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典故吧,要准确理解有关典故的正确含义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错,用偏,产生笑话,影响意思表达,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典故吗?这里是细致的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推敲的典故有哪些(最新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敲的典故 篇一
关键词当幸福来敲门 西方价值观 西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I235.1文献标识码:A
From the Movie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Western Cultural Values
DENG Jiaqi[1], YANG Yan[2]
([1]Luzhou Medical College, Luzhou, Sichuan 646000;
[2]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Every country has different cultures, whose values are also various. English movies can help us interpret the unique Western culture, realize its unique value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akes the classic Hollywood movie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for example, analysing the contained Western values, so that English learner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culture.
Key words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western values; western culture
0 引言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中国和西方国家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价值观上有着极大的差异。要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价值观,观看英文电影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本文以美国好莱坞经典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解析其中蕴含的西方价值观。
1 西方文明的源头及内涵
西方文明的源头可归纳为两希文化: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马修・阿诺德在一个世纪前就指出:“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我们的世界就在这两极之间运动。”( Ronald N.strombeg《西方现代思想史》)他把希腊文化的精髓界定为“如其实际地观看事物”,把希伯来文化的精髓界定为“品行与服从”。西方文化强调以个人为主体,注重突显自己的个性。崇尚的是以实现个人利益,维护个人尊严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西方价值观的核心所在。其次,追求自由平等也是西方国家价值观的主流思想。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中就这样提到:“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另外,提倡勤劳工作,推崇个人奋斗。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实现“美国梦”。这一点是因为清教主义思想对美国价值观的深远影响,也是西方价值观的重要思想。300多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着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寻找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为了摆脱欧洲封建专制的束缚,为了自由的生活,毅然来到一片未知的新大陆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园,开创自己的幸福天地,他们都坚信在这片土地上只要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里,机会均等,人人平等。
2 西方文化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
美国好莱坞经典大片《当幸福来敲门》改编自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的同名自传。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式励志故事。成功诠释了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如何刻苦耐劳的善尽单亲责任,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影片中主人公的Chris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乐观向上、坚韧不拔,永不放弃,这可以看做是几百年来美国的主流核心价值观―― 个人主义及对美国梦的追求的完美演绎。所谓的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美国是一个极度自由的国家,政府扮演的角色非常有限,这使得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极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透过自己的努力迈向巅峰。在《当幸福来敲门》这部影片中,不仅从影片的主题思想,并且在很多小细节处都能窥视到具有美国文化特色的价值观。
2.1 追求自由、平等
影片中的Chris虽然生活在社会底层,但他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独立宣言》里明确提出:“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整部影片向观众充分诠释了在美国这片充满自由的天地中,一个人不必依靠自己的出身、门第,而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巨大的勇气和卓尔不群的技能就可以获得成功。
2.2 个人主义
影片中Chris事业不顺,生活极度潦倒,妻子因不忍贫困而离开,他和年幼的儿子流离失所,东奔西跑。Chris一边卖骨密度扫描仪,一边做实习生,后来还必须去教堂排队,争取得到教堂救济的住房。但是他一直很乐观,并且教育儿子,不要灰心。功夫不负有心人,Chris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脱颖而出,获得了股票经纪人的工作,后来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整部影片中,无处不体现着西方典型的个人主义思想。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和自由,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本源或基础,个人是社会的终极价值。他们推崇个性和独立,个人主义是褒义词。“按照美国学者萨姆瓦的解释,个人主义价值观包括自主动机、自主抉择、自力更生、尊重他人、个性自由、尊重隐私等层面。其在文化上主要是强调个体独立性与创造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不受或少受社会、政治或宗教势力的限制。”
2.3 鼓励个人奋斗
影片中的Chris一直在社会底层艰难地奋斗着,他始终没有放弃。这正体现了美国人乐观进取,独立自助,不依靠任何人,只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就定会有出头之日这一精神。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 “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美国人积极向上,锐意进取,乐观、独立,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影片中的很多细节处处都能体现Chris不抛弃不放弃,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全力奋斗的精神。比如,在打篮球时他对儿子的教导:“Don't ever let somebody tell you you can't do something, not even me. You got 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 If you want something, go to get it.”(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如果你有理想的话,就要去努力实现。)儿子克里斯・托夫在听了父亲的教导以后真的懂了,在他们被房东赶出家门的时候,他只拿走了那个生日礼物――篮球。对于克里斯・托夫来说,篮球是他的梦想,他要捍卫这个梦想,为这个梦想奋斗终生。西方国家历来宣扬并倡导自由、民主,任何人不论身份、地位如何卑微,只要通过勤奋努力地工作就一定会取得成功。也说明了西方国家倡导公平竞争、人人平等。
3 结语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文化价值观。他们提倡追求自由平等,推崇个人主义,鼓励个人奋斗。该部好莱坞经典影片《当幸福来敲门》作为典型的美国式励志故事向我们生动展现了现今西方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不仅让我们对西方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且也为我们展现了西方文化中优秀的价值观念,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很好的引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兰・N・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M].刘北成,赵国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王锦瑭。美国社会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46.
[3]伍巧芳。从英文电影中看中外文化差异[J].考试周刊,2008.7:256.
推敲的典故源于哪位唐代诗人 篇二
这句中,他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是用“推”字还是“敲”字,于是他在在驴背上反复吟诵,并且做着推和敲的动作,正值韩愈出巡,贾岛依旧在酝酿诗句,不知道回避韩愈的。仪仗队,韩愈得知此事后,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游好几天。
解释
推敲这个词语主要指的是写作时逐字逐句思考的过程,该词语可以形容“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推敲的典故 篇三
关键词:当幸福来敲门 文化意象 重构
作者简介:黄婷婷 女 1985年出生公开3篇 在读硕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刘松涛 男 1981年出生公开3篇 在读硕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随着越来越多的英文电影走进中国的电影市场,其文本翻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电影的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活动,而片名的翻译毋庸置疑成了一个关键的任务。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要具备文化交流、商业广告宣传和艺术欣赏的功效,更要为目的语观众所熟悉的文化意象来翻译。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以小人物自强不息的奋斗故事,成功地在银幕上展现了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译名“当幸福来敲门”关注了电影故事本身所承载的文化积淀,言简意赅地揭示了影片的主题,体现了中西文化意象的成功重构。
一、英语片名中的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有非常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谢天振,1999)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该电影名称如果没有故事本身所蕴含的主题,可以直译成《追求幸福》,然而影片传承的不仅仅是生活中普通民众对幸福的追求,而是通过小人物的自强不息、奋发,成功地实现了人生梦想,以此展示美国文化的内涵,激励更多的美国民众在经济低迷、市场萧条的社会背景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电影名称ThePursuit of Happyness是来源于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该文本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因此当美国观众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的标题时,便会想起《独立宣言》中关于追求幸福的描述。这种经典的语言,在美国生存环境和文化传统中,其独特的文化意象已在民众的思想意识上根深蒂固。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在日常生活中的遇到的成语、谚语、典故,即便是某个数字等,在不同的国度中也会有特定的文化意象。那么“追求幸福”在美国的文化氛围中应该是有典故来源的。片名中happyness的拼写是不正确的,它的拼写错误是影片主人公克里斯送儿子去幼儿园的路上发现的,他还向一位打扫卫生的人说明:There is no“Y”in happiness,there is“I”,观众可以理解这一句话中有两个谐音,一是将“Y”理解为“why”(为什么),另一个“i”理解成“I”(我),事实上,克里斯作为一个普通黑人推销员,他的奋斗史,他的成功说明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只要努力奋斗,梦想就可以实现,幸福就可以追求到。这也是影片的主题所要表达的,幸福是没有“why”(为什么的),必须要有“I”(我)的参与,追求幸福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具体的追求过程。与此同时,这恰恰也是这部电影在文化意象上所要反映的美国民族文化心理图像。向影视观众所传达的感情意念。
二、中译名文化意象的重构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是从《独立宣言》中体现的美国民族历史文化。由于东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存在的差异,该部电影名若不能把影片具有的文化意象、承载的文化信念和情感任务及时恰当在翻译中表现出来,势必影响目的文化观众的艺术欣赏和影片本身的文化传播。因此如何把The Pursuit 0fHappyness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意象在译名中体现就必须对其中的文化意象进行重构。文化意象的重构是指“为了能及时有效地使英语电影片名的中译名与中国观众沟通,达到令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其片名翻译要受限于中国文化。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情况对英语文化进行选择、规范、强化、排斥、贬低,同时附加中国文化色彩,把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象注入翻译中,重构为广大观众所熟悉、能会意、肯接受的崭新的文化意象,这就是文化意象重构。(李成,2007)重构“是保证目的语可读性的最佳手段,显然最便于发挥译文的优势”(刘毖庆,1999)。片名The Pursuit of Happyness若是直译便是“追求幸福”,这种翻译会让影片本身的光彩失去,也无法达到文化意象在中国的正确传达。好莱坞号称美国的梦工厂,它不断地在银幕上制造“幸福”,像这部以小人物的奋斗史为主题的电影可以说比比皆是,如果译名不能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需要,给人以美好的想像和联想空间,就会影响影片的收视率、票房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实现。
著名翻译家奈达曾经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的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几乎很自然地体现在语言上的不同。”(金缇・奈达,1984)。电影名称The Pursuit of Happyness是如何被翻译成《当幸福来敲门》的呢?这还要从电影的文本语言方面来说。影片的故事取材于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的人生经历。克里斯・加德纳是一个普通推销员,妻子因家里经济危机的影响离他而去,妻子去后的时间里,克里斯相依为命。经过一番努力,他争取了在一家投资证券公司无薪实习。为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克里斯以自己的勤奋和聪明智慧迎来被公司录用的“幸福”,最终成为了一名成功的投资专家。影片的最后,克里斯和儿子手拉手走着,说着:Knock,knock!Who’s there?Happiness…,这可能是影片片名的翻译启示。中国文化里有“敲门砖”的说法,鲁迅曾在《准风月谈・吃教》写到:“清朝人称八股为‘敲门砖’,因为得到功名,就如打开了门,砖即无用。”这里的敲门砖是来比喻士人借以猎取功名的工具,一旦达目的,即可抛弃。另外还有“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的说法。在中国文化里“幸福,敲门”具有独特的文化含义,而且一提到“幸福”或“敲门”依如中译名就会让人产生联想,让观众置身于一个氛围中,幸福是什么?幸福敲门的时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那么片名《当幸福来敲门》,就可以为观众重构中国文化中幸福敲门的文化意象,激发他们的想像,使译文能与观众及时沟通,达到思想上的心领神会。
结语
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的中译名《当幸福来敲门》紧扣了影片的主要内容,保留了原名中蕴含的信息和文化特色,采用了与原片名最相似、最贴近、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词语进行文化意象的翻译和重构,使片名具有较好的信息、表达、审美和呼吁功能,同时又在不违背原文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再现和重构原文语盲的文化意象,达到忠实原文的目的。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移植。
参考文献:
[1]李成,从中西文化意象的重构与转换视角解析电影片名的翻译,牡丹江大学学报(J).2007(11)。
[2]刘毖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金缇・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4。
[4]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推敲的典故 篇四
一、语境感悟式立体教学
词语如果单独存在往往不具备太大的意义,词语只有放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够让其特点得以凸显,在语境感悟下学生们往往对于词语会有更准确的理解与认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乏大量的学生们初次接触到的词汇,很多词汇在特定的语境中会生发出更多的含义,能够让学生学会在特定的语境中感悟词语的意思,这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能力,学生如果能够掌握这样的方法,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必定会有更多收获。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很多有趣的寓言故事,寓言本来就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文体,其中对于字与词的推敲更是教学中的一大要点,能够借助寓言教学让学生掌握在语境感悟下对词语的领会,这将很大程度让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升。在学习《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时,在开始讲课前我会很仔细地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个题目的意思,尤其是其中个别词语的含义,什么是“虎威”,“假”字又应该怎么理解,为什么狐狸可以“狐假虎威”呢?分析的过程其实就是和学生逐步解析文意的过程,在对题目中重点词语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对即将学到的寓言给予学生有效的知识铺垫外,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于在语境中体会词义的能力。在对这个题目中重点词汇的讲解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给予相应介绍后让学生展开探讨,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自己对于这些词语是如何理解的,同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应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进一步学习文章内容,从而自己找到答案。
二、想象联想式立体教学
联想式是另一种非常有效的“立体式”词语教学模式,联想能力不仅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发展与锻炼,很多时候通过联想能够促进学生对于词汇以及相应教学点的理解,这对于词语教学是有很实际的推动作用的。联想的模式有很多,针对词语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联想模式就是引导学生走入文字中,让学生去体会文章所描绘的那种场景,让自己身临其境去想想在这种情况下到底故事会怎么发展,通过想象学生往往能够猜到词意,不仅如此,将自己放到故事中往往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联想式教学模式对于词语教学是有很好的推动作用的。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在词汇和语句积累的过程,这也是打下他们语文基础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尤为重要。对于课文中的很多词汇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它们的意思无从了解,即使做了相关预习工作,也仅能够知道词汇字面的意思,词汇可能具备的深层次含义以及词汇在特殊的语境、比如所学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意思,则需要学生充分借助联想的模式来加以体会。例如,在学习课文《微笑着承受一切》时,在对课文展开讲解前,很有必要先让学生们理解什么叫“承受”,这个词在孩子们的人生中可能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学生们对于它也不太理解,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可以让联想充分发挥作用,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想象一下在那样的情境下自己可能会有的感受,要引导孩子领会“承受”真正的含义,让他们明白承受背后是意味着要面对与接受很多痛苦,这样,他们才能够对文章有理解,才能够明白微笑着承受是一种多大的勇气与精神。
三、意会式立体教学
常常会听到人们说,有些东西“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确,有些事物确实只能够身临其境去体会,当要用语言来表达时往往会显得乏力,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也会经常出现这样的状况。很多时候有些教学内容确实无法确切地给学生解释,想要让学生领会到某个词汇甚至文意的深层次意思,需要学生自己去领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与推动是很有帮助的,只有借助教师的指引,学生才能够更好的走进文字中,和这些无法言说的内容靠得更近,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实现对于某些词语的“意会”,进而加深他们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推敲”是一个很有深意的典故,关于这个故事中的一“推”一“敲”确实不容易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会在“推”与“敲”之间徘徊,这其中能够反映出什么,这只能让学生自己去慢慢领会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将当时的情境和学生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不仅如此,我还引导学生对于作者当时的心境以及在门外犹豫时作者内心可能会有的想法做了剖析,有了这些基础,才能够让学生对这个典故有更真切的体会,进而通过意会让学生真正明白推敲这个词的含义。
推敲的典故 篇五
关键词: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攴”部 注音 释义 字形
引言
《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为《大字典》)作为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汉语工具书。该部字典自1986年出版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和海内外人士的好评。由于初次修订的缘故,其注音和释义存有不合理之处。汉语大字典编纂处专家针对这些问题对《大字典》进行了第二次的修订,纠正了不少体例性、硬伤性的错误。由于《大字典》的修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需要相关语言文字工作者不断地加以补正。在此笔者不揣浅陋,利用相关文献资料对《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攴”部字的注音和释义进行考察,并从以下八个方面对“攴”部字予以补苴,以期为《汉语大字典》的修订工作奉上一份绵薄之力。
一、注音待商
《大字典》作为一部综合性的字典,在注音释义各方面都力求详尽,但是其中有些字的读音还是有待商榷的。
1581页,“数”字“shuò”音下义项④:“细;密。《集韵・烛韵》:‘数,细也。’……《孟子・梁惠王上》:‘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赵岐注:‘数罟,密网也。’杨伯峻注:‘数,音朔(shuò)。细也;密也。’”
按:《大字典》将“数罟”中的“数”读音标为“shuò”,而《汉语大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辞书将“数罟”中的“数”标为“cù”。“数罟”中的“数”音“shuò”还是音“c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查检古代的文献资料,笔者认为音“cù”更为妥当。《集韵》:“数,细也。毛苌曰:‘庶人不数罟。’”[2]P561该解释处于《集韵》“促”小韵下。“促”,《集韵》注“趋玉切”,属入声,烛韵三等字。据此“数”切出的音应为“cù”。又因毛苌为西汉著名学者,与毛亨并称,其注释具有可信性。“庶人不数罟”,是说百姓捉鱼不用细密的网。这也正是《孟子》“数罟不入闯亍钡囊馑肌9时硎尽跋福密”义时音“cù”比较合适,而《大字典》“数”字下并未收录“cù”这一读音,欠妥当。
二、释义待考
《大字典》中某些字的释义有待商榷,还需要继续完善。
1551页,字下义项④:“用同‘考’,旧称已死的父亲。唐陈子昂《唐故朝议大夫梓州长史杨府君碑》:‘坟其左,叔茔其旁。’”
按:《大字典》将“”释为同“考”指“已死的父亲”,此解释未反映出词义发展演变的过程。许多词典都将“考”和“妣”解释成“死去的父亲”和“死去的母亲”。其实“考妣”的本义并非如此,在先秦文献中“考妣”指的是“父母”,而并不特指“亡故的父母”,如《尔雅・释亲》:“父曰考,母曰妣。”《仓颉篇》:“考妣延年。”《尚书・酒诰》:“‘奔走事厥考厥长。’孔安国传:‘奔走事其父兄。’”由此可知先秦时代,“考”指父亲,并非特指亡父。到汉代,“考妣”的词义范围缩小,“考妣”开始专指“亡父亡母”,《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释名》卷八:“父死曰考。”“考”由“在世的父亲”发展成为专指“死去的父亲”,《大字典》应该将“考”的本义点明。“”用同“考”,释义应为“本义为父亲,后专指已死的父亲。”
1576页,“”音kuaì“钱。《改闼纳篇海》引《川篇》:‘,钱也。’”
按:“攴”部字下各字多以“攴”为形旁,故字的本义多与治事、动武有关。该字引《川篇》释为“钱”,无其他例证,故释义的准确性待商。张涌泉认为“”字“钱也”之训有误,“以其形音而言,此字应为‘害攴’的俗体。”[3]P625在古代文献资料中,“害”可俗写作“”,《玉篇・宀部》:“害,何赖切,残也,利害。俗作。”[4]汉《营陵置社碑》:“灾不侵,五谷熟成。”北魏《元袭墓志》:“喻以安危,晓以利。”以“害”作偏旁的字,其中的偏旁“害”也可俗写作“”,如《敦煌俗字谱》:“,同‘’。”《龙龛手镜》:“恪瘢ㄋ祝。”[5]P267另《康熙字典》引《五音篇海》注“”同“衤害”,“”同“”。由此类推,“”应该为“害攴”的俗写。“害攴”,《广韵》注“苦盖切”,“害攴,伐也,击也。”[6]P362“”,《改闼纳篇海》引《川篇》注“口外切”,两字古音相同。故“”应为“害攴”的俗写,表“伐也”、“击也”而非表“钱”义。
1576页,“亲攵”字条:“同‘亲’。《字汇・攴部》:‘亲攵,古文亲字。’”
按:就形体来看“亲攵”与“亲”字繁体“H”相近,但从目前掌握到文献资料来看,没有充足的例证可以证明该解释的正确性。《龙龛手镜》中记有该字,文部入声下记“亲攵”音“煞”,这就出现了矛盾的地方,因为“亲”在《广韵》中为平声真韵七人切,而“亲攵”列于《龙龛手镜》入声字下,既然两字不同音就不应该释作“亲攵”同“亲”。张涌泉先生在《汉语俗字丛考》中对“亲攵”进行了一番考释,认为“亲攵”应为繁体“”的俗体,并从音韵和字形等方面做了考证。“杀”字在《广韵》中有两个读音:一是所拜切,为去声怪韵字;一是所八切,为入声黠韵字。当“杀”音“所八切”时与“亲攵”在声调上正相合。从字形来看,繁体“”与“亲攵”也相近,故张涌泉先生认为“亲攵”并非“亲”的异体字而是繁体“”的讹俗字,笔者认为张涌泉先生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大字典》在修订时应当对“亲攵”字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
三、义项缺失
义项缺失是词典编纂过程中最易出现的一个问题。虽然《大字典》以释义详尽见长,但是难免也存有义项缺失的现象。笔者在对“攴”部进行查检时,发现下列字存在义项缺失的现象。
1551页,“收”字条共收17个义项,漏收“消散,消失”这一义项。唐于鹄《途中寄杨涉》:“日色云收处,蛙声雨歇时。”宋林逋《秋日西湖闲泛》:“疏苇先寒折,残虹带夕收。”“收”的“消散,消失”义其实是与“收回,取回”义相对应的,“收回、取回”这一动作导致的结果便是事物的“消失”,《大字典》中收录了“收回、取回”义而未收“消散、消失”义,有失妥当。
1556页,“政”字条缺少“惩罚、处分”义。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观其言而察其行,审其罪而定其政。”其中“政”意为“惩罚、处分”,《大字典》失收。
1563页,“救”字收录表动作的“援助;救护,使脱离灾难或危险”义,如《诗・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名动相因,“救”又可作名词表示“救兵、援兵”,如《墨子・号令》:“凡守城者,以亟伤敌为上,其延日持久,以待救至,明于守者也。”《北齐书・段韶传》:“计彼援兵,会在南道,今断其要路,救不能来。”这一用法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比较高,应立为一个独立义项。
1564页,“敕”字诸义项多含有“戒”、“谨”、“治”义。除《大字典》列举的义项外,“敕”还有“周备、详明”义。王充《论衡・问孔》:“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敕。”又:“周公告小材敕,大材略。”例句中“敕”意为“周备、详明”。
1568页,“敢”字条,义项⑥列举了“敢”作副词的几种用法:“1.正、正好;2.准;定;3.莫非、大概”,其中失收了“敢”作副词表“可、可以”这一义项。元郑光祖《亻刍梅香骗翰林风月》第三折:“白敏中云:‘小生敢去也不敢去?’正旦云:‘先生,你去不妨。’”例句中“敢”作副词“可、可以”用。
1573页,“敦”字音dūn时失收“敦”表“盛、茂盛”义,古称太岁在午之年为“敦”,意为是年万物盛壮。《尔雅・释天》:“[太岁]在午曰敦。”孙炎注云:“敦,盛也。”又《淮南子・天文训》:“太阴在午,岁名曰敦。”高诱注云:“敦,敦,盛。,壮也。言万物皆盛壮也。”
四、书证偏晚
《大字典》在为义项列举书证时,存在某些书证年代偏晚的现象,笔者根据自己掌握到的文献资料提前了一部分义项的书证。
1553页,“改”字义项③:“修改。如改文章;改衣服;叶圣陶《倪焕之》四:‘学生作了文,必须认真给他们改。’”
按:书证明显偏晚。《左传・襄公九年》:“荀偃曰:‘改载书。’公孙舍之曰:‘昭大神要言焉。若可改也,大国亦可叛也。’”又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此已然之验也。”上述用例都可用来作“改”表“修改”的书证。
1555页,“放”字条义项⑩:“开,行(船)。唐杜甫《陪诸贵公子纳凉晚际遇雨》:‘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义项{11}:“发出,发射。如放枪;放光;放冷箭。唐王绩《古意六首》之五:‘但使雏卵全,无令缯U放。’”
按: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放”表示“开、行(船)”的用法,谢灵运《石室山》:“清旦索幽异,放舟越s郊。”“放”表“发出、发射”义举唐王绩诗为例也偏晚,汉代就有这种用法。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大兵一放,玉石俱碎,虽欲救之,亦无及已。”
1557页,“故”字条义项⑨:“死亡。如身故;病故。《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时沙土官初故。’”
按:汉代就有“故”表“死亡”的用例,如《汉书・苏武传》:“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颜师古注:“物故谓死也,言其同于鬼物而故也。”《大字典》举明代用例,偏晚。
1567页,“敝”字下义项⑦:“同‘弊’,毛病。《汉书・晁错传》:‘陈胜行戍,至于大泽,为天下先倡,天下从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
按:该例证偏晚。《尹文子・大道下》:“其敝在于不知乘权藉势之异,而惟曰智能之同。”战国时期“敝”已被借作“弊”,表“弊病、害处”。
1577页,“敲”字义项⑤:“敲诈。如:敲他一笔钱……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自有历史以来,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和异族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
按:元代已有“敲”表“敲诈”的书证。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掩那虔婆见他是个官人,心中要敲他一下,不想又没甚么大钱,好生埋怨。”该句可作“敲”表示“敲诈”义的书证。
五、书证缺失
1554页,“”字条义项①:“分。《说文・攴部》:‘,分也。’《广雅・释诂二》:‘,减也。’王念孙疏证:‘者,分之减也。’”
按:该义项未举书证。其实《说文》中已收录“”表“分”的例证,“,分也。从攴,分声。《周书》曰:‘乃惟孺子’,亦读与彬同”。《大字典》引《说文》时未将书证引用出来,导致该义项书证缺失,有失妥当。
1572页,“隹攴”字条,“《广韵》士咸切,平咸崇。①鸟啄物。《广韵・咸韵》:‘隹攴,鸟隹攴物也。’”
按:该义项《大字典》未举书证,蒲松龄《日用俗字》可补书证。《日用俗字・庄农章》:“煮了信石须谨慎,鸡隹攴狗舔染黄泉。”《日用俗字・禽鸟章》:“Y鹆鹦哥秦吉了,虽然嘴巧亦隹攴张。”其中的“隹攴”表“鸟啄物”义。
1572页,“朋攴”音“pēn馈薄!盎鳌!陡闼纳篇海》引《川篇》:‘朋攴,击也。’”
按:“朋攴”字缺少书证,蒲松龄《日用俗字・争讼章》“U着脖子朋攴打,起石头束攴脑浆”中的“朋攴打”即为“击打”之义,可为其补充书证。
1575页,“敫”音“qiǎo”时义为“击”。“《集韵》牵幺切,平萧溪。击。《集韵・萧韵》:‘敫,击也。’”
按:该字未举书证。《太平御览》卷九一七引《淮南子》:“夫雁从风飞,以爱气力;衔芦而翔,以备弋矢敫。”其中“敫”为“击”义,可用作书证。而“敫”之“击”义具体指的是“弋射”。
1576页,盍攴:“《集韵》克盍切,入盍溪。敲打。《集韵・A韵》:‘盍攴,敲也。’”
按:禅宗语录中有相关例证,《蔗庵范禅师语录》卷十:“横三竖四机机相副,撞头盍攴额法法全该。”又卷十五“虽然于着不得处,不妨敲盍攴,没交涉时正好商量。”其中“盍攴”表“敲打”义。
六、书证与释义不合
《大字典》中存有书证与释义不合的现象。
1567页,“敝”字条下义项{13}:“通‘蔽’。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敝,假借为蔽。’1.遮挡。《周礼・考工记・弓人》:‘长其畏而薄其敝。’郑玄注引郑司农曰:‘敝,读为蔽塞之蔽,谓弓人所握持者。’《墨子・经说下》:‘足敝下光,故成景于上;首敝上光,故成景于下。’”
按:“敝”表“遮挡”义时,所举的第一条例证有误。《周礼・考工记・弓人》中的“敝”应表“弓把”义,郑玄注“谓弓人所握持者”指的就是“弓把”。孙诒让《正义》引戴震曰:“敝与唇怨把。”该处的“敝”表示的是名词“弓把”,而非“遮挡”义,书证与释义不合。《墨子・经说下》中的“敝”字才是“遮挡”的意思。
“敝”的“弓把”义源于“被”字。《周礼・考工记・庐人》:“凡为殳,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被而围之。”郑玄注:“被,把中也。围之,圜之也。”陆德明《释文》:“被,皮义反。”“把中”为“手握持处”,孙诒让《正义》:“《说文・手部》云:‘把,握也。’言当手握处之中也。”故“敝”为假借字,假借作“被”,表示“弓把”义。
七、字际关系不明
1572页,忽攴,音hū“击。《改闼纳篇海》引《川篇》:‘忽攴,击也。’”
按:“攴”偏旁与“手”偏旁在意义上有相通之处,这两个偏旁有时会出现换用,如《大字典》中“冒攴”字下注“冒攴”同“扌冒”,“皆攴”字下注同“揩”,“易攴”字下注同“P”,“夫攴”字下注同“扶”,类似情况还有不少,它们都是音义皆同的异体字。“忽攴”字也有异体字,但《大字典》没有点明。手部下“扌忽”字与“忽攴”音义相同,“扌忽,《广韵》苦骨切,入没溪。又《集韵》呼骨切。击。《方言》卷十:‘南楚凡相推搏曰扌必,或曰扌忽。’《广雅・释诂》:‘扌忽,击也。’”[1]P2014《大字典》也应在“忽攴”下注明“忽攴”同“扌忽”。
八、音义未详
《大字典》中也有不少音义未详或者音阙义阙的字。考这类字的读音和意义对于《大字典》的修订十分有必要。
1566页,字条“秃攵”,“秃攵,音义未详。《说文长笺・攴部》:‘秃攵,阙。《石鼓文》:‘秃攵康康。’’《字汇补・攴部》:‘秃攵,音义阙。’”
按:“秃攵”当为“敕”的异体字,音chì。《字学呼名能书》昌石切,入声字下有“秃攵”字。《康熙字典》引《说文长笺》注“《石鼓文》申敕。敕字讹作秃攵。”[11]P1427《生冷僻字汇编》、《异体字字典》“敕”字下异体字中都有“秃攵”,由此可知“秃攵”是“敕”的异体字,“秃攵”与“敕”音义相同。
结语
通过对《大字典》“攴”部字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大字典》在注音释义等方面确实存在着疏漏之处,其中义项缺失、书证偏晚、书证缺失等问题较为严重,这与当时编写者掌握的语料有限有关。随着我们掌握的语料越来越多,《大字典》中也应该适当地增加义项,更换、补充书证,不断更新完善。除此之外,“攴”部字中还有一些疑难字和未详字,我们应加强对这类字的关注和考释,以期早日作出合理的说解,补全《汉语大字典》的阙失。
参考文献: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汉语大字典(第2版)九卷本[M].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10.
[2][宋]丁度。集韵。新兴书局影四部备要本。
[3]张涌泉。汉语俗字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元至正二十六年南山书院刊本。
[5]释行均。龙龛手镜(高丽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陈彭年,丘雍。宋本广韵(张氏泽存堂本)[M].北京:中国书店,1982.
[7]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9]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0]章太炎讲授。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缩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1]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2]张永言,杜仲陵,向熹编。简明古汉语字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13]李学勤主编。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
[14]毛远明。《汉语大字典》指瑕[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推敲的典故 篇六
为此,本人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 激活文字,形象创设
对于我们的语文课本,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在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的时候,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境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境?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一幅秋天落蕊的图画,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 架设桥梁,理解内涵
我们所选教材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
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还用身边的例子来阐释此种深情。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如此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 拓开思路,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位学生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是错的,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推敲的典故 篇七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推敲的典故 篇八
尢芳:唐代僧齐已《早梅》一诗中有这样一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认为数枝不能算早,改为“一枝”才是“早梅”,所以被称为“一字师”。
小柄: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作过多次修改,涉及内容变动达上千处,包括典故、比喻的运用、结构的调整、部分描写的删除、外语原文及音译等等。正是有了对《围城》的精心琢磨,才使得这部作品总体上日趋精致,最终导致了一部光彩照人的文学经典的诞生。
郭老师:关键是要学会炼词炼句。如大家学过的《荷花》一文,“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我们可以思考一番:能不能否换成“长、钻、探”等字?结果是:不能!这一过程中,我们能充分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
尤芳:这就是说,写作文,用词一定要准确、恰当。
郭老师:是的。修改作文时对每个词反复推敲,就叫炼词。我们来分析一小段例文,看哪些词需要推敲。例文:《烟花之夜》
要放烟花啦!潮水般的人群,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聚集在大街上,耐心地等待着,老人蹲着身子,托着下巴,目不转睛地望着放烟火的大楼;姑娘领着妈妈,手挽着手,还买了几样好吃的;壮年男子嘴里吸着烟,正在议论着放烟花的事;两三岁的小孩在妈妈怀里玩玩具;大些的孩子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大家的脸上,都流露出喜悦的神情
小梳:我觉得题目需要改――文章是写放烟花前人们的动作、态度,并没写放起烟花和放完后的事,所以,题为《烟火之夜》太宽了,应改为《放烟火之前》为好。
尤芳:把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的人们,比喻成“朝一个方向涌的潮水”不恰当,应删去“潮水般的”四个字。
小辆:在“耐心”前加上“焦急而又”,才能更准确地写出当时人们的心里。还有,“姑娘领着妈妈”中的“领”,应改成“扶”、“搀”、“陪”等词语更准确。
尤芳:烟,只能用嘴吸,所以,“壮年男子嘴里吸着烟”一句中,应删去“嘴里”二字。
郭老师:从你们说的修改意见能看出,你们懂得了――词语的锤炼、修改,需要仔细推敲,才能简练确切。修改作文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反复朗读,经历这“发现――修改――提高”的三个过程,能有效地提高你们自改作文的能力。还有“反复修改法”等等,咱们以后再说。
亲爱的同学们,感谢大家对“与郭老师聊作文”的支持,希望大寐积极踊跃给我们投稿,记得写清楚自己的姓名和班级噢来稿请寄合肥市长江中路57号《家教世界》杂志
郭老师收
邮编:230001
(郭老师邮箱:)
推敲的典故 篇九
关键词:古代文论;形式批评;研究
提到文学的形式研究,论者大多会把目光投向西方。似 乎“形式”批评本是西方文论的产物。纵览二十世纪的西方 文论,在文学语言研究方面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以俄 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为代表的“语言形式”,还是结构主 义文艺理论的“结构形式”;无论是符号学理论的“符号形 式”,还是神话原型批评的“原型”和格式塔理论的“格式 塔”概念,这些形形色色的批评理论都可归之于“形式批评” 的范畴。六十年代以后的接受美学、解构主义、女权主义、新 历史主义等等,也都给文学语言问题以优先的地位和特别的关 注,并且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观点。可以说,西方 二十世纪文论是以文学语言的研究为重要标志的
中国古典诗学是以汉语言文字为基础的,汉语的独特性决 定了中国诗歌在形式方面的天然优势。中国古典诗学在形式批 评方面有诸多阐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古代文学创作的“形式”之美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形式美。而中国古代文 论一方面强调“言志”、“宗经”、“载道”,另一方面又始 终对诗歌语言问题相当重视,产生了大量的有关诗歌语言的论 述,其成果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西方传统文论。
以唐诗为例,唐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高峰,其形式上的 成就远远高于内容。几万首唐诗里表达的思想情感,如爱国思 乡、友情爱情、春愁秋恨、山水隐逸等,在先秦至六朝的诗歌 里已表达的很多了。哈罗德·布鲁姆说“:一部文学作品能够 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志是某种陌生性。”唐诗中的情感肯 定已不存什么陌生性了,只有语言而且是不断翻新的语言,才 使唐诗赢得了经典地位。
汉语的诗性也促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中国古 典诗学是以汉语言文字为基础的,汉语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诗 歌在形式方面的天然优势。王力指出:“因为汉语是单音节, 所以排比起来可以弄得非常整齐,一音对一音,不多不少。有 了这种特性,汉语的骈语就非常发达。”正因为此,中国古典 诗歌在对偶、平仄、用韵等诸多方面是颇为讲究的。与这一创 作现实相适应,中国诗学在这方面的理论总结和思想阐述也异 常丰富。流传甚广的贾岛“推敲”的故事,郑谷“一字师”的 故事都是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推敲辞章的桥段。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词句,表现了他对锤字炼句的 重视。白居易令老妪解诗,王安石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 “绿”字,改十许字才定稿为“绿”。文学史上这样注重文学 形式锤炼的例子不胜枚举。也正是古人对于文学形式美的不懈 追求,这些优秀的诗篇才能给我们以独特隽永的审美感受。
二、古代文论的“内容”与“形式” 当然,我们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才把文学分为内容 和形式。实际上中国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古代文论 中“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论述了内容与形式的 关系。文质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早在孔子就注意到了 内容与形式统一,认为这才是君子作文的准则。孔子的这一理 论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最大,引发的论述也最多,几乎古代 的每个有影响的文论家都谈到过这个问题。
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刘勰还 把“文质”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 因素。王充的“言事增实”说,陆机的“辞达理举”和“尚巧 贵妍”说,刘勰的“情采”说,韩愈的“陈言务去”和“气盛 言宜”说,柳宗元的“文以明道”说,白居易的“尚质抑淫” 说,欧阳修的“道盛文至”说,程颐的“作文害道”说,黄庭 坚的“理得辞顺”说等等。“文质论”探讨的是文学的语言形 式与内容的关系,总的来看,重内容但又讲求文采的观点占上 风。中国古代的“文质”理论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 发展的艺术辩证法,以及其中对文学形式的论述在今天仍然具 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文学语言的论述是相当丰富多彩的, 对于文学语言形式,所论及的问题也非常广泛和深入。有些论 点极富启迪性,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资源宝库。我们可以站在现 代的高度上对传统做出新的阐释和评价。继承借鉴传统文论对 形式批评的丰富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理论研究无疑是非常有益 的。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布鲁姆。江宁康译。西方正典。上海:译林出版社,2005.