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高考家长帮小编帮大伙儿找到的我和祖父的园子课文(最新10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和祖父的园子 篇一
居住方式:
主要有三种:1、与母亲共同生活;2、与父亲共同生活;3、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其中,与母亲共同生活的人数最多,为11人,占48%;与与父亲共同生活的有7个,占30%;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的有5个,占22%。
身体状况:
调查表明,跟随父亲(或母亲)生活的孩子情况较好,而与祖父母9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身体状况则较差。祖辈们出于溺爱心理或由于传统的教养方法,总是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不让他们动手做事,因此,这些孩子体质弱,生活自理能力不强。
个性表现:
不爱说话、性格内向的占42%;有的幼儿易冲动,有攻击;部分幼儿孤独、抑郁,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离异家庭子女在行为习惯、认知水平和与同伴关系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健全家庭孩子,各方面发展比较好的只占24%;个别孩子爱说谎话。有的孩子因父(母)行为不检点而受到不良影响。
父母离异后对孩子的教养态度。1、父母离异后能正视孩子的教养问题,能一起心平气和地商量抚养、探视、教育等问题。有的离异后一方到星期天就来接孩子去过假日。有的在节日、孩子的生日不忘给孩子送礼物。这种做法可减轻孩子的心理创伤,有利于他们健全心理的发展。2、父母双方相互争夺孩子,视子女为个人财产。抚育孩子的一方往往不让另一方探望、接触孩子,不接受对方给予的物品。双方在孩子面前相互诋毁,引起孩子感情畸形发展,影响身心健康。3、父母视子女为累赘,离婚后把孩子推来推去,对判给另一方的子女不闻不问,甚至连生活费也不愿付。有的父母另组家庭后,把孩子推给祖辈,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
从调查情况看,父母离异受害最大的是幼儿。作为幼儿园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关心他们健康成长。本人认为,幼儿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学习、了解一些法律知识,以用于处理一些具体问题
我国新《婚姻法》第36、37、38条对离婚后子女的抚养问题做了明确的规定,法院对离婚后子女的抚养、探望、教育等具体问题也有较详细的解释。幼儿园教师应了解这些法律知识,作为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
二、创设良好、和谐的精神环境,保护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
一般来说,这类孩子自卑感较强,不愿让同伴知道自己父母离婚的事。因此,教师给予他们的同情、关心要注意方式。不要在公开场合与孩子谈家中的事。碰到来园探视的父母,最好让他们与孩子单独见面,以免一些父母情绪失控,使孩子感到在同伴面前失了面子。教师向孩子了解家庭情况时,语气要婉转,注意不要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也可以与孩子谈心,告诉他们大人的事与他们无关,他的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以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
幼儿园还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教师的爱来温暖孩子的心。如我园开展了与单亲子女结对子的活动,每个教师都有自己关心、帮助的对象,大家从思想上、行动上关心他们,生活上照顾他们。有的老师顺路接送孩子;日时向这些孩子赠送礼物;经常与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改掉缺点;孩子一有进步就给予肯定、鼓励,使他们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和集体的温暖。
遇到节日、休息日还组织孩子到社区、公园等场所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得到欢乐,消除孤独、抑郁的心理,培养健康、活泼、开朗的性格。
三、做好离异家庭子女父母的工作,支持家长来园看望孩子,让缺失的爱得到补偿
经调查,婚变后当事人一般不愿主动与幼儿园老师谈论这件事,但教师可以采用家访、与孩子谈话或从侧面了解这部分孩子的家庭情况。其中家访这一环节很重要。一般来说,教师到家访问,与家长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在自己家里,家长比较愿意和你谈谈心理话。
有一幼儿,在父亲再婚后心情忧郁,不愿叫新妈妈,常常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教师去家访时,孩子的父亲向我们谈了这些情况,我们就和这位父亲想办法:可以一家三口一起出去游玩;让继母经常来园接送孩子等等。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努力,改善了母子关系。
教师还可以去访问不与孩子共同生活的父(母)亲,向他们介绍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及对方抚养孩子碰到的困难,激发他们为人父母的责任心,共同培养好下一代。
至于对离婚后关系紧张的父母,教师也可以做一些思想工作,要求他们处理问题时要从孩子的利益出发。
如:抚育孩子的一方不让另一方来园看望孩子。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向家长说明看望孩子是父母双方的权利,不能把孩子视为自己一方的私有财产。同时告诉他,孩子最害怕的是失去父亲或母亲。
我和祖父的园子 篇二
一、引入课外资源,激发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在学习中学生产生的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许多教师在新课伊始,巧妙地引入课外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时,教师配着《摇篮曲》,出示了一组温馨的画面:母亲怀抱婴儿、母亲教孩子学走路、母亲拥抱放学归来的孩子、孩子看母亲劳动……教师用优美的音乐、温馨的画面来唤醒学生的记忆,诱发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温柔情怀。正因为教师适时地引入课外资源,学生完全沉浸其中,此时,学生内心的对母亲的情感完全被调动起来,产生了学习文本的兴趣,学生的阅读期待也被激活了。同时也为本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拓展课外资源,帮助理解难点
学生在学习中的过程中会有不易理解和不易掌握的知识,教师必须充分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引入所需要的课外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深入地感悟文本,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祖父的爱是本文中的理解难点。如何让学生在感受到园子的自由、童年的快乐之后,体会这一切只因有了祖父的爱?在让学生充分品读园子之自由、生机,品味“我”在园子中的种种趣事,感悟童年“ 我”的快乐、自由、幸福;品读祖父爱的细节,感受祖父对“我”的宠爱、疼爱之后,教师适时地拓展了课外资源,一是对萧红身世的介绍;二是出示《呼兰河传》的三个片断:(1)祖母一骂祖父,我就拉着祖父的手往外一边走,一边说:“我们到后园里去吧。” (2)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而祖父多半是在后园里,于是我也在后园里。(3)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过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似的。
在有了对文本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补充拓展原文中的三个片断,使得学生在读到这些文字后,对这个承载着萧红童年快乐与自由的园子、这个洋溢着祖孙欢声笑语的园子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谈感受时,学生的感悟更深了。有的说,园子、祖父、“我”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有的说,园子是一个乐园,是一个充满爱的园子,更是萧红的精神家园。有的说,园子、祖父的爱,成就了萧红快乐无忧的童年。此时的拓展,让学生更加理解了萧红对童年美好的记忆,对祖父的怀念与感谢,课文学习的难点便迎刃而解。
三、补充课外资源,深化情感体悟
语文课堂首先是情感的课堂。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情感因素。新课程的小学语文编排体系中多选用文笔优美、情感丰富的文本作为教材。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不仅是字词句段的积累,更是一次生动而又丰富的感情体验,而课外资源的拓展,能为这种情感做好铺垫,深化情感体悟。
教学《长征》一文时,在解析“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时,尤其是对“暖”“寒”的理解时,我分别用了听故事《巧渡金沙江》和观看录像《飞夺泸定桥》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巧渡金沙江没用一枪一弹,仅用几条小船红军就能顺利过江,感受战士内心的喜悦与高兴;飞夺泸定桥录像再现了战斗的惊险与悲壮,看着那为了夺桥牺牲的生命,看着那血迹斑斑的铁索,有了这样的情感体悟,学生对“寒”的理解深刻了。同时,一巧一强,一暖一寒,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同是写水,却用了不同的表达方法,在字里行间体现出长征途中的横渡“万水”之难。
四、呈现课外资源,延伸文本内涵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在教材中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技能,更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运用,以提高阅读与理解能力。而教师在课堂内巧妙地呈现相关文本,可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我和祖父的园子范文 篇三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单独抚养孙辈,或与父辈共同教育但以祖辈为主( 实际接触孙辈的时间比父辈多,算作为主),这种状况已持续或陆续达半年以上。2004 年《新闻周刊》报道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关于隔代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 中国近一半的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隔代教育在农村更多表现为祖辈单独抚养孙辈,在城市更多表现为祖辈与父辈共同抚养孙辈。
二、隔代教育的弊端
客观地说,隔代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如幼儿能得到经验丰富的祖辈的引导;幼儿父母能够专心致力于工作而解除了很多后顾之忧;有助于减少老人的寂寞感,保持其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但是隔代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对幼儿及家庭带来一定的弊端。
(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适应性不强、情绪不稳定
一些老人带孩子往往溺爱有加,包办代替,过度保护,孩子自然变得任性、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当父辈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祖辈老人却反过来袒护孩子,当着孩子的面责怪他们的父母。曾有专家做过一个研究,将从小在托儿所、幼儿园长大的孩子,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孩子进行心理比较,发现有很大的不同。那些在幼儿园长大的孩子群体意识强,适应能力好,社交圈子宽,胆子大,能吃苦,许多事都能自己动手做。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孩子则不然,有的已经二三年级了,还要老人接送,事事不愿动手,情绪稳定性差,容易大起大落,爱生气,爱发火,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和同龄孩子都难以相处。
(二)幼儿意志品质薄弱、易出现不良道德品行
隔代教育的幼儿还表现出做事不能坚持,往往半途而废,做事遇到困难往往不耐烦,不能克服困难坚持到底,行为处事能力低,对左右为难的事情不能果断选择一种解决的办法。另外还存在不良道德品行增多等问题。
(三)隔代教育易导致亲子隔阂
隔代教育容易造成亲子隔阂。亲子隔阂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祖辈与父辈的隔阂,一个是父辈与子辈的隔阂。祖辈对孙辈过于溺爱,父辈看不惯从中进行矫正,但当父辈教育幼儿时,祖辈却加以阻拦,这就导致祖辈与父辈的矛盾。同时,祖辈的过分宠爱和父母的严格管教,会使幼儿形成一种错觉:只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爱我,爸爸、妈妈不爱我。两个层面的亲子隔阂便这样形成了。
三、如何避免隔代教育的弊端
隔代教育的弊端已经显而易见,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避免这些弊端。
(一)隔代抚养人必须重视幼儿的发展并做到以身作则
我们已经看到祖辈抚养人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其实,祖辈抚养人就是孩子学习社会规则的模仿榜样。他们为人做事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因此,隔代抚养人要处处、时时、事事以身作则,给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思考如何让孩子做到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照顾好他们的生活。
祖辈抚养人要做到以身作则,首先要加强学习。显然,老年人的一些陈旧的思想观念对孩子是有影响的。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责怪老人,而是要学会让老人接受新观念,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跟上时代的脚步,以科学理性的方式教育引导孩子。
(二)隔代抚养人与幼儿父辈要及时沟通
家庭的教育合力对促进幼儿的发展极为有用。因此,父辈抚养人和祖辈抚养人要利用在一起的时间及时沟通,共同制定出教育孩子的有效措施,形成教育合力。在沟通的时候,祖辈抚养人大多话比较多,因此,父辈要耐心倾听、态度要诚恳,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还要及时了解祖辈在抚养孩子过程中的需要和困难,以便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我和祖父的园子 篇四
祖父的园子,满满的是萧红童年的回忆。大家从中感悟到什么?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萧红祖父读后感,共同阅读。请您阅读。
萧红祖父读后感1读过的第一部萧红的作品是她的《呼兰河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呼兰河边的故事。通篇文字透着一种洗尽铅华的平淡,又因为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了诗歌的特点,使整部作品更具艺术的魅力。被誉为诗化小说。在那些看似寻常的文字下,隐藏着女作家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和体认。有人评价这是一部不会随岁月老去、永远年轻的作品。
最近只偶尔翻过些散文,想写写看过《蹲在洋车上》、《失眠之夜》和《同命运的小鱼》后的感想。
萧红是那种以全身心投入写作的女性,文字便是她灵魂的自传。在她的作品里,看不到炫耀、卖弄、制造的成分。有的是一种与大地相连的美好品性。创作的素材也大多来源于她的真实生活体验。
《蹲在洋车上》讲述的是一个童年的故事。作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对儿时的生活流露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
“我眼看着那个驴子飘飘地不见了!我的心魂也被引了去。等我离开窗子,祖母的斗篷已经脱在炕的中央,她嘴里叨叨地讲着街上所见的新闻。可是我没有留心听,就是给我吃什么糖果之类,我也不会留心吃,只是那夜的车子太吸引我了!太捉住我小小的心灵了。”
在《失眠之夜》中,女作家对自然的那种朴素的颖悟,使得文字中充满了许多细致优美的抒情。“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的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
可又有谁知道,出生苦难的萧红,在她的内心深处,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她将自己浸透着个人身世之感的悲剧感,与生活中弥漫着、浮荡着的悲恋剧气氛相融合,从而传达出深远的人生悲凉感。
所以在《失眠之夜》中她这样说道:“家乡这个概念,在我本部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萧红写出的都是生活,她笔下的人和事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她非常懂得人性中的贪婪和漠不关心,也懂得人间的爱与温暖。
由此我便明白了,为何有人评价说萧红的作品永远不老,永远年轻的真正涵义。
萧红祖父读后感2今天,我们学习了《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让我对这个童话般的园子充满了向往,对作者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憧憬。更吸引我的,是祖父的慈爱,仁德,对“我”胡闹、任性的宽容,放飞“我”的天性,对“我”深深地爱。
祖父的园子是五彩缤纷,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种类繁多,五颜六色的昆虫,在园子里飞翔、蹦跳、嬉戏;五光十色,形态各异的花花草草,泛着淡淡的幽香,争奇斗艳的开放;高大挺秀,粗壮坚强的大榆树,在阳光下,闪着金光,活力四射。在这样美丽的园子中,跟着祖父四处转悠。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但其实,“我”不是在劳作,而是在胡闹。“我”拿着锄头的“头”铲地,不过是在地上乱钩一阵。“我”分不清哪个是苗,哪个是草,把谷穗当做野草割掉,把草当做谷穗留着。
而“我”这样胡闹,祖父不但不责备我,还耐心地给“我”讲着谷穗和狗尾巴草 的区别。这让我感受到了祖父的仁爱,对作者倾尽了爱心和耐心。
“我”跟着祖父浇地,“我”拿水瓢用力气向天空扬去,便是下雨了。这体现出了孩子想象力丰富,敢于异想天开的天性。体现出作者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作者的眼中,太阳、大树、土墙、倭瓜、黄瓜、玉米、花、鸟、虫子、蝴蝶。都是有灵性的,是自由快乐、不受约束的、不由别人主张、摆设,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一切都是美好的,充满活力的。之所以在作者眼里,一切都是活力的,自由自在的,是因为自己过着这样随心所欲,不受拘束,无忧无虑,充满梦幻色彩的生活。
祖父的园子是色彩明丽的园子,自由的园子,快乐的园子,“我”也是自由的,快乐的。祖父的爱是暖融融的,像阳光一样的,那么温暖,柔和。作者在童话般的园子中度过童年,在美丽的大自然中生活,在祖父浓浓的、暖暖的爱中成长,使我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这个园子给了萧红无限的快乐,无限的留恋,也带给了我无限的欢乐;祖父给了萧红无限的疼爱,无限的关心,同时也带给了我无限的震撼,感动。
萧红祖父读后感3这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处处色彩缤纷;这是一个美好的童年,处处洋溢欢笑;这是一种包容的爱,时时温暖我心。祖父,一个平凡的人,却让萧红的童年,那样美丽,那样快乐,那样幸福。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花园中,昆虫各种各样,丰富多彩。小时候,这里却还曾经是一个果园,但祖母的羊把树给啃光了。而现在,“我”和祖父整天在园子里转,无论是栽花、拔草、种菜、浇地,祖父做什么,“我’便跟着做什么。但由于“我”的胡闹、贪玩,常常把菜种踢飞、把谷穗当做狗尾草割掉,可祖父却没有丝毫的责备。有时,“我”还会随意地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在园子中,似乎什么都是快乐的,什么都是自由的,那样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而玩累了的时候,“我”只要找个阴凉的地方一躺,就睡了。
细细品读着整篇文章,我似乎进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祖父的园子竟是如此的美丽!令人享受,令人心驰神往。话语似乎不知不觉中就要脱口而出。那种生活是何等的自在?!那种快乐,是何等的自得?!那种美丽,又是何等的自然?!童年时的萧红,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没有任何人的约束,由着自己的性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在作者那双明亮的眼眸中,我看到了那份无比的快乐、自由与幸福。
而同时,园子里的什么也都是快乐的——花开似睡醒、鸟飞似闲逛、虫叫似说话,而什么,也同样是自由的——倭瓜任其生长、黄瓜随意结瓜、玉米自行长高。没有人干涉,就连太阳也不过问。在这自由、美好的园子里,幼小的萧红的心中,还隐藏着一个说不出的秘密——祖父宽厚、慈祥、包容的爱。
说它伟大,似乎还攀不上祖父那深厚的高峰;说它温暖,似乎也达不到那慈祥的笑容;说它纵容,似乎它真的不及祖父那和善的话语。回味着,品味着,不觉心中那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正因为有了那种爱的陪伴,萧红才会自由,才会真切感受到园子里的美好。
因为家里离“长青公园”非常近,所以小的时候,我几乎每日都会在妈妈的陪伴下,沉浸公园中。我捕捉着各种各样的小昆虫、追逐着自由自在的小麻雀,一会儿进了树林,一会儿又上了假山,如果抓不到,我就摘下一根长长的、挂满绿叶儿的柳条,又跑去喂鹿了。童年的我,就在这宽阔、碧绿的大公园里,悠然自得地玩耍着、嬉戏着,度过了快乐的一天又一天。
人们都说,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画上有我们跳跃的身影。是啊,童年是画,是歌,更是一首奇丽的小诗。童年,有我们的喜悦,有我们的幸福,也有我们腾飞的梦想。
萧红祖父读后感4第一次翻开萧红作家的书,我是带着崇敬的,崇敬里还夹杂着一丝喜悦。当看到第一行字时,我便被这高妙的文笔深深吸引。我看的《呼兰河传》是分两大事件的。《生死场》便把我引进了我从未经受过的地方。
细腻的文笔勾勒出一个又一个人物。丑陋却朴素的面婆,粗使却善良的二里半,美丽却可怜的月英……太多的人物了,有些人的性格特点并不突出,但却无疑是最真实人的写照。最使我感慨的还是月英。她是村里最美丽的女人,她家也最穷,她是如此温和,生就是一双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目光,好比落在棉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可是上天却赐给了她最悲惨的命运,她患上了瘫病,并且一个月比一个月重。起初丈夫还为她烧香拜佛,悉心照料。但渐渐的却不在管她,她就像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她瘦弱柴,甚至臀下都腐了,小蛆虫在那里活跃,她的身体变成了小虫们的洞穴!读到这时,我曾潸然泪下,这些乡村的女人哪个不是命苦,可怎么会仅仅只有这些呢!日本鬼子的来临使她们雪上加霜,最后,这村里的人们战死的战死,惨死的惨死,只剩下几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渐渐走远……这些看似虚幻的故事有哪个不是旧社会真实的写真?萧红,你以细腻的文笔像我们展示了历史的长河,怎能不令人敬佩!现在的我们翻阅岁月的史书是何等惭愧!
很难以置信的是第二篇《呼兰河传》,你却以另一幅新面孔展现在我们眼前。童年的你任何人都不疼爱,却偏偏祖父对你疼爱有加。你在世外桃源里是玩得如此愉悦,令我看着也深深被感染。最吸引我的是你摘玫瑰和祖父开玩笑的故事。童年想必是任何人都爱的吧,你真大胆,摘了几十朵玫瑰花悄无声息的插在了祖父的帽子上,于是便不断笑。祖父也是童心未泯啊,竟还傻傻地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我看着也笑得合不拢嘴。“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快乐的日子总是不长久的,祖父去了,快乐也去了,那些难忘的往事只能成为回忆,离别总是痛苦的,正如她所写:“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仿佛上天真的是不尽人意的,萧红还这么年轻却已去了,也许人们都在惋惜,但我认为,她是快乐的,她此时定然在和祖父玩耍,她是毫无忧愁的。
人生会有那么多往事莫过于那些难忘的人。
萧红祖父读后感5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以残害同类,践踏同类,为乐。在萧红的《生死场》中,我深刻体会到人性的缺点,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的挣扎和灵魂的呻吟。
我很喜欢读萧红的作品,因为她用自己独特的笔法写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在《生死场》里,萧红采用散文式的结构,共有麦地,菜场等十七个片段。以十年为界,前面表现的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后面的则表现中华民族和日本侵列者之间的矛盾。中国农民从来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忍辱负重,逆来顺受。
小说很真实地表现了他们在苦难面前的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小红用一个女子的细腻,热镇和坚强望着世间,她的忧郁深情的目光总是落在最扣人心弦的角落,让人警醒。
读完萧红的《生死场》,我很难过,似乎总觉得有一只小虫在一步步吞噬着我的内心,好想哭一场,为这些生生死死的农民们。想到我们生活着的这片土地,没有饥饿,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更不会有战争,我们是如此的幸福,难道我们不应该去珍惜吗?或许,那个年代的动荡已经离我们好遥远,很遥远了,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要从历史中寻找道路。
我刚开始读《生死场》时,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叫《生死场》,它的内容是什么,当我读完后,我才明白他讲述的是农民们的生生死死,以及,他们在生死之间的挣扎。在《生死场》中,有句话:在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在生死之间,又是什么呢?是生存。他们可以为了生存把亲情,爱情抛掉。在菜场中有一个片段:母亲以往是这样的,很爱护女儿,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块茅地,也要超过一个人的价值。这是很真实的,庄稼是农民的生命,而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生存,是命。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乡村农民的生,如胡风所说蚊子似的活着,糊糊涂涂的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或许,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一切生死都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也没有什么可悲哀的,因为那都是时代的特性。而我们所要做的,是在这个和平时代出个性,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萧红在《生死场》中,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的悲欢苦恼,而且还写出了蓝天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血土上铁一样中的战斗意志。在文中,一开始我就挺欣赏赵三的,因为他敢于参与到镰刀会中与地主对抗,虽然后来因为一些意外而放弃,但他却有勇气起来反抗。在最后,赵三变成了找三爷,他老了,但依然鼓励年轻人起来反抗,去参加革命。还有二里半,他在最后毅然决定去找革命军,他们的精神代表着那个年代人们不屈的一致与反抗日军的斗志和民族气节。
我和祖父的园子 篇五
师:(出示:一顶帽子、一头谷穗、一片狗尾草)谁来读?(生读词)
师:这里的两个生字“帽”和“穗”,读得很准。
师:再默读,能发现这组短语的特点吗?
生:每组都是一个数量词加一个名词。
师:你真聪明,会比较,会归纳。这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再读一遍,加深印象。(生读)
师:(出现短语“一谎花”)那这个也和刚才几组一样,“一谎”也是表示数量吗?(学生有的不假思索地点头,有的沉默、疑惑转脸看看)
师:遇到困难怎么办呢?(有学生连忙翻起了字典。有学生自言自语:“谎”只有两种解释:一种表示谎话,一种表示说谎话。没有量词的意思啊。)
师:是的,“谎”不是量词。“谎花”呀,就是说谎话的花。(学生一脸茫然)因为他只开花不结果呀。这种花还有一个专有名词——雄花。记住这“只开花不结果的花”叫——
生:谎花。
师:一朵这样的花就是——
生:一谎花。
【评析】
在初读课文时,我自己也曾误读“一谎花”中的“谎”为量词,我想学生就有可能错误地感知“一谎花”了。此片段教学,我力求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发现一组数量短语搭配的规律,再以“一谎花”的出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对短语“一谎花”有了感性而深刻的认知,也建立了正确的语义概念。这既是习得的过程,更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这样的词语教学才可能显现出灵动的生命力。
【教学片段二】
师:除了从动作感受到了“我”的胡闹,句中还有词语能让你品味出“我”帮倒忙的?
生:从“哪里”“不单”“反而”这些词都能看出来。因为“我”总是跟祖父做得不一样,是反着做的,说不定还边做边咯咯笑呢!
师:是呀,这些转折关系的词语生动地写出了“我”的调皮:我呀,根本不会溜土,只会捣乱,真是个十足的捣蛋鬼!(生笑)像这样的词语,在其他场景的描写中还有吗?
生:我找到了,在“铲地”场景中,作者说“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这里的“其实”“哪里”“也不过”都写出了小萧红的调皮样,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生:“浇水”的场景写得更有趣了。这里同样用了表示转折关系的词“不过”“而是”,写出了小萧红根本不是浇水,完全在“玩”,在乱闹一气,把自己淋成落汤鸡都无所谓。
生:我还有补充,我觉得胡乱浇水的小萧红简直就是一个小坏蛋,一个疯丫头!
师:你们真了不起,能从一个个简单的词语中去体会人物的形象。读读这几个场景,读出小萧红的肆无忌惮。(生读)
师:假如你就是小萧红,你还会在园子里无忧无虑地、肆无忌惮地干什么呢?请你也仿照这几个场景的写法试着写一写。(生写后交流)
生:祖父抽支烟,我也抽支烟,其实我哪是抽烟啊,我不过是把狗尾草叼在嘴里装模作样罢了。
师:真是个调皮鬼呀!
生:祖父采果子,我也采果子。不过我采了果子,挤出汁水趁着祖父不在意,全喷到祖父的脸上去了。祖父只乐呵呵地看着我笑。
师:还真是个疯丫头。
生:祖父撒种,我也撒种。可我哪会撒种啊,我不停地把种子往空中一扬,竟引来了一大群鸟儿,看着鸟儿吃着谷子“咕咕”地叫着,我也跟着鸟儿“咕咕”地叫着,祖父竟也跟着我“咕咕”地叫着。
师:你怎么跟小萧红一样帮着倒忙还偷乐呢!
【点评】
课文中有许多副词,有较强的张力。教学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从这几个看似平淡无奇的词语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其在文中表现小萧红生活自由、快乐的劳作,这是“理解”的层面。接着,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小萧红,你还会在园子里无忧无虑地、肆无忌惮地干什么呢?请你也仿照这几个场景的写法试着写一写。让学生在情境中说话写话,这些普通的词语就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深处了。
我和祖父的园子 篇六
师:(出示:一顶帽子、一头谷穗、一片狗尾草)谁来读?(生读词)
师:这里的两个生字“帽”和“穗”,读得很准。
师:再默读,能发现这组短语的特点吗?
生:每组都是一个数量词加一个名词。
师:你真聪明,会比较,会归纳。这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再读一遍,加深印象。(生读)
师:(出现短语“一谎花”)那这个也和刚才几组一样,“一谎”也是表示数量吗?(学生有的不假思索地点头,有的沉默、疑惑转脸看看)
师:遇到困难怎么办呢?(有学生连忙翻起了字典。有学生自言自语:“谎”只有两种解释:一种表示谎话,一种表示说谎话。没有量词的意思啊。)
师:是的,“谎”不是量词。“谎花”呀,就是说谎话的花。(学生一脸茫然)因为他只开花不结果呀。这种花还有一个专有名词——雄花。记住这“只开花不结果的花”叫——
生:谎花。
师:一朵这样的花就是——
生:一谎花。
【评析】
在初读课文时,我自己也曾误读“一谎花”中的“谎”为量词,我想学生就有可能错误地感知“一谎花”了。此片段教学,我力求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发现一组数量短语搭配的规律,再以“一谎花”的出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对短语“一谎花”有了感性而深刻的认知,也建立了正确的语义概念。这既是习得的过程,更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这样的词语教学才可能显现出灵动的生命力。
【教学片段二】
师:除了从动作感受到了“我”的胡闹,句中还有词语能让你品味出“我”帮倒忙的?
生:从“哪里”“不单”“反而”这些词都能看出来。因为“我”总是跟祖父做得不一样,是反着做的,说不定还边做边咯咯笑呢!
师:是呀,这些转折关系的词语生动地写出了“我”的调皮:我呀,根本不会溜土,只会捣乱,真是个十足的捣蛋鬼!(生笑)像这样的词语,在其他场景的描写中还有吗?
生:我找到了,在“铲地”场景中,作者说“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这里的“其实”“哪里”“也不过”都写出了小萧红的调皮样,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生:“浇水”的场景写得更有趣了。这里同样用了表示转折关系的词“不过”“而是”,写出了小萧红根本不是浇水,完全在“玩”,在乱闹一气,把自己淋成落汤鸡都无所谓。
生:我还有补充,我觉得胡乱浇水的小萧红简直就是一个小坏蛋,一个疯丫头!
师:你们真了不起,能从一个个简单的词语中去体会人物的形象。读读这几个场景,读出小萧红的肆无忌惮。(生读)
师:假如你就是小萧红,你还会在园子里无忧无虑地、肆无忌惮地干什么呢?请你也仿照这几个场景的写法试着写一写。(生写后交流)
生:祖父抽支烟,我也抽支烟,其实我哪是抽烟啊,我不过是把狗尾草叼在嘴里装模作样罢了。
师:真是个调皮鬼呀!
生:祖父采果子,我也采果子。不过我采了果子,挤出汁水趁着祖父不在意,全喷到祖父的脸上去了。祖父只乐呵呵地看着我笑。
师:还真是个疯丫头。
生:祖父撒种,我也撒种。可我哪会撒种啊,我不停地把种子往空中一扬,竟引来了一大群鸟儿,看着鸟儿吃着谷子“咕咕”地叫着,我也跟着鸟儿“咕咕”地叫着,祖父竟也跟着我“咕咕”地叫着。
师:你怎么跟小萧红一样帮着倒忙还偷乐呢!
【点评】
我和祖父的园子范文 篇七
看见曾祖父,只因是第二次。说实话,我对曾祖父的第一印象不是很好。因为第一次见面时,是在我们搬家的时候。我们的家具都是新的,曾祖父抽烟的时候,烧坏了两张茶几。
可这第二次见面,毕竟又让我彻底重新地认识了曾祖父。
我们先乘车到舅公家,曾祖父早已在那里等候了。我一下车,就看见了曾祖父脖子上吊着一个收音机,看得出来他正在听音乐。曾祖父真可爱。我脑子里浮现出这样一个念头。
曾祖父听的音乐还很流行呢!就连《江南style》、《最炫民族风》以及小虎队、少女时代的歌也照听不误!
曾祖父说话很官方。比如,他很喜欢音乐,让我们也跟着喜欢。他就要这样说: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放松,小孩子也要这样,放宽心……曾祖父说十句话,有九句都是官方、严肃的。
第二天,曾祖父很早就起了床,做了一桌子拿手菜。他对我们说:“明天你们就要走了,我让你们尝尝我的手艺!”虽然味道不怎样,但是曾祖父浓浓的爱意我还是感觉得到。
第三天很快就到了。我们临走时,曾祖父又硬塞给我两百元钱。我不要,便对他说:“曾祖父,您身体不好,就别把钱花费在我的身上啦!”曾祖父说:“瞧你这孩子,我身子骨硬朗着呢!”接着又塞给我。
我们走了,带着曾祖父的热情和我愉快的心情回家了。遇见一个可爱的老头,是我寒假里最开心的事。
作者:筠连县筠连镇古楼小学校园小记者汤庭爱华
我和祖父的园子 篇八
题目中最核心的词语是“园子”,是园子给了萧红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是园子承载了祖父和萧红纯真、亲密而浓厚的亲情之美。园子中的两个人物,“我”调皮捣蛋,在园子里瞎闹、乱闹,尽情玩耍;祖父慈祥,只要我开心,他就是快乐的。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在园子中,萧红是自由的,园中的万物是自由的,正因为心是自由的,所以眼中的物也是自由的。
设计教学时,紧扣茅盾对整本书的评价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展开,借感受叙事诗,引导学生整体了解课文叙述的几件事,借品悟多彩的画,使学生在文字中走个来回,既真正进入到语言文字中去,又能跳出文本,不局限于文本,借了解凄婉的歌谣,把学生的阅读引向课外。
教学目标:
1.有滋有味地读课文,读出那份快乐与自由。
2.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触摸、感悟,还原语言的形象性,拓展学生的想象,丰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表达的能力。
3.多层次多角度地“看”园子,通过两幅画面,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感受“园子”的精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触摸、感悟,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丰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有滋有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由原著导入
师述:有一本书,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得沉浸在烂漫的童年生活中,让人不由得就想站住了,笑微微地看着那个淘气的小姑娘。这本书叫《呼兰河传》,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进这本书中的一个故事,去了解这篇叙事诗,去感受这幅多彩的画。
设计意图:拎一条主线,牵一发而动全身。
开篇站在宏观的高度来把握整篇课文,紧扣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展开教学,使整篇文章形成一个整体。这句话,不仅是对课文还是对整堂课的教学,都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感受“叙事诗”
1.它是一篇叙事诗,那课文中叙述了哪些事呢?请大家轻轻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你从中读出了哪些事?
2.交流: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菜、吃黄瓜、追蜻蜓……
3.小结,引出诗:这一件件事串起来就是一首叙事诗。
(幻灯出示: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种小白菜,我就溜土窝。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把韭菜当野草,
把狗尾草当谷穗。
我一会儿吃黄瓜,
一会儿追蜻蜓,
一会儿抢过水瓢来浇菜。
玩累了,就在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三、品读“多彩的画”
1.课文不仅是一篇诗,更是一幅多彩的画。老师读着读着,脑海中出现了两幅画面。拿起书,仔细地读读课文,相信你们的脑海里也一定能浮现出画面。
2.交流,引导概括:一幅是园子图,一幅是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图。
3.品读“园子图”
(1) 读读第二自然段,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园子?
(2) 交流:五彩缤纷的园子 充满活力的园子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园子
A学生交流后指导读出这种感觉。
B重点体会: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园子:哪句话最能看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师述:倭瓜爬上架,还是爬上房,自己决定;
黄瓜结不结果,自己决定;
玉米长多高,自己决定;
蝴蝶飞到哪儿去,也是自己决定。
读出这份随心所欲的自由?
体会一连用的好几个“愿意……就……”,再师生配合读。
(3) 小结:园子里有蜂子、蝴蝶,有蜻蜓、蚂蚱,有花,有鸟,有缤纷的色彩,
有生机勃勃的植物,它们都拥有随心所欲的自由。
4.品读“活动图”
(1) 园子中我和祖父又是怎样的?
“细读出滋味”,请大家细细阅读课文3-12自然段,读着读着,你想到了哪些词?把这些词写在相应的文字边上。
(2) 交流。
理由:A第三自然段
教师引导:“我”好像祖父的影子、小尾巴一样,一老一小,一顶大草帽,一顶小草帽,相映成趣。
谁来做做这小女孩,展现这幅画面?
B“铲地”
铲地的时候祖父和“我”有这样一组对话(幻灯出示)
祖父的一个神态一连出现了三次,它是――“笑”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他还在笑,这笑声中,祖父好像在说:“ 。”
从祖父的笑声中,我感受到: 。
这时的我又是怎样说的?我说这些话时可能会是怎样的神态,会有怎样的动作,试着填填看,再读一读。
交流填空,配合填的动作或神态来读。
(3) 这一段段文字向我们展现了浓浓的趣,除了趣,你还想到了什么词?(自由、快乐、爱……)
(4) 说话训练(幻灯出示)。
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我在园子里也是自由的,我愿意( )就( ),愿意( )就( );愿意( )就( ),愿意( )就( );愿意( )就( ),若愿意( ),也没有人管。
回忆我在园子里活动的画面,你能试着填填吗?
5.小结:细细地读课文,这两幅画面逐渐清晰起来,丰富起来,园子是这样的五彩缤纷,这样的热闹,这样的充满活力,在园子里活动又是这样的快乐,这样的自由和有趣。你能不能把这两幅画变成一首诗,试试吧!
我和祖父的园子 篇九
艾女士的来信,让我对“老人带孩子”这一话题思考良多。在一次座谈中,巧遇两位专事儿童教育的专家。做了爷爷的老教授,现在退休了,带着小孙子,管接管送,无微不至,说起小孙子脸上笑得似春天。做了外婆的那位,十分洒脱,道:“我年轻的时候,就没带过小孩子,我女儿现在信不过我啊。”
说到祖辈育儿的优劣,大家都觉得这是很难用好或不好来表述的。在我国,年轻的父母都得上班,在家做专职太太的女性仍属少数。国外很多家庭的妇女生育了孩子后,在家中带孩子,待孩子长大了再出去找工作。在中国显然行不大通。而且保姆制度的不够完善,也很难让年轻父母真正放心地将孩子全权交给保姆。于是,只能麻烦祖辈了。祖辈们有的无奈有的欣然地上任了。专家们认为,祖辈说到底也是一种“客串”,父母应该在育儿中唱主角。祖辈育儿的成功,需要祖辈、老师、父母的共同作用。
祖辈要调整好自己的体力心态
养育孩子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祖辈在孩子的婴幼儿期会有许多体力上的支出,时间上的支配也不那么自由了。
有位祖母本想好好享受自己的老年生活,照顾孙辈的任务落到她身上,不带吧,觉得儿子夫妇正在忙事业的最佳年龄段,耽误了实在可惜。于是只好放弃自己学了一年的老年大学的国画课程,忙着带孙女。幸而,这位祖母的心态调节的较好,在给孩子讲童话背儿歌古诗中,享受到了许多乐趣。当孙女开始学琴的时候,这位祖母于是开始跟孙女一起去学,一年多下来,祖孙俩都能弹上几曲了。老人觉得自己又年轻了,还同孙女的家长们交上了朋友,常常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
老师要多同孩子的两代家长联系
同一位幼儿教师谈过祖辈育儿的问题,老师觉得现在的许多祖辈在文化修养上比上一代的祖辈高出许多。原来想象有些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会有点拎不清,没想到他们都很明理有知识。只是,有时候幼儿园布置的外语作业,祖辈在辅导上会有些困难。有些外婆奶奶把看电视作为晚间的主要娱乐,会使孩子也看了许多不该看的东西,到了幼儿园说话特别成人化甚至老人化。
老人带的孩子也有一些特别的美德。比如懂得节俭,撕手纸的时候,看到有的小朋友一拉一大把,他会说浪费。同老人建立过感情的孩子对老者有很强的亲和力,会令他们更尊敬老人。
父辈起到良好的桥梁作用
中国有句老话“养不教,父之过”。养育儿女当然主要还是父母的事情。
父母应该体谅老人带孩子的辛苦,多给老人们物质的精神的资助。
多同老人交流,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生了冲突,要注意妥善解决,不能让孩子觉得有机可趁,要尊重老人的感情;有的老人,特别是祖父母,为了表示对媳妇的“尊重”,特别纵容孙辈,对孩子宠远大于教。父母要意识到这一点,及时补救。其实,不论是父母的严格还是祖辈的娇宠,出发点都是爱孩子,两代人都希望在成长的历程中孩子健康快乐,基于这一点,两代人就能够互相理解与尊重了。
平时关心孩子的学习进展,老人的知识可能跟不上的时候,父母要给予孩子补充。有心的父母不妨与祖辈商量一下,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分担一些各自擅长的“教程”。让孩子觉得老人、爸爸妈妈都有“一套”,这样孩子受益,老人也心情舒畅。
我和祖父的园子范文 篇十
2004年扩建泰州盆景园时,为“饮水思源”,园方在数百盆古今盆景簇拥之楼台亭榭中的撷芳厅,专辟王寿山纪念室,介绍其生平及艺术成就。2006年,园方还在王寿山纪念室前树立王寿山半身铜像,以示悼念。
随父学艺。继承祖传技艺
王寿山(1909~1988),江苏泰兴人,泰州(扬派)盆景王氏第五代传人。曾任泰州盆景园负责人、工程师,江苏省花卉盆景协会常务理事,泰州市花卉盆景协会副理事长。
王氏盆景世家,早在清乾隆盛世期间,因民间“富人斗宝,匠人斗技”,高祖王祥云技艺高超,得到众多盐商的高度评价,终年被盐商请至家中剪扎盆景。太平天国时期,更因泰州地处连接里下河水网门户,并无战乱,众多商贾富豪纷纷来到泰州躲避战乱,同时将古老盆景视作财富随同落户泰州,得以很好保护。同时,王氏盆景世家的祖传盆景剪扎技艺亦经久不衰。民国初年,王寿山的父亲王景苏、伯父王子怡在泰兴租地开设森茂花园,经营花木盆景并为人剪扎盆景以维持生计。他们的剪扎技艺在泰州、扬州、南通一带颇有名气。王寿山自14岁起随父学艺,在其父、伯的双重传授下,练就了一手剪扎硬功,为其后成为泰州(扬派)盆景一代宗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2年春,泰州富绅贾和斋出资,邀请其父、伯二位盆景艺人,在泰州八字桥东侧创建“景园”,经营花木盆景。时年23岁的王寿山随同父辈由泰兴迁至泰州,协助经营“景园”,当时他的盆景剪扎技艺已经相当娴熟。其时泰州福音医院与“景园”毗邻,该院院长美国人倪恩义(译音),空闲时常到景园散步,欣赏盆景。盆景的魅力促使这位中国通院长每次回国度假,都到景园购买盆景,带回美国馈赠亲朋好友。
新中国成立后,泰州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园林事业的建设,在泰州城西征地辟建泰山公园并建盆景园。1952年,政府特聘王寿山到泰山公园主持筹建海陵盆景园。
带徒传艺,自我总结提高
受聘后,王寿山全身心投入海陵盆景园的筹建工作。在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王寿山千方百计地从各方收集古老盆景,并加以精心养护。上世纪50年代,王寿山还亲自带队赴安徽歙县、江苏木渎东山、浙江三十六弯等山区,翻山越岭,采觅清奇古怪的松、柏、榆、黄杨等盆景桩材。采觅中尤以榆桩最为突出,它们经过樵夫的历年砍伐“加工”,形成了苍古树桩,其形有似奇山,有似怪石。王寿山喜出望外,雇工一一挖掘,运回泰州养桩蓄枝。在收集的古老盆景中,王寿山视若珍宝的是其曾祖父传下,相传为明崇祯年间的季驸马赏玩,后带回泰州,曾流失民间的绒针柏盆景《郭子仪带子上朝》,以及清康熙年间传下的、后题名《龙马精神》的绒针柏盆景,清光绪年间传下的、后题名《傲苍穹》的绒针柏盆景等。除了精心养护,他更加精心剪扎。上世纪50年代初,泰州乌巷松林庵内一棵树型奇特的千年古柏(民间称为“六朝松”)凋萎枯死。1960年代初,王寿山特截其主干和枯枝,置于一大型盆中,旁植一株小绒针柏,以“枯木逢春”手法,创作成大型盆景,成为盆景园入口对景。
上世纪70年代初,市革委会特批将插队的王寿山次子王五宝调入盆景园随父学艺,同时还先后安排四名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拜他为师,学习技艺。王寿山视徒如子,毫不保留地传承祖传技艺。
特殊的经历,让王寿山更珍惜工作条件,更清楚社会责任,奋力带徒传艺,传承祖传技艺;奋力精心剪扎,让古老精品盆景重现昔日风采,用“奋力”追回失去的时光。
为更好地“师传口授”,传承泰州(扬派)盆景技艺,王寿山在教授众徒时,从基础捻棕教起,再从造型技巧入手,强调忌用铁丝、竹竿、篾片,先苦练九种棕法,再练三种扎片法,使剪扎的云片片薄如纸,主次分明,层次清晰。王寿山曾说:既是带徒传艺,也是自我总结提高。1985年王寿山在《园林》第五期盆景专刊上发表《扬派“海陵盆景”在造型和技艺上的特色》一文,他总结道:“我们创造‘海陵盆景’的九种棕法……以上九种棕法,使用时必须具备一定基本功,才能使枝干盘曲挺秀,姿态摆布得宜,做到叶片片片刚劲有力,上下左右匀称,容易接受阳光雨露。”还说:“因此,‘海陵盆景’具有‘造型如字体,片状如云层’的特点。气宇恢宏,好似深山野林中,朝暮漂渺的浮云,使人观赏片状似身在其中,神韵各异。‘海陵盆景’的枝干,通过剪扎修饰,蜿蜒盘曲,刚劲柔逸。小枝和叶扎成片状,高低匀称,疏密有致,或敛或放,神态多变,真具‘出于自然,仿于自然,而超于自然’的特色。”
王寿山在带徒传艺,传承祖传技艺的过程中,将书画艺术融汇在祖传技艺里,开创了“山林气”的先河。
继承创新,开创“山林气”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