣的方向上获得深入的发展,就能够自觉进行学习。

3.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

在医学基础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教师需要根据教育部相关教学内容的安排,制定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考试内容。另外,由于医学学科的特殊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地位也十分重要。优秀的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提出好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然后,教师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供原始研究文献让学生自学,然后进行有准备的课堂讨论和教师讲评。实行互动式教学,实现教学相长。最后,教师还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创设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学生就会自觉体会知识的运用过程,懂得如何思考问题,并利用充分的论据证明自己的结论。

医学论文 篇四

1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1.1人口学资料

有关资料显示,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与性别有关,同样情况的患者女性要较男性的生活质量水平要低,而且疾病对女性的情绪影响要严重一些,使女性患者的情感能力要低于男性患者。从年龄角度分析,年龄越大的冠心病患者其生活质量越低,其不仅表现在身体功能方面,对其心理功能方面的有较大的影响。另外,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与患者的文化水平呈正比,也就是说文化水平越高的患者,其生活质量也越高,其所需的治疗和康复时间也越短。

1.2疾病相关因素

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心绞痛是临床上其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主要表现是发作性胸部疼痛或不适,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患者的行为活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监测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稳定状态等因素,对于冠心病患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血压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冠心病患者都同时患有高血压,患者通常通过服用降压药的方式来保证血压的稳定,但长期服药会给患者造成经济、心理方面的压力,影响着患者的行为和情绪,从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其生活质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心绞痛患者的生活质量要优于心肌梗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并发症的出现是会对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1.3生� 所以,要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方法和习惯,改善不良的睡眠环境,从而使患者的睡眠质量得以改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脏康复训练也是帮助冠心病患者维持良好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明显地提高患者的身体健康指数和行为能力,但患者也要注意活动要定时定量,避免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另外,还要帮助患者约束和限制那不健康行为,这样也可以有效地控制患者病情的发展,也能够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同时也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随之有所提升。

1.4疾病认识程度和自我效能

患者如果能够对健康知识和信息有足够的认识,同样会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这样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和信心,使患者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可有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自我效能作为患者情绪、生活质量和心理适应性的重要指标,它与生活质量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自我效能高的患者往往都很乐观有自信,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综合护理干预内容

首先,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其次,护理人员采取针对性在睡觉、饮食、运动等生�

3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1对疾病认识程度的影响

综合护理干预内容里的健康教育,除了能够让患者了解与冠心病有关的基础知识外,还包括生活护理、心理护理、运动护理、药物护理等方面的知识,使患者对疾病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能够有效地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为患者养成健康的行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昨于发送患者的生活质量。

3.2对自我效能的影响

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后,不仅增近了护患间的关系,也增近了病友间的关系,使患者抑郁、焦虑的情绪得到了缓解,增加了患者对战胜疾病勇气和信息,起到了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水平的作用,能够有效地预防冠心病的复发,从而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3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在对冠心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使患者的认知程度、自我效能等各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这些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患者的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躯体疼痛都与社会支持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家庭的支持对患者的影响最大,它能够起到稳定患者情绪,减轻患者痛苦的作用,还能够增加患者的自信心,使患者能够积极地面对疾病带来的精神和、心理、身体上的痛苦,有助于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从而起到有效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医学论文 篇五

血液透析作为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性治疗技术,已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血液透析患者不断增加,各地血液透析室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和增多,从业人员队伍不断扩大。如何加强血液透析规范化管理,确保血液透析医疗安全、提高血液透析医疗质量,是血液透析从业人员和医学工程人员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血液透析由反渗水、透析液、透析器和透析机四大系统构成,其四大系统与临床医学工程密切相关,随着透析个体化发展趋势,合理选择透析液和透析器直接关系到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且离不开专业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和严格的管理[1-5]。

1、医学工程人员工作职责

按照卫生部对透析管理的相关要求,20台以上透析机的血液净化室(中心)应至少配备1名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为了保障临床血液透析治疗顺利的进行,应对透析室医学工程人员建立明确的工作职责。在透析治疗中,工程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保持通讯工具通畅,做到随叫随到。在设备使用前应例行安全程序检查,包括水处理系统的检查和质控工作及透析机开机自检,发现故障及时排除[6]。按医嘱为治疗患者提供相应的浓缩液,配合护士调整相应参数。患者治疗开始时医学工程人员应主动巡视、检查透析机的运转情况,并认真做好机器运转、维修及保养纪录。机器出现故障时应立即通知护士长,对患者治疗进行调整。透析结束后必须进行热消毒或化学消毒[7-8]。在日常工作中做好透析液配比、除气装置、超滤量、血泵及漏血检测等关键步骤、部件的维护,对设备的维护、调整和零部件的更换均需详细记录,以便维修时能快速查找出故障,及时修复并重新投入临床使用。还要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以延长使用寿命,确保参数精准[9-10]。

2、建立透析设备管理制度

制定规范化、制度化的透析设备管理制度包括透析设备档案管理、医学工程师岗位职责、血液透析设备使用及保养记录、水处理设备检测记录、血液透析设备维修记录以及血液透析设备消毒记录等,旨在提高血液透析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杜绝人为损坏,保证透析设备处于最佳状态。对在用血液透析设备建立详细档案,要求医学工程人员在规定时限及时录入各类日常维护以及设备故障事件信息。同时,应定时检查设备工作状态,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向主管部门提交分析报告,为设备维护、维修提供原始资料,对血液透析设备不良事件进行有效的监测,保障血液透析设备的安全使用[11-12]。

3、加强血液透析设备维护保养

采取预防为主的主动维护是保证血液透析设备完好率关键性措施。血液透析设备需要专人管理,定期维护保养,按照厂商建议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进行电导度、温度和超滤值等参数的校准。对每台透析设备建立独立档案,跟踪记录安装、调校、维修及保养等数据信息以便管理。

4、注重专业培训

目前,国内透析设备大多为进口设备,医学工程人员应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和熟练掌握透析机电子机械方面知识。应组织血液透析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进展专业讲座,采用不同形式对血液透析专业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必须加强医学工程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真正具备管理、保养、使用和维修能力。同时,医学工程师应定期对临床使用血液透析装置的医护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规范操作,减少由于工程电气性错误操作导致的机器损坏[13-14]。

5、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应用于医学领域,先进的血液透析设备不断更新和应用于临床[15]。运用科学的医学工程专业管理方式,保障血液透析设备的正常运转,保证血液透析患者的医疗质量和生命安全是每个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责任。实施医学工程人员在血液透析科室定编、定岗和定位,使医疗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延长,血液透析患者的医疗质量和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医学论文 篇六

论临床医学检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几十年来,我国的临床医学取得了稳健并且快速的发展,随之一起发展的循证医学也在临床医学中起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临床检验学科已经从 医学检验 向 检验医学 发展,检验科不再是以往的辅助科室,其渐渐的在与临床相关联,已� 医学检验是一门运用科学的现代物理化学知识和手段来进行医学诊断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如何运用科学的实验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医学检验涉及了基础医学、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管理学等诸多的科目,运用这些学科可以快速的准确的为疾病提供诊断的确实依据,是现代医疗工作中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我国检验医学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临床医学检验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便在中专卫生学校开设了医学检验的专业,借此培养初级、中级医学检验相关人才。1983年有相继在高等医学院校设置了本科医学检验的专业,并为我国培养出大批的医学检验相关高等人才。直至今日,我国的医学检验相关人才的培养体系已经初步完成,形成了一套专业的人才培养渠道。现已经形成了目标明确,具有普通检验本专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医学科学学位)、本硕连读七年制(医学专业学位)、成人检验本专科、高职检验本专科等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教育体系。这种完善的人才培养体�

我国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起步较晚,但部分学科以及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质控体系。目前,分析前质控、分析中质控和分析后质控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良好发展,其已经可以基本的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同时随着改革开放深化和经济增长,我国也在大力的运用国际信息技术交流,学习和引进医疗发达国家的先进专业技术和检验设备。

我国临床医学检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资源管理的不合理:目前,许多医院的资源管理工作做得不好,其具体体现在:人员编配不合理(存在部分岗位人员配置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和医疗设备的编配不合理。人员编配不合理导致了检验队伍的松散,相互之间不能形成有力的合作,检验过程存在着误操作和不合理,导致了检验结果的误差。而且这种人力资源编配不合理现象还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同一医院内重复配置人员设备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由于人员配置的分散,还会使得整个体系得不到统一的管理,使得医院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得不到提高。

检验医学理论体系不全:虽说近年来我国的临床医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医学检验领域在发展上主要集中于硬件的建设上,更加倾向于设备的更新换代,反而忽视了对于检验医学理论的重视程度。目前,我国的医学检验只能算是 实验医学检验学 其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新的理论体系。针对医学检验问题上的科研能力较低,相关人员的创新(科研)意识淡薄,这种现象已经阻碍了检验医学的良好发展趋势。

质量控制不到位:没有良好的质量控制不仅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其还可能误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给患者的健康产生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质量控制工作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重视,但部分检验人员因为现代化设备的发展和应用,开始逐渐的淡薄对将质控工作的重视。

临床医学检验未来的发展趋势

提高人才素质:我国的检验医学正向着信息化、自动化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和检验医学发展的需要,来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检验人才。首先,临床医学检验的检验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其中包括临床医学基础知识,物理化学等相关的知识。其次,临床检验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设备操作技能,设备操作的规范可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最后在教育上还应当进行引导,努力扩宽临床检验人员的相关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还应当对其它相关的知识进行了解。

加强信息化建设:新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是新世纪的发展趋势,目前许多行业都运用了信息化,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在临床医学检验领域中建立以收集加工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为目的的信息系统已是必然趋势。其主要表现在实验室的将会采用更多的自动化方式传递检验结果,并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将检验结果传递与实验室和临床之间,甚至实现院与院、市与市和国际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促进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

向自动化发展:现阶段,国内的大部分检验科室的各类自动化分析仪器都是单机的自动化,而发达国家的检验仪器发展的趋势是将相连的机器串联起来,形成一种流水线的作业方式,即为自动化。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检验学的提高,很多以往靠人工进行的检验科目现在也逐渐的被自动化仪器所代替,其检验的速度和检验项目的数量都比以往要大大的提高。这便是我国未来医学检验。

医学论文 篇七

1、创新护理理念

理念创新是老干部护理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护理质量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在日常工作中老干部常见的疾病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老年痴呆等,日常的治疗主要是以口服药为主。创新护理理念就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不能仅限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健康教育,同时还应关注老干部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

2、以“整体疗养”护理法,优化护理质量

“整体疗养”是为适应老年疗养护理发展,以“疗养员为中心”的办院宗旨的确立而提出的新型疗养护理观念,强调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整体疗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念,不是局部治疗,而是从保健、预防、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整体实施全方位的疗养护理,提高疗养效果。

2.1对疗养员进行保健和老年健康知识教育

由于“整体疗养”的核心是以“疗养员为中心”,因此,疗养院应经常性地对疗养员开展保健知识和老年健康知识的教育讲座,以丰富、活泼的形势进行讲解,指导和协助疗养员纠正不良嗜好,提高其坚持正确护理措施的自觉性。

2.2综合应用疗养因子

疗养因子指在特定休养环境中用于增强体质、预防恢复的保健手段,包括自然、人工、社会心理三类疗养因子。老年人由于体质较弱,在对其疗养护理中,三类疗养因子应配合得当,多种疗养因子交替应用或连续应用等方法,相互协同,以达到提高疗养效果的目的。

2.3运用“同事支持系统”建立情感关注,提高护理质量

“同事支持系统”是指相同压力源和健康问题的人群,建立的`一种提供情感关注、工具支持和信息提供的社会网络[2]。依据“整体疗养”“以人为本”的疗养理念,在疗养院的护理中应积极营造同事支持的氛围,例如在学习中由一人授课大家听课的模式改为共同参与模式,锻炼疗养员的反应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疗养院应倾注对疗养员的关爱,微笑多点,赞扬多点,使疗养员感觉到被支持,从而提高其护理的积极性,达到优化护理质量的目的。

3、实施“零缺陷”护理,提高老年人护理效果

“零缺陷”护理又称无缺点护理,即“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就是事先采取错误防治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护理零投诉的目标,“零缺陷”护理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避免对老年人的护理服务过程中的一些“没想到”和“想不到”的意外发生。要达到零缺陷护理,应根据老年的身心实际情况,掌握正确的心理、饮食、运动等疗法展开疗养护理。

3.1运用“自然疗养因子”配合心理治疗

老干部大多年龄较大、患病较多,且离退休后的生活环境落差较大,心理上易多疑、焦虑和情绪不安,情绪不安,因此,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在护理中,传统的心理疗养进行硬性心理干预,其效果不是很理想,应根据其特殊性,运用“自然疗养因子”配合心理治疗,即采用温泉、景观、日光浴等自然疗法进行综合性心理治疗,帮助老干部自然树立健康的心态。

3.2以营� 首先,在饮食的搭配上,由于老干部年龄大、活动量小,其每日摄取的热量约1800~1900kcal[3],因此应以素食为主,选择易消化的食材,注意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以“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为原则,主张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其次,在饮食禁忌上,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老年痴呆等,因而,饮食上提高多食蔬果、鱼类、豆制品,选择芹菜、菠菜、土豆等降血压的食材和木耳、洋葱等改善动脉硬化的食料,对于糖尿病患者提倡高纤维食物,主食量严格控制在每日250~300g,避免脂肪餐。

3.3运用“水浴体疗操运动”进行运动康复疗养

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和脂肪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传统的运动疗法没有新意,久而久之容易使老干部失去运动兴趣。因此,可运用“水浴体疗操运动”进行运动康复疗养,即由疗养员带领入选者到浴场制定区域,在体疗医生的指导下完成我院设计的水浴体疗操,全套8节,分别是:浅水站立热身操、浅水坐浴操、摆臂泼水操等。每周5次为一疗程,每次运动40-60min。此法可以有效改善病情,提高老干部的生活质量。

4、运用“目标设置论”,把需要转变为动机,实现优质护理的目标

“目标设置论”源于美国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提出的理论,它的概念是:目标的设置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目标对照,及时修正,达到目标,设置了目标的人比没设置目标的人工作更出色,业绩更突出。此理论广泛应用于管理和工作绩效领域,但在对老干部的护理工作中同样适用。在护理中,通过设置操作目标,强调目标的明确度和难度,规范护理方法和内容,同时疗养院应提供必要的保证措施,包括相信疗养员、获取信息并及时作出反馈,通过设置目标、执行计划、评价等,使各环节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护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可提高疗养员的主动性,收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医学论文 篇八

摘要

总结了使用一次性双头精密输液器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使用双头精密输液器的优势、存在的隐患及对策,认为护理人员要在做好沟通、宣教,重视无菌操作,加强巡视病房的基础上,合理、安全地使用双头精密输液器。

关键词:双头输液器;隐患及对策;应用体会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见的给药途径,一次性输液器作为静脉输液的必备装置在临床上应用多年,伴随着一次性双头精密输液器的出现,更换液体这项普遍而繁重的操作得以改善[1],在人员紧张、工作量大、患者要求提高的情况下,我科于20xx年1月~20xx年7月引进了一次性双头精密输液器,在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隐患,现将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20xx年1月~20xx年7月,我科病房共使用一次性双头精密输液器1万余支,主要应用于病情平稳,输液瓶数在两瓶及两瓶以上,且每瓶液体量在250ml以下的患者。

1.2方法

配制好一瓶液体,打开双头输液器包装,关闭其中一个穿刺器的开关,取下另一个穿刺器的帽盖插入液体中,按一次性普通输液器的排气、穿刺方法进行输液并妥善固定。配制第2瓶液体并将另一插头插入,当第1瓶输入完毕,关闭其开关,打开第2瓶的开关。需输入第3瓶液体时,替换下已输完的第1瓶液体瓶,当第2瓶输入完毕,关闭其开关,打开第3瓶的开关,其余液体依次输入。

2结果

2.1护士方面

护士更换液体的时间明显缩短,病房响铃次数减少,减少了无功而返的现象,增加了护士与患者沟通、健康宣教的时间,提高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2.2患者方面

减少了患者焦急等待更换液体的现象;减少了静脉回血、空气栓塞的情况。但是由于一次性双头精密输液器费用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3体会

3.1应用双头精密输液器的优势

3.1.1提高了护理质量,优化了护理层级管理在护理人员配备紧张的情况下,一次性双头精密输液器的应用,使实习护士发挥了巡视病房的作用,当发现一瓶液体输完,可以及时开启另一瓶液体,减少了家属私自开启开关影响正常输液的情况,同时降低实习护士在患者及家属催促下换错液体的现象;而主管护师和责任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观察病情、与患者沟通、做健康宣教工作。

3.1.2增加了护理工作的计划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护理工作量大、更换液体频繁的情况下,一次性双头精密输液器的应用,使护士可以有计划地批量更换液体,减少了同时响铃换液造成的忙乱现象,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计划性[2];同时减少了护士往返于治疗室和病房的次数,有效地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减少了护士的体力消耗。

3.1.3减少了静脉回血、空气栓塞的情况一次性双头精密输液器的应用,使护士可以及时打开开关更换液体,避免液体输完后回治疗室取液体而致液面过低,静脉回血、甚至凝固的情况。一次性双头精密输液器的防空气功能,杜绝了空气栓塞的发生,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

3.2应用双头输液器存在的隐患及对策

3.2.1存在患者或家属自行打开开关导致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的隐患[3]第一瓶液体速度由护士调节好,如果输液完毕后患者或家属自行打开开关,会造成第二瓶液体输入过快或过慢的现象,从而影响治疗甚至造成危险。特别在心内科,几乎每瓶液体的滴注速度要求都不一样,所以要加强巡视病房,避免惰性心理,杜绝患者或家属自行打开开关,避免事故的发生。

3.2.2存在违反无菌原则的隐患无陪床的患者去卫生间时,举两瓶液体不方便,如果患者私自拔下一个插头,回来再插液体瓶上,违反了无菌原则,增加了安全隐患,所以要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3.2.3存在发生护患纠纷的隐患由于一次性双头精密输液器费用高,医保不报销,患者经济负担加重,抱怨护士为了减轻工作负担而让患者买单,存在不平的心理,从而增加了对护士的不满,容易引起护患矛盾,所以要在使用前做好沟通工作,经沟通在患者理解的前提下再使用该类输液器。一次性双头精密输液器在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我们要在做好沟通、宣教,重视无菌操作,加强巡视病房的基础上,合理、安全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曹倩,何艳,阴晓倩。双头输液器排气新方法[J]。护理研究,2013,27(6B):1778.

[2]武海云。一次性双头输液器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12(12):107-108.

[3]李永红,廉兵,杨芳芳。双头输液器使用中的风险管理及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9):230.

医学论文 篇九

1文献专题选择

教学过程中经典理论教学与专题讨论课教学这两条主线需要相互配合,相得彰宜。因此,对于文献专题的选则应当把握三个原则:所选文献专题确系当今医学、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高于课本);专题与经典理论相联系(不脱离课本);专题内容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较浓、质疑较多而课本讲授深度有限的内容(符合学生兴趣)。在一门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根据以上三个原则,由教学组全体教师共同拟定4-5个文献专题,而后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如《自然》、《科学》及《细胞》上就每一个专题选择近年来发表的5篇文献,并指定各专题的辅导教师。文献内容以能够体现该专题重要科学概念、里程碑式科学发现及先进的研究技术方法为标准。文献选定后,由学生依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就某一专题形成兴趣小组。经过一段时期的分组学习及教师辅导,最终由每个小组推选两名报告人,在本专题内选定两篇精读文献,以科研论文讨论的形式进行学生课堂汇报。例如在《分子遗传学》的理论教学中,讲授了“表观遗传学”内容,但囿于课本内容的深度及课时数,仅介绍了其基本概念和发展简史。然而,学生在课后提问中表现出强烈兴趣,该专题也无疑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

2学生课堂汇报

学生课堂汇报安排在复习指导课之前1-2周,让学生在结束文献精读训练后,转而全身心投入复习考试过程。汇报课由主讲教师主持,学生代表依次上台,以幻灯为辅助进行汇报陈述,教研室主任、教授及教学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讨论,并给予点评。以上述表观遗传学文章为例,学生代表先介绍了完成该研究工作的美国研究小组,而后介绍了与课题密切相关的研究背景:组蛋白(Histone,H)泛素化与组蛋白甲基化,与理论课上讲授的`基本概念密切相关。作者在《分子遗传学》的DNA结构中讲过,一个核小体由两个H2A,两个H2B,两个H3,两个H4组成的八聚体和147个碱基(bp)缠绕在外面的DNA组成。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组成核小体的组蛋白游离在外的N-端可以受到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等修饰,从而影响基因的转录活性。而本篇文献则重点讨论H2B泛素化与H3甲基化之间的关系。在对研究结果的讲解中,学生用逐步深入的科学问题作为逻辑主线,体现出文章作者的科学研究思路。作者首先根据H2B泛素化影响H3甲基化这一保守的生物现象,提出了三种假说:①调节泛素化的Rad6复合物可影响调节甲基化的COMPASS复合物中Set1组分的活性;②Rad6复合物可影响COMPASS复合物中其它组分的活性;③Rad6复合物影响COMPASS复合物中各组分的组装、稳定性及活性。而后,作者采用酵母Rad6突变体与野生型相对照,利用色谱分析、蛋白双向电泳、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等生物技术,对三种假说依次进行验证和排除,最终揭示Rad6复合物通过影响COMPASS复合物中Csp35这一关键组分与染色质的结合,实现H2B泛素化对H3甲基化的调控作用。通过文献精读,学生从表观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如组蛋白甲基化、泛素化)出发,进入到基本而又深刻的科学问题,了解到上述确切的科学研究结论,以及寻找科学结论所需的生物技术方法。这个学习过程,在引申了经典理论知识的同时,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前沿知识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本科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

3文献讨论、点评

在文献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动性与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以上述表观遗传学文章为例,H2B泛素化对于H3甲基化的影响不仅存在于第4位赖氨酸上(H3K4),也存在于第79位赖氨酸上,而该文献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前者。有学生在完成文献精读后,就H2B泛素化对H3K79甲基化的影响机制提出了自己的假说。教师对于有独到见解,甚至能提出假说的学生给予高度赞扬,并鼓励其撰写科学假说论文,进一步锻炼自己的科研素质。在每一名学生的汇报及讨论结束后,教研室主任、教授给予点评,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问题通常表现在背景知识介绍不充分、逻辑主线不明晰、以及研究方法讲解不清等方面。

4结语

通过点评,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文献精读的方法及需注意的问题。在整个教学实践中,通过方法讲解———实践———总结的过程,最大程度地使学生在掌握经典理论的同时,学会通过阅读科研文献汲取学科前沿知识,筑牢科研基本功。这一教学模式,可帮助医科学生适应基础医学高速发展现状,是对研究型本科教学方法的有效探索。

医学论文 篇十

摘要:目的:研究临床医学中的检验技术方面的质量管理,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方法:根据收集某院的相关资料,选定500例患者接受检验,通过检验所得出的数据分析检验技术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对策。结果:在500例接受检验的患者当中有50例患者的检验报告都出现了误差,占据了检验人员的10%。结论:目前状态下我国的临床医学中的检验技术还存在着问题,导致患者检验结果的不准确,这主要是由于医院的质量管理工作不到位,医院方面需要积极完善管理工作,避免为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也不断的进步,医疗技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得到了发展的机会,从而不断的革新各项技术。临床医学当中的检验技术也是不断完善的技术之一,而医疗设备以及技术的革新为临床医学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如今,临床医学当中,患者经过诊断和检验,医生已经不需要手动撰写检验报告,而是通过仪器直接获得检验报告单。检验结果将成为医生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因此,临床医学中的检验技术非常重要,医院也需要重视检验技术的质量管理。

1准备工作

笔者从过去医院所接收的临床医学检验中选出共500例的患者,并查询其检验结果。经过比对,在500例患者当中,其检验结果存在细微的误差,当中有50例患者的检验报告都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这种误差的几率占据了总数的10%。这些患者的年龄不一、性别也不同。其中男性患者有23例不符,而女性患者则有27例不符合检验结果。患者的年龄差距也比较大,最小的患者年龄只有16岁,而最大的患者年龄也已经66岁。根据统计学来讲,患者的性别以及年龄资料并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可

2临床医学中检验技术方面的质量管理问题

2.1检验设备不足

当今社会经常会出现该种现象,患者比较多,而医院的床位稀缺。一些患者为了能够第一时间看病,甚至愿意在医院的走廊加床。在医院患者多而设备少的情况下,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救治,导致了患者家属的情绪波动较大。临床医学的减压设备并不会购置太多,患者需要排队等待检验。在检验数量庞大,但设备却迟迟得不到更新的情况下,患者的检验报告就会出现误差。

2.2医疗人员缺乏沟通

医院的制度导致医疗人员之间的沟通较少,尤其是检验人员与医师之间几乎不会有时间交流[2]。检验科室中的检验人员按照分工的不同,其所负责的工作也不同。部分检验人员负责完成患者的检验工作,而另一部分检验人员需要调试检验设备以及参与患者检验结果的分析。在分析患者的血液等信息时,检验人员不能凭借自己的感觉完成鉴定,而是应该与负责患者的医师沟通交流。但检验科室中检验人员的思想往往比医师更加创新一些,检验人员愿意尝试一些比较先进的医疗检验方法,但医师并不赞同该种方法。这种情况在长时间的积累中导致了检验人员与医师之间的沟通不慎,二者的合作关系也不亲密。

2.3缺乏检验技术考核

检验技术的考核是临床医学检验当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一般来说,医院应该多设置考核,以此来监督检验人员的工作,不仅能督促其更加认真负责,还能有效地改正检验结果中的事物。但医院方面只是重视了检验技术的发展,反而忽略了检验技术的相关考核。检验人员的意识 临床医学考核制度的不完善,使检验人员的工作态度不端正,无法改善检验技术的质量管理现状。

3临床医学中检验技术方面的质量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完善设备管理

医院方面为了避免由于设备问题而产生的检验技术误差,需要改善检验技术的环境。医院方面不仅需要针对医院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设备,还应该定期关注国外比较先进的检验设备,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时更换检验设备。检验人员也应该受到严格的管理,按照设备的操作标准操作设备。在患者检验结果建档的过程中,医院人员认真做好自己所负责的工作,确保工作的质量,各个员工之间都相互配合,检验设备的管理将产生效果,检验结果的准确度也将大幅度提高。

3.2建立医疗人员共同平台

医院要想改善医疗人员之间的沟通关系,可以建立起医疗人员的共同交流平台。尽管医疗人员都有其自身的。工作任务,部分人员由于工作限制无法离开自己的科室,沟通平台也可以为其提供交流的机会。检验人员应该意识到自身与临床科室之间的关联以及沟通的重要性,自主自发的与医师进行沟通,研究讨论检验结果,不仅增加了自己的检验经验,还能够使检验报告的判断更加准确。

3.3定期考核检验技术

医院方面应该建立完善的检验技术考核制度,在该种制度下,检验人员的检验技术质量将与其奖金以及升职机会挂钩,有效地改善了检验人员的工作态度,还能够提升检验技术的水平。检验制度考核能够对检验人员进行束缚,督促其在完成检验工作时认真调试检验设备,并认真完成检验报告。无论是检验过程中的哪个环节,检验人员都将自主做出调整,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无误。

4结论

总而言之,我国正在改革医疗体制,医院需要迎合国家的改革政策,严格的遵守医疗系统中的管理规定,对临床医学中的检验技术严格管理。医院方面不仅需要注意制定检查制度,还需要提升医疗人员的整体素质。相信只要医院能够定期的对检验质量工作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在出现问题时及时给出解决方案,就能够有效地减少检验中出现的误差,避免由于检验失误而为患者带来的麻烦。

参考文献

[1]张香波。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常见问题及措施[J].大家健康(学术版),20xx,05(15):244-245.

[2]孙常莉,刘国刚,滕惠杰,等。检验医学专业临床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xx,08(28):5582-5583-5497.

医学论文 篇十一

随着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卫生服务网点不断扩大,急需一大批全科医师来满足现阶段农村卫生服务需求。因此,在培养、培训全科医学人才方面,既要满足现在农村卫生服务的急需,也要考虑今后的提高与发展,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教育培养模式。

一、组织管理

面向农村的全科医学专科教育是根据我国现有国情所探索的一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之路,利用专科医学教育“短、平、快”的特点,“短”:即学制相对较短,只用3年;“平”:人才的自我定位和基层条件能找到一个衔接的平台,规范化培训的医学本科生不愿下农村社区,而专科出身的全科医学人才自我定位较低;“快”:迅速提高基层医疗队伍的发展和壮大,投入少,用得上,针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等课程设置改革和临床医疗技能培养,使学生有相对较强的动手能力,且留得住、干得好。同时,注重全科医学教育质量,能够为农村卫生服务输送合格的全科医学人才。

各高等医学院校积极致力于全科医学专科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其中以服务地方为目标,实施面向农村,按需订单精加工的人才培养思路,通过市场调研、政校合作的方式,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按需订单、预约就业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开辟了农村卫生服务全科医学专科人才培养新路,适应了时代新需求。政府给政策、给编制、给资助、给发展,明确提出“学生毕业后安排在乡镇卫生院工作并纳入编制管理”,对其派遣安置、就业优惠、业务培训、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等作出了详细规定,政府、学校、卫生局三方共同制定与实施面向农村的全科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计划,是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和创新。

学校要求在全科医学专科生的培养中做到“规范、准确”,即培养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服务特点。从学生入学到就业,学校给予更加特别的全程关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编定专门的行政班级,遴选辅导员,从严要求,规范管理;在教学上,突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知识的融合,注重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讲授与实践,增设《全科医学基础》、《急救医学》等全科医学课程,重视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实习主要安排到毕业后即将服务的县(市)人民医院实习,并与当地政府协商,在实习结束后,由市卫生局对其统一进行为期半年的岗前培训,为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岗位需要打下坚实基础。学校为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还为其设立高于其他学生标准的奖学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入校后,因其学习目的明确,定位准确,就业确定,其专业思想巩固,学习积极性高,成绩优秀,学风、班风优良。

二、培养定位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为指导,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颁布《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发挥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职能,运用医学教育和医学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特点的全科医生专科培养模式。

在全科医学的专科教育中,注重更新教育观念,以农村卫生服务为导向制定专科层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三年制专科层次的全科医学教育,使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全科医学的“六位一体”的全科医疗思维理念和服务农民、服务基层的工作理念;掌握系统的全科医学理论、方法和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具备全科医师的临床基本技能和综合服务能力;热爱专业,能够选择全科医疗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具有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把职业考试相关内容融入学校教育中,突出学生临床应用能力与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毕业后就业竞争能力。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适应农村卫生工作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全科型医学人才。

三、培养目标

面向农村的全科医学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农村医学人才岗位需求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农村医疗、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在乡镇卫生院及相应的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全科医疗卫生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

四、 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医学院校应根据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农村卫生服务特色来编制培养方案。根据农村卫生人才“六位一体”培养要求,学校以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为主线,构建重融合、强能力、早适应的培养模式。

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强调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三者并重,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原则,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临床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以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为重点,能在农村提供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的实用性全科型医学人才。尤其要突出全科医学基础、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方法、乡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基层医疗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制定“1.5+1+0.5”的培养方案,即学生入学至毕业分三阶段,在校学习一年半,毕业实习一年,岗前培训半年。“1.5”即学生入学后1.5年在校学习必备的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全科医学课程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课程;“1”即从第四学期始在县、乡镇医院进行为期1年的毕业实习;“0.5”即学生毕业前半年安排到县、乡镇医院岗前培训0.5年。“1.5+1+0.5”人才培养模式相较于临床医学专业“2+1”培养模式,秉承“能力本位,就业导向”岗位教育理念,优化了半年在校学习时间、提早了半年实习、增加了半年岗前培训,为学生将来“用得上”奠定了扎实基础。

医学论文 篇十二

摘要:就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目的而言,二者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二者都是从保障公众健康安全出发,采取有关措施予以集中防治,旨在通过高强度的防护工作,减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发生率,降低传染性疾病的感染率。虽然在日常工作中,内容与形式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公共卫生需要统筹各项工作,其工作复杂性会相对较大,而预防医学则涉及更多的专业性知识,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大,但是二者相辅相成,兼容并济,才能切实完善公共卫生行业,并且为广大公众提供更为有效的健康环境。本文中,笔者则主要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联系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旨在为广大从业人员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建议,以此完善其工作水平,进而为公众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公共环境。

关键词:公共卫生;预防医学;联系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自身健康质量的关注度也不断增加,这不仅给医疗行业带来更多的要求,也使得公共卫生服务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而为了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就应该理清公共服务与预防医学及其他交叉学科的关系,明确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与形式,从本质上提高服务质量,才能为公众带来更为有效的卫生安全保障。

1公共卫生服务的内涵及现状分析

公共卫生服务是临床医学中较为重要的学科之一,是通过评价医疗服务、落实医疗政策、完善保障措施等方法,来切实促进公众身心健康的服务模式。具体来说,公共卫生就是通过细化相关监测指标,对医疗机构、各级卫生组织进行综合考评,监督其工作,促进其进步的有效途径。而且近些年,国家也对公共卫生服务给予高度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都不断深化公共卫生服务理念,并积极落实相关政策法规,杜绝形式主义,以真抓实干的作风贯彻了服务于民的工作信仰,而且不断健全相关体制,使得公共卫生服务可以有序开展,极大的解决了公众的健康问题。

但是就历史与现实来看,并不存在一蹴而就的改革,也不会有一劳永逸的进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进程也将始终贯穿于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因此现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重大传染疾病仍然是威胁公众健康安全的首要问题,在今后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共卫生服务也应该以此为重点,加强防控,来降低其危害性;比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还很薄弱,并未形成统一的联动机制,出现问题后不同管理部门仍然存在推诿责任的现象,使得应急处理效力较低,不能妥善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相对薄弱,财政投入、人力投入相对欠缺等。

2预防医学的内涵及特点分析

预防医学同样是临床医学重要学科之一,其可谓是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预防医学主要以环境、人群和健康为基点,并通过基础科学、环境卫生学、临床医学的理论研究结果,来探究环境因素与人类健康的细微联接,从而将其适用于人类,来找寻相关疾病的防治规律,秉持预防为主的。理念,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与进步。

而通过对预防医学进行深入学习,也可以发现其具有如下特点[5]:①它所涉及的对象不单单是单一的人,还包括以区域划分的人群,特别是那些尚未患病的人群;②它重视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提出预防治疗有机融合的医疗理念,不单单强调理论的指导意义,还着重进行实践;③它重视人群、健康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宏观、微观统一分析的研究理念。

3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联系

公共卫生服务与预防医学看似是两个分工明确、工作方向与内容大不相同的学科,但是二者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连接,而且也只有使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其各自的工作实效。笔者结合既往的工作实践,对二者的联系进行如下阐述。

①公共卫生服务是预防医学的实践应用。如果说预防医学是理论性的研究,那么公共卫生服务就是实践性的检验。二者的确并不可以混为一谈,虽然同样是为了公众身心健康,虽然同样是需要各界大力配合,但是预防医学更注重研究,研究环境、人群、健康的微观联系,即如何控制疾病发展、如何改善环境、如何确保公众健康,而公共卫生服务则主攻实践,采取相应措施,检验理论效力,不足之处及时反馈,并进行改正。因此也可以说,预防医学不论如何演进,都属于临床医学的分支,而公共卫生服务的不断发展,使得已然演进成为一种制度,一种保障国民身心健康的必要制度。②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环节。结合相关工作实践来分析,可以说公共卫生服务涵盖了预防医学的部分领域,也就是可以将预防医学划分为公共卫生服务之内,但显而易见,这种说法相对片面,但却也是可以有效显明二者间联系的有效说法。通过预防医学的研究,有效控制了疫情的传播与发展,切实达到了防控的效力,因而可以说,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服务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保证其工作效力的关键。③公共卫生服务与预防医学都需要互相促进不断发展。预防医学需要公共卫生服务进行有效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则需要预防医学指引发展方向。二者只有紧密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效力,互相促进,不断发展,进而更好的实现科学化。

4结论

公共卫生服务决定着公共卫生工作的广度,而预防医学则决定着公共卫生工作的深度,只有广度覆盖到公民生活各个方面,深度达到切实防治卫生安全的程度,才能切实发挥二者的实际效力。同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既是保障公众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又是提高我国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基础,广大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实践的工作原则,秉持

参考文献:

[1]图尔荪如则。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关系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1):420-421.

[2]于允。浅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9):145.

[3]陈伟江。浅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关系[J].中国化工贸易,2014,(01):413.

[4]沈永林。浅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之间的关系[J].医药前沿,2012,2(02):395-396.

[5]储建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浅谈[J].按摩与康复医学(上旬刊),2011,2(10):74-75.

医学论文 篇十三

1临床医学检验误差的控制

1.1误差的分类和特征

所谓抽样误差,指的是在总体中抽取的样本, 避免抽样误差的方式是增加样本数量,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抽样误差与样本数量有密切的关系:样本数量越多,抽样误差越小;样本数量越少,抽样误差越大。

1.2误差的排除与控制

1.2.1检验样本:样本在采集中如果操作不当,或者不符合要求,就会导致误差产生。比如对患者采血时,如果手臂刚好事前有过输液,就会使血样标本被稀释,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面对此类情况,检验科室应该从样本的检验需求出发,对操作过程进行规范和完善。同时,操作人员要明确注意事项,保持严谨的态度。

1.2.2设备仪器:对于检验设备而言,提高了检验效率,为医师降低了工作量。但是,在外界环境、使用频率的影响下,必须经常对设备进行校验工作。对于此,应该制定设备的操作管理规定,让检验人员掌握注意事项,从而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按照标准规程进行。还要对仪器进行及时的保养和检修,制定设备保养的周计划、月计划。对于检验试剂而言,应该确保检验试剂是相同的批号和规格,并且委派专人负责试剂的保管,加强试剂的管理工作。

1.2.3人为因素:在检验过程中,人为操作失误带来的误差是避免不了的,尽管可以通过复核的。方式来降低误差发生率,但工作人员处于繁忙时段,就会顾及不到复核工作。在开展检验工作时,要培养检验人员的职业修养和工作态度。检验人员要对实验误差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会议的方式来增强检验人员的责任心,确保检验人员能够了解并掌握操作规程以及注意事项,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

1.2.4加强管理:通过对以上误差进行分析和排除,要求检验科室必须加强管理工作。

①分析检验内容的需求,完善现有规程,制定固定的误差控制方案。

②将检验工作的内容和职责落实到每一个检验人员身上,并且要对工作质量负责,科室主管对检验工作进行监督复核。第三,医院的人力管理部门制定岗位职责评测制度,对检验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定期评价,以工作质量作为绩效评价的标准,采取奖惩措施。

2临床检验质量的控制

2.1检验过程质量控制

在检验前,应该核查患者的个人信息,做好相关记录,提出各种注意事项。对于采集标本的处理,应该进行审查登记,在试管的标签上填写患者姓名、科室、床号等,与申请单进行核对,确认一致。根据检验项目的不同,将标本放在不同的试管内,妥善保管。在检验中,准备检验试剂,配置要按照相关说明进行,关注试剂的挥发作用、放置时间、放置方式等。在检验后,检验结果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该和患者的临床诊断、以往的结果对比,或者再次进行取样检验。

2.2室内质控

检验科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室内质控。具体来说,第一,血液细胞计数、尿化学、凝血因子检查等应该保证每天做室内质控。第二,特定蛋白、细菌药敏、鉴定核酸扩增等项目可以不每天测定质控,但要建立质控体系,更换试剂批号后进行质控。第三,建立详细的操作卡片,绘制室内质控图,明确试剂的配制规定。第四,每月末对当月所有的质控数据进行汇总和统计处理,开展本月室内质控评价。

2.3室间质控

①任何一项质量控制措施,需要管理手段和制度保证实施。可以在科室内成立临检、生化、细菌、免疫等专业小组,选择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人员担任组长,负责全面的质量控制工作。

②积极组织参加省临检中心的室间质控。第三,利用业务时间组织科室人员学习质量控制基础知识,对每次室间质评回报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差距并加以改进。

3提高临床检验质量的措施

3.1提高医学检验的重视程度

首先要提升对于检验工作的重视程度,对医师和护士进行认识教育,提高检验室的检验水平。护士要协助医师做好检验前的准备工作,使患者在检验前处于最佳状态。医师检验时要仔细,落实各项检验注意事项,对结果进行仔细分析,最终制定出满足患者身体状况的治疗方案。

3.2加强检验结果的判定与审核

医学检验技术发展迅速,检验走向了系统化和自动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交接工作也是十分繁杂的,例如检验信息的录入、操作仪器的审核、检验报告单的填写、检验结果的反馈等。这些工作的执行,要求工作人员做好配合工作,确保每个环节顺利进行下去。如果检验结果失真,就和近期的检验结果相对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检验结果进行评估,确保准确性。

3.3通过多种途径培训医护人员

检验工作的参与者是确保检验质量的关键因� 培训的内容包括提高医护人员对于质量控制工作的认识,提高专业技能。而培训的方式,则应该多元化发展,例如自学、组织培训班、开展实践学习等。

3.4加强检验设备和仪器的维修保养

医学检验设备和仪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决定了质量控制工作是否能够正常开展。因此,对于检验室的要求,应该确保环境的干净整洁,保证设备仪器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按照规范的检验方法进行操作。总之,质量控制工作想要顺利进行,医院就要做好准备工作,为医学检验提供最佳的环境。

3.5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原始记录

现代社会人们的法治观念得到提升,自我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医疗纠纷案件的数量不断增加。原始记录是检验人员保护自己的有力工具,在医疗纠纷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检验科室要健全原始记录,专人负责档案的存放,促使原始记录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3.6和临床医师进行交通沟通

医学检验是整个医疗服务中的一个环节,检验的质量和水平决定了临床治疗效果。针对此,检验人员应该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检验服务,和临床医师多交流沟通,告知检验项目的意义和适用范围,从而减轻患者的负担,促使诊断标准更加规范化。

4小结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医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检验工作的发展。为了保证人们对于疾病的认知程度更深更广,就要通过各种控制措施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

医学论文格式范本 篇十四

一、 题目

题目是文章最重要和最先看到的部分,应能吸引读者,并给人以最简明的提示。

1、应尽量做到简洁明了并紧扣文章的主题,要突出论文中特别有独创性、有特色的内容,使之起到画龙点睛' 启迪读者兴趣的作用。

2、字数不应太多,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3、应尽量避免使用化学结构式、数学公式或不太为同行所熟悉的符号、简称、缩写以及商品名称等。题目中尽量不要用标点符号。

4、必要时可用副标题来做补充说明,副标题应在正题下加括号或破折号另行书写。

5、若文章属于“资助课题”项目' 可在题目的右上角加注释角号(如 ※、#等)' 并在脚注处(该文左下角以横线分隔开)书写此角号及其加注内容。

6、为了便于对外交流' 应附有英文题名' 所有字母均用大写,放在中文摘要与关键词的下面。

二、 作者

署名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 要能反映实际情况。

1、作者应是论文的撰写者' 是指直接参与了全部或部分主要工作' 对该项研究作出实质性贡献' 并能对论文的内容和学术问题负责者。

2、研究工作主要由个别人设计完成的' 署以个别人的姓名; 合写论文的署名应按论文工作贡献的多少顺序排列; 学生的毕业论文应注明指导老师的姓名和职称。作者的姓名应给出全名。

3、作者的下一行要写明所在的工作单位(应写全称),并注上邮政编码。

4、为了便于了解与交流' 论文的最后应附有通迅作者的详细通讯地址、电话、传真以及电子信箱地址。

三、 摘要

摘要是科研论文主要内容的简短、扼要而连贯的。重述,必须将论文本身新的、最具特色的内容表达出来(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1、具体写法有“结构式摘要” 和“非结构式摘要”两种,前者一般分成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个栏目,规定250字左右;后者不分栏目' 规定不超过150个字,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医学、药学期刊都采用“结构式摘要”。

2、摘要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结果要求列出主要数据及统计学显著性。

3、一般以第三人称的语气写,避免用“本文”、“我们”、“本研究”等作为文摘的开头。

四、关键词

关键词也叫索引词' 主要为了图书情报工作者编写索引' 也为了读者通过关键词查阅需要的论文。

1、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要求尽量使用《医学主题词表》(MeSH) 中所列的规范性词(称叙词或主题词)。

2、关键词一般选取3~8个词' 并标注与中文一一相对应的英文关键词。每个词之间应留有空格以区别之。

3、关键词通常位于摘要之后,引言之前。

五、引言

(导言、序言)作为论文的开端' 起纲领的作用,主要回答“为什么研究”这个课题。

1、引言的内容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范围' 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意义以及前人的主张和学术观点' 已经取得的成果以及作者的意图与分析依据'包括论文拟解决的问题、研究范围和技术方案等。

2、引言应言简意赅' 不要等同于文摘或成为文摘的注释。如果在正文中采用比较专业化的术语或缩写词时' 最好先在引言中定义说明。

3、字数一般在300字以内。

六、 正文

正文是科研论文的主体' 包括材料、方法、结果、讨论四部分内容' 其中某些部分(特别是方法和结果)还需列出小标题' 以使层次更加清晰。

1、材料 材料是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 需要详细说明研究的对象、药品试剂、仪器设备等。

(1)如属动物实验研究' 材料中需说明实验动物的名称、种类、品系、分级、数量、性别、年(月)龄、体重、健康状态、分组方法、每组的例数等;如属用药的临床观察' 应说明观察对象的例数、性别、年龄、职业、病例种类、症状体征、诊断标准、分组方法、治疗措施、临床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如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的标准)等。

(2)说明受试药的来源、批号、配制方法等,中药应注明学名、来源,粗提物应标明有效部位或成分的含量和初步的质量标准,若是作者本实验室自行提取的应简述提取过程。

(3)标明主要仪器设备的生产单位、名称、型号、主要参数与精密度等。

(4)标明主要药品、试剂的名称(尽量用国际通用的化学名' 不用商品名)、成分、批号、纯度、用量、生产单位、出厂日期及配制方法等。

2、方法

(1)采用已有报道的方法只要注明文献的出处即可,不必详述其过程;若为有创意的方法' 要详细介绍创新之处,便于读者依此重复验证;若是对常规方法作出改进的' 应具体描述改进部分及改进的理由' 同时也要注明原法的文献出处。

(2)对于实验条件可变因素的控制方法(如放射免疫法的质量控制)要加以详细说明' 以显示本文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实验研究论文要设立阴性对照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前者一般采用溶剂作为对照,后者选用被公认的、确有疗效的药物,以验证实验方法的可靠性。

(4)在进行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时,通常要设高、中、低三个剂量组,以体现出药物的量-效关系。

(5)实验设计时应考虑到每组有足够的样本数以满足统计学处理的需要,一般地说,小动物(如大、小鼠)每组至少8~10只,大动物(如狗)每组至少4~6只。同时应说明数据处理的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处理结果一般用P>0、05、P<0、05、P<0、01三档表示。

3、结果 试验结果是论文的核心部分' 这一部分要求将研究中所得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归纳' 并将经统计学处理后的结果用文字或图表的形式予以表达。

(1)表格

①表格设计要清晰、简练、规范。每个表格除有栏头、表身外,还要有表序(如表1、表2、表3……)和表题' 表题与表序居中写' 中间空一格将两者分开。在正文中要明确提及见表×。②表随文放' 一般应列在“见表×”文字的自然段落的下面。

③表格一般采用三线表。

④表题应有自明性。若表中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则在表题的后面注上( ±S);若表中各组的例数相等,则在表题后面统一注上(n=X),若例数不等应另加一列,分别注上各组的例数;表中计量单位若一致' 可写在表题的后面'若不一致应分别写在每个栏头之下' 不加括号。

⑤表内阿拉伯数字上下各行的个位数对齐' 未发现的数据用“-”表示' 未测或无此项用空白表示' 实测结果为零用“0”表示。

(2)插图

①图包括示意图、曲线图、照片图等。

②图要求大小比例适中' 粗细均匀' 数字清晰' 照片黑白对比分明。与表一样图也要随文字放' 先见文字' 后见图。

③每幅图都要有图序和图题' 通常写在图的下方。图题要有自明性。

(3)结果处理时要尊重事实' 要求结果中的数据精确完整、可靠无误,同时要注意不应忽视偶然发生的现象和数据。

(4)药物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要注意交待与药物有关的全部信息' 如疗效、毒副作用及注意事项等。

4、讨论 讨论是结果的逻辑延伸,是全文的综合、判断、推理' 从感性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也是作者充分运用自已对该领域所掌握的知识' 联系本课题的实践' 提出新见解、阐明新观点之处。

(1)讨论应从结果出发' 紧扣题目' 不宜离题发挥。具体地说应对本实验所观察到的结果' 分析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能否证实有关假说的正确性' 找出结果中的内在规律' 与自己过去的或其他作者的结果及其理论解释进行比较' 分析异同及其可能原因' 根据自己的或参考别人的材料提出新见解。

(2)讨论中应该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正确地分析和评价自己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教训' 例如本研究所用方法是否有局限性等; 提出今后研究方向及本结果可能的推广应用的设想' 这往往对读者的思路有所启发。

(3)篇幅较长的讨论' 应分项目编写' 每个项目应集中论述一个中心内容'并冠以序码。讨论的中心内容应与正文各部分' 特别是结果部分相呼应。讨论中不应过细重复以上各部分的数据。

(4)为体现讨论的客观性' 写作时一般采用第三人称语气。

(5)讨论切忌写成文献综述,更不应简单地重复实验结果,而是从理论上有选择地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解释、推理' 对主要问题 特别是本研究创新、独到之处加以充分发挥,提出新的假说' 揭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七、致谢

凡不具备前述作者资格' 但对本研究作过指导、帮助的人或机构'均应加以感谢,但必须得到被致谢人的同意后才能署其姓名。致谢一般单独成段'放在正文的后面。

八、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要求引用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最主要的文献' 包括公开发表的出版物、专利及其他有关档案资料' 内部讲义及未发表的著作不宜作为参考文献著录。

1、论文所列参考文献一般不超过10条' 综述不超过30条。

2、文内标注法: 著录时按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 直接引用作者全文的' 文献序号置于作者姓氏右上角方括号内。

3、文献序号作正文叙述的直接补语时' 应与正文同号的数字并排' 不用上角码标注。如: 实验方法见文献〔2〕或据文献〔2〕报道。

4、著录格式

(1)杂志: 序号(顶格)、 作者' 文章名,刊物名' 年、卷(期)、起始页码。如:刘康' 季晖' 李绍平等、 三种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的比较、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1998' 4(4):13~18

(2)书: 序号(顶格) 著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起讫页码。如:徐叔云,卞如濂,陈修主编、 药理实验方法学 第三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911~916

5、著录规则

(1)作者: 3名或少于3名者全部写出' 并用逗号分隔' 3名以上写前3人的姓名' 后加“等”或“etal”。集体作者要写全称。

(2)刊名: 中文均写全称' 外文缩写可按美国医学索引《InderMedicus》的格式。

(3)版次(本): 第一版不标注' 其它版次用阿拉伯数著录。如“第2版”'“2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