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页是敬业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15篇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一
关键词:群众文化 新农村建设 作用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更好地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科学文明乡风的形成,从而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与发展。近年来,我国各地农村文化逐渐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笔者就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1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通用15篇】
2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1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匹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加,但农村人均文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农村文化生活发展滞后,文化娱乐消费较低,导致农民文化娱乐方式比较单一,多数农村娱乐主要集中在打麻将、走亲访友等,这就使得农民生活文化品位普遍偏低,对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十分不利。
2.2农村文化建设落后
我国大多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来看,整体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其文化建设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观念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村的发展,导致农村与城市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文化结构,城乡之间的信息、文化距离逐渐拉开,这就使得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与我国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
2.3政府观念落后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各地区财政实力明显增强,这就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政府方面,虽然在农村生活保障、出行保障上积极开展了相关工作,从总体上看主要是集中在经济领域。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农民群众就很难享受到精神文化需求,忽视了农民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问题,这给新农村建设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2.4缺乏文化创新意识
农村群众普遍对文化建设缺乏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对文化建设的创新认同度普遍偏低。因为农村的经济水平较差,决定了村民们对于物质层面的关注度更高,而精神层面的文化需求则较低。在这种前提条件下,农村的文化建设已经固步自封在了传统层面,缺少创新意识与对策,多数文化活动的开展依然停留在政府部门主导,农村群众被动参与的层面,群众并没有处在文化建设的主置。
2.5资金匮乏
农民群众文化建设基础是文化设施及活动经费,就目前我国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农村并没有专供爱好各项文艺活动的村民进行文艺活动的场所,更别提文化活动的设施了。比如在许多农村,阅览室、文化活动中心等,这样一来,即便村民们对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热情,也难以参与进来,会进一步打消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虽然就目前来看我国对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力度逐年增大,投入的专项资金也越来越多,但是相比所有农村的整体需求量,依然具有较大差距。设施的建设以及活动场所的修建依然需要极大的资金支持,而目前的资金投入依然难以满足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需要。
2.6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因分析
就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整体情况来看,所有问题的根源都是城乡二元制,这是一种落后农业和先进工业的城乡对立二元结构。在二元体制框架下,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农村越来越贫穷,造成城乡发展的严重失衡,使两者形成两个不平等的群体,最终抑制农村及其文化的健康发展。
3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3.1打造高素质工作队伍,强化人才
人才是各项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主体,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发挥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方面,应增加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引入竞争机制选拔出对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高度工作激情的干部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其文化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并适度提高待遇水平防止人才流失, 在确定人才队伍后还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提高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和竞争强度,更好地开展文化建设工作,进而实现农民精神文化水平的飞跃性提高。
3.2将地方特色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强化内容
地方特色文化是农村居民所熟知的文化元素,将地方特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可提高农村居民对文化建设的认可度,为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便利条件。政府部门不仅要积极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将其与核心价值观、和谐社会的思想等先进文化相结合,还要实现文化活动形式的多样化,进一步提高文化建设工作的吸引力,达到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目的。
3.3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
由于农村发展缓慢,使得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普遍较低,这不仅难以改善其自身的生活生存条件,对我国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近年来,我国在农村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对农民进行了人生观、价值观与思想观的教育,以逐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村委会、各基层单位应根据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娱乐身心的群众生产生活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馆、图书馆等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促使越来越多农民群众参与进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
3.4推进农村乡风文明
对农村文化生活进行丰富,在农民群众中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给人们带去更多的爱与关怀,引领与启迪思想,激励和抚慰灵魂,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这不仅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还可以推动农民群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转变,在农村形成一种积极、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相关部门要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优秀的文化服务,使群众在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身生活和文化水平,形成崇尚科学、抵制迷信、团结友爱、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公民道德以及家庭美德,进一步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3.5培养“懂技术、有文化”的农民
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发现农村科学文化落后是阻碍农村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抑制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相关文化部门、文化馆、图书馆、科技信息馆作为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的前沿阵地,能及时将文化道德、科技致富、政策法规传递给农民群众,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向农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理论与路线,宣传科学、技术、文化、道德等,从而大大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意识,逐步培养出“懂技术、有文化、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水平,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营造出和谐、美好的人居环境,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对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群众文化作为急先锋,对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群众思想文化水平、培�
参考文献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二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老年人
1大力加强我国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1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有利于改进我国老年研究工作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体现,但也会给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带来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我国已于1999年步入老龄社会,截至2007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1.53亿,2020年将达2.48亿,预计2051年将达到峰值4.37亿〔2〕。届时,中国的老龄化率将超过30%。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大多数已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迥然不同的是,我国的农村老龄化率高于城镇且持续到2040年才会改变。另外,我国从成年型社会转变为老年型社会所用时间短且是在现代化建设尚未完成、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实现的。诸多因素的叠加注定了老龄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将十分严峻。因此,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将人数众多的农村老年人以文化为纽带联结在一起,有利于改进我国老年研究工作,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挑战。
1.2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3〕人不仅有物质生活需求,也有精神生活需求,农村老年人亦如此。尤其是如今许多老年人不再需要辛苦劳作,空闲时间很多,如果整日无所事事,不喜欢或受条件限制无法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就会感到寂寞空虚,日久天长很容易形成多疑、自卑、忧郁、怕病惧死等不良心态,并导致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引导农村老年人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让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他们就能像城市同龄人一样过上健康快乐、潇洒充实的晚年生活,生活质量无疑也会得到提高。
1.3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七大报告郑重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丰富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可以有效缓解农村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从源头上遏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对他们的侵扰;通过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我们可以一定程度上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均等化,促进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更好地保障包括农村老年人在内的广大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消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隐患;通过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还可以更好地发挥农村老年人在保护地方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通用15篇】
1.5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内容,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课题中应有之义和取得进展的重要标志。它不仅能够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乡风村貌焕然一新,还能够使农村老年人学到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这在当前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
2影响我国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老年人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急剧增长。对此,党和政府采取了许多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维护农村老年人文化权益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制约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因素还很多。突出表现在:
2.1对农村老年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老龄化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然而无论是地方政府、农村老年人本身还是他们的家人对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都还存在偏差。一些地方政府片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内涵,意识不到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重视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甚至无人问津;一些家庭视老年人为“包袱”,认为让他们吃饱穿暖不生病,看看电视解解闷就很孝顺了,对于老年人参与文化活动并不热心支持,甚至对老人抛头露面,登台演出感到很丢脸,极力阻挠;有的老年 这些观念已成为制约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严重障碍。
2.2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离不开必要的场地、活动器材等硬件。然而,我国长期存在的经济发展上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在老年文化建设上也有所体现。当前,我国的公共文化资源分布不平衡,总体上城市好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好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在一些农村地区,即使当地政府愿意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但财政上的捉襟见肘使得投入到修建老年活动场所和添置文化娱乐设备方面的资金明显不足,严重制约着农村老年文化事业的发展。据统计,全国一半左右的村老年协会没有活动室;有的农村虽设有老年活动室,但条件简陋,也没有配备必要的活动设施和工作人员;有的虽设施齐全并配备了工作人员,但这些工作人员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根本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更别提还有众多尚未成立老年协会的村庄了。在此情况下,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只能在家里看电视,或三五成群地聚集在村庄路口、关系要好的村民家或附近商店闲聊、打牌,甚至从事和封建迷信活动。对于他们来说,每年只能够观看几场“送”上门来的文艺表演或电影,结合本地区的民风民俗参加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
2.3农村老年人文化素质低,参与意识弱,参与水平低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享受文化权益的多少。据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达54.24%,超过城市水平23.16个百分点〔6〕。农村老年人文化素质整体不高不仅导致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意识淡漠,积极性不高,还导致他们即使有兴趣也没有能力参与读书看报、琴棋书画等对文化程度有较高要求的文化活动,能够享受的文化活动方式非常有限。此外,文化素质低还直接导致农村老年人观念保守,参与时患得患失、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容易满足于简单俗套的文体活动。
2.4农村老年人收入低,无参与文化活动的经济保障“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农村老年人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建设,其前提是衣食无忧,病有所医。然而,当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经济还比较落后,这些地区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也相对偏低,生活质量不高。身体好的老人可以从农业劳动中获得微薄的收入,身体不好的老人主要靠子女赡养或亲友接济,许多老人面临经济困境,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据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经济活动参与率为32.99%,其中,城市为10.10%,镇为19.72%,农村达43.15%;加之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农村老年人即便有一定积蓄也不敢随便花,以防疾病等不测。在此情况下,许多农村老年人对于参加剧团、歌舞队等需要投入一定经费的文化娱乐活动可谓是有心无力。
3加强我国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现实思考
3.1解放思想,扫除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观念障碍文化作为精神层面的一种追求,必须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才能健康发展,农村老年文化建设同样如此。因此,我国农村地区的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正确认识到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不仅是为了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是为了给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为了更好地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只有摒弃了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各种陈旧观念,才可能切实采取行动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
3.2加大投入,夯实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地方各级政府要本着坚持村镇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的“三个同步”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兼顾”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积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老年文化场所、设施的建设步伐并加强管理,避免出现有名无实或华而不实的现象。当然,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前提的。只有农村经济整体水平提高了,当地政府财力雄厚了,才有实力加大对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投入。
3.3“老有所养”,打消农村老年人参与文化建设的后顾之忧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仅是增加农村老年文化投入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加农村老年人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要加快建立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和养老保险制度;大力开展农村社区服务工作,为病残老人、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文化生活、医疗护理等服务;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优良风尚,建立农村老年人法律援助制度等,为农村老年人的生存提供道德支持与法律保障。只有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实现了“老有所养”,从而解除了农村老年人参与文化活动的后顾之忧,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才可能真正落实。
3.4“老有所学”,提高农村老年人参与文化建设的意识和水平地方各级政府要大力宣传终身教育的观念,通过建立老年活动中心、成立老年协会等形式,针对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低的特点,开设语言识字、养生保健、时事政治、法律法规、歌咏舞蹈等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帮助老年人提高文化素质,培育正确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与思维方式,以及辨别真假美丑的能力。只有通过接受教育实现了“老有所学”,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素质提高了,他们参与文化建设的能力才能提高,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参与老年文化建设的益处,从而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文化建设中来。
3.5“老有所乐”,提升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水平此外,必须明确的是,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村老年人,而不是政府。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指导和服务,而不是大包大揽。因此,要真正实现农村老年人“老有所乐”的愿望,农村老年文化建设就必须坚持从农村老年人的需要和实际出发开展各类活动;要加强对农村老年人自发组织的文体娱乐活动的管理,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做好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宣传报道工作,要多出满足农村老年人文化需求的文艺精品;要引导社会各界关心、理解和支持农村老年文化建设,要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农村老年文化建设工作的新进展。
总之,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是一项相对务“虚”且不容易出政绩的基础工程。这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且坚持不懈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10226..
2专家预测: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EB/OL〕./news/txt/200902/26/content17341420.htm
3卢国伟。关于发展基层老年文化的思考——福建省龙岩市基层老年文化发展状况调查〔EB/OL〕.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default/iroot1000610000/4028e47d205f1e7401205f6539040028.html.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通用15篇】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06;20:4.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三
(一)从哲学、经济学等学科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解读
尹栾玉从农村文化产品的公共属性、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现状、政府在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中的角色、民间文化———非正式制度形成的源头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制度经济学分析。“农村文化产品消费的整体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政府提供这些产品的必然性;农村文化产品消费所具有的强大的正外部性效用,决定了政府提供这种产品的必要性。”[4]政府应制定和完善各种保障农村文化建设的法规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并加强制度的监管和落实,以保证农村文化建设的常态化,同时要通过直接的公共财政投入和间接的出台优惠激励政策鼓励民间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确保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以政府提供的法规、政策等正式性制度为主体,同时还需要包含习俗、道德规范,观念、意识形态等内容的非正式制度的支撑,而民间文化则是非正式制度形成的源头,“发展农村文化,必须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内涵、特征、功能的解析
目前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尚没有统一的界定。苏益南等学者把新农村文化界定为:“基于乡村区域共同体的长期传承积累而形成、融入现代文明气息并为特定区域的农民群众共同享有的价值观、生产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等的总和。”[5]根据这一定义,并参考组织文化的层次划分,将新农村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新农村物质文化主要通过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等体现出来,反映了农民群众对文化的理解和需求,为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制度文化主要体现为与农村文化发展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能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精神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的理论经验和思想升华,为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吴迪认为“新农村文化指的是一种既有别于城市文化又有别于以往的传统农村文化的一种全新型的农村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在于推进亿万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和现代化,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6]张硕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农村文化产品创作、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法制建设、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八个方面的内容。[7]王家新等学者认为新农村文化包含五大基本要素:作为文化参与者和承载者的农民群体;作为文化共同体的农村聚落内的文化设施、设备和场所;农村社区与外界的物质和信息交换渠道;与农村文化活动相配套的组织和制度;面向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8]徐学庆在博士论文中概括了新农村文化的八项特征:继承性、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内聚性、多样性、群众性、实用性,� [9]“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我国乡村文化又呈现出时代性、开放性、群众性等新的特征。目前,乡村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乡村、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共存。在对待人与人的关系上,乡村文化强调一种公共性和人伦性;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上,乡村文化则强调人与外界的顺应性、和谐性。我国乡村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蕴涵着自然、淳朴、厚道的文化品格。”
(三)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要性、意义的剖析
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要性、意义的阐述大同小异,取得了以下的共识:1.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构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可以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整合价值取向、提升思想境界、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和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粘合各种心理裂痕,化解各种思想疙瘩和矛盾,架起沟通彼此心灵的桥梁,逐步形成 ”[11]桂玉认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性工作,为和谐农村构建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12]2.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文化建设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基本任务。从我国目前发展情况来看,与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成果相比,农村文化建设显得较为薄弱。我国广大农村由于信息、交通比较闭塞,传统落后文化根深蒂固,农民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从这个角度讲,农村是制约我国社会实行全面小康的关键所在。远翠平认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13]3.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助于解决农村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王海通认为,加强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转变生产观念,为生产发展提供知识支撑。生活富裕不仅是拥有良好的物质生活,还要有精神上的追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需要用文化建设来转变人们陈旧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和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管理民主,更需要用先进文化的建设来改变封建专制独断的管理方式,用民主法治的手段确保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高效化。[14]4.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建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建设富庶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而农业的深层次发展、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现代化农村的建设,都必须依托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在人才培养、信息传递、科技普及、市场开拓、脱贫致富等方面的作用,为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环境、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桂玉用“助推器”“导航灯”“粘合剂”来形象地比喻在整个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文化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实践总结
很多学者对本省、本市、本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作了实地调查,总结了不少当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农村文化事业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协调,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还存在滞后现象。
(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绩
各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目前,大部分农村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目标。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地纷纷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的业余生活。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在各级文化专业队伍的指导与培训下,农村涌现出一批业余文艺骨干,形成了一大批活跃在广大农村的民间花会、民间艺术表演团队和民间工艺家队伍,民间文艺形式得到恢复与发展。
(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不足
大多数学者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工作中还普遍存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基层文化队伍匮乏、村民的文化生活单调、迷信现象普遍存在、传统文化形式日渐衰退的问题。黄欣认为农村文化生活发展滞后的主要表现:一是文化生活消费偏低,二是文化生活方式单一,三是文化生活品味不高。[15]唐金� [11]陈运贵则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供给与需求之间、硬指标与软任务之间三大矛盾的现实困境。[16]也有学者从政府的角度,总结了政府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政府在农村供给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衰退;当前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与农民的需求错位;政府多头行政造成重复建设、有限资源浪费;政府资金投入不足。[17]还有学者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视角分析了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整体实力不够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有创意的文化名家及领军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力;文化消费总量偏低。
(三)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
很多学者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主要是由思想上重视不够、经济上投入不足以及农村文化体制还不健全造成的。梁捍东、王晓瑞认为,基层部门认识不到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思想原因;社会转型和对农村文化建设规律研究不够是弱化的社会原因;市场经济的冲击及其负面效应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经济原因;一些落后文化影响仍在加深,一些封建文化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自身原因;改革滞后不适应新形势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动力原因;文化生产与消费脱节,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市场原因。
三、对策建议
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各种研究思考,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破解新农村文化建设难题、探寻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和方案。
(一)强化思想认识
学者们一致认为,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深入宣传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切实改变新农村文化建设“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起不要”的局面,改变农村文化工作“热在县市、重在乡镇、冷在村庄”的状况,树立“大文化”建设的观念。做到“四个纳入”,即把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通过这“四个纳入”使农村文化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
徐学庆提出要明确新农村文化建设领导与管理主体的职责。加强党委部门的导向监督作用,保证新农村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加强政府部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管理,促进新农村文化整体发展。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宣传、发动和示范功能,推动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发挥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牢固的群众基础。
(三)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资金运行机制
吴迪认为,首先,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的专项扶贫投入、专项补贴的力度。地方政府可以要求村级政府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用于营利性的文化基础设施。其次,扩大公益性筹资。可利用福利、党费基金、社会捐赠、村社集资等多方渠道筹资。再次,多种方式并举,走多业助文的道路。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 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个体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
(四)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提高现有文化队伍的水平,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的培训。其次,在农村吸收“文化精英”充实文化队伍。可以通过国家公共财政引导的方式,奖励和补贴农村基层文化带头人,建立一支乡土化、农民化和本土化的农村文化精英队伍。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另外,国家还要制定引进各类人才到农村的优惠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扎根创业,为农村文化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19]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五)加强载体建设
桂玉认为应大力培育农合组织,发展农村文化内生力。农民是我国人数最多的群体,又是组织程度最低、力量最分散的群体,合作意识差,合作能力不强,抗市场风险能力弱。要加强对农合组织的培育,特别是重视扶持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专业合作组织以及综合性合作组织。[12]依托乡镇文化站、图书馆建设,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将现代网络科技、电子政务引入图书馆,把图书馆办成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中心,兼具信息传递、文化传播等多项功能。为农民开阔视野、获取信息提供极大便利。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民间艺术品牌。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实施农村特色文化品牌战� 当前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意义、现状和对策方面,在理论探索和创新方面还有深入空间,比如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律研究还不够,在建设的途径方面大多聚焦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具体可操作的方案涉及较少,比如怎样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怎样让民间艺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焕发青春活力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还有,在农村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怎样更好地结合地方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考评方面还缺乏具体的指标,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家乡文化论文 篇四
一、**地区理论普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层理论普及工作,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着眼于振奋精神、激发热情、坚定信心,基层理论宣传做到了基调鲜明、方向正确、效果明显、富有成效。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通用15篇】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通用15篇】
三是党的基层理论普及的阵地更加巩固。党的十六大以来,通过争取“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东风工程”、“新西工程”、“电视进万家工程”、“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全地区54个乡(镇),已建文化站36个;502个行政村中80%的村已建成水准较高的文化室,党的理论阵地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四是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方式,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广大群众所了解掌握。近年来,各县(市)通过举办各种学习培训班、主题教育活动等,广泛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坚持不懈进行理论宣传普及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在充分肯定近年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基层理论工作依然是理论普及的“软肋”。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固有差异、人才队伍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广大农牧民接触党的最新理论以及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明显地滞后于城市机关单位、厂矿企业、学校社区,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党对“三农”工作不断的重视程度的与日俱增,基层理论普及与其它社会事业诸如卫生、教育、科技等一样,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议事日程,这为基层理论普及带来了难得发展机遇。
二是文化资源整合成为理论普及的“重点”。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着力加强农牧村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眼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地区基层农牧区的宣传文化投入逐年增加,国家、自治区、地区、各县(市)对基层阵地“四位一体”的格局已经形成,基层群众读书看报难、看电视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基层文化阵地管理相对滞动,需要有效地进行整合。如文化资源条块管理、各负其职、缺乏有效的整合和管理,中央、自治区配发下来的各类书籍往往被“束之高阁”,借阅使用率低;一部分农牧村喇叭、宣传橱窗成为摆设;村文化活动室还需在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是基层理论工作的“焊点”。做好基层理论普及,关键在干部,在队伍。据我们调研了解,目前各县(市)乡(镇)一级的宣传文化干事存在年龄结构老化、在编不在岗等情况。村级专兼职宣传员情况不一,近年来地区招录的大学生充实到村后,状况有所好转,但缺少必要的学习培训。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通用15篇】
二、加强基层理论普及工作的对策
从2008年3月起,地委宣传部理论宣教科开始着手加大基层理论的普及力度,我们先后在福海县的解特阿热勒乡、**市切木尔切克乡等地开展调研,本着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充分借鉴昌吉州的做法,草拟了《**地区基层理论普及示范点的创建管理办法》,各县(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推进基层理论普及的试点工作。
通过近一年的调研了解,我 第一个重点:乡(镇)党委中心组学习。现在每个农牧业村都有一名乡(镇)领导挂钩,乡(镇)党委中心组的良好学习风气,必将带动农牧村理论普及。第二个重点: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用先进的文化来占领党的基层阵地,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为了做好基层理论普及工作,笔者认为应做到五个“着力”
一是着力搞好农牧村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公益性文化设施是传播先进文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必要物质载体和重要阵地。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重搞好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以适应广大群众就近,经常参加各类政治学习、培训、文化活动的需要。
二是着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农牧村文化队伍。县、乡、村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每一个乡镇要有一支专兼职的文化演出队伍,在农牧村中组建起戏曲队、腰鼓队、秧歌队、阿肯阿依特斯弹唱队等群众性自娱自乐的文化队伍。县文化局通过分流、返聘等多种措施,保证创建乡镇有一名文艺辅导员。乡(镇)文化站按照至少“一人一编”的标准配备好专职人员,行政村有一名村干部负责兼管文化室。村办公室大喇叭、宣传橱窗要充分运用,及时给农民传递党的方针政策和致富信息。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五
1.1农村居民参与文化生活的方式单一,文化需求难以满足目前,农村可供居民进行文化活动的途径、渠道都非常有限、形式也很单调,在我国农村许多地方,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另外,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乡镇行政区划撤并和城镇规划过程中,文化站的设备、物资、人员等一直在变动着,文化设施被随意挤占、挪用,致使正常的文化活动也难以开展。
1.2文化需求旺盛,农村居民普遍期待健康的文化生活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负担减轻了、再加上现代传媒的影响,使农民能够广泛地接触各类文化信息,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其二,文化观念发生变化,文化娱乐消费比重增加。其三,农村居民对文化载体的运用、文化内容的选择上也呈现多样化。由于经济发展,受教育程度提高,农民文化视野扩大,在文化载体的选择上也开始追求中、高档商品。
1.3不良文化不断向农村侵袭,落后文化不断滋长蔓延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健康的文化活动不去占领,低俗的东西必然乘虚而入。农村的风之所以多年来屡禁不止,与群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息息相关。在法不责众的情况下,大家认为“大赌是违法,小赌是怡情”。另外,农村乡镇集市红火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不文明现象。如一些江湖骗子沿街摆摊设点,算命相面,装神弄鬼,使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各种盗版书刊、非法音像制品、色情光碟被大量出售和出租,严重毒化了农村的社会风气,诱发了一些犯罪案件和不安定因素的发生。对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4基层党委政府“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依然存在在执政为民理念的指导下,党委和政府对农民给予了高度关注,为他们解决了许多生活、生产上的困难,如村村通公路、最低生活保障、进城农民工培训工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等等,但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关注和救助主要是物质上的,而对农民群众享受现代文明和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关注则相对不够。一些基层领导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让农民增收,生活富裕就行了,至于文化发展好坏与否关系不大,认为这既不影响农民致富奔小康,又不影响干部的政绩。于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追求GDP的增长上,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基层文化的发展问题。对文化经费的投入也远远没有达到中央关于“各级政府的文化投入不低于财政投入的1%”的规定,导致农村文化建设严重“贫血”,缺乏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对策
2.1树立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文化建设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文化建设能否取得成绩,除了其它方面的条件以外,各级领导的认识水平、决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为某乡某镇办几件好事,不能当成临时性的社会文化福利活动,不能为文化而文化等错误观点。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文化工作摆在战略的高度予以充分的重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同时,把文化建设工作列入领导的责任目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2.2重视人才培养,抓好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公益性十分鲜明,因此,文化站作为第一线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在乡镇配套改革中不能改变。对文化站作用的发挥,关键是要创新机制,调整职能,明确责任。首先,要继续落实好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相关政策,保障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确保人员在编在岗,尽可能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专职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要建立健全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激发自身的活力和动力。要真正做到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切实增强文化事业的内部活力。
2.3要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缺少资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突出困难。目前大多数农村的经济状况,决定他们短期内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解决文化发展经费问题。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一个重要的保障,就是要调整资金投向,用好文化经济政策,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一是政府从财政收入中划拨出一定的资金作为文化建设资金。文化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农村文化站、文化室的建设,使之能正常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也可以集中使用,搞一些规模较大的文化设施建设或其他文化项目建设。二是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增强农村文化事业自身发展的活力。市场机制的渗入,既使文化事业不能完全依靠国家投入,又为文化和经济的联姻提供了契机。让市场机制尽快进入到文化领域中去,强化文化系统人员的商品经济意识,使文化活动既创造社会效益也创造经济效益,
2.4要立足于农民素质提升,开创农村“大文化”建设新格局“大文化”包括社会伦理思想、道德风尚、文化艺术、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方面。抓农民素质提升,开创农村大文化建设的格局,应当把握三个要点:第一是面向全体农民。政府注重开展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劳动技能提供培训,而忽视留守的妇女、儿童和老人。这些群体既是弱势群体,又是迫切需要全面提高素质的群体(特别是妇女和儿童)。第二是要注意全面发展,不能仅仅是或知识、或能力、或体质、或娱乐某个方面的发展和提高。第三是要注意经济与文化的结合,致富奔小康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因此,农村文化建设必须要很好地与农民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努力拓展文化发展的空间。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打破文化活动就等于唱唱跳跳的偏见,将狭义文化向广义文化延伸,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特别是要拓宽农村培训领域,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
总之,农村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也是发展我国文化事业的前沿阵地和发展基础。农村文化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千方百计地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文化面貌,平衡文化供需,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尤其是文化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六
论文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 文化建设 对策建议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随着我国特别是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程地日益加快,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整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活力,带动新型农村社区整体发展与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如何创造性地进行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并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就此课题本人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一)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
1.新型农村社区的涵义
要谈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首先需要弄清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谈到社区,大多数人都 现在的新型农村社区又有新的表现,不但要有楼房,有硬化、亮化、美化,还要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学校、医院、健身场、超市、社教馆等。新型农村社区将成为我国新的的社会群体。在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是具有一定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功能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社会单元,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还有工业、服务业,除进行经济活动外,也进行政治、文教、风俗与社会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民在解决温饱、基本实现小康之后,对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型农村社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这些要求,让他们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新型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它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或者是由一个较大的行政村建设而成,形成的新型社区。新型农村社区是一个比自然村落、社队村组体制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它围绕如何形成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而构建,注重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凝聚力与认同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省正在率先推进的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模式中的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区别。新型农村社区,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它由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为主导,农民自愿为原则,提高农民生活水� 实现社区化之后,农民既不远离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
2.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
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是指在新型农村社区区域当中人们的各方面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系统,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生活习俗等。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指一种文化娱乐,文化设施,还包括人们的行为规范、民情习俗、信仰观念、人际关系等。新型农村社区文化一方面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转轨而体现出现代人的特有文化内涵。因此,它既有着浓厚的地方印记和群众特点,具有普遍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形态和层次如何,最主要的应体现在新型农村社区的人文精神上。人文精神是在人生价值、人生观、目标追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它包含的文明高尚、崇尚善良、健康向上的精神。新型农村社区的人文精神是社区文化的内核。新型农村社区文化不仅对社区成员有凝聚力和感召性,同时也为社区成员共同创造,共同承载、共同享有。
(二)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功能
1.人际沟通和愉悦身心的功能。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具有增强社区内人际沟通的功能。社区通过经常性开设各种人文知识、法律知识、健康知识等讲座和各种技能知识培训班,组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体育健身等活动把社区居民吸引到一起,用文化润泽心灵、涵养人生,更好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从而促进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知识交流,共同创造一种亲善、和谐的氛围,密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社区之间、新型社区与大社会之间的联系;使居民通过丰富的文化、体育等活动来实现感知自我、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进步和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归属感。
2.教化、培育及凝聚人们心理的功能。文化具有造就人、塑造人,凝聚人心的功能。文化对人的教育不仅表现在生产技能上,更重要的还体现在社会教育上。社区文化是一种粘合剂,它虽属于精神范畴,但它可以依附于语言和其他文化载体,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对生活在社区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为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涂上基本相同的“底色”,也为人们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提供大致相同的基本点,从而融合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情操、培养和激发人们的整体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3.文化感染与价值导向的功能。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本质上不只是对现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而且包含着对现行社会的评价与批判,社区文化也不例外,它不仅包含着这个社区“是什么”的价值支撑,而且也蕴含着这个社区“应如何”的价值判断。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文化活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经常推出一些社区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节目,有利于营造社区的文化氛围。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地以一种新的价值理念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新的价值世界为蓝图,给人们以理想、信念的支撑,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区的进步与发展。
4.助推社区经济发展的功能。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文化的经济功能达到了新的高度。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促使人们不断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提高素质,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社区文化又能够直接创造经济效益。文化就是经济亡业。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发展经济,就是创造物质财富。文化产业可以降低资源消耗、对环境承载力要求小、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点,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朝阳产业”。有条件的社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实现区域内的跨越式发展。
二、对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转变并确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理念
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转变观念是先导。目前,一些基层干部对文化作用的认识仍不到位,仍把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理解为唱唱跳跳的小文化,认为只有先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才有力量抓文化建设;甚至认为发展文化会影响经济,把文化与经济对立起来。特别是离县(市)、乡(镇)中心区相对稍远的农村社区,不少基层干部并没有意识到文化贫困既是经济落后的结果,更是经济落后的原因。当今时代,我们正处在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只有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和本领,遵循农村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才是抓住了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根本。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在社区积极培育和践行十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保证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公益性,以政府投入为主,切实把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根本,大力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建立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体制,抢占农村社区文化的主阵地,构建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努力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障。把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做大做活,真正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更新思路,树立“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发展乡土文化事业”的全新理念。通过在乡村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培训农村文艺骨干,自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农村文化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路子。
(二)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有效投入,在丰富内容形式满足民众需求上下功夫
加强统筹规划,是保证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持续发展的前提。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进程。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把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来抓,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地方的财政预算,县(市)乡(镇)主要领导要带头深入新型农村社区开展扎实的调研工作,加强宣传、文化、科技、财政、民政、体育、规划、国土等部门的协作共管,统筹科学地制订社区建设规划,落实建设用地、建设经费,建立起符合实际又行之有效的文化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并积极争取各级支持,加大有效投入,同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努力破解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资金不足的瓶颈,以确保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一定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当前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文化建设的硬件投入上都有较大的跨越,但大都存在着社区文化建设的简单化、单一化现象,社区文化建设还处在较低的层次上。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该把社区文化建设当作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规划,并努力发掘、弘扬具有当地特色的各种民间文化活动,在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下功夫,不断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寻求并拓展社区文化建设的特色
发挥地域优势,寻求社区文化的个性特色,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社区文化,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努力方向。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平等参与,共同发展,是文化发展的趋势,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同样也不例外。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性格、人文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文化都不尽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因此,我们倡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应注重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点,且凝聚中华民族人文精髓的社区文化。我国农村社区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党的政策、法律、宣传高尚的精神追求,宣传健康与科学的生活方式以及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提高居民素质,这是毋用置疑的,但要注意的是不应把社区变成令人望而生畏的教育场所。新型社区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社区居民是“社会人”这一特点,并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作为“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满足不同人对社区文化的不同要求,才能丰富社区文化的内容,加深社区文化的底蕴。新型农村社区文化阵地的生命力在于以富有地区特色和传统特色的活动来吸引群众,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开展文化活动,要注重融入当地的文化内涵。要努力发掘和利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带来的地域民间文化,组建各具特色的文艺团队,广泛组织开展具有群众基础和地方民间特色的文化活动,努力打造“一区一品”,从而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内生动力。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要努力打造文化品牌,做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当今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快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文化产业,就必须打响文化品牌,发展农村社区特色经济。要通过龙头带动的作用促进文化产业,要精心培育本社区特色鲜明的文化企业,加强品牌宣传,通过这些文化龙头企业带动村级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各村文化遗址、民俗风情、自然景观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把潜在的文化资源、文化故事充分挖掘出来,实行产业化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大影响力,提高美誉度,从而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广大农民群众甚至部分干部都还比较陌生。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橱窗等有效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宣传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工作的知晓率,努力增强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其自觉、积极地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中。要注重进行多种形式的、全方位的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积极指导社区创建民间公益性组织,逐步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结合、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广泛吸收适合广大农民群众的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与文化项目,以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依托,通过开展包括文艺表演、科普宣传、思想教育等在内的多种活动,吸引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并形成社区文化认同,构建适合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特点的文化,改善新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在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应更加注重适应农村形态和农民素质转型的需求,不断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实现农村社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带动地区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社会整体协调发展,进而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进程。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七
[关健词]新农村建设发展经济
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二是农民增收缓慢。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薄弱。四是农村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落后。五是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还有较大的差距。六是农村环境存在严重问题。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必须下大力气尽快加以解决,以便早日实现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1.发挥各自优势,尽量缩小区域间的差距。中部地区发展较快,主要是农业和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农村的二、三产业主要指乡(镇)企业、村办企业、餐饮业、服务业、运输业、建筑业等。如能把二、三产业发展起来,可以安置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好第二产业可以生产出名优产品,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形成产加销一条龙体系,走产业化道路。同时,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展好第三产业,可以增加就业岗位,扩大收入,不断减少农民数量,加速城镇化建设步伐。首先东部要发挥农业生产尤其是种养业的优势,不能放松二、三产业发展,从而扩大非农业收入。西部要发挥资源丰富的优势,要引进人才、引进技术,把农业和二、三产业搞上去,尽快缩短和中、东部的距离。国家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健全农村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的县(市)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大中、东部地区农村的发展力度,支援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农村欠发达地区。
2.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首先,党和政府要动员农民通过转包等形式把土地集中在少数种田大户手中,使大部分农民真正从土地上剥离出去从事其他职业。这样一来这些种田大户就可以将承包的土地连成片,实行机械化作业,就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尽快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其次,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党和政府要鼓励农民种植具有竞争力的优质粮食作物,扩大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再次,各县(市)要建龙头企业,以带动畜牧业的发展。比如建成了乳品厂就能带动奶牛业的发展。工业带动农业的发展,也是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再其次,党和政府要搞好劳务输出与劳动中介部门要加紧联系,尤其是出国打工的中介部门着重与邻近发达多签订劳务输出的合同,帮助更多的农民迅速致富。再次,党和政府还要建立各种种养协会,这也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不论什么协会都要做好致富信息的传递工作,种什么养什么挣钱等都要跟农民说明白,就拿种植协会来说,选用哪些种子、产品的销售等都要给农民联系清楚,签好订单,这样就能减少盲目性,使农民致富有保障。
3.县(市)财政要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设施的质量对建设标准和要求要统一规划,认真抓好落实。首先,党和政府要加大农村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要给没有自来水的村屯建水塔。要给没有电的村屯通上电。要加强农村通讯设施建设,争取做到村村通电话,逐步扩大农民安装电话的数量,各传输、交换设备要覆盖全国农村,使农民在最偏远的山村也能用手机通话。其次,党和政府要加大农村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搞好乡(镇)道路的建设。县(市)通往各乡(镇)的道路要修建成水泥路。乡(镇)通往村屯的道路和村屯通往村屯的道路要修建成柏油路,各村屯的几条主要道路最低要修成柏油路,条件好的村屯要修成水泥路,并做到整齐、宽阔、美观。再次,党和政府要加大农田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旱田要打机井,每公顷土地以四口井为宜,低洼地要挖顺水沟,力争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水田也要打机井,每公顷土地以六至八口井为宜,还要修建顺水壕,旱时可将河流的水引出来,这样就能保证水田的足够用水。再其次,党和政府要加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要利用好现有的水库、顺水渠、塘坝,并做好防护工作,保证蓄水量,以防止旱年种地缺少水源。只有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好,才能保证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才能为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4.采取得力措施,提高农村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水平。首先,党和政府要抓好农村科技工作。一是县(市)人事部门要有计划地在不增加原有乡(镇)编制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农业技术人员编制,要选调学农业的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真正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扎扎实实抓出成效来。二是县(市)党校、科协等部门要加大对村干部的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并进行严格考试,促使他们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并提高他们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能够合理配置本村资源,把集体经济搞上去。三是鼓励农民从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学习使用农业科学技术,提高自身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的本领,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四是各县(市)科协要开展好科技下乡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五是各乡(镇)党委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要求各行政村配齐农业科技人员,各村每个自然屯至少要有一个农业科技员,乡(镇)农技站要对农业科技员做好培训工作,使他 六是乡(镇)农技站要常年办好各种农业科技培训班。如药材种植培训班、黑木耳栽培培训班、家畜家禽养殖培训班等,培养农民掌握致富技术成为农村实用人才。其次,党和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一是村干部要重视自身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其尽快具备村干部所需文化素质。二是各村党支部、村委会要鼓励年轻农民进修,经济条件好的村要选送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青年农民到农业大学进修深造。三是农民要重视子女上学,必须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不允许再出现新文盲。四是要鼓励具有初中文化的青年农民学习高中课程、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为依靠科技致富奠定文化基础。五是对于小学以下文化水平的青年农民各村要办文化补习班,聘请当地文化较高的教师讲课。再次,要健全农村文化设施,全国农村都要建设好有线电视接收设施,每个村屯都要有广播。每个村屯都要有文化活动室,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再其次,党和政府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投入。尤其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搞好九制义务教育,重视高中教育。要鼓励学师范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优化教师队伍,增加教师待遇。还有,党和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各自然屯都要有诊所,以方便农民就近择医。目前,另外,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目前,党和政府正在落实这项工作,这样就能保证每个农民都能及时治病,而且解决了治病的高昂费用,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怀。
5.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切实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改进农村党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一是要选那些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优秀党员进党支部班子,要密切联系群众,实现好、维护好、发挥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农村党支部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利用好先进性教育的契机,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增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使广大党员明确先进性的具体要求,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体现党员的先进性。村党支部还要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联系群众,化解矛盾,整合农村社会,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三是要在建设社会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要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成为致富带头人。其次,乡(镇)党委和政府要努力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村民自治、建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要教育广大农民增强民主意识,正确对待民主选举,运用好手中的民主权利,从本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选好村干部,坚持正义把那些品行正能力强一心为农民办实事的人选进村委会。村委会成员工作要互相配合,遇事要民主协商,真正实现民主管理。再次,乡(镇)党委要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是乡(镇)党委政府要搞好文明村建设。一则要教育广大农民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二则要搞好各村屯的环境卫生,保证各村屯清洁干净。二是乡(镇)党委政府要责成公安派出所加大对农村黄、赌、毒的打击力度。对黄、赌、毒的窝点要彻底打击,对涉案人员要绳之以法。对打仗斗殴、小偷小摸等违法分子要严肃处理。三是各乡(镇)党委对于贪污腐化等违纪的村干部要增大监督力度及时查处不法行为,把他们败坏的风气扭转过来,早日达到乡风文明的目标。
6.党和政府要与环保部门齐心协力,搞好环境建设。首先,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清查所辖区是否有污染源,然后上报县(市)环保局。环保局领导要安排专人负责对工业污染物和地下水污染等进行综合治理,各村屯对牲畜粪便、垃圾、臭水塘要统一管理,将牲畜粪便、垃圾放到村屯外的闲置地上去,要将臭水塘垫满土,使其成为好地。对于有污染的厂子要勒令停业或搬到无人处以减少环境污染。其次,村党支部、村委会要按着新农村村容整洁的要求搞好村容村貌建设,道路两侧要栽花种草,要美化、香化环境,要将土房全部翻建成砖房,建房样式和围墙高矮都要统一标准,要狠抓落实,保证新农村有新的形象。再其次,农民要自觉搞好自家环境建设。自家房前屋后都要整洁,庭院要铺地砖或打水泥地,柴草要统一堆放到村屯外,牲畜圈舍和厕所要经常打扫清理,真正做到环境清新、干净,使村容村貌更加整洁。摘要:祁县有声有色的文化建设“红”了祁县,“火”了文化。祁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类型多样,参与广泛,满足了广大群众精神娱乐和文化消费的不同需求;简约自办,注重实效,代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内容向上,贴近实际,弘扬了新时期构建和谐文化的主旋律。由祁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得到三点启示:党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政府“角色”不可或缺;要大力培养和发展业余兼职的群众文化队伍。
关键词:祁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群众精神娱乐;群众文化消费
TheCharacteristicandEnlightenmentofCulturalConstructionofNewCountrysideinQiCountyLIWeidong1,LIShangang2,ZHANGYing3(1.Dept.ofPublicity,QiCountyCommitteeofCommunistPartyofChina,Jinzhong030900,China;2.ManagementOfficeofScientificResearch,JinzhongUniversity,Jinzhong030600,China3.EditorialDepartmentofJournal,JinzhongUniversity,Jinzhong030600,China)Abstract:ThevividanddramaticculturalconstructionmadeQixianCountybecomefamousandmadeitscultureprosperous.ThereissuchagreatdiversityofculturaltypesandbroadparticipationintheprocessofculturalconstructionofnewcountrysideinQiCountythatculturalconstructionmetthespiritualentertainmentofthebroadmassesofpeopleanddifferentconsumingneedsofthebroadmassesofpeople.Beingself-suffientandpayingattentiontopracticalresultsrepresentthedirectionofsocialandculturaldevelopmentundertheconditionsofmarketeconomy.Positiveandprogressivecontentsandclosenesstorealitypromotethethemeofbuildingaharmoniouscultureinthenewera.BysuccessfulexperienceinbuildingnewruralcultureinQixianCounty,wegetthreeenlightenments:First,thePartyandthegovernmentshouldconscientiouslystrengthenleadershipovertheworkofruralculture;Second,thegovernmentplaysanindispensableroleinnurturingruralculturalmarket;Third,weshouldvigorouslytrainanddevelopamateurmasscultureteamofpeople.
Keywords:Qicounty;culturalconstructionofnewcountryside;thespiritualentertainmentofthebroadmassesofpeople;theconsumingneedsofthebroadmassesofpeople
祁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文化先进县,是晋剧、祁太秧歌、北方民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论文更是蜚声海内外的晋商圣地,所辖城赵镇是被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祁地文化。名城文化、名人文化、晋商文化、民俗文化、戏曲文化、武术文化等六大文化尽显祁县魅力。近年来,祁县县委、政府立足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坚持建设经济强县和打造文化祁县协调并进,积极引导和激活和谐文化建设要素,着力构建多元化文化投资格局,催生发展文化产业经济,促进了和谐祁县建设和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
1祁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1.1类型多样,参与广泛,满足了广大群众精神娱乐和文化消费的不同需求全县民办文化活动从活动内容上可分为晋剧秧歌票友、传统社火、民间剪纸、图书借阅、电影放映、威风锣鼓、武术健身、文化市场综合经营等十多个种类;从开办形式上可分为个人独资、多人合资、村委参资、企业出资等四种;从活动区域上可分为室内、院落、街道、广场等四种形式;从活动时间上可分为定期、不定期和常年三种形式。在文化活动组织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极具地域和行业特征的文化活动区域,如东观镇民俗表演、贾令镇晋剧票友、古县镇秧歌票友、城赵镇民间剪纸、西六支乡八音吹奏、昭馀镇社区文化、城区集镇区经营文化、旅游区晋商文化等。
据统计,全县常年参加民办文化活动的群众已达5万多人,每年举办活动近3000多场,成为了广大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和载体[1]。贾令镇东阳羽村维镜文化大院、北左村民村合办的晋剧票友文化大院活动时聚满了十里八村的观赏群众,高峰时有300多人;权勇文化大院吸引了丰泽村20多家企业的青工观看电影和数千名青少年学生阅览书籍,常常是“人满为患”;原东村王德林剪纸文化大院常年有50多位老中青妇女剪纸竞艺;女企业家权芝芬创办的“燕子”社区文化活动点更是聚集了上百名爱好健身、表演、舞蹈的城镇妇女;古县镇温曲村的武术文化大院里展示的却是农村青年舞刀弄枪、健身比力的竞技场面;东观村庆福文化大院参与晋剧秧歌票友活动的骨干分子就有30人之多,有干部、教师、工人、农民,夏天在东观村中心广场上进行活动时,每场都吸引着近千名群众驻足观看。县城乒乓球俱乐部吸收有爱好者200多名,活动会员150多名,30张球台每日里都是占无虚席。由13位中青年书画艺术爱好者成立的麓台书社,仅两年的时间就举办各种全县性和跨市县书画联谊展10多次,并拓展到了篆刻、绳编等多种艺术门类。书社整日里宾朋满座,舞文弄墨,成了全县书画爱好者的活动乐园。这些不同类型的民办文化形式,五彩缤纷的大院文化活动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群在文体娱乐和文化消费上的需求,成为了公办文化的有益补充,在全县城乡营造了浓厚的和谐文化氛围。
1.2简约自办,注重实效,代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民办文化组织的创立者有农民、工人、退休干部、企业家等。他们怀着对民间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服务群众的奉献激情,自我筹划、自我筹资、自我组建、自我活动、自我创新、自我完善,在人员、资金、场地、器材都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开辟自家院舍,主动联系四方,克服生产生活矛盾,渐次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今天有活动场地、活动器材、活动制度、活动队伍、融资渠道,甚至有经营市场的较为健全的民办文化组织。晓义村刘继拴创建文化大院之初仅筹得资金1600余元,购置了晋剧文、武场乐器设备,在活动过程中把乐器保管和使用分配到人,自我保养和维护,历经十余年器材完好如初。丰泽村夕阳红文化活动中心把每年节庆期间为企业和单位进行助兴演出所得的赞助款集中保管,全部用于器材维护和活动开支。西六支乡祁城村范青山,20世纪90年代初与家人一道创办起了八音吹奏教习班,网罗吹奏好手进行技艺交流,挖掘整理传统曲目30余个。在此基础上,他组建起了一支经营性的民间吹奏队,并多次代表祁县参加国家、省、市级大型文化活动展演,现已发展成为有固定人员30多人,年经营额30多万元的知名民间文化经营团体。
民办文化在各个层面凸现出的自主性、灵活性、创造性顺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物自主发展的规律,克服了以往村、镇集体等公办文化中“有人参与、管理松弛”的弊端。另一方面,民办文化组织简约发展,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小投资、重实效,资源整合利用。据统计,全县非经营性民办文化组织(民村、民校合办除外)中投资基本在15万元以下,场地以闲置的自家院舍和村委、社区提供的场所为主,器材大多采用独资、合资或企业赞助和社会募捐等形式购置或自制。参与人员自觉自愿甚至还奉献自己的积蓄。晓义村晋剧票友文化大院主要骨干30多人,联系有清徐、太谷等数十个村的近百名爱好者,但是其器材价值不超过3千元,却排练出了《算粮》《走山》《金水桥》《渭水河》等近10个折子戏。东观村、民村合办的文化中心有电子琴、架子鼓和晋剧文武场乐器、音10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响、戏装等,总价值仅3万多元,却能演出30多个曲剧目,而且多次组队参加省、市、县的节目调演活动,并获得优异成绩,这在专业团体中是绝无仅有的。权勇文化大院藏书17000多册,收集电影拷贝1600多部,累计投入11万元,但其市场价值却超过了30万元。在从事民办文化的过程中,一些“文化能人”还把有消费市场的文化项目推向市场,走经营文化之路。县里组建的昭馀晋剧团,其组成人员大部分来自于村镇民办文化活动点。兴艺民间器乐培训中心等都是由自办文化发展起来的经营性文化单位。这种花小钱、办大事、重实效的民办文化之路,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文化如何建设、如何完善做出了积极探索,也昭示了今后民间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方向。
1.3内容向上,贴近实际,弘扬了新时期构建和谐文化的主旋律祁县农村文化活动从活动内容、服务形式、文化产品等方面展示的是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扬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赞美讴歌新农村建设风貌和新人新事的和谐画卷,呈现出了向上性、时代性的健康内涵。里村麻万全文化大院把文化大院办成学习科技的园地,先后聘请太谷、清徐、平遥等地的农业技术员举办温室大棚、酥梨套袋、肉牛育肥、辣椒加工等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讲座,并把讲座录音每周用高音喇叭复播一次。城赵镇剪纸文化大院里的剪纸艺人们创作的《水浒传人物谱》《计划生育大国策》《百业图》《奥运中国》生动地再现了水浒人物的迥异个性,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展示了祖国建设新貌。东风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舞蹈队排练的秧歌舞《夸夸咱宿舍新变化》,充分展示了社区建设的喜人景象和她们喜悦的心情。丰泽村夕阳红文化活动中心自编自导自演,推出了反映婆媳不和的秧歌剧《一日三餐》和《满月风波》,教育人们赡养老人是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公演后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建军80周年”,权勇文化大院精选出爱国主义影片200多部,在县城广场、建筑工地、机关社区、村庄企业等处轮放750多个场次。还主动参与夏季7月份的昭馀文化广场“电影放映月”活动,使成千上万名青少年学生和消夏群众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东观是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活动中心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举办了“美丽东观,歌颂家乡”秧歌票友电视大赛,爱好者踊跃参与,乐此不疲。十七大学习宣传期间,丰泽村夕阳红活动中心自编自演了《十颂十七大》《十七大报告十八个新亮点》《县委书记讲党课》等剧目,受到了党员群众的热烈欢迎。乔家堡文化中心的50多位中老年妇女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主动担负起宣讲十七大精神的光荣任务,挨家挨户赠送十七大报告和宣讲十七大精神。由此看出,民办文化组织弘扬的是时代的、向上的健康文化、科学文化,弹奏出的是凝聚民力、共谋发展的和谐乐谱[1]。
2祁县新农村文化建设对全县经济社会的影响如火如荼的民办文化,着实成了祁县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了广大群众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那么,民办文化带来了什么呢?一是民办文化“红”了祁县,“火”了文化。全县八大乡镇六大社区都有民办文化,类型各异,特色明显,参与群众呈上升趋势。有些村还出现了多个文化大院齐头并进、较劲比势的势头。如丰泽村已发展有五个公益性民办文化活动点。继晋商大院之后,文化大院已成为祁县的又一品牌。2007年权勇文化大院就接待全国各地来访者近5000多人,还上了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民办文化的确是“红”了祁县。民办文化大院的“火”使一些传统的文化项目进一步发扬光大,使濒于失传的民间艺术再度予以传承。祁县秧歌的上百个曲目、温曲武秧歌、火流星、祁城民间泥塑、木雕、石刻等传统项目在民办文化的襁褓中再度孕育成长,文化资源得以发掘利用,还产生出文化经济效益。乔家旅游文化开发公司等就是以策划、生产、销售传统特色文化产品(五谷画、葫芦烫雕),开展传统特色文化服务(驼队、民俗表演)等为主的文化企业。大院文化使得“文化”这块大蛋糕更加充盈和丰实,着实是“火”了文化。
二是民办文化弹响了全县共建和谐的强音,焕发出广大群众健康向上的人生心态。无论是晋剧秧歌演唱,还是图书电影服务,反映出的都是守礼法、讲团结、谋发展的向上价值理念,吹起的是党和政府科学发展共奔小康的奋进号角。参与文化活动的人能远离麻将桌、是非圈,追求的是经济富裕后的文化新生活,崇尚的是文明和谐的人生新理念。常年参与文化活动的人员性格开朗、精神矍铄、身体健康、共事和睦、邻里团结,没有、懒作等恶习。文化活动组织着实为城乡群众营造了一个和谐的“人文圈”。
三是文化活动营造出了“尊文重教”的浓厚氛围,影响和培养了新的一代。大院文化的繁荣使一些11(总第101期)祁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启示(李卫东等)地方一改以往在文化建设上的“穷文化”、“软文化”的做法,认识到了扶持发展民办文化是得民心、见效益的大好事。如丰泽村权勇文化大院就接待本村和县城学生参观展览、观看电影、阅读图书等。在权勇、夕阳红大院文化的熏陶感染下,丰泽村尊文重教成风。2000年以来新培养大学生80人之多,相当于该村前20年考上大学人数的总和,中考成绩连夺全县农村中学之冠,丰泽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村”。红红火火的大院文化,在祁县大地上营造出了民生和谐、社会文明的发展氛围,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2007年,非旅游类文化经济产业实现产值近7000万元,安置就业3000余人,晋商文化旅游经济再上新台阶。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已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成绩斐然,被晋中市命名为平安县创建先进县,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繁荣[2]。
3祁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祁县新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得益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更主要得益于党政各级组织对民办文化的培育催生、精心呵护和正确引导。县委、政府、宣传文化职能部门和村镇社区因势利导,在民办文化的催生发展中勤于担当好各自的角色,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方针,始终坚持“群众文化群众办、社会文化社会搞”的文化共建方针,积极扶持民办文化,放大大院文化效应,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事业的综合进步。
3.3村镇、社区甘做“娘家人”村镇、社区党支部、村委从为民服务的宗旨出发,给予了文化组织最大限度的支持,担当了“娘家人”的角色。北左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委办公设施破12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旧,但对于开办的晋剧票友文化大院以场地、水暖电和购置电视机、VCD机等设备的支持;丰泽村支部、村委在近年来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投资400余万元兴建了中小学校和完成了村内街道硬化,又专门拨付5万元兴建了100多平米的室内小剧场,购置了乐器、音响等设施,专门提供给“夕阳红”文化活动中心常年使用;权勇之所以能成为全县文化大院示范户和省、市民办文化业的优秀典型,离不开丰泽村支部、村委二十余年的关怀支持。在1995年集体经济极度贫乏的情况下,是老支书自己借钱支付他全年的电影放映费,在他面临困难,产生停办大院的念头时,是村委领导及时给予谆谆教诲和物资支持,扶持他的文化大院走到了今天;东风路社区安康小区是全县最大的居住区,该区物业中心面临收费困难、更换锅炉资金紧张的困扰,仍出资5万多元新建了文体操场,购置了2万多元的活动器材,并出资主办了该社区文体表演大赛和庆典晚会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正如里村文化大院的创办者麻万全所言,“没有支部、村委的关怀支持,没有老百姓的热情相助,我们是办不到今天的。有了娘家人的支持,我们信心更足了,劲头更大了。”
4祁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4.1党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的需要,也是满足农民求知、求乐、求富的需要,更是提高竞争力、发展地方经济、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需要[3]。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高度,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努力弘扬优秀文化,改进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充分保证对农村文化经费的投入,落实国家扶持公益文化事业的各项政策,切实承担起政府发展公益文化事业的责任,推动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4.2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政府“角色”不可或缺政府要按照“群众文化群众办、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思路,转变观念,改进方法,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的新体制。要围绕满足农民文化消费多样化的需求,着力构建以戏剧、电影为“主打产品”、 政府要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机制[4]。拿出适当的政策补助,作为激活农村文化市场的推动力,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把戏剧、电影下乡纳入市场机制轨道。要鼓励、引导、帮助、扶持农民从自身需要出发,开办文化大院、农村图书室、农民演出团体及经营文化产业。要把文化大院等作为农村基层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掀起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潮。4.3要大力培养和发展业余兼职的群众文化队伍专职的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数量有限,活跃基层文化活动必须依靠大批群众文化骨干。要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基层文化建设,不断扩大基层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保护和发挥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要充分重视蕴藏在农民群众中间的创造力,积极发掘和推广具有农村特色的文化活动形式,提高宣传文化机构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5]。鼓励创作和演出农村小戏等深受广大农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积极推广优秀农村文艺作品。在农村培育和发掘一批热爱农村文化事业愿意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骨干,建立一支不走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晋中市委宣传部。2007文化晋中建设报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2]晋中市委宣传部。腾飞的晋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3]中共中央宣传部。改进创新服务“三农,一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材料汇编[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
[4]中央文明办。大力加强基层思想文化建设——‘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材料[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4.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新农村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文化的先进理念[2]。因此,要建设好和谐新农村,必须大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认同度,实现高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形成农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再次,有利于推动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人民的需求是我们谋发展、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要越来越占重要地位,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符合农村群众思想观念变化的新特点,适应了当前农村文化的现实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它对于解放和发展农村文化生产力,创造出更多满足广大农村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形式,增强农村文化发展活力,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顺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潮有着重大意义。最后,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文化是各国竞争的焦点,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在今天这样一个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3],我们特别是文化建设和发展滞后的农村地区,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抵制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意识形态和思想的侵扰,形成文化竞争力,更好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总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创造一个遵行道德规范、团结奋斗、勇于创新、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新型农村环境,为农村的经济建设、思想文化建设,为中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快速、高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制约农村文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虽然取得了发展,但与城市相比,农村贫苦落后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农民想抓住这些机遇提高自家的经济水平,而忽略了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家族、宗教势力等腐朽落后文化有所抬头,迷惑了人们的思想灵魂,农村的道德状况也普遍受到冲击,农村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侵蚀,集体主义观念、团结互助精神淡化,法律意识淡薄,诚信缺失,不敢创新,发展、竞争意识不浓,一些地方存在如坑蒙拐骗、弄虚作假、以富欺贫、以强凌弱等现象。另外,中国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不高且以小学和初中程度为主,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2.政府领导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干部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直接关系着农村文化建设的成败。中国考核官员政绩的标准是经济发展的成就、财政收入的提高,这就导致官员更多地重视经济建设,追求经济指标。文化建设不能带来直接的财政收入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收效甚微,影响了地方官员的升迁,所以就缺乏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致使文化建设只重形式、重建设,而轻质量、轻管理,盲目大搞形象工程,最后农村文化体系出现了流于形式的“空壳化”现象,劳民伤财。3.投入短缺,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建设缺乏一定的物资保障就不能实现真正的文明。本来文化事业费用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就不高,且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致使分到农村的份额更是少之又少。另外,农村存在的“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以及官员过分追求经济目标,这些都使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上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由于资金缺乏,早已陈旧的一些文化设施不能得到及时更新,也不能建设一批新的文化设施、设备,文化建设工作受到极大的制约。4.文化建设队伍落后,人才匮乏。缺乏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基层工作人员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工作成绩难以得到及时的肯定,当地农民对这一没有实质成果的事业不理解、不支持,且工资待遇不高,基础条件清苦和艰辛,致使工作者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同时不能吸引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参与,文化建设队伍后继力量不强。当前农村多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素质偏低,文化建设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家乡文化论文 篇九
(安庆师范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0)
摘 要: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东乡武术于2010年7月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在“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子目录中。发展史不清、技术体系缺乏保护、政府民众的观望态度等现状,使东乡武术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亟待挖掘整理与保护。通过研究,建议通过学校教育推动、区域赛事和文化旅游推广、高校科研助力的途径对枞阳东乡武术进行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 :安庆;东乡武术;传承;保护;研究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225-02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通用15篇】
安徽省安庆市东乡(今枞阳境内)自古就有尚武的传统,至今都有“文不过南乡,武不过东乡”的说法。东乡武术秉承皖江文化特色,武技风格独特,历千年而经久不衰。从唐末至今,东乡历史上出现许多武将和武术名师,仅清朝就有多名武举和钦命武林郎。“东乡”所包括的区域今为枞阳县周潭、项铺、汤沟、老洲等乡镇,东乡武术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东乡武术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今却频临失传。为挽救这一传统文化,2010年7月,安庆市枞阳县东乡武术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在“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子目录中,序号30,编号Ⅵ—6,其传承人为章根苗。[3]2013年,东乡武术入选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4]
对东乡武术文化传承和保护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保护东乡武术这一传统文化瑰宝、也对充实皖江文化研究和我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 安庆东乡武术传承的现状
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的长江北岸,背靠群湖,面临大江,境内河流纵横、水系发达,自古就是农业渔业重镇。安庆市枞阳县周潭镇不仅是鱼米之乡,也是东乡武术的发源地。东乡武术起源福建南少林武术,融入了桐城文化和皖江文化的精髓,一度枝繁叶茂。到了清初达到了鼎盛,当地各大家族办武堂、请名师,极大推动了东乡武术的发展,以周潭为中心,方圆五十里家家户户争相习武。历史上东乡人人练武、高手云集,民风彪悍。“黄小姑两下苏州报父仇”、“周铁弹飞弹打臬台”、“三十六教头九华山大战花和尚”和“三十六教头力拒粤贼”等民间传说在皖南地区� 清咸丰年间,大儒吴汝纶有感于东乡武术教头侠义之事,执笔为东乡首席武术教头章冠鏊作了传记。
在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时期,东乡由于地处长江沿岸、扼守枞阳县城通往铜陵的道路,成为清军和太平军的反复争夺之地。东乡各大家族在那个剧烈动荡的年代,出于家族利益和政治形式的考虑,建立民团对抗太平军,最终受到太平军的剿灭。东乡武术名师、高手丧失殆尽,拳论拳谱付之一炬。不仅如此,此役还导致当地各大家族因此相互指责,以致结怨日深、不相往来,甚至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还一度出现过大规模的家族武力冲突。从此,东乡武术的发展出现了断裂。
2008年初,香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胡一虎到周潭镇大山村对东乡武术进行了专题采访,并在《中国江河水》栏目中播出,引起了电视观众和业内人士对东乡武术的关注。2010年7月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东乡武术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安徽省第二个入选该目录的地方拳种。新编《安徽省体育志》将东乡武术作为传统武术的精华列在第二名,仅次于“九华山拳”。2013年,东乡武术被国家体育总局设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一方面,东乡武术的传承与保护的形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周潭镇中、小学在课后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东乡武术的传承,没有其它研习活动。[5]缺乏科研人员的挖掘研究、缺少政府相关政策引导、没有社会力量积极推动,东乡武术传承和保护只能在困境中挣扎。
2 安庆东乡武术传承与保护的困境
2.1 对东乡武术发展史认识模糊
受到太平军剿灭后,东乡武术发展的断裂对东乡武术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并且为现在的研究挖掘工作增添了很大的障碍。在东乡武术的发源地周潭镇,几乎每个乡民都可以道出东乡武术的一些往事和传奇,但是笔者在调查及走访中、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当地民众、无论是政府网站还是地方志,都无法对东乡武术给出一个相对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 理清传承架构和脉络,可以正本清源、还原历史,是东乡武术传承与保护的当务之急和重点。
2.2 对东乡武术技术体系缺乏保护和挖掘
东乡武术现存的套路主要分为拳术和器械两种,其中拳术套路居多。拳术以中、低架为主,其中步法以半马步、弓步、虚步和歇步居多,兼有较多的震脚动作;上肢动作丰富,拳、掌、爪和肘法丰富,变化多端;劲力刚猛、力大势沉、灵活多变、辅以发声,具有明显的南拳武术风格。器械以刀法、棍法为主,兼有扫把、铁尺和板凳等日常生产生活工具的用法,基本代表了安徽省民族传统武术的最高水平。民国以前习武之地被称为“场子”,教“场子”授徒的人被称为拳师,有影响的拳师被称为“老拳师”,相互比武被称为“破拳”。然而,作为促进东乡武术发展重要形式的“教场子”和“破拳”活动,其具体的规则、流程和运转方式等内容已经难以考证。
现有的技术体系主要依赖现存的“拳谱”和老拳师的个人演练。拳谱多为记述招式名称,并无太多的配图和技术线路的说明,且多以诗词和歌词形式出现,易因个人理解差异产生不同理解,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老拳师年龄很高(基本在80以上),其演练无法完全还原传统套路的原有内容和技术元素。对东乡武术技术体系的保护挖掘迫在眉睫,一旦老拳师过逝,就会出现无法弥补的缺憾。东乡武术的技术体系既是东乡武术的主要内容,也是东乡武术发展的重要线索。东乡武术技术体系的保护与传承关系到东乡武术存亡的核心。
2.3 民众对东乡武术发展持观望态度
原东乡所辖地区(今周潭、项铺、汤沟、老洲等乡镇)基本是安徽省安庆市欠发达地区,当地的年青人多外出打工,留在家乡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和儿童。东乡武术目前既无相关产业,也没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短时间内不能为当地民众带来经济利益。当地政府虽积极推动东乡武术在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立项,但是没有提供足够的物力、财力和人力进行东乡武术的传承和保护。投入的不足导致东乡武术既缺乏科研机构的研究支持,又缺少社会组织参与开发,传承与保护工作流于形式。
当地民众对东乡武术谈起来津津乐道,一致认为“东乡武术”这一文化瑰宝应积极地进行保护和传承,但是鲜有人愿意从事东乡武术的传播和研究。笔者通过走访发现,除少数武术世家之外,研习东乡武术者寥寥几人、屈指可数。当地民众对东乡武术的发展前景持观望态度。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只有调动了当地民众对东乡武术发展的积极性,才能摆脱以前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坐吃山空的消极保护方法,积极主动地寻找时代机遇,继承和发展东乡武术。
3 安庆东乡武术传承与保护的可行性对策
3.1 融入体育课程,做好东乡武术普及推广
2010年9月,枞阳县周潭中心学校将东乡武术作为中、小学生课余活动内容,组建了兴趣小组,并聘请了当地的老拳师授拳指导。东乡武术的发展可 不仅借助中、小学生课余生活活动平台,普及、提高东乡武术;而且争取通过中、小学体育课的形式将东乡武术融入学校教育之中。当中、小学生达到参加相关赛事和武术段位考核的标准后,就可以通过比赛成绩和武术段位为家庭和学校赢得荣誉,也可以为自己赢得升学等方面的奖励政策,进一步获得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可和支持。只有在少年儿童中做好普及和推广工作,东乡武术才能重现往昔异彩,发扬光大。
3.2 借助武术赛事,举办东乡武术文化活动
通过体育局等相关部门支持,举办东乡武术比赛,打造东乡武术的体育品牌。积极支持周潭等乡镇开办武术学校,进行武术交流活动。建立东乡武术文化推广机构,引进商业赛事运作机制,逐步将武术比赛扩大演绎为武术文化节,进行传统技能展示等具有鲜明东乡武术特征的武术文化活动,带动当地和周边东乡武术的推广。
3.3 凭借自然资源,开发东乡武术文化旅游
东乡武术发源地周潭镇大山村地处大山,湖泊遍布四周,拥有海燕洞风景区、特色农业1600亩果园以及大山农家乐度假区。融合枞阳艺术、桐城文化和东乡武术,依靠东乡武术文化活动和当地旅游资源,积极拓展东乡武术文化旅游。不仅可以带动当地交通、餐饮、酒店和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能够塑造“东乡武术”品牌形象,开发更多旅游产品和项目,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4 联合相关高校,加大东乡武术研究力度
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乡武术,理论研究极度匮乏。依靠有关高校和研究所,立足现有史料,广泛调研,理清历史传承脉络,规划保护与发展战略,论证相关传承与推广途径,为东乡武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设立东乡武术相关课题的研究,增加政策制定的依据,减少项目建设盲动,增强发展深层动力,降低发展风险,建设“产、学、研”联动机制,科学地可持续地有力地推动安庆东乡武术的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邱丕相,马文国。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8-9.
〔2〕张勋华。河南武术文化传承与保护方略之研讨[C].第九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论文报告会。
〔3〕安徽政府网 GKcontent.aspx?xxnr_id=64010.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十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村级党组织;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037-02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通用15篇】
一、村级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村级党组织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却面临诸多困境。
1.村级党组织功能弱化。在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许多村级组织还存在着许多与文化建设不适应的方面,突出表现在:一是组织结构涣散。在有些贫穷落后地区涣散面占30%以上,甚至高达50%以上,这些村级组织,班子软弱或者不健全,有的甚至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在大是大非面前挺不起腰杆;许多村干部情绪失落,处于应付工作的状况;绝大多数村民小组形同虚设,不起作用。二是功能失衡。在农村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相当部分的村级组织要完成的任务是两件: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和调解民事纠纷 [1]。三是一些村干部本身素质不高,不讲学习、不讲政治、不讲正气,生活态度消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民主法制观念不强,“家长制作风”仍然存在。文化建设的基础在群众,而关键在干部。作为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村干部的行为直接影响文化的发展。
2.村级党组织资源流失,致使农村文化建设队伍薄弱。组织资源主要指党组织自身的队伍、素质、人才、作风等内在能量及其来源。一方面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剩余劳动力大量积压,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齐头并进,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推”、“拉”两力的联合作用下,向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民工潮”由北向南、由西向东涌动,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大特色。在这支空前浩荡的职业迁移大军中,绝大多数都是有文化、技能和思维等优势的青壮年农民,包括中青年党员,村里仅剩下“703861”部队(老人、妇女和孩子)。这给村级党组织带来了“综合贫血症”。首先,一方面,相当多的青壮年农民政治冷漠化,入党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外出打工的优秀青年很难被接纳入党,这就造成农村党员队伍长期得不到发展,党员严重老化,出现所谓“七个党员八颗牙”现象;其次,即使有青壮年党员(他们往往是骨干)也因长年在外而不能在村庄内发挥作用,由此造成村级党组织缺乏较高素质人才群体的支撑;最后,村庄青壮年党员的流失,造成村级党组织“支部书记人选难”的窘境普遍存在。上述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大大减弱 [2]。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核心——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地位的逐渐“边缘化”,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3.村级党组织经济实力薄弱。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是资金问题,难点也是资金问题。村级集体经济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农村文化事业设施的建立,文化活动的开展,哪一项都离不开物质条件的支撑,集体经济实力的薄弱,会直接影响到村民的物质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状况与文化建设的好坏密切相关。凡是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村,凡是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集体经济较发达的村,其村容村貌的建设就好,文化建设搞得就好,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相对也高;相比较而言,一些集体经济是空白的村这方面的情况则差得多 [3]。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很多地方也贯彻了党的农村政策,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步伐,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村级集体经济总体上仍然比较薄弱,特别是税费改革后,村集体收入渠道萎缩,总量锐减,债务加重,一些村入不敷出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造成硬件基础设施差,队伍不健全且素质差,一些村里的文化室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地发挥主渠道作用。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对策思考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基层党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领导者,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组织基础,无疑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基础,因此,只有把村级党组织建设好,农村文化建设才具有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通用15篇】
2.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教育,提高理论素养。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建设需求。基层党组织是带领广大农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而基层领导干部是战斗在农村文化建设第一线的最直接的领导者,他们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现在农村思想出现了一些问题,尽管具体表现形式不同,原因多种多样,但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不重视理论学习,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甚至出现了信仰危机。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我认为,关键在基层干部首先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以及自身的信仰危机,广大农民群众相应地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农村思想问题的出现。因此,必须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教育,也就是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头脑。一旦基层干部具备了相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同时,又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他们就可以充分运用这些理论对广大农民进行教育。这些理论和思想是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理论,决定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建设农村先进文化的灵魂。
3.提高认识,加大政府投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基层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意义,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内容财政支出预算,内容扶贫攻坚计划,内容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只有各级党委和政府思想上重视,农村基层组织相应地也就把农村文化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从而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机制,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要繁荣发展先进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要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农村文化建设有了经费保障,也就给基层党组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基层党组织就可以大胆地进行文化体制创新,大胆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在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在农村财政配套改革的基础上,乡镇财政有县直管的前提下,农村文化教育的投资会得到有效的保障,农村职业教育会得到更好发展,必将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4.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就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文化建设搞得更好,不但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先进性思想作指导,而且要注意与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才能把农村文化建设得更加繁荣。宣传文化部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策划者和承担者,主要负责进行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重在具体抓落实。但农村文化建设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两个部门能够完成得了的,必须要社会的参与和支持,特别是职能部门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各级文化、文联、计划、财政、税务、编制、人事、劳动、规划、城建、国土、公安、工商、教育、民政、体育、新闻舆论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合会等群众性团体,要发挥各自的职能,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志国。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路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3):21-27.
[2] 李勇华。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组织领导资源重构[J].理论探索,2007,(1):59-62.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黑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黑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黑龙江省政府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致力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推进,黑龙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中心、着眼基层、面向群众、与时俱进,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进展。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多年来,黑龙江省各级财政部门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发改委从2002年到2005年投资4.8亿元,用于扶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三年间共补助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项目1078个。到“十五”期末,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基本阵地建设初见成效。2002年以来,黑龙江省一批市、县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文艺演出场馆得到修建或改建。在大力发展市县文化设施的同时,全省继续实行了市县级文化设施维修补助和乡镇文化设施建设补贴政策,“十五”期间,省级财政共下拨市县级文化设施维修补助专项资金和乡镇文化设施建设补贴专项资金各1000万元,一大批文化设施得到维修,300余个乡镇文化设施受益。
2.服务农民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有了较大增加
黑龙江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改善。伴随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出台,各部门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出现了由少到多、由临时申请到列入专项预算、由政府财政投入到社会各方面共同投入的新局面。有关部门共投入34.4亿元建设“村村通工程”,使11.7万个行政村近9700万农民群众受益。截止到2004年,95%的乡镇和70%的行政村均可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近年来,新闻出版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重点支持有关“三农”图书的出版发行,共出版“三农”图书约2.6万种。文化部等部门安排1.7亿元资金,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着力为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由于各方面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投入渠道的不断增多,壮大了农村文化阵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3.农民自办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黑龙江省农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逐步高涨。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广大文艺院团转换经营观念,积极开拓农村文化市场,群众性文化团体日益增多。
二、黑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推进对策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则是整个农村工作、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义务教育,农村基础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公共产品,应该是由政府提供的强制性免费教育。由于受到教育投入不足、城乡二元教育体制等因素的影响,黑龙江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乏力,努力改变农村基础教育地位薄弱的局面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早在“七五”期间,国家就提出“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但黑龙江省至今也没有实现。按照相关部门要求,文化事业经费增长应不低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全省不少地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用于扶持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少之又少,农村文化事业的社会支持实际上处于缺位状态,文化事业发展滞后,部分乡镇甚至连个书店都没有,文化工作网络不健全导致了文化阵地功能发挥不到位,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有待加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黑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决不能因为经济建设而忽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建设是一种在积累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渐进过程,黑龙江省地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之上,土豆、大蒜等农产品极其丰富,全省应以土豆节与大蒜节等特色文化资源弘扬黑土文化。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具有特色的农业资源,积极发展土豆节、大蒜节等特色文化资源,来大力弘扬我们的黑土文化,使全省的地方特色文化节重现生机。只有坚持科学的文化发展观,文化节才能真正地取得“圆满成功”,文化建设才能得到真正的推进。
广大农民群众在享有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文化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向往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农村文化的主基调。为此,黑龙江省必须积极拓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渠道,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第一,要在内容上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推动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要在形式上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不仅要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还要让它们在农村扎根、结果。
第二,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发展黑龙江省农村特色文化。其一,挖掘整理好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好各地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利用,不断丰富“特色文化”的内涵,提升各地的文化形象;其二,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其三,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荣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其四,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充分挖掘好各类文化资源,培育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名村”、“名乡”、“名镇”。
第三,改革农村文化运行的机制,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推动国有文化单位为发展农村新文化多做贡献;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另外,要加强选题规划和内容建设,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和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保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黑龙江省宣传文化领域的有关专项资金要加大对农村题材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同时,积极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努力创作思想健康、艺术精湛、形式活泼的为广大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1]瞿振元,等。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缪景。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深层思考[J].浙江经济,2006,(1).
[3]胡宝平。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1).
[4]陈文胜。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06,(12).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十二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
1.农村文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近几年,中国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 比如2004年文化事业费达113.66亿元,比2003年增加19.63亿元,增长幅度为20.8%。2004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则达到了8.74元,比2001年增长了3.04元。最近几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十五”期间前四年对农村文化投入达到98.53亿元,占全国文化事业费比重为27.2%。
2.重大文化工程的顺利实施使为农民服务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有了较大增加
实施了重点文化工程,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项目,成为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有效手段。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该工程实施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45亿元,地方累计投入2.5亿元,数字资源量已达到34TB(1TB数据量相当于25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依托公共图书馆、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成各级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点4756个;与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14.6万个,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16万个。
3.农民自办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在各地农村,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乙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还是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城乡差距还在日益拉大。
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尽管“十五”期间,国家共安排预算内专项资金4.8亿元用于支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安排项目1083个,但仍有部分县无文化馆、图书馆,一些农村乡镇无文化站。
三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县级图书馆购书费用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
四是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
这些问题都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二、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1.农村文化的建设要从根本上转变地方领导观念
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根本上是要转变地方领导的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解决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可是农村经济要持续稳定发展,农民生活要不断改善提高,除了丰富的物质需求之外,更需要精神的支撑,那就是农村文化。而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农村整体发展的进程。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长期以来我们一些地方领导“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比较严重,以至导致农村文化发展缓慢。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我们一些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发展观念上滞后的影响,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领导农村文化思维模式和管理所致。因此要持续不断地发展农村文化,首先要转变和更新我们地方领导的思想观念,避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大搞形式主义,切实有效地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落于实处。
2.积极抢占农村文化阵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这块阵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去占领,必然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就会占领。然而,要想占领和巩固农村这块文化阵地,政府就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从而获得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随着农村百姓的生活逐步走向富裕,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日益俱增。由于过去农村的发展主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度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和建设滞后,造成了农村文化滑坡的现象,文化阵地名存实亡,更有甚者一些农村文化阵地被寺庙、教堂所占领,封建迷信,等现象死灰复燃。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又严重匮乏,封建的、落后的文化现象在不断地侵蚀着我们的文化阵地,有的地方已经被这种现象所取代。面对这样的激烈较量,我们只有用重拳出击,抢回阵地,还农民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性措施,需要全体民众的全力支持,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尤其是政府资金的注入将对抢占农村文化阵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尤其是对乡镇文化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他们担负着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目前在许多地方乡镇文化站还是“一站一人一章”的局面,甚至在某些地方虽然有编制,但许多人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在职(专职),大多是从其他岗位转过来的,不知文化工作怎么开展,加上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学历偏低,缺乏专业知识。本来乡镇文化站就是农村文化的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村级文化室、图书室的管理辅导离不开文化站,农村文化中心户的建设、引导、辅导工作离不开文化站,乡镇一级的文化市场管理、监控也离不开文化站,集镇大中型文化体育活动以及文化体育协会网络组织的管理与引导,不仅离不开文化站,而且还需要文化站去组织、去发展。由此可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个过程之中,乡镇文化站所面临和承担的工作是繁重而复杂的,就这“一站一人一章”的文化站怎能支撑起所管辖的包括乡镇在内的十几至二十几个村组的文化发展工作?事实告诉我们,在文化站工作被削弱的地区,已经出现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流失、基层文化队伍涣散、群众文化活动“偃旗息鼓”、老百姓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的现象,同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腐朽落后的文化乘虚而入,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加强乡镇文化站和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已迫在眉睫。为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4.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我们发展农村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巩固和逐步扩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大建设力度,使农村文化事业稳步而健康地发展。
首先要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加大建设力度,使基层文化设施有明显改善。同时,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加强对现有的和新建的基础设施的管理。依法管理文化设施是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首先要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职能作用。乡镇文化站是直接管理矛口指导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能部门。机构改革后,乡镇文化站隶属于乡镇政府管辖,加上宣传;文化、广播、电视等职能合并,实际 由于体制发生了变化,相关问题还没有及时理顺,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编制不落实,人员不稳定,经费不解决,指导不到位的种种问题。因此,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体制,解决乡镇文化站目前的困境,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是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关键环节。其次,要依法管理文化设施。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是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改善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法规依据。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缺乏法律法规意识,使一些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乡镇文化设施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甚至变卖文化设施,导致一些乡镇文化设施丢失严重。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依法管理文化设施意识,坚决制止和严肃处理破坏和损害文化设施的行为。通过强化管理使基层文化设施进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5.进一步开发民间文化资源,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国的民间文化来源于广阔农村而服务于我们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开发和发掘农村文化资源,实现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走出农村、扩大受众、弘扬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竭力改善农村文化生活,进而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此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必然要与当地经济相结合,这样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就必然形成了文化产业。我们的农村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极具挖掘潜力和市场空间,同时我国各地民族特色文化不胜枚举,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保持着得天独厚的“原汁原味”,故而更加符合现代文化消费者崇尚自然的价值取向。在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地方,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却拥有独特乡村文化传统优势的地方,在农民渴望寻找致富新路子、城市人追求精神愉悦之际,完全可以利用”文化资源”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事实上,在我国许多农村,特别是山区单靠农业发展是很难改变农村生活的,我们只有因地制宜,改变观念,充分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利用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等等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已成为农村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以其独特性避开与大工业的竞争,开拓出新的职业和岗位,进而使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改变了农业人口的身份,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确保农民增收的“长效性”。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客观上可以提高农民的求知欲,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从业人员若想不被淘汰,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研究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事实证明,凡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地方,农民们参加学习,崇尚科学,积极向上的精神已经凸现出来,逐渐培育起乡村文明的新风尚。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还可以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我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广阔的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有许许多多的民族文化需挖掘、开发、利用。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让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真正的桥梁作用。
因此,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使现有农村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与充分发挥是我们政府部门和文化管理者的历史责任。同时建议我们的创意、策划、咨询机构和文化艺术专家应重视乡村的建设,走进田野,走进村寨,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乡村文化产业的项目定位、产业布局、经营管理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通用15篇】
家乡文化论文 篇十三
乔纳森•卡勒指出:“文学研究的理论并不是关于文学性质的解释,也不是解释研究文学的方法。理论是由思想和作品汇集而成的一个整体。”[1](P.3)现代文学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变化不是纯粹的理论思辨,而是基于思想及文本的思考与论争。作为现代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1917~1949年)乡土文学理论既具有现代文学理论的一般特点,同时,由于乡土社会在现代中国的身份与地位不断发生变化,作家、批评家的思想立场也处于变化之中,又使之具有自身的独特品格。 本文试图探讨乡土文学理论的形态特点,并历时性地追踪现代乡土文学理论的历史流变,以期在整合已有理论资源的基础上,找寻乡土文学理论与创作的历史启示。 一现代乡土文学的文本形态、价值取向乃至命名方式都受到国外乡土文学及乡土研究的启发。尽管作家们在接受国外乡土文学及其理论的影响时,具有选择性和自主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世界范围内的乡土文学具有某些共同特点和倾向,其中最基本的一点是,乡土文学描写的都是偏远的乡村、小镇的故事,文本中的背景往往与现代都市有意无意地构成一种对比关系,突出或强化地方色彩,在对乡村、小镇的自然景物、民俗风情、日常生活的描绘中,流露出对乡土世界及乡土民众的同情,隐现着对于现代都市的复杂心态,这些基本特点对中国现代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艺术理念上,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理论直接与世界接轨,但是,在形态上却更多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论的特点,零星地散见于单篇论文、书信、序跋、创作谈、译后介绍之中,往往三言两语,点到即止,缺乏西方文学理论的严密的体系性。但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理论又绝非穿着白话外衣的古老灵魂的死灰复燃,其精神是现代的,其价值取向也以人道主义、个性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因此,现代乡土文学理论既不是古典的,也不是西方的,而是属于现代中国的文学理论。在庞杂的理论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作家的思考与批评。废名援引波特莱尔的话说:“所有伟大诗人,都很自然的,而且免不了的,要成为批评家。”[2](P.57)现代乡土文学作者也是如此,无论是夫子自道,还是相互辩难,其言论既为阐释以往的作品提供了理论依据,又预示着一种新的创作动向,因而,在这些看似散乱、庞杂的理论资源中蕴藏着关于现代乡土文学理论流变的全部。 显然,这些理论形态并不是纯粹知识学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但对于中国文学理论而言,这是常态,因为“在中国,文学理论从来就不是一种纯粹知识学意义上的话语系统”[3](P.46),它更多地与政治立场、政治激情、集团利益乃至私人恩怨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恰恰是这活生生的理论资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现代乡土文学的窗户。 二现代乡土文学理论虽然不是以体系性的、完整的理论形态出现的,但是透过表面零散、杂乱的理论话语还是可以看出每个时期的不同理论观点自身的统一性、逻辑自洽性及其历史流变。 在功能上,现代乡土文学理论经历了从“乡土启蒙论”到“宣传论”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是乡土文学的发轫期,期间确立了最基本的乡土文学理论,即鲁迅的“乡土启蒙论”。鲁迅指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4](P.439) 这是鲁迅对《呐喊》的文学功能的概括,也是其启蒙文学的理论宣言。鲁迅要改变的主要是乡土层民众的精神。鲁迅强调:“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5](P.526) 简而言之,鲁迅的“乡土启蒙论”是以“为人生”、“改良人生”为目的的,而鲁迅等人之所以要改变当时的人生,乃是源于对现代性的追求。 现代性是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最迫切的使命,“乡土启蒙论”从现代性的核心问题,即思想文化入手,推动社会的现代化。正如林毓生所言,鲁迅等“五四”先驱“要求通过建立为社会和政治改革所必需的新的思想文化基础,来全面解决当代的问题”[6](P.63)。受鲁迅的影响,青年作家许钦文、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胡也频、许杰、赛先艾、黎锦明、王任叔等以犀利的批判锋芒穿透种种乡风民俗、乡间悲喜剧,直指传统的思想文化与政治制度,虽然作品的故事情节、风格特征各异,但是其基本立场是一致的,即都是以人道主义思想、自由平等的理念为价值尺度。 “乡土启蒙论”是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国乡土文学特有的理论。“乡土启蒙论”赋予乡土文学以明确的启蒙意图和功利色彩,即鞭策落后、抨击专制,以达到改良社会和人生的目的,从而形成其既同情农民、又批判农民的独特品格。 同情农民是世界范围内乡土文学及其理论的主流倾向。乡土文学的兴起大多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背景有关,工业化、城市化一方面致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农村日益萧条;另一方面与城市工作相比较,农耕劳作更加艰辛,加之农民生活较为贫穷,从而使作家对农民充满同情。因此,同情农民、为农民呼喊是乡土文学创作的普遍意图,从这个意义上说,几乎所有的乡土文学都是功利性的。虽然城市生活也有其不如人意之处。 “乡土启蒙论”与世界乡土文学普遍同情农民的思想倾向相一致。但是,鲁迅超越了同情,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农民,指向了乡土社会的思想、文化、习俗及其孕育的农民思想,这在世界乡土文学中是极少见的。以赫姆林•加� 困扰美国农民的不是精神枷锁,而是城市化和西进运动造成的萧条、沉闷与单调(各国的具体情形不同,但大同小异),与观念更新、思想解放没有直接的关系,因而没有启蒙的必要。但是,“乡土启蒙论”却致力于把乡土层民众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实现“人”的解放,其目的是消除封建思想对乡土层民众的精神毒害,为之争取做“人”的权利。因此,乡土批判是对农民的更深沉、更急切的同情,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严厉的批判,其独特品格是由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价值取向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