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勤劳的编辑为大家收集的创业人物的创业事迹优秀10篇,仅供参考。
名人创新创业故事一:3000万到身家910亿,27岁创业,他是全球第一狂人 篇一
他有“全球华人第一狂人”、“财富黑马”、“中国厚待员工第一人”之称。在国内他首创了BT模式,被誉为“中国BT模式鼻祖”。从他3000万创建太平洋公司,到他如今身家高达910亿,在这财富爆炸式裂变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80年代,在江苏淮安,还是高中语文老师的严介和,就已经显露出了他的“不安分守己”。1986年,26岁的严介和离开中学教师的岗位,去当地国有企业当临时工。第二年,严通过公开竞争承包了一家当地的乡镇企业,开始创业。1992年,严介和辞职注册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紧接着承接的南京绕城公路建设项目是严介和自己创造出的打开“省门”的机遇。因为这个项目,他挖掘到他人生中真正的第一桶金800万元,由此开启了他的太平洋时代。为了能够在政府心中留下良好的形象,他甚至提出了“亏五万不如亏八万”的经营思想。一百四十天完成的工程量,只用了七十二天就干完。业主大吃一惊,检测结果质量全优!“吃亏”是富,第二年工程指挥部便放放心心地把1000万的工程交给了严介和。
20xx年以前,严介和一直不声不响地在路桥建设业内“掘金”。这以后,他开始与许多地方政府部门打得火热,陆续收购、托管了31家亏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旗下的成员企业达到115家,严介和因此获得了大量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严介和找到了一条发财捷径——通过收购业绩不佳的国有企业,从而博得当地政府的好感,进而在当地的市政工程中分得一杯羹。收编亏损国企,不仅验证了严介和“吃亏是富”的座右铭,更让严介和与政府走得更近。“重组前的国企连一根火柴棒都不值,但我要将一个极端差的企业做成极端好。”严介和称。就拿ST纵横来说,当时严介和付出的成本5亿至10亿元。表面看来好像吃亏了,实际上最终赚的钱更多。
直到20xx年,太平洋集团的年产值也不过20亿元,真正令严介和的身家急剧膨胀的是20xx年初开始的一系列对国有企业的并购。严介和已成功收购了31家国有企业,涉及资产总额达60亿元。仅一年内以年产值不过20亿元的身家去收购高达60亿元的国有资产这一项,其财技就非常人能及。20xx年,白手起家的注册成立太平洋。虽然前面已有一定的原始积累,当时的个人财富不会超过3000万元。个人财富以几何级数裂变般暴增的起点,源自大规模复制自己垫资为地方政府兴建暂时无力兴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即“BT”模式。
第一次采用BT模式运作基建项目始于1996年。当时,位于经济欠发达苏北地区的宿迁市政府希望建立一条南北走向的市府大道,但市财政又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就由太平洋垫资上马。从宿迁一役以后,太平洋就将“BT”模式迅速复制到全国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至今共承接了近2700亿元的订单。按照设想,太平洋基础设施的单子要在20xx年前突破5000亿元。有人说,严介和的成功在于他坚持“吃亏”是富和经商游走边峰,他的不“循规蹈矩”、不按“规矩”行事为他创造一条不同寻常的财富之路。虽然许多人对其一年增长百亿颇有质疑,但不可否认严介和的财技很有过人之处。20xx年,胡润百富榜,严介和与他的儿子严昊,家族资产高达910亿。
名人创业故事 篇二
他来自于一个陕西小镇,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连续创业,从媒体到互联网,再到自行车完成三次不同的人生跨界,同时,他也成了韩寒、蔡崇达的至交好友。
大学毕业时,他的第一份工作选择了媒体,但仅仅在媒体行业中工作了20个月,便辞职创业。
辞职后的他,在20xx年创办了久邦数码,其首创的中国手机免费互联网模式,被《福布斯》誉为“无线互联网的曙光”。
随后,在20xx年他决定出海,专注安卓平台的移动互联网App开发,在死掉20多个产品后,他终于做出了一款基于Android系统的“GO桌面”,在20xx年注册用户超过3亿,并在Google Play 全球应用发行商中下载量排名位居前列。
20xx年已经创业有成的他,辞去久邦数码总裁职务,加入700Bike,成为联合创始人。
一年之后,他带领700Bike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1500万美金,估值正式超过10亿人民币,同年,700bike发布了名为“美术馆、百花、后街和银河”的四大系列新一代城市自行车产品。
他说,他要把700Bike做成一个生活品牌。
他就是张向东,如今700Bike的联合创始人,一手将其打造成为估值超10亿的的“千里马”公司。
本期《对话千里马》邀请到了张向东,主持人则是他的好友《皮囊》作者蔡崇达,今天,这一对“好基友”将与我们分享从爱好到事业、从媒体到创业、从焦虑怀疑到砥砺前行的内心体验与创业经历,看一看这位“连续创业者”和“文艺青年”如何打造自己的“骑行千里马”?
1 谈创业:把人生最大的爱好用来创业,既是幸运也是不幸
将自己热爱的事情当作事业,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过多的接触、剖析甚至嚼烂一项“爱好”,反而容易让人远离爱好本身带来的纯粹乐趣。
张向东谈到这一点时,显得有些遗憾。他讲述自己去年去意大利骑车时,总是在骑行过程中想到测试、性能、优劣,与过去骑车时单纯享受风吹拂过身上感觉,想着晚上吃肉喝酒的自己已经截然不同了。
但是实际上他认为自己还是幸运的,人一辈子最大的幸运就是把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所以当他信仰互联网时,他就毅然创办久邦数码;当他热爱自行车时,他就率性选择参与创办700Bike。
也因为这一份热爱,张向东说“做事情的时候感觉也会更敏锐、更清晰一些”。
2 与韩寒、蔡崇达一样贴着“文艺青年”和“小镇青年”标签的张向东,有一点自信,又带一点自卑
热爱骑行与写作,出版过《短暂飞行》、《创业者对话创业者》等书,张向东的身上一直有着文艺青年的标签,同时也被人认为是文艺青年创业的鼻祖。
而这份文艺,也让他敏锐的发现,在知识付费、消费升级越来越得到消费者接受的时候,文化的积累会成为一个品牌肥沃的土壤。
除此之外,张向东在分析自己时,还提到了他身上小镇青年文化中的那种自卑与敏感。
在对话千里马中,当主持人蔡崇达说到关于小镇青年自卑时,张向东深有感触,“就像我刚入大学的时候,我的同学都已经会编程了,我却连电脑的电源开关键在哪里都不知道。”
而在700Bike中,这种自卑感更多的来自于自身所从事的自行车事业,相对于欧美产品与品牌,现在所做的产品还远远不够国际化。
正是因为这种自卑感,张向东总是能不断地认识到知识结构的缺陷,通过不断地学习,嗅出生活和时代的变化中的创业机会。
3 对融资的理解逐渐变化,找准基金的偏向、布局与阶段性
在谈到初创企业融资的问题时,张向东也坦陈自己的理解发生过变化。
在几十年的创业经历中,他发现基金也有其自身倾向与偏好,资金与项目的结合需要更精确的匹配才能产生更高的命中率与匹配度。在投资细分的大趋势下,应当瞄准投资人的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资金。
“千里马”只有找准“伯乐”才能在众马之中脱颖而出,资本与项目也只有相互“投契”才能获得信任、实现对接。
同时,张向东对于初创公司与投资机构也有了一些自己独到的看法,“第一个,不要神话,第二个,不要美化。第三个,投资人和创始人是有可能成为朋友的。”
而如今,在中国有许多创业者,尤其是初创企业或者比较年轻的创业者,会神话投资人。但是就投资来说,双方对接的本质是优质资源的自由选择与自由结合。虽然存在一定利益博弈关系,但更多是建立在双方信任、价值观相符的基础之上。
其次,投资人和创业者其实更应该是朋友关系,大家互相认同,拥有默契,才会使投资这件事情,形成长期的价值。
4 创业的痛苦:曾经死掉20多个产品,在年会上泪崩,后来找到调整心态的秘诀
在聊到创业所带来的焦虑时,张向东显得十分动容,其中说到曾经做“GO桌面”之前,内部曾经先后孵化过20多个产品,连自己都不知道哪一个才是战略产品,一个一个的投放到市场实验,谁不行了就把谁砍掉,解散的团队两只手都数不出来。在某年年会中,张向东甚至痛哭出声。
但后来,张向东开始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对于创业来说,没有什么是一帆风顺的,创业就是在不断的解决问题,创业的乐趣也是解决问题。
在这以后,张向东便找到了对于他自己来说,缓解焦虑的方式,通过骑自行车来释放压力。同时,骑行对于张向东来说也在慢慢变化为具有仪式感的存在。
他说到,曾经的他选择一条无人的路线一路狂骑,耗尽体力,目的只是为了更多的享受那种身处路上的焦虑、孤独,再到逐渐平静的感觉。
创业和骑行有一点很像,在漫长的行程中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踏频,让节奏和方向随心而动,变的像呼吸一样自由。
如今,在全民焦虑的时代环境下,创业者更需要学会从生活中抽离,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与空间,花一点时间从更高的角度去思索企业的战略方向、产品选择等宏观问题,具备和保持将工作和生活剥离的能力。
虽然张向东一直被贴上文艺青年的标签,但是他却反对将创业程式化或者文学化。放弃预设程序的幻想,创业是一个残酷的商业游戏,遇见问题与解决问题才是真实的两个部分。
励志的创业人物故事 篇三
昨日,烈日下的西政渝北校区,今年刚大学毕业的杜卫彬正在食堂门口卖旧书,帮他打杂的有5个学弟,这名来自新疆伊犁县农村的22岁男生身份很特别,从100个塑料瓶起家,在校四年办了自己的废旧物品回收站,80余同学为他打工,毕业后他凭借创下的家当,应聘当上某公司高管。
校园捡瓶子遭学生嘲笑
杜卫彬笑称自己靠卖矿泉水瓶子“发家”,大一开学后不久,他把周围几个寝室扔掉的矿泉水瓶子积攒起来,第一次卖了100个瓶子,赚了10块钱。尝到甜头,他继续在校园捡废瓶子卖,受到了不少非议。他说,起初,有人嘲笑他一个堂堂大学生,居然像垃圾婆一样捡废物。但他没有放弃,大一学年结束前开拓了一个新市场,由于很多大四学生毕业前都把积攒的书籍当废书卖掉,他觉得可惜,找来大包挨着寝室去收废书废报,后来,他还特意跑到市场上买了一把秤,成了“职业废品收购员”。
一分一厘钱攒成“公司”
再后来,杜卫彬的生意越来越好,学校一些贫困生开始加入到这个队伍,杜卫彬和几个同学一合计,成立“绿色回收站”,带领这群破烂王出入在各个寝室,一角钱一角钱的打拼。去年,即将毕业的杜卫彬找到一家公司实习。这家公司的管理经验让他眼前一亮,为什么不成立自己的公司呢?杜卫彬遇到一名“志同道合”的师弟付光维,以“绿色回收站”为依托,进行公司化运作,核心管理阶层由4人组成,下设12个分管部门。
平时捡破烂开会穿西装
“我们每周六有一次办公例会,要求与会人员统一着黑西装、白衬衣,打领带。”付光维说,回收站设立了财务部门,专门开设了账户,收入的一部分作为发展基金,他们还拿出7000元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并出资让同学考了驾照,每天往返在附近的高校收集废品。为了支持他们,校方免费提供了一个50平米的停车库作为绿色回收站仓库。“回收站长期从业人员在80人左右,每人每月200—500的工资。每学期还有上千个兼职岗位,按照每小时4—5块钱付酬劳。”杜卫彬说,回收站每月收入可达2万。
富家子弟跟他收破烂
“绿色回收站”火了,大学生们趋之若鹜。西南大学应用法学院大三学生刘江南来自浙江义乌,家庭条件优越,今年初,他也加入了“绿色回收站”,任外联部部长。“回收站在学校非常有名气,它在我们学生眼里不是收破烂,而是创业。”刘江南告诉记者,他完全是冲着“创业”二字来的,“我爸爸听说后,开始的时候很吃惊,完全想不到我可以创业,何况是回收废旧书报。现在家人都很支持我。”
校方说法:支持创业但不能影响学业
对于杜卫彬的创业经历,西南大学经济贸易法学院辅导员贺小凡表示,“绿色回收站”成立以来,为学校不少贫困学生提供了兼职岗位,校方对于付光维等人的行为很支持。“但是,我希望同学们在创业的同时也兼顾好自己的学业。”贺老师说,在校创业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影响到了学业,付光维是贵州地区考入西南政法大学的第一名,但是现在成绩并不突出,现在只能算基本完成学业,没有挂科而已。
应对挑战:老总毕业屈尊聘上打工仔
今年6月,“绿色回收站”创立人杜卫彬毕业,他把创建回收站的经历写进简历里,顺利被某再生资源回收公司聘用为市场网络部主管助理。从农村孩子到创业老板,现在又突然成了打工仔,杜卫彬笑着说:“创业经历成为我就业的敲门砖,而打工的经历会让我学到很多东西。”杜卫彬说,公司老板对“绿色回收站”很感兴趣,目前正在在和他计划,把回收站纳入该公司的下一步推广工作中,争取发展到全市的高校里。
现在,杜卫彬时不时会回学校,继续指导回收站工作。
励志的创业人物故事 篇四
近日,在东坡区崇礼镇白马村的一家草莓园里,记者见到了25岁的彭小勤。她正忙着给市民采摘的草莓称重、收钱,忙得不可开交。“又是一年好收成。”她笑着说,随后,她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故事。
找工作不如自主创业
2009年6月,彭小勤从西南大学毕业,在重庆一家婚庆公司上班。工资只有800元,却异常辛苦,在父母的劝说下,她决定回眉山就业。然而,回到眉山后,她却一直没有找到合意的工作。
“找不到工作,那就创业吧。”彭小勤说,“做什么项目好呢?我想过养奶牛、开食品店,似乎都不太合适。”
她最终决定种草莓。
父母种了10多年的草莓,虽然只有一两亩地,但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彭小琴从小帮忙,对草莓种植也非常熟悉。她做过市场调查,发现草莓的市场价格好,种植草莓有前景。
消息一传开,她首先就得面对村里人异样的眼光,以及“大学生回来种地哦”等讥讽的话语,她总是选择笑笑,转身离开。
“跟他们说不清楚,只要我自己过得好,那就是好。”彭小勤说。好在父母虽然担忧,但终于理解了她的决定,支持她种草莓的行动。
巧推销顺利打开市场
彭小勤种草莓的第一招,就让父母有些不适应。她放弃自家的地,而是去邻村土地流转了38亩地种植。“自家的地为啥不种?要去租别人的地?”母亲何福枝舍不得,也很疑惑。
彭小勤解释说:“新地种植草莓,细菌少得多,草莓不用打农药,能保证原生态。”父母明白了。
2009年8月,彭小勤靠借钱、贷款,投入了20万元,栽下了第一批草莓苗。投入大,压力也大,“当时就想,走一步算一步,做什么没有风险?要想成功,就得做了再说。”彭小勤说。
育苗、栽苗、搭薄膜,她跟工人一起泡在地里,每天累得腰酸背痛,“草莓要搭薄膜,白天掀开,晚上盖上,光这一项,每天一早一晚都要忙两个多小时,如果刮风下雨,半夜三更还要起床察看。”彭小勤说。
辛苦没有白费,第一批草莓很快成熟了。看着红艳艳的草莓,她心里乐开了花,但这样多的草莓,销路怎么办?
她使出了第二招:上门推销。她开着小面包车,用脸盆装着摘好的草莓,跑遍眉山城区各个农贸市场、超市、水果摊,挨个发名片,推销草莓。“每天一早起床摘草莓,送货,常常要到晚上八到九点钟才能回来,非常辛苦,一天跑下来,话都不想说。”彭小勤说。
天道酬勤,销路打开了,38亩草莓销售一空,加上次年4月收获的草莓,第一年草莓种植纯利润20万元,这让彭小勤大受鼓舞,对未来充满信心。
出妙招入园采摘受欢迎
跟其他创业者的故事一样,彭小勤也遭受了不少挫折。2011年4月,草莓红得特别多,而城区内的各销售点,因为市场竞争的逐步加大,根本卖不完。
彭小勤使出了第三招:入园采摘、先尝后买。“大家既能体会采摘的乐趣,草莓也能及时卖出去。”彭小勤说干就干,印了不少宣传资料,有空就上街发放,慢慢的,入园采摘草莓的市民越来越多。
人一多,管理问题立即凸显出来:因为是尝了再买,一些人采了草莓吃完就走,根本就不买。同年5月,一场九级大风袭击了崇礼、复盛等多个乡镇,彭小勤的草莓园也未能幸免。原本可以卖到6月的草莓,一下子全毁完了。“因为管理不善和自然灾害,损失了好几万元的收入。”彭小勤说。
今年4月,又一批草莓成熟了。彭小勤吸取以往的教训,改进了管理方式:草莓园用篱笆圈了起来;从尝了再买,改成10元一个人,入园随便吃,要带走的话,草莓16元一公斤。
新的管理方式效果不错,现在,每天到草莓园采摘草莓的市民络绎不绝,周末经常有数百人,甚至有人晚上10点跑来,打着手电筒采摘。
“种草莓,累,但快乐着。”彭小勤用这句话,说出了她的心声。
名人创业故事 篇五
从空姐到美容店女老板
顾客的认同比赚钱更重要
美容店女老板黄的经营之道
茨威格说:“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黄认为自己是幸运的。
黄的职场生涯丰富多彩:20xx年之前,她在南方航空做空姐。20xx年她进入南方证券当秘书。20xx年,她参加“青春之星”大赛获得季军后进入电视台。20xx年,她从电视台辞职,因为她拥有了自己的美容院。
经营美容院比她想像的可要难。刚开始时,她上过不少当,比如她花了十几万元买来了只值几万元的仪器;员工们对这位不太懂行的老板的管理也不太服从;客户们对她有时候也有些刁难。经营上的压力开始扑面而来。
黄一度动过退出这行的念头,可经过休整后,她又愉快地回到自己的阵地。她认为欢乐与不快是交错的,压力本是生活的一部分,她坚信“有辛勤的耕种就会有丰硕的收获”。为了适应新的行业,她加紧了对自己的培训。她参加了各种学习班,一口气拿下了美容师、营养师、色彩顾问师、瑜伽师等资格。自我增值后,黄的经营也开始渐入佳境。
如今,黄的美容店风生水起,很多顾客正是冲着她去美容。生意好转后,黄开始回馈社会,她给深圳福利院捐了款,并且时常发起向西藏希望小学募捐的活动。
顾客的认同比赚钱更重要,这是黄的经营之道,她认为,金杯银杯不如口碑,一个顾客的后面是更多的顾客,只有给顾客们提供更多富有个性化的增值服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虽然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黄却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的老板。事实上,她认为自己如果从事其他行业,可能比现在要赚更多的钱。但这却不能阻止她对美容业的喜爱,她甚至将美容业称为女性行业。她认为,将这样一个健康而美丽的行业推广开来,是她的使命。
下一阶段,黄想开一家“女子学堂”,她的想法很浪漫:一群意气相投的女孩子聚在一起,交流心得,学插花、做西点、学茶道……
这位从事美的行业的美丽女老板对美是怎样理解的呢?黄有自己的见解—美是一种生活状态,生活得从容优雅就是美。
名人创业故事 篇六
1.两个人相识三个月因一盘咸鸭蛋决定结婚。
2.两人把当当网做到中国电商第一股,如今当当退市说三年内要开1000家书店。
3.重庆妹子俞渝,毕业于北外英语专业,为去美国学MBA她边工作边学微积分。
4.27岁时,她从纽约大学毕业找不到心仪工作,干脆自己成立金融咨询公司。
5.北京人李国庆毕业于北大二十九岁创办图书公司,32岁去美国,认识了俞渝。
6.俞渝去西单图书大厦找书找晕了,想到美国的亚马逊,和李商量创办当当。
7.在一间没有窗户的房间里,两个人开始运营,创业维艰。
8.两人把当当发展为上第一大书店。亚马逊相识亿美元收购被拒。
9.20xx年当当网市场份额高达40%赴美上市。两人身价高达9亿美元。
10.两人曾转型做百货和京东,淘宝PK,20xx年当当退市市值不到当初的1/4。
11.两人热爱家庭李国庆经常带孩子滑雪。俞渝想把五月二十一日定为亲子节。
名人创业故事 篇七
俞敏洪:不赞成大学生因就业难盲目创业
俞敏洪:我认为要理性的看待要不要鼓励大学生去创业这个问题,人这一辈子如果没有一次创业经历的话是一件非常非常遗憾的事情。但现在的大环境是,面对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问题,就拼命地鼓励在校大学生都去创业,这实际上是有问题的。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能力,对于行业的了解等等都不成熟,在面对创业难题的时候,在校生的人生经验还不够。所以,我并不赞成大学生因为就业难而盲目的走上创业的道路。
我研究了很多国外的教育体制,没有发现一个像美国这样充分鼓励创业的国家,他们在大学的时候就鼓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开公司。提到创业,人们就想到了比尔·盖茨,为什么呢?因为他大学都没有上完,在自己的车库里就开发出了微软,但这样的天长毕竟是少数,在全世界也是屈指可数的。
鼓励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或者大学毕业后就去创业,带来了几个不利的因素。第一就是对大学教育的冲击。因为大学是一个学生面对社会现实、认真研究并且学习的地方,而现在中国的大学中流行着这样一种风气,就是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开始就想着怎么样做生意,忘掉了大学四年应该认真学习,把自己的底蕴变厚。
大学生创业失败问题大应先就业学习积累,学习是很重要,但是实际操作重于理论知识,一定要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慢慢积累经验。
大学四年学生到底应该在大学里学什么,如果大学生要学创业的话,请问有几个老师能够解答学生在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大学里有几个老师是自己曾经创过业的。现在就变成了我们这样的企业家被老师拽过去给大学生讲创业。我每次讲都会泼凉水,请大家不要一毕业就去创业,除非你是比尔·盖茨。
创业失败会给学生带来心态上的问题。失败以后,大学生通常不会反思自己,重新静下心来认真琢磨怎么积累经验再次创业,而是会怨社会,觉得中国社会太黑暗,太不公平,认为这个社会的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当然有部分事实是这样的。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他怨人心,比如他创业的时候一般要跟几个同学一起做,通常做着做着就打架了,最后的结果是,他不会总结自己作为团队领袖的凝聚力不够,往往把问题归结于跟他一起创业的团队的懒惰、贪婪、不合作,从此以后对人失去信心。
一个年轻人一旦对社会失去信心、对人失去信心以后,他未来振作的机会还有多少?社会上有这样一批人,大学毕业直接创业,创业失败了,从此以后对未来既没有信心,又不愿意去工作。所以我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应该先工作,我的孩子长大了,我就希望他到我这里来实习,我言传身教,告诉他怎么样面对各种困难,对社会对人保持信心。他可以积累经验,观察老板是怎样干活的,怎样跟同事打交道,学会如何在人群中间,尤其在利益和权力的人群社会中间,怎样让自己在一帮人中变成领袖,变成大家都很服气的人。
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人的一生分成琐碎和伟大。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我们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所以在这儿,我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学能把自己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
名人创业故事 篇八
首创制造九九九九金
金店算是一种特殊的行业,不知底细的人,老板是绝对不敢滥用的。周家曾与郑家交往甚深,懂事的阿彤自小就给周家留下良好的印象,赶上“周大福”金铺正好缺可靠的伙计,便接纳小阿彤。
郑裕彤从杂役干起,每天扫地、擦灰尘、洗厕所、倒痰盂等里里外外的清洁工作,等一切准备停当后,他再和姗姗来迟的大伙计们一起开店门做生意。懂事的小阿彤一个心眼想着不辜负老板的“不弃之恩”,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
“周大福”金铺因入行较晚,因此店面在当时名气不大。入店后不久,阿彤的勤劳和在工作中体现的智慧逐渐被周至元所赏识。此后仅半年时间,周至元就提升郑裕彤正式在金行当学徒。
当时,由于广州、香港沦陷,不少金铺迁移澳门,金铺几乎随处可见,竞争十分激烈。郑裕彤似乎天生便是为黄金珠宝而生,他对做珠宝生意极有兴致,很快就掌握坐店营销的要领并痴迷似的钻进行当。
后来郑裕彤才知道,父母亲与同在广州绸缎庄做过伙计的周至元一家是患难之交,情同手足。周、郑之妻又同时有喜,于是两家“指腹为婚”约定亲家。天公作美,周家生女儿,郑家生男儿,恰好成天生一对。到“周大福”金铺学徒时,父亲担心儿子以“郎婿”自居,而不求上进,没有告诉他这件事。
三年后,在周至元的主持下,郑裕彤果真与周家的掌上明珠周翠英结为连理。那年夫妇俩同是18岁,其后50余年直至今日,夫妻俩始终相敬如宾。
1946年,21岁的郑裕彤到香港设立“周大福分行”。他跑遍全港各家金银珠宝行,集各家之所长用于领导分行的经营,使分行生意十分看好。但郑裕彤并不满足,他清醒地认为:“在商场上‘守业’就等于‘败业’,要在不断创新中前进才能图谋发展”。因此,他又一改原有的资本结构模式,邀集同事,组建“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这也是香港金饰珠宝业最早的有限公司机构。
当时在香港,金铺比比皆是,竞争十分激烈。那时,黄金成色一律为九九金,而郑裕彤却大胆投入资金,首创制造九九九九金,率先开创金饰制造的新工艺,同时也领导消费领域的新潮流,此项壮举为“周大福”今后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郑裕彤锐意进取,不断开拓新市场,短短几年,“周大福”分行便已增至11家。
当郑裕彤将“周大福”推上一个新台阶后,他又开始向新的领域进军。
把目光转向钻石业
郑裕彤具有极强的驾驭市场的能力。在香港,郑裕彤享有“珠宝大王”的美称,而这还不仅仅指他的金饰,更有后来使他进入世界珠宝之林的钻石业。
按照国际上的规定,持有“戴比尔斯”牌照,方可批购钻石,而全世界也不过只有500张这种牌照。一些业内人士称:“要从戴比尔斯购到钻石,简直比从天上摘星星还难”。
郑裕彤并未因此而退却,他绞尽脑汁,顿生主意,他决定在南非买下一间持有“戴比尔斯”牌照的公司。不但使他顺利拥有“戴比尔斯”牌照,并且到70年代,郑裕彤已成为香港最大的钻石进口商,每年的钻石入口量约占全港的30%。
郑裕彤先生今年76岁,翻开“周大福”的创业史,每一页都有他60年如一日的奋斗足迹:60年代初,一手握着黄金,一手伸向钻石,叱咤风云于急风暴雨刺刀见红的商场上,稳操胜券。70年代,兴建香港新世界中心,这痤恢宏的大厦至今仍然是尖沙嘴的招牌建筑。80年代。与香港贸易局合作建成香港会展中心,名列亚洲同类建筑之最。90年代,率先大举进军祖国内地,投资祖国的建设事业。此外,收购亚洲电视股权、组建全港最大的酒店集团,收购美国Stouffer集团海外28间酒店和欧洲penta集团9间酒店。
励志的创业人物故事 篇九
曹国伟是中国第一个由CFO成功变成CEO的人,现在又变成一个真正创业者。三次转身,背后的支撑力是什么?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或许能看到点什么。
新浪CEO曹国伟入选美国《时代》杂志2011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同时入选的还有Facebook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和谷歌CEO拉里·佩奇(LarryPage)。这一刻,新浪与当今世界互联网的两个巨头站在了一起。
《时代》评价称,新浪微博已成为中国最为开放的网络平台之一。
在中国互联网的阵营中,自1998年张朝阳成为《时代》“全球计算机数字化领域的50名风云人物”开始,其后,2007年的马化腾,2009年的马云,2010年的李彦宏,都曾获得当年《时代》杂志的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的殊荣。
回看中国互联网这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草根,富豪,天使投资,纳斯达克……屡屡成为关键词。而中国第一门户新浪的成长故事则充满了向上、领先、失落、突破的味道。
但曹国伟给了业界诸多的意外。新浪的故事,许多人都猜对了开头,却没有猜对结尾。
选择
在新浪20层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的曹国伟坐在一张宽大的办公桌后,忙碌着。他穿了一套藏青色的西装,但西装明显地大了一个码。寒暄间,曹国伟说春节后他瘦了十多斤,理由“就是想轻一点”。
当然,在助手和一些朋友的印象中,曹国伟是个美食家。他对各种美食如数家珍,却很容易地控制了自己的体重。这个非常理性的人,在人生面对重要选择的时候,“实际上在很多复杂的环境里面,很难去做一个非常清楚的论证、评判,大的决定几乎都是凭直觉做”。
而在1999年选择来新浪,对于33岁的曹国伟来说,却充满了偶然。
1999年,曹国伟是美国普华永道的注册会计师。那一年,曹国伟被派到了北京,来指导普华永道对一家公司的审计工作。仅仅两周后,曹国伟就回了美国。当时,很多硅谷公司已经向曹国伟伸出了橄榄枝,邀他加盟。斟酌一番之后,他有点为如何选择最后的两家公司,举棋不定。
与此同时,时任新浪CEO的王志东(也是新浪网的创始人)正在物色一个CFO,而曹国伟也在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他在硅谷已经呆了6年。曹国伟有颇多选择,有两家硅谷企业邀请他。曹国伟在选择上有些犹豫,于是便向一位社会经验丰富的老朋友请教,他就是时任新浪首席运营长茅道临。
曹国伟告诉茅道临:“我想换工作了,你帮我看下哪一个更好?”听完曹国伟的介绍,茅道临觉得每个选择都很不错,但他还是建议曹国伟来新浪试试。曹国伟考虑了两日,就做出了选择,来新浪上班。那时候新浪的总部在美国,在一个仓库里面办公,与大厦鳞次栉比的硅谷没任何可比性。
“我一直觉得,在美国,华人要往上走的话,总是有天花板,至少在那个时候是很明显的,而新浪是跟中国联系起来的一家公司。”尽管,1999年的中国互联网,显然没有今日这样风光。新浪、搜狐、网易初具雏形,马云创业的序幕刚刚拉开,腾讯的马化腾刚刚在2月份开发出了基于中文的QQ前身。
曹国伟成为新浪主管财务的副总裁。半年之后,在他的推动下,新浪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并成为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门户网站。而新浪首创的,通过离岸公司控股内资公司上市的形式,也成为之后国内互联网公司海外上市的普遍模式,并被称为“新浪模式”。
新浪在2000年完成上市后,曹国伟并没有“闪人”,而是做起了幕后英雄。
因此,业界给他打上了内敛、严谨、富有逻辑等诸多标签,此外,他还极其低调,接受采访的频率也不高。有个颇有意思的细节,他出生于1965年11月10日,但在诸多媒体报道中,他的出生日期却是1969年7月。
幕后英雄
“我做过3任以上的CFO,这是在一般公司很少见的事情。一方面说明我在这个职位上还是很称职的,每任CEO都相信我能把这个职位做好,另外一方面说明我对这个公司还是有价值的。”曹国伟如此回顾他在新浪的早些年。
在曹国伟的主导下,新浪网于2003年和2004年分别完成了广州讯龙以及深圳Crillion两大无线增值业务公司的重要并购,使新浪网一举跻身无线增值领域前列,并由亏损逐渐走向赢利。
这里有一个背景需要交待,2004年,新浪的网络广告出现了瓶颈,虽然还在自然增长,但幅度已经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2005年,曹国伟被派去负责广告业务,那一年的第二季度,新浪就拉开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那段时间,是曹国伟特别艰难的时期,“在IPO以后,我做CFO的时候,更多是做后端的管理,2004年兼做COO以后,我把前端跟后端都管起来,这两个角色是有分工和冲突的,比如管营销,要业绩;管财务的话,要控制风险和成本开支,这些都是矛盾的。”曹国伟说。
在曹国伟的助手、已经为新浪工作10年的刘运利看来,CFO阶段的曹国伟有点抠门,很多项目的审批都是在他那里被否决掉的。
那个阶段的曹国伟,成功地化解了盛大企图从股票市场控制新浪的图谋。
“我记得很清楚,那日晚上,新浪股票的交易量狂涨,有四千多万股的交易量。那是大年夜,2月8日是除夕,第二天我要带着全家飞澳大利亚度假,在悉尼的时候,我接到了陈天桥的电话。”曹国伟回忆当时的场景。
盛大的陈天桥跟曹国伟说了这个事情,盛大花了2.3亿美金,在二级市场收购了新浪约19.5%的股份,成为新浪第一大股东。陈天桥的这个电话让曹国伟抛下妻子和孩子,并立即回国参加董事会商讨对策。
盛大突袭之后的第四日晚上22点,曹国伟制定了“股东购股权计划”(即“毒丸计划”),成功地抵制了陈天桥的偷袭。如果盛大再收购超过0.5%的新浪股权,就会启动“毒丸”。届时新浪其他股东有权以半价购买普通股,从而稀释新浪股份,而盛大持有新浪股份也将蒙受损失。
“一家公司如果从二级市场上,没有障碍地去控制另一家公司,这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他告诉记者。
走到前台
在中国互联网公司阵营中,新浪可能是关注度最高的那个,从来都不缺少新闻。
2006年,曹国伟由幕后被推到前台。5月10日,北京西北四环理想大厦的20层,一场新闻发布会正在进行,主角是曹国伟,主持人用一句话就交代了这次发布会的主题,“根据汪延先生的推荐,董事会一致同意由曹国伟先生接任新浪CEO。”
在这次履新会议上,曹国伟被形容为“理性且喜欢用数字说话的人”。
当记者问及当年成为CEO的一些细节时,他说:“我只记得一件事,那日我成为CEO以后,花旗银行的分析师出了一个报告,给新浪公司股票提升了等级,这个我有点印象,其它我就没有什么印象。”
这场履新发布会对曹国伟来说,权力更迭的意味似乎不那么明显,“不是说谁来选我做CEO,而是我决定要不要做的问题,如果我想做的话,一定是我做。”这个事情曹国伟考虑了大半年,他接下了这个盘子。
曹国伟的谨慎,回溯新浪过往的历史,或许可以找到一些头绪。
新浪的CEO总是充满挑战的,因为曹国伟以前的历任CEO——沙正治、王志东、茅道临、汪延、在业绩不好的时候,均难逃“两年”宿命。业界普遍认为,这与新浪分散的股权结构相关。
在新浪历届CEO中,王志东的离开最能说明华尔街的逻辑。新浪上市后,适逢互联网的冬天,股价曾跌至1美元,王志东的策略是以不变应万变。在董事们不止一次的质疑面前,他神凝气定,“新浪还有1.1亿美元现金,以现在的亏损速度,至少还能支持5年。”
“我们拿着成千上万的钱,给王志东打名声”,段永基的话已经足够表达“CEO坐等转机,不是投资者们能接受的逻辑”。回顾新浪的这段历史,或许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理性的曹国伟为什么用了半年时间来思考是否接下新浪的CEO之职。
“我知道,实际上你做了CEO,不是你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说你要承担的责任更大了;你不能说今日试一下,做得不好,我就走了,这是很不负责任的。所以你必须想清楚,你愿不愿意承担更大的责任,这个责任就是扛下这个公司的未来。”
新浪10年
但在2009年,外界对新浪的看法在一点一点被修正。先是那年的5月份,新浪微博推出,当时业界认为微博还算不上什么大新闻,最多是新浪对未来产品线的延展。那一年,最轰动的是新浪的MBO。
这里有一个背景要交待。2008年4月,段永基卸任董事长,业界对其的评价是“谋深似海,财技通天”。段永基卸任,汪延归来,任代理董事长。在一些IT观察家看来,这意味着曹国伟彻底掌控了新浪全局,也为管理层的MBO提前扫清了障碍。
新浪MBO的契机始于2008年的新浪和分众的合并案,这是个被监管部门否定的案子,并购并没有实现。江南春对曹国伟说,作为创始人,如果公司还是独立运作,他想在分众增持更多的股份。“这触动了我。”曹国伟后来说。
于是,在江南春宣布增持分众股份的3后,曹国伟也宣布了新浪的MBO方案。新浪将向其投资控股公司增发560万股普通股,全部收购总价约为1.8亿美元。他在给员工的邮件中说,“从今日开始,我们将实现自己角色的转换,以一个创业者的心态来面对我们的未来。”
自此,以曹国伟为首的新浪管理层成为新浪第一大股东,这意味着新浪将结束股权分散的状态,管理层真正在董事会掌握话语权,这也是中国互联网的首例MBO。现在回过头来看,曹国伟颇有感触。
他告诉记者,“回顾过去股权分散或者在股权上没有足够的控制力,对新浪长期战略的制定和部署是非常不利的,做CEO更多的也只是看近期利润,或者说因为近期的压力而没法施展手脚做长期布局。因此当时考虑,如果在新浪继续做下去的话,应该想到去改变新浪这样一种股权架构、管理层的控制力问题。”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曹国伟也不例外。
这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骨子里极其好胜。上初中的时候,他选择去读上海最好的中学——上海中学,考大学时,又选择文科最难考的专业——复旦新闻系。曹国伟毕业的那一年,全国的新闻系毕业生只有150人;随后,跟女朋友一起出国,又选择美国排名第一的德州大学会计专业。
故事写到这里,或许更能明白一个职业经理人所选择的路径曲线。
当然,曹国伟也并非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他在非常累的时候,也有退后一步的想法。他曾考虑离开,去做投资。但是,对曹国伟来说,离开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觉得我对这个公司是有责任的,事实上,我是几乎每日都在办公室里面,很难走开。”
随着新浪MBO的成功,有评论认为,作为中国互联网界最成功的职业经理人,曹国伟算得上是2009年互联网最大的赢家之一。而在央视2009年度经济人物中,他也是唯一获奖的互联网企业家。
那一年,除了MBO,曹国伟还做了一件让业界轰动的事情。10月16日,新浪和易居中国的合资公司中国房产信息集团(以下简称易居)正式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之后,市值逼近新浪。以市值计相当于再造一个新浪。
业内人士评价,2009年,曹国伟解决了新浪发展中的两个大问题,MBO解决了新浪的历史问题,易居的上市则为新浪提供了未来。
再出发
微博推出两年后,终于引爆了中国互联网的潮流,当然,华尔街也很是看好微博的前景,新浪的股价上涨到100美元以上,《时代》将2011年的荣誉给了曹国伟。
《时代》称,2009年,新浪CEO曹国伟看到了契机,在形势并不是十分有利的情况下抓住了机会,推出了新浪自己的微博。如今,新浪微博成为一项极具影响力的服务,曹国伟将其称为“Twitter和Facebook混合体”。
今年2月底,新浪微博用户数量达到了1亿。用户群包括明星、运动员、学者、艺术家,以及普通网民。
曹国伟抓住了机会,“微博,我们认准这个方向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产品,要把它做强、做大的话,必须把收入、利润放下来,全力以赴去做,这就是微博为什么可以长大,而另一方面就是对趋势的判断。”
说到曹国伟的新浪轨迹,虞峰基金的创始人虞峰告诉记者,曹国伟是中国第一个成功转变成CEO的CFO,现在又变成一个真正创业者。三次转身,背后的支撑力是什么?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或许能看到点什么。
2009年大年三十那日,下午三点多,曹国伟还在办公室,刘运利想去跟老板打个招呼,然后回家。当时的曹国伟有点喝多了,刘运利给老板倒了一杯水,问了一句,“你没事吧。”那日刘运利没早回家,跟曹国伟聊了很长时间。
时至今日,他对曹国伟的话印象依然深刻。“其实很多事情一定要乐观地去面对,很多事情你着急,疯狂地去追求,不见得能得到。更多的时候,要认真,你只要认真去面对它。至于结果成也好,败也好,都不是你可控的。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你是在学习,要学会享受过程。”
“用他的话讲,他不是在为个人财富的增长,或者说是去赚多少钱,或者有什么样的名气,这个工作本身就是他应该做的。有一个什么样的责任,应该把一个事情做到什么样的结果,他是抱着这样一个态度去做的。”刘运利告诉记者。
励志的创业人物故事 篇十
大学生毕业后去卖菜?这一想法听起来和前几年北大毕业生去卖猪肉一样,让很多人有些难以接受。然而郭高林却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创业路。
郭高林毕业于河南省教育学院。毕业时,他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投入找工作的大军,而是着手找人合伙开蔬菜便利店。他说,自己的创业之路是从大三“练摊”卖衣服开始的。那时候,郭高林和女朋友发现,学校附近的一条路,一到晚上就热闹非凡,路两边尽是卖小吃、卖衣服、卖杂货的地摊。他们决定也利用晚上时间摆地摊卖服装。女友负责销售,郭高林负责进货。这段经历也让郭高林早早的就产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
摆摊时,爱观察的郭高林发现,在这里卖菜生意还过得去,但因为比较分散,又没有品牌,蔬菜的质量、价格、信誉总让人不太放心。“那个时候,我就开始琢磨,肉类可以有品牌店,蔬菜为什么不能打响自己的品牌?”此后,开蔬菜超市的想法一直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他开始有意识地去找相关的资料。
2007年8月22日,行动终于见到成效,“咱地里”蔬菜自助店在郑州市马李庄正式开张。“跟小商贩比,我们的优势是菜价便宜、种类多、干净、不缺秤;与大超市比,我们的优势是价位低、离家近。”他说。
选择了创业,就意味着选择了艰辛。每天凌晨5点左右,郭高林和伙伴就要到蔬菜批发市场采购,“一毛钱都要和人家讨价还价”。采购差不多需要两个多小时,早上8点左右回到店里,整理蔬菜。中午11点至12点是顾客买菜的高峰期,过了这段时间,他们才开始轮流吃饭,小店则一直营业到晚上9点。
回首过去两年,郭高林觉得“创业确实很苦,但也像探险一样有趣”。
2007年,郑州开始“禁摩”,这又给他们的创业之路增添了不小的挫折。郭高林回忆到,无论是怎样恶劣的天气,他们每天很早就起床,为了赶在上班之前把货都送到两个店里,在途中必须先有一个人探路,然后发信息过来,看是否可以走。就这样,他们仍然常常被抓住,他粗算了一下说,当年的罚款总额几乎相当于全年的利润。
2007年12月到2008年春节前,郭高林称之为是“异常艰苦”的一段时期。此时第二家店在装修,每一颗螺丝钉都浸透了他和伙伴们的汗水。
为了节约成本,他们往往花一天时间寻找更实惠的装修材料,然后推着三轮车拉到店里。这期间,还必须抽时间为第一家店进货。
咬牙经历了足够的艰辛,创业之路终于走上正轨。到2009年5月份,“咱地里”蔬菜便利店在郑州已有5家,每月营业额达到30万元,带动近30人就业。
从摆地摊到两年拥有五家蔬菜便利店,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到进入创业大学生富豪百强,郭高林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路。曾经有人这样问他:“你是怎样做到的?”郭高林只回答了三个字:“一步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