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文是细致的小编sky给大伙儿找到的7篇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篇一
三年级上册《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
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课前准备: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 。〔课件出示:猜谜〕你们了解风筝吗?小组交流找到风筝的资料,(课件出示:资料袋)你们放过风筝吗?我们一起来说说放风筝的事吧。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风筝带给我们的快乐吧。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小组合作,检查反馈
(1)同桌互相本课的生字词,互相正音:坊要读第二声,磨是个多音字,在这儿要读第四声
(2) 小组汇报自己难读难写的字,小组交流特别难读的句子。
4、再读课文,请大家边读边想:(课件出示: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5、再读课文,边读边划出“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6、交流找到的句子,小组交流,读后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 哪几句话是具体描写怎么做风筝的?
(2)读读其他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重点词理解: “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
(3)看课文插图,描绘的是第3自然段中的哪几句?圈出放风筝时表示动作的词,并请几个学生上台表演放风筝的过程。
(4)角色转换: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他们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教给大家听听。
(5)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学习字词,交流学法
1、读一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2、〔课件出示:要写的生字〕。请生说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
(1)正音:“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坊“的多个读音: ;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如“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四、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附板书设计 10 风筝
做风筝 ――→ 放风筝 ――→ 找风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0课《风筝》)
2、 检查学过的生字和词语,听写部分词语。
二、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 围绕疑问: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 小组合作解疑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在5-8自然段找有关描写小朋友做法和心情的句子
(2)汇报
(3)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拓展升华
1、 朗读欣赏课文 ,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
2、谁来读读自己抄写的句子。
1、 同学们,古人留下许多写风筝的古诗,想欣赏一下吗?(课件出示:《村居》,清•高鼎;《放断鹞》,杨韫华……)
四、亲身体验,课堂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附板书设计 10. 风筝
做风筝 ―― → 憧憬、希望
放风筝 ――→ 快活、拼命地奔跑
找风筝 ―― → 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
《风筝》教学设计 篇二
【文本简析】 鲁迅先生在《风筝》中以反省“精神的虐杀”为核心,抒发了无限深沉的感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鲁迅十分关注儿童问题。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略论中国人的脸》等文章中,他对中国孩子太过于“向‘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而缺乏必需的“兽性”感慨万端。在鲁迅看来,中国固有文化的弊端之一便是抹杀儿童好动好奇的天性,他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呼吁父辈们“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指孩子们──编者注)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他对于自己二十年前“虐杀”弟弟天性的行为如此地自责与懊悔。更让鲁迅忧虑的是,这种不自觉的虐杀和被虐杀不知何时才能停止,他把更为深邃的目光投向对整个中国固有文化的反思之中。
本文语言含义深刻而凝练,阅读时须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细加揣摩。其中第四自然段的动作神态描写蕴涵着强烈的感情色彩,两个截然对立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须细加体味。阅读理解的难点是:既然弟弟已全然忘记了那件事,“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对弟弟的“全然忘却”,“我”究竟持怎样的感想?
【设计理念】
1、以学生的阅读疑惑作为整个教学设计的基点。《风筝》篇幅不长,学生初读一遍后,对文章大意能有朦胧而粗略的感受,但因文意蕴藉深沉,语言凝练含蓄,肯定会有不少阅读难点。鉴于此,不妨以学生的阅读需要为教学的中国,以几个核心问题的研讨为中心,带动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切实让学生有一些阅读收获。
2、鲁迅思想的深邃相当一部分来源于他深刻的自省意识。走近鲁迅,走进鲁文,就要袒露自己的心灵,以文本为媒介,与鲁迅先生进行精神的沟通与对话。如本文写到的“精神虐杀”,想必师生并不缺少遭受他人“精神虐杀”或者给他人“精神虐杀”的经历,唤醒这些经历,读者(师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才可能实现。
3、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背景,以鲁文解鲁文。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如单就一篇孤立地读,难以达到全面而深入的理解。由一篇联及多篇,由文及人,然后由人及文,有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阅读视野中解读鲁文,感受鲁迅。如学习本文,《一件小事》《略论中国人的脸》《从孩子的照相说起》《雪》《希望》等文及“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的解剖我自己”等言论均可作为参照。
【主要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风筝吗?放过风筝吗?风筝是你自己做的吗?
鲁迅先生曾与风筝有过一段难以释怀的缘分,他于1925年1月24日写下《风筝》一文,那天正是农历正月初一。此文问世不久,即被选入当时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短文──《风筝》。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布置预习,让每个同学记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疑难问题,教师于课前收齐并做初步整理。结合已有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会有:
1、为什么“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一种“惊异和悲哀”?
2、“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这“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精神”的“虐杀”?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了那件事,“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
4、课文结尾说“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什么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5、“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一句太拗口,应如何解释?
6、“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一旦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严冬”?
7、“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这句话中运用了“不幸”一词,按正常理解,此处应是很幸运才对,一本书纠正了他的一种错误思想,为什么说是不幸呢?
8、为什么把第五、六自然段分开?
9、“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说“浮动”,而不是“飘着”或“飞着”?
10、“去讨他的宽恕”,用“讨”好还是用“求”好?“我还能希求什么呢”中的“希求”可否改成“奢求”?
学生所提问题肯定还有很多,但涉及全文主旨的要害问题(整体性的而非细节性的)无非是前三个问题,弄懂这几个问题,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不可能穷尽所有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讨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上课时,请同学们再次速读一遍课文,整理自己的读后感受,看有没有新发现。在学生所提问题的基础上,师生商讨后确定几个需要共同研究的关键问题,即上述前三个问题。
三、深入理解与探讨
围绕三个关键问题依次展开研讨,逐层深入,理解全篇。
1、“悲”从何来,是否仅仅因为“我”不喜欢风筝?
这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着眼于全篇来寻求答案,树立阅读的整体意识。
明确:眼前的风筝勾起了我沉重的心事,二十年前“我”曾粗暴地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飞风筝,“我”为自己犯下的过失而“悲哀”。
2、“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精神”的“虐杀”?
这是课堂研讨的核心部分,宜逐步展开。
⑴紧承上一问题的探讨,得出结论:“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指二十年前“我”粗暴地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飞风筝,具体指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放声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回忆当年的这一幕。
明确:忏悔自责。
⑵为什么把这一幕称为“精神的虐杀”?不就是毁掉一个风筝吗?从哪些词可以感受到“我”实施的“虐杀”之“虐”?哪些词可以感受到“小兄弟”遭受到的无情的“虐杀”?
读书、圈点,师生讨论明确:遭到粗暴践踏的不只是一只风筝,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我”:折断、掷、踏扁、傲然;“小兄弟”:惊惶地站、失了色瑟缩着、绝望。
⑶根据文中提供的材料,发挥你的想象,如果小兄弟的那只风筝能完工,那将是怎样的一件工艺品?请你描绘一番。
(意在通过想象,进一步体验这种精神虐杀的残酷。)
⑷你自己有没有这种虐杀他人精神或遭受他人精神虐杀的经历?请描述一番。
(打开“文本语文”与“生活语文”的通道,使它们互相丰富和支持。)
以上四步不应机械进行,宜视具体情况而定。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那件事,“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对弟弟的“全然忘却”,“我”究竟持怎样的态度?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允许发表不同观点。不过,依照本文的具体语境,及鲁迅先生一以贯之的观念(国人的劣性──精神的健忘及其可怕的遗传)来看,“我”的悲哀显然是典型的“鲁迅式的悲哀”,这种“悲哀”既是为当年的“精神的虐杀”而悲哀,更是为被虐杀者的健忘而深深地悲哀。“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给“我”寒威和冷气的不仅是“严冬”,更是那种可怕的精神健忘,那种难以拔除的集体无意识。教学时应相机阐发,不可硬性灌输。
四、联想与扩展
推荐鲁迅先生1919年创作的《我的兄弟》一文,与课文做比较阅读。《我的兄弟》全文如下: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看见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风筝,有几支竹丝,是自己削的,几张皮纸,是自己买的,有四个风轮,已经糊好了。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也最讨厌他放风筝,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
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
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
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
阿!我的兄弟。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
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
对于《我的兄弟》与《风筝》的关系,唐弢先生形容得好:“正如色彩鲜艳的油画先画一个简朴的素描草稿。”与《我的兄弟》相比,《风筝》一文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事情节更加细致,更重要的是突出强调了“我”自知过失后的懊悔和无法得以赎罪的“悲哀”,主题更加深刻了。
【相关资料】
1、更为可悲的是,作为受害者的小兄弟,却对往事毫无记忆,“全然忘却,毫无怨恨”,这又使我们想到《狂人日记》,被吃者和吃人者都处于不自觉状态中。当“我”已经意识到了“我”当初行为的虐杀性时,被虐杀者却毫无痛苦,历史之错从何处去改正?因此,《风筝》文末“我”的悲哀,并不仅仅是个人没有求得宽恕的“难过”,而更是对历史中“精神虐杀”事件的无影无踪,不得求证,也就无所谓改过的悲哀。再说远一点,《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写于1919年,六七年过去了,“长者”和“儿童”错位,不自觉地虐杀和被虐杀的事件似乎仍在重演,作者当初的呼号似乎落空了,于是本该飘在故乡春天的风筝,却在北京的冬季“浮动”,错位的悲哀将持续下去。(姚丹《鲁迅的“儿童本位”观和“文化原罪”感──对(风筝)的一种解读》,《语文建设》2002年第8期。)
2、本文具有几个主题线索发展的特征。一个主题线索是“我”对于幼年的弟弟的“精神的虐杀”的自悔的心境,以现代科学的思想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式”的吃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二是回忆中的故乡的温暖的春天和现实生活中的“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的环境的对立,暗示作者对于严酷的现实的不满与反抗的情绪。三是“我”请求弟弟原谅自己的过失,而弟弟却全然忘却,以至于自己无法忏悔,包含了对于忘却别人错处的美德的一种肯定和赞誉。三种主题线索中,以第一种为核心。(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风筝教案设计 篇三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他们因为一点小事吵架后,以纸船风筝来修补“裂缝”,发展了彼此的友谊。本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使学生学会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准确地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朗读课文。
3、小熊和松鼠,纸船和风筝(课前动手制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纸船。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
生:纸船
师:请同学请认真看老师写这个词。(师板书:纸船。)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
生:纸船。
2、出示风筝。
师:这个呢?
生:风筝。
师:请同学们注意了,风筝的“筝”读轻声,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这个词。(师板书:风筝)
3、师:在这两个词之间写一个字“和”,再加上题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题目。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师板书:和20)
(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呢?
生:想。
师:那就请同学们把书打开92页,在初读课文前,你想给自己提一点什么要求呢?
生: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读书要有感情。
师:老师也想给你们提点要求,拿出笔,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识它们,自由去读吧。
(学自由朗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师:瞧,课文中的生字词跑出来了,快自由读一读吧。
(生自由练读)(课件出示:乐坏了扎风筝受不了幸福吵架草莓抓住)
师:谁来给大家读读第一行。
生:乐坏了扎风筝受不了
师:请同学们注意“扎”读平舌音。跟老师再读一遍。
生:扎风筝(齐读)
师:谁来给大家读读第二行。
生:幸福吵架草莓抓住
师:请同学们注意“幸福”的“幸”读后鼻音。跟老师再读一遍。
生:幸福(齐读)
师:去掉生字上的拼音还认识吗?同桌之间练一练,一会儿老师请同学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生同桌练习读。)
师:谁来当小老师领读?小老师领读一遍,同学们跟读一遍,小老师请你领读第一行。
(指两名小老师领读)
师:下面我们开火车读。
(生开火车读)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看,这是什么?这叫识字小魔方,怎么玩呢,轻轻把它往上一抛,上面这个字念什么?现在四人一小组开始玩吧。
(生小组玩魔方识字)
师:同学们还想吗?那我们一起玩吧。瞧,老师这里还有个词语魔方,看看能不能难住大家。
(生读词)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2——6自然段:友谊的建立
师:同学们,纸船和风筝这课的生字词都认识了,想不想听这个故事?请同学们认真看大屏幕,想想你知道了什么?(播放课文动画录音)
师:同学们看完了这个故事,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不能为一点小事吵架。
生:我知道了小熊和松鼠是通过船和风筝成为好朋友的。
师:那小松鼠和小熊住在什么地方呢?(师板画)
生:小熊住在山角,松鼠住在山顶。
师:松鼠住在山顶上,小熊住在山脚下,它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呢?请同学们快速读一读2到6自然段。
生:纸船和风筝让它们成为好朋友的。。
师:松鼠先是怎样做的呢?
生:松鼠折了一只纸船送给松鼠。
师:(课件出示第二段话: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山上的小溪往下流,正好从小熊的家门口流过。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谁把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
(指2名学生读)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句话(出示两句话:①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②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到小熊的家门口。)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读)
师: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名有“漂呀漂”,第二句没有。
师:(师拿下黑板上的纸船,演示)哦,原来纸船是漂呀漂,漂呀漂,漂到小熊家门口的。你从“漂呀漂”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我体会到纸船漂得很慢。
生:我体会到纸船漂得时间长,它是带着快乐的心情漂来的。
师:那你在读的时候,就要读出你的休会。你读一读吧。
生:读。
师:同学们能不能带着你们的休会像他这样读一读这句话呢?自由读。
师:谁想读?那我们一起读,这次请同学们给“漂呀漂”加上动作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啊,老师仿佛看到了那只纸船带着松鼠的祝福漂到了小熊家门口。小熊收到了纸船后心情怎么样呢?
生:小熊很高兴。
师:请大家看图。(出示图)你从哪看出小熊很快乐呢?
生:小熊高兴得手舞足蹈。
生:小熊高兴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师:这是我们的观察,书上又是怎么写的呢?(课件出示第三段话: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快自由读一读吧。
师:谁来当这只乐坏了的小熊?松鼠都把纸船托我给你送来了,高兴吗?快读出来吧!(师送纸船)
师:谁来向他挑战。
师:多么高兴的小熊呀,谁知道小熊为什么乐坏了?
生:小熊收到了礼物,所以乐坏了。
生:小熊收到了朋友的祝,他又有了一个好朋友,所以很快乐。
师:小熊不仅收到了礼物,还得到了朋友真诚的祝福,他当然很快乐了。这时,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松鼠,可是纸船不能漂到山上去。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小熊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师:(课件出示句子: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谁能把它读给大家听一听呢?
师: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在第二自然段中也有一个“漂呀漂”,这两个漂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①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②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生:一个是三点水的漂,是在水里漂,所以偏旁是三点水。一个是风字旁的飘,乘着风飘,所以是风字旁。
师:确实,在汉字中有很多这样的字,它们的读音相同,但是偏旁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同学们也注意到了,真好。
师:“漂呀漂”的纸船和“飘呀飘”的风筝让它们成为了好朋友,多令人快乐啊!下面请2位带着快乐的心情读2——6自然段。一人读2—3自然段,一人读4——6自然段。
(两名学生配乐朗读)
(二)学习7——11自然段:友谊的维护
师:多么快乐的一对好朋友啊。课件点出7自然段。(音乐)可是,有一天,他俩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同学们,现在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难过。
师:小熊和松鼠呢?
生:他们也很难过。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1:我从第八自然段知道的。小熊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扎一只风筝,但是不好意思把风筝放起来,就把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
生2:我从第九自然段知道的。松鼠也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折一只纸船,他也不好意思把纸船放进小溪,就把纸船放到屋顶上。
生3:我从第10自然段知道的。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他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课件出示第10段话)
师:小松鼠真是难受极了,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想一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松鼠企盼和好。
生:我休会到了松鼠想和小熊恢复友谊。
师:老师也想当这只难受的松鼠,给我这个机会好吗?(师读)
师:我读得怎么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
生:老师读得很好。
师:为什么读得有感情呢?老师还有一个读书小密决,就是在我在读这句话时,我想到松鼠太难受了,他太渴望朋友了,我就是体会到它这种心情来读的。你们试一试吧。
(生自由练习读)
师:谁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师:最后他们和好了吗?
生:和好了。
师:让我们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师:同学们小熊高兴得哭了,他会怎么想?
生:太好了,终于和好了。
生:我又是好朋友了,我们又可以一起玩了。
五、感情升华。
师:看得出,同学们为松鼠和小熊的和好,高兴着,感动着。请同学们快速看全文,再次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友谊的变化。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会不会遇到跟朋友吵架的时候呢?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会主动跟他说我们和好吧,我们还是好朋友。
生:我会送她一只纸船,跟她和好。
生:我会写一张纸条给他。
师:同学们维护友谊的办法真多。(师板书:友谊)
师:松鼠和小熊用纸船和风筝互相祝福,传递友情,让我们也来借助写话卡送出自己的祝福吧。用一两句话写一写送给松鼠或小熊的话。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在音乐中学生写话)
师:谁把自己写的祝福读给大家听听?
生1::亲爱的小熊,我祝愿你何小松鼠和好如初,希望你们的友谊地久天长。(贴风筝卡到黑板上)
生2:亲爱的小松鼠,真高兴看到你们俩和好。(贴纸船卡到黑板上)
师:瞧,我们又一次看到一只只写满祝福的纸船和传递友情的风筝,老师也想把祝福送给同学们,祝同学们拥有朋友一生幸福。同学们回去以后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跟爸爸妈妈谈谈自己的感受。
《风筝》教学设计 篇四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几个孩子放风筝的情景,点击后,画面出现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ppt课件:
⑴ 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词。
⑵ 宋代寇准的诗《纸鸢》: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⑶ 明朝徐渭的诗《风鸢图》: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3、借助课后“资料袋” 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风筝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2、观察说话,导入新课:谁能把看到的画面向大家说一说?(根据回答板书课题:风筝)
3、联系生活,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谈放风筝的情景、感受以及风筝的来源。
4、交流资料,展示查阅能力。教师也一起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简介古代风筝的七个名称:纸鸢、风鸢、风鹞、鹞子、纸鹞、纸鸦、纸鸱。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⑴ 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⑵ 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1、整体感悟:
⑴ 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⑵ 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⑶ 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2、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⑴ 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⑵ 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① “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② “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思。
③ 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⑶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① 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② 练习朗读。
③ 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④ 展示朗读。
3、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⑴ 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⑵ 再次播放课件(风筝飞舞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翩翩飞舞”。
⑶ 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⑷ 分小组练习朗读、比赛朗读。
⑸ 展示性朗读。
⑹ 拓展:
① 复习《村居》:看到这些孩子放风筝的高兴劲儿,大家都会想到一首诗──《村居》,还记得是哪个朝代的哪位诗人写的吗?
出示课件,引导读背:《村居》清·高鼎 草长驾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② 《村居》描写的是春天放风筝的情景,明朝还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描写春天放风筝的诗歌,要不要读读?
出示课件,引导诵读:
风鸢图
明·徐渭
柳条捷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③ 我们这篇课文写的是秋天放风筝的情景,可能很多同学想读读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歌。宋朝有个诗人寇准就写了一首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大家想不想读读?
出示课件,引导诵读:
纸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④ 下课后,老师会把这两首诗抄写给大家,愿意背诵的同学
4、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⑴ 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们”的心情。
⑵ 理解“垂头丧气”:老师告诉大家,“垂头”就是低着头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⑶ 相机指导认记“丧”字。
⑷ 请学生先谈谈应该怎样读好这段课文,再练习朗读、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⑸ 讨论:“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
四、识字写字
略。
《风筝》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过程与方法:
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无法把握的悲哀
教学难点:
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学过程
一、设境导入:在大屏幕上展示“放风筝”的图片,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谈谈放风筝的感受。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
二、作者简介三、背景简介
四、出示目标
五、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听读要求: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1)生听读后解答
(2)师总结
六、研读课文(一),寻找误解和冲突
1、在文中找出描写弟弟对风筝入迷情状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读句子后做答
2、“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我”为什么认为小孩玩风筝是没出息的?
(1)生答
(2)师总结
3、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
(1)生答
(2)师总结
4、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的反应?
七、研读课文(二),自我反省感受亲情
1、是什么原因让“我”闪电般苏醒过来了?
2、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2、“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1)生交流
(2)师总结
八、合作探究
1、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但在第一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
(1)生交流
(2)师总结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你能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看出什么样的社会意味?
(1)生分小组讨论
(2)师总结
九、品味语句,渗透感情
生自由找出自己认为用的贴切的词语或精彩的语句加以品味。
十、体验反思
对待早年的鲁迅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老先生的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呢?
生自由发言,师归纳
十一、拓展延伸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十二、小结
师总结,生欣赏歌曲《三月三》
附:板书设计
风筝
鲁迅
林晓铃
风筝教学设计 篇六
曾丽霞 作者单位:湖北监利县新兴中学
创意说明:
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有些难句除了指导学生多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
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设计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一、导入 新课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大致会这样说:
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
三、研读“悲哀”
1、朗读体会
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及时点评。个别表演读后,四个小组连缀读完所有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
2、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四、思维延展
1、讨论主题 感悟警句
①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③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例如: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2、联系生活 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3、进入文本 与人对话
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敬佩)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的对话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结束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
作者邮箱:
《风筝》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语句所表达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在对比中发现将人物写具体、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环境衬托
2、通过探讨,理解文章的意义,明白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真正意义。
情感目标:
1、能够概括出鲁迅在这篇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自我解剖精神
2、感悟亲情的伟大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意义,对比体会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及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对比教学仪器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时间:12、6、7两天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人物。知道倒叙的特点。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预期达效果反思记
一、布置预习:
1、学生读课文1—2遍,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至少10个,注音并解释词语。
2、教师准备与鲁迅相关的知识信息
二、导入激情:
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放投影,图片、音乐)(或者以诗来引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称东风放纸鸢。”是一首写孩童们欢欢喜喜放风筝的诗,)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谁来给大家描绘一下看风筝的人的表情?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板书课题、作者)
2、简介作者: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课文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为什么?)板书(这是一个 的故事)由此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几部分呢?板书分段:时间顺序 北京的冬天—儿时—中年—现在(这种记叙的方式叫作倒叙。投影倒叙的意义。将一件事的结果或者是情节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放在前面先说,然后再按照顺序来叙述的方式。)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大致会这样说:
四、研读课文中的难句
1、朗读体会 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2、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即你感觉文中的哪些语句理解起来比较难。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1、解释并自己记住下列词语的意义:伶仃、诀别、瑟缩、嫌恶、恍然大悟、苦心孤诣、虐杀、肃杀写在书上的空白处第二课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对比感悟如何将一篇文章写得更加具体、生动。
一、复习检测:听写并解词
二、讨论深入,拓展扩充
1、讨论主题 感悟警句
①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③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2、联系生活 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3、就这篇材料,作者还写过一篇文章《我的兄弟》,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看一看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投影《我的兄弟》并请一名学生朗读对比发现,课文中有较多的描写。学过课文,会了解到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结束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三、总结收尾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外练习
2、在你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有没有因为一件东西而产生矛盾的呢?如果有请你将矛盾发生的过程记录下来并加入自己对这件事的评价写一篇小文章。文体不限,你可以记述故事,也可以进行评价,也可以给与你发生过矛盾的人写一封信。
学生预习熟悉课文学生谈自己放风筝的感受,学生描绘看风筝的人的表情。学生听录音,并回答问题。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发生在鲁迅和他的弟弟之间的故事。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发生在作者小时候的故事。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让我悲哀和沉重的故事。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作者在小时候撕坏弟弟的风筝,在长大后想得到弟弟谅解但弟弟却已忘了的故事……
四部分:(时间顺序)第1段北京的冬天看见风筝,想起儿时的事。 第2—4段回忆小时候撕毁弟弟的风筝的一件事。 第5—11中年后,我希望得到弟弟的谅解,但弟弟早已忘记了这件事,没有谅解他。
最后一段,回到现实中,自己仍然要面对着肃杀与悲哀的现实(社会、亲情双重)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学生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感情,画出这些句子。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画出难理解的句子,讨论交流后将仍然不明白的句子提出在全班进行交流。
4、想起了自己而是对弟弟玩的天性的虐杀
5、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这使我发现了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引发了我对自己行为的剖析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 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习以为常,并不在意这样的虐杀,而这样的虐杀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施展威力。作者极其希望弟弟一样的人能够怨恨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例如: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学生讲故事,拓展主题的意义。学生对比阅读,探讨你更喜欢哪一篇,并说明理由。学生讨论:环境描写:衬托出了作者因这件事的心情惊异、悲哀。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更清楚、细致学生讨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读时简单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人物的特点明确文章的结构及技术方式理解文章的难句、重点句理解文章的主题对比明确将文章写具体的方法。拓展到课外
板书设计
风筝 鲁迅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时间顺序: 北京的冬天 — 儿时 — 中年 — 现在 这种记叙的方式叫作倒叙。
文章分为四部分
多角度认识文章的主旨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歌颂兄弟情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严于自我解剖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